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揖礼的动作***_长揖不拜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11 0
  1. 李白《古风其十二》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2. 文言文中 揖 的意思
  3. 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识穷途什么意思
  4. 究文言文
  5. 揖是什么意思

1. 立在文言文中立的意思

立:

1、站立

君子以立不易方。——《易·恒》

长揖礼的动作视频_长揖不拜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哙遂入,披帷西乡立。——《史记·项羽本纪》

持璧却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曰“君有病…不治将恐深。”——《韩非子·喻老》

卖油翁释担而立。—— 宋· 欧阳修《归田来》

或立或卧。——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设置,设立

故立君。——《吕氏春秋·荡兵》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贾谊《过秦论》

3、确定,决定

人之立志。——清· 澎端叔《为学一首示子侄》

人患志之不立。——《世说新语·自新》

复立楚国之社稷。——《史记·陈涉世家》

足以立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存在,生存

孤与老贼势不两立。——《三国志通俗演义》《资质通鉴》

5、登位,即位

湣王立。——《韩非子·内储说上》

当立者乃公子。——《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自立为将军。——《史记·陈涉世家》

6、通“莅”。临,到

乃为坛场大水之上,而与王立之焉。——《韩非子·内储说上》

立事者贱者劳而贵者逸。——《淮南子·泰族》

7、通“粒”。进食

五种天不宜,其立后而手实。——《管子·地员》

8、作名词,通“位”。爵次、位次

代立不忘社稷。——《商君书·更法》

9、作副词,立时,立刻

上大怒,立命斥出。——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指物作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赵立奉璧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帮忙翻译一下 (文言文)优旃谏始皇

优旃谏始皇,立其殿上。

优旃正劝谏始皇,站立在朝殿之上。

秦法重,非有诏不移足。

秦国的法律重,护卫的卫兵没有诏令不能随便的移动。

时天寒雨甚,武士被楯立庭中,优旃欲救之,戏曰

当时天气寒冷,下大雨。武士身披铠甲,站立在庭院中。优旃想要救这个武士,于是戏谑说

:”被楯郎汝虽长,雨中立;我虽短,殿上幸无湿。“

身披铠甲的男子虽然身长魁伟,但是站立在雨中。我虽然短小,却有幸在大殿上无寒无湿。

始皇闻之,乃令徙于庑下。

秦始皇听说了,于是命令他迁移到走廊之下。

3. 文言文 译文

初八日,召天祥至殿中。长揖不拜。左右强之,坚立不为动。极言宋无不道之君,无可吊之民;不幸母老子弱,权臣误国,用舍失宜,北朝用其叛将、叛臣,入其国都,毁其宗社。天祥相宋于再造之时,宋亡矣,天祥当速死,不当久生。

上使谕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天祥曰:「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又使谕之曰:「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天祥对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遂命之退。

明日有奏:「天祥不愿归附,当赐之死.」麦术丁力赞其决,遂可其奏.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译文: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世祖召唤文天祥到宫殿中.文天祥见了元世祖,只是拱手长揖而不跪拜.元世祖的侍臣强迫他,他仍坚定挺直地站立著,不被他们的威势所动摇.并且极力陈述宋朝没有不遵循仁道的国君,也没有需要抚慰的人民;不幸的是谢太后年老而皇帝年纪又太小,掌权的奸臣(贾似道等人)耽误了国家,用人,行政措施都不恰当,元朝又利用宋那些叛国的将军,臣子,攻陷宋的国都,毁灭宋的宗社.文天祥在宋朝力图振作时担任宰相,现在宋朝亡了,应该尽快以死殉国,不该长时间苟且偷安.

皇帝派人告诉文天祥说:「你如果肯像侍奉宋一般的来侍奉我,立刻让你当中书省宰相.」天祥说:「我文天祥是宋的状元宰相,宋灭亡了,只能死,不能偷生,如能一死就心满意足了.」皇帝又派人告诉他说:「你不做宰相,就做枢密使.」文天祥回答:「除了一死以外,没有什麽可做的了.」皇帝就命令他退下.

