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丑吗,隆裕太后女中尧舜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7 0
  1. 清帝退位,隆裕太后为何竟在朝堂上嚎啕大哭?
  2. 盘点光绪皇帝的3个女人,最爱的女人被扔进井中,马脸驼背成皇后吗?
  3. 隆裕太后为什么会下诏退位?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 隆裕太后是亡国太后,弄丢了大清王朝,为何死后赢得国人尊重?
  5. 同是末代皇帝,溥仪和崇祯为啥差距那么大呢?

隆裕太后不是溥仪的亲生母亲,不会怀上溥仪。

溥仪是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溥仪在1906年出生于北京的醇亲王府。

1908年光绪皇帝病重的时候慈禧就下令把溥仪接到宫里居住,1908年11月4日,光绪皇帝驾崩以后因为没有子嗣继承皇位,慈禧就下令把溥仪过继给光绪皇帝继承皇位。

隆裕太后丑吗,隆裕太后女中尧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扩展资料: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去世,第二代醇亲王载沣只有3岁的儿子爱新觉罗·溥仪,依照慈禧太后遗命以继承同治,兼祧光绪的双重身份,被立为宣统皇帝。

兼祧母后的隆裕皇后被尊为皇太后。醇亲王载沣被封为监国摄政王。12月28日,全国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越来越高,隆裕太后召集庆亲王奕劻、袁世凯等王公贵族和国务大臣共商国事最终签订退位诏书。

1909年9月11日,黄兴、陈其美一行人在袁世凯、孙中山的一再邀请催促之下来到北京。当天晚上,满清皇族奉隆裕太后的旨意,在金鱼胡同的那桐住宅举行欢迎会,黄兴在答谢词中表示,辛亥革命不过三个月就实现共和。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太极殿病逝,享年46岁,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3日,文武官员穿孝27日。

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2月26日休会一天。2月28日为祭奠之期。副总统黎元洪在唁电中称赞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在参议院议长吴景濂的倡议下,民国***于3月19日在太和殿召开国民哀悼大会。灵堂上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灵堂正中摆放隆裕像,所有外露的梁柱均用白布包裹。

殿堂内摆满挽联、花圈。穿着清式丧服和现代军服的仪仗队在灵堂前左右站立。已经逊位的宣统皇帝,也上谥号为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隆裕太后的尸体随后与光绪帝合葬于河北易县的崇陵。

百度百科—隆裕太后

清帝退位,隆裕太后为何竟在朝堂上嚎啕大哭?

隆裕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后,与慈禧太后的强势性格不同,隆裕太后是一个优柔寡断、性格内敛的皇室成员,或许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面,隆裕太后能够成为一个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但是历史偏偏把隆裕太后安排在了中国的最高权力的宝座上面。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后,按照慈禧太后生前的政治安排,光绪帝的皇后隆裕成为皇太后,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本人为监国摄政王,实际上隆裕太后与慈禧太后还有一层亲缘的关系,那就是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弟弟桂祥的女儿,也就是慈禧太后的侄女。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终,其后全国舆论一边倒的对隆裕太后表示哀悼,袁世凯力主对隆裕太后进行国葬,副总统黎元洪则称赞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隆裕太后之所以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首先与隆裕太后在辛亥鼎革之际的主动宣布清帝逊位而带来的南北之间的和平,如果隆裕太后当时听从了清廷内部强硬派的主张,那么中国在当时必然会陷入一片生灵涂炭之中。或许很多人会认为隆裕太后是受了袁世凯等人的欺骗,因而被迫宣布清帝退位的,实际上,真实的情况是至少在南北和谈的时候,隆裕太后已经有了让国的意思。

其次,隆裕太后本人的遭遇也是让人同情的,与光绪帝成亲二十年,但是光绪帝从来没有正眼瞧过她,一直冷落她,隆裕也没有为光绪帝生过孩子,后来的溥仪实际上是过继给光绪帝和隆裕的,因而只能说是隆裕太后的继子。所以,隆裕太后在46岁的时候就染病身亡,之所以会获得那么高的评价实际上与她的本人的值得同情的遭遇也有关。

盘点光绪皇帝的3个女人,最爱的女人被扔进井中,马脸驼背成皇后吗?

