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6-09 0
  1. 治安策原文及翻译
  2. 文言文 公而忘私的答案
  3. 国尔忘家是什么意思
  4. 贾谊治安策原文及注释
  5. 关于因公忘私诗句
  6. 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和意思

成语名称: 国尔忘家 guó ěr wàng jiā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国尔忘家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国尔忘家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国尔忘家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尔:助词。为了国家不顾家庭。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语出处] 《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正音] 国;不能读作“ɡuǒ”。

[辨形] 忘;不能写作“妄”。

[近义] 为国捐躯 慷慨就义 公尔忘私

[反义] 损人利己 见利忘义 损公肥私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鲁迅《两地书》:“而当时改革的人;个个似乎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一种~;公尔忘私的气概。"

百科解释如下:

名称:国尔忘家

拼音:guó ěr wàng jiā

 解释:一心为国,不顾家庭。

 出处:《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示例:而当时改革的人,个个似乎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一种~,公尔忘私的气概。 ◎鲁迅《两地书》九

 近义词:为国捐躯、慷慨就义、公而忘私

 反义词:损人利己、见利忘义、损公肥私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view/393652.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v690102.htm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治安策原文及翻译

1. 《郭子仪初李光弼》文言文翻译

一、译文: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二、原文: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惧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所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扩展资料

一、作者简介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二、人物简介

1、郭子仪(6***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 人。唐朝杰出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2、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2. (三)(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题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

小题1:.A(2分)小题1:B(2分)小题1:我怎能怀有私心泻忿呢?(我又怎能心怀私怨呢!)(2分)小题1:围绕学习郭子仪公而忘私、尽弃前嫌的品质谈 即可(2分) 译文:郭子仪初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牙将的时候,二人很不和睦,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

后来郭子仪代替安思顺做了大将,李光弼怕被郭子仪杀掉,就跪下向郭子仪请求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您饶恕我的妻儿。”郭子仪快步走下堂来,拉住李光弼的手说:“现在国家,主上受辱,不是您不能使国家安定,我怎能怀有私心泻忿呢?”于是流着泪勉励李光弼为国尽忠,随后推荐他为节度使。

郭子仪就同李光弼共同破贼,没有一丝一毫的猜疑。

3. 文言文出处和译文刘贡父旧与王荆公(王安石)甚款

《石林诗话》 卷上赵清献公以清德服一世,平生蓄雷氏琴一张,鹤与白龟各一,所向与之俱。

始除帅成都,蜀风素侈,公单马就道,以琴、鹤、龟自随,蜀人安其政,治声藉甚。元丰间,既罢政事守越,复自越再移蜀,时公将老矣。

过泗州渡淮,前已放鹤,至是复以龟投淮中。既入见,先帝问:“卿前以匹马入蜀,所携独琴、鹤,廉者固如是乎?”公顿首谢。

故其诗有云“马寻旧路如归去,龟放长淮不再来”者,自纪其实也。 刘贡父天资滑稽,不能自禁,遇可谐诨,虽公卿不避。

与王荆公素厚,荆公后当国,亦屡谑之,虽每为绝倒,然意终不能平也。元丰末,为东京转运使,贬衡州监酒,虽坐他累,议者或谓尝以时相姓名为戏恶之也。

元佑初,起知襄州。淳于髡墓在境内,尝以诗题云:“微言动相国,大笑绝冠缨。

流转有余智,滑稽全姓名。师儒空稷下,衡盖尽南荆。

赘婿不为辱,旅坟知客卿。”又有续谢师厚善谑诗云:“善谑知君意,何伤卫武公。”

盖记前事,且以自解云。 晏元献公留守南郡,王君玉时已为馆阁校勘,公特请于朝,以为府签判,朝廷不得已,使带馆职从公。

外官带馆职,自君玉始。宾主相得,日以赋诗饮酒为乐,佳诗胜日,未尝辄废也。

尝遇中秋阴晦,斋厨夙为备,公适无命,既至夜,君玉密使人伺公,曰:“已寝矣。”君玉亟为诗以入,曰:“只在浮云最深处,试凭弦管一吹开。”

公枕上得诗,大喜,即索衣起,径召客治具,大合乐。至夜分,果月出,遂乐饮达旦。

前辈风流固不凡,然幕府有佳客,风月亦自如人意也。 欧阳文忠公记梅圣俞《河豚诗》:“春州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谓河豚出于暮春,食柳絮而肥,殆不然。