第二天有臣子上奏说:「文天祥不愿意归顺臣服,应该判处他***.」参知政事麦术丁极力赞成他建议的判决,於是皇帝就批准了这个奏议.

文天祥即将被押出监狱时,写下自白的遗书,绑在衣带上.文词说:「孔子说要成全仁德,孟子说要为正义而牺牲;因为该负的责任都尽了,所以才达成了仁德.读圣贤经典,所要学习的(不是成仁取义)又是什麽事呢 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已经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市集时,气概神色自如,态度从容,围观的人多得像墙壁一样.即将受刑的时候,不慌不忙地向行刑的官吏说:「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又向围观的人询问南北方向,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但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当时凡是看见,听见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4. 几篇文言文

东方有士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哺之。爰旌目三哺之然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嘻!汝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吐之,不出,喀喀然伏地而死。

翻译:东方有一名学士,名字叫爰旌目。将要去一个地方,饿昏倒在路上,狐父的叫丘的盗贼,看见了他就用壶里的饭喂他。爰旌目被反复喂食之后可以看见事物(苏醒)了,(他)说:“您是什么人?”(丘)回答说:“我是狐父人名叫丘。”爰旌目说:“啊!你不是盗贼吗?干吗喂食物给我吃!我为了道义绝不吃您的食物!”(于是)两手撑地呕吐,呕吐不出来,发出喀喀的声音爬在地上死掉了。

李白《古风其十二》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出自于唐代诗人杜甫《垂老别》,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原文如下:

垂老别

杜甫 〔唐代〕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四野的战争还没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

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听到老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想以前少壮年***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

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其中有一些字词,我觉得有必要单独解释一下,这样才能更加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四郊:指京城四周之地。

垂老:将老。

焉用:犹哪用。身独完:独自活下去。完,全,即活。

投杖:扔掉拐杖。

骨髓干:形容筋骨衰老。

介胄:犹甲胄,铠甲和头盔。

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上官:指地方官吏。

岁暮:年底。

孰知:即熟知,深知。

加餐:多进饮食。

土门:即土门口,在今河阳孟县附近,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壁:壁垒。

杏园:在今河南汲县东南,为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势异:形势不同。

岂择:岂能选择。端:端绪、思绪。

迟回:徘徊。竟:终。

被冈峦:布满山冈。

丹:红。流血多,故川原染红。

盘桓:留恋不忍离去。

蓬室:茅屋。

塌然:形容肝肠寸断的样子。摧肺肝:形容极度悲痛。

作者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当时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因昏庸的唐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唐军遂在邺城大败。为了扭转危局,急需补充兵力,于是在洛阳以西、潼关以东一带强行抓丁,连老汉、老妇也被迫服役。此诗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创作背景和整首诗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一开头,诗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宁静”的时代的气氛中,让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语势低落,给人以沉郁压抑之感。他慨叹着说:“子孙都已在战争中牺牲了,剩下我这个老头,又何必一定要苟活下来!”话中饱蕴着老翁深重的悲思。战火逼近,官府要他上前线,于是老翁把拐杖一扔,颤巍巍地跨出了家门。“投杖出门去”,笔锋一振,暗示出主人公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老人,他知道在这个多难的时代应该怎样做。但是他毕竟年老力衰了,同行的战士看到这番情景,不能不为之感叹唏嘘。“同行为辛酸”,就势跌落,从侧面烘托出这个已处于风烛残年的老翁的悲苦命运。“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牙齿完好无缺,说明还可以应付前线的艰苦生活,表现出老翁的倔强;骨髓行将榨干,又使他不由得悲愤难已。这里,语气又是一扬一跌,曲折地展示了老翁内心复杂的矛盾和变化。“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作为男子汉,老翁既已披上戎装,那就义无反顾,告别长官慷慨出发了。语气显得昂扬起来。