她是清朝末代太后,她是慈禧的侄女,满洲镶黄旗人,姓叶赫那拉,名静芬,小名又叫喜子,她就是隆裕太后。1888年,“老佛爷”慈禧太后钦点静芬和光绪成婚,次年被立为皇后,成为“***”。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正式宣告溥仪退位。她内心是很苦的,背后不知流了多少眼泪,她是清朝的罪人,268年的清朝江山在她手里终结。宣统皇帝退位后,末代太后隆裕在朝堂之上嚎啕大哭,这是为何呢?

光绪和慈禧双双驾鹤西去,隆裕垂帘听政

公元1908年,光绪皇帝的人生走到了终点,他在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恰巧死在了慈禧老佛爷的前面。慈禧下旨由光绪皇帝的侄儿,载沣长子溥仪即位,年号宣统。宣统登基,光绪的隆裕皇后升格为隆裕皇太后,被称为“兼祧母后”。由于宣统帝登基时年仅三岁,因此由隆裕太后抚养宣统帝。不久,慈禧也驾鹤西去,留下了孤儿寡母宣统帝和隆裕太后。隆裕太后虽不爱权,可宣统年幼,不得不实行垂帘听政,和宣统的生父摄政王载沣, 共同执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久居后宫的隆裕,可没有她的姑姑慈禧的两把涮子,既没有亲信,也没有慈禧的杀伐果断,大权落在了摄政王载沣手里。面对载沣的专权,不善政治的隆裕退出权力中心,她于是一心一意的抚养溥仪。好景不长,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无能的载沣眼见大势已去,便辞去了监国摄政王的职位,拍拍***回家养老去了,把岌岌可危的清朝甩给了一介女流隆裕手中。

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风雨飘摇,隆裕代表宣统下退位诏书

在没有担当的摄政王载沣回家养老后,重新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成为了这个即将消失的王朝的掌舵人。辛亥革命后,全国要求宣统退位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隆裕太后手足无措。她召集庆亲王奕劻等满清贵族商量军国大事,毫无办法,最后不得不接受袁世凯的意见,即南北和谈,清帝退位。

隆裕太后为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愧为“女中尧舜”,值得为其举行隆重的国葬,为其降半旗致哀。隆裕是末代太后,从此,我国再无太后,她为太后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大清王朝268年的基业,断送在隆裕太后的手里,她自然会嚎啕大哭了。

隆裕太后为什么会下诏退位?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享国276年,共历经十二位皇帝;虽然在清王朝前期拥有过辉煌,但正是由于初期的辉煌,导致清王朝的统治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盲目的狂妄自大;而这种盲目的狂妄自大,带来的结局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清朝中后期的皇帝都是很悲催的;但是要说清朝哪位皇帝最悲催,想来应该还是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的一生都是悲剧,由于同治皇帝没有子嗣,所以在同治皇帝去世后,帝位由谁接替是个问题;当时慈禧太后已经掌握朝政大权,所以这种事当然是由慈禧太后来定夺。虽然清朝皇室成员不少,其中比较卓绝的有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及惇亲王奕誴,但慈禧太后为了避免麻烦,于是选了年仅四岁的载湉为帝。

慈禧太后选载湉当然是有原因的,这载湉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而且这奕譞还是慈禧太后最铁杆的亲信,在慈禧太后心中,地位比奕欣还要高,至少,慈禧太后从未打压过奕譞。而且还有一点极为关键,这奕譞还是慈禧太后的妹夫;慈禧太后同胞妹妹叶赫那拉·婉贞在嫁给奕譞不久后,便生下了长子爱新觉罗·载瀚。

