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4 0
  1. 甲胄的意思
  2. 说命的引文对读
  3. 三国志中,关张马黄赵一节中最后一段评论原文及意思是什么?
  4. 甲胄的拼音和解释
  5. 甲胄的诗句甲胄的诗句是什么
  6. 武丁的历史介绍
  7. 兜鍪怎么读

关于“口”的四字词语具体如下:

钳口挢舌qián kǒu jiǎo shé

箝口侧目qián kǒu cè mù

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七口八嘴qī kǒu bā zuǐ

金舌弊口jīn shé bì kǒu

缄口结舌jiān kǒu jié shé

饭来开口fàn lái kāi kǒu

杜口无言dù kǒu wú yán

轻言肆口qīng yán sì kǒu

信口开河xìn kǒu kāi hé

信口雌黄xìn kǒu cí huáng

带“口”的成语有哪些?都有什么意思?

钳口挢舌qián kǒu jiǎo shé

解释闭口翘舌。形容因惊讶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出处《清史稿·朱琦传》:“一旦遇大利害,抢攘无措,钳口挢舌而莫敢言。”

箝口侧目qián kǒu cè mù

解释口不敢言,邪目而视。谓敢怒而不敢言。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上》:“上司荐之曰干员,同僚推之曰能吏,小民之受其鱼肉者,虽痛心疾首箝口侧目,而无如何也。”

出处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上》:“上司荐之曰干员,同僚推之曰能吏,小民之受其鱼肉者,虽痛心疾首箝口侧目,而无奈何也。”

七口八嘴qī kǒu bā zuǐ

解释形容人多口杂。同“七嘴八舌”。

出处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既不羞自己怯弱无能,也不提暴徒如何惩办,只是七口八嘴,议论他死了没有,受污没有,死了如何好,活着如何不好。”

金舌弊口jīn shé bì kǒu

解释金舌:用金子做舌头;弊:破。用金做的舌头,说破了嘴。比喻说话很多,枉费口舌。

出处《荀子·正论》:“金舌弊口,犹将无益也。”

缄口结舌jiān kǒu jié shé

解释缄:封,闭;结舌:指不敢说话。闭口不说话。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也指慑于*威不敢讲话。?

出处汉·王充《潜夫论》:“此智士所以钳口结舌,挌囊共默而已者也。”

矢口抵赖shǐ kǒu dǐ lài

解释一口咬定,死不承认。

出处叶兆言《花煞》第一卷第一章:“裕顺吓了一跳,连忙矢口抵赖,咬定绝无此事。”

惟口起羞wéi kǒu qǐ xiū

解释指言语不慎,招致羞辱。

出处《尚书·说命中》:“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有口难言yǒu kǒu nán yán

解释言:说。虽然有嘴,但话难以说出口。指有话不便说或不敢说。

出处宋·苏轼《醉睡者》诗:“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授人口实shòu rén kǒu shí

解释留给别人以话柄。

出处王闿运《致丁亲家书》:“比年频致物论,四督失官,授人口实,宠反为辱。”

誉不绝口yù bù jué kǒu

解释不住地称赞

出处蔡东藩《两晋演义》第三十六回:“中书令温峤,前遭敦忌,由敦表请为左司马,峤竟诣敦所,佯为勤敬,尝进密谋,从敦所欲,厚结钱凤,誉不绝口。”

甲胄的意思

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

——《尚书·说命中》

01.江西发现一座古墓,证实了虎方古国的存在

一部《尚书》,介绍了一个不一样的商朝。各位,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发现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10多件青铜器。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青铜铸造,自商周时期开始进入繁荣阶段。但由于其质地偏软、原料昂贵、***矿技术不够成熟等原因,青铜此时主要作为礼器使用。

比如说,商朝人认为自己是玄鸟的后代(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所以在偃师等商朝统治的核心地区,考古专家们挖出了很多青铜玄鸟,这明显是祭祀的时候用的。但奇怪的是,专家在大洋洲古墓中却没有发现青铜玄鸟,而是发现了很多青铜做的老虎。据说有专家激动地表示,1000年了,终于找到了。各位,难怪专家们激动,他们是找到了商朝时南方的一个重要古国——虎方!

举其途虎方,告于大甲,十一月。

举其途虎方,告于丁,十一月。

举其途虎方,告于祖乙,十一月。

——《甲骨文》

02.虎方古国到底在哪?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清楚地记载着,商王想要征讨虎方,但不知道能否打赢,于是向自己的祖先大甲、祖丁、祖甲等人告祭,希望他们保佑。但这场仗,商王似乎输了,而且商朝从此再也没有能力讨伐虎方了,所以甲骨文中就再也没有了关于虎方的记载。

虎方到底在哪?有人说在淮水上游,也有人说在汉南荆楚故地。但两派各有道理,又谁都说服不了对方。直到大洋洲古墓的发现,专家将目光聚焦到了鄱阳湖以西,洞庭湖以东的光大区域里。有人认为,众多铸有老虎形象的青铜器的出现,说明这里才是已经消失的,虎方古国所在地!

