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白黛绿的意思_粉白黛绿者,俱是火宅中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11 0
  1. 《清朝重臣 水西先贤?——走近历史烟云中的李世杰》
  2. 求古文观止翻译3篇越短越好
  3. 黛绿的读音黛绿的读音是什么
  4. 黛绿的意思黛绿的意思是什么

佛教所说三界,即欲界、***、无***。对于学佛之人来说,唯有出离三界,才算三业清净,烦恼诸垢皆已净尽。

三界中的欲界,共有六天,无论人类、畜生所居的四大洲,还是各层地狱(无间地狱)都在欲界之内。

六欲天中的众生有饮食之欲、男女之欲乃至五欲之乐,想要解脱欲界之境,必须从饮食、男女乃至五欲之乐净化之,才能出欲界天。

粉白黛绿的意思_粉白黛绿者,俱是火宅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界中的***,共有十八重天,也称为四禅天,其中初禅天中分为三天,二禅天、三禅中也分为三天,四禅天则分为九天。

***天的众生,没有饮食之欲、男女之欲,仅是禅定暂时伏住,没有女人之相,唯有男身,尚有宫殿。

他们都以禅悦为食,想要解脱***十八天的生死,必须观色相皆空性,了知诸法本空、幻化而有,不应执著迷恋色相之法,才能出***天。

最后是三界中的无***,则是色相俱无,只是将心识住于深妙禅定中,这是无***众生所住的世界;

又分为四空天,想要出离无色天的生死,必须了知心意识当体即空,非住心非非住心,不即不离,见达自性,当下即可出离无***天。

扩展资料:

三界二十八天,从下至上如下所示:

一、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二、***四禅天: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三、无***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参考资料:

凤凰网- “跳出三界外”是什么意思?

《清朝重臣 水西先贤?——走近历史烟云中的李世杰》

  师说   题解

本文见《昌黎先生集》。为作者赠李蟠之作。主旨在于阐明师道。“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题解本文与《马说》同是宣扬重用人才的文章。然而写法自有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匠心独运,用“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比喻“大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赞颂乌重胤慧眼识贤、善于荐拔人才;又用“私怨于尽取”反衬乌公“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的难得可贵,似“怨”而实颂,且比正面称赞更为有力。文中也不直写温生之贤能,而是从多方面叙说温处士出仕后给东都带来的“不良”影响,反面衬出其过人之才,十分含蓄而巧妙。

原文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置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卢。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全文解释伯乐一经过冀北的原野,马群就空了。冀北是天下马最多的地方,伯乐虽然擅长相马,怎么能使那里的马群空了呢?解释的人说:“我们说的空,不是没有马了,而是没有好马了。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去,马群里留不下一匹好马。如果没有一匹好马,那么说没有马,也不能算是***话了。”

东都洛阳,原本是士大夫的“冀北”。有真才实学而隐身不仕的,洛水的北岸有一位,叫石生,洛水的南岸有一位,叫温生。御史大夫乌公凭借度使的身份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认为石生是个人才,就依照礼仪,把石生招入幕府。没有过几个月,又认为温生是个人才,于是通过石生作媒介,又把温生招入幕府。东都有真才实学的人尽管很多,可是怎么禁得起早晨挑选一个,把最好的带走,晚上挑选一个,把最优的带走呢?这样一来,从东都留守、河南尹起,到各部门的主管和我们两县的官吏,如果政事上遇到疑难问题,或者办案时遇到可疑点,找什么人去商量妥善解决呢?辞官回乡的士大夫们和谁一起游玩呢?青年后辈又到哪里去考究德行、请教学业呢?东来西往经过洛阳的官员们,也无法依礼到他们的住所去拜访。像这样也就可以说是:“御史大夫乌公一到洛阳,洛阳处士们的住所里就没有人了。”难道不行吗?

皇帝处理天下大事,所托付、依靠出大力的,只有宰相和将军罢了。宰相为皇帝搜罗人才到朝廷,将军为皇帝选拔文人武士到军帐里,如果这样,要使国家内外不安宁,那是不可能的了。我被束缚在这里,不能自己引退,想依靠石、温两位的帮助度过晚年。现在,二位都被有权力的人要走了,这又怎能不使我耿耿于怀呢?

