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金于山_捐金于山,沈珠于渊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12 0
  1. 江右帮的商会规模
  2. 妙高山的统天地之尊
  3. 谁有有关评论某个历史人物的文章(最好是嵇康的)?
  4. 翻译: “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个别字要单独翻译,还有大概意思。
  5. 名言警句谁知到?
  6. 湘潭县景点
  7. 张岱《古兰亭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李从心,人称“李总河” 号介石,治理黄河专家、书法家。籍朔州马邑(今山西朔州市),后迁居北直隶南乐(今河南南乐县),生于嘉靖丙辰年,卒于崇祯庚午年。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科举人,二十年(1592)壬辰科进士,三甲231名。自万历二十年到崇祯元年为官三十七年,具体履历见下文。《漕运后》载天启六年(1626年)六月河道总督李从心的奏疏,有《总河疏稿》、《三边奏议》行于世。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藏康熙五十年(1711)王培宗、丘性善修《南乐县志》卷十四《人物列传.勋业》

捐金于山_捐金于山,沈珠于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生卒年参考南乐县南街李家家谱

3.书法家参考:《河南省南乐县仓颉民间信仰文化研究

4.三甲231名:朱保炳、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页2575.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在贵州省辰州府担任推官。----康熙《天柱县志》下卷《艺文》

万历三十七年(1609)在平阳府担任郡守----详见《重修光天阁记》,明万历十

三年,碑存临汾尧庙

万历四十年二月,升陕西副使李从心为山西参政平乐府知府。----《明实录神宗实录》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九十二

万历四十三年八月,升山西岢岚兵备参政李从心为右布政照旧管事----《明实录神宗实录》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三十五

万历四十七年五月,起升原任右布政李从心为陕西右布政

----《明实录神宗实录》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八十二

天启二年(1622年)四月至天启三年,由山东左布政升至右佥都宁夏巡抚;

参考文献:

依据张德信的《巡抚年表》(氏著:《明代职官年表》(第三册),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第2532一292。页)及靳润成的研究成果(氏著:《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年,第51一52页),并佐以吴廷燮之《明督抚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及《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录》(!明}焦站辑,明万历四十四年徐象摆曼山馆刻本)这2种史料绘制而成的,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一。

天启三年(1623年)十一月至天启五年,由宁夏巡抚副都御史升至兵部右侍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参考文献:

《熹宗实录》卷41天启三年十一月丁卯条:“升宁夏巡抚副都御史李从心为兵部右侍郎兼右金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国榷》卷85天启三年十一月丁卯条:“宁夏巡抚右副都御史李从心为兵部右侍郎兼右金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依据张德信的《总督年表》(氏著:《明代职官年表》(第三册),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第2339一2519页)及靳润成的研究成果(氏著:《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22一125页),并佐以《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关中奏议》(明]杨一清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杨襄毅公本兵疏议》(明]杨博撰,明万历十四年师贞堂刻本)、《国朝列卿纪》([明」雷礼辑,明万历徐鉴刻本)、《嘉靖事例》(明l范钦编,明抄本)、《鼻山堂别集》(l明]王世贞著:中华书局,1985年)、《万历武功录》([明]瞿九思撰,明万历刻本)、《谷山笔靡》(明]于慎行撰,中华书局,年)、《本朝分省人物考》([明]过庭训撰,明天启刻本)、《明经世文编》(〔明1陈子龙等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国榷》(明]谈迁著,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明史》(!清]张廷玉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4年)、《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睛〕舒赫德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这13种史料绘制而成的。

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至天启七年,由总督三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升至工部尚书总理河道

参考文献:

依据张德信的《总督年表》(氏著:《明代职官年表》(第三册),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第2380一2519页),并佐以《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本朝分省人物考》(明]过庭训撰,明天启刻本)、《国榷》(明]谈迁著,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明史》([清」万斯同撰,清抄本)这4种史料绘制而成的。《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三,天启五年九月戊辰条,第2987页。?

李从心工部尚书总理河道加太子太保-----《河南通志》第6部分

庚辰,进李从心太子太师----《崇祯实录》明宗皇帝实录卷之(一)

少保兼太子太师工部尚书李从心改户部尚书,总督仓场;癸丑,李从心仍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摄右侍郎事。----《崇祯实录》明宗皇帝实录卷之(四)

天启七年(1627年)至崇祯元年,由工部尚书升至户部尚书

参考文献:《仓场总督年表》

李从心反复查勘 筹建天柱县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郑锐还会同徐榜、陈惇临等人督促辰州府知府吴维魁、推官李从心及靖州知州张和中等体察民情、反复查勘天柱建县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天柱建县的形势和利弊,并将相关意见和建议呈报湖南、贵州当局。并记录在万历二十七年在靖州知州张和中等人撰写的《天柱县初建县治碑记》中。(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东邻湖南省会同、芷江县,南连贵州锦屏和湖南靖州县,西接贵州三穗、剑河县,北抵湖南新晃县。)

参考文献:

1.光绪《黎平府志》卷五下《武备志》,第37页。见锦屏县文斗上寨《姜氏族谱》。

2.《天柱县志》,光绪二十九年季夏,天柱县志书局刊竣;

3.见天柱县志办编《天柱县旧志汇编》第14-1

4.康熙《天柱县志》下卷《艺文》

郡守李从心重修临汾尧庙-----光天阁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由于“万历甲午,滥炎妄起,阁炀而为烟”,导致四民生业大不如前,于是郡守李从心、郡丞白鲲主张维修临汾尧庙,费用不足,“请以升斗之禄为吏民先”。这一举动得到了缙绅、大夫、士庶的积极响应,于是富者出其财,穷者竭其力,不久就筹集到了二千金,完成了尧庙光天阁的重建工程。(光天阁高七丈许,广六丈许,四方地二十丈,视诸宫殿为雄峻。至若三圣,南面向明,垂衣裳而治形象,谓是风气聚焉。)

参考文献:详见《重修光天阁记》,明万历十三年,碑存临汾尧庙

高瞻远瞩 制台少司马李公果断批复

在修建于今吴忠市的灵州河堤,张九德提出:“一反过去用土加薪草的旧办法,决定***用新法:修建石堤;”(利用黄河河道水运之便,运峡口石,往来不绝,***集位于今青铜峡峡口东岸吴忠市西南牛首山的大量石块作为建堤石材。)一切修建河堤准备工作就绪,张九德请示曾经治理宁夏的两位***:一是、先抚宁夏(巡抚)今制台少司马介石李公(李从心)。制台是总督,少司马指兵部侍郎,也就是原宁夏巡抚,当时的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字介石的李从心;二是,前制台今大司徒聸予李公,即原陕西三边总督,当时已经是朝廷的大司徒字聸予的李起元。两个上司都批复:俱报可,也就是他们都同意张九德的治河方案。于是,在河东兵备张九德亲自统率下,组建成一个精干的筑堤领导班子,于是,在灵州黄河岸边,开始大兴石堤之役.

参考文献:杨寿.万历朔方新志:卷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81-83.

筑堤逼河保灵州 捐俸百金助石役

面对黄河逼近灵州城如此严峻的形势,特别是灵州官民纷纷议论要迁徙老百姓,并且还要第四次迁徙灵州城的时候,以修建灵州黄河石堤,逼迫黄河向西迁移,来阻挡黄河吞噬城闉,为了打好修建灵州黄河河堤的石堤之役,少司马公李介石(号)(李从心)带头捐俸银100两,张九德灵州守臣卢自立、参将高师孟等也纷纷捐助资金。加上绅邑、诸生及乡三老聚族而议,征河西年例柴价500两,军民愿输地基银80两,总共筹得修河堤银约1400多两。有了足够的修建河堤的资金, 于天启三年(1623年)正月兴灵州黄河石堤工程,在灵州城南10余里之实处,垒石筑河堤40余丈为堤首以挡猛水。再向北依次延伸,于天启五年四月历时近三年工程告竣。共筑河堤六千余丈。

参考文献:

1.苏闻.灵武市志:卷三十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

社, 1999: 833.

2.杨寿.万历朔方新志:卷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81-83.

3. 沈犹龙.河东兵备道张九德去思碑记[M]∥杨寿.万历朔方新志:卷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86-87.

