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之犬孔子故事_丧家之犬孔子故事原文及翻译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3 0
  1. 成语典故丨丧家之犬
  2. 趣侃古人之圣人也无奈,孔子为什么说自己像条丧家犬?
  3. 如何理解郑人说的“丧家狗”
  4.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文字版 12谁是丧家狗
  5. 圣人孔子为何说自己像一条“丧家犬”?

孔子丧家之犬的原文出处是《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丧家之犬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像一条失去了主人的,徘徊在路上,无家可归。这是一种轻蔑的说法,暗示孔子已经失去了他的地位影响力。在春秋时期,孔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但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各国的认可。

有些国家甚至对他的言论和行为感到反感,导致他在旅途中常常遭遇困境和磨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在某一天来到了郑国,他与***们走散了。当他在东门等待***们的时候,一个乡下人看到他后,说他是丧家之犬。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因为孔子当时确实像一只失去了主人的,四处流浪。

丧家之犬孔子故事_丧家之犬孔子故事原文及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句话的背后是对于孔子的轻蔑和嘲笑,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对于孔子的看法。在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和主张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支持。虽然他被誉为***和圣人,但他的政治理想并没有被各国所接受。这句话也反映了古代对于文化和教育的看法。

在古代,文化和教育是贵族和士人的特权,而普通人则被视为无知和粗俗的。因此,像孔子这样的知识分子往往被视为异类或怪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不被人们所理解。

孔子的影响:

1、儒家思想的确立。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思想,这些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孔子的思想体系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些思想深深地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2、教育理念的革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强***育的普及和公平。他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主张,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进而为国家服务。这种教育理念打破了贵族对教育和文化的垄断,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3、文化传承的贡献。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整理了古代文献,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礼乐治国的主张。这些举措使得中国古代的文化成果得以保存和传承,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对东亚文化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东亚其他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东亚地区,许多国家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并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应用和实践。这种影响促进了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对于东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语典故丨丧家之犬

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晋·葛洪《抱朴子·博喻》:“肤表或不可以论中,望貌或不可以核能,仲尼似丧家之狗,公旦类朴斫之材。”元·郑廷玉《***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

示例

操亲掣宝剑押阵,率众连夜追杀,剿戮极多,降者不计其数。傕、汜望西逃命,忙忙似~。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相关古文

原文

孔子适郑,与***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译文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走散了,孔子呆在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告诉子贡:“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然而自腰以下还不到禹的三寸。憔悴颓废的样子好像一条丧家之犬。”子贡把话都以实告诉了孔子。孔子欣然笑道:“外形上的描写,不一定是对的。然而说我像丧家之犬,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趣侃古人之圣人也无奈,孔子为什么说自己像条丧家犬?

— — 金我

成语?

丧家之犬

释义

? 无家可归的狗。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成语故事

?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 孔子有***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为了宣传自己的道德理念和推行“礼”,孔子于公元前496年开始带着自己的众多***周游列国。

? 有一次,孔子和***们来到郑国。郑国的都城新郑非常的繁华,人口也非常的多。孔子和***来到新郑后背人群挤散了。孔子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身上也没带钱财,临近中午口也干了肚子也饿了。于是孔子满满挪动步子走到东门,倚在东门的城墙下发呆。

? 孔子的***子贡也在到处找老师,逢人便问。这时有个路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

? 子贡赶紧跑到东门,果然是老师。并且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一个人的)外形、相貌,是细枝末节(或“不重要的”)。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说完便哈哈大笑起来。

于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丧家之犬”,用来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如何理解郑人说的“丧家狗”

这件事情要说起,就要首先从孔子在郑国讲学开始,那个时候,孔子和自己的***们去郑国讲学,他因为身体状况站在东门,他的***则是在郑国四散讲学,那个时候,他的一位***听路边的行人说,东门口有一个人如丧家之犬站在那里,这位***听说之后,就去一看,原来在说自己的老师,于是他十分气愤的对孔子说了这件事情,孔子却意外的认同了路人对他的评价。但是为何孔子会这样说自己呢?那我们就应该从孔子的生平遭遇来说了。

孔子所在的家乡是没有办法传播教育的,只能够游离四方,但是在他国也并没有得志。

鲁国的国君不重用孔子,他先后到达过卫国陈国和宋国,但是都没有人愿意听他讲学,没有人认可他的观点。孔子在宋国的时候,宋国有一个司马,认为孔子就是一个骗人的骗子,随便乱说话,甚至想要杀了他,孔子见状,只好离开此地。后来到了卫国,有一个女子对孔子的思想很感兴趣,多次邀请孔子前去,孔子见状,只好前去一见,但是他的***们知道之后,都纷纷离开,孔子也只好作罢。