今浙人食河豚始于上元前,常州江阴最先得。方出时,一尾至直千钱,然不多得,非富人大家预以金啖渔人未易致。

二月后,日益多,一尾才百钱耳。柳絮时,人已不食,谓之斑子,或言其腹中生虫,故恶之,而江西人始得食。

盖河豚出于海,初与潮俱上,至春深,其类稍流入于江。公,吉州人,故所知者江西事也。

姑苏州学之南,积水弥数顷,旁有一小山,高下曲折相望,盖钱氏时广陵王所做。既积土山,因以其地潴水,今瑞光寺即其宅,而此其别圃也。

庆历间,苏子美谪废,以四十千得之为居。旁水作亭,曰沧浪,欧阳文忠公诗所谓“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者也。

子美既死,其后不能保,遂屡易主,今为章仆射子厚家所有。广其故址为大阁,又为堂山上,亭北跨水复有山,名洞山,章氏并得之。

既除地,发其下,皆嵌空大石,又得千余株,亦广陵时所藏,益以增累其隙,两山相对,遂为一时雄观。土地盖为所归也。

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

如“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读之初不觉有对偶。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但见舒闲容与之态耳。

而字字细考之,若经檃括权衡者,其用意亦深刻矣。尝与叶致远诸人和头字韵诗,往返数四,其末篇有云:“名誉子真矜谷口,事功新息困壶头。”

以谷口对壶头,其精切如此。后数日,复取本追改云:“岂爱京师传谷口,但知乡里胜壶头。”

至今集中两本并存。 蔡天启云:“荆公每称老杜「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啭」之句,以为用意高妙,五字之模楷。

他日公作诗,得「青山扪虱坐,黄鸟挟书眠」,自谓不减杜语,以为得意,然不能举全篇。”余顷尝以语薛肇明,肇明后被旨编公集,求之,终莫得。

或云,公但得此一联,未尝成章也。 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

其深浅以是为序。余尝戏谓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

“波漂菇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为函盖乾坤句;“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为随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为截断众流句。若有解此,当与渠同参。

欧阳文忠公诗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言多平易疏畅,律诗意所到处,虽语有不伦,亦不复问。而学之者往往遂失于快直,倾囷倒廪,无复余地。

然公诗好处岂专在此?如《崇微公主手痕诗》:“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此自是两段大议论,而抑扬曲折,发见于七字之中,婉丽雄胜,字字不失相对,虽“昆体”之工者,亦未易比。

言意所会,要当如是,乃为至到。 许昌西湖与子城密相附,缘城而下,可策杖往来,不涉城市。

云是曲环作镇时,取土筑城,因以其地道潩水潴之。略广百余亩,中为横堤。

初但有其东之半耳,其西广于东增倍,而水不甚深。宋莒公为守时,因起黄河春夫浚治之,始与西相通,则其诗所谓“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湖极目天”者也。

其后韩持国作大亭水中,取其诗名之曰展江。然水面虽阔,西边终易堙塞,数十年来,公厨规利者,遂涸以为田,岁人才得三百斛,以佐酿酒,而水无几矣。

余为守时,复以还旧,稍益开浚,渺然?嬗薪ぁ\旃?姼?幸黄?性疲骸赶蛲砼f滩都浸月,遇寒新水便生烟。”尤风流有味,而世不传。

4. 写一个与战争相关的故事(一句话概括

智勇双全威震诸侯 国事为重知错能改——爱国名将廉颇的故事所向披靡 卫国安民——西汉大将军卫青的故事出击匈奴 威震漠北——西汉爱国名将霍去病的故事献身边陲的一代名将——西汉后将军赵充国的故事中流击楫 奔赴国难——志在统一的爱国名将祖逖历经三代 忠心不改——岭南巾帼英雄冼夫人的故事忠勇爱国 力挽狂澜——唐代爱国名将郭子仪的故事出奇制胜 以少胜众——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将李光弼杨门虎将 忠烈雁门——北宋爱国名将杨业的故事子承父志 再振雄风——抗辽大将杨延昭的故事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抗金名将宗泽的故事抗金义重泰山 富贵轻如鸿毛——宋代抗金英雄李纲的故事建炎第一功终属——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故事顺昌城的旗帜——抗金名将刘铕的故事精忠园的诉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故事丹心永存正气浩然——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故事力挽狂澜保卫北京——明朝爱国名将于谦的故事忠诚许国威震南疆——抗倭名将俞大猷的故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 维护民族团结的塞外女杰——忠顺夫人三娘子的故事杖策必因图雪耻 横戈原不为封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的故事时穷节见真男子——抗清英雄史可法的故事赤心报国 丹心永存——抗清英雄张煌言的故事 劈波斩浪 光照华夏——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事 维护祖国尊严 捍卫北疆***——清初爱国名将萨布素的故事勇冠三军威震大漠——清代蒙古族爱国名将策凌的故事维护祖国统一的三朝武臣——清代爱国名将岳钟琪的故事。