4. 《新筑灵州河阳碑记》

碑文:

灵州,阻河而城其西南, 河流之冲,x趋而北可十里。每夏稣瑞激,受害不啻剥肤,而亦藉以灌溉。若秦、汉二渠,溉田至数千顷,盖利与害错,而其倡侵城宴甚。粤稽洪武甲子迄今,城凡三徙,皆以河故,而河亦益徙而卒。自不侯来受事不一载,去城仅数十武矣。先是御河,岁役夫三千,束薪十万。亡v数百千金,率委诸整。人情汹汹,意非物力所能支,则议先徙民或亟徙城以为长策。

不侯既谓御河犹禁虏也,虏阑入,不倡之去,更延之入乎?且势若建领,而仅仅积薪委土与阳侯争,此助之决耳。计非巨石砥柱之不可,而独v费且不訾,计出,不侯既捐月奉二百金为役者先。而谋之荐绅邑令戴君任、诸生辈及乡三老,聚族而议,阳以石所事薪,改徵河西年例柴价五百金。军民愿输地基银八十両,暨诸捐助,念藏之羡,合之得千四百有奇,赀用集矣。则议民间量地分出夫,量田里出车,调両河卒,更番受役,工力备矣。乃造船百艘,运硖口石牲来不绝,材具尼矣。

遂请先抚宁夏、今制基少司马介石李公,前制台、今大司徒瞻予李公,俱可。则以守备)大缓董阳务,以指孟养浩司出纳,以经历李盛春程工作,乃大兴石阳之役。而议者纷若,谓演河皆流沙,不任受石,恐卒成功。予不动,适旋筑亦旋_,众口愈嚣。予持之曰:“此夫根底虚,故倾之易耳。非然,水岂能负石而趋? ”乃令聚石而投之,一日尽八百艘,三日基始定。於是,o南隅地始,L石特厚,为阳首四十馀丈,用遏水冲,馀以次迤西而北,其景石亦如之,计阳长为丈者六千有竒。功甫成,而河辄徙而西,遂_由故道先所受喃游为滩,可耕可艺,去城已十数里矣。

是役也,经始于天癸亥之正月,告成于天乙丑之四月,凡费车二年有半,费金九百一十両有竒,费米麦六十石,而贮尚有馀羡。念牲岁议阳,请帘金万二千,业奉旨下,部覆不果。今议约三千金,犹v不足。至廑少司马公捐奉金百,而同守瘇君自立、戎高君孟等,亦酸助有差。然卒以有馀羡,故蔺还。则皆百事弹心经.,靡有虚糜之成效也。

盖不侯初抵灵,辄行河筹之再三,先以秦渠阳_,水暴浅所灌概,为筑长堤潴之,岁比稳。而汉伯渠又苦尾闾,腴田皆成巨浸,因以治阳之馀,?开芦洞,长十三丈五尺,高庚各三丈五尺,自秦渠北岸抵漥桥,疏渠道三十里,鸿水入河,x故田可数百顷,增税额数千石。不三月而竣,凡费金五十六两有竒,而椿姨绪赀不与焉。古有言:河者,天下之大利、大害也。故《周礼》慎水政,以防止水,以滴蓄水,以沟荡水,其法甚备。自阳石而城受喃,庶儿于河之害速矣。二渠之役,亦借以收其利。

不妄三年于此,未事则物力,方事则成劳,已事则久远。今幸二且释,得藉手告终事矣。抑天下事,惟贤者能v始,其次莫若回。是三役者,予不侯因法于古,因;fr于山,因力于民,因能于众,因主裁于上,获逭任事之辜,是皆今日所以成功之本也。是不可以记,遂次其终始,以系之铭,铭曰:浑浑经渍,亘以金阳。顺流而西,潜于灵府。提福K土,聿擎灵武。爰固我圉,用昌我稷黍。匪处白璧,而崇谢益。是维川后之仁,俾逢其笛害。亦越千撰,日以泰。

陕甘总督李从心记录于《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又称《淳化秘阁法帖》,淳化三年(宋太宗出内府所藏历代墨宝,命翰林侍书王著鉴选,编排成卷,摹刻于枣木板上。因刻成于淳化年间,所以名为《淳化阁帖》,并且建秘阁专藏。《淳化阁帖》卷帜浩繁,内容丰富全帖分为历代帝王法帖、历代名臣法帖、诸家古法帖、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帖共十卷,明代翻刻阁帖影响较大的有三家:顾氏玉泓馆本、潘氏五石山房本和肃府本,而以后者影响最大 .

肃府本《淳化阁帖》以跋语最多冠于其他诸帖. 在肃府本淳化阁帖摹刻的同时,还刻有肃宪王、张鹤鸣、赵焕、张键、张嗣诚、宋继登、贾鸿洙、汤启烨、周如锦、张孔教、高锵、刘重庆、柴以观、李起元、傅振商、黄衮、周懋相、盛以弘、徐元莱、黄和、来宗道、李从心、周铿、刘世纶、吕兆熊、肃世子朱识铉、王铎等二十八人的题跋,另装一册。许多人名见于《明史》和《甘肃新通志》的记载,其中不乏当时的高级官吏如曾为编修、祭酒兼詹事公,吏部尚书赵焕,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盛以弘,甘肃临巩兵备、兵部尚书张鹤鸣,陕甘总督李起元、李从心,巡抚宁夏都御使周懋相,临巩兵备张键,临洮知府黄和等;肃府本淳化阁帖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清人陈奕禧评价《肃府本淳化阁帖》初拓本说:“初拓用太史纸、程君房墨,人间难得。石工间有私购出者,值五十千 .

参考文献:《明史》和《甘肃新通志》

李从心重人才、荐人才

天启四年(1624年)三月二十七日宁夏廵抚李从心疏为荐举方面官员荐举“陕西布政史文焕宁夏河东兵备张九德”;天启六年(1626年),朝廷提拔张九德的官职以资奖励,由地方第三位官员督储河东道晋升为地方第二位官员——延绥巡抚,成为陕西四大巡抚之一(陕西巡抚,甘肃巡抚,宁夏巡抚,延绥巡抚)

参考文献:详见《明熹宗七年督察院实录》

天启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搃督河道李从心疏为刻期免履新任荐举陕西方面官员荐徐云逵杨邦宪张国瑞李得中李飬冲张国锐关守箴陈应元陈升吕逊王顺行王应楫曾廷彦冀懋中马人龙等又疏为荐举地方人材荐牛应元樊东谟李应策刘九经王建屏李元吉等俱奉圣旨吏部量酌升用。

参考文献:《明熹宗七年督察院实录》

治理黄河有成效 打造“通济新河”

天启五年,漕储参政朱国盛于骆马湖北岸“开马家洲且疏马颊河口淤塞,上接泇流,下避刘口之险,又疏三汉河流沙十三里,开滔庄河百余丈,浚深小河二十里,开王能庄二十里,以通骆马湖口。筑塞张家等沟数十道束水归漕”。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总河尚书李从心接管工程,朝廷征发民工,按此路线改曲从直,浚拓河身,创筑堤坝,又将骆马湖与黄河相接的陈沟浚辟成河,这条新开漕道被命名为“通济新河”,全长六十七里。从此,漕船出清口溯黄而上行至宿迁后,改由直口以东的陈沟口进入骆马湖,然后从马颊口转入迦河。从而避开了原河诸溜,大大减轻了黄河溃决对漕运的影响。走这条航路。船行安全,省时省力。以后这条航道又经多次疏浚完善,成为一条交通大动脉,效益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 明史 》 卷8 5 、 《 明 熹 宗实 录 》 卷H

李从心刻贴撰集《奉天诰命贴》

明朝刻贴撰集,为明人首创、前代所未见。明朝天启年间有四部诏书个人从贴(集刻家族所受封诰之刻贴),其中在天启六年(1626年)为官至太子少保、工部尚书;时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从心集王羲之书集刻《奉天诰命贴》,此贴不但具有书法价值,更具有极强的历史文献价值。

参考文献:

1.《丛帖目》,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0 年版,第969 页,第 1660 页,第 982 页,第982 页,第 982 页,

2.张伯英:《张伯英碑帖论稿》第三册,张济和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12页,第212 页,第 150 页,第 313 页,第313 页,第 313 页3.《明代后期三种特色刻帖研究》_于博

尚书李从心为仓颉庙题联“万圣之宗”

南乐县仓颉庙内有天启双碑高大挺拔,在原仓颂庙内山门与二门之间(现在仓颉庙东南侧),是明朝天启七(1627)年重修仓颜陵庙时树立的记事碑。碑形方正。碑座为仰俯莲须弥座,高约0.8米。碑帽四角拱尖,上有宝瓶。因两通大碑皆建于明代天启年间,而且方正高大,故又称“天启方碑”。方碑经历了392年的风雨剥烛,依然原址挺立,由于河水游积,深陷泥土两米多深。雕刻精美的碑帽在***中被催烂,今仅有残件附于碑下。2000年以后,建有两座石亭庇护方碑。东侧方碑刻有“三教之祖”四个榜书大字,由刑部尚书李养正题书。内侧碑文由吏部尚书崔景荣撰文,明代治理黄河专家、书法家李从心书丹。监察御史梁天奇蒙刻。碑阴为捐银提名,主持人为叶廷秀。碑文中在此提出仓额是"三教至尊”,和伏羲、孔子并称,“前羲后尼”,咸称至尊。这实际上也是说仓额"德承淮水”、"道冠尼山”的理论基础。西侧刻“万圣之宗”,为明代书法家李从心题写。方碑上还记载着两个与官员有关的有趣的故事:

天启年间,南乐籍内阁大学士魏广微、工部尚书李从心、监察御史梁天奇和长垣籍吏部尚书崔景荣等人奉旨在此建仓夫子神庙,梭工时立大方碑两通以记其盛。大名府各级官员纷纷参与其事,并公推南乐知县叶廷秀主持操办。

参考文献:《河南省南乐县仓颉民间信仰文化研究》

总河李从心奏请三王 严肃漕规

天启七年(1627),三王(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润、桂端王朱常瀛)从运河水路就藩。临行之前,总河李从心“恐三王随从人役不知规例,擅自开闸,或带板而行,则后水不继,船必搁浅”,奏请朝廷希望三王约束随行人员,借此严肃漕规。闸门维修也是闸坝管理的重要环节,主要工作是闸门段的疏浚。

参考文献:《明熹宗实录》卷 80,第 3901 页

总河李从心驻济宁州河道总督衙门

河道总督衙门始建于明代永乐九年(1411 年)于济宁,是明清时期为保证大运河顺利通行沿线设置的河道管理机构中等级最高的一个,任职官员官阶正二品、从一品(如李从心、杨方兴等大臣),位于山东省济宁市,由工部尚书宋礼所建。时称“河道部院军门”,后称“总督河道部院署”、“总督河院署”、“总理河道军门”、“河道总督衙门”等,简称“河院”。

清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建置志》记载:“河道部院军门……正堂六楹,后堂六楹,扁曰禹思堂,后为部院宅,左为帝咨楼,曲周刘荣嗣建。国朝三韩,杨方兴改为雅歌楼(今名挽洗楼),又东为后乐圃,李从心及杨方兴皆有记(乾隆四十二年总河姚公立德改额为平治山堂)西为射圃,本属儒学射圃,康熙初,广宁户崇俊改入署内。

参考文献:(清)胡德琳修, 兰应桂续修, 乾隆济宁直隶州志[M]. 古籍纂刻出版社

为官有功朝廷嘉升一级

天启七年八月十二日乙巳(1627年9月20日)工部的题叙名单多达一百七十三名:“工部尚书薛凤翔题叙殿工,得旨:三朝旷典,久需运会,才余两载,焕复旧规。李精白、李从心各加升一级,赏银三十两,纻丝二表里。

参考文献:----《明熹宗实录·卷八十七》

李总和借运河转疏资诸水

漳、卫两河的交汇增加了漕河水量,使河南、山东、江南漕粮按时入京的几率大增。“自元以来,类资漳河为转输之助,故经流日就湮塞,间或从临漳挟滏水东北出,议者鳃鳃然忧之,恐卫河减弱,不足以济运也”,《清史稿》亦载“卫河微弱,惟恃漳为灌输”。引漳济运后,水源紧张的局势得以缓解,天启年间总河侍郎李从心曾言:“我国家定鼎燕冀,岁运漕糈四百万石,借此运河一线转输,在邳以南则资淮、黄二水,在临清以北则资漳、卫、洹、淇、滏阳诸水。“康熙三十六年(16***年)分漳入卫后,“漳、卫汇流,舟行顺利,无胶涩之虞,运际泰交,翕河效顺百余年,罕有之隆遇也。漕舟扬帆北上,民运欢腾”,十数年后尽导全漳入卫,“入邱之上流尽塞,而全漳会于馆陶,自此漳、卫汇流,舟行顺利,其裨益于漕者多矣”13,大大便利了漕船的顺利航行。

参考文献-----王云五主编.行水金鉴[M].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8.

李从心护部下保将领

此军门屡有申饬、镇道将领、所当实心奉行等因、又准廵抚山西右副都御史魏飬蒙咨据岢岚兵备山西右参政李从心鴈平带管宁武兵备右参政阎士选会同镇守山西总兵官都督佥事张国柱议得今日虏情、较先年逈异、在俺荅以舐犊之爱。感我不杀冉吉之恩。今冉吉之事巳远矣。在黄台吉撦力克以麀聚之欲。惟彼忠顺妇人之听。今忠顺巳逝矣。则利汉财物以外。别无所爱于我。

参考文献---------《皇明经世文编》卷之四百四十九

李从心秋防调兵部署各关口

天启五年六月○总督三边李从心题分布秋防兵马以御虏患延绥隘口八十六处议拨步班军三千四百余员名宁夏冲口一百八处分拨步班官军四千九百八十员名仍拨正奇游三营官军一千五百余员名固原比他镇犹为艰钜防堡防关等项悉听总兵官相机周防章下兵部。

参考文献---------大明熹宗悊皇帝实录12

借淮刷黄

明熹宗天启六年九月辛夘总督河道工部尚书李从心奏淮水骤发以淮刷黄阏沙尽析运道复通报闻明熹宗实録

参考文献----《行水金鉴》第5部

天启五年八月○陕西总督李从心劾高家营管参将事都司佥书秦之英革任回卫

三边总督李从心三年考满准照边俸例录荫加升仍给与应淂诰命○升总督三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李从心为工部尚书总理河道左佥都御史潘浚为南刑部右侍郎 天启五年十月○刑科给事中霍维华请留西南督臣言狭西总督李从心扬历边徼十有五载久练兵事之臣也宜照旧总督以终成效新任漕运不妨改推贵州总督蔡复一实心任事损躯为国之臣也业以师溃听勘矣而犹能以待罪将去之身为犁庭扫穴之举斩获逆党功绩甚明宜令策励自赎新推抚臣王瑊不妨别用上不许命遵前旨行

----------大明熹宗悊皇帝实录12

江右帮的商会规模

毛批:当曹操攻吕布之时,袁绍可以全师袭许都而不袭,一失也。当曹操攻刘备之时,袁绍又可以全师袭许都而不袭,是再失也。迨吕布已灭,刘备已败,然后争之,斯已晚矣。然苟能以全师屯官渡而拒其前,以偏师袭许都而断其后,未尝不可以取胜,而绍又不为,是三失也。既已失之于始,谅不能得之于终,此田丰之所以知其必败耳。

项羽与高帝约割鸿沟以王,而高帝欲归;若非张良劝之勿归,楚、汉之胜负,未可知也。今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而操以乏粮而欲归;若非荀彧劝之勿归,袁、曹之胜负,亦未可知也。读书至此,正是大关目处。如布棋者,满盘局势,所争只在一着而已。袁绍善疑,曹操亦善疑。然曹操之疑,荀彧决之而不疑,所以胜也;袁绍之疑,沮授决之而仍疑,许攸决之而愈疑,所以败也。曹操疑所疑,亦能信所信。韩猛之粮,不疑其诱敌;许攸之来,不疑其诈降,所以胜也。袁绍疑所不当疑,又信所不当信。见曹操致荀彧之书,则疑其虚;见审配罪许攸之书,则信其实;听许攸袭许都之语,则疑其诈;听郭图谮张合之语,则信其真:所以败也。一败于白马而颜良死,再败于延津而文丑亡,犹小败耳。至三败,而七十万大军止存八百余骑。前者“十胜”“十败”之说,不于此大验乎哉!

凡用兵之法,以粮为重。然于己之粮,有弃之者矣;于人之粮,亦有弃之者矣。或两军相当,我弃我粮以诱敌,敌争取我粮则必乱,敌乱则我胜,我胜则粮仍归我,是弃未尝弃也。或大敌猝至,我欲坚壁,坚壁则必清野,清野则必自焚其积,不焚则粮为敌资,焚之则敌无所取,是非弃我粮,实断寇粮也。若夫粮之在敌,可劫则劫之,劫之而我因粮于敌,是敌粮皆我粮也。不可劫则焚之;劫之不尽,则我小受其利,而敌未必大损,焚之则敌之大损,即我之大利,是焚胜于劫也。总之以少攻多,以弱攻强,非用奇不能取胜。故高帝有给汉粮之萧何,不可无烧楚粮之彭越。曹操有能应粮之荀彧,不可无请烧粮之许攸。

高帝踞床跣足而见英布,是过为傲慢,以挫其气;曹操披衣跣足而迎许攸,是过为殷勤,以悦其心。一则善驾驭,一则善结纳。其术不同,而其能用人则同也。光武焚书以安反侧,是恕之于人心既定之后;曹操焚书以靖众疑,是忍之于人心未定之时。一则有度量,一则有权谋。其事同,而其所以用心不同也。帝王有帝王气象,奸雄有奸雄心事,真是好看。

袁绍兵多,可分之以袭许昌;曹操兵少,安能分之以袭邺郡,并取黎阳乎?故许攸之献计袁绍,是欲以实计破曹操,使曹操不及知之;荀攸之献计曹操,是欲以虚声恐袁绍,正欲使袁绍知之。此兵家虚虚实实之大不同者。<三国>一书,直可作<武经七书>读。

韩信、陈平,初皆在楚,而项羽驱之入汉;许攸、张合,初皆事袁,而本初驱之归曹。良可叹也。其驱之不动者,在楚唯有范增,在袁惟有沮授而已。呜呼,如增、如授,能有几人哉!

