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出自哪里?_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完整句子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6-15 0
  1.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什么意思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诗句翻译
  2. “以德报怨”的下一句是什么?
  3.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故以德报德,以值报怨?
  4. 以德抱怨,何以报德。这句何以报德到底怎么解释?
  5.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6. 以德报怨下一句是什么 以德报怨有没有下一句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过去那个被打的人还笑笑说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对你越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好一孩子,多伟大的情操啊……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出自哪里?_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完整句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什么意思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诗句翻译

用良心和美德善待对自己恶劣的人,对那些待你好的人们又该用什么回报呢?矫正那些对你恶劣的人的态度,让他们理解自己的错误,让事情回归常理的范围(即可),那对于那些以忠厚待你的人,你自然就可以用你的德行回报他们了;这段理解是参考孟子解读的,年轻时读《公羊传》言“九世之仇犹可报”,后读孟子、论语,反反复复,辗转几度,所揣摩出来的,不是仇杀报复,而是“矫枉以正”,错的就该纠正,君子做的事,是天地的尺度,而不是刑人的刀斧。论语告诉的,是君子的操守,这操守中的精髓,是现代人难以理解的“正 义”,是对“义”与“中”的坚持;锤炼自己,成为衡量“义”的尺度,而自身保持“守中克己”不被情感左右判断,不被世俗影响决断;君子之道,真是难啊...

一家之言,仅供参阅;不悦之处,烦请哂笑而过,莫作纠结

“以德报怨”的下一句是什么?

1、“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意思是以公道的态度对待自己怨恨的人,把恩惠施与对自己有恩的人。就是说对待自己的敌人不要自私,对待恩人要感恩图报。出自《论语宪问》。

2、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译文: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公正无私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故以德报德,以值报怨?

以德报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注音:yǐ dé bào yuàn

2、释义: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3、出自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最早出现在《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与儒家观念截然相反。道家注重清净,老子的道德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与当今的道德不完全相同,应辩证分析,不可谬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六十三章)

4、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化一向以谦虚和坚忍著称。关于如何报怨的问题,东西方的答案截然相反。在西方,圣经里就提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观点。而在东方,佛家崇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哲学理念,面对困苦的态度是逆来顺受。根据佛经中的记载,大鹰要吃释迦牟尼的肉,他便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种坚忍已经超越西方人能够承受的范围。而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观点,是以人为本的,更能让人接受。

以德抱怨,何以报德。这句何以报德到底怎么解释?

《论语 宪问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距,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怀?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要好坏之分,只是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些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论语·××篇],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说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赞赏的。没想到呢,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夫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别人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要是一听,觉得好像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报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报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于丹心语:"孔子不提但是以德报怨,他给的分寸是以直报怨"。

直是正直的意思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一、“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中“何以报德”解释为:用什么回报善行呢?

二、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出自于《论语·宪问》

释义: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正直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告诫人们对待恶行需要用惩罚回报恶行,对待善行要用善行回报善行。

三、古代字词:

德(dé,)dé

1、名词,道德;品德。《劝学》:“积善成~,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名词,恩德;恩惠。《垓下之战》:“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动词,感激。《史记?信陵君列传》:“赵孝成王~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

3、名词,德政;功德。《肴之战》:“吾不以一眚掩大~。”

4、名词,福。《礼记?哀公问》:“君之及皮言也,百姓之~也。”

德化:道德教化,道德影响

扩展资料

孔子认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才是最好的处事方法。

所以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的心态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否则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那样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下一句是什么 以德报怨有没有下一句

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怨"最早出自《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又见,《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又将白金百两,送与庵中老尼,另封白银十两,付与老尼启建道场,超度苏二爷朱婆及苏胜夫妇亡灵,这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译: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适当的惩罚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详解:

直,值,相当的对价,适量代价。善与恶、德与怨,是人类有了价值判断之后的概念。善与恶,性质相反,一正一负;通常谈及的善恶,判断标准是明确的,即总体而论的、***的;具体说来,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为善,对人类社会有害的为恶。

"适当的"不是"等价的、等值的"。等值的理解在历史上也有过,比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偿命"。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不是一个善与恶重复上演"零和"的过程,而是一个"善长恶消"的过程;所以,"抑恶扬善"才是***的当然态度。以直报怨,不是纯经济账,不是纯数字等式;比如在刑法中,"主动抢人100元"与"被迫退赔100元"不能互相抵消,而要在退赔100元之外,另加对"恶"的惩罚措施;再比如在民法中,"违约行为致使守约方经济损失100元",也应对违约方额外处罚以维护契约精神:100元+银行逾期贷款利息。

1、以德报怨没有下一句。

2、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注音:yǐ dé bào yuàn。

4、释义: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5、出自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最早出现在《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与儒家观念截然相反。道家注重清净,老子的道德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与当今的道德不完全相同,应辩证分析,不可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