温生初到,在军门拜见乌公时,希望把我前面所说的,代为天下人祝贺;把握后面所说的,替我表示对选尽人才这件事的抱怨。

东都留守相公首先写成一首四韵诗来赞美此事,我便依照他的诗意写了这篇序。

另附思想感情本文大力赞扬乌公对人才的识别与怜惜举荐,论述能识别人才者对人才的重要性。一是代为天下祝贺;二是对选尽人才这件事抱怨。其用意是大力赞扬乌重胤能识别人才,也是希望自己也能被发现、举荐。

送李愿归盘谷序   伯乐一经过冀北的原野,马群就空了。冀北是天下马最多的地方,伯乐虽然擅长相马,怎么能使那里的马群空了呢?解释的人说:“我们说的空,不是没有马了,而是没有好马了。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去,马群里留不下一匹好马。如果没有一匹好马,那么说没有马,也不能算是***话了。”

题解

李愿是韩愈的好朋友,生平不详。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冬,韩愈在长安等候调官,因仕途不顺,心情抑郁,故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吐露心中郁抑不平之情。首段叙述盘谷环境之美及得名由来。结着三段借李愿之口,运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于映衬、对比中表达他对官场腐化的憎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古人在朋友临别时,常常赋诗为赠,“序”是阐述赠诗的缘由和意旨的。本文末段“歌曰”以下就是赠诗。歌辞极言隐居之乐,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俪而富于变化,流畅生动,和谐可诵,有一唱三叹的情致。苏轼《跋退之送李愿序》一文说:“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原文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祭十二郎文   

题解

南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写道:“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影响深远的祭文名作,不管我们对文中的思想感情作如何评价,吟诵之下,都不能不随作者之祭而有眼涩之悲。

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野,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也,择其善鸣者,而***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敓,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之鸣。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以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

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何为乎不明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

东野之役于江南野,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原文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进学解   

题解

本文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按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浸沉醲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扬雄的辞赋。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扬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允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林纾所谓“浓淡疏密相间,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文赋,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文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后代沿用为成语。

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求古文观止翻译3篇越短越好

  黔西县最有名望的历史人物,首推曾任清朝乾隆年间兵部尚书的李世杰。“清代才臣,以佐杂洊跻开府者,如雍正间之李卫、田文镜,乾隆间之杨景素、李世杰,政绩最著。”(《清史稿·志》)

矗立在黔西县甘棠镇的李世杰塑像(毕节试验区 李金贵 摄)

对这位被称为“贵州三奇男”的桑梓先贤,黔西人民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恭勤路、文峰书院、尚书坊、重塑的李世杰像、修复的李世杰墓园等文化地标,无一不体现着对他的缅怀与崇敬。一个已故二百多年的人,他的逸闻奇事至今还流传在街头巷尾。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历史上闭塞边远的西南一隅,没有通过科举一途,他是怎样成为一位封疆大吏的?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他的事功与做人,对后人有哪些教益?这些,一直萦绕于心,挥之不去。翻阅史籍,我试图从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往事中,找到可能的答案

谈论优秀人物,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李世杰生于1716年,即清康熙五十五年。逝世于1794年,即乾隆五十九年。从康熙开始,到乾隆结束,中国封建王朝进入了所谓的“康雍乾”盛世,这是一个国力明显增强、人口迅速增长、疆域空前辽阔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闪耀的时代。

清代官员产生的最主要途径,主要是科举。以这种方式入仕的,叫正途。由保举而得官的,也视同正途。其他各项以及捐纳得官的,都叫杂途。李世杰通过捐纳,以巡检为起点,一步一个脚印,最后直至兵部尚书,这在清代都为数不多。“清代汉名臣中,其以赀郎进者二人,一为李敏达公卫,一为李恭勤公世杰。”(清·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他的功成名就,除自身禀赋外,应当与时代、环境、际遇、性格等也有关。

乾隆用人的特点非常鲜明,“高宗重视亲民之官,乾隆二年,谕仿雍正时例,督、抚、布、按,各密举一、二人。次年,复命大学士、九卿举堪任道、府人员。八年,诏大学士举编、检能任知府者。十四年,命侍郎以上举能任三品京堂者,尚书以上举能任侍郎者。诏督、抚举亲民之官,贤能夙著者,亲加选用。”(《清史稿·志》)这个导向所起的作用最根本、最重要。

李世杰牌坊(史开心 摄)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1744年,李世杰28岁时,离开家乡,到江苏常熟黄浦泗任巡检。黄浦泗是一个出海港口,这里物阜民丰、商贸发达。黄浦泗这个江南水乡,对从当时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的黔西走出来的李世杰,应当有很大的触动和激发。此后,在1779年任广西巡抚前,其任职地点都在江苏、安徽、四川等大省。尤其是在江苏,历练的时间长达21年。这些地方,历来是国家的重心,事务繁重。