却说袁绍兴兵望官渡进发。夏侯惇发书告急。曹操起军七万,前往迎敌,留荀彧守许都。绍兵临发,田丰从狱中上书谏曰:“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毛夹批(渔眉批):田丰第一次请缓战,第二次请急战,今第三、第四次皆请勿战,确有斟酌。贽眉批: 田丰、咀授不能善用袁绍,原是一对滞货。逢纪谮曰:“主公兴仁义之师,田丰何得出此不祥之语!”绍因怒,欲斩田丰。毛夹批:没主意。众官告免。绍恨曰:“待吾破了曹操,明正其罪!”毛夹批:若破了曹操,倒未必杀。正与后文反照。遂催军进发,旌旗遍野,刀剑如林。行至阳武,钟夹批:阳武,古地名,今属开封府。下定寨栅。沮授曰:“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毛夹批:知彼知我。此即贾诩劝李傕拒马腾之计也。贽眉批: 沮授稍通。钟眉批:沮授大通。绍怒曰:“田丰慢我军心,吾回日必斩之。汝安敢又如此!”叱左右:“将沮授锁禁军中,待我破曹之后,与田丰一体治罪!”毛夹批:田丰意在不战,沮授意在缓战。不战但可免败,缓战实可致胜。乃皆不见用而反见罪,惜哉!渔眉批: 缓战实可取胜,惜乎皆不见用而反见罪,何也。于是下令,将大军七十万,东西南北,周围安营,连络九十余里。

细作探知虚实,报至官渡,曹军新到,闻之皆惧。曹操与众谋士商议。荀攸曰:“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毛夹批:所见与沮授同。此用而彼不用者,所遇之主异耳。贽眉批: 所见与沮授同,此用而彼不用者,所遇之主异耳。钟眉批:荀攸所见与沮授同,此用而彼不用者,所遇之异耳。操曰:“所言正合吾意。”渔眉批: 曹操可为善用人矣。遂传令军将鼓噪而进。绍军来迎,两边排成阵势。审配拨弩手一万,伏于两翼 ;弓箭手五千,伏于门旗内:响齐发。三通鼓罢,袁绍金盔金甲,锦袍玉带,立马阵前。左右排列着张合、高览、韩猛、淳于琼等诸将,旌旗节钺,甚是严整。曹阵上门旗开处,曹操出马。许诸、张辽、徐晃、李典等,各持兵器,前后拥卫。毛夹批:前写二人交战,俱未亲身对垒。此番方是大决雌雄。渔眉批: 此番二人大决雌雄。曹操以鞭指袁绍曰:“吾于天子之前,保奏你为大将军,今何故谋反?”绍怒曰:“汝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恶罪弥天,甚于莽、卓,乃反诬人造反耶!”操曰:“吾今奉诏讨汝!”钟眉批:操称诏者,借天子宠灵也。绍曰:“吾奉衣带诏讨贼!”毛夹批:只此七字,抵得一篇陈琳檄文。贽眉批: 必称诏者,何也?天子为人所摄也,亦奸雄所必惜也。渔眉批: 出语正大光明,回答亦光明正大。操怒,使张辽出战。张邰跃马来迎。二将斗了四五十合,不分胜负,曹操见了暗暗称奇。毛夹批:为后收用张合伏笔。许褚挥刀纵马,直出助战,高览挺枪接住。四员将捉对儿厮杀。曹操令夏侯惇、曹洪,各引三千军,齐冲彼阵。审配见曹军来冲阵,便令放起号炮:两下万弩并发,中军内弓箭手一齐拥出阵前乱射。毛夹批(渔眉批):袁军惯以箭取胜,此北人长技也。曹军如何抵敌,望南急走。袁绍驱兵掩杀,曹军大败,尽退至官渡。

袁绍移军逼近官渡下寨。审配曰:“今可拨兵十万守官渡,就曹操寨前筑起土山,令军人下视寨中放箭。操若弃此而去,吾得此隘口,许昌可破矣。”毛夹批:亦是好计。渔眉批: 好计。钟眉批:审配之言可用。绍从之,于各寨内选精壮军人,用铁锹土担,齐来曹操寨边垒土成山。曹营内见袁军堆筑土山,欲待出去冲突,被审配手当住咽喉要路,不能前进。十日之内,筑成土山五十余座,上立高橹,分拨手于其上射箭。曹军大惧,皆顶着遮箭牌守御。土山上一声梆子响处,箭下如雨,毛夹批:前之箭自北而南,今之箭则自上而下。曹军皆蒙楯伏地,袁军呐喊而笑。毛夹批:呐喊与笑相连,此等军声从来未有。贽眉批: 好看。渔眉批:此等军声,从来未有。曹操见军慌乱,集众谋士问计。刘晔进曰:“可作发石车以破之。”毛夹批(渔眉批):以石御箭,妙计。钟眉批:兵法十守五攻,此用攻法也。操令晔进车式,连夜造发石车数百乘,分布营墙内,正对着土山上云梯,候弓箭手射箭时,营内一齐拽动石车,炮石飞空,往上乱打。人无躲处,弓箭手死者无数。袁军皆号其车为“霹雳车”,毛夹批:箭自上而下,则谓之雨;石自下而上,则谓之雷。雨从天降,雷自地起。贽眉批: 好看。由是袁军不敢登高射箭。审配又献一计:令军人用铁锹暗打地道,直透曹营内,号为“掘子军”。毛夹批:霹雳车是震,为雷;掘子军又是坤,为地矣。曹兵望见袁军于山后掘土坑,报知曹操,操又问计于刘晔。晔曰:“此袁军不能攻明而攻暗,发掘伏道,欲从地下透营而入耳。”毛夹批:不能自上而下,又将自下而上。操曰:“何以御之?”晔曰:“可绕营掘长堑,则彼伏道无用也。”毛夹批:兵在山上,御之以石;兵在地中,御之以水,计更妙。贽眉批: 却是对手。渔眉批:好计。操连夜差军掘堑。袁军掘伏道到堑边,果不能入,空费军力。钟眉批:审、刘二人却是对手。  却说曹操守官渡,自八月起,至九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未决,乃作书遣人赴许昌问荀彧。彧以书报之。毛夹批(渔眉批):此袁、曹成败关头。书略曰:

承尊命,使决进退之疑。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军虽众,而不能用 ;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毛夹批(渔眉批): 曹操此时进则胜,返则败,文若一书,关系非少。贽眉批: 文若大通,可用可用。

曹操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绍军约退三十余里,操遣将出营巡哨。有徐晃部将史涣获得袁军细作,解见徐晃。晃问其军中虚实。答曰:“早晚大将韩猛运粮至军前接济,先令我等探路。”徐晃便将此事报知曹操。荀攸曰:“韩猛匹夫之勇耳。若遣一人引轻骑数千,从半路击之,断其粮草,绍军自乱。”毛夹批(渔眉批):我军缺粮,则必断敌之粮,自是军家要着。贽眉批: 二荀都好。钟眉批:荀攸断粮之见极是。操曰:“谁人可往?”攸曰:“即遣徐晃可也。”操遂差徐晃将带史涣并所部兵先出,后使张辽、许褚引兵救应。当夜韩猛押粮车数千辆,解赴绍寨。正走之间,山谷内徐晃、史涣引军截住去路。韩猛飞马来战,徐晃接住厮杀,史涣便杀散人夫,放火焚烧粮车。毛夹批:此是第一次烧粮,小试其法。渔眉批: 此是第一次劫粮。韩猛抵当不住,拨回马走。徐晃催军烧尽辎重。袁绍军中望见西北上火起,正惊疑间,败军报来粮草被劫,绍急遣张邰、高览去截大路。正遇徐晃烧粮而回,恰欲交锋,背后张辽、许诸军到。两下夹攻,杀散袁军,四将合兵一处,回官渡寨中。曹操大喜,重加赏劳。又分军于寨前结营,为掎角之势。

却说韩猛败军还营,绍大怒,欲斩韩猛,众官劝免。审配曰:“行军以粮食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乌巢乃屯粮之处,钟夹批:乌巢,今雍州有巢亭,属河南。必得重兵守之。”渔眉批: 因失了行粮,故思防坐粮也。韩猛所运是行粮,乌巢所积是坐粮。毛夹批:一是粮之小者,一是粮之大者。因失小,故思防大。袁绍曰:“吾筹策已定。汝可回邺都监督粮草,休教缺乏。”贽眉批: 未必。审配领命而去。袁绍遣大将淳于琼,部领督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引二万人马守乌巢。那淳于琼性刚好酒,军士多畏之 ;既至乌巢,终日与诸将聚饮。毛夹批:楚国子反以饮酒误事,淳于琼者将毋同?贽眉批: 妙人,以此等人守粮,却又是妙事,妙不可言。渔眉批: 好酒之人,如何当得重任。钟眉批:用这等人守粮,囗(如)何不囗(误)事?

