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世嫉俗,有福难享是什么生肖_愤世疾俗有福难享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5-31 0
  1. 愤世嫉俗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
  2. 有福最终也难享的生肖
  3. 我最近厌世,消极,愤世嫉俗怎么办
  4. 鲍照诗歌的风格特色
  5. 愤的四字成语

愤世的词语解释是:愤恨世事的不平。

愤世的词语解释是:愤恨世事的不平。结构是:愤(左右结构)世(独体结构)。拼音是:fènshì。注音是:ㄈㄣ_ㄕ_。

愤世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愤世嫉俗,有福难享是什么生肖_愤世疾俗有福难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愤恨世事的不平。引《汉书·邹阳传》:“今人主沉__之辞,牵帷_之制,使不_之士与牛_同_,此鲍焦所以愤於世也。”唐韩愈《后汉三贤赞》之二:“愤世著论,《潜夫》是名。”王横《哭子美》诗:“得毋愤世深,飘然竟相弃。”

二、国语词典

愤恨世事的不平。如:「世风日下,竟有愤世分子专做些危害社会安宁的事,令人忧心。」

三、网络解释

愤世愤世(fènshì):对社会现状不满而怨恨:愤世嫉俗;岂其愤世疾邪者,而托于柑以讽耶?

关于愤世的诗句

愤世惟堪饮愤世何言诗溅泪但知愤世快我意

关于愤世的成语

悲愤欲绝愤世疾邪愤不欲生愤不顾身

关于愤世的词语

愤然作色愤气填膺愤不欲生愤世嫉邪激起公愤愤世疾邪满腔悲愤愤世疾俗愤不顾身愤世妒俗

关于愤世的造句

1、年长些的愤世嫉俗人士可能会发泄这个话题非常熟悉。

2、他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所以会如此愤世嫉俗。

3、杜甫的不少诗篇是属于愤世嫉俗之作。

4、也许是经_了太多的不幸,才会使他变得如此地愤世嫉俗。

5、年轻人不要受了一点委屈就愤世嫉俗,甚至铤而走险。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愤世的详细信息

愤世嫉俗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

晚唐 最后的愤世锋芒

——我眼中的晚唐诗人罗隐

提及晚唐诗人罗隐,一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皆可吟诵,故而这一篇《自遣》似乎成了罗隐本人的代名词。可是,他到底经历了怎样人世命运的玩弄才能吟出这样纵然有酒解愁,但愿一辈子沉醉不醒的无奈愤懑之辞呢?他,生逢乱世,***帝国风雨飘摇、江河日下,然而自负才华、济世心切,却遭科场蹭蹬三十多年,依然“十上不第”,只能辗转江湖、干禄求食。他的一生漂泊于天地之间,郁结满怀,饱尝了人世的屈辱辛酸,因此它的作品也多通俗快露、有讽喻时世之意,更反映了盛世沉沦、社会动荡的局面。在崇尚唯美浮华诗风的晚唐五代诗坛,罗隐独树一帜,带着激壮的愤世情怀,以锋锐雄健的文风和冷嘲热讽的笔法,深刻地揭露唐末社会的种种黑暗,时时刻刻流露出发自内心地刚毅浩然之气。总之,他是晚唐最后半个世纪时期诗坛的风云人物,他的那些饱含着屈抑之悲和激荡之鸣的讽刺艺术作品亦是那个时代最后的锋芒。

一、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 谈罗隐本人

罗隐,字昭谏,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人(今杭州市富阳区),生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卒于梁开平二年(910年)也是吴越王朝天宝三年,享年七十七岁。他亦是唐末五代时期极为重要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其著述甚丰,然而散佚严重,今存诗歌约五百首,有诗歌作品《甲乙集》,道学作品《谗书》五卷六十篇(残缺两篇)和《太平两同书》两卷(十篇),***作品《广陵妖乱志》《中元传》等,另有书启碑记等杂著约四十篇。