母凭子贵,婉贞很快就在醇亲王府中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奕譞也更爱这个嫡福晋了。可载瀚在两周岁时就去世了。直到十二年后,婉贞才又生下了奕譞的第二个儿子载湉。故而载湉极受父母宠爱,包括慈禧太后,对这个侄儿也是非常的喜爱。所以,在同治皇帝去世后,载湉就被慈禧太后推上了帝位,是为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太小了,所以慈禧太后如愿以偿的继续垂帘听政,慈禧太后只有一个儿子,那就是同治皇帝,但同治皇帝19岁就早逝了,所以慈禧太后就将这个侄儿子当成了儿子,据她自己对臣属说:载湉“常卧我寝榻上,时其寒暖,加减衣衿”,“我日书方纸课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而且还让同治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担任光绪皇帝的老师。

而且由于光绪皇帝读书很用功,所以慈禧太后经常夸赞他:“非常爱好学习,坐着、站着、躺着都在朗诵诗书。”由此可见,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确是真的很宠溺。但不可避免的,慈禧太后也和绝大部分父母一样,那就是子女的婚姻大事。在光绪皇帝到了该婚的年纪时,总共有三个女人入选,分别为隆裕太后、瑾妃和珍妃。

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也就是说,隆裕太后是光绪皇帝的表姐;不说记载了,看隆裕太后的照片也知道,这隆裕太后是一个马脸驼背的女人,身体单薄羸弱,且性格柔懦,所以很不受光绪皇帝喜爱,据说,光绪皇帝一生都没临幸过隆裕太后;但这一切都并非隆裕太后想要的,包括成为皇后,都是慈禧太后强势指派的。

其中瑾妃和珍妃是一对亲姐妹,她俩的父亲是户部右侍郎长叙,满洲镶红旗人;在公元1889年时,15岁的瑾妃与13岁的珍妃被入选宫,其中最受光绪皇帝喜爱的是珍妃,据《国闻备乘》所记载:“惟珍妃生性乖巧、讨人欢喜,工翰墨,善棋,日侍皇帝左右,与帝共食饮共乐,德宗尤宠爱之”。

但慈禧太后偏偏最讨厌这个珍妃,有一次,珍妃因忤逆慈禧太后,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名被褫衣廷杖,并降为贵人,但没过多久,在 光绪皇帝的强烈要求下,又复升为珍妃。但慈禧太后内心已经恨极了珍妃,在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之际,慈禧太后强词借口带走珍妃不便,留下又恐其年轻惹出是非,有辱***颜面,将其投井,年仅24岁。

如今很多人都为慈禧太后的安排不满,认为慈禧太后强拆有情人,是罪大恶极;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来,或者说从婆婆的角度看来,慈禧太后的选择是正确的,虽然光绪皇帝深爱珍妃,但这珍妃喜欢新生事物,喜欢过无拘无束的潇洒生活,由于早年经历,所以思想开放;并且,珍妃花钱大手大脚,为了弥补亏空,还曾有过卖官鬻爵的拙劣行迹。

而且当初慈禧太后廷杖珍妃时有说一句话:“瑾妃、珍妃的事,你(光绪皇帝)不管,我来管。不能让她们破坏家法,干预朝政。下去吧!”从种种迹象看来,其实瑾妃完全是受珍妃的牵连。珍妃这样的女人虽然漂亮且善解人意,懂得博取男人欢心,但是在慈禧太后这个当婆婆的人眼中,珍妃完全就是“红颜祸水”。

那隆裕太后呢?虽然隆裕太后是个被命运安排的女人,很多事情都不能自己,但从之后的事情看来,隆裕太后是个很有内在的女人,她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对西方历史与政治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她不会盲目反对维新变法的实行。虽然她的政治天赋比不上慈禧太后,但是在“开眼看世界”这一方面,隆裕皇后在当时的紫禁城中是非常进步的。