且说曹操军粮告竭,急发使往许昌,教荀彧作速措办粮草,星夜解赴军前接济。使者赍书而往,行不上三十里,被袁军捉住,缚见谋士许攸。毛夹批:袁家细作为徐晃所获,曹家使者为许攸所获,正复相似。乃操能用晃,而绍不能用攸,为之一叹。那许攸字子远,少时曾与曹操为友,此时却在袁绍处为谋士。毛夹批:先叙明许攸来历。当下搜得使者所赍曹操催粮书信,径来见绍曰:“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毛夹批:此计若行,操无葬身之地矣。贽眉批: 亦是着数。渔眉批:此计一行,曹操无葬身之地矣。惜乎不用!钟眉批:此是许攸好着。绍曰:“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毛夹批:与吕布不用陈宫之谋前后一辙。贽眉批: 绍固匪才,然亦机会如此。攸曰:“今若不取,后将反受其害。”正话间,忽有使者自邺郡来,呈上审配书。毛夹批:荀彧答书于曹操,审配致书于袁绍,亦复相似。书中先说运粮事,后言:“许攸在冀州时,尝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钱粮入己。今已收其子侄下狱矣。”毛夹批:因运粮便借钱粮事寻出罪案,而又加以滥受民财一款,恶甚。渔眉批: 因运粮便寻出罪案,恶极。绍见书大怒曰:“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毛夹批:善用人者,使贪使诈,即攸果滥行,其计自是可用。独不闻陈平有受金之谤,而高祖捐金以予之乎?渔眉批: 善用人者,即攸有过,其计自有可用之时,何必太急?是教攸投操矣。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毛夹批:此疑所不当疑,是教之投操也。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钟眉批:不能不知英雄之叹。遂欲拔剑自刎。毛夹批:此处不即写投操,又作一曲折,妙。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纳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毛夹批:投操之计,反出自左右,写得曲折。只这两句言语,点醒许攸,于是许攸径投曹操。渔眉批: 忽然警醒。后人有诗叹曰:

本初豪气盖中华,官渡相持枉叹嗟。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争得属曹家?

却说许攸暗步出营,径投曹寨,伏路军人拿住。攸曰:“我是曹丞相故友,快与我通报,说南阳许攸来见。”军士忙报入寨中。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毛夹批:荀彧所谓体任自然,与绍繁礼多仪者异也。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毛夹批(渔眉批):看老奸何等殷勤。钟眉批:大奸雄。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毛夹批(渔眉批):袁绍怒骂之,而曹操敬礼之,许攸安得不堕其术中耶?贽眉批: 老奸、老奸。攸曰:“某不能择主,屈身袁绍,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见故人,愿赐收录。”操曰:“子远肯来,吾事济矣!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攸曰:“吾曾教袁绍以轻骑乘虚袭许都,首尾相攻。”毛夹批:操欲求破绍之计,攸乃先说明破操之计,妙妙。渔眉批: 破曹之计,先自说出,妙。操大惊曰:“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毛夹批:问得妙。操曰:“可支一年。”毛夹批:诞得妙。攸笑曰:“恐未必。”毛夹批:冷,妙。操曰:“有半年耳。”毛夹批:渐减,妙。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毛夹批:文势至此又一曲折。贽眉批: 都是作家。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毛夹批:既云实诉,仍是虚言,妙甚。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

 

妙高山的统天地之尊

渗透闽粤

江右商利用地理之便,同样活跃于福建、两广地区。福建、广东本地也有商帮,不过他们的贸易重点是在海上,而省内的山区地带,基本上都是江西商人活动其间。明代学者王世懋发现,福建建阳、邵武、长汀等地的居民口音与江西口音相似,一经询问,原来与大量江西商人的活动及入籍有关。以盛产武夷茶著称的建宁府为例,茶农茶商几乎都是江西人,每年的早春二月,总有数十万江西人来到这里,“筐盈于山,担接于道”,或做茶生意,或替茶商打工。金溪商人王善,“操奇赢之术,游七闽,家乃大穰”,主要在福建经商;精于制墨的商人傅云心,也将墨品运往福建一带销售。明末清初,建昌朱氏后裔及药商富豪为躲避清兵的洗劫,纷纷隐姓埋名逃亡福建,大批药业同仁踏上了“扎红头绳出去,缠丝线归”(指明清少年用红头绳扎头发,老者裤子筒均扎丝线,喻少小离家学徒,老大锦衣还乡),“走福建吃药饭”的谋生道路,代代相传,在闽入籍者不计其数,建昌会馆遍布福建。

广东的主要城市广州、佛山,江西商贾亦“人数殷繁”。广东潮州、惠州等地棉纺业所需棉花,有一半左右靠江西商人从饶州、南昌等地运来。吉安布商有在广州、佛山等地设立“粤庄”。临川有个叫戴珩的商人,有亲戚借了他6000两银子去广东做生意,数年不返,戴珩亲自去广东索债,将讨回的银子全部买了书,雇船而运回来。船到赣州章江水关时,税官以为是货船,登船征税,结果一看,全是书画。戴珩实际上是位老谋深算的书商,以索回的资金全部购书,可以逃避关税。连州、高州等地则有很多关于江西商人施放子母钱的记载。江西的典当商在广东一带也很活跃,他们“坐放钱债,利上坐利,收债米谷,贱买贵卖。”而且手法高明,常在当地农民稻谷扬花时节去施放利债,让农民用新谷作为质押。等到收货时,稻谷还未入仓,商人早已赶来,如数运走。江西商人还有很多因在广东、江西两地贩盐而***其财:广东历来是有名的产盐区,唐代以前,由于大庾岭所阻,江西全省只能食淮盐。但淮盐产区远离江西,尤其离江西南部较远,而且又是溯江而上,运量受到限制,价钱奇高。加上遥远的运途中日晒雨淋,盐丁舞弊,掺杂夹沙,以至江西的食盐既贵且差,民众苦于淡食。大庾岭道拓宽后,大余、赣县、南康等地江右商人便翻越梅岭到食盐广东境内去贩运,唐代以前江西专食淮盐的格局打破。

稍远一点的广西桂林、柳州、浔州、太平、镇安等地,来自江西的盐商、茶商、木材商、药材商也活动频繁。尤其是梧州,地处左、右江会合要津,百货往来,帆樯林立,其繁荣程度在清前期几乎与汉口、湘潭比肩,江西商人在这里所开设的商号林立。隆兴二年(1164),广西贺州知府秦某上奏说:“赣、吉、全、道、贺州及静江府居民,常往来南州等处,兴贩物货,其间多有打造兵器,出界货卖者”。这位知州了解的情况,不仅是赣、吉商人在广西经商,甚至还把生意做出国界。嘉定七年(1214)二月,广西转运判官陈孔硕奏道:“二广州郡收贩牛税,其来久矣。近因漕臣有请,始蠲罢之。然赣、吉之民,每遇农毕,即相约入南贩牛,谓之‘作冬’,初亦将些土布前去博买”。长期存在的这种卖布买牛贸易,不仅满足了两广民众的需求,对赣州、吉安地区的纺织业、耕种业的发展都有利。

纵横长三角

东北方向的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江西商人经赣江、过九江东下,或经玉山抵浙江,频繁往来于江浙皖,主要做贩卖生意,即将江西出产的稻米、大豆、瓷器、夏布、纸张、木材、烟叶、桐油、茶油、靛青等运往江浙皖,而将三省盛产的食盐和丝、棉织品销往江西。当时江苏省城南京主要靠江西、湖广的粮食供应,江西商人“岁岁载米依期而至”,卖米给南京人,又从南京人手中买回布匹。除南京外,江南许多城市和市镇都缺粮食,江西商人活跃于金华、杭州、宁波、绍兴、衢州、湖州、严州、台州等地。江西商人从事盐业经营,一般都是较富裕商人,他们贩盐由广信府的贵溪运往饶州府各县。

江苏扬州为江淮百货的集散地,商贾摩肩接踵,据万历《扬州府志》记载,在扬州的各地商人,以徽商最多,其次是陕商、晋商和江右商人。正如《太平广记》所说,江西盛产木材,而扬州到处海滨,木材短缺,将江西良材运至扬州,可获数倍之利。实际上,除了木材之外,从江西沿着长江运往扬州的货物,还有浮梁的茶叶、河口的竹编、南丰的蜜橘、广昌的白莲、南安的板鸭、都昌的银鱼、安福的火腿、余江的木雕、吉安的樟木箱、景德镇的瓷器、泰和武山的乌骨鸡等等。到明清时期,两地间的通商更加频繁,而且以食盐为大宗,盐商扮演了物流中的主角。民国时人在《丛菊泪》写到一个在两淮做盐商的江西商人:“彼姓鱼的,著名江西老表,是行着票盐的所谓山阳朋友。”清末扬州八大盐商中,江西商人就占了三位,分别是周扶九、萧云浦和廖可亭。

