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兵足食民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03 0
  1. 足食足信三个基本要素?
  2. 《论语》中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3. 子贡问政。孔子曰:“足食,足兵(军备),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
  4. 民无信不立的文言文

D

试题分析:材料的大意是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因此可见孔子强调统治者的诚信最为关键。

足兵足食民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否则易错选C。

足食足信三个基本要素?

三个基本要素:足食、足信、足兵。

孔子认为民心向背对于战争的胜负影响极大。他曾把“足食”“足兵”“足信”列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三个基本要素。

这个说法出自《论语颜渊》:"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知题目里为何搞成了"足信"。

三要素的理解:

“足食”和“去食”绝对不是指让百姓吃饱饭或让老百姓饿肚子。按朱熹注释,“虽生而无以自立”,“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很容易让人理解为虽然人民没有粮食会死,但是如果人民没有信义更严重,很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气概。

这种理解与儒家思想的根本是有明显冲突的,儒家所提倡的是自己修养的不断提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可以严格要求自己,但不能强求别人“饿死事小,失信事大”。

《论语》中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三个基本要素:足食、足信、足兵,孔子认为民心向背对于战争的胜负影响极大,他曾把“足食”“足兵”“足信”列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三个基本要素。

《论语.颜渊篇》第七章详细记载了子贡与孔子的这段对话,其原文是: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孔子的基本思想

孔子的思想是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一直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而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

《孔子思想》在开篇详细讲述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及世界的九条意义,介绍了学习孔子思想必须要有的态度与方法。《孔子思想》的主体部分是《论语》,依据了朱子集注,发扬孔子思想,维护了儒学的纯正。

子贡问政。孔子曰:“足食,足兵(军备),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

当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时,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提出了三大要件。而当子贡一再追问三者中的“必不得已而去者”时,孔子将“民之信”留到了最后,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也就是说,获取民众的信任与支持、拥护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国家***的兴亡。所以,子夏指出,君子去从政时首先应当设法获信于民与君,应当“信而后劳其民”、“信而后谏”,这是取得政绩的前提条件;反之,对百姓而言,“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对君王而言,“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历史上有一个有名的故事,战国时,商鞅辅佐秦国,决心改革政治以充实国力。“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他就想了个办法,在都城的正门前放了一根粗原木,上边贴了一张告示:“将此原木搬至北门者,赏黄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谁也不肯去搬。商鞅将黄金增至五十两。这时,一个男子半信半疑地将木头搬到了北门,他马上得到了意想不到的五十两黄金。围观的人后悔不已。这以后,商鞅很快得到了人们的信任,变法得以顺利推行。在这里,商鞅看到了“民之信”对于变法的极端重要性,因而***取策略获得了这宝贵的“民之信”。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从而变法取得成功。

民无信不立的文言文

D

试题分析: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由此可知②④切题。①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③观点错误,***不是包办一切的***,***应该不越位、不缺位、不失位。

1. 民无信不立的翻译

这句话出自《论语 · 颜渊》,是孔子所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民无信不立 解释: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英语翻译:The country will collapse if the people h***e not trust in it.

2. 子贡问政一民无信不立的译文

[ 原文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

[ 译文 ]

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老百 姓对 *** 就信任了。”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 三项之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之中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说:“去掉粮食。因为,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没有粮食不过是饿死罢了,但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而且老百姓不受,国家也会一天一天的衰弱。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百姓对国家都没有信任,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很好的建立起来。 民无信不立: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身之处。

3. 民无信不立的解释

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论语颜渊第十二

原文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4.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无信,不知其可也.(请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 ,不要施加与他人身上

词目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发音 rén wú yuǎn lǜ,bì yǒu jìn yōu

释义 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出处 《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此语出于《论语》,说明孔子对“信”的重视。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人生活在群体中,与人相处,得到别人的信任十分重要。《论语》记,***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要“足食”,有足够的粮食;“足兵”,有足够的军队;还要得到百姓的信任。***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回答:“去兵”。***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治国如此,其他事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什么事都办不成,无论大事小事都是如此。

信任又是相互的。要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讲信用。孔子把忠与信并提,认为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论语》中多处讲到这一思想。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把忠信作为修养的基本内容,要求每天检查反省,是不是做到了忠信。孔子又说,为政要做到恭、宽、信、敏、惠。他解释“信”时说:“信则人任也。”只有讲信用,人们才会信任你。

总之,只有得到人们的信任,办事才能成功;只有自己讲信用,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也就是说,只有***讲信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社会生活才能正常地运行、发展。这就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道理

孔子以后,儒家思想在这个问题上又有发展,把信与诚相连,称“诚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从天道诚信来进一步说明人必须诚信的道理。诚,是实的意思。就是真实、实在,没有虚***。天道,用今天的话说,是自然之道的意思。天地之间,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的交替,花鸟鱼虫自然万物的生长繁息,都是真实、实在的,没有丝毫虚妄;虚妄的东西,在自然中不能存在。所以说,诚是“天之道”。既然自然之道真实无妄,人也就应该如此,也应该真实无妄。所以说,“思诚者,人之道”。这样就深刻地说明了为什么必须诚信的道理。有一位企业家,经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电视媒体***访他,问他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他说就是靠的“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他说,世界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们做人就要老老实实,做事就要认认真真。说的朴实无华,却道出了“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