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绝其本根,勿使能殖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6-11 0
  1. “立言不朽”往事
  2. 易怎么写
  3. 姑息养奸的出处和典故
  4. 成语: 去草绝根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样的典故和故事?
  5. 有关“根”的成语有哪些?
  6. 除恶务尽的恶和尽是什么意思
  7. 左传中励志句子

怙恶不悛,汉语成语,怙:坚持。悛:悔改。读音是h b? quān,意为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怙恶不悛成语解释

怙恶不悛,怙:依靠,依仗;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辨析

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绝其本根,勿使能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正音

怙:不能读作gū,也不能读作gǔ;

恶:不能读作ě或w?;

悛:不能读作j?n

辨形

怙:不能写作枯或估。

悛:不能写作俊浚。

出处

原句

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左传隐公六年》

原文

郑伯侵陈,大获。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人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尚书盘庚上》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周任有言曰:'为GJ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译文

五月十一日,郑伯进攻陈国,大获全胜。上一年,郑伯请求与陈侯和好,陈侯不答应。五父(人名)进谏说:亲近民众善待邻国(的行为),是GJ的珍宝,您应该答应郑国和好的请求。陈侯说:宋国和卫国才是真正的祸患,郑国能有什么作为呢?于是不同意。 君子说:善不可丢失,恶不可滋长,这说的就是陈恒公吧!滋长了恶而不悔改,马上就得自取祸害,如果挽救,未必办得到! 《尚书盘庚上》上说:'行恶容易,就像火在原野上烧,靠近不了,又怎么可能扑灭?'周任曾说过:'治理GJ的人,看到恶行要像农夫必须除草一样,割掉高的密的,要断了它的主根,让它不能繁殖,那么善行就会发扬光大。'

怙恶不悛典故

西晋末年,中原再次出现混乱,一些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独立的***,史称16国时期。前赵的国君刘曜,本为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夺取了后汉刘渊建立的***,建都长安,威震一时。和刘曜同时的另一位武将石勒原是羯族人,从小做商贩。后来,石勒投奔刘渊从军,立下战功,被封为大将。石勒对刘曜的篡权很不满,伺机灭掉刘曜取而代之。石勒经过多次与刘曜交战,使刘曜的军事实力日渐削弱。于是,刘曜对石勒改换收买拉扰的策略,派心腹郭汜为使者,前去封石勒为太宰,领大将军衔,进爵赵王,领二十部,出入乘金银车,驾云马,冕带十二旒,夫人封王后。石勒答应下来,为了表示谢意,他特派王修等人为大使前往刘曜处拜谢。刘曜手下有个叫曹平的谋士,原是石勒的舍人。他告诫刘曜说:石勒派王修等人前来,外表上是来答谢,实际上是要观察各郡的虚实,以便伺机发起攻战。刘曜听后大怒,待郭汜等回来,立即将来使王修斩首,并下令撤销了对石勒的封授。石勒听后怒不遏,下令灭了曹平的三族,以后召集大臣说:我们派出使者本是为了修好如初,并无他意,但刘曜却'长恶不悛',反而了表示诚意的使者。这实在是做恶多端,不可饶恕!所以,我决定自取赵地自立为王。于是,石勒设了太医、尚方、御府诸令,并专门修了正阳门,正式称起王来。公元318年,石勒杀了刘曜,建立起后赵***。长恶不悛,后引申为怙恶不悛,用以比喻作恶多端而不可悔改的人。

怙恶不悛成语例举

野蛮***,怙恶不悛,偏要和我们为难。--《东欧女豪杰》第二回

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恶不悛,恃远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诉。 --《宋史王化基传》

各国同声其罪,视其悔祸之迟速,援赔偿兵费例,罚锾以分劳各国。若必怙恶不悛,然后共灭其国。--郑观应 《盛世危言公法》

一方面,对那些罪大恶极,怙恶不悛,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分子和其他重大刑事犯罪分子,需要判处***;另一方面,严格限制***的适用范围,并规定***案件由最高人民***判决或者报请最高人民***核准。

立言不朽”往事

易yì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易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日 部外笔画:4 总笔画:8

五笔86:JQRR 五笔98:JQRR 仓颉:APHH

笔顺编号:25113533 四角号码:602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613

基本字义

1.