罗隐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自称“弱冠负文翰, 此中听鹿鸣。使君延上榻, 时辈仰前程。”(《南康道中》),有着像历朝历代的文人一样致君尧舜的政治宏图,可是他却生活在一个“骨肉纵横于原野, 杼轴空竭于里闾”的唐末乱世时代。然而“姓氏单寒”(《投薪州裴员外启》),“命薄地卑”(《湖南应用集序》),“族惟卑贱”(《投湖南王大夫启》),尚且是“江左孤根”(《投郑尚书启》),参加科举以谋取生路, 是他唯一的选择。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罗隐抵达京师长安,应进士试,历七年之间屡试不中。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是“十二三年就试期”(《感弄猴人赐朱绂》),最终还是铩羽而归,这也被称作“十上不第”。其实,以罗隐的声名,一举中第是常理,但是他的科举失意,很可能是朝政干预所致。他常常写诗文讽刺帝王将相,引起了朝中很多官员的不满,尤其是咸通八年(公元867年),罗隐自编其散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同一时期的苦吟诗人姚合赠诗云:“谗书虽盛一名休”(《使两浙赠罗隐》)。在《五代史补》也有提及罗隐是“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对于这个江东才子的失意科举,除了罗隐本人的狂放恣肆之外,他的相貌丑陋据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罗隐相貌有多么不堪呢?在《旧五代史·罗隐传》曾经有记载“隐虽负文称,然貌古而陋。畋女幼有文性,尝览隐诗卷,讽诵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 原本倾心仰慕其诗文的**竟然因为看到本人相貌而“绝不咏其诗”,这则故事可见其丑陋程度既惊险又富于创意,超出了许多人的想像力。总之,罗隐就是屡试不第了,另有据传其人本名为“横”,正是因为科场失意才愤然改名“隐”。他的一生历经科举沉沦,四处游走干谒,但终究碌碌而无从施展才华,直到五十五岁回乡投靠镇海节度使钱镠,才暂时结束漂泊的生活。

唐僖宗光启三年(877年),经邺王罗绍威举荐,罗隐去了杭州,进谒吴越王钱镠。罗隐以旧作《夏口》诗标于卷首,有“一个弥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之句,吴越王钱镠览其诗会其意,待为上宾。在人生剩下的二十二年里,罗隐官运亨通,先后从钱塘县令达到镇海节度军判官、给事中,凡邦土的大事记、钱氏的文告、奏表几乎都出于罗隐之手。吴颖说:“昭谏则固有于天下之大者也,遨游吴楚,退而应钱王之召。其高节奇气,有可以撼山岳而砥江河者。”(《重刻罗昭谏江东集叙》)另有袁英称之为“佐国是而惠残黎”(《重刻罗昭谏集跋言》)。在五代十国的乱世时期,江南地区的吴越王朝却相对安定,这固然有各种主客观原因,而罗隐辅佐钱氏,也是功不可没的。梁开平三年(909年),也就是吴越天宝二年,罗隐病逝,退出了晚唐五代的历史舞台。

二、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 谈 罗隐诗 歌

唐末时代出现了大量的伤时讽世的诗歌作品,诗人们大都从自切身的命运遭遇出发,把纷乱时代作为背景,带着凄凉暗淡的情绪,竭力表达痛苦绝望,纵然难以再有济世的作为,但也不乏强烈的责任意识,或针砭时弊、或借古讽今、或泄愤抒怀......罗隐,成了唐末最具个性亦是写讽刺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

罗隐,形之于诗,言词激烈,处处流露出愤懑不平之气,“自以当得大用, 而一第落落, 传食诸侯, 因人成事, 深怨唐室”(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因此写诗得笔法可谓是尖峭讥讽,将乱世社会的黑暗抨击得淋漓尽致。谈及讽刺之前,不妨看看他诗文的诙谐幽默,那么从这首《京中七日立春》谈起: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清代学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录》曾经评论罗隐诗大都写得“峭直可喜” ,而这首诗也正是将“峭直”与“蕴藉”达到了统一的境界。罗隐开头一语惊人——“一二三四五六七”,这哪里是诗,真是极为怪诞幽默。可细细读来,他这七个数字,却生动地表明了是一日一日地数、一天一天地算,终于算到了“万木生芽”的“今日”。其实罗隐是在滞留长安,屡试不第的处境下,联想到了隋朝诗人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因而此刻羁旅思归,慨然而作。他在京城求功名的努力都是徒劳,为此坚决归隐,远离那些黑暗的社会。之后看到了“远天归雁”、“游鱼迸冰”之情景,使人仿佛看到了诗人归隐情真,巴不得要马上离京师而赴扁舟四海、归钓五湖的情态。