虽然她性格柔懦,但在慈禧太后去世后,她毅然而然的站出来,艰难的挑起了担子。后世对珍妃的评价很普通,但是对隆裕太后的评价却是极高,如袁世凯在所创办的《亚细亚日报》上就有说:隆裕太后去岁,不为亲贵浮言所动,力主共和,实为有造民国。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国民,当同情哀悼。而且孙中山称她“女中尧舜”。

其实,从婆婆挑选媳妇的角度来看,慈禧太后虽然有私心,但真的没挑错;珍妃这样的女人,可能比较适合嫁给某个富商做小妾,如果是做正室的话,必然败家。而隆裕太后,虽然长得不好看,看起来柔懦,但内心却是极为坚韧,爱学习,善思考,有担当,这样的女人做正室的话,不说会发家,但至少能守家;所以说啊,姜还是老的辣,只有过来人才知道,娶妻,就得娶贤。

隆裕太后是亡国太后,弄丢了大清王朝,为何死后赢得国人尊重?

隆裕太后为什么会下诏退位?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岁月嬗变,时光荏苒,皇后在太后和皇帝的身影之下,自然未在历史上留下任何足迹。很长时间她随侍太后,有意避着皇帝,此时光绪和慈禧的母子关系表面上维持得还好,所以皇后未遇到大的风波。1908年初冬,光绪帝病危,在择定嗣君时,皇后的心又悬了起来。清朝皇帝是父死子继,只是光绪开了兄终弟及的先例,这一变更祖宗家法的行为曾引起朝野大哗,所以当初慈禧允诺将来光绪的儿子继承穆宗(同治帝),兼祧光绪。无奈光绪无子,只好从近支亲贵中选择。新君继承穆宗是肯定的,但能否兼祧光绪则没有把握,因为慈禧对光绪并无好感,如不兼祧,皇后就无法升为太后,地位将不伦不类。此时太后也已病重,她召集亲贵重臣,决定以醇亲王载沣长子溥仪继承穆宗为帝,果然未提兼祧之事,经张之洞恳请,又考虑到侄女将来的地位,才勉强答应溥仪继承穆宗、兼祧光绪。同时慈禧考虑到侄女能力有限,不可仿效自己垂帘听政,所以封载沣为监国摄政王,规定嗣后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不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逝世。 隆裕太后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1908年12月2日),溥仪登极,宣布明年为宣统元年,尊她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史称隆裕皇太后。此时载沣监国,隆裕虽无***,但论地位则是万人之上,自可养尊处优。但这时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载沣又推行“亲贵典兵”,搞出个皇族内阁,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不久武昌起义,载沣在万般无奈的情况起用袁世凯,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上台后又组织中外势力向载沣施加压力,迫使他辞职。至此,清王朝的军政大权就掌握在袁世凯手中了

袁世凯急于取得辛亥革命的成果,软弱的革命派也希望早日建立共和、完成革命。经南北议和,双方议定:清帝退位、建立共和、优待皇室。命运把隆裕推上了历史舞台,面对作出拚命架势的满蒙王公,面对张牙舞爪的袁世凯的鹰犬,隆裕束手无策,军、政、财权她都没有,只有退位一途,但何忍断送大清三百年江山,唯有仰天痛哭,袁世凯要是在场,也一定陪着哭,还是一副忠臣的模样,但背后却加紧逼宫。段祺瑞的通电、良弼的被刺,使隆裕触目惊心。1912年2月12日,她终于签发了大清王朝的最后一道上谕--《退位诏书》。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退位诏书写得虽然冠冕堂皇,而隆裕又哪里是心甘情愿地“退处宽闲,***岁 月”呢?诏书读至一半,隆裕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百感交集,万剑穿心,王公大臣亦呜咽不已。