不费力,与“难”相对:容~。~与(容易对付)。~于。

2.

和悦:平~(a.态度谦逊和蔼;b.指语言文字浅显)。

3.

改变:~手。~地。变~。

4.

交换:交~。贸~。

5.

轻慢:贵货~土。

6.

芟治草木:~墓(除治墓地的草木)。~其田畴。

7.

古书名,《周易》的简称(亦称“易经”)。

8.

姓。

详细字义

〈动〉

1.

(象形。本义:蜥易)

2.

换,交换 [exchange]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战国策·魏策》

以大易小。

弗敢易。

易寡人之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楚人围 宋,易子而食。——《左传·哀公八年》

移风易俗。——李斯《谏逐客书》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易筋经(讲武术的书,托名南朝梁代达摩和尚所作);易箦(换竹席。比喻行将死亡);易货(交换货物);易地(互换所处的地位;交换土地);易身(换位)

4.

改变,更改 [change]

狱词无易。——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易字(改换名字);易箦(更换竹席);易辙(改变行车道路);易心(改变心志;改变想法);易初(改变初衷);易革(改革,变革);易节(改变气节操守)

6.

替代 [replace]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易·系辞下》

北都***,以暴易暴者数矣!——章炳麟《致段祺瑞书》

7.

又如:易代(更换朝代)

8.

蔓延;传播 [spread]

绝其本根,勿能使能殖,畏其易也。——《东观汉记》

9.

又如:易种(蔓延其种)

10.

治,整治 [renovate;dredge]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

11.

轻视。含有“不以为意”的意思 [make light of;despise]

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注:“易,轻易也。”

是于圣人也,胥易技兿。——《庄子·应帝王》。释文引崔注:“易,相轻易也。”

易者使倾。——《易·系辞下》。注;“易,慢易也。”

吏民慢易之。——《汉书·王嘉传》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状。贼易之,对饮酒,醉。——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韩非子·五蠹》

〈形〉

1.

容易。与“难”相对 [easy]

贵货而易土。——《国语·晋语七》

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

物幽兴易惬,事胜趣弥浓。——唐· 岑参《秋夜宿仙游寺南》

事有难易。——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

2.

又如:易与(容易对付);易可(容易);易人(可以轻易对付的人);易易(极容易);易如反掌

3.

简易,简省 [simple and easy]

栾范易行以诱之。——《左传》

4.

平坦 [level]

羁坚辔,附易路。——《文选·枚乘·七发》

5.

又如:易野(平坦的原野);易道(平路);易地(平地)

6.

平易 [unassuming]。如:易直(平易正直)

7.

和蔼 [amiable]。如:易恬(和悦恬淡);易中(和悦其心)

〈名〉

1.

古代指阴阳变代消长的现象 [change]

王者乘时,圣人乘易。——《管子》

2.

古代卜筮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合称三易 [divination book]

3.

《周易》的简称 [the Book of Changes]

《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朱熹《周易本义序》

本之易。——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4.

又如:《易》之八像(《易经》中用八种符号(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界中的现象)

5.

古代占卜官名 [divination officer]

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土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礼记》

6.

卜筮之象,古代以示吉凶祸福 [divination image]

卜易、谈星、看相…晚生都略知道一二。——《儒林外史》

7.

弹奏弦乐器拽法之一,即中指向外,拨动琴弦 [one of ingering]

8.

通“埸”。边界 [border]

观国之治乱臧否,至于疆易而端已见矣。——《荀子·富国》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易·大壮》

殖于疆易。——《汉书·食货志上》

吾易久远。——《汉书·礼乐志》

9.

州名 [Yi prefecture]。治所在今河北省易县

10.

易水的简称 [Yi River]。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秦兵旦暮渡 易水。——《战国策·燕策》

易,出 代州,经 保定之 易州、 安州至 高阳,下与 曹、 徐、 滋、 沙诸河合。—— 明· 徐向志《读书札记》

11.