诙谐幽默是罗隐诗歌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可是其最有锋芒的笔法则多体现在他的讽刺诗,如这一篇短小精悍的咏物五绝《雪》,平缓从容的语调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隽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在这里统统都被和谐地结合起来了: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这首七绝文题虽然是“雪”,但其实是关于“雪”是否有瑞兆的议论。自古以来“瑞雪兆丰年”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罗隐反道而之的发出是“尽道丰年瑞”,这一值得深思的声音,并且冷冷地一问“丰年事若何”。辛勤的下层劳动人民们往往将飘飞的瑞雪予以厚望,但是真的丰年到了又能怎样呢?唐末苛重的赋税和高额的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在这之后,又回到开头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议论,长安有着数不清的贫穷这人,“为瑞不宜多”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蕴含着的是深沉的愤怒。雪,究竟是瑞兆,还是灾难?罗隐进行了这样一场精彩的辩论。最让他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族,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尽管说这首诗中似乎缺乏形象性的议论,但其实处处都饱含着诗人的蔑视、愤激之情,而且都能显示出诗人幽默诙谐、愤世疾俗的性格。我们一般认为,绝句这种诗体是长于抒情而拙于议论的,尤其对于五绝来讲,篇幅极狭,尤忌议论,但是作者偏用其短,看来是有意造成一种特殊的讽刺风格。

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最为广泛传颂的当如七言绝句《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传统上,我们一般认为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的高尚品格,讴歌了那些劳动人民的精神。但是站在讽刺艺术的角度和罗隐生平性格来看,这首七绝似乎也有着浓厚的讽刺意味。他在讴歌蜜蜂的同时,也似乎进行发问: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唐末黑暗腐朽的社会里,普天之下的劳动人民的血泪付出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封建剥削者啊!现代学者刘拜山就有为此诗评论称“此讥横行乡里,聚敛无厌,而终不能自保者。唐末社会***,兴灭无常,故诗人有所感讽也。”

罗隐咏物诗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个性,善体物工妙,重形神兴寄,特别是借咏物刺世讽时,还能融合家国之悲以及身世之慨于诗中,寓情于物,这更是难能可贵的。比如《雪》、《蜂》、《牡丹花》等等,这都是罗隐咏物讽刺诗的精品之作。除此之外,其咏史怀古题材的诗歌也颇有一番更深的讽刺意味。如《帝幸蜀》:“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借口向杨贵妃洗刷冤屈,实际上是基于黄巢起义,唐僖宗仓皇出逃四川的***,进行一番冷嘲热讽。又如《焚书坑》:“千载遗踪一窖尘,路傍耕者亦伤神。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同一时期的诗人章碣也曾写道“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但看罗隐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用诙谐的口吻,深刻的议论,对朝廷帝王之家不用文人士子予以辛辣的讽刺,强烈指出唐末读书人科举无路、求仕无门的现实,也似乎在为自己鸣冤。再如《西施》,也堪称经典之讽刺:“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人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这样的妇女身上,所谓“自有时”意在说明家国兴亡有着复杂深刻的原因,一句“何苦”又是冷冷的嘲讽语气,然后巧妙地应用之前所谓的女色误国理论反问越国灭亡怪罪于谁。罗隐善于运用委婉的语气发文来进行尖锐猛烈的批驳,由于强大的逻辑力量,又不觉得氛围是剑拔弩张,这样的笔法直教读者感到咄咄逼人。

再如这首七律《黄河》,当为罗隐七律当中抒泄心中愤懑怨气之杰作: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阿胶,一种药材,据说将其投入浊水,可使浊水变清,然后罗隐借用庾信《哀江南赋》中的“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指出即使用再多的阿胶也无法将黄河的浑浊澄清。这分明就是一种徒劳,以此为讽喻,巧妙地暗示唐末的黑暗统治已经越陷越深而无药可救。“此中天意固难明”,这里上天的意思难以明了,这正是将讽刺的矛头直指唐末统治者,言论大胆而尖锐。之后进一步说明,黄河能直通天上,是因为它“曲”,然而在昆仑山的河流之源,就已经是“不清”,以描述黄河的“曲”与“浊”反映***之现实状况。奸臣当道,朝政不清,平民百姓出身的读书人想要地位上升,只能使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西汉高祖皇帝刘邦在解决楚汉之争后平天下对那些劳苦功高的重臣们发下誓言,要等到黄河像衣带那般之小,爵位俸禄才失去。然而罗隐是反面讽刺,黄河根本不会像衣带那么小,为此你们的爵位俸禄都不会失去,暗中又指最高利益集团牢牢地把控着社会***。转而又以“仙人”隐喻那些朝堂上的位高权重者们,用这所谓的“占斗”步法巧妙神奇地导出星辰的方位,这何尝不又是一种依靠攀附权贵、阿谀奉承才得到的飞黄腾达。总而总之,这朝廷、着天下就是像黄河一样污浊不堪!罗隐干脆放言无忌地说,三千年后都不必劳驾黄河来报太平了,因为河水永远都不可能会清澈。尾联这一句下来,真的是罗隐的怒发冲冠了,激烈的讽刺笔法愤然流露出真正的男儿本色,真的是酣畅淋漓。

