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辙什么意思_合辙分为几类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6-03 0
  1. 对联有何规则
  2. 语文问题
  3. 悬赏100+!!古诗韵脚一共分为13类。 (以下内容网友可以看2行就跳过) (1)发花辙 包含韵
  4. 关于和的成语、古诗~~急急急~~加分
  5. 山鹰的鹰和带草字头的鹰为什么是两个不同的韵部
  6. 京剧中字的声和韵-京剧知识
  7. 求简介古诗平仄 和押韵
  8. 格律诗的韵脚声调必须相同吗?

十三辙的名目是:发花、梭波、乜斜(miēxié)、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特别指出的是,十三辙中每一辙的名目不过是符合这一辙的两个代表字,并没有其他的意义,所以同样也可以用这一辙的其他字来代表该辙,如"梭波辙"也可以叫做"婆娑辙"、"言前辙"也可以称作"天仙辙"或"三千辙"。

扩展资料:

"各位您落座,您听我来言,十三道大辙学徒我唱言前",今天就和大家谈一谈"十三道大辙"。

合辙什么意思_合辙分为几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要谈"十三道大辙",还得先讨论几个重要概念。

一个概念就是"音节","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语流中最自然的语音单位。一般来说,除了"儿化音"以外,一个汉字的读音都是一个音节,如"我喜欢西安"中的"我"、"喜"、"欢"、"西"、"安"这五个汉字就是五个音节。从生理语音学上讲,发音时发音器官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如我们在发"先[xiān]"和"西安[xī ' ān]"这两组音时,虽然音基本相同,但在发"先"时,发音器官只紧张一次,"西安"则要紧张两次。

音节虽然是语流中最自然的语音单位,但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还可以做进一步分析。从语音学的角度看,构成音节的是元音和辅音,统称音素,都是语音的最小单位,相信有关知识大家学外语时已有了解,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而按照汉语音韵学的分析方法,还可以把一个音节分析成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例如"好[hǎo]"这个音节,辅音h就是它的声母,如果音节开头没有辅音(如"爱[ài]"),就叫做"零声母音节";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例如"好[hǎo]"这个音节里,"ao"就是它的韵母,零声母音节,例如"爱[ài]",它的韵母就是"ai";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就是声调,也叫字调,普通话的声调也就是常说的"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和"去声(四声)"。要注意的是,不同方言的声调和声调种类各不相同。

今天的话题是"十三道大辙",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音节中的韵母。在普通话中,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少数韵母由元音加鼻辅音构成(如an,eng等)。从种类上看,普通话韵母分为单元音韵母(有a,o,e,i,u,ü)、复元音韵母[有ai,ei,ui,ia,ie,iu,ao,ou,ua,uo,üe,iao,uai等十三个]带鼻音韵母[有an,en,un,ün,in,ian,uan,üan和ang,eng,ing,ong,iang,iong,uang等十五个]。而从结构上看,韵母可分为韵头(也叫做介音)、韵腹和韵尾三个部分。韵腹是韵母的主干,比起韵头、韵尾来,声音最清晰响亮,所以也叫"主要元音",是每个韵母必不可少的部分,一般由a、o、e充当,没有a、o、e时,i、u、ü、er也可以充当。韵头只有i、u、ü三个,出现在声母的后面、韵腹的前面,因此也叫"介音"。韵尾则只限于复元音韵母中韵腹后面的i、u或n和ng。

360百科-十三道大辙

对联有何规则

问题一:什么是韵脚? 你好。

韵脚是每一句诗中押韵的子的韵母,也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比如

枯藤老书昏鸦ya

小桥流水人家jia

古道西风瘦马ma

夕阳西下xia

断肠人在天涯ya

可以看到,每个拼音的后面都会有a的韵母,这就是韵脚

声韵学将汉字音节分为前后两部分,开头部分为声,声之后即为韵.最复杂的韵包括韵首,韵腹,韵尾三部分.见韵母 条.