易怎么写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是我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命题,而其中的“立言不朽”则对古代文学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有诸多故事可说。

一、 “立言不朽”的先声与几个条件

“立言不朽”的提出有其先声。《左传·文公六年》载“君子曰”,称“先王违世,犹诒之法”,即“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要考虑怎样给国家人民留下有益的法则,这就是“并建圣哲”,即任用贤能之士以进行文化建设,“树之风声,分之***物,著之话言,为之律度,陈之艺极,引之表仪,予之法制,告之训典,教之防利,委之常秩,道之礼则”,这十一项,都不是物质层面上的,但也没有提到思想、主义等纯粹精神方面的东西,而是文化建设方面的,是有所具体呈现的,是可以具体实施的,并且“使毋失其土宜”,应该因地制宜的实施;“众隶赖之,而后即命”,国家人民对其有所依靠,“古之王者”这才离开人世。因此说,人是“命之不长”的,但文化建设是可以留存下来的,所谓“法”的“以遗后嗣”,其中就有“著之话言”,此已有“立言不朽”的意味。

叔孙豹提出“立言不朽”以臧文仲为标杆:“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左传》所载臧文仲之“言”较多,都在具体***中产生了事功效益的,而确切实现了“既没,其言立”,即去世后人们还用他的话的事例有二:一是文公十七年,臧文仲已去世七年,鲁国襄仲引臧文仲有“言”曰:“民主偷,必死。”此为称齐君说话很草率(“偷”),必死无疑。事实上,第二年齐懿公就被杀。二是文公十八年,鲁大史克曰:“先大夫臧文仲教行父事君之礼,行父奉以周旋,弗敢失队。曰:‘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以臧文仲的“立言”论证“事君之礼”。臧文仲,姬姓,臧氏,名辰,谥文,故死后又称臧文仲。春秋时鲁卿,世袭司寇,历事鲁四君,以“立言”而扬名后世。

杜预注《左传》称享有“立言不朽”声誉者,在臧文仲之前还有前代史官周任、史佚,《左传》中哲人论事,多引用周任、史佚之言,如:“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隐公六年》)“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昭公五年》)“史佚有言曰:兄弟致美。”(文公十五年)“史佚有言曰:因重而抚之。”(襄公十四年)“史佚有言曰:非羁何忌?”(昭公元年)

上述三人之所以“立言不朽”,其“言”应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如孔颖达曰:“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这是讲“言”的客观效果与影响,讲“言”的社会价值;二是这些“言”脱略了具体事功效益而展示出超越时空界限的适用性;三是简短利于流传;四是被他人“形于翰墨”,被文字记载下来了,即刘知几《史通·申左》云:“《左氏》述臧哀伯谏桓纳鼎,周内史美其谠言;王子朝告于诸侯,闵马父嘉其辨说。凡如此类,其数实多。斯盖当时发言,形于翰墨;立名不朽,播于他邦。”“笔书”而使人“立言不朽”,非常重要。

“形于翰墨”而“不朽”,其反面意义就是恶言坏事迹被记载而遗臭万年,《左传·文公十五年》载,宋华耦赴鲁盟会,鲁公宴请他,华耦谢辞,称其祖上得罪于宋殇公,“名在诸侯之策”,即这件事被简策记载下来,大家都知道,接受邀请就等于让鲁公蒙受耻辱。又如《国语·晋二》晋献公死,里克谋立国君,称要慎重,原因之一就是“惧为诸侯载”。从君王到卿大夫,都对此有所忌惮。

二、 士人的创新性“立言”