商代的虎方,已有自己的文字系统。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虎方的商代金文很少,仅见新干大洋洲标本401斧币上的铭文“珏”和湖南人面方鼎上的铭文“大禾”等少数几例,其构形与结体方式与同期中原地区甲骨文、金文中的同类字完全相同,属同一文字系统。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03.虎方的身上,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当然,虎方的身上,依然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有待解开。比如说,虎方到底在哪?前文中提到的三种说法,到底哪种才是历史的真相?第二个谜团是,虎方与商王朝到底什么关系?李学勤先生认为,虎方并非是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小小的诸侯国。两者的地位可能是平起平坐的。理由是,由于青铜昂贵且偏软,此时商王朝在农业上一般不使用青铜农具,而是使用骨器或者石、木制农具,如耒耜等。

但专家在大洋洲古墓中却发现了许多青铜农具。这说明虎方手工业发达,而且经济实力上并不逊色于商朝。而经济决定政治,如果虎方经济上不落后,那政治上自然不会依附于商王朝。所以,李学勤先生认为,虎方与三星堆文化一样,是独立于商朝的存在。换句话说,此时的华夏大地上,并非只有商朝一个文化中心!北方的夏家店文化、西方的光社文化,西南的三星堆文化、南方的虎方文化、东方的岳石文化等,都是独立的文化中心!

第三个未解之谜是,虎方在青铜器埋葬的方式上,为什么区别于商王朝,反而与三星堆文化相一致?专家在大洋洲遗址中发现了一些祭祀坑,里面的青铜兵器是被人为折断的,这在三星堆遗址中比比皆是。但专家已经证实,商朝人祭祀完成后,并不把祭祀的青铜兵器折断。难道,相差数千里之遥的虎方与三星堆之间,还有着某种未知的神秘联系?

说命的引文对读

详细解释:

(1).铠甲和头盔。《易·说卦》:“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书·说命中》:“唯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孔 传:“甲,铠;胄,兜鍪也。”《汉书·王莽传上》:“甲胄一具,秬鬯二卣。”《西游记》第二回:“那魔王穿了甲胄,绰刀在手。”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字的两旁上下排列一些泥塑的历史上的名人文戴纱帽,武披甲胄。”

(2).泛指兵器。 宋 范仲淹?《铸剑戟为农器赋》:“任甲胄於忠信,施干橹於礼义。去彼取此,息南征北伐之劳;小往大来,变东作西成之器。”

(3).披甲戴盔。《礼记·表记》:“是故君子衰絰则有哀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国语·晋语三》:“甲胄而效死,戎之政也。”《旧唐书·刘玄佐传》:“明晨,衙兵皆甲胄,拥 士宁 登重榻。”

(4).指战争。 清 赵翼?《偶书所见》诗:“小则兴讼狱,大则兴甲胄。”

词语分解

三国志中,关张马黄赵一节中最后一段评论原文及意思是什么?

今传《古文尚书》中的《说命》三篇,除那些见於周秦汉典籍引用者外,皆不见简本,《古文尚书》为伪书已成铁案。但是典籍中引用的《说命》文字,也有不见於简本者,这里就罗列出来作一下简要的对***析,也有助於对简本文字的理解。本文所引清华简本《说命》释文,尽量用宽式。

一、《国语·楚语上》白公谏楚灵王时使用了一段《说命》的内容,其文字与清华简本不同,兹引白公谏语原文如下:

“昔殷武丁能耸其德,至於神明,以入於河,自河徂亳,於是乎三年,默以思道。卿士患之,曰:‘王言以出令也,若不言,是无所禀令也。’武丁於是作书,曰:‘以余正四方,余恐德之不类,兹故不言。’如是而又使以象梦,旁求四方之贤,得傅说以来,升以为公,而使朝夕规谏,曰:‘若金,用女作砺;若津水,用女作舟;若天旱,用女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若跣不视地,厥足用伤。’若武丁之神明也,其圣之睿广也,其智之不疚也,犹自谓未乂,故三年默以思道。既得道,犹不敢专制,使以象旁求圣人。既得以为辅,又恐其荒失遗忘,故使朝夕规诲箴谏,曰:‘必交修余,无余弃也。’今君或者未及武丁,而恶规谏者,不亦难乎!”

1、自“昔殷武丁能耸其德”至“兹故不言”句,说的是“高宗亮阴”的内容,《书·无逸》里周公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弗言。其惟弗言,言乃雍。”当是本自同一篇书,这段内容清华简本中没有,李锐先生认为“可能当时流传的《傅说之命》有很多篇,孔子最后选取了三篇。此三篇虽然今天已经亡佚,但是一些古籍之中还引有佚文。”[2]这个看法是很正确的。“高宗亮阴”和“梦得傅说”的故事,很可能是属於《说命》的第一篇,而清华简《说命上》当是第二篇,承接第一篇的内容,孔子删书,可能觉得这第一篇和傅说的关系不大,不符合《说命》的篇题,删去了,但是先秦这篇书也广泛流传,所以多见引用。伪《古文尚书》在造《说命》三篇时,把“高宗亮阴”和“梦得傅说”故事放在《说命上》的开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它把白公语的开始几句写在下篇,很可能不符合事实。《尚书·说命上》《正义》引皇甫谧云(当出《帝王世纪》):