5. 阅读下文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

(4分)(1)都,全。(2分)(2)平定、安定、安稳。

(2分)小题2:C(3分)小题3:(2分) 恐见诛小题4:不计前嫌、公而忘私、顾全大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答到其中两点得3分,答到其中一点得2分。)

(3分) 小题1:试题分析:先疏通短文,了解内容,根据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再根据自己所学积累判断字词含义,注意“俱”与“具”的区别。小题2:试题分析:先观察各译句的区别所在,再根据文意和掌握的古汉语知识理解原句,与各项比较。

本句是倒装句,“涕”是眼泪的意思,故C正确。小题3:试题分析:疏通文意,抓住李光弼与郭子仪的行为描写谷贱伤农,根据短文中的情节理解人物,回答问题。

小题4:试题分析:抓住文中对李光弼的言行描写,从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概括人物形象。 。

6. 公而忘私 文言文答案

公而忘私 词目 公而忘私

发音 gōng ér wàng sī

释义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示例 这两位同学的破釜沉舟,~的勇气,是使我私心佩服的,(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文言文: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①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④妻子⑤。”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解释: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光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君主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①俱:都 ②牙将:副将 ③不想能:互相看不起 ④贷:宽恕 ⑤妻子:妻子女儿

文言文 公而忘私的答案

原文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叙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黄帝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狶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肴乱,高皇帝与诸公倂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仅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

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徵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狶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不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壹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蹠戾。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势方倒县。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金絮***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非亶倒县而已,又类辟,且病痱。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今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医能治之,而上不使,可为流涕者此也。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进谋者率以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臣窃料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大县,以天下之大困于一县之众,甚为执事者羞之。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行臣之计,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今不猎猛敌而猎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细娱而不图大患,非所以为安也。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

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白縠之表,薄纨之里, 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适,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且帝之身自衣皁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天子之后以缘其领,庶人孽妾缘其履:此臣所谓舛也。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奸邪,不可得也。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然而献计者曰“毋动”,为大耳。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于,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盗者剟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余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使管子愚人也则可,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奸人几幸,而众心疑惑。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几幸,而群臣众信,是不疑惑!此业一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舩必覆矣。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传之德义;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子提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故择其所耆,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学。学者,所学之官也。《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 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及太于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习与智长,故切而不媿;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三代之礼: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鸾和,步中《***齐》,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其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若艾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鄙谚曰:“不习为吏,视已成事。”又曰:“前车覆,后车诫。”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法圣智也。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夫存亡之变,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开于道术智谊之指,则教之力也。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耆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者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殴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殴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亡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太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见君之几杖则起,遭君之乘车则下,入正门则趋;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此所以为主上豫远不敬也,所以体貌大臣而厉其节也。今自王侯三公之贵,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礼之也,古天子之所谓伯父、伯舅也,而令与众庶同黥劓 刖笞 弃市之法,然则堂不亡陛乎?被戮辱者不泰迫乎?廉耻不行,大臣无乃握重权,大官而有徒隶亡耻之心乎?夫望夷之事,二世见当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习也。

臣闻之,履虽鲜不加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夫尝已在贵宠之位,天子改容而体貌之矣,吏民尝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若夫束缚之,系緤之,输之司寇,编之徒官,司寇小吏詈骂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夫卑贱者习知尊贵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习天下也,非尊尊贵贵之化也。夫天子之所尝敬,众庶之所尝宠,死而死耳,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

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伐而灭之,移事智伯。及赵灭智伯,豫让衅面吞炭,必报襄子,五起而不中。人问豫子,豫子曰:“中行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节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顽顿亡耻,诟亡节,廉耻不立,且不自好,苟若而可,故见利则逝,见便则夺。主上有败,则因而挺之矣;主上有患,则吾苟免而已,立而观之耳;有便吾身者,则欺卖而利之耳。人主将何便于此?群下至众,而主上至少也,所托财器职业者粹于群下也。俱亡耻,俱苟妄,则主上最病。故古者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厉宠臣之节也。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坐污秽*乱男女亡别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故贵大臣定有其罪矣,犹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迁就而为之讳也。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白冠 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罪耳,上不执缚系引而行也。其有中罪者,闻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颈 而加也。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跌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曰:“子大夫自有过耳!吾遇子有礼矣。”遇之有礼,故群臣自憙;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上设廉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不以节行报其上者,则非人类也。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诚死宗庙,法度之臣诚死社稷,辅翼之臣诚死君上,守圄扞敌之臣诚死城郭封疆。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彼且为我死,故吾得与之俱生;彼且为我亡,故吾得与之俱存;夫将为我危,故吾得与之皆安。顾行而忘利,守节而仗义,故可以托不御之权,可以寄六尺之孤。此厉廉耻行礼谊之所致也,主上何丧焉!此之不为,而顾彼之久行,故曰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译文