接下去,就出现了全诗最扣人心弦的描写:临离家门的时候,老翁原想瞒过老妻,来个不辞而别,好省去无限的伤心。谁知走了没有几步,迎面却传来了老妻的悲啼声。他唯一的亲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褴褛的单衫正在寒风中瑟瑟抖动。这突然的发现,使老翁的心不由一下子紧缩起来。接着就展开了老夫妻间强抑悲痛、互相爱怜的催人泪下的心理描写:老翁明知生离就是死别,还得上前去搀扶老妻,为她的孤寒无靠吞声饮泣;老妻这时已哭得泪流满面,她也明知老伴这一去,十成是回不来了,但还在那里哑声叮咛:“到了前方,你总要自己保重,努力加餐呀!”这一小节细腻的心理描写,在结构上是一大跌落,把人物善良凄恻、愁肠寸断、难舍难分的情状,刻画得入木三分。正如吴齐贤《杜诗论文》所说:“此行已成死别,复何顾哉?然一息尚存,不能恝然,故不暇悲己之死,而又伤彼之寒也;乃老妻亦知我不返,而犹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己之寒,而悲我之死也。”究其所以感人,是因为诗人把“伤其寒”、“劝加餐”这类生活中极其寻常的同情劝慰语,分别放在“是死别”、“必不归”的极不寻常的特定背景下来表现。再加上无可奈何的“且复”,迥出人意的“还闻”,层层跌出,曲折状写,便收到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土门”以下六句,用宽解语重又振起。老翁毕竟是坚强的,他很快就意识到必须从眼前凄惨的氛围中挣脱出来。他不能不从大处着想,进一步劝慰老妻,也似乎在安慰自己:“这次守卫河阳,土门的防线还是很坚固的,敌军要越过黄河上杏园这个渡口,也不是那么容易。情况和上次邺城的溃败已有所不同,此去纵然一死,也还早得很哩!人生在世,总不免有个聚散离合,哪管你是年轻还是年老!”这些故作通达的宽慰话语,虽然带有强自振作的意味,不能完全掩饰老翁内心的矛盾,但也道出了乱世的真情,多少能减轻老妻的悲痛。“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眼看就要分手了,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轻时候度过的那些太平日子,不免徘徊感叹了一阵。情思在这里稍作顿挫,为下文再掀波澜,预为铺垫。

“万国”以下六句,老翁把话头进一步引向现实,发出悲愤而又慷慨的呼声:“睁开眼看看吧!如今天下到处都是征战,烽火燃遍了山冈;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的恶臭,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哪儿还有什么乐土?我们怎敢只想到自己,还老在那里踌躇徬徨?”这一小节有两层意思。一是逼真而广阔地展开了时代生活的画面,这是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真实写照。他告诉老妻:人间的灾难并不只是降临在他们两人头上,言外之意是要想开一些。一是面对凶横的敌人,他们不能再徘徊了,与其束手待毙,还不如扑上前去拼一场。通过这些既形象生动又概括集中的话语,诗人塑造了一个正直的、豁达大度而又富有爱国心的老翁形象,这在中国诗史上还不多见。从诗情发展的脉络来看,这是一大振起,难舍难分的局面终将结束了。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到狠下心真要和老妻诀别离去的时候,老翁突然觉得五脏六腑内有如崩裂似的苦痛。这不是寻常的离别,而是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家乡。长期患难与共、冷暖相关的亲人,转瞬间就要见不到了,此情此景,老翁难以承受。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泪水汇聚成人间的深悲巨痛。这一结尾,情思大跌,却蕴蓄着丰厚深长的意境:独行老翁的前途将会怎样,被扔下的孤苦伶仃的老妻将否陷入绝境,仓皇莫测的战局将怎样发展变化,这一切都将留给读者去体会、想象和思索。

这首叙事短诗,并不以情节的曲折取胜,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画见长。诗人用老翁自诉自叹、慰人亦即的独白语气来展开描写,着重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自解的复杂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多变的情思基调,又决定了全诗的结构层次,于严谨整饬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缘情宛转之妙。

杜甫高出于一般诗人之处,主要在于他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骊得珠,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准确传神地表现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概括劳苦人民包括诗人自己的无穷辛酸和灾难。他的诗,博得“诗史”的美称,绝不是偶然的。

最后,关于作者杜甫,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呢我就简单再介绍一下吧: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文言文中 揖 的意思