所以说,孔子的一生,周游他国讲学的道路是十分坎坷的,几乎可以用郁郁不得志来描述,因此说,他对自己个人的评价也说了想丧家之犬,不仅仅是自己一生的描述,也是对当时政局的失望啊,一代伟人得不到认可。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文字版 12谁是丧家狗

孔子总是忘掉自己的故乡。他想去更多的地方,见更多的人。周游列国,走到哪里,就把哪里当作故乡。如果这个地方让自己失望了,就把下一个地方当作故乡。孔子离原始的故乡越来越远。孔子有很多个故乡。不,孔子没有故乡。他一直在寻找故乡。累了,老了,死了,也没找到。他理想中的故乡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他正是为理想中的故乡而忘掉现实中的故乡。不断地失望,又不断地希望。希望故乡在下一个路口等着自己呢。有人说孔子是丧家犬,可这只丧家犬一直在找自己的家啊。找不到,可还是在找。越找,离现实的家越远。越找,离理想的家越近。孔子没有背叛故乡,只不过他的故乡要博大得多:把所有的地方当作故乡。他还把所有的人当作亲人,要尽快地找到他们。

孔子如同“丧家犬”的典故出自《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原文如下:

孔子适郑,与***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白话文的意思是:

孔子到了郑国,与***们走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郑国人有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短子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的样子,真像一条丧家狗。”子贡见面把原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说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当初我阅读到这篇文章时,感到非常的不理解,为什么圣人听人家把自己比喻成丧家狗,却欣然接受这种侮辱,并以此自嘲呢?多年后的一次偶然机会,让我忽然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过春节的某天,我陪同朋友回老家拜年。他老家的亲戚住在贫困山区的山沟里。下车后,我们沿着凹凸不平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山沟深处走去。冬末春初,寒风凄凄,草木萧条,在这里一点也感觉不到城里那种过节的气氛与喧嚣,只有寂寞和荒芜。一路上,也没碰到一两个人,四周空旷寂静得似乎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脚步声。

他亲戚家坐落在半山腰的山脚下,低矮的房屋,显得格外的破败和孤单。当我们快到院前的时候,传来几声狗叫。透过疏散的篱墙,我看到一条大黄狗,有气无力的冲我们叫着。总算走到了。

主人从屋里出来,冲狗吆喝几声,狗停止了叫声,垂头丧气的卧倒在地上。走进院后,我很想称赞一下这条狗,但当我仔细打量这条狗时,却哽噎住了。只见这条狗瘦得皮包骨,皮毛粗糙凌乱,似乎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这条狗是不是病了?”我问。

“还啥呀。啥病都没有呀。”主人回答。

“那这狗怎么这么瘦呀?”我又问。

“吃不好呗。”他无奈的说。

“怎么不给他弄些骨头吃呢?”

“连人还吃不上呢,还给他吃。”

……

在回来的路上,不知为什么,我忽然想起孔子称自己为“丧家之狗”了,当时我的眼泪怎么也止不住,扑簌簌的流淌下来。

“狗不闲家贫,儿不闲母丑。”狗饿死也不会背叛自己的主人,离开自己所在的穷家呀。孔子把自己比喻成丧家犬,可谓对国家仁慈忠义之极,对民族仁慈忠义之极呀。

孔子在宋国,常常坐在树下为学生讲述修身克己和齐家治国的道理,可却被某些人所不容,他们竟然把孔子坐以讲学的身后的大树给伐掉了。这对圣人孔子来说,是多么大的屈辱呀。

孔子在世,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遭受了种种的人生坎坷和苦难,可孔子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四处推行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可当时却没有一个国家的君王愿意接受和***纳他的治世方针。

孔子是圣人呀,讲述的是真理呀!可他却生不逢时,他的治世思想,在当时并没能被世人普遍重视和接受。有人捕获到一只麒麟兽,拿给孔子看,问孔子这是只什么动物,孔子看到眼前这只受伤的麒麟兽时,不禁潸然泪下。(出自《孔子家语》)。

麒麟乃兽中之王。人王出,兽王出。孔子在世,又何尝不像这只受伤的麒麟兽呀?孔子的忠义和遭遇,又何尝不像那只瘦骨嶙峋的狗呀。

在一个国家里,圣贤没有得到重视,没有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重,乃至流离失所,陷于低贱和贫困之中,这表明社会无道呀。这不是圣贤的耻辱呀,而是人类社会的耻辱呀。

虽然孔子的政治主张至今都没得到根本的施行,但是孔子的理论却为人类社会指明了真实的方向,为人类社会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人类社会要想正常、和谐的发展和延续,就必须遵循孔子的理论,所以,孔子被尊称为历代帝王师,孔子的理论一直被历代的帝王所学习和效法。

如果没有伏羲氏、炎、黄、老子、孔子等历代的伟大圣人,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还能够延续到今天吗?一个人不懂得尊重先圣先贤,就谈不上孝呀?