春秋时期兴起一种观念,即立言者既有“不朽”之声誉,且“可以为大夫”:“故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诔,祭祀能语;君子能此九者,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夫。”(《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卜云其吉”毛传引)从文体学角度来理解“九能”之说,即指当时最重要的九种文体,但此处有更深的意味,即撰作者身份的转型。春秋以前的文章撰作均由王官职官担任,王官职官“家业世世相传”,如卜史巫祝等,其公文撰作因循守旧,如《荀子·荣辱》所说:“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也。”他们的撰作是以王官职官的程序化文字为标准的,太注意程序性而缺乏自主性,如孔丘卒,宗祝以天子大祝诔文为模板,鲁哀公懵然不知这是天子的口吻,随手便发给史官去读了(详见邓国光《周礼六辞初探》),遭到孔子学生子赣“君其不没于鲁乎”的批评。又如《墨子·鲁问》载:鲁人觉得鲁君的嬖人之诔写得很好,于是用来哀悼其他人士,墨子批评说,这是不能随便套用的,用了就好像是以来(狸)拉马车,很不适合。即便是史官的“讲史”,但也有左史倚相不知祭公谋父《祈招》之诗,不能尽到对君王鉴戒的责任。这些都说明,王官职官撰作难以适应变化着的时代。于是有“君子九能”的提出,以“君子”而不是王官职官作九种文体,表示对重大***的公文撰作要根据情况提出处理意见,不能只是依据旧文,要打破“述而不作”惯例。《左传·昭公十五年》记述叔向批评周王“一动而失二礼”却又“举典”的行为时说道:“言以考典,典以志经,忘经而多言举典,将焉用之?”意思是说,说话要稽考可以奉为法的“典”,但“典”本是记载、表述准则和规范(“经”)的;如果不顾准则、规范,举“典”又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古法的“典”应该合乎现今的准则、规范,不能脱离现实而“举典”。所以,《吕氏春秋·察今》有这样的记载:“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于是称这样的“君子”“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夫”,时代开通了士以“九能”而为大夫的路径。

“士”阶层的崛起,多以“立言”著称,《史记》载:即便是主张“自隐无名”的老子,也被关令尹喜“强为我著书”,这是老子后学为老子“行不言之教”、“自隐无名”而又有文字的“立言”所给予的一种合理解释。其中有一些是不在其位而又提出治国理政方案的“立言”者。《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他们以“议论”者的身份享受到大夫待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于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相比于周任、史佚、臧文仲“立言”被他人记载下而流传,诸子的“立言”多为自主性的“笔书以为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申不害“著书二篇,号曰《申子》”,称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自主性的“笔书以为言”使“立言”与“不朽”各自的意味都有所改变。其一,当由“口出”到“笔书”,“不朽”已不单纯决定于是否“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而多决定于“言”是否书写下来的;“不朽”由社会价值、舆论传播的认定,变成为作者可以自主的运用物质手段而实现,《史通·书志》所谓“伏羲已降,文籍始备。逮于战国,其书五车,传之无穷,是曰不朽”,就是此意。其二,《汉书·艺文志》称诸子“立言”:“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因为“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所以都是“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而“成一家之言”;因此,诸子学说,大都是先有“立言”的准备而“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于是,诸子“立言”的理论成分增强了,而且,其形态也由易于口记的简短的格言式警句式不同,而发展成为长篇大论,成为学说式的,是整体性的治国理政的思想与方案。作为“一家之言”,则突出其社会责任感;其“不朽”是因其学说后学的整理传授而产生,也因其治国理政方案转换成为理论思辨被后世所接受。

三、 “立言”的“自见”与情感抒发

孔颖达称“三不朽”称“立言者”曰:“屈原、宋玉、贾逵、扬雄、马迁、班固以后,撰集史传及制作文章,使后世学习,皆是立言者也。”其中尤为佼佼者是屈原与司马迁,班固《离骚序》称屈原:“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载:刘向、扬雄“皆称(司马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可谓“立言不朽”。屈原、司马迁的“立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我情感的抒发。《史记》称屈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班固《离骚序》称:“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则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这些是说,屈原的“立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所谓个人的“忧愁幽思”“怨”“怼”。《汉书·司马迁传赞》论司马迁,既称“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又称其“幽而发愤”“所以自伤悼”。于是可知自我表现、自我抒情,为屈原、司马迁“立言”的新特点,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所说“思垂空文以自见”。“空文”是自嘲不见用于当世,但有所褒贬是非;关键是“自见”,意为自我表白。

屈原、司马迁的“立言”,既显示着对国家社会、人类命运的关注,又以其文体的开创而被后世视其为宗主——“辞赋宗”、史书宗而“不朽”,但其“立言”又突出着强烈的个人色彩,使其“立言不朽”更具独特的魅力。