李世杰的成长遇到很多伯乐。因为能力突出,先后得到了尹继善、庄有恭、陈宏谋等督抚和定西将军阿桂的大力欣赏、举荐。这里有个比较有趣的事,李世杰从金匮主薄升任泰州知州,也是通过捐纳,但谁帮他出钱的?史料上语焉不详。直到看到清代学者包世臣撰写的《艺舟双楫》,才发现有多人相助:“余九君讳观德,字君怀,姓余氏,安徽歙人……君具知人鉴,太子少保四川总督李世杰以从九品试用江苏,君与语而奇之,醵金为加捐知州。”醵就是凑,看来是很多人都凑份子的。

性格决定命运。李世杰是土生土长的黔西人,黔西的山山水水滋养了他,奢香开九驿、吴三桂平水西等遗闻旧事和重事功的风气,对形成他“少倜傥,喜骑射”的性格应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读书略观大意”“好读书而不屑屑于章句,惟以讲求经济为务”,又使他少了一些书生气,多了一分干劲。20多岁后“忽感奋”“折节改行”,很想奋发做一番事业。到黄浦泗任巡检后,则彻底转变性格,“尽弃从前之结习而专刻厉于居官,乡曲小有争讼,必为剖其曲直而不可干以私。”(凌惕安《清代贵州名贤像传》)刚任泰州知州时,面对四百余件积案,在一片质疑声中,“虽戏乐不一顾,夜据案视事,尽心以平两造,必得其情而各使之无所觖,不五月而案皆报结焉。宪司莫不叹异”(清·管世铭《李世杰墓志铭》),展现了极强的学习能力和办事水平。正直无私、务实勤奋,这些优良品格,伴随了他的一生。

乾隆一生最自诩的功绩是平定边疆叛乱、加强国家统一的“十全武功”并亲自撰写了《御制十全记》,这其中,1771年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6年至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1789年平定廓尔喀,三次李世杰都参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次,1771年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清初,“改土归流”在川西北一些藏区受到***,很难实际推行,由此爆发了第一次金川之战。1771年4月,烽烟再起,大金川土司索诺木与小金川土司僧格桑联手再次发动反清战争。战争之初,乾隆命大将军桂林、主帅温福分别自汶川及打箭炉(康定)进军。刚刚到任四川盐驿道的李世杰就接到紧急命令,进驻打箭炉,对南路军需负总责。打箭炉是川藏军事重镇,地位极其重要。天气恶劣、环境险恶,保障粮食等军需品的供应就成为战争最关键的任务。“时馈运初开,章程未定,公悉心经画,昧爽起治军,书至夜分不寐,从官易班趋事者皆倦,公目光炯炯,必得当而后即安,故所处分动中窾会。”(管世铭《李世杰墓志铭》)桂林、温福先后兵败被黜、战死后,1773年,乾隆果断提拔颇有战绩的阿桂为将军,统筹进兵事务。李世杰仍总理南路军粮,在历经了诸多艰难险阻后,圆满完成了后勤任务。“同时总理司道或迭撄咎谴,天子更选重臣督之。惟公独当一面五年之久,无纤毫贻误。”(管世铭《李世杰墓志铭》)1776年7月,索诺木投降,战争结束。这次战争历时5年多、死伤2.7万人、耗银7000万两。阿桂对李世杰的才干非常惊奇,上报给了乾隆,凯旋叙功,升授湖北布政使,留在军中办理报销事务。

第二次,1786年至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1786年11月,台湾福建籍的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率众起义,声势浩大、连克诸城、连挫清军,清廷大震。当年3月,70岁的李世杰从四川总督调任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没多久,江南发生严重水灾。“时适河湖交涨,冲塌南岸。”这次灾害,一直延续到秋冬,李世杰与安徽巡抚书麟、河道总督李奉翰一道,夜以继日地在第一线处理灾情。到冬天,处理水患刚结束,由于两江地处福建、台湾的要冲,1787年正月初二,李世杰就接到了乾隆“命军机大臣传谕两江总督李世杰、提督蓝元枚曰:着传谕蓝元枚即行驰驿,迅速前往泉州署理福建陆路提督……所有江南提督印务,着李世杰于该省总兵内拣员暂行署理”的谕旨(《钦定平定台湾纪略》),同时,一并负责过往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府君病新起,不敢稍自暇逸,督率员弁料理过境兵丁及运台之米,所至秋毫勿扰。”(李华封《荣禄大夫兵部尚书谥恭勤显考云岩府君行述》)1788年正月初,在福康安的指挥下,林爽文被俘。这次平叛,清朝动用七省兵力,两易统帅,军费耗银达千万两。可想而知,既要处理好水灾问题,又要保证军队需求,加上足疾加重,长子漳州府知府李***、高夫人相继去世,对李世杰而言,要承受多大的压力,要克制多深的悲痛!他“疾忍哀视事。天子诏慰勉,公益感奋,政无钜细,殚竭心神,而疾弥甚矣。”(管世铭《李世杰墓志铭》)10月,乾隆上谕表彰他:“台湾逆匪滋事以来,运闽米石办理甚为妥速,李世杰著交部议叙。”(《国朝耆献类征初编》)