孔子为我们人类作出了如此伟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心怀感激呀,孔子应该受到世世代代的顶礼朝拜呀。

“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我们在形式上效法先圣,是微不足道的末端,此不是根本呀。像孔子那样,满怀仁慈之心,忠义之心,为国为民,为了天下和谐,众生幸福,不停奔走的人,自古以来又有谁真正做到呢?

我不是个轻易流泪的人,但在写此文时,我还是禁不住一次次的流下泪水。

不肖***东方阳熹,在此满含热泪,叩首跪拜伟大的圣人-孔子

孔子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怀抱治国理想而无处施展抱负,碰了一鼻子的灰仍然努力着践行自己的主张,却一生都没办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因而被称为“丧家狗”孔子生前曾被人称作“丧家之狗”,***中批孔,于是“丧家狗”这个称呼就经常伴随着孔子的称谓而出现,还被加上了“奴隶主阶级”的定语,合起来就是“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丧家狗孔丘”。据笔者看,那时经常使用这一说法的人们,其实未必确知孔子当时被称“丧家之狗”的原委,只是人云亦云而已。

北京大学的李零先生作《丧家狗——我读〈论语〉》,谈了他对孔子“丧家狗”之说的见解,下面选抄其书中有关的叙述:

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他很执着,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这才是真相。

当年,公元前四百九十二年,六十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来到郑国的东门,有个擅长相面的专家,叫姑布子卿,给他相面。他说,孔子的上半身像尧、舜、禹,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孔子不以为忤,反而说,形象并不重要,不过,要说丧家狗么,“然哉然哉”。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失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可是遍干诸侯,还是一无所获,最后老死于鲁国。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李零先生的这些介绍和理解,似尚有斟酌的必要。兹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愚见,以就正于方家。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这是孔子被郑人称作“丧家之狗”的原始记载。对照李零先生的介绍,笔者觉得有多处欠妥:

1.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为公元前五百五十二年。他周游列国而经过郑国,时在鲁定公十四年至十五年,即公元前四百九十六年至公元前四百九十五年,当时他在五十七岁到五十八岁。李零先生说“公元前四百九十二年,六十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来到郑国的东门……”,对于其时间和孔子年龄的介绍是不准确的。

2.说孔子像丧家狗的那个郑国人,《史记·孔子世家》并没有说他叫什么名字,司马贞索隐引《孔子家语》的文字云:“姑布子卿谓子贡曰……”今本《孔子家语·入官》记载其事,文字与《史记》大体相同:“孔子适郑,与***相失,独立东郭门外。或人谓子贡曰……”,也没有说这位郑人叫什么。司马贞所言,或许别有所据。但无论如何,《孔子家语》是伪书,说这位郑人叫“姑布子卿”,并不可信,李零先生说“有个擅长相面的专家,叫姑布子卿,给他相面”云云,这些说法显得不很慎重。

圣人孔子为何说自己像一条“丧家犬”?

