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黄甲乙后面怎么接_丹黄散主要是治疗什么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13 0
  1. 以甲、醇两个字组成两个成语,帮忙想一下
  2. 初一课内外文言文
  3. 什么字的成语不好接?
  4. 成语什么黄什么
  5. 甲字有关成语大全?
  6. 文学史上留下了多少"一字师"佳话

1.描写**的四字词

橙黄橘绿、翠竹黄花、回黄转绿、绿衣黄里、论黄数黑、面黄肌瘦、染苍染黄、苍黄翻复、蝶粉蜂黄、槁项黄馘、黄梁美梦、黄梁一梦、一枕黄梁、黄卷青灯、牝牡骊黄、黄袍加身、黄旗紫盖、黄钟毁弃、黄钟瓦釜、口中雌黄、信口雌黄、妄下雌黄、黄卷幼妇、黄金铸象、黄金时代、一抔黄土

黄公酒垆、黄垆之痛、黄河水清、痛饮黄龙、初写黄庭、白旄黄钺、黄道吉日、黄耳传书、黄雀伺蝉、黄雀衔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直捣黄龙、碧落黄泉、黄杨厄闰、抱恨黄泉、黄泉之下、飞黄腾达、杳如黄鹤、黄台之瓜、黄钟大吕

魏紫姚黄、明日黄花、黄花晚节 五黄六月、半青半黄、青黄不接

丹黄甲乙后面怎么接_丹黄散主要是治疗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形容**的4字词语

白草黄云 白旄黄钺 白叟黄童 半青半黄 抱恨黄泉 碧落黄泉 不到黄河心不死 苍黄翻复 苍黄翻覆 苍黄反复 橙黄桔绿 橙黄橘绿 抽黄对白 初写黄庭 翠竹黄花 戴玄履黄 丹黄甲乙 淡饭黄齑 蝶粉蜂黄 东门黄犬 遁迹黄冠 翻黄倒皂 翻黄倒皂 飞苍走黄 飞黄腾达 飞黄腾踏 槁项黄馘 过时黄花 怀黄佩紫 怀黄握白 黄尘清水 黄道吉日 黄耳传书 黄发垂髫 黄发儿齿 黄发骀背 黄发台背 黄发鲐背 黄风雾罩 黄干黑廲 黄公酒垆 黄冠草服 黄冠草履 黄冠野服 黄河水清 黄花晚节 黄齑白饭 黄齑淡饭 黄金时代 黄金时间 黄金世界 黄金铸象 黄卷青灯 黄卷幼妇 黄绢幼妇 黄口孺子 黄口小儿 黄梁美梦 黄梁一梦 黄粱美梦 黄粱一梦 黄龙痛饮 黄垆之痛 黄麻紫泥 黄麻紫书 黄茅白苇 黄绵袄子 黄袍加身 黄袍加体 黄皮刮廲 黄皮寡廲 黄旗紫盖 黄泉之下 黄雀伺蝉 黄雀衔环 黄雀在后 黄人捧日 黄人守日 黄台之瓜 黄汤淡水 黄汤辣水 黄天焦日 黄童白颠 黄童白叟 黄童皓首 黄杨厄闰 黄钟长弃 黄钟大吕 黄钟毁弃 黄钟毁弃。

3.表示颜色的4字词语大全

描写颜色的成语

1、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

2、陆离斑驳:形容色彩绚丽灿烂。

3、花花绿绿:原指花草树木鲜艳多彩;形容颜色鲜明多彩。

4、呼卢喝雉:呼、喝:喊叫;卢、雉:古时赌具上的两种颜色。泛指。

5、绚丽多彩:形容色彩华丽。

6、余霞成绮:晚霞象美丽的锦缎一样。形容晚霞色彩绚丽。

7、十光五色:形容景象纷繁,色彩绚丽。

8、五颜六色: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伸为各色各样。

9、争奇斗艳:奇:奇异;艳:色彩鲜艳。形容百花竞放,十分艳丽

10、五色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11、镂金铺翠:形容缤纷的色彩。

12、花里胡哨: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也比喻浮华而不实在。

13、云舒霞卷:形容姿态万千,色彩斑斓。

14、陆离光怪: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15、天香国色: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16、大红大绿:谓颜色浓艳。

17、青出于蓝: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18、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

19、逞娇呈美:谓花草显示出美丽的颜色。

20、奇光异彩:奇妙的光亮和色彩。

21、斑斑点点:物体的表面颜色不纯净,颜色杂乱或凹凸不平。

22、柳绿桃红: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23、无声无色:没有声音和色彩。形容平淡不动人。

24、浮翠流丹:翠:青绿色。丹:朱红色。青绿、朱红的颜色在流动和浮现。形容色彩鲜明艳丽。

25、五彩斑斓:五彩:指青、黄、赤、白、黑五色。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

26、红飞翠舞:红、翠:指服装的色彩,泛指各种各样的颜色。形容妇女们穿着各种颜色的漂亮衣服,尽兴嬉戏,热闹非凡的情景。

27、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28、磨砻砥砺:亦作“磨砻底厉”。亦作“磨礲砥砺”。①四种质地和颜色不同的磨石。②磨砺锻炼。

4.形容**的四字词

黄道吉日 迷信的人认为可以办事的吉利日子。

黄耳传书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

后比喻传递家信。 黄发垂髫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

指老人与儿童。 黄发儿齿 比喻人长寿。

黄公酒垆 垆:酒肆放置酒坛的土台子,借指酒店,酒馆。又见到了黄公开的那个酒馆。

比喻人见景物,而哀伤旧友,或作为。 黄河水清 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

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黄花晚节 黄花:菊花;晚节:晚年的节操。

比喻人晚节高尚。 黄金时代 指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期。

也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5.形容淡**的四字词有哪些

一抔黄土、半青半黄 、橙黄桔绿、青黄不接、翠竹黄花等。

1、一抔黄土

解释: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势力。

出自:《史记·张释之列传》:“***令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译文:***如我让百姓取长陵一杯土,陛下为什么要加的方法吗?