第三次,1789年平定廓尔喀。廓尔喀与后藏交界,十八世纪中叶,廓尔喀族统治了尼泊尔。1788年6月,廓尔喀以***征收贸易税太重为借口,命大头人巴尔布率领3000人马,侵入***境内,占领济咙、聂拉木、宗喀等地。两个月之前,74岁的李世杰才从两江总督的职位调回,复任四川总督。7月,清军反击,***取了相应措施,由驻藏大臣庆麟主持前藏地区之防御;由四川总督李世杰、四川提督成德抽调满、汉、藏兵4000余人,由成德统领,驰赴后藏。李世杰既负责配合调兵,又负责粮草运送。“府君闻警,星夜兼程而行,督办军务。以其地风土迥殊,足疾***,步履维难。”(李华封《荣禄大夫兵部尚书谥恭勤显考云岩府君行述》)乾隆认为他能相机办事,并不拘泥遵旨,实属可嘉,赏给御用物品以昭优奖。且表彰“拨米一万三千三百石赶运打箭炉,足敷兵食之用,所办尽心……所办甚是。幸有该督在川,不然如庆麟等之张皇推诿,岂不更廑朕虑乎。”“八月,谕世杰移打箭炉就近调度。”(《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大军压境,1789年初,藏廓签定协议,廓尔喀退兵。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年后的6月,廓尔喀人以藏方未按约付足银元为由,出兵再次进攻***。不过,那时李世杰已经致仕回乡了。

以上所举,只不过是一些重大方面,至于其他,史书上记载太多,“不可胜道”。李世杰从1756年任泰州知州,到1790年授兵部尚书,肩负一方大任长达34年。尤其是乾隆年间,自然灾害频仍,各种灾害的总数较顺治、康熙、雍正三朝92年间多出了两百多次,以水灾最多、旱灾次之(陈振江等编《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农业编》)。在那些年,各级官吏的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李世杰在河务、赈灾、救济等方面,都留下了突出政绩。嘉庆登基没多久,曾饱含感情地说过这样一段话:“试思从前皇祖所用李卫、皇考所用李世杰,何尝非捐班出身。而历任封圻、政绩卓著。朝廷立贤无方,岂谓以赀入仕者之竟无人材耶?”(《清实录嘉庆朝实录》)

李世杰的清正廉洁,清代朝野都有定论。

乾隆五十五年,礼部侍郎尹壮图给乾隆上了一个奏折,主要是针对和珅一手设计的“议罪银”发声。所谓“议罪银”大意就是官员犯死罪,花钱可以免死。尹壮图向乾隆请求“永停此例”。“议罪银”实际涉及到和珅为乾隆额外增加收入的举措,乾隆是支持的。为此,乾隆***雷霆,多次下谕批驳,尹壮图也多次上奏陈述实情。盛怒之下,乾隆专门安排对地方督抚进行核查。因查无实据,最后,尹壮图革职留任。这件事牵扯面极广,一时成为震动京师的大事。其中,尹壮图的一个奏折中写道:“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经过直隶、山东、河南、湖广、江、浙、广西、贵州等省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蹙额兴叹,各省风气,大抵皆然。疆臣中惟李世杰、书麟独善其身。”(《清史稿》列传一百三十)

当然,乾隆朝也是整个清朝惩处贪官力度最大的一朝,从《乾隆朝惩治***档案选编》看,以乾隆四十五年为界:前44年发生17起一二品官员贪腐案件;后15年发生12起贪腐案件,而且都是集团作案。乾隆任期内,因贪腐被杀的、吓死的一二品***案件就不下20起。但是,这些都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封建制度的缺陷,导致了乾隆后期贪腐问题愈演愈烈,终于成为了拖垮清王朝的一个关键因素。