“高宗梦天赐贤人,胥靡之衣,蒙之而来,且云:‘我,徒也,姓傅名说,天下得我者岂徒也哉!’武丁悟而推之曰:‘傅者,相也;说者,欢悦也。天下当有傅我而说民者哉!’明以梦视百官,百官皆非也。乃使百工写其形象,求诸天下,果见筑者胥靡衣褐带索,执役于虞虢之间、傅岩之野,名说。以其得之傅岩,谓之傅说。”

我们不知道皇甫谧根据的是什麽材料来写这一段的,但是可以知道,武丁做梦梦到傅说也是有一大段故事和说辞的,包括占梦的内容,它和“高宗亮阴”的故事构成了一篇书,就是《说命》的第一篇,它与清华简《说命上》的故事是连续衔接的,因为没有选取这一篇,所以清华简本开始就说“惟殷王赐敓(说)于天,甬(用)为失仲使人。王命氒百工向(向)以货,徇求敓(说)于邑人”(1简),如果我们不是知道其他古籍里有武丁做梦梦到傅说的记载,就很有点让人莫名了。所以白公在叙述武丁寻找启用傅说的故事的时候,也是从“高宗亮阴”开始说起,这是非常明白的。清华简本说傅说在北海之州筑城,就是“员(圜)土”,“圜土”即监狱,是关押的地方,傅说很可能本来是负责看押的官员,类似今天的监狱长之类,後来的传说中说他是“胥靡”,也就是,恐怕是误会。

2、“如是而又使以象梦,旁求四方之贤”这句,相当於清华简本上篇的“王命氒百工向(向)以货,徇求敓(说)于邑人”(1简)。原整理者已经指出“向”字“读为‘像’,指画像。”[3]甚是;但将“以货”属下句读则不确,“货”本是货卖之义,这里当是散发、传播的意思;“徇”训“遍”,相当於“旁”,训“大”,“遍求”与“大求”的意思是相同的。

3、“得傅说以来,升以为公,而使朝夕规谏”,这句相当於清华简本上篇的“敓(说)逨(来)自从,事于殷,王甬(用)命敓(说)为公”,“自”亦即《说命中》“敓(说)逨(来)自尃(傅)巖”的“自”,由也,从也。从者,遂也,“自从”是遂愿、如愿的意思,“说来自从”即“说自从以来”,就是傅说如愿而来。白公语中的“以”当训“而”。“而使朝夕规谏”一句当是白公根据文意的隐括之语。

4、“若金,用女作砺”,清华简本中篇作“若金,甬(用)隹(惟)女作砺”(2简),疑“惟”当在“用”字之前,抑或是衍文。

5、“若津水,用女作舟”,清华简本中篇作“若满水,女作舟。”(5简)“满”字原从囗从马,孙合肥先生释为“满”,[4]当是。

6、“若天旱,用女作霖雨”,清华简本中篇作“若天旱,女作*雨”(4简),“旱”字写法是从雨旱声,“*”的原字写法是上?下心,当是*心之“*”的专字,此用为*雨之“*”。

7、“启乃心,沃朕心”,清华简本作“启乃心,日沃朕心。”(3-4简)

8、“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清华简本作“若药,女(如)不眠(瞑)?(眩),越疾罔瘳。”《孟子·滕文公上》引《书》曰:“药不瞑眩,厥疾不瘳。”“眠”字原从见民声,据《集韵》音义均同“眠”,当是“眠”字或体。“眩”字原从土旬声。盖古人合药或服药多用酒,再加上药物的作用,容易让人昏睡眩晕,故曰“瞑眩”。 白公谏语中所引的以上四个比喻,是以“若金”、“若津水”、“若天旱”、“若药”为序,而清华简本是以“若金”、“若药”、“若天旱”、“若津水”为序,二者不同。

9、“若跣不视地,厥足用伤”,清华简本作“若诋(抵)不见(视),甬(用)伤”。简本的“诋”相当於“跣”,我原来读“厎”,训“至”,後网友汗天山先生指出:“怀疑‘诋’当读为‘?’,训为‘蹋’、‘践履’。与传本‘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意思接近。”[5]此说当是。“?”《集韵》或作“踬”。《说文》:“跣,足亲地也。”段注:“‘亲’、‘跣’曡韵。古者坐必脱屦,燕坐必褫韤,皆谓之跣。”《汉书·文帝纪》:“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注:“孟康曰:‘践,跣也。’晋灼曰:‘汉语作跣。跣,徒跣也。’”盖“跣”本赤足踏地,故有“践”义,践者蹋也。《玉篇》:“?,蹋也”,其本义很可能也是也是赤足蹋地义,故引申为“蹋”义。

10、“必交修余,无余弃也”, 此二句不见简本。

二、《礼记·缁衣》引《兑命》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郭店简本、上博简一本《缁衣》均无之。此见清华简本《说命中》六-七简,作“作(且)隹(惟)口起戎出好,隹(惟)干戈作疾,隹(惟)慇胾(载)病,隹(惟)干戈生(眚)氒(厥)身”(7简)。

三、《礼记·缁衣》引《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郭店简本、上博简一本《缁衣》均无此引文之。此语亦不见清华简本《说命》。《古文尚书》之《说命中》在使用此文时做了较大的发挥和改动,文作:“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无启宠纳侮,***过作非。惟厥攸居,政事惟醇。黩于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

