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是怎么回事_心肾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5 0
  1. 中医“心肾不焦”什么意思
  2. 哪位解释下心肾相交的原理
  3. 心、肝、脾、肺、肾
  4. 如何理解心与肝、肾的关系?
  5. 何为心肾不交、心肾阳虚?

心肾相交是中医的一个重要观念,心肾相交是健康的,心肾不交就会生病。

心在五行为火,肾在五行为水,火的本性是向上的,水的本性是向下,火向上,水向下,两者背道而驰,分道扬镳。

心火过旺,没有制约,表现出失眠,多梦,急躁等表象。水能克火,用肾水可以克制心火,使得心火得到收敛,不至于过旺。

心肾是怎么回事_心肾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心火旺不是心火本来强大充足的状态,而是没有受到必要的制约,平衡被打破的表象。举例说明:锅里缺水了,锅就会表现出热、干、燥等表象,即使锅底的火并不旺,只要锅里缺水,锅就会表现出热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法就是给锅里加水,而不是撤掉锅底的火!

有很多人其实心火并不旺盛,也就是说心阳不足,即推动心藏运行的动力不足,但由于心肾不能相交,肾水不能克制心火,从而表现出心火过旺的表象,此时必须用心肾相交的办法来达到心肾平衡。

可不少人却会使用败火的办法来处理,这样会造成非常严重后果,心阳本来就不足,还用寒凉的药物或食物打压,就像锅底的火本来就不多了,还要釜底抽薪,表面上看来是解决了锅太热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伤害了锅能产生作用的根本动力。

阳气是生命运动的根本动力,心的阳气被伤害,心藏就缺少运行的动力,心的动力不足,人就缺乏生命活力,上楼气喘,头晕。心火被彻底浇灭,生命也就停止了!

那不是将肾水调上来就可以了吗?是的,可问题就在这里,肾水本性是向下的,要调动肾水上升需要肾阳的温煦作用,也就是说肾水也需要热量来加热,加热的水才会上升。

所以要想调动肾水上升先要引导心火下降,心火降下来,肾水才能得到阳气的温煦,被加热的肾水上升,又可以克制心火,避免心火上升,促进心火下降。这样达到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平衡状态,就是达到“心肾相交”的理想状态。

调动心火下降可以用练习站桩、金鸡独立等办法引导气血下行,促使心火下降。但个人练习和控制都不一定能做到位,效果不一定好。当然有辩证思维清晰,治疗手段准确的好医生,通过针灸、推拿,或者药物的办法更佳,但前提是要辩证准确,处理手段合理。若遇庸医,辩证不清,有些人本来就心阳不足,还用寒凉的药物败火,伤害心阳,表面的火旺被治好了,但人的阳气已经严重受损,身体状况只会每况愈下。

中医“心肾不焦”什么意思

肾是“ 后天之本 ”,因为肾在诸脏为最下,属水脏,藏精,乃人之本,立命之根。

肾藏精,精化气,肾气是生气之源,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促进人体生殖机能、防御外邪入侵等重要作用。

并且,五脏互生、互助、互欺、互相影响,所以其他脏腑的功能又直接或间接影响肾,所以 防肾虚 ,要从 调理脏腑 开始。

心肾相交,平衡内在人不虚,心火和肾水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的。

如果失调即心肾不交,人就易生病。所以我们在养肾时,要注意平衡心肾的生理关系,达到心肾相交以养肾。

生活中,我们动不动就会出现“ 上火 ”的症状,虽然上火的原因很多,但是有一些症状,则可能提示你,你的心肾的平衡关系出现问题了。

在中医临床,有“ 心肾相交 ”这一名词,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的。

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火必须下降到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炎于心,使心火不亢,这称为 心肾相交 ,或者叫 水火相济

如果心与肾生理协调失常,就会出现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也就是“心肾不交”,多由肾阴亏损,***不能上承,因而心火偏亢,失于下降所致。

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有 心烦失眠 心悸不安 眩晕 耳鸣 健忘 五心烦热 咽干口燥 腰膝酸软 舌红 脉细 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患者。

明白了心肾的这一生理和病理关系,我们就能得知,养心对养肾有多重要,保证心肾相交,最好的办法就是保证心肾生理正常,上下相交、关系平衡。

那么如何从心医肾,保证心肾相交呢?