1830年,道光召见迁任陕西布政使的周天爵,问道:“今之督抚贪廉何如乾隆朝?”周天爵免冠摇首连声说:“不如不如。”并作了一番解释:“乾隆名臣如陈宏谋、尹继善、李湖、李世杰,其清正明练固矣,其次虽操守可议,无不以猷为自进,处一官,一官之事皆振作,是贪与廉皆能办事也。今则清谨者但拘文法循资格,中下者更堕废苟且,是贪与廉皆不能办事也。故臣以为不如。盖督抚乃封疆重寄,断非一‘廉’字可了事。凡全身远害者,似无过失,而祸伏未发,二十年其人已去,惟国与民受其弊,此不可不察。”道光为之“动容称善”(清·李滨《中兴别记》)。“贪与廉皆不能办事”正是一个王朝由盛而衰的最为明显的标志。李世杰这样的督抚,在乾隆时还有一些,而到了道光时期,能办事又廉洁的早成稀有之物了。

李世杰“性本公廉”,“每语人曰:‘廉,美德也,然非俭无以养廉。’故居不华屋,食不兼味,近体之衣,不用缣帛,室无珍玩之物,竹几、绳床、葛帏、布衾、泊如也。或有劝畜姬媵者,府君曰:‘吾黾勉夙夜,精神犹虑不给,复何能分与粉白黛绿者耶?’”(李华封《荣禄大夫兵部尚书谥恭勤显考云岩府君行述》)从平定金川时的钱粮无纤毫贻误、总督四川时的补缺银库亏空和革除官场陋习,到拒绝福康安檄调督抚府库饷银……他“陟历牧司之任,克守官箴”,以自身的言行,不断践行着修身为本、知行合一的古训,他的人格和操守,他的担当和作为,给后人留下的太多太多。

书院是我国历史上培养读书人的独特载体。乾隆元年,专门就书院设置、山长聘请发了一道谕旨。一时,书院在原来基础上有了更***展。李世杰虽不是科举出身,但深感读书的重要,每到一地必“培养士类,振兴文教”。除任镇江知府时带头倡议捐建了宝晋书院、在家乡捐资创建了文峰书院外,还有三件有关办学的事,目光超前、泽被深远。

第一件,创建中江书院。1765年,李世杰升安徽芜湖道,当时,芜湖已是江南重要的商埠城市。下车旬日,即倡议地方商绅捐资创建中江书院,校址选在城外河南距道尹署不远的蔡庙巷。初建的书院因为规模小,几个月时间就建成。为使书院能长期办下去,李世杰还召集当地好学之士,集资购买一块土地,后对外出租,以地租收入来作为办学经费(吕俊龙《芜湖中江书院史话》)。此后,中江书院数迁其址,几易其名,经历了书院、学堂、学校之变,几经沧桑。书院创立以来,滋养和化育了许多读书人,一度是南方重要的书院之一。“五四”时期,书院被称为安徽的“北大”,北大校长严复及***早期***陈独秀、***重要领导王稼祥等,都在这里就读过。目前,即是芜湖市第一中学。2019年,复建后的芜湖中江书院全面开放,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440平方米,由21栋徽派古建筑组成,已成为安徽传承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

第二件,聘请罗典任岳麓书院山长。岳麓书院宋朝初年创建,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对联就悬挂在书院的大门上。罗典(1709—1808年)是湖南人,历任河南乡试、顺天乡试主考官、四川省提督学政、鸿胪寺少卿等职,多次主持国家科举考试。后以侍奉老母亲为由回籍。

罗典在四川为学政3年,做出过突出的教育业绩。清朝嘉庆年间编辑的《四川通志》记载:“……过市闻书声,辄降舆入馆,为之讲画。有以渎体制为訾议者,典曰:‘学政职在教化,随时随地皆当讲论,岂深居简出为严重邪?’论文喜奇古,注经亦多刖解,然宗尚古注。蜀之士知从汉学者,自典始。著有《读易管见》八卷,刊行蜀中。”罗典刚走,李世杰就到四川任职,应该是听闻罗典事迹的。

1781年,李世杰调任湖南巡抚。他要大兴湖南教育,便把岳麓书院作为了突破口,回乡的罗典成为他精心物色的山长对象。据说,李世杰三顾罗府,诚恳聘请这位年过花甲的教育家。罗典接过聘书后,很快走马上任,开始了他人生最辉煌的事业(罗宏《湖湘世家·鼓磉洲罗氏》)。

自1782年起,罗典一连五任岳麓书院的山长,任期达27年之久,出现了“三十年来,大湖以南,人才辈出,登甲第、内外蒙擢用,暨孝廉明经,以行品才猷文学著名者数百人。门墙之盛,为从来所未有”(清·严如煜《鸿胪寺少卿罗慎斋先生传》)的局面。其中著名的学生有“干国良臣”陶澍、“得巍然大魁”的彭浚、著《海国图志》的魏源、官至云贵总督的贺长龄、掌教岳麓书院也达27年的欧阳厚均等。期间,湖南举人近50%、进士约60%出自罗典之门。而欧阳厚均的***即有曾国藩、郭嵩焘等。李世杰在湖南一年多,时间不长,却成为罗典的伯乐,为岳麓书院请到了一个好山长,成全了晚清湖南最辉煌的教育局面。