四、《礼记·文王世子》引《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此句不见清华简本,见於《古文尚书》之《说命下》。

五、《礼记·学记》引《兑命》曰:“学学半。”此句不见清华简本,见於《古文尚书》之《说命下》,与上一句连在一起,作“惟敩学半,念终始典於学”。

六、《礼记·学记》引《兑命》曰:“敬逊务时敏,厥休乃来。”此句不见清华简本,见於《古文尚书》之《说命下》,作“惟学逊志,务时敏,厥脩乃来”,是在编联时将文句做了改动。

《礼记》所引的後四条文字均不见清华简本《说命》,当是别有所本,很可能是《说命》其它篇章中的文句,所以先秦时期流传的《说命》原本绝非三篇,应该不会少於四篇,很可能在四篇以上。

甲胄的拼音和解释

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评曰:关羽和张飞都号称万人之敌,是当时的虎臣。关羽曾经报效曹操,张飞曾经义释严颜,都有国士的风范。然而羽刚勇而孤傲,张飞暴躁而不体恤下人,这两人都败在了自己的短处上,这也是理数自然的事。马超处于好的地理位置,又很有勇力,但是家族被灭门,十分可惜!但是他可以因为这种窘迫的局面而导致良好的处境,不也是不错的么!黄忠、赵云强悍勇猛,成为蜀汉***的爪牙之臣,不正像灌婴、夏侯婴(夏侯婴为滕公,故称灌、滕。二人是汉初勇将,和樊哙、郦商同传)一样么?

甲胄的诗句甲胄的诗句是什么

甲胄的拼音为:jia zhou。?解释:甲,指铠甲;胄,指头盔。甲胄结合起来亦称盔甲。

甲胄是将士的防护性兵器,在冷兵器时代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防弹服,可以较大程度地保护将士身体免遭敌方进攻性兵器的重创,进而能够增强战斗力并给敌方以更猛烈的打击。

释义:盔甲衣胄。

详细释义:甲,指铠甲;胄,指头盔。甲胄结合起来亦称盔甲。

引证解释:《易·说卦》:"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

《书·说命中》:"唯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孔 传:"甲,铠;胄,兜鍪也。"

《汉书·王莽传上》:"甲胄一具,秬鬯二卣。"《西游记》第二回:"那魔王穿了甲胄,绰刀在手。"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字的两旁,上下排列一些泥塑的历史上的名人,文戴纱帽,武披甲胄。"

宋范仲淹《铸剑戟为农器赋》:"任甲胄于忠信,施干橹于礼义。去彼取此,息南征北伐之劳;小往大来,变东作西成之器。"

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吩咐军将,解了辔索,卸了甲胄,或牵马而行,或扶车而过。一步两跌,备极艰难。七断八续,全无行伍。"

甲胄的实际应用:

东周至秦汉之际,由于战争频繁酷烈且规模增大,穿着甲胄的重装部队在各国部队中的比例日益增多。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均拥有数量庞大的重装部队--"甲士"。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渐强,在对"山东六国"的长期兼并战争中,甲士在数量上已经不亚于其他诸侯国,所谓"带甲百万"即此;且由于秦军作战勇猛令其他国家的军队望而生畏,故而被称为"虎狼之师"。

在这支"虎狼之师"中有一些甲士作战时常常只穿甲衣而上不着胄,文献上称为"科头军",他们以此显示与敌决一死战的决心,往往给敌军士气以极大的打击,称为"虎狼之师"中的"敢死队"。由于"科头军"称谓之故,后世常以为秦军普遍不配备胄或只有甲衣而无胄。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将士均为不戴胄的"科头"形象,它生动地再现了两千二百年前那支威武雄壮的"科头军"的风***,但似乎也佐证了秦军无胄的观点。其实不然,早在秦穆公时秦军作战就戴胄,对此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崤之战中:秦军远袭东方的郑国,途经周天子国都时头上都戴着胄。

武丁的历史介绍

甲胄的诗句有:谁生厉阶起甲胄,甲胄弃残尤误谋。

甲胄的诗句有:果劳甲胄历危凶,甲胄不御冬。 注音是:ㄐ一ㄚˇㄓㄡ_。 结构是:甲(独体结构)胄(上下结构)。 词性是:名词。 拼音是:jiǎ zhòu。

甲胄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甲胄jiǎzhòu。(1)盔甲衣胄。

二、引证解释

⒈铠甲和头盔。引《易·说卦》:“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书·说命中》:“唯口起羞,惟甲胄起戎。”孔传:“甲,_;胄,兜鍪也。”《汉书·王莽传上》:“甲胄一具,_鬯二卣。”《西游记》第二回:“那魔王穿了甲胄,绰刀在手。”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字的两旁,上下排列一些泥塑的历史上的名人,文戴纱帽,武披甲胄。”⒉泛指兵器。引宋范仲淹《铸剑戟为农器赋》:“任甲胄於忠信,施干_於礼义。去彼取此,息南征北伐之劳;小往大来,变东作西成之器。”⒊披甲戴盔。引《礼记·表记》:“是故君子衰_则有哀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国语·晋语三》:“甲胄而效死,戎之政也。”《旧唐书·刘玄佐传》:“明晨,衙兵皆甲胄,拥士_登重榻。”⒋指战争。引清赵翼《偶书所见》诗:“小则兴讼狱,大则兴甲胄。”

