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外生枝,故意卖弄,只会弄巧成拙,丧失原有的优势,节外生枝,故意卖弄,只会弄巧成拙的故事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9 0
  1. 画蛇添足是什么意思
  2. 画蛇添足的画蛇是什么意思
  3. 画蛇添足意思
  4. 文言文寓言阅读题
  5. 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
  6.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什么?
  7.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8. 请问,画蛇添足讲述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样的道理?

1. 文言文寓言故事带启示

狐***虎威 文言文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

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中原地区的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亿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拥有五千里江山,百万雄师,都归昭奚恤掌管。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军队呀!就像百兽畏惧老虎一样。”

节外生枝,故意卖弄,只会弄巧成拙,丧失原有的优势,节外生枝,故意卖弄,只会弄巧成拙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狐***虎威:狐狸***借老虎的威势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人的人。含贬义。狐:狐狸。***:借助。虎威:老虎的威势。

2. 寓言故事文言文

黔驴技穷的寓言故事: 《黔之驴》 柳宗元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一位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进到黔这个地区。

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在山下。老虎见了驴,(发现驴)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做神奇的东西,躲在树林里偷看它。

老虎小心谨慎地渐渐靠近驴,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跑了,认为驴要咬自己。

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在它前前后后走动,始终不敢和驴搏击。

(虎)渐渐靠近驴,态度亲近而不庄重,(对驴)进行碰撞、倚靠、冲撞、冒犯。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感到欣喜,盘算驴生气只能踢这件事,心想:“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狐***虎威: [ 原文 ]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 [ 译文 ]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 十则寓言故事及其寓意,要文言文的那种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寓意:福祸相依,我们要善于用冷静的头脑,辩证的眼光看待福与祸。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转换。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⑩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寓言意义: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先发两则了。。。。网上可以查到。

4. 寓言故事《考试》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新疆青少年出版社)阅读测试题一、填空题。

1.《愚公移山》中愚公要移的两座山分别是太行和 。2.“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出自寓言故事 。

3.《可笑的南歧人》中,南歧人因为喝了当地的水生了 病。4.《高山流水觅知音》叙述了俞伯牙和 的故事。

5.《此地无银三百两》中“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下一句是 。6.“曲调越高雅,唱法就越难,跟他唱的人自然就越少。”

出自寓言故事 。7.模仿美女西施皱眉的丑女叫 。

8. 喝酒时,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就害起病来。出自寓言故事 。

9 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是 。10.《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一名 。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 南郭先生是下列哪个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 ( )A.季子投师 B.刻舟求剑 C.滥竽充数 D.纪昌学射箭2. “ 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A.东施效颦 B.邯郸学步 C.刻舟求剑 D.螳螂捕蝉3.《棘刺母猴》中声称能在棘刺尖上雕母猴的人是哪国人? ( )A.郑国 B.燕国 C.赵国 D.卫国4.“节外生枝,故意卖弄,只会弄巧成拙,丧失原有的优势。”

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A.画龙点睛 B.画蛇添足 C.叶公好龙 D.腾蛇与飞龙5.“朝三暮四”中主人公是谁? ( )A.猴子 B.狐狸 C.蛇 D.兔子6.《黔之驴》中,驴子最后被谁吃掉了? ( )A.狮子 B.老虎 C.狐狸 D.大象7.《买椟还珠》中“椟”是指什么? ( )A.珍珠 B.箱子 C.包 D.盒子8.“比喻借别人的威风吓唬人。”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A.为虎作伥 B.亡羊补牢 C.狐***虎威 D.骑虎难下9.《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谁? ( )A.公明仪 B.张僧繇 C.孙叔敖 D.宋元君10.“比喻行动与目的正好相反。”

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A.自相矛盾 B.杞人忧天 C.塞翁失马 D.南辕北辙三、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鹬蚌相争的结果是老渔翁得到了好处。