第三件,帮助解决贵州举子进京应试困难的问题。1790年,年已74岁的李世杰以原品致仕。离京前,乾隆问他有什么请求。李世杰深知贵州地势偏远,举子进京应试,不仅筹集路费非常困难,而且山高路远,旅途艰辛,常常耽误朝考的时间。因此,便希望朝廷能帮助解决这一困难。乾隆十分感动,下了谕旨,要求沿途府州县,凡贵州举子进京应试,以火牌资送。这一规定,一直执行到清末科举废除时。

现在谈论李世杰时,常常把“不通文理”作为他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还是很有必要作一些客观的分析。

从重要史料来看,乾隆说李世杰“不通文理”,其实只有两次,而且是分别针对两件事:第一次和第一件事,乾隆四十七年三月,在对“湖南巡抚李世杰所有《沧浪乡志》一案无庸查办”的谕旨中,“各省查办,若俱如此吹毛求疵,谬加指摘,将使人何所措手足耶!此事总因李世杰文理不通,以致办理拘泥失当如此。”(《清实录乾隆朝实录》)《纂修四库全书档案》《清代文字狱档辑》记载与此基本相同;第二次和第二件事,乾隆五十二年正月,在对江苏硝磺缺额的谕旨中,“李世杰向来办事尚为细心,今乃为此奏,看来该督竟系因病,精神惝恍颠倒瞀乱,本来又不通文理,于此等事不能认真查复,轻听承办之藩司委员等巧饰之词,一任庸劣幕友率行缮折入告。李世杰著交部严加议处。”(《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此时,李世杰在两江总督任上。而后来编撰的《清史稿》李世杰列传中,就写成“上每言其不通文理,然屡褒其能事,礼遇优厚”,给人的感觉是有很多次。所以,后人看到列传中这句话,没有认真加以思考,误认为李世杰真的一直不通文理。

就第二次和第二件事而言,会不会有年老精神恍惚、把关不严的问题?估计有。但乾隆第一次所说的,应该是一种警醒和借题发挥,这道谕旨是关于文字狱的处理,是发给李世杰,也是发给各地督抚的,它实际表明了一种政策的转向。这里,要简单说一下清代的文字狱。文字狱就是以文字作品定罪,是震慑官吏、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清代文字狱从康熙开始。乾隆时期最多,有一百三十多次。其实,乾隆批评李世杰“不通文理”,真正的意图,应当是借李世杰处置这件事,提醒各地督抚,今后该缓缓了,不要再吹毛求疵了!

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李世杰不通文理,当年他在督运粮饷率兵路过四川雅安飞龙关时,是写不出《过飞龙关》这样的诗句的:幂?春阴酿晓寒,雨余岚翠扑征鞍。盘旋马踏层云上,淡沱峰如入画看。村舍炊烟浮碧穗,溪桥乱石激清湍。登临已觉行非易,负重边氓食力难。

斯人已逝,遗风长存。今天,身着朝服、头戴翎帽、腰佩宝刀的李世杰塑像,伫立在黔西水西公园的文峰塔下。他的面容坚毅,眼光深邃,静静地凝视着前方。在不太远的扯泥坝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李世杰长眠于此。修复后的墓园中,御祭碑上的祭文,默默地诉说着其人生动复杂的人生历程。如果没有当年迈入他乡的第一步,没有成长中的诸多际遇,没有那一份执着和恪勤,也许,他会“悯默以空老”,湮没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毕节有李世杰这样的先贤,是毕节之幸!

——源于黔西发布!