2、半青半黄

解释:农作物还没有长好,青黄相接。比喻时机还没有成熟。

出自:《朱子全书·学》:“今既要理会,也要理会取透,莫要半青半黄,下梢都不济事。”

译文:现在既然要领会,也要推敲取透,不要半青半黄,再怎么样都不成功

以甲、醇两个字组成两个成语,帮忙想一下

甲乙的词语有:解兵释甲,张甲李乙,倒戈卸甲。

甲乙的词语有:丹铅甲乙,片甲不回,丹黄甲乙。2:拼音是、jiǎ yǐ。3:注音是、ㄐ一ㄚˇ一ˇ。4:结构是、甲(独体结构)乙(独体结构)。

甲乙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1.指春季。2.次第;等级。3.评定优劣。4.比并;相属。5.犹言数一数二。6.引申为称誉,赞扬。7.谓一一列举。8.甲科、乙科的并称。9.甲帐、乙帐的并称。10.指初更、二更。11.代词。犹某某。

二、引证解释

⒈指春季。引《礼记·月令》:“_孟春之月_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孔颖达疏:“其当孟春、仲春、季春之时,日之生养之功,谓为甲乙。”《管子·四时》:“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尹知章注:“甲乙统春之三时也。”《史记·天官书》:“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曰东方木,主春,日甲乙。”唐武则天《唐明堂乐章·角音》:“扇条风,乘甲乙。”⒉次第;等级。引《关尹子·四符》:“有死立者,有死坐者,有死卧者,有死病者,有死药者,等死,无甲乙之殊。”《后汉书·马融传》:“校队案部,前后有屯,甲乙相伍,戊己为坚。”李贤注:“甲乙谓相次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恰好这回遇了官课,照例当堂缴卷之后,汇送到衙门里,凭官用评定甲乙的。”⒊评定优劣。引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或言高下定於考试官,编排第受成而甲乙之,无预与夺。”明冯梦龙《古今谭概·专愚》:“公读书未识字,每附会知文,见制义,_胡乱甲乙之。”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三:“_浣青等五人_各呈诗请政,公欣然为甲乙之。”⒋比并;相属。引宋陆游《跋<中兴间气集>》:“议论凡鄙,与近世《宋百家诗》中小序可相甲乙。”宋沉作_《寓简》卷一:“帝乙归妹者,言人君之德与帝者相甲乙,故能正人伦也。”明顾起元《客座赘语·笔墨研冠天下》:“韩伟升所_,久藏胶力皆不乏精***,与新_敌,可与李氏父子甲乙者。”⒌犹言数一数二。引唐韩愈《苗氏墓志铭》:“夫人年若干,嫁河南法曹卢府君,讳_,有文章德行,其族世所谓甲乙者。”⒍引申为称誉,赞扬。引宋叶适《奉议郎郑公墓志铭》:“君见弟益自力,乡论多甲乙。”⒎谓一一列举。引《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事事甚多,不_甲乙。”⒏甲科、乙科的并称。引唐萧颖士《江有归舟》诗序:“今兹春连茹甲乙,淑问休阐,为时之冠。”清方苞《祭张母吴夫人文》:“呜呼!世俗之人,愿望子举甲乙,_科第,而死不恨者众矣。”清魏源《<明代食兵二政录>叙》:“无论甲乙一第,未有终身不沾一禄者。”⒐甲帐、乙帐的并称。详“甲乙帐”。引汉张衡《西京赋》:“大驾幸乎平乐,张甲乙而袭翠被。”唐长孙佐辅《古宫怨》诗:“草染文章衣下履,花黏甲乙床前帐。”⒑指初更、二更。引明唐寅《唐长民圹志》:“读书夜必_甲乙,其兴亦未尝至漏尽也。”⒒代词。犹某某。引《宋书·礼志二》:“某曹关太常甲乙启辞。押。”

三、国语词典

次第、等级。词语翻译英语firsttwoofthetenHe***enlyStems

四、网络解释

甲乙甲乙:杂志甲乙:《浮生物语》角色

关于甲乙的诗词

《感皇恩·甲乙占科名》《清平乐·诗篇甲乙》《书林轩·甲乙森然尽宝书》

关于甲乙的诗句

接武仍登甲乙科难从甲乙占门地何人论甲乙

关于甲乙的成语

片甲不回越凫楚乙整甲缮兵片甲不还韬戈卷甲倒戈卸甲张甲李乙解甲投戈解兵释甲

关于甲乙的造句

1、甲乙两村的民兵守望相助,盗贼从此再也不敢侵扰了。

2、甲乙两人的成绩相差那么远,怎么可能等量齐观,一律叙奖,这是很不公允的。

3、本合同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并签订书面补充协议。

4、甲乙双方一向很合作。

5、而他的伙伴们,努力的为了消灭一个不存在的弟弟绞尽脑汁的作战,这种凝聚力肯定会让你想起了你的童年伙伴甲乙丙丁。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甲乙的详细信息