 古诗《古风其十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松柏本孤直。

难为桃李颜。

昭昭严子陵。

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

心与浮云闲。

长揖万乘君。

还归富春山。

清风洒***。

邈然不可攀。

使我长叹息。

冥栖岩石间。

 作品赏析

韵译:

松柏生来就孤高苍劲,傲雪凌寒且挺直,

绝不会为讨人欢喜,而改生为桃李一样媚人的容颜。

它们的秉性光明磊落,就像那汉代的严子陵,独守操节,

自甘寂寞地垂钓于淼淼烟波碧水。

他本应是天子的客星,却在人间隐姓埋名;

他淡泊持贫,视攀龙附凤、升官发财为过眼烟云。

他见了天子,就像是相逢故交知已,长揖不拜;

到后来,又飘然而辞,还归故乡富春山的烟波云际。

他的美名,如清风飘翔万里,吹拂四面,薰染八方;

人们无限景仰,追慕不已,又深感他高远而无法企及。

严子陵松柏一样的人格品质,令我赞叹不已;

我将像他一样,隐居于云蒸雾渺的山岩水石!

诗的开头,以“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起兴,兴中寓比,物我两照,更见诗人风神——孤高自守,傲视“桃李”;节直性刚,无视权贵。

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识穷途什么意思

<动>

(形声。从手,咠(qì)声。本义:拱手行礼)

同本义 [make a bow with hands clasped]

自家拜揖,愿求恩官高姓大名。——《水浒全传》

又如:揖客(长揖不拜之客;向客拱手为礼);揖游(古代行礼时依礼仪进退俯仰)

让出,逊主 [give ground]

公惟国家之统,揖大福大恩,事事谦让,动而固辞。——《汉书》

又如:揖让(揖逊。宾主相见的礼仪;禅让。让位于贤);揖盗开门(比喻接纳坏人,自取其祸)

通“壹”。专一 [sigle-minded]

普天之下,搏心揖志。——《史记·秦始皇本纪》

“俗又称揖曰唱诺,元无名氏《东南纪闻》卷三谓:‘古所谓揖,但举手而已,今所谓喏,乃始于江左诸王……’《宋书戴明宝传》:‘前废帝尝戏云:显度刻虐,为百姓所疾,比当除之。嗣后赵宋,左右因倡:诺。即日宣旨杀焉。’倡,即唱诺,嗣后赵宋,朝参沿用之。”(引自黄现璠撰《我国礼节之形态与变迁》,载《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版第三期,1941年2月26日)

揖别

yībié

[say goodbye by making a bow with hands clasped] 作揖告别

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古人作揖,根据对象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叫土揖.对异姓,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用时揖,平推手.对同姓,是同一个族,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究文言文

识穷途:看出陷入末路中的英豪。意思与“穷途末路”的“穷途”是一样的,都是指绝路,无路可走。

出自清代曹雪芹《红拂》(选自《红楼梦》),原文为: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译文:

李靖长揖不拜雄辩善谈神态不凡,红拂眼光敏锐看出穷途中的英豪。

杨素那死气沉沉腐朽将亡的府署,怎么能够困留得住女中的大丈夫??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红拂》写在了《红楼梦》第六十四回,是林黛玉所作。这一时期,贾府里已经呈现出了种种危机,声威赫赫的贾府,已是江河日下,濒临崩溃。

而封建贵族阶级叛逆者林黛玉的思想,处处同封建正统思想格格不入。她的叛逆行动,同贾府的统治秩序和家世利益,直接冲突。使她精神苦闷,感情抑郁,而又骨鲠在喉,无处倾吐。于是她便借《红拂》这首诗言志,自我悲叹,以抒发早已郁积在内心的愤懑和理想。

主旨赏析:

此诗首句写李靖的英雄气概,次句写红拂的远见卓识。后两句写杨素虽然位高权重,却已是“尸居余气”;而李靖一介布衣,尚未发迹,但气宇不凡。此诗借歌咏红拂事迹,赞美了精神上的知己之情和不拘流俗的气概。