我私下考虑现在的局势,应该为之痛哭的有一项,应该为之流泪的有两项,应该为之大声叹息的有六项,至于其他违背情理而伤害大道的事,很难在奏疏中一一列举。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却认为还不是那么回事。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大治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治乱大体的人。有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这堆木柴之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的地方,现在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本末颠倒,首尾冲突,国制混乱,不合理的现象严重,怎么能够说是大治!陛下为什么不让我对您详细地说明这一切,因而提出使国家真正大治大安的方策,以供陛下仔细斟酌选用呢?

射箭打猎之类的与国家安危的关键相比,哪一样更急迫?***若所提的治世方法,需要耗费心血,摧残身体,影响享受钟鼓所奏音乐的乐趣,可以不加***纳;我的治国方策,能保证使陛下所享受的各种乐趣不受影响,却可以带来封国诸侯各遵法规,战争不起,平民拥护首领,匈奴归顺,纯朴之风响彻边陲,百姓温良朴素,官司之类的事情停止不发。大的气数已定,那么,全国便会顺应而治理得好,四海之内,一派升平的气象,万物都符合事理,陛下在生时被称为明帝,死后成为明神,美名佳誉永垂青史。《礼》书上说宗庙有功德,使您的顾成庙被尊称为大宗,得以与太祖共享盛名,与大汉天下共存亡。创建长久安定的形势,造成永久太平的业绩,以此来承奉祖庙和六亲,这是最大的孝顺;以此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使芸芸众生得到养育,这是最大的仁;创设准则,标立纪纲,使大小事物各得其所,对后代可以为万世子孙树立楷模,即使是后世出现了愚鲁、幼稚、不肖的继承人,由于他继承了您的鸿业和福荫,还可以安享太平,这是最明智的办法。凭陛下的精明练达,再有稍微懂得治国之道的人辅佐,要达到这一境界并不困难。其内容全都可以原本地向陛下陈述,希望陛下不要忽视。我谨慎地用它来考察过天地的变化,应验过往古的情况,核对过当今的事情,日夜思考而详细地知道了它的内容,即使是禹和舜再生,为陛下考虑,也不能加以改变。

建立诸侯国过于强大,本来必然会造成天子与诸侯之间互相对立的形势,臣下屡遭祸害,皇上也多次忧伤,这实在不是使皇上放心、使臣下保全的办法。如今有的亲兄弟图谋在东方称帝,亲侄子也向西袭击朝廷,近来吴王的谋反活动又被人告发。天子现在年富力强,品行道义上没有过错,对他们施加功德恩泽,而他们尚且如此,何况最大的诸侯,权力比他们还要大十倍呢!

虽然如此,但是天下还比较安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大诸侯国的国王年纪还小没有成年,汉朝安置在那里的太傅、丞相还掌握着政事。几年以后,诸侯王大都加冠成人,血气方刚,而汉朝委派的太傅、丞相都要称病还乡了,而诸侯王会自下而上地普遍安插亲信,如果这样的话,他们的行为同淮南王、济北王有什么区别呢?到了那时,而想求得天下安定,即使是唐尧、虞舜在世也办不到了。