初一课内外文言文

醇酒妇人

醇酒美人

大醇小疵

还醇返朴

浇醇散朴

心醇气和

饮醇自醉

妇人醇酒

案兵束甲 案:通“按”,手抚;兵:兵器;束:捆束;甲:盔甲。放下兵器,捆束铠甲。指停止作战

丢盔弃甲 盔:作战用的金属帽;甲:作战用的金属防护衣。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卷甲倍道 卷起铠甲,急速前进

片甲不留 甲:铠甲。形容全军被消灭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甲:铠甲,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按甲寝兵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按甲休兵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败鳞残甲 败:毁坏。残败零碎的鳞甲,比喻满空飞舞的雪花

倒戈卸甲 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丢盔卸甲 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

腹有鳞甲 鳞甲:比喻人多巧诈的心。比喻居心险恶,不可接近。

腹中兵甲 兵甲:即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腹中装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谋略。

龟龙片甲 比喻无论巨细都搜罗进来的好东西。

裹粮坐甲 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

积甲山齐 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

擐甲执兵 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

花甲之年 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指六十岁。

坚甲利兵 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容精锐的部队。

甲冠天下 甲冠:第一。称雄天下。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突出,无与伦比。

解甲归田 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

解兵释甲 解:解除。释:卸下。解除武装,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参战。

解甲投戈 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战斗。

解衣卸甲 解:脱衣。卸:卸掉。脱下战衣,卸掉灰甲。比喻不再作战。

抛戈弃甲 丢掉武器,扔掉铠甲。形容军队被打得狼狈逃窜的情形。

弃甲丢盔 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走的样子。

片甲不回 一个士兵也没回来。形容全军覆没。

弃甲曳兵 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身怀六甲 六甲:传说为上帝造物的日子。指妇女怀孕。

胸中甲兵 甲兵:披甲的士兵。比喻人具有军事才能

胸中鳞甲 比喻存心险恶。

胸有鳞甲 比喻存心险恶。

一鳞半甲 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枕戈寝甲 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按兵束甲 按兵:军队停止行进。甲:铠甲,泛指武器装备。止兵不前,捆起铠甲。

案甲休兵 指停止战事,休养士卒。

被甲执兵 甲:古代打仗时军人穿的护身衣服。兵:兵器。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

櫜甲束兵 谓脱去铠甲,收起兵器。

丹黄甲乙 点校书籍,评定次第。

丹铅甲乙 见“丹黄甲乙”。

丢盔抛甲 见“丢盔卸甲”。

风兵草甲 犹言草木皆兵。

凤毛龙甲 凤的羽毛,龙的鳞甲。比喻珍贵之物。

躬擐甲胄 谓亲自穿上铠甲和头盔。言长官坐镇军中亲自指挥。

擐甲挥戈 擐:穿上。甲:铠甲。戈:武器。身穿铠甲,手持武器。形容全副武装,英勇顽强。亦作“擐甲操戈”、“擐甲持戈”。

甲第连天 甲第:富豪显贵的宅第。形容富豪显贵的住宅非常之多。

甲第连云 甲第:原指封侯者的住宅,后泛指贵显的宅第。连云:形容高耸入云。形

坚甲厉兵 加固盔甲,磨砺武器。指作好战斗准备。

坚甲利刃 见“坚甲利兵”。

解甲倒戈 谓敌方战士归顺,转向攻击。

解甲休兵 见“解甲休士”。

解甲休士 卸下盔甲让士兵休息。谓不再战斗。

金戈铁甲 同“金戈铁马”。

晋阳之甲 指地方官吏因不满朝廷而举兵为兴“晋阳之甲”。

卷甲束兵 卷起铠甲,收起兵器。

卷甲韬戈 卷起铠甲,收起武器。谓停止战斗。

卷甲衔枚 谓行军时轻装疾进,保持肃静,以利奇袭。

牢甲利兵 犹坚甲利兵。泛指精良的武器。

年登花甲 花甲:用干支纪年,指六十岁。年纪已到六十岁。

片甲不存 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形容全军覆没。

片甲不还 见“片甲不回”。

片鳞残甲 见“片鳞只甲”。

片鳞只甲 犹片鳞半爪。

弃甲倒戈 丢弃铠甲,放下兵器。表示战败。

弃甲负弩 丢弃铠甲,背起。形容战败。

弃甲投戈 谓放下武器。表示投降。

缮甲治兵 缮甲:修治铠甲。比喻作军事准备。亦作“缮甲厉兵”。

束戈卷甲 捆起兵器甲胄。谓缴械投降。

韬戈卷甲 收藏起武器铠甲。指息兵。

橐甲束兵 同“櫜甲束兵”。

文搜丁甲 文章精妙感动神灵。丁甲,神名,即六丁六甲神。

辛壬癸甲 用以指一心为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的精神。

朽戈钝甲 喻装备极劣的军队。

偃甲息兵 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曳兵弃甲 拖着兵器,丢掉铠甲。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一鳞片甲 见“一鳞半甲”。

张甲李乙 犹言张三李四。

枕戈披甲 见“枕戈坐甲”。

枕戈坐甲 以戈为枕,披甲而坐。形容常备不懈,时刻准备战斗。

整甲缮兵 整顿甲胄,修理兵器。谓作好战备。

铸甲销戈 销熔铁甲兵器。借指结束战争,实现和平。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 〖解释〗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被甲持兵 〖解释〗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

被甲据鞍 〖解释〗形容武将年虽老而壮志不减。

被甲枕戈 〖解释〗身穿坚甲,头枕兵器。指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 出处《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解释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示例故事

积甲如山 〖解释〗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同“积甲山齐”。

片甲无存 〖解释〗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形容全军覆没。同“片甲不存”。

片鳞碎甲 〖解释〗犹片鳞半爪。比喻事物的极小部分。

什么字的成语不好接?

