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强则灭的意思,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11 0
  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是什么意思
  2. "木强则兵"是什么意思?
  3. 木强则折读音
  4. 强大处上 柔弱处下的意思
  5. 形容太硬就容易折断的成语或俗语有哪些?
  6.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的哲学道理

关于木和折的成语 :

木强则折、

蠹众木折、

兵强则灭的意思,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蠹众木折,隙大墙坏

名称木强则折

拼音mù qiáng zé shé

解释强:坚硬。

出处《老子》第七十六章:“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老子》第七十六章:“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1]

事例故兵强则灭,~,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之弊。 ★《淮南子·原道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是什么意思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 柔弱 处上。 这是告诫做人的道理,不能太过刚强和好胜,学会 谦虚 和低调。 正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不足胜有余。 还有类似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木强则兵"是什么意思?

白话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白话译文: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

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

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木强则折读音

木强则兵:军队逞强就不能获胜,木头强硬就会像逞强的军队一样不得善终,容易折断古书有好多种版本.《列子·黄帝》:“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按今本《老子》作“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很好理解了:军队逞强就会覆灭,木头强硬就容易折断.那么"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就是这样:军队逞强就不能获胜,木头强硬就会像逞强的军队一样不得善终,容易折断"

强大处上 柔弱处下的意思

木强则折读音为:mùqiángzéshé。

其基本解释

为一味强硬反而会招致失败。

节选自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这篇是老子的方***,论证柔弱胜刚强的自然辩证关系。正在生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东西,而走下坡路的东西都是刚强至极走向反面的东西。

这是从大自然万物的生机来说明的。所以说从趋势看,刚强是走向死亡的道路,柔弱是万物生存的路途。比喻之人世,社会之于国家,弱势的一方会渐渐处于优势,太过刚强则会走向反面,就像那些自恃强大而用兵逞强的国家一样,会走向反面。治理国家,手段太强硬会适得其反,柔弱的政治方法才会与社会共振和谐。

形容太硬就容易折断的成语或俗语有哪些?

意思是: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百度百科--道德经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的哲学道理

1、木强则折

mù qiáng zé shé

一味强硬反而会招致失败。

出 处:《老子》

示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2、峣峣易缺

yáo yáo yì quē

峣峣:高直的样子;缺:损坏。比喻刚直不阿的人不容于世。

出 处:《后汉书·黄琼传》

示例:贫僧只是想问施主,施主避世,只为峣峣易缺,然则设若今有太平盛世,施主还会避与世外吗?

3、情深不寿

qíng shēn bú shòu

一个人太聪明智慧便会对自己有损伤,过于沉迷和执着的感情不会持续长久,过于突出的人势必会受到屈辱,君子应该如玉一般的温润沉稳,含蓄坚毅,不张扬,却自显价值。

示例:这世上最无力的,不过是将军迟暮,美人白首。盛极必衰,慧极比伤,情深不寿。

4、物极则反

wù jí zé fǎn

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出处:《易·乾》

示例: 所谓物极则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临界点。

5、强自取折

qiáng zì qǔ shé

指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

出处:《大戴礼记·劝学》

示例:他在生意场上强自取折,不拘一格,所以左右逢源,发展得很快。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的哲学道理为柔弱胜刚强。

赏析:坚硬的东西容易自己折断,柔软的东西容易自我束缚。人无刚则难以自立,人无柔则难以亲和。但是,必须刚柔适度,刚柔相济,如果一方太盛,一方太弱,就会失去平衡,从而招致危险。

这是荀子讲刚柔的一句话。?老子认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又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从而得出结论:柔弱胜刚强。

荀子很赞同老子“坚强者死之徒”这句话,而不赞同“柔弱者生之徒”。他认为太过柔弱不一定就是好事,太过柔弱了,反而容易被束缚。在现实生活中,也不难看出,那些脾气刚正的人容易吃亏,那些脾气软弱的人容易被人欺负。

荀子主张中庸之道,刚柔相济,学习《周易·蒙》里那句话:“刚柔节也。”无论是刚还是柔,都要有节制要把握一个度。

在生活中,不卑不亢,刚柔相济,外圆内方,进退有据,才是做人最好的姿态。拿捏好刚柔的分寸,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