因为和卫灵公政见不合以及与南子的绯闻***,孔子不得不离开卫国去寻找实现理想的舞台,一路颠沛流离。在十几年周游列国过程中孔子多次陷入绝境,要不差点饿死要不差点被杀但孔子的心永远是热的,在磨难和困顿中孔子到了“六十耳顺”的年龄,他的理想越来越远,针对他的难听话却越来越多,而听到了难听话的孔子却没丝毫的愤怒。那六十耳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境界,而对别人说他是丧家狗孔子又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上讲讲到孔子离开鲁国第一站就到了卫国,可在卫国呢,他看到卫灵公很难看的脸色还看到了更难看的南子的美色,最终他觉得在卫国待不下去了离开卫国。但他离开卫国后又能去哪呢?到曹国?郑国?什么地方都去过,我们说他去过七个地方,但可以说他都很失望比在卫国还失望。他曾讲过这么一段话“贤者辟(必,屁)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 宪问第十四》贤德的人啊,往往是辟世的,次一等的呢?辟地。离开一个地方,离开一个特定的地方,比如说孔子离开鲁国就叫辟地。鲁国不适合我了那我离开它,到卫国,卫国不适合我我离开它,到曹国,曹国不适合我了我再离开它,他一直在辟地。那地有什么问题呢?还是人的问题嘛,人也就是国君的问题,国君的问题往往表现在什么地方?语言和脸色上,所以其次辟色其次辟言。有的人因为国君讲了几句难听的话,不干了走了,这是一种境界。有的人因为国君的脸色难看,暗示蛋,那好我也走了,这是一种境界。所以辟色也好辟言也好辟地也好,这三者都是辟人,避开某些特定的人。孔子离开齐国是避开齐景公,离开鲁国是避开季桓子和鲁定公,离开卫国是避开卫灵公。辟言也好辟色也好辟地也好都是辟人。但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孔子一直在辟,但最后一辟他就不辟‘贤者辟世’,孔子怎么样?一直坚持不辟世,他把这点坚持住了,这就是儒家和道家的区别。这一点坚持住了他和老子之间就有界限了,儒家和道家就有区别了。儒家是什么?儒家就是纠缠于世道之中,儒家就是介入当时的纷争为正义而战,你说这个世道黑暗。不错,我就是为黑暗而生,我生下来就是和黑暗作战;你说这个世界不公,没错,我就是因为不公道我才来,这就是儒家。这就是儒家的崇高,这就是儒家的精神,这是孔子给我们灌输进去的士的精神。以前的士我们说是个职业,孔子以后的士就担当道义了,就‘志于道’了。所以孔子不断地在辟人但他永远也不辟世,而且在这个过程里孔子还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个境界,六十耳顺。那个时候60岁的孔子在陈国,迎来了他人生里面很高的一个境界,‘五十而知天命’之后的就是‘六十而耳顺’那什么叫‘耳顺’?为什么孔子在这样一个人生阶段进入了这样一种境界,就是因为他在周游列国过程中听到了太多太多不顺耳的话,由一开始不顺耳到渐渐地听顺耳,他的境界就上去了。所以什么叫耳顺?如果用一句话讲,就是对你的所有的批评也好,表扬也好都当成耳旁风。孟子曾讲过一句话特别好‘人生在世 有不虞之誉 有求全之毁《孟子 离蒌上》’你觉得你做得很平常,但没想到竟然有好多人夸你,这叫不虞之誉,你没有预料到的夸奖;你觉得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没想到别人还给你怎么,求全责备。人生就是这样,人生常常会碰到不虞之誉也常常会碰到求全之毁。碰到不虞之誉时怎么样?你不要沾沾自喜;碰到求全责备时怎么样?你也不要生气,你要把它全当成耳旁风。

在颠沛流离之中不知不觉孔子已60岁了,而他的政治理想却还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那孔子说六十耳顺是不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呢?耳顺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耳顺之年的耳顺至少有三点。第一,听到逆耳之言不再大惊小怪。如果我们阅历少,一听到别人一点点批评一点点不顺耳的话就会大惊小怪,承受力太差理解力太差宽容度太小,不可以,所以耳顺之年的第一条就是听到逆耳之言不再大惊小怪,尊重别人的意见。那只是别人的看法。第二点,听到顺耳之言怎么样,也不沾沾自喜,我知道自己的斤两。不是有人追捧就真了不起了,往往最受追捧的人不一定有水平。在安静的角落里面做事情的人往往是真丈夫。所以庄子讲‘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不加沮(举,句)《庄子 逍遥游》’这也就是耳顺的境界,所以这些贤也好圣也好,他们在很高的境界上真是相通的。还有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无论听到别人的表扬还是听到别人的批评,听完之后,我行我素,这叫坚持自己。耳顺就是这三条。第三点就有点像但丁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反过来说,随你怎么说,我都走自己的路。坚持自己相信自己。如果我们把耳顺之年概括一下,八个字‘理解别人,坚持自己’知道别人为什么说,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别人这样说有他的道理,我知道,所以我不生气不见怪;我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做,所以你怎么说跟我无关,我不是做给你看的。因此我们说把别人的话当成耳旁风那是一种境界。达到这种境界你就可以不计较别人不纠缠别人,你就变得很大度很宽容,同时呢你也就不受别人的干扰不被别人误导,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你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这样你才能集中精力做成大事完成自己的人生。毁誉在己不在他人,别人不会再影响你不会再干扰你了。那我刚才讲了为什么孔子在这个阶段他领悟到这种境界了呢,就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孔子听到了太多太多逆耳之言批评之言,他以前不一定听得到,尤其是在你很顺时很有权力时位置很高时。你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时有几个人敢在你面前说不好听的话呢?地位高了往往就没真哥们了,就没有敢在你耳朵跟前讲真话的哥们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说孔子14年周游列国对他本人来说确实是一种磨难,但对于孔子成为圣人而言那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业,要有磨难;一个人要成就自己的人生,成就一种人格,更需要一种磨难。一个人生一直很顺遂的人不可能有深度,他不可能领悟到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他不可能看到事物的背面,所以,14年对孔子来说至关重要,他曾讲过一句话‘自吾得由 恶言不闻于耳《史记 仲尼***列传》’自从我身边有了个仲由,就是子路啊,我就再听不到什么逆耳之言了。这话讲得很有意思,因为孔子得到仲由时是30岁左右,具体的时间我们不清楚了,大概30来岁吧,仲由是他的第一批学生。自那个时候起别人就不大敢在孔子面前讲不好听的话了,为什么?旁边站着的那个保镖太狠了,那个样子就怕人。身边有个猛人你一般就听不到难听的话了,别人在你面前不看你,看背后那个家伙,太狠。但这不是耳顺,这叫耳不闻,耳没闻。我们不能说我们把耳朵塞起来,闭目塞(色,腮,赛)聪,听不到批评之言了,那不可以,境界是什么?听到了又能不介意,这才是最高境界。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我们来看一看,孔子遭到或听到了哪些逆耳之言。