一、分章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二、问题研究

《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大部分内容都不易读懂或只能读到似懂非懂,但人们一直坚持这样做下来,而且要求极严,须能通背全书。这大概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这本书里的话,“反刍”的机会很多,但如不先背下来,就无法进行“反刍”;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此外,读《论语》也有了解历史掌故、增加识字的功能,但这是次要的。

今天的情形已经大不相同。我们读《论语》,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这就大大地缩小了读的范围。《论语》全书各家版本的分章不一,一般都在485章左右,我们只选录10章,而且全是短章,这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这样来选篇才符合“古为今用”的原则。至于个别条件较好的教学班愿意多读一些,那自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不增加学生负担。

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4、5、6、7、8、9、10章;(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两章。作这样划分的目的是,提醒教师全面地看待课文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可以取消的,无妨将它并入思想品德修养的范围,第8、10两章同时列入第二、三两个方面,就是这个意思。

教读这十章,要认真研究格言的教学方法。十章中的前九章无疑都是格言,最后一章形式上是对话体,其实核心只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上,也可以算作格言。讲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记住原话,为“反刍”创造条件;三要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教师可以据此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来,这是编者的一点希望。

练习说明

一 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各章字面上的意思。翻译格言跟译记叙文不同,一般都要用直译,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精练、准确的风格,不随便增减词语。

答案参见“有关资料”中的译文。应注意的是,有些词语历来有多种解释,例如“三省”,一说“多次反省”,一说“以三件事检查自己”。又如“殆”,这里可解作“疑惑”,也可解作“危险”,“有害”,但课本取后一义。“弘毅”,有合解为“刚强”的,也有分解为“宽广”和“刚强”的。教师只宜任选一种,不宜作比较、分辨。

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内容。应注意的是,孔子用这句话给“恕”字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此题又是示例性的,其余各章也可仿此进行讨论。

三 背诵全文,并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略)

教学建议

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学这篇课文,能当堂成诵是关键,理解不必求深,能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就算达到了目的。

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钟之内成诵。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并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课文内容当然要经过讨论,但要控制讨论的规模,一般只宜用师生交谈的形式,个别的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不要求在讨论中解决所有的问题。

以上是基本设想。再提几点建议:

一、要讲究导入的方式,从学生熟悉的词语或故事说起,自然说到孔子这个人和《论语》一书:如曲阜朝圣之举和赵普(宋开国丞相)“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事。时间不超过5分钟。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十分必要,也可用讲故事的形式,而将知识性的内容渗进其中。

三、在教读过程中要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讲点故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能学有所得。

例如学“温故”一章,无妨先问学生:“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算不算好老师?”由此自然导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的观点,最后再落实到“知新”二字,并就此略作发挥。

又如,课文中提到曾子、子路、子贡,这在孔门七十二贤中也是卓越的人物,讲讲有关他们的事迹(如“曾参”“子路盛服见孔子”“子贡游说五国之君”等),也可引发学生的兴趣,但要讲得十分简明,每事一分钟讲完即可。

四、向课外延伸:可指定《论语》中某几篇,让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也可用教师读学生听的办法。例如《述而篇》中,第2章有“诲人不倦”,第7章有“举一反三”,第19章有“发愤忘食”。

有关资料

一、孔子简介

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孟武伯问孝”);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这种体式我们以后才能学到。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语中。

三、孔门***简介(引号中语皆出自《史记》)

1.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

2.子贡:“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子贡利口巧辞”。齐田常欲伐鲁,孔子思求他国援兵,诸***皆请行,孔子独许子贡。

3.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颜回死后,他成为孔子的继承人。

四、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成语什么黄什么

不能接第四个字成语有哪些

敬谢不敏 是表示不能接受的四字成语

敬谢不敏 [jìng xiè bù mǐn]

[解释] 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

[出自]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使士文伯谢不敏焉。”

有没有什么成语不能接龙的

一个顶俩、

鬼魅伎俩、

有三有俩、

鬼蜮技俩、

鬼蜮伎俩

推荐一些难接的四字成语

1、魑魅魍魉chī mèi wǎng liǎng

释义:在古代特指传说中害人的鬼怪的统称,版现指形形 *** 的权坏人。

2、雪中送炭xuě zhōng sòng tàn

释义: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3、风声鹤唳fēng shēng hè lì

释义: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

4、海誓山盟hǎi shì shān méng

释义: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5、狗急跳墙gǒu jí tiào qiáng

释义:比喻走投无路时不顾一切地***取极端的行动。

接什么不什么四字成语

1、接应不暇

jiē yìng bù xiá

解释暇:空闲。指美景繁多,来不及观赏。专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属太多,应付不过来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5回:“普席又要吃酒,未免令人接应不暇了。”

结构补充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十分忙碌

近义词应接不暇

2、接连不断

jiē lián bù àn

解释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陈设兵卫,自王宫起,直至光家之门,街衢皆满,接连不断。”

结构联合式。

用法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接;不能读作“jié”。

辨形连;不能写作“联”。

近义词连续不断、纷来沓至

反义词断断续续、时隐时现

例句碧野《雪路云程》:“在深远处;是~的青苍和灰蓝;那是天山起伏的山峦;可是从这冰峰上望去;却像大海里的群礁。"