清王朝26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清帝退位虽为形势所迫,但无论如何,对此都应予以肯定。因为一则如果清室拒不退位,战争将延长,会给列强干涉以口实,再则,隆裕如果听信个别王公的劝说,退归满洲,对国家后果将更严重。当时清廷还掌握一支袁世凯无力控制的由满族士兵组成的禁卫军,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仍忠于清室,在东北有势力范围的俄、日两国都是君主国,都仇视革命并乐于中国分裂。日本军阀甚至准备在清室北逃的途中“劫夺宣统皇帝,以他为中心搞满立”,正是由于《退位诏书》及时发表,才使这一阴谋破产。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却没给紫禁城内带来多大的变化。据《优待条件》规定:溥仪仍保有皇帝尊号,暂居宫中,每年由中华民国供给岁费400万两。但隆裕的心情可想而知。加上她为节省经费,裁撤了一些宫中执役入员,颇遗怨谤,心情更坏。溥仪晚年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我给太后请安时,常看见她在擦眼汨。”

同是末代皇帝,溥仪和崇祯为啥差距那么大呢?

隆裕太后本是光绪帝的皇后,出生于叶赫那拉一族,是慈禧为光绪选择的皇后,按理来说这样的家世本可以在深宫之中安枕无忧。但可惜的是这位皇后并没有得到光绪皇帝的喜爱,反而因为她的家族遭到了皇帝的猜疑,一辈子过的都很不幸,好在她并没有因为皇帝的冷落而变得郁郁寡欢,反而在这深宫之中驻足了很长时间,从一位皇后变成了皇太后,并且亲眼见证了清王朝的毁灭。按理来说,亡国的皇太后死后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但是这位隆裕太后却不一样,她在死后却赢得了国人的尊重,赢得了后来的较高评价。

众所周知,因为家族的原因隆裕皇后并没有得到光绪皇帝的喜爱,且光绪皇帝一直认为自己这位皇后是自己母亲派来监视自己的,所以对她一直都是爱答不理的。慈禧老佛爷见到此种情况自然是不开心的,久而久之,慈禧对于隆裕皇后也就没有当初那般了。好在这样的日子没有过多长时间,慈禧老佛爷和光绪帝便先后离开了人世,皇帝和太后离世,隆裕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太后,帮助年仅三岁的溥仪管理朝政。

皇帝年幼,没有办法管理朝政,为了国家的稳定,隆裕皇后只能垂帘听政,可是她并没有慈禧老佛爷的手段,且性格柔弱根本没有办法掌控时局,故而她不过是个空架子罢了。在她执政期间,中国已是风雨飘摇之地,短短几年间,南方便爆发了起义,朝中没有中流砥柱,只能让隆裕这位女人管理大局。在这时,隆裕太后下令让袁世凯负责与南方的革命党人交涉,希望可以保护大厦将倾的清王朝,那个时代早就已经不是若干年前,自由民主的思想已经在中国遍地开花,保留皇室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隆裕太后召见诸位大臣,在诸位大臣的面前声泪俱下的表示,我们听从你们的安排。至此清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宣统三年,袁世凯将《清帝逊位诏书》呈上,看见这个诏书隆裕太后的眼泪就止不住的留下来,她万万没有想到清王朝会在自己的手中断送,也没有想到自己会签署下这份诏书,纵使心中有万分的不舍,她还是依照原本的流程做完了自己最后应该做的事情,亲手终结了清王朝。

在这时候,其实还是有一些人顽固的认为中国应该保留皇室,他们强烈的要求面圣希望皇帝不要做这样的决定。可是历史已经到了那种时刻,怎么可能因为他们这些人的阻挡而停滞。

隆裕太后见到他们如此,大声的说出这句话:?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于我母子何地!?这样的一句话已经足够表明自己的态度,她不过是个小女人,却恪守着自己的承诺,签下了这份逊位诏书,可谓是了不得了。