孔子奔走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希望找到用武之地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在周游列国的磨难中孔子的理想不但越来越渺茫,别人对他说的难听话也越来越多,一段问路的故事又能让我们了解到孔子怎样的心胸呢?

一次在一条小河边孔子一行人找不到渡口了,远远的地方水田里有两个人在劳动,一个个子很高一个块头很大。孔子就跟子路说,你去向他们打听一下渡口在哪?一般问路的事都是子路干,他走到两人身边很恭敬地向他们问,请你们告诉我这条小河的渡口在哪里,我们要过河去,很恭敬。孔子的学生子路本来是个没什么礼节的人,但自从跟了孔子后变得彬彬有礼了。大高个不但不回答反而反问子路一个问题,说那个地方,执缰绳在驾车的人是谁啊?这也透露出一个很有意思的信息,也就是说孔子和他***们在周游列国时是谁在驾车,孔子。***们跟着老师周游列国老师当司机,这个也就是孔子,你会看出他确实非常有意思,有两个原因了,一是孔子驾车技术特别好,他是驾校的教练,教礼乐射御书数嘛,其中的御他就是教练,驾得最好嘛他就驾,同时说明什么,他真的没架子,我们说老师摆个架子,你们给我驾车,他没有。我驾得好就我驾,***们都在车上坐着打哈欠睡觉他永远目光炯炯,他精力最好,孔子这人真是各方面都非常突出。此时那个大高个看到远远的地方有个身材高大的人坐在车上拉着个缰绳在驾车,他就问子路,你先告诉我,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子路对外人讲老师总得要谦虚点,直呼其名叫孔丘了,是孔丘。那高个子就问了,是那个鲁国的孔丘吗?这里面也有信息,表明鲁国的孔丘怎么样,知名度很高,现在不是在鲁国大概是在楚国,这里竟然都知道,那时传媒不发达,今天通过一个电视一夜之间大家都知道了,当时没那么容易。所以说孔子的影响力很大。那子路就说,是啊,正是。高个子确定这人就是孔丘后说了一句非常非常难听的话,既然是孔丘就不需要问渡口在哪了,他应该知道。你说这话多难听,什么意思?就是说,你不要再在外面跑了,不要再问渡口在哪了,不要往前走了,我劝你怎么样,往回走,回家吧。就这个意思。按说子路这脾气,你这么讲我的老师,真的要收拾你了,但他没那样,他一看在这被人抢白嘲笑了一番,马上偏过脸去问那个大块头,大块头也反问了他一个问题,你是谁啊?子路就说我是仲由啊。大块头马上把子路教训一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谁与易之’你看这个天下一片黑暗,谁来跟你们一块去改变这个现状,你们不是白费力气吗?你们这样颠颠簸簸周游列国有什么用,所以啊我劝你,他反过来劝子路,你与其跟着孔子这样的辟人之人,倒不如跟着我们这样的辟世之士。前面讲过孔子是辟人的人,他们这些人是什么?辟世的人,那意思就是说,我看你身体不错干脆下来我们一块种田吧,哈,这个也是身体好到哪找工作都比较容易啊,这两个人,一个大高个一个大块头,两人种田,那是体力活,一看子路也不错,来吧,我们三个人干更好,你跟他干什么还不如跟着我们。问路没问到路反而遭到别人这么一番嘲讽抢白。他默默地跑过来跟老师说,老师,我没问到反而被他们奚落了一番。孔子说,他们怎么说的?子路就把这番话就跟孔子讲了,孔子什么反应?听完这番话后很感伤,然后说了一段话‘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舞)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们是人啊,人怎么能和鸟兽在一起呢?那就是说人怎么能够辟世呢,世就是人间,人世,人间世嘛,那辟开世到野外去就是跟鸟兽在一起了嘛,我们既然是人怎么能够和鸟兽在一起。这句话里面有什么?就是知天命啊,是人就有人的道德责任,是人就有人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不可能与鸟兽同群。然后下面孔子讲了一句话‘天下有道 秋不与易也《论语 微子第十七》’,他们说天下无道所以你们就不要去改变它了,可我的观点跟他正好相反,正因为天下无道我们才要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这才是我们的道德责任。所以我们说孔子辟言辟色辟地但是他绝不辟世,这是知天命的人一定会做出的选择,一定不会把自己身上的担子卸下来不干了不挑了,不是这样,挑上了而且是死而后已。