有那些成语接龙接不下去的成语求解

南辕北辙, 马首是瞻,迫在眉睫,丹黄甲乙,白旄黄钺。

1、南辕北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2、马首是瞻是一个成语,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出自于《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3、迫在眉睫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pò zài méi jié,意思是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出处《庄子·庚桑楚》:“曰: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列子·仲尼》:“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

4、丹黄甲乙释 义 指点校书籍,评定次第。出 处 清·钱谦益《葛端调编次诸家文集序》:“句读之有析,文理之不通,而俨然丹黄甲乙,衡加于经传,不已傎乎”。

5、白旄黄钺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ái máo huáng yuè,意思是比喻有关征战的事。出处:《尚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5)什么字的成语不好接扩展阅读:

成语接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字游戏。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还是体现我国文字、文化、文明的一个缩影,是老少皆宜的民间文化活动。

成语接龙规则多样,大家一般熟知的是***用成语字头与字尾相连不断延伸的方法进行接龙;因为成语接龙是作为一种广泛开展的群众性竞争游戏出现的,所以它必须有一个权威、严密的规范方法,以体现游戏的公平、公正。使佼佼者脱颖而出。

“表示事情一件接一件出现状况”的四字成语叫什么

有以下这些成语

接连不断 成语发音:jiē lián bù àn 成语解释:连续不间断。

接二连三 成语发音:jiē èr lián sān 成语解释: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

络绎不绝 成语发音:luò yì bù jué 成语解释:络绎:前后相连;连续不断。不绝:也是不断之意。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也作“络绎不断”。

纷至沓来 成语发音:fēn zhì tà lái 成语解释:纷:多;杂乱;沓:重复;多。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接踵而至 成语发音:jiē zhǒng ér zhì 成语解释:踵:脚后跟;接踵:足跟相接。后头的人脚尖挨上前头人的脚跟;一个跟着一个来到。形容人特别多;络绎不绝。或事情连续不断地发生。也作“继踵而至”、“接踵而来”。

络绎不绝 成语发音:luò yì bù jué 成语解释:络绎:前后相连;连续不断。不绝:也是不断之意。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也作“络绎不断”。

成语接龙接不上来的成语有哪些

责无旁贷

行色匆匆

精妙绝伦

方兴未艾

自怨自艾

大大咧咧

心存芥蒂

飞文染翰

土阶茅茨

还珠合浦

言之不预

哼哼唧唧

成语接龙接不上来的成语

成语接龙用四个字成语的最后一个字与下一句成语的第一个相同的字,首尾相接不断延伸,形成长龙。最后一个字没有作为首字的成语就接不了长龙。

一、朗朗乾坤 [ lǎng lǎng qián kūn ]

释义:朗朗:明朗、清亮;乾坤:原是《周易》中的两个卦名,这里指天地、世界等。形容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出处:元·李文慰《燕青***》第一折:“清平世界,浪荡乾坤,你怎么当街里***。”

二、责无旁贷 [ zé wú páng dài ]

释义: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讲到护送;除了自己一身之外;责无旁贷者再无一人。”

三、风起云涌 [ fēng qǐ yún yǒng ]

释义: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后用“风起云涌”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 大。

出处:宋·苏轼《后赤壁赋》:“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白话译文:宋·苏轼《后赤壁赋》:“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笔顺

四、渺无人迹 [ miǎo wú rén jì ]

释义:看不见一个人的脚印。形容空旷寂静。亦作“渺无人踪”。

出处:沙汀《淘金记》十三:“从大道上望去,却就像一座渺无人迹的黄土荒山。”

五、始终不懈 [ shǐ zhōng bù xiè ]

释义:自始自终一直不松懈。

出处:《青年作家应有的修养》:“同时;我们必须尖锐地指出:‘骄傲自满就是勤学苦练、始终不懈的死敌。’”

什么字开头的成语很难接

难分来难解→解黏去自缚→缚鸡之力→力屈计穷→穷幽极微→微察秋毫→毫厘丝忽→忽冷忽热→热血沸腾→腾达飞黄→黄雀在后→后福无量→量才而为→为富不仁→仁柔寡断→断蛟刺虎→虎啸风生→生财有道→道不拾遗→遗物忘形→形单影双→双喜临门→门可罗雀→雀小脏全→全智全能→能说惯道→道德文章→章决句断→断圭碎璧→璧坐玑驰→驰名中外→外巧内嫉→嫉闲妒能→能征惯战→战战兢兢→兢兢乾乾→乾乾翼翼→翼翼小心

哪个字成语接龙接不了同音也不行

一个顶俩[lia]

甲字有关成语大全?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面黄肌瘦: 脸色发黄,身体瘦削。形容人营养不良或有病的样子。

青黄不接: 青:田时的青苗;黄:成熟的谷物。旧粮已经吃完,新粮尚未接上。也比喻人才或物力前后接不上。

抽黄对白: 用“黄”对仗“白”。指只求对仗工稳。

苍黄反复: 苍:青色。反复:颠过来倒过去。青的一会儿变成黄的,黄的一会变成青的。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亦作“苍黄翻复”。

橙黄桔绿: 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橙黄橘绿: 指秋季景物。

苍黄翻复: 苍:青色。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

苍黄翻覆: 苍:青色;苍黄:青色和**;反覆:反复无常。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

丹黄甲乙: 指点校书籍,评定次第。

翻黄倒皂: 犹言颠倒黑白。

飞黄腾踏: 形容马的飞驰。后多比喻官职地位升得很快。

翻黄倒皁: 犹言颠倒黑白。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怀黄佩紫: 指怀里揣着金印,腰间佩着紫绶。指身居***显位。同“佩紫怀黄”。