此诗用词豪爽,通篇引用红拂的豪爽事迹,与现实中林黛玉慢慢耗尽自己的生命形成对比,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意味。

百度百科-红拂

百度百科-穷途末路

揖是什么意思

1. 就的文言文翻译

“就”:

①<;动>;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赤壁之战》:“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②<;动>;上;上登。《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

③<;动>;就任;就职。《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

④<;动>;参加;参与。《芋老人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⑤<;动>;承受;接受。《肴之战》:“使归就戮于秦。”

⑥<;动>;择取;效法。《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⑦<;动>;成就;成功。《乐羊子妻》:“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⑧<;动>;看;观赏。《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⑨<;介>;向;从;跟。《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

⑩<;介>;就着;根据。《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

⑾<;连>;即便;即使。《三国志·蜀书·***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⑿<;副>;即,便。《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

2. 就的古文意思

就的古文意思如下:

1、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木材经过比对墨线加工才能取直,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才会锋利。

2、上;上登。

《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

译文:于是告别门客等上车。

3、就任;就职。

《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

译文:臣上表明示使您明白我的想法,推辞这份职务不去就任.

5、承受;接受。

《肴之战》:“使归就戮于秦。”

译文:让(他)回去在秦国接受***

6、择取;效法。

《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译文:改掉那些不如舜的缺点,养成那些像舜的优点。

7、成就;成功。

《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译文: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靠着柱子笑着

8、看;观赏。

《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等到重阳日,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9、向;从;跟。

《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

译文:我曾到老都去了。

10、就着;根据。

《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

译文:但是,在他不忘一个芋头,本来就比那些同时老人而芋头看到的人

11、即便;即使。

《三国志?蜀书?***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译文:就又向东行,会不会有倾覆的危险了。

12、即,便。

《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

译文:到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家伙上前来抱住

搜狗百科-就

3. 究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究在古文中有多种意思。

看字在文中做什么词。如 形容词究:穷,尽的意思究,穷也。

——《说文》靡届靡究。——《诗·大雅·荡》害气将究。

——《汉书·食货志》此告民究也。——《吕氏春秋·任地》靡届靡究。

——《诗·大雅·荡》害气将究。——《汉书·食货志》此告民究也。

——《吕氏春秋·任地》必须天道,〖如日月〗周旋无究。——《国语》又如:究途(走完全部的路程。

比喻做事有始有终);究年(终年);究归(终归)。动词究:谋划,研究,探求 究,谋也。

——《尔雅》 不舒究之。——《诗·小雅·小弁》 爰究爰度。

——《诗·大雅·皇矣》莫可究详。——〖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是究是图。

——《诗·小雅·棠棣》不究其旧。——唐·韩愈《原毁》士之孝曰究,究者,以明审为义。

——《孝经·援神契》究主使者。——《明史副词究:毕竟,到底其究安宅。

——《诗·小雅·鸿雁》独见环儿仍是先前,究不甚钟爱。——《红楼梦》寒家在此虽住了三代,究系寄居,亲友甚少。

——《镜花缘》 百姓究何辜。——《广东军务记》。

4. 就文言文解释

就jiù 基本字义1. 凑近,靠近:避难~易。

~着灯看书。2. 到,从事,开始进入:~位。

~业。~寝。

~任。~绪。

~医。高~。

3. 依照现有情况或趁着当前的便利,顺便:~近。~便。

~事论事。详细字义 〈动〉1. (会意。

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

本义:到高处去住)2. 同本义 [move to highland] 就,就高也。从京从尤。

尤,异于凡也。——《说文》。

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 孔广居注:“京,高丘也。

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3. 靠近;走近;趋向 [e close to;move towards] 就,即也。

——《广韵》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礼记·曲礼》不就利,不违害。

——《庄子·齐物论》不知就先,不知就后。——《庄子·大宗师》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

——《庄子·天地》夫子休就舍。——《庄子·说剑》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去故乡而就远兮。——《楚辞·九章·哀郢》还来就菊花。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持就火炀之。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就童子试。——清· 周容《芋老人传》4. 又如:就书(前往从学);就利(趋利,求利);就第(归回宅第;回家);就和(接近)5. 归于 [belong to;e over and pledge allegiance] 处工就官府,处商就井市。