黄帝说:“到了中午一定要抓紧曝晒,拿着刀子一定要赶紧宰割。”现在要使治安之道顺利而稳妥地推行,是十分容易的。***使不肯及早行动,到头来就要毁掉亲骨肉,而且还要杀他们的头,这难道同秦朝末年的局势还有什么区别吗?凭着天子的权位,趁着当今的有利时机,靠着上天的帮助,尚且对转危为安、改乱为治的措施有所顾虑,***设陛下处在齐桓公的境地,大概不会去联合诸侯匡正天下吧?我知道陛下一定不能那样做的。***如国家的局势还像从前那样,淮阴侯韩信还统治着楚,黥布统治着淮南,彭越统治着梁,韩王信统治着韩,张敖统治着赵,贯高做赵国的相,卢绾统治着燕,陈还在代国,***令这六七个王公都还健在,在这时陛下继位做天子,自己能感到安全吗?我判断陛下是不会感到安全的。在天下混乱的年代,高祖和这些王公们共同起事,并没有子侄亲属的势力做为依靠。这些王公走运的就成了亲近的侍从,差一点的仅当个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他们的才能远不及高祖。高祖凭着他的明智威武,即位做了天子,割出肥沃的土地,使这些王公成为诸侯王,多的有一百多个城,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恩德是优厚的了,然而在以后的十年当中,反叛汉朝的事发生了九次。陛下跟这些王公,并没有亲自较量过才能而使他们甘心为臣的,也不是亲自封他们当诸侯王的。即使高祖也不能因此而得到一年的安宁,所以我知道陛下更不能得到安宁的。不过,上面这些情况,还有可以推托的理由,说是“关系疏远”。那就请允许我试着谈谈那些亲属诸侯王吧。***如让齐悼惠王统治着齐,楚元王统治着楚,赵王统治着赵,幽王统治着淮阳,恭王统治着梁,灵王统治着燕,厉王统治着淮南,***如这六七位贵人都还健在,在这时陛下即皇帝位,能使天下太平吗?我又知陛下是不能的。像这些诸侯王,虽然名义上是臣子,实际上他们都怀有老百姓那种兄弟关系的想法,大概没有不想***用天子的制度,而把自己当做天子的。他们擅自把爵位赏给别人,赦免死罪,甚至有人乘坐天子的黄屋车。他们不执行汉朝的法令。即使执行了,像厉王那样的不守法的人,命令他都不肯听从,又怎么能招他来呢!幸而召来了,法律怎么能施加到他身上呢!动了一个近亲,天下诸王都环视着惊动起来。陛下的臣子当中即使有冯敬那样勇敢的人,但是他刚开口揭发诸侯王的不法行为,刺客的匕首已经刺进他的胸膛了。陛下虽然贤明,谁能和您一起来治理这些人呢?所以说,关系疏远的诸侯王必定危险,关系亲近的诸侯王也一定作乱,这是事实所证明了的。那些自负强大而发动叛乱的异姓诸侯王,汉朝已经侥幸地战胜他们了,可是却没有改变酿成叛乱的制度。同姓诸侯王也袭用了这种做法,发动叛乱,如今已有征兆了,形势又完全回复到以前那种状态!灾祸的变化,还不知道要转移到何处,英明的皇帝处在这种情况下,尚且不能使国家安宁,后代又将怎么办呢!

屠牛坦一早晨宰割了十二头牛,而屠刀的锋刃并不变钝,这是因为他所刮剔割剥的,都是顺着肉的肌理下刀。等碰到胯骨、大腿骨的地方,那就不是用砍刀就是用斧头去砍了。仁义恩厚好比是君王的刀刃,权势、法制好比是君王的砍刀、斧头。如今的诸侯王好比是胯骨、大腿骨,如果放弃砍刀、斧头不用,而要用刀刃去碰,我认为刀子不是出缺口就是被折断。为什么仁义恩厚不能用在淮南王、济北王的身上呢?因为形势不容许啊!

国尔忘家是什么意思

释义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编辑本段注释

①郭子仪、李光弼:唐朝人,都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 ②俱:都。 ③牙将:副将。 ④不相能:互相看不起。 ⑤虽:即使 ⑥诛:诛杀 ⑦但:只 ⑧贷:宽恕。 ⑨妻子:妻子和儿女。 ⑩为:成为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事例

这两位同学破釜沉舟,公而忘私的勇气,是使我私心佩服的。(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编辑本段原文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②为安思顺牙将③,不相能④,虽⑤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⑥,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⑦乞贷⑧妻子⑨。”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⑩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编辑本段译文

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的(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光弼害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君主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贾谊治安策原文及注释

拼音:

guó ěr wàng jiā

解释:

一心为国,不顾家庭。

出处:

《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例句:

而当时改革的人,个个似乎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一种~,公尔忘私的气概。(鲁迅《两地书》九)

关于因公忘私诗句

贾谊治安策原文及注释如下:

原文: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叙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_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黄帝曰:“日中必_,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_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肴乱,高皇帝与诸公_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仅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

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徵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_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不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壹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天下之势方病大_。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病非徒_也,又苦_戾。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_也,又苦_戾。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势方倒县。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__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金絮***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非_倒县而已,又类辟,且病痱。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今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医能治之,而上不使,可为流涕者此也。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进谋者率以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臣窃料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大县,以天下之大困于一县之众,甚为执事者羞之。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行臣之计,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今不猎猛敌而猎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细娱而不图大患,非所以为安也。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