怀黄握白: 指携带着钱财。黄,指黄金;白,指白银。

回黄转绿: 树叶由绿变黄,由黄变绿。原指时令的变迁,后比喻世事的反复。

论黄数白: ①指任意评论是非好坏。②点了黄金又数白银。极言财富之多。

骊黄牝牡: 犹言牝牡骊黄。喻指事物的表面现象。

论黄数黑: 数:数落,批评。背后乱加评论,肆意诽谤别人。

脸黄肌瘦: 脸色黄,肌体瘦。形容营养不良或有病的样子。

牛黄狗宝: 牛黄,牛胆囊中的结石;狗宝,狗脏器中的凝结物。两者都是内脏病变的产物,因以喻坏透了的心肠。

青黄未接: 旧粮已经吃完,新粮尚未接上。也比喻人才或物力前后接不上。同“青黄不接”。

青黄沟木: 为无心仕进的典故。

姚黄魏品: 原指宋代洛阳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后泛指名贵的花卉。同“姚黄魏紫”。

炎黄子孙: 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黄炎子孙”。

姚黄魏紫: 姚黄:千叶黄花牡丹,出于姚氏民家;魏紫:千叶肉红牡丹,出于魏仁溥家。原指宋代洛阳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后泛指名贵的花卉。

飜黄倒皂:

蜚黄腾达: 腾达:上升。形容骏马的飞驰。比喻官职地位升得很快

回黄转绿:

数黄道黑: 数落着黄的又说着黑的。形容说话罗索,东拉西扯。

文学史上留下了多少"一字师"佳话

1. 带甲字的成语

带甲字的成语 :

弃甲曳兵、

身怀六甲、

片甲不留、

龟龙片甲、

解甲归田、

整甲缮兵、

解衣卸甲、

按甲不动、

按甲寝兵、

年登花甲、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被甲据鞍、

朽戈钝甲、

坚甲利兵、

一甲、

言战者多,被甲者少、

解甲释兵、

丢盔弃甲、

卷甲衔枚、

缮甲治兵、

解兵释甲、

风兵草甲、

张甲李乙、

披袍擐甲、

文搜丁甲、

晋阳之甲、

腹中兵甲、

富甲一方

裹粮坐甲、

橐甲束兵、

按兵束甲、

贯甲提兵、

败鳞残甲、

被甲枕戈、

束兵櫜甲、

抛盔弃甲、

甲坚兵利、

腹中鳞甲、

胸有甲兵、

倒戈卸甲、

铸甲销戈、

弃甲宵遁、

按甲不出、

弃甲负弩、

凤毛龙甲、

枕戈坐甲、

丹黄甲乙、

偃甲息兵、

世间甲子须臾事、

辛壬癸甲、

积甲如山、

擐甲执锐、

束戈卷甲、

抛戈卸甲、

倒戈弃甲、

躬擐甲胄

腹有鳞甲、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花甲之年、

擐甲挥戈、

片鳞碎甲、

积甲山齐、

甲冠天下、

甲第连云、

卷甲倍道、

解甲休兵

2. 猜成语》许多甲字是什么成语 许多甲字答案大全

许多甲字,

这个成语就是,

积甲如山!

3. 带有甲字的成语有哪些

朽戈钝甲、

铸甲销戈、

倒戈卸甲、

被甲枕戈、

抛戈卸甲、

倒戈弃甲、

擐甲挥戈、

束戈卷甲、

枕戈坐甲

4. 成语里有个甲字

身怀六甲、

解甲归田、!

花甲之年、

枕戈坐甲、

丢盔弃甲、

弃甲曳兵、

按甲休兵、

积甲如山、

片甲不留、

晋阳之甲、

腹有鳞甲、

丢盔卸甲、

擐甲挥戈、

金戈铁甲、

坚甲利兵、

辛壬癸甲、

抛戈弃甲、

甲冠天下、

铸甲销戈、

枕戈寝甲、

甲第连云、

败鳞残甲、

积甲山齐、

丹黄甲乙、

丹铅甲乙、

擐甲执兵、

偃甲息兵、

按兵束甲、

卷甲倍道、

甲第连天

5. 带有“甲”字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

弃甲曳兵[qì jiǎ yè bīng]

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身怀六甲[shēn huái liù jiǎ]

六甲,传说为天帝造物之日。后因以“身怀六甲”谓妇女怀孕。

出处:《隋书·经籍志三》载有《六甲贯胎书》

片甲不留[piàn jiǎ bù liú]

一片铠甲都没留下来。形容全军覆没。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三回;“为足的在此扎营;意欲等候番兵来;杀他一个片甲不留。”

解甲归田[jiě jiǎ guī tián]

解:脱下;甲:古代将士打仗时穿的战服。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

出处:汉·杨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桴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按甲不动[àn jiǎ bù dòng ]

甲:铠甲,古代战士的护身衣,引申为甲士,借指军队。使军队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出处:《陈书·章昭达传》:“宝应数挑战,昭达按甲不动。”

解衣卸甲[jiě yī xiè jiǎ]

解:脱衣;卸:卸掉。脱下战衣,卸掉灰甲。比喻不再作战。

出处:明·无名氏《杏林庄》第一折:“他若是解衣卸甲顺天朝,班中封位爵。”