( )2.“比喻不必要的,没有根据的担忧”出自寓言故事《杞人忧天》。( )3.《叶公好龙》中,当叶公见到真正的龙后非常高兴

( )4.《望梅止渴》叙述的是刘备打仗途中发生的故事。 ( )5.《染丝》是墨子出游,路过一个染行,看见有人在染丝。

( )6.《万字》告诉我们:学无止境,若浅尝辄止,盲目自满,是学不到真本领的。 ( )7.《晏子的车夫》中晏子的妻子说要跟他离婚。

( )8.《螳螂捕蝉》中:“螳螂捕蝉”的下一句是“黄雀在后”。 ( )9.《夸父追日》中夸父死后,他的手杖化作了一大片梨林。

( )10.《穆公失马》讲的是秦穆公在韩地打仗时发生的故事。 ( )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新疆青少年出版社)阅读测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 王屋 2.郑人买履3.粗脖子病 4.钟子期5.隔壁王二不曾偷 6.曲高和寡7.东施 8.杯弓蛇影9.井底之蛙 10.厨师二、选择题。1. C 2. B 3. D4. B 5. A 6. B7. D 8. C 9. A10. D三、判断题。

1. √ 2. √ 3. * 4. * 5. √6. √ 7. * 8. √ 9. * 10. √。

5. 文言文寓言故事及寓意

[文言文阅读]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

2014-09-08·[文言文阅读]请君入瓮的主人公是谁

2014-09-06·[文言文阅读]扑朔迷离文言文

2014-09-05·[文言文阅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言文阅读

2014-09-05·[文言文阅读]抛砖引玉近义词

2014-09-04·[文言文阅读]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谁

2014-08-22·[文言文阅读]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

2014-08-14·[文言文阅读]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2014-07-24·[文言文阅读]老马识途阅读答案

6. 文言文寓言故事

穿井得人①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③,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字词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②溉汲:取水。③穿井:挖井。

诗文翻译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边去取水,所以总有一个人在外边奔波。后来他家挖了一口井,于是对人说:“我挖了一口井,家里就多了一个人。”有人听见这话,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一个人。”于是全国的人都争相传播这样一条奇闻。消息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国君派人到丁家去查问。丁家的人回答说:“我们是说挖井之后多出一个人的劳力可供使用,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

启发:这个故事从丁氏的穿井引出传话的出入,说明传言易讹,凡事须亲自调查,这样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7. 求两个寓言故事,要文言文的,并加以解释

南辕北辙文言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业,欲举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译文:魏王想出兵攻伐邯郸。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半途折回,衣服也没换,头上的灰也没去掉,就去见魏王, 季梁对魏王说:“今天我在来此的路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告诉臣说‘我想要去楚国。

’臣说‘楚国在南方,为什么要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

‘那人说:‘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跟他说:'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

'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很会赶车。’赶路的这些条件越好,就离楚国越远。

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时时想在天下取得威信。

(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去攻打邯郸,来使土地扩充,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就离建立王业越远啊。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这就是所说的向南行车却向北走的故事 守株待兔文言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8. 求寓言故事的文言文如题,要5个

黔之驴 柳宗元逍遥游,秋水 庄子世说新语 刘义庆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

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

蔽林间窥之(7)。稍出近之(8),?#92;?#92;然(9),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0),远遁(11),以为且噬己也(12),甚恐。然往来视之(13),觉无异能者。

益(14)习(15)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6)。 稍近(17),益(18)狎(19),荡倚冲冒(20),驴不胜(21)怒,蹄(22)之。

虎因喜,计之(23)曰:“技止此耳(24)!”因跳踉(25)大?#92;(26),断其喉,尽其肉,乃(27)去(28)。[编辑本段]词句注释 2,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3,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

4,则:却。 5,庞然:巨大的样子。

6,以为神:把它当做神。 7,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蔽,隐蔽,躲藏。窥,偷看。

8,稍出近之:渐渐的接近他。稍:渐渐 9,?#92;?#92;(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0,大骇:非常害怕。 11,远遁:逃到远处。

12,以为且噬己也。 且:要,将要。

噬:咬。 13,然往来视之。

然:然而,但是,却。 往来:来来***。

视;观察。 14,益:更加。

15,习:熟悉。 16,终不敢搏。

搏:搏斗,搏击。 17,近:(1)稍出近之。

近: 走进,靠近。 (2)稍近,益狎。

近:走进,靠近。 18,益:渐渐,更。

19,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20,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

荡,碰撞。倚,靠近。

冲,冲击。冒,冒犯。

21,驴不胜怒。 胜:禁得起,受得住。

22,蹄: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 23,计之:代驴子生气只能踢的情况。

24,计止此耳:止:通“只”, 此:这(些) 25,跳踉(liáng):跳跃。 26,?#92;(hǎn):怒吼。

27,乃:才。 28,去:离开。

秋水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庄子的50则寓言 1。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2。列子御风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3。朝三暮四 狙公赋予,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4。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5。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谷阝,导大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