处于磨难之中的孔子并没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责任,对于一个乡野老人的逆耳之言孔子又是什么态度,为什么鲍鹏山老师会说孔子的心永远是热的呢?

刚才讲到子路跟着孔子周游列国,他最喜欢跟着孔子周游列国,他也有责任心嘛,我老师周游列国那我就是他的保镖,他到哪我就跟到哪,孔子有那么多学生,一直跟着孔子周游列国的不多,但子路是从头跟到尾的,这个人真的是非常非常好真的让人感动,孔子身边有很多人很多事都特别让人感动,你能从孔子身边,从孔子本人及他的学生,从《论语》里能看到一大批让我们感动的人。子路一直跟着孔子而且他这人活泼好动,你说你老师赶车我在马车上坐着发呆打瞌睡,他不行,他经常跟着马车跑,一不小心有时还跑丢了,有一天他就掉队了,掉队了老师没有了,马车和其他同学都没有了,找不着就着急,一着急看到前面有个老头用一个木杖挑着一个除草的工具正在那走路,就迫不及待地把老者拦下,说你看到我老师了吗?你看这种问法是不是没头没脑莫名其妙,你在大街上突然有人把你拉住,你看见我老师了吗,谁是你老师,你是谁啊?他着急了就慌不择言了,所以这个老丈人看看子路有点没好气,就是说你讲话不懂礼貌,怎么这么问人呢?来了一句‘丈人曰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老师?抢白他,抢白以后老丈人停了下来,已经到了他要锄草的地方,把木杖往地下一插,然后用锄草工具就开始锄草也不理子路,子路怎么表现‘子路拱而立’拱着手就这么站着,一句话不说。就这一个动作就把这个老丈人感动了,算了,你也找不到你老师了,天快黑了,干脆到我家住一晚上吧。把子路请到他家还给他做了黍(蜀)米饭,还杀了一只鸡。古人招待客人最好的就是杀一只鸡了,还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出来跟子路见了见面,行了行礼。子路就在这个老头家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起来走了,找到了老师,那老师肯定要讲了,昨天晚上你干啥去了,他说昨晚上这么个情况。孔子一听,这个老丈是个有修养的人啊,你昨天晚上有没有向他好好讨教讨教呢?子路倒是没想到,晚上就睡觉了。孔子说,那不行,你现在回去好好向他请教请教,子路一听老师让他回去那就再回去呗,找这个老丈再讨教讨教,可他到家里一看,老丈人怎么样,离开家了,找不到了,避开了,不跟他谈。像这些隐士都是绝情之人,他心冷了,孔子和这些隐士们的区别就是他的心一直是热的。子路找这个老丈没找着,老师让他来找也没找着,回去后也觉得挺无聊,就自己在那自言自语,也讲了一番话‘君之子仕 行其义也《论语 微子第十八》’君子做官,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君子做官是为了推广道义。是要利用世俗的权力来推广公正和道义,然后子路也批评这个老丈,你看我到你家去你还知道把你两个儿子叫出来见见我,这样的一种礼节你是懂的,可君臣之间的大义你为什么就不懂呢?君臣大义是什么?我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臣子和国君之间的这样的一种大义,实际上君臣大义是什么?就是一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儒家所讲的君臣大义就是讲人对国家的责任。你既然知道人与人之间有责任,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礼节,那你就应该明白,人对国家有责任,我和我老师和同学们周游列国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就是为了尽一个人对国家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世道的责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孔子,比道家高。那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孔子对这些逆耳之言,这些不同观点不同看法,孔子有没有生气有没有愤怒,没有。他给予足够的尊重,这就叫耳顺了。你看有人唱着歌讽刺他‘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这是什么,凤凰凤凰,你这个衰人啊,就是骂人嘛,他赶紧下车想跟他讨教讨教。子路见到老丈,孔子让他回去跟老丈讨教,子路被一个大个子和大块头教训一番,孔子怎么样,反思自己,然后坚持自己。他听到的确实都是逆耳之言,但他对这些逆耳之言却都是尊重和理解,同时又绝不会受这些人影响,这些人所有的话都不会改变他的人生的方向,坚定。