6. 有甲字的四字成语

身怀六甲、

解甲归田、

花甲之年、

枕戈坐甲、

丢盔弃甲、

弃甲曳兵、

按甲休兵、

积甲如山、

片甲不留、

晋阳之甲、

腹有鳞甲、

丢盔卸甲、

擐甲挥戈、

金戈铁甲、

坚甲利兵、

辛壬癸甲、

抛戈弃甲、

甲冠天下、

枕戈寝甲、

铸甲销戈、

甲第连云、

败鳞残甲、

积甲山齐、

丹黄甲乙、

丹铅甲乙、

偃甲息兵、

按兵束甲、

卷甲倍道、

擐甲执兵、

胸中鳞甲

~~~~~~~~~~

7. 甲字甲字成语大全

韬戈卷甲、 弃甲负弩、 躬擐甲胄、 卷甲韬戈、 花甲之年、 被甲持兵、 裹粮坐甲版、 胸有鳞甲、 解甲休权士、 败鳞残甲、 抛戈弃甲、 按甲寝兵、 晋阳之甲、 丢盔弃甲、 朽戈钝甲、 铸甲销戈、 解甲倒戈、 被甲执锐、 卷甲衔枚、 坚甲厉兵、 甲第连...

2

8. 带有甲字的成语有哪些

我看了一下,还挺多的,:

韬戈卷甲、

弃甲负弩、版

躬擐甲胄、

卷甲韬戈、

花甲之年、权

被甲持兵、

裹粮坐甲、

胸有鳞甲、

解甲休士、

败鳞残甲、

抛戈弃甲、

按甲寝兵、

晋阳之甲、

丢盔弃甲、

朽戈钝甲、

铸甲销戈、

解甲倒戈、

被甲执锐、

卷甲衔枚、

坚甲厉兵、

甲第连天、

积甲山齐、

片甲不存、

牢甲利兵、

片鳞残甲、

一鳞半甲、

橐甲束兵、

案甲休兵、

丹黄甲乙、

被甲枕戈

9. 关于带甲字的成语

带甲字的成语举例:

甲第连天

拼音:jiǎ dì lián tiān

解释:甲第:富豪显贵的宅第。形容富豪显贵的住宅非常之多。

出处:唐·崔颢《长安道》:“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

示例:门外车轮流水,城中~,琼楼酬月十二层,锦障藏春五十里。 明·高则诚《琵琶行·牛氏规奴》

近义词:甲第星罗、甲第连云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甲第连云

拼音:jiǎ dì lián yún

解释:甲第:富豪显贵的宅第。形容富豪显贵的住宅非常之多。

出处:唐·崔颢《长安道》:“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

示例:做善事的时候,不过是个穷光蛋,不多几年,就有好几个~起来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

近义词:甲第星落、甲第连天

语法:作谓语、定语;形容荣华富贵

甲冠天下

拼音:jiǎ guàn tiān xià

解释:甲冠:第一。称雄天下。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突出,无与伦比。

示例:桂林山水~。

近义词:天下第一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甲坚兵利

拼音:jiá jiān bīng lì

解释:甲:盔甲;坚:坚固;兵:兵器;利:锋利。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比喻精锐部队。

出处:战国·齐·孙膑《孙膑兵法·客主人分》:“受敌者不得相以为固,甲坚兵利不得以为强。”

近义词:坚甲利兵、坚甲利刃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坚强善战的军队

甲乙丙丁

拼音:jiá yǐ bǐng dīng

解释:古代天干排序的前一到四位。指事物的顺序或事物大概轮廓。

出处: *** 《改造我们的学习》:“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

近义词:子丑寅卯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顺序

甲胄生虮虱

拼音:jiǎ xhòu shēng jī shī

解释:甲、胄:古代士兵作战时所穿戴的铠甲和头盔。铠甲和头盔上都长满了虮虱。形容战争持续时间很长。

出处:《韩非子·喻老》:“天下无道,攻击不休,相守数年不已,甲胄生虮虱,燕雀处帷幄,而兵不归。”

示例:自陛下十五年起义图霸,为雪家仇国耻,甲胄生虮虱,黎人困输挽。 《旧五代史·郭崇韬传》

......

10. 带有身甲字的成语有哪些

身怀六甲 [shēn huái liù jiǎ]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六甲,传说为天帝造物之日。后因以“身怀六甲”谓妇女怀孕。

出 处

《隋书·经籍志三》载有《六甲贯胎书》

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对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郑谷看了几遍后评点说:“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

大居守李相读《春秋》,把叔孙婼的“婼”(chuò绰)字误读为“ruò”字音。每天读一卷,一个小吏在旁边侍候,常有不高兴的神色。李相奇怪地问他:“你经常读这书!”回答:“是的”。“为什么听见我读到这里就神色沮丧?”小吏拜了一拜说:“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字为‘ruò’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不对。”李相一听,说:“不对。我没老师教我读,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肯定是我错了,不是你错了。”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不对。小吏委婉曲折地做了解释。李相很惭愧,拜小吏为师,叫“一字师”。

高适,字达夫,德州蓨(今河北景县)人,也是唐代的杰出诗人。早年久留边疆,熟悉军事生活,所作多边塞诗。其诗大多意境雄浑,情调苍凉,间有清丽俊秀的咏景佳作。一天,高适赴外地视察,路经杭州清风岭,观月赏景,诗兴***,就在僧房里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写完他就继续赶路。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可是,一踏进房门,便看见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相商,径直给它改了。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后来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骆宾王。