江北的盱眙、泗州,江南的南京、苏州、杭州、衢州等,也都有很多江西商人在此开店设铺或辗转贩运。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说,江西进贤人张权在苏州开木器店,张应俞《杜骗新书》开篇也说“江西有陈姓名庆者,常贩马往南京承恩寺前三山街卖”,虽属***家言,却反映出江西在苏州、南京等地从事工商业者很多。白居易《盐商妇》诗中也讲到扬州某小家女,因嫁给了江西的大盐商,此后“不事田农与蚕织”,“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前呼苍头后叱婢”,过着奢侈的生活。《松窗梦语》第二卷说道,安徽庐阳“尤多药物,江右、江南商贾咸集聚焉”。唐德宗时,安徽九华山化城寺维修,江西商人大量捐款捐物。盛产药材的山区,成为江西清江药商的重要***购点。浙江山区多产苎麻、蓝靛和竹纸,江西商人经常深入山区去***购。

雄踞京城

元代江西行商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幽燕关陕、八闽两广、荆楚川蜀。江西的著名墨工南昌朱万初、清江潘云谷携墨售于京师。贵溪倪文宝、鄱阳童某也以制毛笔为业,所制之笔也都远销至京城。

到了明代,张瀚《松窗梦语》说:“今天下财货聚于京师,而半产于东南,故百工技艺之人亦多出于东南,江右为夥,浙(江)、(南)直次之,闽粤又次之。”在京江右商以瓷器商、茶商、纸商、布商、书商、药材商为多。江西书商中,以抚州人居多。北京故宫、圆明园、颐和园等中华古建筑的设计建造者为江西雷氏家族。

据统计,明代各地在北京的会馆大概有41所,其中江西有14所,占34%,居各省之首。明代江西在北京的会馆最晚在永乐时就已经出现。乾隆《浮梁县志》上说:“(本县)京师会馆二所。(其一)在北京正阳门外东河沿街,背南向北;其一在右,明永乐间邑人吏员金宗逊鼎建,曰‘浮梁会馆’。”其他还有如始建于嘉靖中期的南城会馆、广丰会馆等。这些会馆,有相当数量为商人所建或士、商合资共建。清光绪时,北京有会馆387所,江西为51所,占12%,比重虽少于明朝,但仍为各省之最。

谁有有关评论某个历史人物的文章(最好是嵇康的)?

韩均“驾夙鞭庭,历鉴无际,收天下奇观”神游至山,连连称奇,慨然叹日:‘使次甚矣,帝之为帝也,统天地之尊,而不如释迎、祖师如祖关者,又各有类,乃与之并相一堂,未必彼此之能相安也,况反位于上帝之在乎。” 意思是说,不看此山,失却此景太可惜了。当皇帝也不过博天之下莫非王立而已,尊威而已,哪有释迦、祖师一类的人能相共一堂,得到世代人的尊敬好呢!只要奉佛顿悟,彼此相安,又何必要去当什么玉帝哟! 于是,他慷慨解囊,“捐金数百,复铸铜像,延于此山,乃捐已俸,购地数文,聚材数千,鸠工数百,委长老持全以统众工,权山传本以分众行。至于经营庶事,经理百为,又各因能受任,器使咸宜,建阁于山之巅。” 冯揖从沙南、沪州当官而来,妙凯祖师也从沪州卸任刺史而来;韩均的官做得不顺利游览而来,三位大员光先后后走上了同一座山,于是妙高山沸腾起来了!

翻译: “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个别字要单独翻译,还有大概意思。

嵇康(223-262):三国时谯郡铚(今宿县西南)人,字叔夜,魏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出类拔萃的“竹林七贤”第一人。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善鼓琴,工书画。在哲学上,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回到自然,厌恶儒家各种人为烦琐礼教。在政治面目上表现为刚肠嫉恶、锋芒毕露。遭钟会陷害,被司马昭所杀,临刑前,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嵇康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文风犀利,泼辣洒脱。一生勤奋著述,他的诗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中有较高地位,“心写心声不失真”是嵇康诗文最突出的特点。 嵇康身当魏末玄学兴盛时期,他对玄理有自己的见解,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与山巨源绝交书》),表明他对老、庄的服膺。他又认为,神仙禀之自然,非修炼所能致,然而如导养得法,常人也能够长寿,与流行的服食飞升神仙之说有所不同。他著有《养生论》,强调"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等精神上的自我修养功夫。并与向秀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嵇康在文章里主张"心无措乎是非"(《释私论》),但是他的行动却是"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嵇康的这种性格,表现为他对名教、礼法的批判。当时司马氏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大力标榜提倡礼法,用所谓"人伦有理、朝廷有法"来羁縻一些士子。嵇康则在一系列文章中强调道家的"自然",揭露礼法和"礼法之士"的虚伪本质。

嵇康"每非汤、武而薄周、孔",这种非毁先王的作法,实际上是要否定"今王"——司马氏。

嵇康对司马氏的敌意,在他另一些文章中也有所流露,如《管蔡论》一文,为历来被说成是"顽恶显著"的管叔、蔡叔翻案,说他们本来是"服教殉义、忠诚自然"的,只是由于武王死后,周公摄政,"卒遇大变,不能自通,忠疑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当时司马昭曾以周公自居,而魏末又屡次发生大臣举兵抗命、反对司马氏的事变,所以此文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作者是在为反对司马氏的□丘俭、诸葛诞等人张目。事实上,后来钟会构陷他,一条重要罪状就是"康欲助□丘俭"。

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占一半以上。代表作有《赠秀才入军》18首以及《幽愤诗》。《赠秀才入军》为赠其兄嵇喜之作。诗中写对从军远征的哥哥的思念,表现了兄弟间的动人情谊。如第9首("良马既闲"),用想象的手法,写嵇喜在军中驰射的英武风姿;第14首("息徒兰圃")也以想象方式,写嵇喜在征途中息驾休憩、寄情山水的悠闲神态;第15首("闲夜肃清")又写诗人自己在清夜朗月下置酒无欢、御琴不鼓的孤独寂寞心情,写得都相当亲切感人。诗中大量使用比兴手法来渲染浓郁的别离气氛,它们大多由《诗经》中化出,显示了嵇康四言诗所受《诗经》的影响。《幽愤诗》作于系狱临终之前。诗中回顾了自幼至长的经历,叙述了自己"托好老、庄,贱物贵身"的思想及其形成原因,认为自己终致囹圄,是由于性格"顽□",招来了谤议。诗中表示希望度过目前的厄难,然后去过超尘绝世生活,"无馨无臭,***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这篇诗由于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的,所以沉至痛切。在写法上,它***取了回环往复的多层次结构,强调了诗人愧恧的心情和守朴全真的志向,充分表达了他内心的郁闷愤懑。

嵇康往往在诗中抒发他强烈的愤世疾俗心情,因此他的一些作品写得比较直露,语含讥刺,锋芒毕现,表现出清峻警峭的特点。而他的另一些诗作夹有谈玄的成分,如"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之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他诗歌形象的生动性。不过总的来说,嵇康的诗歌,特别是四言诗,在文学史上还是有相当地位的。

嵇康的散文成就超过诗歌。他的论说文、书信、传记写得都好。论说文今存9篇,多为长篇,以《养生论》、《声无哀乐论》等最为著名。这些文章多是阐弘他的哲学、政治、***思想的,如《养生论》是宣传"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的;《声无哀乐论》论证情感与声音的关系,认为哀乐之情的产生,"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文章批驳了声音本身具有哀乐的观点;《管蔡论》是篇政治历史论文,《明胆论》又是篇心理学论著。这些文章的共同特色是"师心以遣论"(《《文心雕龙》·才略》),即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文风犀利。如上述《管蔡论贰ⅰ渡?薨Ю致邸返龋?际嵌源?车拿?坦勰畹奶粽剑?硐至思?蟮挠缕?BR> 书信今存2篇,即《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前一篇是写给友人山涛的。当时山涛将离吏部郎之职,举嵇康自代,康即写此书谢绝。书中列述自己不能任职的理由,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述说自己性格刚直,脾气怪僻,与"俗人"即礼法之士不合。此书写得泼辣而洒脱,向来被认为是嵇康散文中的代表作。后一篇是致吕安之兄吕巽的,书中大义凛然地斥责吕巽行为污秽,而且包藏祸心、反诬无辜的弟弟,愤怒地声明同他绝交。

名言警句谁知到?