画蛇添足是什么意思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画蛇添足: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反而会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多此一举。指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举动。做不必要的、多余的事情。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画蛇添足的寓意:

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该成语告诫人们切不可有了一点成绩就头脑发昏,沾沾自喜。节外生枝,故意卖弄,只会弄巧成拙。

相关造句

1、作者在文章的末尾硬加上一段不必的议论,这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2、别再给娃诞蛋糕加装饰品了,那会画蛇添足的。

3、我不认为此举是画蛇添足,相反我发现它非常重要。

4、写文章意足即可,不要画蛇添足。

5、画蛇添足,岂不弄巧成拙。

6、我叫你去街上买菜,可没有叫你做菜,真是画蛇添足。

7、无论怎样做都是画蛇添足,反而损害了她的艺术完美!

8、事情已处理妥当,不需要我再画蛇添足了。

9、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议论没必要,简直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10、考试中答与题无关的东西不过是画蛇添足罢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画蛇添足 (汉语成语)

画蛇添足的画蛇是什么意思

“画蛇添足”的意思:指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多此一举。在句子中一般用作宾语;含贬义。画蛇添足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成语故事节选: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喝。帮忙办事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得有余。这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这壶酒就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成语寓意:

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该成语告诫人们切不可有了一点成绩就头脑发昏,沾沾白喜。节外生枝,故意卖弄,只会弄巧成拙,丧失原有的优势。

造句:

1、本来一场成功的演讲,就败在结尾那画蛇添足的笑话。

2、每次考试他总要画蛇添足般多写很多无用的话,让原本简洁明了的作文显得冗杂累赘。

3、他本来就很罗嗦,画蛇添足也非意外。

画蛇添足意思

“画蛇添足”的“画蛇”意思是在纸上画蛇。“画蛇添足”指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多此一举。在句子中一般用作宾语;含贬义。

出自《战国策·齐策二》:“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故事内容: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喝。帮忙办事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得有余。这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这壶酒就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他洋洋得意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给蛇画起脚来。正在他一边给蛇画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该成语告诫人们切不可有了一点成绩就头脑发昏,沾沾白喜。节外生枝,故意卖弄,只会弄巧成拙,丧失原有的优势。

造句:

1、这简直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2、这幅画已经很完美了,你就不要再画蛇添足了。

3、画蛇添足,岂不弄巧成拙。

文言文寓言阅读题

画蛇添足(huà shé tiān zú)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文: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这么能可以给他加脚呢。

语法结构:连动式,作宾语。

近义词:多此一举、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反义词:恰到好处、画龙点睛。

1、近义词

多此一举,duō cǐ yī jǔ,举动,行为。指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举动。做不必要的、多余的事情。

出自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四回:“寅兄盛情,多此一举。”

译文:你的盛情,多此一举。

2、反义词

画龙点睛( huà lóng diǎn jīng):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画蛇添足成语寓意: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该成语告诫人们切不可有了一点成绩就头脑发昏,沾沾自喜。节外生枝,故意卖弄,只会弄巧成拙,丧失原有的优势。

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

1. 文言文寓言故事(含翻译)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自 相 矛 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刻舟求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

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

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叶公好龙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

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龙。郑人买履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

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

」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自相矛盾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

(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

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2. 十则寓言故事及其寓意,要文言文的那种

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寓意:福祸相依,我们要善于用冷静的头脑,辩证的眼光看待福与祸。

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转换。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⑩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寓言意义: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先发两则了。

网上可以查到。

3. 寓言(文言文)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的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

便返回家中取尺码。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拔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其父善游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①。

婴儿啼。人问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吕氏春秋》 [注释] ①方——正。

引——拉着。 ②故——缘故。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游泳,这里没有什么遗传关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艺都不能靠遗传,而必须靠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去获得。

齐人偷金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请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见人操金③,攫而夺之④。吏搏而束缚之⑤,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 人⑥,徒见金耳⑦。”

——《吕氏春秋》 [注释]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卖。 ③操——拿着。

④攫(jué)——夺取。 ⑤搏(bó)——捕捉。

束缚——捆绑。 ⑥殊(shū)——完全。

⑦徒——仅仅。耳——而 [提示] 人们常用“利欲熏心”来形容那些“财迷”。

偷金的齐人就是一个典型。严重的发财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窍,使他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非常主观、片面,甚至到了只见金子不见旁人的地步。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犯这种只想着个人利益的错误。 齐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②,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④,中关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悦之。