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白_之表,薄纨之里, 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适,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且帝之身自衣_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天子之后以缘其领,庶人孽妾缘其履:此臣所谓舛也。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奸邪,不可得也。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然而献计者曰“毋动”,为大耳。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__,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于,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盗者_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余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使管子愚人也则可,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奸人几幸,而众心疑惑。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几幸,而群臣众信,是不疑惑!此业一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_必覆矣。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传之德义;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子提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故择其所耆,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学。学者,所学之官也。《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 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及太于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习与智长,故切而不_;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三代之礼: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鸾和,步中《***齐》,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其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若艾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鄙谚曰:“不习为吏,视已成事。”又曰:“前车覆,后车诫。”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法圣智也。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夫存亡之变,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开于道术智谊之指,则教之力也。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耆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者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殴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殴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亡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太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见君之几杖则起,遭君之乘车则下,入正门则趋;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此所以为主上豫远不敬也,所以体貌大臣而厉其节也。今自王侯三公之贵,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礼之也,古天子之所谓伯父、伯舅也,而令与众庶同黥劓 刖笞 弃市之法,然则堂不亡陛乎?被戮辱者不泰迫乎?廉耻不行,大臣无乃握重权,大官而有徒隶亡耻之心乎?夫望夷之事,二世见当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习也。

臣闻之,履虽鲜不加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夫尝已在贵宠之位,天子改容而体貌之矣,吏民尝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若夫束缚之,系_之,输之司寇,编之徒官,司寇小吏詈骂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夫卑贱者习知尊贵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习天下也,非尊尊贵贵之化也。夫天子之所尝敬,众庶之所尝宠,死而死耳,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

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伐而灭之,移事智伯。及赵灭智伯,豫让衅面吞炭,必报襄子,五起而不中。人问豫子,豫子曰:“中行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节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顽顿亡耻,诟亡节,廉耻不立,且不自好,苟若而可,故见利则逝,见便则夺。主上有败,则因而挺之矣;主上有患,则吾苟免而已,立而观之耳;有便吾身者,则欺卖而利之耳。人主将何便于此?群下至众,而主上至少也,所托财器职业者粹于群下也。俱亡耻,俱苟妄,则主上最病。故古者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厉宠臣之节也。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_簋不饰”;坐污秽*乱男女亡别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故贵大臣定有其罪矣,犹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迁就而为之讳也。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白冠 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罪耳,上不执缚系引而行也。其有中罪者,闻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颈 而加也。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跌而自裁,上不使_抑而刑之也,曰:“子大夫自有过耳!吾遇子有礼矣。”遇之有礼,故群臣自_;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上设廉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不以节行报其上者,则非人类也。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诚死宗庙,法度之臣诚死社稷,辅翼之臣诚死君上,守圄_敌之臣诚死城郭封疆。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彼且为我死,故吾得与之俱生;彼且为我亡,故吾得与之俱存;夫将为我危,故吾得与之皆安。顾行而忘利,守节而仗义,故可以托不御之权,可以寄六尺之孤。此厉廉耻行礼谊之所致也,主上何丧焉!此之不为,而顾彼之久行,故曰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注释:

(1)树国:建立诸侯国。

(2)相疑:指朝廷同封国之间互相猜忌。通行本《汉书》“疑”下无也字,据《群书治要》补。

(3)被:遭受。

(4)爽:伤败,败坏。

(5)安上而全上:指稳定中央***,保全黎民百姓。

(6)亲兄之子:指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济北王刘兴居。乡:向。汉文帝三年(前177)济北王谋反,发兵袭击荥阳,失败被杀。?

(7)见告:被告发。句指吴王刘濞抗拒朝廷法令而被告发。?

(8)春秋:指年令。春秋鼎盛,即正当壮年。?

(9)行义未过:行为得宜,没有过失。

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和意思

1.古文 公而忘私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老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2.关于忘记的诗句

1、纳兰容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画堂春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桑子

惜花需自爱,休只为花疼。——临江仙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

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

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 ——临江仙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3.公而忘私是成语么

是成语

公而忘私 [gōng ér wàng sī]

基本释义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褒义

出 处

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例 句

我们要学习雷***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舍己为人 光明正大 铁面无私 大公至正 为国捐躯 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成仁取义 舍身求法 大公无私

反义词

急公好义 自私自利 损人利己 ***公济私

4.关于自律的诗句

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 2、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3、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徐九经 4、名不可以虚求,贵不可以伪得。——《袁子正书政略》 5、以细行律身,不可以细行取人。

——魏源 6、明道德以固本,重修养以安魂,知廉耻以净心,去贪欲以守节。 7、廉耻,立人之大节。

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

——陈弘谋 8、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诚生信,勤生效。——李惺 9、权似一条河,清浊看官德。

——《现代国洪河作》 10、多行不义必自毖。——《左传》 11、古人有言曰:“大-法小廉。”