——《国语》6. 又如:就化(归顺,向化);就班(按次序归位);就款(归顺臣服)7. 担任;开始从事 [assume the office of]。如:去就(担任或不担任职务);就列(就位。

任职);就事(就职);就田(从事耕种)8. 下;搭着吃 [go with]。如:炒鸡蛋就饭;就菜;花生仁就酒9. 完成;成功 [acplish] 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战国策·齐策》组已就而效之,其组异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以就懿德。

——《后汉书·列女传》瞬息可就。——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指物作诗立就。

——宋· 王安石《伤仲永》某业所就。——清· 黄宗羲《原君》10. 又如:就亲(成就婚事,成亲);就名(成就功名)11. 终,尽 [end]。

如:就命(去死;毕命)12. 迁就;将就 [acmodate oneself to; suit; fit; yield] 刑罚不审则有辟就。——《管子》13. 又如:半推半就;牵就;就着(就便;顺便);就滑(随便;方便)14. 受;被 [-ed by]。

如:就戮(受戮,被杀);就缚(受绑,受擒);就封(受封);就决(受***)15. 登上;开始,启 [ascend;start]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史记·刺客列传》16. 又如:就道(上路);就涂(上路,动身) 〈副〉1. 立刻,马上 [right now;right away]。

如:春天就要来了2. 和…一样早 [as early as]。如:今天早晨雨就停了3. 一…就… [as soon as]。

如:他下课后就到图书馆去了4. 只,仅仅 [only]。如:就你一个来吗?5. 事实正是如此 [right on]。

如:工具就在房里,你自己找吧!6.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 [without…there can be no]。如:不斗争就不能前进 〈介〉1. 在 [in; at ;on]。

如:就理(内情)2. 从 [from] 就其不忘一芋。——清· 周容《芋老人传》3. 又如:就中4. 组成介词结构,引进所要说明的对象或范围,常跟后面的“说”、“看”、“而论”等相呼应 [according to]。

如:就字面上看1. 偏偏 [simply]。如:你不让 *** ,我就要干!2. 表示决意或意图 [would]。

如:今天天气这么好,我就要去1. 表示***设或让步关系,相当于“***如”、“即使” [if]。如:就让(即使;就算)。

5. 究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究在古文中有多种意思。看字在文中做什么词。

形容词

究:穷,尽的意思

究,穷也。——《说文》

靡届靡究。——《诗·大雅·荡》

害气将究。——《汉书·食货志》

此告民究也。——《吕氏春秋·任地》

靡届靡究。——《诗·大雅·荡》

害气将究。——《汉书·食货志》

此告民究也。——《吕氏春秋·任地》

必须天道,〖如日月〗周旋无究。——《国语》

又如:究途(走完全部的路程。比喻做事有始有终);究年(终年);究归(终归)。

动词

究:谋划,研究,探求

究,谋也。——《尔雅》

不舒究之。——《诗·小雅·小弁》

爰究爰度。——《诗·大雅·皇矣》

莫可究详。——〖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是究是图。——《诗·小雅·棠棣》

不究其旧。——唐·韩愈《原毁》

士之孝曰究,究者,以明审为义。——《孝经·援神契》

究主使者。——《明史

副词

究:毕竟,到底

其究安宅。——《诗·小雅·鸿雁》

独见环儿仍是先前,究不甚钟爱。——《红楼梦》

寒家在此虽住了三代,究系寄居,亲友甚少。——《镜花缘》

百姓究何辜。——《广东军务记》

6. 文言文大全

《韩非子》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ī)乎?”