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尹文子》 [注释] ①好(hào)——喜欢,爱好。

②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喜欢别人说自己能拉硬弓。说,同“悦”。

强,硬弓。 ③石———重量单位。

古时每石一百二十斤,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他)把弓拿给臣子们看,臣子们都试着拉弓。

引,拉弓。 ⑤中关——拉弓拉到半满。

关同“弯”。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谁能用这张硬弓。

孰,哪一个。是,这,这个。

这里指弓。 [提示] 齐宣王明明只能拉开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却说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齐宣王自己也以为就是这么回事,最后落了个名不符实的坏名声。

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一是因为齐宣王的周围有一帮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为齐宣王自己爱听悦耳的奉承话。这则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净化社会风气也有现实意义。

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②,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③,因往晓之曰④:“天,积气耳,亡处亡气⑤。

若屈伸呼吸⑥,终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⑧,日月星宿不当坠耶⑨?”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⑩,亦不能有所中伤(11)。”其人曰:“奈地坏何(12)?”晓者曰:“地积块耳(13),”充塞四虚(14),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15),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

4. 古代文言文寓言故事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土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牧童与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一日曝(pù晒)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fǔ拍手)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chù收缩)入两股间,今乃掉(摇摆)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5. 文言文寓言故事

穿井得人①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③,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字词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②溉汲:取水。③穿井:挖井。

诗文翻译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边去取水,所以总有一个人在外边奔波。后来他家挖了一口井,于是对人说:“我挖了一口井,家里就多了一个人。”有人听见这话,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一个人。”于是全国的人都争相传播这样一条奇闻。消息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国君派人到丁家去查问。丁家的人回答说:“我们是说挖井之后多出一个人的劳力可供使用,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

启发:这个故事从丁氏的穿井引出传话的出入,说明传言易讹,凡事须亲自调查,这样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6. 文言文寓言故事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1、杯弓蛇影

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2、截竿进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坚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3、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4、拔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

7. 寓言故事(文言文)寓言故事,要简短的,有寓意的,不要《画蛇添足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ǜ)锲(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寓意:1.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要从更多的角度看事物.2.再大的学问家,也有不懂的事情.3.不能不懂装懂,要实事求是.。

8. 急需五篇文言文的寓言

刻舟求剑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买椟还珠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解释: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译文: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邯郸学步 出处:《庄子·秋水》 原文: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译文: 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很好看,就赶去邯郸跟人家学习步法。可是,他不仅没有掌握邯郸人走路的独特技能,而且忘记了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结果只好爬着回家了。

《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

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画蛇添足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

9. 寓言故事《考试》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新疆青少年出版社)阅读测试题一、填空题。

1.《愚公移山》中愚公要移的两座山分别是太行和 。2.“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出自寓言故事 。

3.《可笑的南歧人》中,南歧人因为喝了当地的水生了 病。4.《高山流水觅知音》叙述了俞伯牙和 的故事。

5.《此地无银三百两》中“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下一句是 。6.“曲调越高雅,唱法就越难,跟他唱的人自然就越少。”

出自寓言故事 。7.模仿美女西施皱眉的丑女叫 。

8. 喝酒时,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就害起病来。出自寓言故事 。

9 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是 。10.《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一名 。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 南郭先生是下列哪个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 ( )A.季子投师 B.刻舟求剑 C.滥竽充数 D.纪昌学射箭2. “ 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A.东施效颦 B.邯郸学步 C.刻舟求剑 D.螳螂捕蝉3.《棘刺母猴》中声称能在棘刺尖上雕母猴的人是哪国人? ( )A.郑国 B.燕国 C.赵国 D.卫国4.“节外生枝,故意卖弄,只会弄巧成拙,丧失原有的优势。”

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A.画龙点睛 B.画蛇添足 C.叶公好龙 D.腾蛇与飞龙5.“朝三暮四”中主人公是谁? ( )A.猴子 B.狐狸 C.蛇 D.兔子6.《黔之驴》中,驴子最后被谁吃掉了? ( )A.狮子 B.老虎 C.狐狸 D.大象7.《买椟还珠》中“椟”是指什么? ( )A.珍珠 B.箱子 C.包 D.盒子8.“比喻借别人的威风吓唬人。”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A.为虎作伥 B.亡羊补牢 C.狐***虎威 D.骑虎难下9.《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谁? ( )A.公明仪 B.张僧繇 C.孙叔敖 D.宋元君10.“比喻行动与目的正好相反。”