三、国语词典

铠甲和头盔。

四、网络解释

甲胄甲胄作为将士的防护性兵器,在冷兵器时代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防弹服,可以较大程度地保护将士身体免遭敌方进攻性兵器的重创,进而能够增强战斗力并给敌方以更猛烈的打击。中国传统甲胄发展具有中国特有的历史特色,自唐宋发展到顶峰时期。

关于甲胄的诗词

《渔家傲·儒将不须躬甲胄》

关于甲胄的单词

harness

关于甲胄的成语

倒戈卸甲韬戈卷甲躬擐甲胄天潢贵胄遥遥华胄解兵释甲解甲投戈簪缨世胄

关于甲胄的词语

介胄之间坚甲利刃解兵释甲腹中兵甲轩裳华胄天潢贵胄解甲投戈簪缨世胄倒戈卸甲神州华胄

关于甲胄的造句

1、朕自先朝肃将天威,抚军朔方,殆将十年,亲御甲胄,力战却敌者屡矣。

2、几个副官正在帮助他穿上一副沉重的钢铁制全身甲胄,这套甲胄由由护盖身体的甲和护盖头部的胄组成,用铁片和厚的鞣皮制造,部分要害还加钢。

3、“复活”的藤甲胄确实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神奇,不过它究竟是否与历史传说中的藤甲兵一脉相承,几乎没有人可以给出明确答案。

4、突然,只闻大殿外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接着,一队甲胄鲜明的士兵一拥而入,凭借人多势众,迅速将一干禁卫制服。

5、蟹豸倚赖铜甲胄,大虫生风多野岫。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甲胄的详细信息

兜鍪怎么读

搜素“王二历史漫谈”微信公众号,可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夏桀是夏朝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也是商汤征伐的对象,夏桀虽文武双全,但其荒*无度,暴虐无道。那么商汤是怎样一步步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并最终消灭夏桀的呢?

首先来分析夏朝、商朝的都城所在地:夏桀都城在斟鄩(河南洛阳),而商汤原来都城在南毫(河南商丘),后来迁至西毫(洛阳偃师商城遗址)。这说明商汤部族活动区域为黄河下游地区,之后势力逐渐发展到黄河中游地区,最终推翻夏朝统治。这一文献得到了殷墟甲骨卜辞的支持:

贞:于西邑?(《殷墟文字乙编》7283)

贞:侑于西邑?(《龟甲兽骨文字》1·9·14)

丁巳……告秋〔于〕西邑?七月(《甲骨文合集》9631)(西邑:西毫(洛阳偃师商城遗址))

根据清华大学战国竹简的记载,得到以下史料信息:

惟尹自夏徂亳。禄至,在汤。

汤曰:“革桀,其有吉志?”尹曰:“后,我筙:‘越今旬,日旬日’。余微其有夏,众(罔)吉好;其有后厥志其仓,宠二玉,弗虞其有众。民怨曰:‘余及汝皆亡!’惟灾、虐德暴众、亡典,夏有殃。在西在东,见瘴于天,其有民率曰:‘惟我,速祸!’皆曰:‘曷今东祥不彰?’今其如台?”汤曰:“汝告我夏隐?率,若时?”尹曰:“若时。”汤盟誓:“及尹!兹,乃柔大*!”

翻译:伊尹去夏(察其情),然后回到亳,已知天命在汤。

汤说:“伐桀之事,占卜可有什么吉兆?”伊尹说:“后,我占得此兆:‘过了今旬,日乃更新。’我看今日之夏邦已成小人之国,道德败坏;夏后一心搜刮财富,*乱,不顾民之哀苦。民怨沸腾,曰:‘宁愿同归于尽!’灾害连连、虐贤害民、亡失宝典,这都是夏有大难的征兆。瘴气笼罩夏土,其民都说:‘这是损人利己招来的祸!’都说:‘为何今暗无天日?!’我后有什么想法?”汤曰:“你是在说夏命已终?统率四方的时机到了吗?”伊尹说:“到了。”汤盟誓:“惟尹之言!戮力同心,平定大乱!”

汤往征弗服,挚托、挚、直、不僭。

自西剪西邑,戡其有夏,夏播。桀纳,于水。曰:“占”——帝曰:“一!勿遗!”

翻译:汤出发平乱,伊尹以隐名、真心、直言而有礼助之。汤自西向东,大济有夏之民。桀众叛亲离,认罪,迁去了南巢。

汤曰:“占卜!”(占得天意)——天帝曰:“与民同心!普惠天下,不可遗落一个!”

从以上《清华简》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信息:(1)首先商汤征伐夏桀需要等待时机,要占卜及作其他事前的准备。(2)夏邦已经成为小人之国,而要完全推翻夏桀的统治,需要提前将夏都周围的附属国消灭掉。(3)商汤出发平乱的路线是自西向东,而夏桀在众叛亲离后往南方逃窜,下面是商汤征伐夏桀的形势图,这表明商汤在推翻夏朝统治后,将国都由南毫(商丘)迁至西毫(洛阳)。

商汤征伐夏桀图示1

那么商汤又是怎样任用伊尹,并制定推翻夏桀暴虐统治的***的呢?