诗赋文学中的韵脚,或押韵之字,诗韵只考虑韵腹,韵尾是否相同.如东,公同属 一韵.南朝梁B刘勰B文心雕龙B声律: 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唐B王勃B滕王阁序: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最复杂的韵包括韵首,韵腹,韵尾三部分:

汉语字音中,除去声母、声调后所剩的部分,可分成

韵头(介音)、韵腹和韵尾三部分。如欢(huan),u为介音,a为韵腹,n为韵尾,凡韵母必有韵腹,至于介音、韵尾则可有可无。如攀(pan),无介音,脱(tuo)则无韵尾。详见:

etext/...34

韵脚指诗文中末尾押韵的字。如《静夜思》的韵脚为:光,霜,乡。

韵脚只考虑韵腹和韵尾是否相同。

以上是引用的,我是诗词爱好者 ,可以共同交流

问题二:什么是韵脚 所谓韵脚,就是一诗的最后一字押韵,因为押韵放在最后,所以称为韵脚,如果不明白的话,送一首经典的现代韵脚诗,看一遍自然就明白了。

《永远记得你》

每一次遇见你都佯装欢喜

生怕时光太钝磨损了记忆醒来后误以为你近在咫尺不离不弃

你的美定格在二十四岁的 *** 里

百般俊俏的摄影姿势引人着迷

千种卖萌的表情诠释你天使样的淘气

像孩子,你借洛丽塔演绎花开荼蘼

像老妪,你沧桑落笔泣鬼神惊天地

许是精灵,伤神于你的古怪与神秘

可不可以未经允许写一百首情诗给你

续到第八十八期已痛到无法呼吸

佳人如云,谁能轻易将你代替

未曾青梅,青梅枯萎,芬芳满地

不见竹马,竹马老去,相思万里

从此,我爱上的人都很像你

你哀泣,风一样的女子怎会惹人掂记

你看,你赢得多么彻底

我独哼恋曲,永远记得你

问题三:韵脚是什么 韵脚是每一句诗中押韵的字的韵母,也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比如

枯藤老书昏鸦ya

小桥流水人家jia

古道西风瘦马ma

夕阳西下xia

断肠人在天涯ya

可以看到,每个拼音的后面都会有a的韵母,这就是韵脚

这个知识上初一就学了

一、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

二、“十三辙”是明清以来北方戏曲、曲艺等通俗文学押韵字的归类。它以北方话为基础,把汉字按字音的韵母归纳为十三类,称为“十三辙”。各辙的名称在记载中有所不同,如“也斜”辙也有称“乜斜”辙的,“衣期”辙也有称“一七”辙的。等等。韵母有韵头、韵腹、韵尾之分,凡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相近的,不管韵头是什么,都归为一类。这样,每一辙就可能包括一至五种韵母的字,情况如下:

⑴发花辙 包含韵母为 a、ia、ua 的字,如“发、家、花”。

⑵梭波辙 包含韵母为 e、o、uo 的字,如“哥、波、梭”。

⑶也斜辙 包含韵母为 ê、ie、üe 的字,如“唉、斜、约”。

⑷姑苏辙 包含韵母为 u 的字,如“姑、苏”。

⑸衣期辙 包含韵母为 i、ü 的字,如“衣、十、鱼”。

⑹怀来辙 包含韵母为 ai、uai 的字,如“来、怀”。

⑺灰堆辙 包含韵母为 ei、uei(ui) 的字,如“悲、灰”。

⑻遥迢辙 包含韵母为 ao、iao 的字,如“高、遥”。

⑼由求辙 包含韵母为 ou、iu 的字,如“由、求”。

⑽言前辙 包含韵母为 an、ian、uan、üan 的字,如“班、前、端、冤”。

⑾人辰辙 包含韵母为en in un ün的字,如“人、亲、春、君”。

⑿江阳辙 包含韵母为 ang、iang、uang 的字,如“刚、江、荒”。

⒀中东辙 包含韵母为 eng、ing、weng、ong、iong的字,如“灯、丁、翁、中、穷”。

另外还有一道小辙儿:er 。用于儿化合辙。

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五句韵脚:号、茅、郊、梢、坳。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几五个韵字虽然与“十三辙”的“遥迢”辙相合,但杜甫诗歌并不是按照“十三辙”去押韵的,而是按照他们那个时代的韵书(《切韵》或《唐韵》等)去押韵,因为“十三辙”形成于杜甫之后的明清时代,杜甫此诗下面部分以及其他诗歌的韵脚,多与“十三辙”不合。

问题四:什么叫押韵?什么叫韵脚?要举例子, (1)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2)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2]这些字的韵母要相似或相同。

问题五:请问:什么叫韵脚,和表示韵脚的字 韵脚是每一句诗中押韵的子的韵母,订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比如

