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自哪首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6-04 0
  1. 白骨露于野还是白骨露於野
  2.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作者是谁
  3. 铠甲生虮厂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应了什么时候东汉末年社会状态
  4.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描写的是古代哪一地方

曹操写汉末离乱的名句是出自《蒿里行》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这句诗描绘了战争的漫长和残酷。士兵们长时间穿着铠甲,以致于虮虱滋生,这暗示了战争的持续时间和士兵们的疲惫。同时,万民因战争而死亡,这表达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的巨大伤害。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用简洁明了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画面。战死者的白骨暴露在田野之间,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这是何等的荒凉和悲哀。这样的描绘,凸显了战争造成的死亡和破败。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自哪首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在曹操的笔下,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幸存下来,这种巨大的伤亡让人心痛不已,句句都让人感到肝肠寸断。曹操对百姓的痛苦深感同情,对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感到悲痛。

曹操在这首诗中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句饱含感情,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这首《蒿里行》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渴望。

曹操的历史贡献:

1、稳定政局:曹操在东汉末年混乱的局势中,凭借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逐渐平定了各地割据势力,使政局逐渐稳定。这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推动经济发展:曹操在稳定政局后,注重发展经济,***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商业等。这些政策对于当时的经济复苏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文化贡献:曹操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卓越的成就,同时也是一位文化名人。他注重文化教育,提倡儒家思想,倡导文学艺术,为当时的文学艺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推动科技发展:曹操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倡数学、天文、地理等学科的研究和应用。在他的推动下,这些学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5、促进民族融合:曹操在统治时期,注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他***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广汉族文化、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等,为当时的民族融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白骨露于野还是白骨露於野

不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自东汉诗人曹操的蒿里行。原文如下: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作者是谁

关于白骨露于野还是白骨露於野,正确的诗句是白骨露于野。

该句出自汉朝曹操的《蒿里行》。这句话的意思是:尸体弃于荒野,没草覆盖。露,露在外面。淤,同于,在。

《蒿里行》伤时之作,本诗对战乱涂炭、惨象触目惊心的描述,饱含着诗人深深的同情;而哭之恸,哭之苦,又表现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万般无奈的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这首诗质朴而深刻,语尽而意不尽。

1、《蒿里行》原文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2、《蒿里行》译文

关东的诸州郡将领,都起兵讨伐董卓及其党羽这些残暴的人。本来期望各路将领在孟津会合,同心讨伐长安董卓。结果各有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权势、财利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战士常年征战,铠甲上生满了虮虱,百姓也因此死伤无数。累累白骨曝露于荒野之地无人收埋,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有一人能活,想到这里不免让人肝肠寸断。

3、作者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铠甲生虮厂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应了什么时候东汉末年社会状态

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自东汉诗人曹操的《蒿里行》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描写的是古代哪一地方

铠甲生虮厂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应了军阀割据时候东汉末年社会状态。

出自两汉曹操的《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

关东的诸州郡将领,都起兵讨伐董卓及其党羽这些残暴的人。本来期望各路将领在孟津会合,同心讨伐长安董卓。结果各有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权势、财利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战士常年征战,铠甲上生满了虮虱,百姓也因此死伤无数。累累白骨曝露于荒野之地无人收埋,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有一人能活,想到这里不免让人肝肠寸断。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描写的汉末中原一带。

该句出自汉末曹操的《蒿里行》。

《蒿里行》

汉末 ?曹操

原文: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扩展资料

《蒿里行》创作背景:

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然而这支联军中的众将各怀私心,都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齐心合力,一致对付董卓。

当董卓领兵留守洛阳以拒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据史载,当时无人敢于率先与董卓交锋,曹操对联军的驻兵不动十分不满,于是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体现了曹操的胆识与在这历史动荡中的正义立场。

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长期的军阀混战,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极大破坏。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的反映。

《蒿里行》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百度百科-蒿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