四、 “立言不朽”与文章自觉

重新提起“立言不朽”是在建安时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一方面依靠武力重建社会政治秩序,另一方面则要重建社会的文化秩序,如曹魏***就实行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政策。“外定武功”是曹操的军事政治,“内兴文学”则是曹操的***的文化制度建设,荀彧称之为“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诚仲尼述作之意;显制度于当时,扬名于后世,岂不盛哉”!(《三国志·荀彧传》注引《荀彧别传》)曹操孙子曹叡时,高堂隆上疏称“使雅颂之声盈于***,缉熙之化混于后嗣”之类文化建设是朝廷的“至治之美事,不朽之贵业”。(《三国志·高堂隆传》)而且,“内兴文学”也是一种文章撰作活动,曹植《与杨德祖书》言:“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此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曹操大量招揽文学人才。曹丕《典论·论文》则直接叙说“文章”的作用:“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植《与杨德祖书》也说:若立德立功未能实现,“则将***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亦以“立言”为人生崇尚。

建安时代对“立言不朽”有新的定义,一是文章撰作为“经国之大业”,故为“不朽之盛事”。二是文章撰作因其文字撰述的物质形态而具有了永久流传的可能,也可以令人“不朽”。对后者,曹丕《与王朗书》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典论·论文》称徐干“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业,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曹丕特别注意“立言”中的子书撰作,因为这应该是所谓“阐弘大义,敷散道教,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之作(《中论序》)。于是,文章撰作有一种崇高感、使命感而深具现实功效,包括朝廷的以及个人的;而且,文章撰作普及化,文士有心用力即可为之。这也是曹魏时代文士的定位,一是要有“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的能力,要撰作“文章”,写出文章来,思想感情以文字的形式永存而名声“不朽”;二是以文章“经国”,文章为国家的事业服务而名声“不朽”。建安时期,如此把个人“立言不朽”与文章“经国”在新的高度上联系在一起,此二者也成为士人身份的定位,促发了文章自觉与文学繁荣。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姑息养奸的出处和典故

易写法(笔顺):竖、横折、横、横、撇、横折钩、撇、撇。

基础释义:

1、做起来不费事的;容易(跟“难”相对):简易、轻易、易如反掌、显而易见、得来不易。

2、平和:平易近人。

3、轻视。

4、改变;变换:变易、易名。移风易俗、不易之论。

5、交换:贸易。交易。易货协定、以物易物。

6、姓。

出处:

换,交换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战国策-魏策》。

弗敢易。易寡人之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楚人围宋,易子而食。——《左传-哀公八年》。

移风易俗。——李斯《谏逐客书》。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刘基(明)《郁离子-千里马篇》。

狱词无易。——方苞(清)《狱中杂记》。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易-系辞下》。

北都***,以暴易暴者数矣!——章炳麟《致段祺瑞书》。

蔓延;传播绝其本根,勿能使能殖,畏其易也。——《东观汉记》。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

详细释义:

1、(动)象形。本义:蜥易。

以大易小。

又如:易筋经(讲武术的书,托名南朝梁代达摩和尚所作);易箦(换竹席。比喻行将死亡);易货(交换货物);易地(互换所处的地位;交换土地);易身(换位)。

2、?改变,更改。

又如:易字(改换名字);易箦(更换竹席);易辙(改变行车道路);易心(改变心志;改变想法);易初(改变初衷);易革(改革,变革);易节(改变气节操守)。

3、?替代。

又如:易代(更换朝代)。

又如:易种(蔓延其种)

4、?治,整治。

5、轻视。含有“不以为意”的意思。

成语: 去草绝根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样的典故和故事?

“姑息养奸”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檀弓上》:“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是说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小人爱人以无原则迁就。

“姑息养奸”的典故是《曾子易箦》,是说曾子是一个视守礼法甚于生命的人,他没有做过大夫,无意中用了大夫专用的席子。***如他死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那就是“非礼”了,哪怕是处于弥留之际,也依然命令儿子给他更换席子,刚换完,他就无憾而终了。

“姑息”的本义中,姑,是妇女的意思;息,是小儿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妇女和小儿。战国尸佼《尸子》:“(纣)弃黎老之言,而用姑息之谋”,是说纣王无道,他不听黎(黑发男子)老(老年男子)的忠告,却听妇女和小孩出的主意。