屯六三 即⑴鹿⑵无虞⑶,惟⑷入于⑸林⑹中⑺,君子⑻几⑼不如舍⑽,往⑾吝⑿。

译来到山脚下没有虞官指引,尚希望进入到树林之中,君子面临此时的客观条件不如找个人员聚集的村屯安排住宿,继续到树林中去会有悔恨。

注释: ⑴“即”至,到。《素问·气交变大论》:“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眚即也。”王冰注:“即,至也。”

⑵“鹿”通“麓”山脚。《谷梁传·僖公十四年》:“林属(zhǔ)于山为鹿。”又《谷梁传·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⑶“虞”古代掌管山林川泽之官。《尚书·舜典》:“咨益,汝作朕虞。”孔传:“虞,掌山泽之官。”

⑷“惟”用在句首,表希望、祈使。《孟子·梁惠王下》:“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⑸“于”引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对象、范围和原因的介词。可译为: 在、向、到、从、对于、由于、在…中、在…方面(上、中)《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⑹“林”大片的树木。《诗经·小雅·白华》:“有鹤在林。”

⑺“中”当中,中间。《孙子·九地》:“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⑻“君子”对别人的尊称。唐· 李朝威《柳毅传》:“君子书叙。”

⑼“几”时机(具有时间性的客观条件。);机会。《史记·李斯列传》:“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

⑽“舍”安排住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⑾“往”去,到……去。《礼记·玉藻》:“大夫有所往。”

⑿“吝”悔恨。《说文》恨也。《注》夫君子之动,岂取恨辱哉。故不如舍往吝穷也。

湘潭县景点

一、人生

1、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法 巴尔扎克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

3、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印度 泰戈尔

二、命运

1、知识能改变命运。

——美国 爱默生

2、自己的命运应由自己创造。

——俄国 契诃夫

3、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让命运所压倒。

——德国 贝多芬

三、生命

1、活着的士兵,要比死了的皇帝更有价值。

——法国 拿破仑

2、当我活着的时候,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

——美国 惠特曼

3、生命赐给我们,我们必须奉献生命,才能获得生命。

——印度 泰戈尔

四、生与死

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2、在还没有死亡以前,就不能算作完全诞生。

——美国 富兰克林

3、出生是最明确的一场旅行,死亡难道不是一场出发?

——三毛

五、青春

1、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

——法国 大仲巴

2、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法国 雨果

3、青春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

——挪威 易卜生

六、价值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2、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活了多少天,而在于我们如何使用这些日子。

——法国 蒙田

3、最值得高度珍惜的,莫过于每一天的价值。

——德国 歌德

七、奉献

1、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

——鲁迅

2、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鲁迅

3、我没有别的东西奉献,惟有辛劳、泪水和汗水。

——英国 丘吉尔

八、困难

1、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

——张海迪

2、困苦永远是坚强之母。

——英国 莎士比亚

3、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苏联 奥斯特洛夫斯基

4、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俄国 别林斯基

5、逆境是到达真理的每一条道路。

——英国 拜伦

九、理想

1、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2、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

——苏联 斯大林

3、你们的理想与热情,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

——黎巴嫩 纪伯伦

十、追求

1、世间的任何事物,追求时候的兴致总要比享用时候的兴致浓烈。

——英国 莎士比亚

2、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

——俄国 列夫托尔斯泰

3、人类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中。

——加拿大 班适

十一、希望

1、以希望为生的人,将绝食而死。

——美国 富兰克林

2、希望是很好的早餐,却是很糟的晚餐。

——英国 培根

3、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十二、信念

1、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英国 雪莱

2、人没有信仰,变成了行尸走肉。

——俄国 契诃夫

十三、信心

1、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美国 海伦·凯勒

2、不可能的字只有在愚人的字典里才可以翻出。

——法国 拿破仑

十四、意志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

2、君志所向,一往如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孙中山

3、滴水穿石不是靠力,而是因为不舍昼夜。

——苏联 奥维狄乌斯

十五、奋斗

1、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十六、目标

1、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德国 康德

2、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

——法国 哈伯特

十七、责任

一切责任的第一条:不要成为懦夫!

——法国 罗曼·罗兰

十八、竞争

1、竞争的本能是一种野性的激励,一个人的优点通过它从另一人的缺点上显示出来。

——美国 桑塔亚那

2、用自己的价值进行竞争不是坏事。

——日本 武者小路实笃

3、物竞天择势必至,不优则劣兮不兴则亡。

——

十九、合作

1、你的钟声只有在齐鸣时才能听见,在单独鸣响时——只会淹没在那些旧钟的一片响声里。

——苏联 高尔基

2、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光,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雷锋

3、惟有具备强烈的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创造文明

——印度 泰戈尔

二十、时间

1、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英国 赫胥黎

2、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钱鹤滩

3、不教一日闲过。

——齐白石

4、你热爱生命吗?那就不要挥霍时间,因为它是构成生命的材料。

——美国 富兰克林

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6、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

7、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

——李白

8、最宝贵的莫过于“今天”。

——德国 歌德

二十一、成功

1、A=X+Y+Z

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工作;Y代表休息;Z代表少说废话。

——美国 爱因斯坦

2、成功的秘密在于永不改变既定之目标。

——法国 卢梭

3、成功就是那古老的ABC——能力、机会和勇气。

——德国 拉克曼

4、轻敌,最容易失败。

——鲁迅

5、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制造机会。

——法国 拿破仑

二十二、机遇

乘着顺风,就该扯篷。

——西班牙 塞万提斯

二十三、怀疑

1、怀疑比自信更安全。

——马辛杰

2、伟大的灵魂是向往怀疑的。

——德国 尼***

3、怀疑是无限的探求。

——古希腊 苏格拉底

二十四、荣誉

1、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住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波兰 居里夫人

2、世界上荣誉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织而成的。

——英国 卡莱尔

3、应当把荣誉当作你最高的人格的标志。

——英国 牛顿

二十五、哲理

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 德谟克利特

2、最成熟的果子最先落地。

——英国 莎士比亚

3、当你背向太阳的时候,你只看到自己的影子。

——黎巴嫩 纪伯伦

4、真理往往是在痛苦***中说出来的。

——英国 莎士比亚

二十六、勇敢

要想摘一朵冰雪中的雪莲,就要有爬上高山不怕严寒的勇气。

——黄药眠

二十七、真诚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德国 海涅

二十八、自律

1、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自己。

——鲁迅

2、自我批评,这是一所严酷的培养良心的学校

——法国 罗曼·罗兰

二十九、正直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

——徐悲鸿

三十、谦虚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

2、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鲁迅

3、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德国 保罗

三十一、骄傲

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

——鲁迅

三十二、自尊

1、自尊心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

——俄国 别林斯基

2、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徐特立

三十三、天才

1、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

2、天才,那就是一分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美国 爱迪生

3、饥饿是天才的侍女。

——美国 马克·吐温

三十四、个性、创新

1、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

——美国 爱因斯坦

2、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

——齐白石

3、玫瑰正因为有刺,才在阳光下尽情地开放。

——挪威 易卜生

4、你的良知在说什么?“你要成为你自己”

——德国 尼***

三十五、友谊

友谊就是力量。

——苏联 高尔基

三十六、健康

1、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

——美国 爱默生

2、健康的躯体是灵魂的客厅,而病体则是监狱。

——英国 培根

3、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波兰 居里夫人

三十七、幸福

1、使时间充实就是幸福。

——美国 爱默生

2、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鲁迅

3、幸福,是在为别人而生活。

——俄国 列夫·托尔斯泰

三十八、生活

1、美是生活。

——俄国 车尔尼雪夫斯基

2、生活而不为生活俘虏。

——法国 罗曼·罗兰

3、生活的花朵只有付出劳力才会绽放的。

——法国 巴尔扎克

三十九、习惯

世界上没有比习惯更专制的了。

——法国 左拉

四十、书籍

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法国 雨果

2、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苏联 高尔基

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苏联 高尔基

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5、我读书奉行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冰心

6、我扑在书籍上,像是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苏联 高尔基

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四十一、勤学

1、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

——***

2、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

四十二、好问

1、学问,学问,一学二问,不学不问是个愚人。

——法国 雨果

2、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法国 卢梭

3、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四十三、思考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2、思则睿,睿则圣。

——周敦颐

3、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

——老舍

四十四、恒心

1、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

2、积累知识在于勤,学问渊博在于恒。

——法国 雨果

3、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一寒。

——郭沫若

四十五、知识

1、人只有一个冤家——无知。

——法国 雨果

2、知识能改变命运。

——美国 爱默生

3、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古罗马 大伽图

4、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匈牙利 裴松之

四十六、诚信

1、小信诚则大信立。

——韩非子

2、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张岱《古兰亭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彭德怀故居、铜梁山、湘潭农博园、周小舟故居、郭汪璨故居、彭德怀纪念馆、关圣殿等。

1、彭德怀故居:位于湘潭市湘潭县乌石镇乌石村彭家围子。1898年10月24日,彭德怀诞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苦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2、铜梁山:海拔613.1米,长4公里余,宽2公里许,属昌山西走分支。相传古代曹家坳西面山圫里有一古寺——新庵,因无人住持,殿堂失修,屋宇破烂,当地群众将其拆除了。拆屋时,发现屋梁为铜梁所架,并突然一声巨响,发出万丈光芒,铜梁腾空而飞。人们惊讶之际,只见铜梁迅速降落于山下响水潭中。从此,人们便把这山叫做铜梁山。