7. 求文言文翻译

原文出自《二十四史·晋书·王隐传》中的内容,即:

原文内容:

王隐,字处叔,陈郡陈人也。世寒素。父铨,历阳令,少好学,有著述之志,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未就而卒。隐以儒素自守,不交势援,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究。

建兴中,过江,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祖纳雅相知重。纳好博弈,每谏止之。纳曰:“聊用忘忧耳。”隐曰:“盖古人遭时,则以功达其道;不遇,则以言达其才,故否泰不穷也。当今晋未有书,天下大乱,旧事荡灭,非凡才所能立。君少长五都,游宦四方,华夷成败皆在耳目,何不述而裁之!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犹行于世,便为没而不朽。当其同时,人岂少哉?而了无闻,皆由无所述作也。故君子疾没世而无闻,《易》称自强不息,况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何必博弈而后忘忧哉”纳喟然叹曰:“非不悦子道,力不足也。”乃上疏荐隐。元帝以草创务殷,未遑史官,遂寝不报。

太兴初,典章稍备,乃召隐及郭璞俱为著作郎,令撰晋史。豫平王敦功,赐爵平陵乡侯。时著作郎虞预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不知中朝事,数访于隐,并借隐所著书窃写之,所闻渐广。是后更疾隐,形于言色。预既豪族,交结权贵,共为朋党,以斥隐,竟以谤免,黜归于家。贫无资用,书遂不就,乃依征西将军庾亮于武昌。亮供其纸笔,书乃得成,诣阙上之。隐虽好著述,而文辞鄙拙,芜舛不伦。其书次第可观者,皆其父所撰;文体混漫义不可解者,隐之作也。年七十余,卒于家。

原文大意:

王隐字处叔,是陈郡陈人。世代贫寒。父亲王铨是历阳令,从小好学,有著述之志,常暗自记录晋代时的事以及功臣事迹,没有完成就去世。王隐以儒家的品德而自守,不交结权贵作靠山,博学多闻,继承了父亲的遗业,对西都旧事作了很多详尽的探究。

建兴年间,过江,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祖纳对他很器重。祖纳喜欢下棋,王隐常常劝阻他。祖纳说:“姑且用来解忧罢了。”王隐说:“古人碰上好时代,就以功业来实现自己的志向;没有碰上好时代,就用言论来发挥自己的才学,所以不管世道是盛是衰都不困顿。现今晋没有史书,天下大乱,旧事都散失了,史书不是普通人所编纂得了的。您从小生长在五都,在四方游历为官,华夷成败各种事情都有所见闻,为什么不记述下来并加以剪裁呢?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还能流行于世,死而不朽。与他们同时代的,人才难道还少吗?却都默默无闻,就是因为没有著述呀。所以君子讨厌到死时还默默无闻,《易》提倡自强不息,何况国史能知道得失的踪迹,何必要用下棋来解忧呢?”祖纳叹息说:“不是我认为你的道理不对,而是我的能力不够。”于是上疏推荐王隐。元帝认为创立基业事务繁多,还顾不上史官的事,就搁置起来未作答复。

太兴初年,法令制度逐渐完备,就召王隐及郭璞同任著作郞,让他们编纂晋史。参预平定王敦有功,赐爵平陵乡侯。当时著作郞虞预私自编撰《晋书》,可是他生长于东南,不了解中原之事,多次拜访王隐,并借了王隐着的书私下抄录,见闻渐渐广泛。此后又忌恨王隐,表现在言谈脸色上。虞预出身豪门,交结权贵,共为朋党以排斥王隐,王隐最终因被诽谤而免官,黜退回家。家贫没有财力物力,不能撰书,就去武昌依附征西将军庾亮。庾亮给他提供纸笔,书得以写成,到朝廷献上。王隐虽然喜欢著述,可是文笔粗鄙拙劣,错杂纷乱没有条理。他的书中有次序的部分,都是他父亲写的;次序混乱意义不明的部分,是他自己写的。七十多岁时,在家中去世。