听惯了逆耳之言的孔子已达到了耳顺的境界,但听到别人说自己像丧家狗时孔子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鲍鹏山老师会认为不但孔子是丧家狗还有很多人也都是丧家狗呢?

有个郑国人也看不惯孔子想讽刺他,但没想到就是这个想讽刺孔子的人在不经意间把孔子的精神气质给写了出来,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们到郑国去,也不知是怎么回事老师和***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在郑国东门,***们都不知哪去了,一个人在东门那真是很彷徨啊,周围四处看,***们哪去了?失魂落魄,彷徨无地,那***们也在到处找他,尤其是子贡到处跑,我老师哪去了,到处找,终于碰到一个郑国人,他跟子贡说,‘你老师是谁呀’‘我老师是孔丘’‘那我告诉你,在东门那个地方我看到有一个老头,是什么样子的长相呢’这个说得特别有意思‘东门有人 其额似尧 其项类皋(高,豪)陶(摇,逃)其肩类子产 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 孔子世家》’说东门那站着的一个老头啊,他的额头像唐尧,尧舜禹的那个尧,他的后颈呢像皋陶(高摇),尧手下的那个司法官,他的肩膀呢长得像子产,郑国的那个政治家子产,他的腰以下他的腿比大禹短了三寸,我看他那副样子落魄得就像一条丧家狗。你说这个郑国人是个什么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无厘头吧,为什么呢?你看,他说孔子的额头长得像谁,像尧,肩膀像子产,颈子像皋陶,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你说他肩膀像子产还有点靠谱,因为子产就是郑国人嘛,子产去世到现在30年左右,你这个郑国人可能在30年前子产活着时见过他,所以你说他肩膀像子产可能还有点根据,那你说孔子的额头长得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腿比大禹短三寸,你怎么知道的?唐尧,皋陶,大禹怎么个长法,他们也没有***集留下来呀,所以他完全是胡说八道,但问题是他为什么要这么胡说八道?他要开涮孔子,你孔子不是有大志向吗,你不是追随古代的贤士,圣贤吗?那好,我就说你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腿像大禹,可短了三寸,他连短三寸都知道,你说奇怪不奇怪。所以我们说这个话完全就是要用阴阳怪气的话开涮孔子。但是呢,有意思的是,子贡一听,他说,对,你讲得太对了,那一定就是我的老师。赶紧到东门去。老远就看到一个高高的老头在那,孔子个子很高嘛,一般人都很矮他老高,所以很远就能看到,东张西望的,失魂落魄的,子贡赶紧跑去说,老师别紧张我们来了。然后就问老师,你知道我怎么找到你的吗,就把这个郑国人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一听什么反应?‘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 末也 然谓似丧家之狗 然哉 然哉《史记 孔子世家》’他说前面讲我像唐尧,皋陶,大禹啊那都不像,就是说我像丧家狗,他说得太像了。欣然曰啊,非常高兴地说,哎呦,他说得太像了,他说得太像了。说了两次。子贡为什么能找到孔子,因为子贡也觉得他说得太像了,我的老师就像丧家狗,子贡肯定不知道唐尧,皋陶,大禹长什么样,子贡为什么一听郑国人一说,就说那就是我的老师呢?因为这个郑国人讲的孔子的形象都不像,但他讲的孔子的神怎么样,太像了,因此子贡一听,对,我的老师就像丧家狗,然后跑去跟孔子一说,孔子说,对,你的老师就是丧家狗啊。我们现在老是以为丧家狗是不是骂人,这个郑国人可能是想骂孔子,但孔子欣然领受了这个称谓。为什么?我们说这个丧家狗的说法真的是太哲学化了。你想想,人类,我们谁不是丧家狗,***教里讲,人是从伊甸园里被赶出来的,那也就是说人的家在哪?在伊甸园,你现在在哪?你现在在外面嘛,***都是丧家狗,只是我们都看不到看***这一层,只有像孔子这样的大哲,只有像耶和华这样的人,他们才能看穿我们人类生活的真相,***都是丧家狗,而且这个丧家狗根本就不是对人类的侮辱,恰恰是对人类的一个很崇高的称谓,至少我们有家而且我们知道我们丧家。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去寻找家园。我们就是要回到那个家。你骂任何人是丧家狗他都可能会很生气,但你说孔子是丧家狗他一点都不生气,因为他对人类的处境了然于心。说白了,就是孔子认识到人类都是丧家狗所以他才有那样广大的悲天悯人之情。