枯藤老书昏鸦ya

小桥流水人家jia

古道西风瘦马ma

夕阳西下xia

断肠人在天涯ya

可以看到,每个拼音的后面都会有a的韵母,这就是韵脚

这个知识上初一就学了

问题六:韵脚的方法是什么?简单一点的答案。 就是最后一个字的韵母要相同或相似

问题七:什么是韵脚? 100分 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引这些字的韵母要相似或相同。

“十三辙”是明清以来北方戏曲、曲艺等通俗文学压韵字的归类。它以北方话为基础,把汉字按字音的韵母归纳为十三类,称为“十三辙”。各辙的名称在记载中有所不同,如“也斜”辙也有称“乜斜”辙的,“衣期”辙也有称“一七”辙的。等等。韵母有韵头、韵腹、韵尾之分,凡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相近的,不管韵头是什么,都归为一类。这样,每一辙就可能包括一至五种韵母的字,情况如下:

⑴发花辙 包含韵母为 a、ia、ua 的字,如“发、家、花”。

⑵梭波辙 包含韵母为 e、o、uo 的字,如“哥、波、梭”。

⑶也斜辙 包含韵母为 ê、ie、üe 的字,如“唉、斜、约”。

⑷姑苏辙 包含韵母为 u 的字,如“姑、苏”。

⑸衣期辙 包含韵母为 i、ü 的字,如“衣、十、鱼”。

⑹怀来辙 包含韵母为 ai、uai 的字,如“来、怀”。

⑺灰堆辙 包含韵母为 ei、ui 的字,如“悲、灰”。

⑻遥迢辙 包含韵母为 ao、iao 的字,如“高、遥”。

⑼由求辙 包含韵母为 ou、iu 的字,如“由、求”。

⑽言前辙 包含韵母为 an、ian、uan、üan 的字,如“班、前、端、冤”。

⑾人辰辙 包含韵母为en in un ün的字,如“人、亲、春、君”。

⑿江阳辙 包含韵母为 ang、iang、uang 的字,如“刚、江、荒”。

⒀中东辙 包含韵母为 eng、ing、weng、ong、iong的字,如“灯、丁、翁、中、穷”。

另外还有一道小辙儿:er 。用于儿化合辙。[2]

问题八:韵脚是什么意思?试举例 诗歌或者韵文中句子末尾押在韵上的字.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就叫韵脚.

问题九:什么是歌词的韵脚 歌词韵脚其实就像做诗一样要押韵的意思。

歌词押韵十三辙

歌词写作的两大要点除了讲究对称之外,另一点要点就是要讲究“押韵”(又称“合辙”)。

我国汉字的押韵主要以“十三辙”为参照,每个“辙”都包含着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韵母,每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它们的“韵脚”都要遵循“辙”的原则。

将“十三辙”列出来,为了大家看着方便,特此附上“十三辙”和普通话的韵母对照。

一辙:花发辙,普通话韵母(a、ia、ua)例字:他、家、话;

二辙:婆娑辙,普通话韵母(o、uo)例字:波、过;

三辙:且觉辙,普通话韵母(ie、ue)例字:写、雪;

四辙:姑苏辙,普通话韵母(u)例字:书、度、出;

五辙:一起辙,普通话韵母(i、u、-i[如si、shi])例字:里、雨、思;

六辙:怀来辙,普通话韵母(ai、uai)例字:爱、怪;

七辙:背对辙,普通话韵母(ei、ui)例字:威、归;

八辙:窈窕辙,普通话韵母(ao、iao)例字:逃、笑;

九辙:楼球辙,普通话韵母(ou、iu)例字:有、休;

十辙:眼前辙,普通话韵母(ian、uan)[与搭配声母有关,如转/宣])例字:先、栓;

十一辙:人参辙,普通话韵母(in、un、ing[同上])例字:心、寸、影;

十二辙:江阳辙,普通话韵母(ang、iang、uang)例字:港、想、双;

十三辙:中东辙,普通话韵母(ong、iong)例字:空、兄。

押韵是歌词写作的基本常识,现在的流行歌曲由于口语特性,押韵就不一定要求的那么严格。当然,能够做到句句押韵,是最具韵律性的写法。

还有就是给歌词转韵:

(一)怎样给流行歌词定主题?怎样分段? 对现代流行歌词而言,好的题目无疑是歌词成功创作的一半,起码会吸引很多眼球,名字看个人喜好了,至于爱大米爱虾米还是狼爱羊啥的,还是起个其他稀奇古怪的名字,自己看着弄吧,呵呵,但题目或歌词主题定下来以后,围绕组织的内容上,就要有所选择了。歌词新手们最大的毛病,基本上就是写到哪儿算哪儿,从来不站在作曲者的角度来看问题, 其实歌词新手们的作品都能被谱成曲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个就跟只要不是哑巴就能录音出唱片一样,只要你写的是句人话,就能给你做成歌,呵呵,但为什么很多作曲人都不愿跟歌词新手们合作呢?这就是跟创作者的态度与写作水平有关了。如果你单纯是写着玩儿的话,别人有时间当然可以陪你玩儿,随便谱个曲,歌红了当然好,不红也玩儿的高兴(从走红的概率来说,亿万分之一),但要想达到更高的要求,让更多的专业作曲的人,来跟你合作,就要自己来端正态度了,毕竟别人来跟你合作,最终目的是能够写出流行的经典作品来,而不是跟你一块儿瞎玩儿浪费时间的,所以歌词新手们,自己本身要多学多练才行,这才是基本的成功之道! 好了,说到歌词的分段,这个就跟小学生写作文一样,无非作文要求至少五百字,分段自然是要让别人看的更明白,能够更好的跟着你的思路走,而不是越看越茫然,不信我把这篇文章不分段落的拿给你看,估计你头早就大了,还有心情看吗?呵呵,相信你知道该怎么来分段了吧。(二)一段歌词需要多少行?多少字? 这个嘛,还真没固定的要求。从我个人的定义来说,一段流行歌词就是要写清楚四句话,把这四句话分成意思上下关联的四行,这就组成了一段歌词,而为什么是写意思上下关联的四句话呢?这个跟通常的流行歌曲的作曲方式有关。如果这四句话,意思不是上下关联的话,又会有哪个作曲的人费尽心思,用音乐的形式,把歌词上下的意思表达的关联呢?除非你给钱,呵呵……站在作曲的角度,一段写四句话词,是最好......>>

语文问题

浅说诗词格律

一、平仄音

一般来讲,普通话里的第一、第二声(既阴平、阳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诗词声韵部里的“平声”;而三、四声都是仄声(既“上声”和“去声”),但这仅仅是一般而言,绝不是肯定。如以普通话发音作为韵的平仄确定,一准出现错误。因为在不少入声字里,它的发音就是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声,而入声字,又偏偏就是诗韵中的仄音。我对入声韵字最头痛,稍不留神就会出错。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里,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为入声字的错误使用。

入声字怎样才能记住?有人总结了窍门,但我不太认可。我认为入声字的掌握,应该是在长期写作时慢慢感悟出来的,在不熟悉的时候,只能靠查韵书去确定,这样做虽然比较烦琐,但是,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平仄出现错误。

入声字韵书上写的很分明,这里就拿几个字作为例子,不过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剥、吃、出、*、激、息、等等,这些字的发音都是普通话的“阴平”,但在诗韵里,它们都是仄韵。

附加讲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平仄声的问题: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其实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它们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部,可在普通话读来却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光是平仄音就说这么多,其实,如果手里有一本韵书就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许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准的时候,就可以翻查。过去我比较喜欢使用“平水韵”,而现在只喜欢在书店里购买的《诗韵新编》,在本书被称为“新韵”,而新韵就是改良后的古典诗词的韵书。如果到一些比较大的书店里去,应该可以找到这类书卖。(三联书店里就有这些书籍)。

二、关于韵的几个概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实,一个字如果出现在诗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称为律,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律”,一个字在韵脚处才叫“诗韵”,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韵”。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又称为“合辙”。

一般人在写古典诗词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习惯不按格律平仄去写诗词,他们在格律上的使用,习惯按普通话发音确定,所以,出律与否不提了,本就没有按格律写作,但是,韵却很可能出现错误,我固执的认为,一首古典诗词,它能错律但绝不能错韵,否则就完全谈不上古典而属于现代诗歌,甚至属顺口溜了。另一部分朋友喜欢按格律写诗词,参照的韵部多为“平水韵”或者是“声律启蒙”里的规定,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尽管已有不少人呼吁以普通话发音去确定一首诗词韵声部,但是,这些呼吁一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或认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诗词在韵上不出现错误,还是要使用古人为我们写出的这些规定。牵扯到韵的使用问题其实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韵书规定外,再就是把几个必须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总结归纳一下与韵有关的定义,也算是名词解释吧:

1、通韵:古体诗写作时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2、窄韵:某韵部的字数很少。(宽韵与窄韵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韵:应该按词谱规定用韵时,诗词里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4、和韵:在唱和别人诗词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作诗叫和韵。

5、次韵:也称“步韵”,既用原诗词相同的韵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须相同。

6、用韵:既使用别人原诗中相同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7、依韵:既用与原诗词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8、抱韵:既首句与末句押韵,第二句与道第二句押韵,以此类推向中环抱的押韵方式。

9、偶韵:既逢偶句才押韵

10、随韵:既一呼一应进行转换的押韵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韵,下句随押。

11、排韵:既从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种韵。

三、对仗:

“对仗”如果细说,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记得当初我看见“对仗”这个词的学习资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时候,吃惊极了。总以为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在对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在这里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的知识作为笔记内容,再深的知识,就必须看书了。

诗词中的对偶,就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由。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对。而上句又叫“出句”,下句又叫“对句”。

律诗中的对仗与对联中的对仗是不同的,如果照搬则属错误。对联里的对仗面很宽,意思到了就算工整(又称宽对),但律诗就不同了,律诗的对仗在工整方面要求的非常严格,甚至比词、曲中的对仗都要严。 因七律诗里对仗比较多,颔联、颈联都要求必须对仗,所以,对仗又多在格律诗中的“七律”体裁上使用,绝句则少用对仗。词、曲的对仗要求比较松,一般来讲,古典词里出现的五言、七言句子,只要两两相对的出现,均要求使用对仗,词的开篇两句如要求使用对仗,词谱会做专门要求,比如“西江月”、“踏莎行”等词谱的开头两句,都是要求对仗出现的。好在这些要求不少词谱没有刻意提醒,所以,现在我们在填词时,这方面即使出现错误也多被忽略不提。

律诗的对仗规则有下面几个重点:

1、句法相同。

2、不能用相同意思的字相对。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律诗中则不允许。

3、词性要相对。既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对仗里不能是同义词。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这样的对仗,才叫做工对。

4、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5、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使用。

词的对仗,有两点和律诗不同。

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非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城对河,是平对平;外对下,是仄对仄)。

第二,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如“千里冰封”对“万里雪飘”;又如“马蹄声碎”对“喇叭声咽”;“苍山如海”对“残阳如血”。

除了上面这两点外,词的对仗跟诗的对仗是一样的了。

关于对仗使用中的几个名词解释:

1、合掌----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合掌是作诗的大忌。

2、流水对---- 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四、古诗、古词用韵的不同点:

古诗的用韵与古词的用韵有一些不同。分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体律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律诗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2、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3、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齐梁体”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词的用韵可以在词谱里查,填词时的用韵不象格律诗那样要求一韵到底,在词韵允许范围内可以选择其它韵部使用,这样的做法称为“通押”。通押的韵部也不是可以自由使用的,依然还是词韵中规定的部分。

诗词押韵八忌 2011.11.23阅读(2)下一篇:大雅集联 |返回日志列表 赞赞赞赞转载(20)分享评论***地址更多

诗词押韵八忌

押韵八忌:

诗之有韵,犹屋之有柱;柱不稳,则屋必倾圮。韵不稳,则诗必恶劣。故押韵之所当戒者,初学亦不可不知,兹试分述于下:

一、戒凑韵

俗亦称挂韵脚。

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人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

二、戒落韵

落韵者,出韵之谓也。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一东韵,而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然用诸古体时则可,用诸今体诗,即为落韵,学者宜慎之。

三、戒重韵

一字两义而并押之,谓之重韵。

如耳为五官之一,又为语助辞;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一诗中两义同押,前人间亦有之,但初学终以不犯为是。

四、戒倒韵

倒韵者,将二字颠倒以就韵之谓也。如古诗“新书置后前”句,易前后为“后前”,即所谓倒韵也。然此二字于词义尚无碍,不妨倒用。若强山林树木等不可倒用之字而倒用之,便觉不通矣。

五、戒用哑韵

作诗当择声音响亮之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词句不挺,即全诗亦因之萎弱矣。

六、戒用僻韵

僻韵又名险韵,如八齐韵之乂字,训轻举。二萧韵之钊字,训远;单字只义,用之易近凑合。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与题适相切合音,则亦不妨押之。