黛绿的读音黛绿的读音是什么

杂说一 韩愈注释译文

龙嘘气嘘口出气也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云为龙之所自有,故弗能灵于龙。一节,言龙之灵轻。下急转然龙乘是气,茫洋云水之气穷乎玄间极乎穹苍,薄日月日月为之掩蔽,伏光景影,光影为之伏藏,感震电雷电为之震动,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其变化风雨,则水遍乎下土。陵谷为之汩没,云亦灵怪极矣。二节,言云之灵重。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三节申言龙之灵轻,下急转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四节,申言云之灵重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云为龙之嘘气,故曰自为。五节,言龙能为云,若无龙,则亦无云矣。轻易《易经》曰:“云从龙。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既曰龙,云从之矣。六节,言龙必有云。若无云,则亦非龙矣。重

此篇以龙比喻圣君,云比喻贤臣。言贤臣固不可无圣君,而圣君尤其不可无贤臣。写得婉委曲折,作六节转换。一句一转,一转一意。若无而又有,若绝而又生,变变奇奇,可谓笔端有神

译文

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怪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

《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杂说四 韩愈注释译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此以伯乐比喻知己,以千里马比喻贤士。一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二叹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并也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三叹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饲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拗一笔安求其能千里也? 四叹。“千里”二字,凡七唱,感慨悲惋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呜呼!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五叹,总结

此篇以马取喻,谓英雄豪杰,必遇知己者,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斯可展布其才。否则英雄豪杰,亦已埋没多矣。而但谓之天下无才,然耶否耶。甚矣,知遇之难其人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

(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注释译文

太行之阳有盘谷。太行,山名。起得奇绝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藂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两“或曰”,跌宕起“盘”字义,虽似间情,只呼出隐者一句为主友人李愿西平忠武王晟之子。归隐盘谷,号盘谷子。只六字,题已尽了。下全凭愿之言行文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此句是提纲,直绾到“我则行之”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叙功名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立也旗旄,罗列也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叙威令才畯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叙门客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外貌秀美,中心聪敏。飘轻裾衣后,翳曳也长袖,叙近侍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叙姬妾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极写世上有此一辈大丈夫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著此句,逗起下段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叙居处之幽***于山,美可茹食也;钓于水,鲜可食。叙饮食之便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叙晨昏之逸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横插隐士自得语。妙车服不维,刀锯不加,刑赏不相及理乱不知,黜陟不闻。朝政不相关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极写世上有此一辈大丈夫我则行之。结出本意,与上“不可幸致”句紧照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欲行不行之貌,口将言而嗫嚅欲言不言之貌,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此是不安于隐,求进不得者之所为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此其人,视前两样人物,孰贤孰不肖,其等第当何如。只以一句收尽一篇意,最有含蓄”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断其为高隐一辈大丈夫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叶故。盘之泉,可濯可沿循行也。盘之阻曲折也,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叶营。缭而曲,如往而复。四句承“盘之阻”来,窈深缭曲,极力形容,其妙可想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尽也。“乐”承上启下。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以脂涂辖吾车兮秣以粟喂马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自得之貌。送李却说自亦欲往,何等兴会

一节是形容得意人,一节是形容闲居人,一节是形容奔走伺候人。都结在“人贤不肖何如也”一句上。全举李愿自己说话,自说只前数句写盘谷,后一歌咏盘谷,别是一格

译文太行山的南麓有个叫盘谷的地方。盘谷中,泉水甜美而土地肥沃,草木丰茂,居民稀少。有人说:“因为它处在两山环抱之间,所以叫‘盘’。”还有人说:“这个谷,境地幽静而山势险阻,是隐居者盘旋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隐居在这里。

李愿曾经发过这样的议论:“人们称之为大丈夫的,我太知道了。那就是要施利益恩泽于人,让自己的名望声誉昭著于世。他们坐在庙堂朝廷之上,任免文武百官,辅佐天子发布诏令。到了外地,就树起旗旄,罗列着弓箭,武士在前面喝道,随从把路都堵塞了,供应服侍的人,拿着各自的东西,夹道奔驰。喜有赏,怒有罚。才智杰出之士拥满跟前,道古称今地赞扬他们盛大的功德,教对方听起来很入耳而不厌烦。此外还有那些眉毛弯弯脸蛋儿丰满的美人,声音清脆而体态轻盈,外貌秀美而内心聪颖,飘动着轻轻的衣襟,低拖着长长的袖子,扑面粉白而描眉黛绿,舒适地养在一列列的后房里,失去依仗而妒忌别人受宠,为了博取怜爱而斗美争妍。这就是那些被天子赏识、为当代出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倒并非厌恶这些而故意逃避,只是人各有命,不可能侥幸得到。

“要是在草野之间过穷困的隐居生活,登高可以望远,一天到晚坐在茂盛的树林里悠然自得,用清澈的泉水把自己洗得很洁净。从山上***来的,甘美可口;从水中钓到的,鲜嫩可食。生活作息没有一定的时间,只要舒适就行。与其当面听到赞誉之辞,不如背后不遭人毁谤;与其身体得到快乐,不如内心无所忧虑。不受官车官服的束缚,也没有遭刀锯刑戮的危险,天下治乱不须知道,贬谪升迁一概不闻。这是那些生不逢时的大丈夫所能做的,我就是这样做了。

“另外一种人则在公卿的门前伺候,奔走于势利途中,脚刚迈出又犹豫不前,口刚张开又嗫嚅不语,处于污秽之中而不知羞愧,触犯刑律而将遭诛戮,即使这样还想万一能侥幸发迹,直到老死而后已,在为人处世上哪种人贤哪种人不肖呢?”