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A.自相矛盾 B.杞人忧天 C.塞翁失马 D.南辕北辙三、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鹬蚌相争的结果是老渔翁得到了好处。

( )2.“比喻不必要的,没有根据的担忧”出自寓言故事《杞人忧天》。( )3.《叶公好龙》中,当叶公见到真正的龙后非常高兴。

( )4.《望梅止渴》叙述的是刘备打仗途中发生的故事。 ( )5.《染丝》是墨子出游,路过一个染行,看见有人在染丝。

( )6.《万字》告诉我们:学无止境,若浅尝辄止,盲目自满,是学不到真本领的。 ( )7.《晏子的车夫》中晏子的妻子说要跟他离婚。

( )8.《螳螂捕蝉》中:“螳螂捕蝉”的下一句是“黄雀在后”。 ( )9.《夸父追日》中夸父死后,他的手杖化作了一大片梨林。

( )10.《穆公失马》讲的是秦穆公在韩地打仗时发生的故事。 ( )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新疆青少年出版社)阅读测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 王屋 2.郑人买履3.粗脖子病 4.钟子期5.隔壁王二不曾偷 6.曲高和寡7.东施 8.杯弓蛇影9.井底之蛙 10.厨师二、选择题。1. C 2. B 3. D4. B 5. A 6. B7. D 8. C 9. A10. D三、判断题。

1. √ 2. √ 3. * 4. * 5. √6. √ 7. * 8. √ 9. * 10. √。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什么?

画蛇添足成语故事如下: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参加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个痛快。这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

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再想显示自己的本领,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还洋洋得意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么?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他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揭示道理

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蒙蔽,而招致失败。

该成语告诫人们切不可有了一点成绩就头脑发昏,沾沾自喜。节外生枝,故意卖弄,只会弄巧成拙,丧失原有的优势。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出处:《画蛇添足》作者刘向?朝代汉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楚国有个祭祀的官员,给手下办事的人一壶酒和酒具。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

启示:

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告诫人们切不可有了一点成绩就头脑发昏,沾沾自喜。节外生枝,故意卖弄,只会弄巧成拙,丧失原有的优势。

名著《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张翼谏曰:“将军战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请问,画蛇添足讲述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样的道理?

画蛇添足的意思具体如下可供参考:

一、简述

画蛇添足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指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多此一举。在句子中一般用作宾语;含贬义。

二、成语故事

1、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喝。帮忙办事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得有余。这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

2、这壶酒就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

3、他洋洋得意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给蛇画起脚来。正在他一边给蛇画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

4、那个人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三、成语寓意

1、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2、该成语告诫人们切不可有了一点成绩就头脑发昏,沾沾自喜。节外生枝,故意卖弄,只会弄巧成拙,丧失原有的优势。

画蛇添足,它是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应该并不会感到陌生,它最早出自于《战国策·齐策二》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具体的说一下画蛇添足它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并且这个故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故事是发生在古时候,那个时候,楚国他有一家人,他们祭完祖之后,就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那些来给他们帮忙的人喝,但是呢,来给他们办事的人却很多,一壶酒如果给大家喝是不够的,若是只给一个人喝,那么他就能剩下一些,所以这壶酒到底怎么分呢?就有人建议说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哪个画得快,这壶酒就归他,大家都认为这一个方法非常的好就同意了,这个做法都在地上画起了蛇来,有一个人他画的很快一下子就画好了,他端起酒壶就要喝酒。但是他回头却看见那些人都还在画,他心里就想他们画的可真慢,并且还说,就算他在给蛇画几只脚,他也能够最快画完,于是他就手里拿着酒壶,然后右手就把他画好的那条蛇添上了几只脚,可是就在他一边给蛇画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就把他手里的九狐给抢了过去,并且还说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蛇画上脚呢?所以第1个画好的人就不是你了,而是我说完他就把夺过来的酒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

所以,从这个成语故事里边我们可以学到,我们要做一件事情的话,一定要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不能一边做一边想,如果没有清醒坚定的意志的话是会失败的,并且我们一定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因为如果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话,往往也会导致我们失败。同时如果我们在做一件事情节外生枝,故意卖弄的话,就只会弄巧成拙丧失原有的优势。

以上内容仅代表小编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