七、戒用同义之韵

一韵中有数字同义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阳之芳香,十一尤之忧愁,意义皆同,若一首诗中并押之,未免重复可厌。

八、戒用字同义异之韵

字有实字虚用者,亦有虚字实用者。如一东韵之风字,不当作讽刺之风字押;四支韵之思字,不当作意思之思字押。若误用则便有出韵失黏等弊。初学最宜审慎。

何谓绝诗四忌,曰:可加可减,可多可少;可彼可此,可上可下是也。学者于律诗四忌,又知趋避矣。故再以绝诗四忌示之,仍分述如下:

一、可加可减

如五绝之诗,加二字为七绝。七绝之诗,减二字为五绝之类。

二、可多可少

如一诗之中,一意分为四句,或四句仍归一意之类。

三、可彼可此

如咏梅之诗,可移而咏菊;咏山水之诗,可移而咏风月之类。

四、可上可下

如七绝仄起押韵之句,与第四句同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苟其不分层次,上句与下句可以互易之类。

律诗四忌

何谓律诗四忌?一曰不工,二日不贯;三曰不自然;四曰不典雅。初学作诗者,于前述种种忌病,既已领会,则尤当注意此四忌也。今述如下。

一、不工

律诗最重对偶,苟对偶之句,配搭不匀,便不工矣。

二、不贯

律诗以第一联为起,第二联为承,第三联为转,第四联为合。苟不知起,承,转合之层次,而两两相凑,便不贯矣。

三、不自然

律诗于立意、造句,炼字,修辞,诸法,在在皆当研究,苟其徒重对偶,于诗之意义同句,生拍硬截。便不自然矣。

四、不典雅

律诗宜善于运用古典,若只将迎眸、屈指、好将、从教、称字,铺张字。

平仄避忌《转》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怀古迹》的第二首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三句就没能跟第二句相粘。这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受到齐梁诗人的影响而一时疏忽。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现存杜甫近体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

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

缠结青骢马,出入锦城中。

时危未授钺,势屈难为功。

宾客满堂上,何人高义同。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个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为失对。这可能是赠诗时未来得及仔细加工而一时疏忽。

孤平和三平调 一、 联之“破题”

大凡对联,是在已有上联的情况下,根据上联所表述的意思,合适地对出下联,使上下联成为一个整体。这如同上联给了一个题目,下联予以作答这般。因此如何“破题”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请大家先来看这样一个上联:“欲破愁城须纵酒”。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上联,其意旨、情绪宣泄、练字功夫都很到家,给人应对的空间非常广泛。

如何“破题”,首先是要找到联的主体—名词,上联中有两组名词:一是愁城、二是酒。两者之间,毫无疑问愁是上联的主题,也是作者所极力宣染的对象。个人的看法是:主体看名词、宣泄看动词、递进和关联看介词,这个可作为一般规律。

二、联之“承题”

在找到上联所表达的主体后,如何“承题”是对好联的一项重要工作。正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欲破愁城须纵酒”, 应对的角度也很多,因此必须要找准“切入点”。

“愁”是上联所表达的主题,但如果下联以闺愁、乡愁和郁郁不得志之愁对之,显然不太相称,因为上联势伸得很足,非为国为民之江山社稷大事对之才相匹配,所以切入的角度就尤其重要。

三、联之“圆融”

其实这个题目可以和上个题目一并谈,在此单独作为一个话题,无非是强调其重要性而已。“圆融”是作诗的必须要求,引用到对联上,个人认为也非常必要。“圆融”的意思是说上下联要“水*融”,不沾不滞,形同流水一般,故曰“流水对”也。

做到“圆融”,无非是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联意的“圆融”,一般说来下联是上联联意的延伸、拓展,当然也有平行、并列的,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二是势的“圆融”,这是指上下联要气势相称,要尽可能避免一联排山倒海、而另一联和风细雨之现象;三是要注意字句间的“圆融”,如上联联中***用了自对技巧,下联也***用自对等等,这里不作细说。

四、联之“用典”

典故”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之所以能够成为典故,是因为其中隐含着非常多的人文内涵,且大家都耳熟能详。由于联的字数很少,要想表达作者更多的思想,因此借用“典故”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为联增色不少。用典的手法也很多,主要有:直用,化用,借用,反用等形式,不在此细说。