被人比作丧家狗的孔子欣然接受了这个称谓,六十耳顺的孔子思想境界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心胸更非寻常人能比。那经过了逆耳之言的孔子在听到一个从鲁国传来的好消息时又会是怎样一种表现呢?

那在这个耳顺之年孔子也不光听到的都是逆耳之言都是坏消息,在耳顺之年孔子还是真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什么好消息?在这期间鲁国传来消息说季桓子死了,我这么一讲大家可能有误解,季桓子死了孔子很高兴,那不是这个意思。这你就把孔子想象得跟我们普通人一样了,是因为季桓子死之前留下了一个政治遗言,这个政治遗言跟孔子有关,季桓子这人并不很差劲,要说句公正的话,三桓在鲁国很专权,为了自己的利益是很专权,这点不错,但有一点要说,三桓从来没有想要取代国君,从来没有反叛之心,这一点我们要给他客观的评价,同时三桓对孔子还真的都很不错,孔子最早做官在季平子手下,孔子做的最大的官在季桓子手下,三桓里面的孟懿子是他的学生,南宫敬叔也是他的学生,对孔子还真不错。季桓子在病中跟他手下人说,你弄个车子把我推到外面转转,他要最后看看鲁国的山川河流,家人就弄了个车子把他推着在城墙上转一圈然后又到野外转一圈,季桓子感觉到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也很伤感,他说,我们鲁国本来是有机会强大起来的,那就是孔子在的时候,可由于我个人的原因,由于我得罪了孔子,让孔子出国了,我们鲁国就失去了这次强大的机会,这都是我的罪过啊,一个临死之人能有这样的反思,这是一个的政治家的胸怀啊,然后他回头对自己的儿子季孙肥,就是后来的季康子,就跟他的儿子季孙肥说,我死了后你会做执政的,等你做执政后你记住我的话,一定要把孔子召回来,这时孔子出国已5年了。不久季桓子死了,他儿子季孙肥果然也就当了鲁国的执政,而季桓子的这个政治遗言也传到了陈国,这个消息这个遗言一传到孔子耳朵里他真的是很高兴,他想回去了,就跟他的***们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在鲁国还有很多学生,我现在回去还不知道怎么教他们呢,心情非常好,对回到鲁国抱有很大的希望,那孔子有没有回到鲁国呢?

丧家之犬是只失去了靠山无处投奔而到处乱窜的人。这句话是出自《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句话。

孔子周游到郑国和他的***走散的时候,孔子在城门旁发呆,然后郑国有人看到了孔子,于是便和子贡形容了孔子当时的样貌,说当时的孔子像是一条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以后,孔子非常坦然地笑着说,人的相貌什么的都是不太重要的,但是孔子笑称自己确实是像是一条丧家之犬一样啊,这是丧家之犬的来由。

但是孔子说自己是丧家之犬,另一个程度上说孔子确实是如此。因为当时孔子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儒家思想,但是并没有受到待见,而且和自己的***走失就已经是那样了,更何况这一路的奔波和各种的艰难险阻,以及各种不受待见呢,可见孔子的这一路是十分的辛苦的。

所以孔子在某种程度上形容自己是丧家之犬,他是指自己一路颠沛流离的生活和不受待见的思想的推广,以及在仕途上的坎坷,这些确实是让孔子觉得自己像是一条丧家犬一样,所以孔子会说自己像一条丧家犬。

丧家之犬是指自己像一条狗,没有了家,而终日惶惶不已,颠簸流离,没有尽头的。而孔子在宣传自己的思想的时候确实是如此,因为不受待见,自己的思想得不到支持,这种思想不受待见的日子是无休止的,就如同丧家之犬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