所以我们纵观罗隐的诗句,无论绝句还是七律,都多以咏物抒情题材和咏史怀古题材下笔,讽刺批驳得滴水不漏,而文字之中饱含着的是诗人无尽的屈辱和辛酸。总之,他的讽刺诗作在晚唐颓废的诗风中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直面人生社会的惨淡凄凉,书写民生多艰疾苦,闪耀着自己独有的光华。除此以外,值得探讨的是罗隐讽刺艺术之中流露出来的是诗的哲理性,或许也正是预示着唐诗向宋诗的转变,从“言情”、“言 志”向“议论”、“说理”的转变,那么罗隐的诗,那便正在渐渐结束唐音,而奏响宋调。

三、 平日时风好涕流,谗书虽盛一名休 —— 谈 罗隐小品 文

在晚唐时期,韩愈、柳宗元所提倡的古文运动日渐衰落,然而小品文却异军突起,大放光彩。对于晚唐小品来讲,某种程度上也继承了韩柳的杂文、寓言,并在新的形式下进行创新和发展,同时客观上这也是唐末五代尖锐社会矛盾下的产物。皮日休、陆龟蒙、罗隐都是这一文体创作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创作的小品文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短小精悍,铿锵有力,二是伤时刺世,有的放矢,三是情感激烈,气贯长虹。罗隐小品文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谗书》之中,其文章多有感而发,且讽刺意味强烈。

心如死灰的罗隐,科举沉沦,在悲愤中“立言”,终于在唐懿宗咸通八年(967年)完成这《谗书》五卷。根据罗隐本人的解释,“谗书”乃是“自谗”,作自我诽谤讽刺之解,又指出其著作在于“无其位则著私书而疏善恶,斯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谗书重序》)。那么可见,该《谗书》,虽名为“自谗”,实则是“警世”。该书一泻千里的文字之中满是抗争与愤激,锋芒毕露,其思想性与艺术性都很高,更是讽刺小品文的杰作,被誉为“晚唐文学的一抹灿烂的夕阳”。以其中最经典的《英雄之言》为例: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屦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在罗隐文中,颇有一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浓厚讽刺意味。他举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为例,他们夺取天下的本心,不过是羡慕觊觎秦始皇的“靡曼骄崇”,所以“生其谋耳”,实则跟普通的盗贼都是“冠屦焉”、“衣服焉”,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这种“英雄”所窃取的乃是神器之物,正是所谓的窃国大盗。该文所激烈讽刺批评那些借“救民涂炭”口号而窃取***的封建帝王们之本性,短短二百来字,以简捷警策足以取胜。

诸如此类文法,罗隐对历史的拷问还有很多。在封建体系的嫡长子继承制下,他公然称赞唐尧、虞舜不传子而传贤的“禅让制”,“欲推大器于公共”,“示后代以公共”,“俾家不自我而家,而子不自我而子”(《丹商非不肖》),紧接着怒斥“以所得为私有”的夏代圣君大禹:“夫安***之大,据兆人之上,身得意遂,动适在我,鲜有不以荒怠自放者。”(《谗书·子高之让》)又如他的《越妇言》,虚拟汉武帝时期朱买臣妻的表达,反意用之,引申发挥,对朱买臣进行一痛讽刺。讽刺他只贪图享受富贵,不思匡国安民,然而前妻却是一个有见识、有气节的妇女,敢于对近侍批判朱买臣,揭露他通达后不思“安民济物”,却“急于富贵”的虚伪本质。“以吾观之,矜于一妇人,则可以,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这种“闭气而死”的可贵气节,在此批判了唐朝末年那一群道貌岸然的士大夫借口“匡国”与“安民”,实则热衷功名利禄、言行不一的虚伪本质。

这些文章多借古讽今,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罗隐在运用委婉的判断语气和反问语气中灵活自如,加强讽刺意味。短小精悍、文笔精彩、言辞犀利、发人深思,这些都是罗隐《谗书》所体现出的讽刺艺术特点。

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有这样精彩的评论:“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镳。”这也算是对罗隐等人的讽刺小品文的定评。

四、 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 —— 谈 罗隐本人

梁开平三年(909年),也是吴越天宝二年(罗隐病逝的前一年),罗隐染病。吴越王钱镠亲临其家中抚慰,并题诗于壁云进行悼念:

须将一片地,付与有心人。

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

传语龙王并水府,钱塘借与筑钱城。

罗隐人生道路曲折,才气、傲气是相当分不开的。晚唐时代或许因他的狂妄没有使其中举,造成罗隐怀才不遇。五代是个混乱时期,只能借用而不会重用文客。政治上的失意使罗隐的诗文朝着另一个讽刺的方向有了***展。历史上对罗隐的人品和诗品的评价,存在有两种相悖的观点。一种称誉罗隐长于咏史诗、讥讽诗,有七律之美,并由此称颂其人品高卓、见地不凡,比如《旧五代史》称其“诗名于天下,尤其长于咏史”、辛文房 《唐才子传》:“ 诗文凡以讥刺为主。”、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八》评论“隐固诙谐之士,而危言正色,千古为昭”。但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指称罗隐的诗“荒芜”,是“恶诗”,清代文人翁方纲《石洲诗话》中贬损道:“罗隐皆极负诗名,而一望荒芜,实无足***。”

总之,无论人们怎么评价,或许有多少历史的误会,我们要知道的是罗隐并不是一个只会发牢骚的莽夫之徒,在他的诗文中,表达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反映出他对兴亡胜败有着特别的敏感。他的文——《谗书》五十八篇,在基于学术良知的前提下,立言取向, 揭示唐末社会种种乱象,并且辨析观念,导正世风,有“警世”的意义,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讥议时政、臧否世风和宣泄愤懑。再者,我们看罗隐的讽刺诗,议论法、比兴法、谐谑嘲戏法,这三法浑然应用。其诗文中的幽默,是用深刻的思想和超群的才智熔铸而成的。纵览其诗文,罗隐身处海内离乱、终生困顿,又使他具有洞彻世事的深邃的思想,正是只有他这样的人,才能写出这些笑中带泪的讽刺作品,成为晚唐时期最后的愤世锋芒。

有福最终也难享的生肖

愤世嫉俗是中性词

解释愤:憎恶,痛恨;嫉:仇恨,痛恨;世、俗: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出自唐·韩愈《杂说》:“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但据我观察,能够尽到人的本性而不象禽兽那样的人太少了,而这些人又愤世嫉俗、隐居避世,为什么会这样呢?

示例不是忧国忧民的人,怎会写出了这么愤世嫉俗的作品?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憎恨世俗

近义词避世离俗、忿世嫉俗、避世绝俗、众醉独醒、愤世妒俗、卓然自立、愤世疾俗、愤时嫉俗

反义词随俗浮沉、随遇而安、安贫乐道、随俗沉浮

扩展资料

1、愤世嫉俗的近义词

避世离俗

解释指逃避浊世,超脱凡俗。

出自汉·王充《论衡·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

以清廉自守,不委曲求全是贤人吗?这就是逃避浊世,超脱凡俗。

示例生活在现实中而要避世绝俗,是很困难的,也是很消极的。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超俗

2、愤世嫉俗的反义词

安贫乐道

解释道:主张,思想。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

出自宋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范晔《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对生活感到满足,三辅地区各儒士无不敬仰他。

示例老王一生安贫乐道,因为他看透了名利。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甘于贫困恶劣的环境

我最近厌世,消极,愤世嫉俗怎么办

劳碌命:

生肖劳碌命的生肖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勤奋踏实,义务感与责任感很强,这一生都在为工作与别人活着。别人工作是为了赚钱,轻松地赚钱,但他们工作更多的是为了那份使命感。工作没达到自己的预设量(预设量常大于公司要求)加班,完成了工作量他还加班,就为了后续工作能更快推动。常领一份工资,自发自愿干两三人的活。

甚至他们功成名就,十分富有,也依然闲不下来,誓死要卷死大家!还有就是他们时时刻刻都在为别人着想,常常把该自己的、不该自己的责任都自动担到自己肩上,有操不完的心,忙不完的事。好不容易躺在床上休息了,突然想到答应了某人的某件事,就恨不得能马上天亮去办,这一夜又不知道何时能安心睡着?

这些劳碌命的人是:生肖牛、生肖兔、生肖狗

享福命:

享福命生肖天生具有享福命的人,不见得物质条件有多丰厚,但一定能在所处的环境中活得最轻松自在。

他们与劳碌命的人不同,比起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而去牺牲奉献,他们更知道如何选择才是对自己好。能偷懒,为什么要让自己累着?!自己开心就好,为什么考虑别人?!别人说的话、做的事,为什么要记在心里让自己难受?