伊尹生于空桑,“空桑”并不特指某一地区,而指河南东部山东西部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分布着有莘氏、有施氏两大氏族集团,其都属于东夷部族,伊尹为有莘氏奴隶的儿子。传说伊尹父亲是善于屠宰、烹调的奴隶厨师,伊尹母亲是***桑养蚕的奴隶。伊尹虽为奴隶之子,却自幼聪慧好学、深谙治国之道,有莘王便请他做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教师)。”

于是商汤王便多次以玉、帛、马、皮等为礼前往有莘国聘请他。但有莘王并不答应商汤的请求,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而伊尹作为陪嫁奴隶为汤王所用。之后伊尹辅佐商汤制定伐夏的***,最终推翻夏朝统治建立商朝。

但商汤灭夏的作战顺序,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探究。从各种史料记载中得到商汤灭夏顺序,应该为葛—韦—顾—昆吾—夏桀。那么就可以证明商汤灭夏是从南毫开始,而葛国(河南宁陵)距离南毫最近,也是最先被消灭的抵抗势力。之后商汤一路向北向西前进,依次灭掉韦、顾、昆吾三个方国。而对于韦、顾、昆吾三个国家地理位置的确定,需要从近年来郑州、洛阳、商丘等地的商代遗址考古发掘中得出:在豫东、豫北、豫中等地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了郑州商城遗址、荥阳***姑遗址、新郑望京楼遗址、杞县鹿台岗遗址、民权牛牧岗遗址等。

商汤征伐夏桀图示2

最终得出韦、顾、昆吾三个方国,应分别处于新郑望京楼、郑州商城、荥阳***姑,最后再进入夏桀首都斟鄩(洛阳),另有一说为韦(河南滑县)、顾 (河南范县东)、昆吾国(今河南濮阳东南) 。

以上对商汤灭夏的整个流程进行了分析,这其中还穿插着几个小故事,商汤射伊尹、夏桀与妺(mò)喜。“商汤射伊尹”载于《吕氏春秋·慎大》:“汤入,忧天下之不宁,欲令伊尹往视旷夏,恐其不信,汤由亲自射伊尹。”伊尹在入夏前故意犯罪,汤***装盛怒挽弓射之,伊尹逃亡至夏,并以厨师的身份在夏国收集大量情报,最后返回商国伐夏。

商书汤誓篆文

妺(mò)喜是有施氏公主,夏桀发动大军攻打有施氏,有施氏是国弱力薄的东方小国,不敢与夏朝为敌,表示愿意称臣纳贡。夏桀不准有施氏投降,一定要血洗有施氏,有施氏探知夏桀是一位好色暴君,选了美女妺喜进献请降。以上两则故事载于《吕氏春秋》,传说夏桀是由于宠爱妺喜而亡国,私以为是后人杜撰不可信,但暴虐无道、荒*应是历史真实。

到这里商汤征伐夏桀也就结束了,夏桀是夏朝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商汤伐夏桀的成功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商汤与有莘氏、有施氏等东方氏族集团的联合,也是其取得胜利的关键。

搜素“王二历史漫谈”微信公众号,可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上期讲到多为谋臣对商王武丁治国的***,本节则主要专注于商王武丁时期的征伐战争。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商王武丁时期正处于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期,而且是由武丁引领中国走向奴隶制社会,这一史实后续资料会予以说明。那么商王武丁是如何使得商殷的统治逐渐走向复兴呢?本节主要对涉及到战争的君臣秩序、用人制度、祭祀制度等进行分析,来探讨武丁在对外征伐中的政治手段、战争策略。

首先商王武丁时期的君臣秩序,见于《尚书·商书·说命》:“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后克圣,臣不命其承,畴敢不祗若王之休命?”

翻译:“天子统治万邦,百官承受法式。王的话就是教命,王不说,臣下就无从接受教命。”“君主能够圣明,臣下不必等待教命就将奉行,谁敢不恭敬顺从我王的美好教导呢?”

这里指出臣下要遵从王(武丁)的教命,但君主应足够圣明,其作为百官的表率要继承上天的法式,才能使万民听从王的教导。

在治国理政、用人制度等方面,《尚书·商书·说命》又提出:“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无启宠纳侮,***过作非。”

翻译:“上天聪明公正,圣主善于效法它,臣下敬顺它,人民就顺从治理了。号令轻出会引起羞辱;甲胄轻用会引起战争;衣裳放在箱子里不用来奖励,会损害自己;干戈藏在府库里不用来讨伐,会伤害自身。”“官职不可授予亲近,当授予能者;爵位不可赐给坏人,当赐给贤人。”“考虑妥善而后行动,行动又当适合时机。夸自己美好,就会失掉美好,夸自己能干,就会失去成功。做事情,要有准备,有准备才没有后患。不要开宠幸的途径而受侮辱;不要以改过为耻而形成大非。”