3、湘潭农博园:是一个进行农业科技交流、会议培训的科技示范基地,又是一处人们陶治情操、健身的休闲场所,为农业观光旅游胜地。

4、周小舟故居:1912年11月11日,周小舟诞生在这里。周小舟,原名怀求。学生时代即接受新思想,积极参加进步运动。1927年初在长沙明德中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在北平师范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任***北平市临时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长,毕业后调***中央北方局联络部工作。

5、郭汪璨故居:郭汪璨,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官陕西鄠县(今户县)知县,没有别的俗好,只酷爱诗文,著有《云麓诗草》。他的姑母郭步蕴,女诗人,号称“女博士”,是郭府诗学之权舆,对其侄女、侄孙女等,毫无保留地传授她的诗学章法。汪璨的姊妹郭友兰、郭佩兰等都跟随步蕴学习,后来都成为了女诗人。

6、彭德怀纪念馆:依山而建,与彭德怀故居遥相呼应,江同志亲笔题写了馆名;彭德怀纪念馆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彭德怀故居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全国唯一一座完整、系统地介绍彭德怀同志生平业绩的传记性专馆,隶属于湘潭县委。

7、关圣殿:清康熙时山西众商公建。当时既为祭祀关羽的场所,又为山西、河南、甘肃、山东、陕西北方五省旅潭商人的会馆,称北五省会馆。又因明末本邑张嘉言进士捐金在九总兴建了大“关圣殿”,清初广东商人在十二总兴建了广东“关圣殿”,此殿后起,所以人们称它为新“关圣殿”。

张岱:古兰亭辨

张岱

会稽佳山水,甲于天下,而霞蔚云蒸,尤聚于山 *** 上。故随足所至,皆胜地名山。王右军卜居兹土,于千岩万壑中,独取兰亭一席地。其景物风华,定当妙绝千古。且余少时见兰亭墨刻,岩峦奇峭,亭榭巍峨,曲水流觞,浴鹅涤砚。开卷视之,不禁神往。

万历癸丑,余年十七,以是岁为右军修禊之年,拉伴往游。及至天章寺左,颓基荒砌,云是兰亭旧址,余伫立观望,竹石溪山,毫无足取,与图中景象,相去天渊。大失所望,哽咽久之。故凡方外游人,欲到兰亭者,必多方阻之,以为兰亭藏拙。因此裹足不到,又六十年所矣。

今年又值癸丑。 自永和至今,凡二十二癸丑。余两际之,不胜欣幸。因檄同志,于三月上巳,会于兰亭,仿古修禊。是日天气晴和,偕吾弟登子,轻身济胜,陟岭登岩。坐天章方丈,寻览古碑。始知旧日兰亭与天章古寺,元末火焚,基址尽失。今之所谓兰亭者,乃永乐二十七年郡伯沈公择地建造,因其地有二池,乃构亭其上,甃石为沟,引田水灌入,摹仿曲水流觞,尤为儿戏。盖此地撇却崇山,推开修竹,制度椎朴,景色荒凉,不过田畴中一邮表畷耳!且地方湫隘,亭榭卑污,兰亭图上四十二人大会于此,舆马冠盖,驺从多人,黑***丸,于何驻足?其为影射,不问可知。

寺僧言此原非故址,半里外尚有古兰亭焉。余与登子乱踏荆棘,急往视之。及至其地,偏颇僻仄,愈不足观。傍有石门,勒“古兰亭”三字。余细视之,乃是入兰亭之古道,盖路也,而非亭也。还至方丈,复捡啇吏部碑文。言万历三年,西蜀刘见蒿、王松屏诸公得地于崇山之麓,溯流曲折,稍存永和之旧。捐金若干,委寺僧修葺。有亭翼然,匾曰“兰亭遗迹”。后建厅事五间,以供宴会。曾不多时,寺复摧残,亭亦旋废,其基址亦无所考矣。

余谓登子曰:“右军,文人也,韵人也。其所定亭址,必有可观。盍于荒草丛木中栉比寻之?”乃于天章寺之前得一平壤,右军所谓崇山峻岭者有之,所谓清流激湍者有之,所谓茂林修竹者有之,山如屏环,水皆曲抱。登之招手呼曰:“是矣!是矣!”乃席地铺毡,解衣盘礴,幽赏许久,日晡方归。

余谓兰亭古迹,埋没千年,一如兰亭真本,辨才死守,什袭藏之,不许人见。后被萧翼赚出,走至半途,袖中偷看,遍地花开。此是寺中故典。余急欲于此地建一草亭,还其故址。一为兰亭吐气,一为右军解嘲;亦犹梁上兰亭,被余、登子等闲赚出之也。亭名墨花,窃附萧翼。

本文选自张岱的《琅嬛文集》。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等大会于兰亭,以事修禊,作《兰亭集序》纪其盛,文章、书法,并称双绝,兰亭也从此著名。随着时代迁延,到了明代,兰亭故迹已经迷失。张岱此文,就是为寻绎古兰亭遣迹而作,虽题为“辨”,却并不作枯燥的考证和说理,而是描山摹水,情趣盎然,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全文可分三部分,分别写了作者一生中三个阶段对兰亭的理解和与兰亭的因缘。

第一部分记“少时”的作者未见兰亭故迹之前,兰亭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张岱是绍兴人,对家乡的山水风物情有独钟,故称“会稽佳山水,甲于天下”。“而霞蔚云蒸”几句,使人想起王羲之之子王献之对山 *** 的赞美:“从山 *** 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世说新语·言语》)作者推想,在这样的胜地名山之中,王羲之选中的兰亭,定有“妙绝千古”之处。而且作者还见到过描绘兰亭的墨刻图,画中景象,进一步印证了他的推想,这使他心神向往。“不禁”二字,贴切地刻划出少年人纯真美好的憧憬和跃跃欲试的冲动。

第二部分写作者十七岁初游兰亭旧址。这一年论干支纪年,岁在癸丑,正是王羲之修禊之年,作者特地选择这样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时日游兰亭,可见他对心目中的这块“圣地”是多么珍惜,对初游兰亭是多么重视,想着多年神往的兰亭就要出现在自己眼前,他的心情又该是多么激动!然而,他所见到的却是一片“颓基荒砌”,“毫无足取”的“竹石溪山”,这与他少年时所看到的“图中景象”,与他心目中的兰亭,判若两个世界,怎能不使作者“大失所望”!期待越是殷切,失望的打击就越大。内心珍藏多年的美好形象幻灭了,因而万分痛心,“哽咽久之”。对这次游历所见,他没有多写,也不愿多写。他阻止别人去游兰亭,也是为了不让别人体验自己的痛苦心情,保护兰亭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印象。这举动也可看出张岱年青气盛,任情率直的性格。

第三部分是年逾古稀的作者与兰亭阔别六十载后,旧地重游。这次游兰亭的契机,还是癸丑年,但和初游兰亭的情形有所不同。初游时不过“伫立观望”,掉头就走;这一次则谒碑访僧,追流溯源,静观默察,游得很细心。此时作者的年龄、修养、心情都已进入老境,而且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不象第一次那样仓促和沮丧,但寻觅兰亭古迹的愿望却显得更加迫切。他先是冷眼观察所谓的兰亭遗迹,探究它的由来,一一考辨其环境、布局、构造、气度,断定其为“影射”,认为如此椎朴荒凉,“不过田畴中一邮表畷(管理农田小官所住的野外小舍)耳”。当寺僧告知“半里外尚有古兰亭焉”,作者喜出望外,“乱踏荆棘,急往视之”二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急切的心情。但此番所见到的“愈不足观”迫寻古迹的线索也茫然无绪了。然而,经过这两次寻找,作者顿然有悟。他不象年青时那样扫兴而归,而是决计抛却前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依照自己对王羲之和兰亭的理解,直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去挖掘。终于心与境遇,“得一平壤”,《兰亭集序》中所描写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历历在目。作者为自己的发现而欣然欢呼,席地而坐,怡然幽赏,盘桓不去。作者并不刻意找什么残垣断壁、废池枯流来为自己的发现作佐证,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里的真山真水、精神气脉是与心目中的兰亭相通的,这里有兰亭之美的真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篇文章中的古兰亭之于作者,就是一个“有我之境”。张岱寻觅兰亭故迹的过程,正是追求物我合一,心境相融的完美境界的过程。他对那些所谓遗迹的考辨和唾弃,就是执着于自己的审美理想;而一旦寻觅到了心中的兰亭,一切论证就都是多余的了。也许本文算不上合格的考证文章,但它却是篇不可多得的、充满美的灵感的散文佳作。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用萧翼从辨才和尚处赚取《兰亭集序》真迹的故事,来比喻自己对兰亭故迹的发现,得意而不乏幽默。他那建亭命名的设想,也给读者以遐想,情意浓厚,韵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