话说回来,也该说说对句了:欲破愁城须纵酒—难行大道且浮槎。下面我来结合上面所说,谈一下对整联的鉴赏。

欲破愁城须纵酒—上联引用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个典故,出自于曹操的“短歌行”,其含意不用解释。“愁城”二字形容了愁之深、愁之坚,此愁之极也。两个动词练字值得玩味,愁城之坚当须破,破之手段酒当须纵,极尽宣染之事。两个介词也用得贴切,欲表达了愿望、须表示了递进,将破与纵两者关联,流露出一种无奈的情绪。

难行大道且浮槎—下联引用了孔子论语?公冶长》中的典故,全文是:“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意思是孔子说:“大道如果不能推行于天下,乘坐着竹筏子到东海去游荡,大概仲由能跟随我吧?”。这里的大道是指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大道理

不难理解,难行大道点出了愁之根源所在,进一步说明了为何愁之深、为何愁之坚。在气势上,虽然在字句上没向上联极力宣染,只是平平地道来,但所借用孔子的话语、为国为民之感慨,自是不输于上联。在情绪上,且浮槎表达了一种极度的无奈,与上联情绪吻合。难、且两个介词的运用,起到了承接和转折的作用。应该说,上下两联比较圆融,流水成对,不足的是,下联在练字上不如上联,这或许是受到用典的限制吧。

五、联之“蕴藉”

人们在欣赏一付好的对联时,常常会说这付对联耐品。什么叫耐品?就是联中还有许多值得欣赏者去发掘、去回味的地方,似乎让人感到意犹未尽,这就是蕴藉。我们在写联时,不能过于直白,就像“竹筒倒豆子样,一览无遗,这种联的质量就不会很高。如果能将你想表达的意思含而不露,意在言外,就像国画***画画留白一样,给人以遐想空间,就会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这一联:信手拈来梅一朵---无言相对月三更,整联温婉圆润,用两个无言的动作,不着一点痕迹地勾勒出淡淡地怀念之情,或人、或事,任由读者去想象吧了。

六、联之“比兴”

何谓“比兴”,是指两个并列之概念,即“比”和“兴”。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比兴”为中国 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两种表现手法。“比兴”两种手法即可单独运用,也可将两种手法同时运用。

“比兴”在对联中也应用较多,且看民旅英雄林则徐所题的一幅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整联以“海纳百川”和“壁立千仞”起“兴”,烘托出“有容为大”、“无欲则刚”之感慨。诗题“自勉”言志,自勉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喻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砥砺自己要像千仞石壁一样,行得端,立得正,表达自己要坚决杜绝私欲,抵阻各种诱惑,刚正不阿,挺立世间之志向。这可理解为“比”,其手法当为暗喻。

七、联之“铺排”

大凡写一幅联,作者都会拟就一个题目,然后构思围绕这个题目从何种角度展开及结构安排,我们称为“铺排”。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一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大都不尽入人意。我在这谈一点感受,先说立意的铺排,大凡写联“铺排”,首先立意要“正”,这个“正”是指符合法则和道理,最好不要“剑走偏锋”;其二意旨要明了,要避免大家看了不知所云。虽然无题之类的联意旨比较隐晦,但通过深入地发拙,还是能够明白作者意思所在;三是切入角度要“新”, “新”就是跳出前人之窠臼,这往往是出彩的关键;四是要出“奇”,虽然 “奇”跟“新”有相似之处,都有出人意料之含意。但我这个“奇”是指奇崛峭拨,能够给人异峰突起、卓而不群之感受,自会让人过目不忘。

关于结构的铺排,往往人们不太注意,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里我谈一下容易忽视的两点:一是气脉的流动。人们在欣赏联时,经常有灵动、流畅的评语。关于如何之灵动、如何之流畅,又不能道出之所以然。的确,气脉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又确实存在,这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体会,大致也只能说把各句间联意串接起来,表述主题的东西。气脉在联中必要一注而倾,不能停滞。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表达联意的安排上,在句间结构的安排上加以考虑。

其二,在结构的铺排上,可以借鉴**蒙太奇的手法,将时空的组合叠加在一起,产生跳跃的结果,往往会收到出奇不意的效果。在我所题的“孤山挽林逋”一联中,或许能感受到:仙人已杳,空惆怅,圃老菊黄,鹤迹梅桩,千古风流成绝唱;今客复来,独徘徊,孤山泉冷,平湖夕照,一杯浊酒祭斯人。整联通过时空的转换,今昔的对比,连续四字的跳跃,使人感受到气息的流动,使得“孤山挽林逋”的主题更加鲜明。