在这里“姑息之谋”与“黎老之言”对举,后来商朝传到纣这个人后亡国,显然“姑息之谋”是没有远见的主意。那“姑息”是指没有高见远见的人,无原则地宽容则是“没有高见远见的人的作为”。

所以当表述“无原则地宽容”这个意思时,人们就直接用“姑息”代替表述了。在“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这句话的后面,《礼记正义》中直接注“姑息”为“苟容取安”。“苟容取安”也就是“随随便便地进行宽容来换取暂时的安定”。

“没有远见”对可以酿成灾祸的重大问题不果断处理,必然会引来后患,因此又有“姑息养奸”一语来表达这个意思。“养奸”就是“滋生邪恶”,许多可以杜绝的弊端或毛病在无原则的宽容之下就可以演变成邪恶。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养虎遗患: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也比喻放过敌人后给自己造成损坏。

读音:yǎnghǔyíhuàn。

引证: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楚兵***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遗患也。”

翻译:楚国的军队军粮已经吃光了,这是上天要灭亡楚国的时候,不如趁这个机会来取替它。现在逃跑而不追击,这就是所说的“养老虎是给自己留下祸患”啊。

引用:现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十二章:他非常恨陕西地方文武大员的糊涂无用,竟敢长期不明“贼情”,养虎遗患。

例句:纵容他去欺侮小孩无异于养虎遗患;对敌人仁慈,就等于养虎遗患,最后遭殃的必定是自己。

反义词

斩草除根:意思是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读音:zhǎncǎochúgēn。

引证: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_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翻译:治理国和家的人,见到恶,就要像农夫急于除杂草一样,锄掉它聚积起来肥田,挖掉它的老根,不要使它再生长,那么善的事物就能发展了。

例句:敌人到处搜捕这个革命烈士的遗孤,妄图斩草除根;对身上所有的坏习惯我们应斩草除根。

有关“根”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 去草绝根 成语简解

编号 : 3455

成语 : 去草绝根

注音 : ㄑㄩˋ ㄘㄠˇ ㄐㄩㄝˊ ㄍㄣ

汉语拼音 : qù cǎo jué gēn

参考词语 : 斩草除根

释义 : 义参「斩草除根」。见「斩草除根」条。

Emoji符号 :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去草绝根”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此处所列为「斩草除根」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据《左传.隐公六年》载,春秋时,结邻的陈、郑二国时常发生争端而彼此交恶。后来郑国曾提出请求,希望能够与陈国和平共处。当时,陈桓公弟五父认为广结善缘是国家的重要施政方针,因此建议接受讲和。但陈桓公却认为宋、卫两国才是难以对付的敌手,郑国算不了什么,就拒绝接受郑国的讲和。结果在陈桓公六年五月时,郑国入侵陈国,陈国大败,被掳去许多财物及俘虏。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陈桓公没有广结善缘,让恶因滋长蔓生而不知悔改,随之而来的便是自取祸害。周朝大夫周任曾说:「治理国家的,看到恶人恶事,就要像农民铲除田里的杂草一样,直接将聚生的杂草连根拔起,不让它有再生的机会,这样除去恶的,善的才能发扬。后来「斩草除根」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除去祸根,不留后患。」

典源 : 此处所列为「斩草除根」之典源,提供参考。《左传.隐公六年》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周任1>有言曰:『为2>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3>蕴崇4>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5>,则善者信6>矣。』」 〔注解〕 (1)周任:周朝时贤能的大夫,生卒年不详。 (2)为:治理。 (3)芟夷:割草。芟,音ㄕㄢ,除草。 (4)蕴崇:积聚。 (5)殖:生长。 (6)信:通「伸」,伸展、发扬。

书证 : 01.《陈书.卷三五.周迪列传》引南朝陈.陆琼〈下符讨周迪〉:「虽复朽株将拔,非待寻斧,落叶就殒,无劳烈风;但去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

成语接龙

“根”字开头的成语

根深蒂固

根深柢固

根盘节错

根深蔕固

“去”字结尾的成语

扬长而去

“去”字开头的成语

去邪归正

去如黄鹤

去事之戒,来事之师

去草绝根

“根”字结尾的成语

斩草除根

叶落归根

翦草除根

剪草除根

错节盘根

刈草除根

去草绝根

叶归根

落叶归根

铲草除根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去草绝根”分成的单字详解:

去, 草, 绝, 根。

除恶务尽的恶和尽是什么意思

落叶归根,归根结底,根深蒂固

落叶归根:

[ luò yè guī gēn ]

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木根部。 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解释: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木根部。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示例:~,丰城剑回。?