或许他们给人的印象不是自私凉薄,就是盲目乐观,但其实这类人才是人间清醒,他们知道什么该要,什么该舍,从不去追求什么完美。不想悦人,也不想越人,悦己就好!不困于心,不乱于情,生性洒脱,故而有福。

这些享福命的人是:生肖猪、生肖蛇、生肖鸡

困顿命:

困顿命生肖命有困顿的人,不是身困顿,就是心困顿,即便未逢厄运,也多是郁郁寡欢。而会陷入困顿,则是行动与意志配不上野心。

若要论脑子活络,足智多谋,一定会是这类人胜出,他们真的是生得一副七窍玲珑心,凡事都想得很多,想得很深。所以他们常会有很出彩的主意,常常前一个念头没表达完,下一个念头有出现。

可行动力不强却成了他们的致命伤,有好的想法不去实践,担忧的事不去解决,那好的就会变成坏的,坏的只会更坏,最后只能空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多疑生是非,多虑生烦恼,多思生忧郁,多怨生愤怒。心态失衡,万事执偏,则诸事不顺!

美人遭妒,英雄多难,世之常情。虽乌云能蔽日,也不过是遮一时,断不可遮一世,终有拨云见日之时。少思少虑,少疑少怨,放平心态,立马行动,人生便是坦途。

这些困顿命的人是:生肖鼠、生肖羊、生肖猴

富贵命:

富贵命生肖拥有富贵命的人不一定出生富贵,但一定有创造富贵的能力。A他们大多野心十足,非常清楚自己的欲望,想要什么都敢于去追求,甚至去争抢,从不扭捏纠结,从不畏惧困难,只要能达到目标,管它什么手段与方式。

他们大多不会去考虑这件事的成功几率,大不了失败了自认倒霉。所以他们敢冒险,敢行动,常会因为抓住了某个机遇而获得泼天富贵。但也要小心冲动行事,堵性太大,而导致大起大落,毕竟机会总伴随着风险,一个人一辈子都选对的机会微乎其微。

这些富贵命的人是:生肖虎、生肖龙、生肖马

鲍照诗歌的风格特色

你好:

从你的描述当中可以看出你不是那种很主动的人,你希望有人帮你安排好生活当中的一切,不用你去思考,只要照着做就好。你没有很大的野心、抱负,你只希望能够有个平静、稳定的生活。

这些要求并不是很高,不过在中国这个国家里面实现起来也不是很容易。外界的帮助不是你们的可靠,人总归还是要靠自己的,心强则人强,你自身的条件还是不错的,只是缺少一颗向上的心。尝试一下让自己融入这个社会,如果你不能改变它,就试试接受吧。

尝试下让自己喜欢上一项团体运动,慢慢的融入,你会逐渐的喜欢上与人接触的。

祝你事业有成,万事如意。

愤的四字成语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及文学创作与二人有很大不同。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他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以至被推举为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鲍照的人生道路,是向着士族门阀制度抗争的,同时又是郁郁不得志和悲剧性的。以前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鲍照却不然。他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在他向刘义庆献诗时,有人因他身份低卑而加劝阻,他勃然道:“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沈没而无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南史》本传)在《飞蛾赋》里,他又写道:“本轻死以邀得,虽糜烂其何伤?岂学山南之文豹,避云雾而云藏!”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他只是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是窥见鲍照的作品何以形成其独特风格的门径。

鲍照的诗歌明显分成五言古体和乐府体二大类。五言古体大抵是纪述行旅及赠答酬唱之作,产生于某种特定的经历。乐府体的情况与此不同。有些是按乐府题意写作,有些是生活经历中的感触,无论哪一种,都牵涉到有关人生和社会方面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鲍照诗歌的特出成就在乐府体,这些诗用辞警醒,色泽浓郁,节奏奔放,显示出感情的冲动、激荡与紧张,极少有松弛平缓之笔,造成前所未有的、富于***性的总观。梁代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将当代文体,分为三种,其中之一是:“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艳,倾炫心魄。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这主要指鲍照的乐府诗而言,尽管语带贬意,概括还是较为准确。

在鲍照的乐府诗中,可以看到对享乐生活毫无掩饰的歌唱,如《代堂上歌行》写道:

四坐且莫喧,听我堂上歌。昔仕京洛时,高门临长河。

出入重宫里,结友曹与何。车马相驰逐,宾朋好容华。

阳春孟春月,朝光散流霞。轻步逐芳风,言笑弄丹葩。

晖晖朱颜酡,纷纷织女梭。满堂皆美人,目成对湘娥。

虽谢侍君闲,明妆带绮罗。筝笛更弹吹,高唱相追和。

万曲不关心,一曲动情多。欲知情厚薄,更听此声过。

这诗当是追忆仕于京城时交结贵族的生活经历,对那种奢华场景,流露出艳慕之情。其主要的意旨,乃是说当好春光、好年华,男女感通,须尽情欢乐。

生于贫贱而不安于贫贱,羡慕富贵而又鄙视富贵者,造成鲍照某些乐府诗内涵的复杂性。如《代结客少年场行》:

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失意杯酒间,白刃起相雠。

追兵一旦至,负剑远行游。去乡三十载,复得还旧丘。

升高临四关,表里望皇州。九衢平若水,双阙似云浮。

扶宫罗将相,夹道列王侯。日中市朝满,车马若川流。

击钟陈鼎食,方驾自相求。今我独何为,坎壈怀百忧!

这诗写游侠题材,重点却放在侠士久游归来后的惆怅。“升高临四关”以下,是用俯视的描绘,语带讥讽,意气雄壮,结末却是自伤不遇。将其题旨加以引伸,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社会有一定的规范,权力有一定的构成方式,越出于社会规范之外的雄迈不羁之士,难以为社会的权力结构所容纳。另一首《代放歌行》,写“旷士”对于官场的钻营奔竞的轻蔑,但结束“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回”二句,同样隐藏着伤感的情绪。

在鲍照的乐府诗中,更多的是倾泻内心的不平之愤。而且他常常把自身的体验引伸为对整个社会的认识,代表贫寒之士对贵族垄断权力、独享荣华的现状提出强烈的抗争,并在诗中反映普通民众的不幸遭遇。这使得鲍照的诗歌具有南朝其他诗人很少具有的较为广阔的社会面。如《代贫贱苦愁行》,从各方面描述了贫贱者的艰难困窘、孤独无助,最后甚至说:“以此尽百年,不如还窀穸”——这样度过一生,还不如早归黄泉!他的《代东武吟》,以拟古的形式,写汉代一个士兵少壮从军,老暮归来,虽九死一生,立下战绩,却不得封赏,晚景凄凉困苦。这实际也是以现实社会的不平为背景的。《拟古》按诗体分应属五言古诗,但其风格是乐府体的,其第六首甚至托古讽今,直接揭露了沉重的赋税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岁暮井赋迄,程课相追寻。田租送函谷,兽藁输上林。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这在南朝诗中是极为少见的。

以上所举,都是五言乐府(《拟古》是特例),此外,鲍照还作有以《拟行路难》十八首为代表的七言乐府。其内容与五言乐府相类,尤多感愤不平之辞,艺术上更有独创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二诗均写贫士失遇的苦闷,但充满抗争的精神,感情充沛而强烈。诗中的形象显示动势,而句式长短不齐,富于变化。感情、形象、音节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雄恣、奔放的风格。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鲍照在七言诗发展中的地位。在鲍照以前,只有整齐的七言诗。虽然这种诗体到了曹丕的《燕歌行》已经相当成熟,但一则作者寥落(自建安到刘宋,现存较为重要的作品唯有晋代舞曲歌辞《白纻舞歌》),一则其形式仍是每句押韵,节奏单一,不够流转变化。它的进一步发展,要等到梁代。以七言句为主而杂以其他各种句式的乐府歌行,则是鲍照的新创。所以,鲍照既是第一个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创作的诗人,又是杂言式七言歌行的开创者。他所开创的这一诗型,音节错综变化,大体隔句用韵,雄恣奔放,尤其适宜表达激荡不平的感情。所以唐代李白等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诗人,尤其喜好使用它进行创作。

鲍照还是南朝最早有意识地写作边塞题材的诗人。这些诗不一定反映当时实际发生的战争,从其创作意识来说,主要是通过战争、边塞风光、军旅生活等激动人心的内容,追求高度紧张、富于***、雄壮有力的诗情。这是鲍照的性格和审美趣味的反映。以后梁、陈的诗人普遍重视边塞题材的独特的审美价值,无疑与鲍照的影响有关。他的边塞诗虽然为数不是很多,但涉及的方面颇为广泛。如《代出自蓟北门行》,着重写将士为国捐躯的壮烈情怀。“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四句,写沙场景象,雄峻有力,渲染出悲壮的情调。而后以“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收结,就丝毫不显得空洞了。《代苦热行》则着重写战争的艰苦,“汤泉发云潭,焦烟起石圻”,“丹蛇逾百尺,玄蜂盈十围”等诗句以奇峭、夸张的笔法写南方景物,有惊心动魄之感。此外,《拟行路难》之十三、十四写远离故土的将士对家乡、妻子的怀念,《代东武行》写军中的不平等,都有生动感人的效果。后世边塞之作千变万化,大要不离以上几种的基本范围。