昌黎韩愈,听了这番话而不觉心气为之一壮,就敬酒与他并为他唱了这首歌:“盘谷中间,有你先生的家园。盘谷的土地,可以种植。盘谷的清泉,可以洗濯可以盘桓。盘谷山势险阻,又有谁来争夺你先生的住所?又幽又深,空阔得能广为包容;又弯又曲,走过去又绕回到原处。赞叹盘谷的乐趣啊,快乐久长。虎豹的脚迹远去啊,蛟龙逃遁深藏。鬼神守护着啊,呵禁不祥。注意饮食啊长寿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啊又有什么奢望?给我的车辖上好油啊还喂好我的马,跟随先生你去盘谷啊,让我一辈子在那儿栖息徜徉。”

黛绿的意思黛绿的意思是什么

黛绿的读音是:dàilǜ。

黛绿的拼音是:dàilǜ。结构是:黛(上下结构)绿(左右结构)。

黛绿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黛绿dàilǜ。(1)墨绿。(2)比喻美女。

二、网络解释

黛绿中国传统色彩名词,墨绿、浓绿。

关于黛绿的诗词

《即景·青松黛绿秀超群》

关于黛绿的诗句

粉白黛绿者青松黛绿秀超群仙子含愁眉黛绿

关于黛绿的成语

花花绿绿绿草如茵绿林大盗穿红着绿眉黛青颦粉白黛绿六宫粉黛绿鬓红颜妆嫫费黛

关于黛绿的词语

妆嫫费黛粉白黛黑烟花粉黛眉黛青颦六宫粉黛绮罗粉黛绿林大盗

关于黛绿的造句

1、虽是仪静体闲,红妆却不陪衬她,并不如素日粉白黛绿来的姿色天然。

2、墙边一排一排的板凳上,坐着粉白黛绿,花枝招展的妇女们,笑语盈盈不休。

3、如果你坐在飞机上向下鸟瞰,这里的景色是极其壮观美丽的。碧绿、葱绿、黛绿的林带网,像棋盘一样把**的沃土一档档地划分得非常整齐。田野随着季节的转换和作物的交替成熟,如同闪烁的宝石似地变换着绚丽的色彩。

4、这美丽的山村像一个装满颜料的调色盆,将各种各样的绿色一下子端到人们面前:碧绿、葱绿、黛绿、豆绿简直是应有尽有,使人目不暇接。

5、顺治二年,清军实施扬州大***后,至无锡时,舟中俱有妇人,自扬州掠来者,装饰俱罗绮珠翠,粉白黛绿。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黛绿的详细信息

黛绿的词语解释是:黛绿dàilǜ。(1)墨绿。(2)比喻美女。

黛绿的词语解释是:黛绿dàilǜ。(1)墨绿。(2)比喻美女。结构是:黛(上下结构)绿(左右结构)。拼音是:dàilǜ。

黛绿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网络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黛绿中国传统色彩名词,墨绿、浓绿。

关于黛绿的诗词

《即景·青松黛绿秀超群》

关于黛绿的诗句

仙子含愁眉黛绿仙子含愁眉黛绿粉白黛绿者

关于黛绿的成语

绿林大盗穿红着绿绿鬓红颜六宫粉黛花花绿绿妆嫫费黛绿草如茵眉黛青颦粉白黛绿

关于黛绿的词语

眉黛青颦烟花粉黛妆嫫费黛绿林大盗粉白黛黑六宫粉黛绮罗粉黛

关于黛绿的造句

1、这美丽的山村像一个装满颜料的调色盆,将各种各样的绿色一下子端到人们面前:碧绿、葱绿、黛绿、豆绿简直是应有尽有,使人目不暇接。

2、可登临赏水,可泛舟垂钓,可更衣休息,乃是王府粉白黛绿者可以消遣游冶的地方。

3、虽是仪静体闲,红妆却不陪衬她,并不如素日粉白黛绿来的姿色天然。

4、舟中俱有妇人,自扬州掠来者,装饰俱罗绮珠翠,粉白黛绿。

5、站在山顶随心眺望,只见远近百里,尽在眉睫之间,群山起伏,嵯峨黛绿。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黛绿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