◎明·王世桢《鸣凤记》第三十八出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分句;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

归根到底:

[ guī gēn dào dǐ ]

归结到根

例句:

1、这件事归根到底责任还是在小包。

2、归根到底还是你的错。

根深蒂固

[ gēn shēn dì gù ]

解释: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出自:《老子》:“有***,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韩非子·解老》:“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

示例:但我总还想对于~的所谓旧文明,施行袭击,令其动摇,冀将来有万一之希望。?

◎鲁迅《两地书·十一》

左传中励志句子

恶:是邪恶的意思。

尽:是全部、彻底的意思。

除恶务尽

解释: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

读音:chú è wù jìn。

引证: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翻译:培养好的品德务求日益增多,消除祸害务求坚决彻底。

例句:对于罪大恶极的刑事犯罪分子,要严厉打击,除恶务尽,决不能心慈手软。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斩草除根

解释: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读音:zhǎn cǎo chú gēn。

引证: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翻译:治理国与家的人,看到坏事,就要像农夫看到杂草而务必除去它一样,把除去的杂草积聚起来用做肥料,锄去杂草的根,不使它生长,那么好的事情就可以 发展了。

引用: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七:“斩草除根,萌芽不发;斩草若不除根,春至萌芽再发。”

例句:消灭蚊蝇要打扫、清理蚊蝇孳生地,做到斩草除根。

2、一扫而空

解释:一下子便扫除干净。比喻彻底清除。

读音:yī sǎo ér kōng。

引证:宋代苏轼《题王逸少帖》诗:“出林飞鸟一扫空”。

翻译:鸟儿飞出树林一下子全都不见踪影了。

引用:***《别了,司徒雷登》:“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首选,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

例句:当他得知被重点中学录取时,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一扫而空。

左传中励志句子

1. 失信不立。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如果人失去了信用,就很难再社会上立足。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所在。对于一个人来说,应先讲信义,随后再论及他的本领如何。反之,如果离开诚信,一个人即使有再大的本领也将寸步难行。如果社会上有更多的人追求诚信,那么人们就会日益明智起来,社会风气也会随之越来越好。

2. 从善如流。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听取别人的意见,接受她人的规劝,就像流水一样自然。所谓从善如流,就是要接受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在别人的开导下或者自己的领悟中去完善自己不足的地方,使自己更接近完美。

3.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有过错而能改正,这好处是没有什么可以相比的。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犯了错误能够改正,这是十分可贵的。因此,生活中当我们做了错事,就要用心改正它。

4.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节俭,是德行所共有的;奢侈是邪恶之中最大的恶行。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人一直把节俭归于善,把奢侈归于恶。

5. 衔环结草,以恩报德。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嘴中衔着玉环,将草结成绳去救人,用感恩之心去报答对方的恩德。现在我们将“结草”与“衔环”比喻不忘恩德,至死不忘。

6.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不义的事情干多了的人,必然是自取灭亡,你就等着瞧这种人的下场吧。

7.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礼是治理国家,安固社稷,使人民有序,利于后代的根本之道。

8. 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我听闻,君子会做的事情,看待事情会长远;小人只会想到小的事情,只会看到眼前的利益。

9. 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这段话原是师旷对晋侯说的。师旷说,如果一个国君能奖赏好人惩罚坏人,抚爱百姓像抚爱自己儿女一样,那么百姓对待国君,热爱他就会像热爱父母一样,敬仰他就会像敬仰日月一样,崇敬他就会像崇敬神明一样,畏惧他就会像畏惧雷霆一样了;百姓就不会去想驱逐国君了。

10. 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治理国家的人,见到邪恶的人事,就像农夫除杂草一样,将其除掉,挖掉它的根,不让其生长,这样好的事物就会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