鲍照的乐府诗主要是利用汉魏旧题而加以改造,此外也有一部分模拟南方民歌的作品,如《吴歌》三首、《***菱歌》七首。以前也有诗人从诗歌体制、语言风格上模仿南方民歌,但明确标出吴声、西曲的歌名,这还是最早的。从中可以看出南方民歌对文人创作的影响正在进一步深化。并且,鲍照受南方民歌的影响,不仅反映在这十余篇诗作中。他的其他乐府诗,虽是拟汉魏旧题,但语言华艳而浅近,多少也吸取了南方民歌的特点。

在诗歌史上,鲍照的乐府诗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安时曹植、王粲等人的乐府诗,已开始有雅化的倾向,但总体上还不离闾里歌谣之质。后来陆机、潘岳、谢灵运、颜延之等著名诗人,都是向典雅深密的方向发展,乐府诗渐渐已经失去了生气。到了鲍照才有了一个新的转折。他把汉魏乐府的质朴刚健与南方民歌的艳丽浅俗结合起来,再加以文人创作的辞***,在语言风格上显示出新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诗中贯注了强烈的***,无论写景写人,都带有鲜明的主观感***彩,使乐府诗重新勃发出昂藏飞动的神气。此后梁代诗人追求雅俗结合,可以说是鲍照诗歌艺术一个方面的延续。而他的另一方面,即富于力度、充满***、自我形象鲜明的特点,则影响了唐代李白、杜甫等大诗人。胡应麟《诗薮》称其“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毫不为过。

鲍照非乐府类的五言古诗,总体上与以谢灵运为代表的主流风格相近,文辞较为典雅,雕琢颇深。其中有大量纪述行旅的作品,写景成分很多,虽非专门描摹山水,实际也可以说是山水诗的一个分支。不过在鲍照的笔下,已经没有什么谈玄说理的东西了。论状物的工巧深切,他不如谢灵运,但气势往往更显得雄健。这主要是因为,鲍照较喜欢选择动态的景物,并且常加以夸张,以构造诗中的意象,带有更明显的主观色彩。如《还都道中》:“急流腾飞沫,回风起江濆。”

《上当阳还都道中》:“腾沙郁黄雾,翻浪扬白鸥。”即使是静景,他往往也写得具有动感,如《行京口至竹里》:“高柯危且辣,锋石横复仄。”《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攒楼贯白日。”

《岐阳守风》:“广岸屯宿阴,悬崖栖归月。”这些地方都很明显地表现了诗人易激动、不平衡的心理。这种写景手法,即使说并非始于鲍照,至少也是在他的诗里,才形成鲜明的特点。它对后代诗人(如李白),同样是影响很大的。

愤的四字成语如下:

1、愤懑不平

释义: 愤懑:抑郁不平。因不公平的事而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2、愤愤不平

释义: 愤愤:很生气的样子。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3、愤世嫉俗

释义: 愤:憎恶;不满;世、俗:指当时的社会现状;嫉:仇恨。指对不合理的社会现状和各种习俗表示愤恨与憎恶。

4、义愤填膺

释义: 膺:胸。正义的愤恨充满了胸膛。

5、愤不欲生

释义: 悲愤或气愤行不愿再活下去了。形容极度气愤。

6、发愤图强

释义: 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

7、满腔义愤

释义: 满腔:充满心中。心中充满对不合理的事情的愤怒。

8、愤恨不平

释义: 因不公平的事而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9、愤不顾身

释义: 奋勇直前,不顾自身安危。

10、悲愤填膺

释义: 填:充填;塞满;膺:胸。悲痛和愤怒充满胸膛。

11、愤发有为

释义: 愤发:振作,兴起。精神振作,有所作为。

12、愤世疾俗

释义: 同“愤世嫉俗”。愤:憎恶;不满;世、俗:指当时的社会现状;嫉:仇恨。指对不合理的社会现状和各种习俗表示愤恨与憎恶。

13、愤世嫉邪

释义: 愤:愤恨,不满;世:世道,现状;嫉:憎恶,仇恨。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

14、愤时疾俗

释义: 同“愤世嫉俗”。愤:憎恶;不满;世、俗:指当时的社会现状;嫉:仇恨。指对不合理的社会现状和各种习俗表示愤恨与憎恶。

15、愤世疾邪

释义: 犹愤世嫉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