大臣能廉,仅得其半。非廉无以行法,非法无以佐廉。

——陈弘谋 12、公生明,廉生威。 1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14、严下吏之贪,而不问上官,法益峻,贪益峻,政益乱,民益死,国乃以亡。——王夫之 15、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

——岳飞 16、大臣之廉耻,即天下之风尚。——史可法 17、廉洁方能聚人,律已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18、对可耻的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挽救。——德谟克利特 19、***受贿,此弊不去,为患浸深。

——包拯 20、自私与贪婪相结合,会孵出许多损害别人的毒蛇。——艾青 21、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 22、自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机会改正。——海涅 23、祸咎之来,本难逆料,然唯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不骄盈四者,穷可弥缝一二。

人为财死,不贪少祸。——曾国藩 24、贪者逆取,不顾非义而不厌;廉者顺取,得之分内而常愧。

——陈荩 2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6、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朱柏庐 27、先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先平已见,而后可以听人言。——金缨 28、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俭与勤。

——林逋 29、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朱熹 30、怀律已之心,修为官之德。

31、时刻发现自己的错误,大胆直率的承认,敏捷勇敢地更改。 32、一个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

——安德雷耶夫 33、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 34、不受曰廉,不污曰洁。

盖无廉则无新不取,***则无新不为。不廉其源皆生于***也。

——顾炎武 35、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36、终身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余。

——何坦 37、要进行严厉的自我克制,因为克制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泰戈尔 38、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 3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40、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瞪瞪难逃脱。

——陈毅 41、多植荷花塘自清勤反***政自明。 42、智者,以别人惨痛的教训警示自己;愚者,用自己沉重的代价唤醒别人。

43、心无私欲,自然会刚,心无邪曲,自然会正。——陆拢其 4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45、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46、为政必以风化德礼为先,风化必以至诚为本。

——胡安国 47、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韩涛 48、正己然后可以正物,自治然后可以治人。

——岳飞 49、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0、居官四败曰: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覆多诈者败。

——曾国藩 51、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诸葛亮 52、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53、贪巧而懵于民事者,则禽兽之不若。——钱泳 54、不管人家恨你还是爱你,都要检查自己的行为。

——伏尼契 55、自尊、自知、自制,只有这三者才能把自己引向最尊贵的王国。——丁尼生 5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 57、做官时,要往前日想一想:我原不是官;又要往后日想一想:不能常有此官。寻取真我,方有着落。

——申居郧 58、“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郑培民 59、人心贵乎光明洁净。

——程颐 60、反腐倡廉重在标本兼治,廉洁自律务求身体力行。 61、保初节易,保晚节难。

——朱熹 62、廉者政之本矣,乃国之四维,立人之大节,仕者之大德。——孟子 63、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

——贾谊 64、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的解剖自己。——鲁迅 65、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包拯 66、利令智昏。——《古今格言利害》 67、自重、自盛自警、自励。

68、夺天下之公利,徇一已之利,是谓国-贼。——黄宗羲 69、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陈云 70、吃苦在前,享福在后,这是取得党和人民群众信任的基本条件。——*** 71、官不可以私予人,。

5.文言文 公而忘私 赏析分析

文言原文: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①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④妻子⑤。”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注释

①俱:都。

②牙将:副将。

③不想能:互相看不起。

④贷:宽恕。

⑤妻子:妻子儿女

解释: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光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君主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爱国篇

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国语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贾谊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

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司马迁

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班固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范晔

投死为国,以义灭身。——曹操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晔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其然。——崔颢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杜甫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杜甫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韩愈

以国家之务为己任。——韩愈

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林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专利国家,不为身谋。——司马光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

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胡宏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一寸赤心惟报国。——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辛弃疾

一身忧国心,千古敢言气。——楼钥

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文天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胸中有誓深如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

尽忠报国。 ——脱脱

一寸山河一寸金。——脱脱

富贵倘来君莫问,丹心报国是男儿。——于谦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李梦阳

丈夫所志在经国。——海瑞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宋纁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张煌言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已。——顾炎武

丈夫不报国,终为愚!——陈恭尹

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颜元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

海水沸腾,耳中梦中,炮声隆隆。凡百君子,岂能无沦胥非类之悲乎?图避谤乎?闭户之士哉!——康有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

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秋瑾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拚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抖擞精神,唤起国魂,思独立,心如百炼金坚。把微躯为国捐,把微躯为国捐。羞偷生,怕神州瓦解难全。——黄遵宪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中华道德名言精粹

守法篇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

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

凡将举事,令必先行。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管子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

诛不避贵,赏不避贱。——晏子春秋

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论语

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慎到

欲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贵不得逾亲,禄不得逾位。——慎到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李悝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商君书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牛,济大川而无船楫也。——商君书