杨万里,字亭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人称南宋四大家。其诗善为“杨诚斋体”,不堆砌典故,构思新巧,语言平易自然,自成风格,有《诚斋集》传世。传说有一天,杨万里在馆中与人闲聊,谈到晋朝间,就说起有个文学家兼史学家叫于宝的怎么怎么,旁边有个小吏插话说:“是干宝,不是于宝。”杨万里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你怎么知道叫干宝?”小吏找到韵书,递给杨万里看。果然韵书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注明:“晋有干宝”。杨万里一见大喜,非常感激地对这个小吏说:“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呀!”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浙江桐庐做太守时,因敬仰东汉隐士严子陵,特地在桐庐宜春江给他建造了祠堂,并写了篇《严先生祠堂记》,文中有一首赞颂严子陵的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文章写成后,范仲淹把它给友人李泰伯看。李泰伯读后说:“‘云山’‘江水’等词,从内容上说,很宏伟;从用语上说,极有气派,而下面用一个‘德’字接它,似乎显得局促,换个‘风’字怎么样?”范仲淹听后,把诗再低低吟诵一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果然味道大不相同,“风”有“风传千里”“风流千古”的意味,因此更能反映对严子陵崇敬的意思。范仲淹连忙称谢,拜李泰伯为“一字师”,并以一千两银子作为酬答。

元代蒙古族诗人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雁门(今山西代县)人,诗作风格清婉,多写自然景物,间或写民间疾苦,著有《雁门集》。有一次,萨都剌写了一联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吟哦再三,颇为自得。有个老人看见这联诗后,连连摇头,不以为然。萨都剌一见此情,知道老人定有高见,便虚心向他讨教。老人说:“这一联诗,写得的确不凡,摹景状物,别有意境。只是上半联已有一个‘闻’字,下半联又用一个‘听’字,字虽有异,却皆隐‘耳’意。恰犯诗家大忌。”萨都剌豁然大悟,忙问:“依您之见,改什么字为好?”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唐人诗中不是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佳句吗?不妨把其中的‘看’字借来一用。”萨都剌试着把“闻”雨改为“看”雨,仔细玩味,觉得果然更好。上半联的“看”字隐“眼”意,下半联的“听”字隐“耳”意,不仅更符合诗的“工对”,而且愈发显得情景交融,有声有色。萨都剌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一字之师”。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谦虚好学的人,随处可得“一字师”。这种事古代有,近现代也有。

1935年,著名书画家王一亭先生受虞山某氏之托抄写百花诗。在写到其中一首藤花诗时,误将“茸”字写成了“葺”字。当时有一位客居常熟逍遥游公园的新华艺专毕业生,时才25岁的金尘僧见到了王先生的笔迹后,毅然提笔写下了一首名为《戏呈白龙山人王一亭文》的诗寄给了这位艺坛老前辈。诗是这样写的:“丹黄甲乙究瑕疵,自昔曾闻一字师;那许紫茸成紫葺,先生想未橪吟髭。”指出王老先生在抄诗时未经思索细辨就信手写了这个错字。事隔不久,一首名为《七律·奉酬尘僧先生》的答谢诗送到了金尘僧的案头。诗云:“多君只字摘瘢疣,极目天涯未易求。自省衰年多事偾,频经尘劫念生浮。摇毫愧向碑三宿,得句疏悭酒一瓯。半偈有缘共佳话,阑干倚遍海云瘘。”海云瘘,正是王一亭先生书屋之名,这首诗就是年逾古稀的王先生写来的,诗中表示了他对这位一字之师的真挚酬谢。其勤奋好学,勇于改过的谦谦君子之心,跃然纸上

20世纪40年代初,重庆公演郭沫若编写的话剧《屈原》,正好郭沫若本人也在那里看戏。台上扮演婵娟的演员张瑞芳念着痛斥宋玉的台词:“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听到这里时,总觉得这句台词缺了点味道。隔天,他就与张瑞芳交谈自己的感受,打算把那句台词改一改。这时,旁边扮演钓翁的张逸生插了一句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些了。”郭沫若品念着这句话,发觉果然生色不少,高兴地***纳了张逸生的意见,并尊称他为“一字之师”。为此,学识渊博的郭沫若还特意地写下一篇短文附在剧本后面。

吴玉章在1942年曾写了一首《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的诗。诗中用“纵横百余里,‘回乱’成荒地”两句描述了当时的南泥湾的状况和历史。句中的“回乱”指清朝年间,南泥湾一带***起义,遭到清朝***的残酷镇压,从此南泥湾更加荒凉。后来,《红旗飘飘》编辑要用这首诗,吴玉章应允了。他正抄写这首诗,服务员小张在一边看一边搔着头皮,思索了好一会,说:“‘回乱成荒地’这句不妥贴,您虽然在‘回乱’上加有引号,但从字面看,还是把南泥湾的荒废归咎于***起义了。”吴玉章一听,忙停下笔谦逊地讨教:“对,你提得好,这句是不妥,你看怎么改才好?”随即,吴玉章把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找来参加他们对这句诗的研究,最后定稿时把“回乱”改为“剿回”二字。这一改,揭示出南泥湾的荒废是封建统治者镇压人民起义造成的,使读者看到了历史的真面目。事后,吴玉章同客人们谈到这位才十六七岁的小服务员时,不无感慨地说:“他是我的一字师啊。”

1957年1月,***让袁水拍约臧克家去他那里谈谈。席间,谈及***的《沁园春·雪》这首词,臧克家问***,“原驰腊象”的“腊”字应该怎么讲,并说现各人的理解不同。***听了,谦虚而又有点疑问地征询他的意见:“你看应该怎么样?”臧克家答道,“腊”字不好讲,改成“蜡”字就好了,“蜡象”与上面的“银蛇”正好相对。***欣然接受:“那你就给我改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