在以上傅说向商王武丁的进言中,其提到政令颁发、奖惩制度与官员任免三方面问题。首先“政令颁发”要效法上天,按照上天旨意行事才能人民顺从;其次在“政令颁发”时要三思而后行,轻易颁布政令会引起羞辱,毫无准备的施政会引发后患。然后在对臣下的奖惩制度中,傅说指出要“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也就是说君王要将获得的财富奖励给臣下,以鼓励其帮助自身建功立业。最后在用人制度方面,其提出要任用贤才、能才,而不是与自身关系亲近者,“无启宠纳侮,***过作非”不要过于宠幸身边的人,也不要害怕出错误而不思悔改。

而有关“祭祀制度”,傅说指出:“黩予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轻慢对待祭祀,这叫不敬。礼神烦琐就会乱,这样,事奉鬼神就难了。”也就是说,既不能轻慢的对待祭祀,也不要在祭祀神明方面过于繁琐,这样就不会产生事奉鬼神的“两难”境地。

1.商王武丁对周围方国征伐的原因

武丁时期对周围方国的战争,主要包括攻击行为战争、防御行为战争、俘获或掠夺行为战争。攻击行为战争是对方国的主动征伐,在甲骨卜辞中记载为“征”、“伐”、“取”、“戈”、“侵”、“途”、“敦”等。而防御行为战争是抵抗外来征伐的战争,在甲骨卜辞中记载为“捍”、“御”、“守”、“保”、“逆伐”、“作邑”等。还有一类战争会俘获大量战败方俘虏,以及取得战败方的重要***,在甲骨卜辞中记载为“擒”、“俘”、“反”、“镬”、“轨”、“取”等。

有关商王武丁对外侵略性战争的描述,其最重要原因可能是获得稀缺的战略***。例如:商王武丁对荆楚、虎方、鄂方(今湖南、湖北)的征伐,最大可能在于掠夺南疆的铜矿、锡矿、盐矿等矿产***。而武丁对西北周方(周国)、羌方(今陕西、甘肃、青海)等的进攻,其中目的之一也是获取铜矿、湖盐等***。商朝末期纣王对夷方(河南山东等地)的征伐,也是想要获取海盐等稀缺***。根据1969年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对商代青铜酒器的化验结果,得出青铜器中铜占77.2%、锡占12.5%、铅占7.2%,这表明在商代已经存在锡、铅等金属***。

2.商王武丁对周围方国征伐的政策

在商王武丁对周围方国的征伐中,其并非一味***取战争的方式,使得周围方国臣服于他,而是通过多种手段来维持商王朝的统治地位。在与周围其他方国的战争中,商王武丁主要通过联姻、形成同盟、分封领土、赐予爵位等方式,保证周围氏族方国臣服于商。

首先从商王朝与氏族方国的联姻来看,商朝与周、鬼方、鄂方、荆楚等部落有着姻亲关系,《小屯殷墟文字丙编》记载:“帚(妇)楚来”,《战国策·赵策》载有“昔者鬼侯、鄂侯、文王,封之三公也”,而楚女嫁与商王武丁为妾,以上史料可证实商朝与周围方国的联姻关系。其次,商王为控制广大被征服地区,常把自诸妻、诸子、功臣以及臣服方国首领分封为诸侯,并赐予他们领地。商王武丁之子子奠,就被封为“侯奠”。一些著名的将领因立有战功也被封为侯,如仓侯虎。商王通过分封领土、赐予爵位等方式,奖励征伐的将领,或者臣服于商朝的氏族方国首领。

例如:在对外战争中屡立战功的“雀”(一说为傅说),被封为“雀侯”。而臣服于商朝的氏族方国首领,则被封为萆侯、虎侯、犬侯、祝伯等。有关于氏族方国军队征伐的卜辞如下所示:(1)癸巳卜,宾贞,令伐途萆师?《合集》

(2)于癸未有至雀师。《合集》

(3)庚戌卜,王其比犬师,惟辛亡(然)炎?《合集》

(4)庚戌卜,王其比虎师,惟辛亡(然)炎?《英国》

下面开始着重分析“商王武丁对周围方国征伐”的出征地点、战争规模、联盟形势与俘获战利品等。首先从商王武丁征伐的方国地点来看,根据丁山先生《商周史料考证》,武丁时期曾先后征伐鬼方、吉方、土方、马方、棋方、印方、龙方、虎方、荆楚、尸方、巴方、下危、仲方、鄂方、羌方、大彭、系韦、夷方等20多个方国。

由于年代久远,本文主要对少数方国的地望进行说明:鬼方(今西北方部落)、羌方(今西北等地)、土方(今山西北部)、吉方(今陕西北部)、虎方(今汉口以南)、荆楚(今湖北湖南)、尸方或夷方(今河南山东等地)、巴方(今湖北西南)、人方(今安徽山东等地)。甲骨卜辞中存在大量商王武丁对方国征伐的记载:

(1)贞,登人三千呼伐吉方,受有祐?《合集》

(2)辛巳卜,争贞,今载王共人呼妇好伐土方,受有祐?五月。《合集》

(3)壬午卜,宾贞,王惟妇好令征尸?《合集》

(4)甲午卜,宾贞,王比伐巴方,受有祐?《合集》

(5)丙戌卜,争贞,今载王比望乘伐下危,我受有祐?《合集》

(G)壬寅卜,争贞,今载王伐仲方,受有祐?十三月。《合集》

(7)贞,勿呼妇妌伐龙方?《合集》

(8)壬辰卜,事贞,我伐羌?《合集》

(9)丙辰卜,宾贞,王惟周方征?《合集》

而从商王武丁对周围方国征伐的战争规模来看,商朝主要施行商王统治地区、诸侯联合对外的战争策略。其中国家军队被称为“王师”、“我师、“联师”、“王旅”等,诸侯军队被称为“雀师”、“犬师”、“虎师”等。一般商王朝对外发动战争的兵力为几千人,只有那些大型征伐战才投入数万兵力。甲骨卜辞中有关商王武丁征伐的记载为:

(1)三千人伐……《合集》

(2)庚子卜,宾贞,勿登人三千呼伐舌方,弗受有祐?《合集》

(3)登人三千呼伐土方……《合集》

(4)丁酉卜,鼓贞,今载王共人五千征土方,受有祐?三月。《合集》

(5)甲……贞,方来……邑,今夕弗震王师。《合集》

(6)……来告:大方出伐我师,惟马小臣……《合集》

(7)壬辰……衣……朕师……《合集》

(8)于癸未有至雀师。《合集》

(9)庚戌卜,王其比犬师,惟辛亡(然)炎?《合集》

(10)庚戌卜,王其比虎师,惟辛亡(然)炎?《英国》

最后来谈谈商王武丁对周围方国征伐,所缴获的奴隶及其他战利品。商王朝在对周围诸方国的征伐中,与周围方国存在着亦敌亦友的关系,某些方国会出于多重目的而发生反叛。而商王朝在对外征伐的过程中,也会俘获大量奴隶、牲畜、粮食或其他战斗***。

例如:殷墟宫殿区乙七宗庙祭祀坑的发掘中,出土殉葬者600余人、狗26只,羊18只,牛10头,马15匹。在乙七宗庙北组祭祀坑中,发掘斩首者125人、6辆马车,每座车马坑里有3个战士、3套兵器,分别为驾车者、射箭者和持戈者,6辆马车好似组成一个车队。

根据甲骨卜辞的统计得出:武丁时期共使用祭祀9021人,凛辛至文丁时期使用祭祀3205人,祖庚、祖甲时期使用祭祀622人,帝乙、帝辛时期使用祭祀104人。而商王武丁时期祭祀好用战俘,且战俘以羌人为多,这也导致后期羌人(姜姓:姜尚)联周伐商。甲骨卜辞中有关羌人祭祀的记载:

(1)贞,口来羌用自成、大丁……甲、大庚、下乙……《合集》

(2)庚子卜,宾贞,翌甲辰用望乘来羌?《合集》

(3)贞,牧来羌用于……《合集》

(4)三百羌用于丁。《合集》

(5)贞,御自唐、大甲、大丁、祖乙百羌、百牢(牛)?《合集》

(6)壬辰卜,出贞,翌癸巳俏于母癸三牢、羌五?《合集》

除擒获俘虏和奴隶,商朝军队也会收缴战车、战船、武器、马匹、粮草等其他战利品。甲骨卜辞中有关战利品的记载:

(1)……小臣墙从伐,擒危美,人二十人四……人五百七十,百……车二丙,盾百八十三,函五十,矢……伯口于大口……用惟伯印……于祖乙,用美于祖丁。曰京赐……《合集》

(收缴两辆战车、一百八十三件盾、五十个函,用惟伯印祭祀祖乙,用美祭祀祖丁)

(2)……卜,争贞,擒得舟?《合集》

(3)......执舟……《英国》

(4)壬辰卜,宾贞,执多屯?《合集》

到这里“商王武丁对周围方国的征伐”也就结束了,商王武丁作为商朝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其不仅使殷商的奴隶制度达到顶峰,更通过对周围方国的不断征伐,扩张自身的统治疆域,并获取到大量需要的稀缺***。商王武丁时期的征伐战争,分为攻击战争、防御战争、俘获或掠夺战争等,虽然这些出于正义或非正义的战争,能够从一定方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民族融合等,但也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导致商朝后期国力的下降。而且自商王武丁以来,存在着大量有关祭祀杀殉、殉葬杀殉奴隶的记载,这也一定程度上激化奴隶主、奴隶之间的矛盾,并造成商朝后期社会动荡的局面。因此商王武丁时期的对外战争,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之后奴隶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兜鍪读音:dōu móu。兜声母为d,韵母为ōu,声调为第一声。鍪声母为m,韵母为óu,声调为第二声。

兜鍪释义:原指头盔,又称:胄(zhòu) 、头鍪(móu)、盔等。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秦汉以前称胄,后称为兜鍪。种类多以形象设定,有虎头兜鍪、凤翅兜鍪,狻猊兜鍪等。也用来指代士兵。

兜鍪出处:宋代·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白话释义: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统领着千军万马。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

扩展资料:

兜鍪近义词:甲胄

甲胄发音:[ jiǎ zhòu ]

甲胄释义:也叫介胄。即铠甲和头盔。

出处:西汉·伏生《书·说命中》:“唯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白话释义:言语不慎,招致羞辱,只有穿上铠甲和头盔起兵打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