8. 急翻译文言文

《三国志》

此时孔明按察四郡未回,门吏传报:“江南名士庞统,特来相投。”玄德久闻统名,便教请入相见。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乃问统曰:“足下远来不易?”统不拿出鲁肃、孔明书投呈,但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玄德曰:“荆楚稍定,苦无闲职。此去东北一百三十里,有一县名耒阳县,缺一县宰,屈公任之,如后有缺,却当重用。”统思:“玄德待我何薄!”欲以才学动之,见孔明不在,只得勉强相辞而去。统到耒阳县,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有人报知玄德,言庞统将耒阳县事尽废。玄德怒曰:“竖儒焉敢乱吾法度!”遂唤张飞分付,引从人去荆南诸县巡视:“如有不公不法者,就便究问。恐于事有不明处,可与孙乾同去。”张飞领了言语,与孙乾前至耒阳县。军民官吏,皆出郭迎接,独不见县令。飞问曰:“县令何在?”同僚覆曰:“庞县令自到任及今,将百余日,县中之事,并不理问,每日饮酒,自旦及夜,只在醉乡。今日宿酒未醒,犹卧不起。”张飞大怒,欲擒之。孙乾曰:“庞士元乃高明之人,未可轻忽。且到县问之。如果于理不当,治罪未晚。”飞乃入县,正厅上坐定,教县令来见。统衣冠不整,扶醉而出。飞怒曰:“吾兄以汝为人,令作县宰,汝焉敢尽废县事!”统笑曰:“将军以吾废了县中何事?”飞曰:“汝到任百余日,终日在醉乡,安得不废政事?”统曰:“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将军少坐,待我发落。”随即唤公吏,将百余日所积公务,都取来剖断。吏皆纷然赍抱案卷上厅,诉词被告人等,环跪阶下。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民皆叩首拜伏。

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投笔于地而对张飞曰:“所废之事何在!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飞大惊,下席谢曰:“先生大才,小子失敬。吾当于兄长处极力举荐。”统乃将出鲁肃荐书。飞曰:“先生初见吾兄,何不将出?”统曰:“若便将出,似乎专藉荐书来干谒矣。”飞顾谓孙乾曰:“非公则失一大贤也。”遂辞统回荆州见玄德,具说庞统之才。玄德大惊曰:“屈待大贤,吾之过也!”飞将鲁肃荐书呈上。玄德拆视之。书略曰:“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玄德看毕,正在嗟叹,忽报孔明回。玄德接入,礼毕,孔明先明曰:“庞军师近日无恙否?”玄德曰:“近治耒阳县,好酒废事。”孔明笑曰:“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亮曾有荐书在士元处,曾达主公否?”玄德曰:“今日方得子敬书,却未见先生之书。”孔明曰:“大贤若处小任,往往以酒糊涂,倦于视事。”玄德曰:“若非吾弟所言,险失大贤。”随即令张飞往耒阳县敬请庞统到荆州。玄德下阶请罪。统方将出孔明所荐之书。玄德看书中之意,言凤雏到日,宜即重用。玄德喜曰:“昔司马德操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吾二人皆得,汉室可兴矣。”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听候征伐。

揖的释义:拱手行礼;姓。

揖是一个汉字,读作yī,本意是指拱手行礼,也指古代的拱手礼,还有让出,逊主的意思,该文字在《汉书》和《史记秦始皇本纪》等文献均有记载;同时读j?,会聚之意,《诗经国周南螽斯》有“螽斯兮,揖揖兮”。

揖的组词:作揖、开门揖盗、揖让、打躬作揖、长揖、揖别、长揖不拜、打拱作揖、揖客、罗圈揖、揖逊、时揖、揖揖、高揖、三揖、平揖、拜揖、土揖、天揖、拱揖、打恭作揖、迎揖、相揖、拱揖指撝、公揖、三揖三让、礼揖、告揖、还揖、深揖、行揖、跣揖、耸揖、让揖。

揖的造句

1、他在神像前打躬作揖,希望可以保佑他女儿能顺利渡过难关。

2、人们的各种礼式,局外人可以不见不闻,我就满不管,但如果当我正要看书或睡觉的时候,有人来勒令朗诵情书,奉陪作揖,那是为自卫起见,还要用长竹竿来抵御的。

3、他遇到长辈,总是打躬作揖。

4、王员外下车时,李小二和几个伙计连忙打拱作揖,上前问安。

5、我知道各地风俗迥异,但共同的是要表达出对亲人离去的悲戚心情,我也只能在数千里之外让他代我叩首作揖进献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