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战国策

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战国策

一天下者,令于天下则行,禁焉则止。——尸子

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荀子

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

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韩非子

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韩非子

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韩非子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

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韩非子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不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韩非子

好以智矫法,时以私杂公,法禁变易,号令数下者,可亡也。——韩非子

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韩非子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持国。——吕氏春秋

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礼记

矫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圆。——淮南子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司马迁

******悫,罪当***从。——司马迁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司马迁

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桓宽

曲木恶绳直,奸邪恶正法。——桓宽

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桓宽

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均刑殊则百姓惑。——班固

政令必行,宪禁必从而国不治者,未尝有也。——王符

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王符

赏毫厘之善,必有所劝;罚纤芥之恶,必有所阻。——桓范

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陈寿

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范晔

赏一劝百,罚一惩众。——王通

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吴兢

若甑生获免……有功之人,皆须犯法。——吴兢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吴兢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吴兢

赏妄行则善不劝,罚妄行则恶不惩。——魏征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刘昫

法者,国仰以安也;顺则治,逆则乱,甚乱者灭。——宋祁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欧阳修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欧阳修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国,则一国治。——王安石

执法而不求情,尽心而不求名。——苏洵

约之以礼,驱之以法。——苏洵

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天下不服,而求法之行,不可得也。——苏辙

赏而不诚不劝也,刑而不诚不戒也。——崔敦礼

法无宽严,清者斯贵。——徐祯稷

凡事不可轻疑,惟断狱不可不疑。——吕坤

赏及壬人,则善者不以赏为荣;罪及善者,则恶者不以罚为辱。——吕坤

严下吏之贪,而不问上官,法益峻,贪益甚,政益乱。——王夫之

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毋贪,不可得也。——顾炎武

立法非难,守法为难;听谏非难,乐谏为难。——张廷玉

强人之所不能,法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魏源

中华道德名言精粹

诚信篇

无信患作,失援必毙。——左传

信,国之宝也。——左传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左传

失信不立。——左传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左传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上好信,***莫敢不用情。——论语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民无信不立。——论语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荀子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诚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

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韩非子

君子必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礼记.大学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礼记?中庸

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礼记?表记

君子不失口于人,故言足信也。——礼记?表记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儒行

内不自诬,外不诬人。——韩婴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司马迁

人先信而后求能。——刘安

诚无垢,思无辱。——刘向

布令信而不食言。——刘向

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班固

夫高论而相欺,不诺忠论而诚实。——王符

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王符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待人,妻子疑之。——杨泉

开诚心,布公道。——陈寿

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傅玄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范晔

巧伪不如拙诚。——颜之推

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颜之推

为国之本,在乎忠信;古人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国家兴废,莫不由之。——李廷寿

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王通

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交接有分矣,不诚则绝。——魏征

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败德,为下则危身。——吴兢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馋诉。——刘禹锡

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林逋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林逋

齐斗堆金,难买丹诚一寸真。——晏几道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颐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保国。——司马光

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司马光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司马光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苏轼

成事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苏轼

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杨时

处己、事上、临下,皆当以诚为主。——薛瑄

诺而寡信,宁无诺。——彭汝让

轻诺者必寡信,与其寡信,不如勿诺。——申涵光

半句虚言,折尽平生之福。——唐彪

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魏裔介

诚信相接,如坐人春风。——王晫

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

中华道德名言精粹

知礼篇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经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管子

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左传

礼之可以为国久矣,与天地养。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左传

富贵而骄,自遣其咎。——老子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

道之以致,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

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权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荀子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辱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荀子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

权力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由乎是,死由乎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荀子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荀子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私。礼者,表也。——荀子

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行,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易行。——韩婴

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大戴礼记

忠信,礼之本也。忠信之人,可以学礼。——礼记

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礼记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

富润屋,德润身。——礼记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遇士无礼,不可以得贤。——刘安

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后羞。——司马迁

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司马迁

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班固

在官唯明,莅事唯平,立身唯清。——马融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曹操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陆机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李百药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吴兢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韩愈

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白居易

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张籍

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林逋

求名莫如自修,善誉不能掩恶也。——欧阳修

礼贵从宜,事难泥古。——王安石

礼之始作也,难而易行;既行也,易而难久。——苏洵

民习礼义,易与为善,难与为非。——苏辙

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私,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陆游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杨万里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知耻是由内心以生。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朱熹

锄一恶,长十善。——脱脱

种树者必养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王守仁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

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海瑞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朱柏庐

居官以正己为先;不独当戒利,亦当远名。——张廷玉

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陈弘谋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申居郧

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张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