虽然清王朝是在溥仪的手中亡的,但是签署下这份诏书的却是隆裕太后,所以隆裕太后一直认为是自己害的清王朝如此,整日里郁郁寡欢,闷闷不乐,不久之后便染上了疾病。在1913的万寿节之时,隆裕太后接见了袁世凯以及外国的使臣,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人来,再没有人来。往日里,太后的万寿节那些王公大臣们哪个不是带着贺礼来朝贺,可是现在却都避而不见,见到此种境况,隆裕太后悲恸不已,一下子竟然病的起不来身,不过几个月之后,她最终在长春宫离去,享年不过四十六岁。

隆裕太后死后,民国***为她举办了隆重的丧礼,那一天袁世凯带领军政要员前去祭奠,且全国连续三日下半旗哀悼,5万人参加了这场哀悼大会,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丧礼。

隆裕太后的一生实在是谈不上幸福,因为她的家族她被迫嫁入了深宫,因为丈夫和婆婆的嫌隙她成为了那个牺牲者,她本可以有着很好的一生,嫁给一个普通的人,平平淡淡的过完这一辈子,但是可惜的是因为家族被推入了深宫葬送了自己几十年的青春,葬送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

女子的一辈子最害怕的就是韶华错付,就是空闺孤寂,若是只这样隆裕的一辈子倒也只能用可怜二字来形容。但她偏偏和清王朝扯上了关系,并且为清王朝的葬送背了锅,一辈子活在自我的否定之中,这对隆裕真的公平吗!

她不过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女人而已,被迫嫁给皇帝,被迫垂帘听政,被迫签下这些协定,被迫背上监视者的名声一辈子不被皇帝喜爱,那个女子想过这样的一生,那个女子想要一辈子被束缚在深宫之中呢!

那些虚名,那些好听的名字,不过是别人赋予她的,那些人把她捧得再高又如何,她没有那种能力,又如何能承担的起责任呢!时代需要一个人来承受所有的罪名,那个人恰好就是隆裕太后罢了。

隆裕太后确实签署了逊位诏书,但若是她不签的话,也会有人替她做这种事情,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以。时间易逝,我们没有办法再去窥探当年的隆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亦或是说她是一种何样的想法签署下了那份协议,我们唯一能够猜到的是,她过得并不幸福,也过得并不开心,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她也不愿意在这宫中虚度自己的年华,情愿嫁给一个普通人过普通的一生,也不愿在和***有任何的牵扯。

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高墙红瓦锁住了自己的青春,让自己动弹不得,让自己无法逃离,若是时光可以重来,只希望隆裕皇后不要再有这样的人生,但时光真的可以重来吗!

溥仪和朱由检,前者冲龄继位旋即被废,而立之年投靠日本人当了傀儡走狗;后者杀魏忠贤和袁崇焕,苦苦支撑大明十七年。他们之间的差别,其实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因为根本问题就在于?俩人继位的年龄不一样。

溥仪是三岁就被抱到宫里面的,清朝灭亡甚至包括后来的张勋复辟,和他其实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但这并不等于后来的伪满洲国和他没关系。他之所以当了日本人的走狗,原因自然相当复杂,但是有一点是核心?他是一个没有父母管教的孩子。

他的生父载沣虽然一直都活着,但是由于溥仪入继大统,俩人自动脱离了父子关系。而隆裕太后虽然被奉为?女中尧舜?,但实际上是一个根本没啥主见的满洲女子罢了,并且在清帝逊位不久后也与世长辞。溥仪的童年和少年,基本上一直流没人管。没人管就不经世事,不经世事就会轻信别人,所以就有了后来臭名远扬的伪满洲国。

但是朱由检不一样。他虽然八岁丧父,但是在接班以前,是接受了系统的皇子教育的。他的那个糊涂哥哥朱由校虽然沉迷于木匠活无法自拔,却对弟弟们的教育没出什么馊主意。魏忠贤忙着败坏国家,也没工夫搭理这些按理说构不成什么威胁的亲王。

所以在继位的时候,朱由检已经是个准成年人,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并且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哥哥和九千岁是怎么个混账法。不讨论他的执政能力,单说最后他吊死煤山,就远比溥仪有气节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