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排除病因。

我们知道, 久病 思虑太多 抑郁 房事不节 是心肾不交的重要病因。

因为久病伤阴,思虑太过,情致郁结而化火,外感热病,心火独亢等,是破坏心肾平衡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防治肾虚、保证心肾平衡关系时,排除上面的病因很重要。

其次,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方法有很多,可以用处方,也可以食疗,还能利用经穴。

在这里,我们提供给大家几个简单的方法。

经穴疗法:

将双手心的劳宫穴搓热,叠掌放于关元穴上,运用“引火归元”的原理,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这个方法可以早晚起床、入睡时做,每次10分钟为度,手凉即搓,再叠放。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知道,心肾相交是保证 健康 的一种关系,养肾时要注重在调整心肾的平衡关系。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心肾不交从病机上分析,多为心火旺于上,肾阴亏于下,水火不交而成。

但从临床上分析,尚有“ 心火旺、肾阳虚 ”,“ 心气虚、肾阳虚 ”,“ 心气虚,肾阴虚 ”等。

其治疗,“心火旺,肾阳虚”可用泻心火,助肾阳;对“心气虚,肾阳虚”用养心气,补肾阳;对“心气虚、肾明虚”用益心气,滋肾阴。

防治方法需要遵医嘱进行。

写在最后:

心肾不交,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 六味地黄丸 三*** 等成药进行治疗。但不必多用泻心火之药,防止苦寒过度伤阴。

哪位解释下心肾相交的原理

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称为心肾不交。主要症状: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三焦:

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心、肝、脾、肺、肾

心肾相交 生理学名词。系一种脏腑相关理论。心属火,藏神;肾属水,藏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肾中真阳上升,能温养心火;心火能制肾水泛滥而助真阳;肾水又能制心火,使不致过亢而益心阴。这种关系,也称水火相济。心属火,居上焦,主藏神,为阳中之阳脏;肾属水,位下焦,主藏精,为阳中之阴脏。二者水火既济,阴阳互制,精神相关,存在着密切联系。心肾相交的理论体系主要就是从“阴阳”、“五行”、“水火”、“升降”理论发展而来。 一 心肾相交理论形成与发展 早在《内经》中就讨论了水火升降的问题,为心肾相交理论形成打下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阐明天地上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关系。《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从宇宙范围说明天地之间阴阳水火升降的自然规律,为以后的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奠定理论基础。《中藏经》提出:“水火相交,阴阳相应,乃为和平”观点,指出阴阳相交相应才属正常。 后世医家对心肾相交理论亦有所发挥。明代周慎斋曰:“肾水之中有真阳,心火之中有真阴。”心肾中真气理论用于临床得出“欲补心必先实肾,欲补肾必先宁心”经验。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曰:“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矣,故生意存也。”清代《傅青主女科》曰:“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炙,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具体指出心肾之间上下交通水火相济,方能维持机体的协调平衡。 二 心肾相交理论概念及机制 心属火居上,肾属水居下,心阳下交肾水上济,故称为“水火既济”或“心肾相交”。而心肾之间阴阳水火气血津液皆气化相交,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脾胃枢纽:心为火脏,火中有水,肾为水脏,水中有火,肾中真阴上升到心,心阳下降到肾。脾为太阴主升,脾气升肝肾之气升,胃为阳明主降,脾胃为和济水火之枢,升降金木之辅。 三 心肾相交意义及内涵 心主血藏神,肾主骨生髓藏精,心肾二脏正常相交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精与神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且精神互用,心肾相交内容很多。①心肾精血同源互化 精血同源指精和血同出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心血循行流注于肾中,与肾精化合为精;肾精入冲任上交于心,与心血化合为血。②心神肾精相互为用 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肾藏精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肾藏精舍神,精能生髓,髓上聚于脑养神。精为神之宅,神为精之象,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外在表现,二者相互为用,精神相依。③君火命火相得益彰 心主君火,肾主命火,君火在上为阳气之用,命火在下为阳气之根。君火为命火之统率,命火为君火之根基。人体五脏六腑组织结构的正常功能活动,一靠君火统率,二靠命火的温煦激发。④心火肾水相互制约 心居胸中属阳,在五行属火,肾在腹中属阴,在五行属水。心与肾的关系即上下阴阳水火的关系。生理状态下,心火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⑤元气与心血相互为助 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是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肾中精气所化生。心主血脉,不仅需要心血的推动,还赖于元气的推动激发。心肾相交实际包括心肾水火相济,气血相济,阳气相济,***相济,阴阳调节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整个心与肾的相互交通。 总之,心肾相交是心肾各自的精神、气血、水火之间相互资助,相互制约,共同维持心肾阴阳的动态平衡。它包含有心血肾精同源互化,心神肾精相互为用,君火命火相得益彰,心火肾水相互制约,元气与心血相助诸方面的相互作用。再者,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心肾功能协调,相互平衡对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深刻领会心肾相交的意义,对于临床治疗心肾不交导致的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何理解心与肝、肾的关系?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1.心系统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系统:

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系统:

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系统: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系统:

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何为心肾不交、心肾阳虚?

1.心与肝: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因此,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

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行血,心为一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肝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藏血充足,疏泄有度,随人体生理需求进行血量调节,也有利于心行血功能的正常进行。

精神情志方面: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维护精神情志的舒畅。心肝两脏,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于肝气疏泄。情志调畅;肝气疏泄有度,情志畅快,亦有利于心神内守。

2.心与肾:心与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心肾相交的机理,主要从水火既济、君相安位来理解。

水火既济:心居上焦属阳,在五行中属火;肾居下焦属阴,在五行中属水。就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而言,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心位居止,故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故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肾无心火之温煦则水寒,心无肾阴之滋润则火炽。心与肾之间的水火升降互济,维持了两脏之间阴阳的协调平衡。

君相安位:心阳为君火,肾阳属相火(命火)。君火在上,如日照当空,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所以心与肾的关系又突出地表现在心阳与肾阳的关系。

脏腑兼病辨证

定义: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脏腑的证候称为脏腑兼证:。

要求: 脏腑兼证并非单一脏腑证的简单相加,需要从脏腑之间的各种生理病理以及经络的联系出发,弄清彼此存在的先后、因果、主次、并列等相互关系。

一、心肾不交证

定义: 指心肾水火既济失调,以心烦、失眠、梦遗、耳鸣、腰膝酸软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 心烦惊悸,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便结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阳痿,腰膝冷痛,脉沉细无力等。

证候分析:

病因病机: 多因久病虚劳,房室不节,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心火偏亢;或劳神太过,或情志忧郁化火伤阴,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或心火独亢,不能下温肾水,肾水独寒,皆可导致水火既济失调。

证候:

①肾阴亏损,不能上济心阴,心火偏亢,水不济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则见心烦惊悸,失眠,多梦;

②肾阴亏虚,脑髓、耳窍失养,则头晕,健忘,耳鸣;

③腰膝失养,则腰膝酸软;

④虚火内炽,扰动精室,精关不固,则梦遗;

⑤阴虚阳亢,虚热内生,津液亏耗,失其濡养,则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⑥便结尿黄,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

⑦心火不能下温肾水,肾水独寒,则见阳痿,腰膝冷痛,脉沉细无力。

辩证要点: 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耳鸣、梦遗与虚热或虚寒症状共见。

二、心肾阳虚证

定义: 指心与肾的阳气虚衰,温煦失职,以心悸、腰膝酸冷、浮肿及阳虚症状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其浮肿明显者,可称为水气凌心证。

证候表现: 心悸怔忡,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形寒肢冷,神疲乏力,精神委靡或嗜睡,唇甲青紫,舌胖,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弱。

证候分析:

病因: 多因心阳虚衰,久病及肾,阴寒内盛,水气内停;或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水气凌心所致。

证候:

①心肾阳虚,鼓动无力,故心悸怔忡;

②阳虚则寒,形体失于温养,脏腑功能衰退,则腰膝酸软,形寒肢冷;

③肾阳亏虚,蒸腾气化失司,三焦决渎不利,水湿内停,外溢肌肤,故肢体浮肿,小便不利;

④阳气不振,推动无力,机能衰退,则神疲乏力,精神委靡甚则嗜睡;

⑤阳虚温运无力,血行不畅,故见唇甲青紫,舌淡紫。

⑥苔白滑,脉弱,为心肾阳虚,水湿内停之象。

辩证要点: 心悸怔忡、腰膝酸冷、肢体浮肿与虚寒症状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