悬赏100+!!古诗韵脚一共分为13类。 (以下内容网友可以看2行就跳过) (1)发花辙 包含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 g是声母,ōng 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绕字不押韵,因为“绕”字拼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 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象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 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 a、ia、ua。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

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去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x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面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朝”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的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象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仿照韵书押韵,也是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在下文律诗的韵、词韵及古体诗的韵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关于和的成语、古诗~~急急急~~加分

这个不用整理的,押韵主要指的就是韵母,你把十三辙记住之后往上加声母就行了,比如你说到的,发花辙里有ba、ca、ga、zha,还有da、hua、fa、jia、ya等,类推;梭波辙包含韵母 e、o、uo,那么就往上加声母,如le,he,po,bo,luo,guo等;也斜辙、姑苏辙同理。主要是记忆一些特殊情况,比如ye属于也斜辙而不属于梭波辙。

需要注意的是,十三辙更多的是用在北方的戏曲中,比如相声里常说的合辙押韵,这个辙字指的就是十三辙,除了十三辙还有十四辙十六辙等辙韵,都主要用于戏曲曲艺的押韵,有严格格律要求的古诗是不可以依照十三辙来押韵的,它们往往有特定的韵表,如律诗绝句常用平水韵,现在也有用中华新韵的,填词多数用词林正韵等。

山鹰的鹰和带草字头的鹰为什么是两个不同的韵部

白雪难和 彼倡此和 彼唱此和 倡而不和 趁水和泥

春风和气 春和景明 此唱彼和 地利人和 调和鼎鼐

调和阴阳 鼎鼐调和 风和日丽 风和日美 风和日暖

风和日暄 凤协鸾和 割地求和 更唱迭和 更唱叠和

鼓腹含和 和蔼近人 和蔼可亲 和璧隋珠 和而不唱

和而不同 和风丽日 和风细雨 和光同尘 和睦相处

和盘托出 和气生财 和气致祥 和容悦色 和如琴瑟

和颜说色 和颜悦色 和衣而卧 和衷共济 狐唱枭和

画荻和丸 惠风和畅 浑俗和光 混俗和光 两头和番

鸾凤和鸣 民和年丰 民和年稔 内峻外和 你唱我和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跑了和尚跑不了寺 琴瑟调和 琴瑟和好 情投意和

秋高气和 曲高和寡 日和风暖 日丽风和 日暖风和

上和下睦 时和年丰 时和岁丰 时和岁稔 隋珠和璧

隋珠和玉 随声附和 随声趋和 随珠和璧 天时地利人和

响和景从 心平气和 雄唱雌和 埙篪相和 言归和好

言和意顺 一倡百和 一倡一和 一唱百和 一唱一和

一团和气 一迎一和 鱼水和谐

合不拢嘴、合从连衡、合胆同心、合而为一、合二为一、合两为一、合浦还珠、合情合理、合刃之急、合眼摸象、合则留,不合则去、合衷共济、

3 闭合自责

4 璧合珠连

5 璧合珠联

6 不合时宜

7 不合实际

8 揣合逢迎

9 道合志同

10 钿合金钗

11 蜂合豕突

12 蜂合蚁聚

13 苟合取容

14 和合双全

15 后合前仰

16 计合谋从

17 纠合之众

18 九合一匡

19 开合自如

20 匡合之功

21 离合悲欢

22 ***之内

23 貌合情离

24 貌合神离

25 貌合心离

26 貌合行离

27 貌合形离

28 契合金兰

29 牵合附会

30 牵合傅会

31 前合后偃

32 前合后仰

33 切合时宜

34 切合实际

35 融合为一

36 若合符节

37 势合形离

38 收合余烬

39 偷合苟从

40 偷合苟容

41 偷合取容

42 瓦合之卒

43 外合里差

44 外合里应

45 乌合之众

46 五合六聚

47 行合趋同

48 意合情投

49 云合景从

50 云合雾集

51 云合响应

③1 悲欢合散

2 闭门合辙

3 持权合变

4 出门合辙

5 斗唇合舌

6 斗笋合缝

7 斗榫合缝

8 反经合道

9 反经合权

10 反经合义

11 分工合作

12 分进***

13 公道合理

14 公平合理

15 还珠合浦

16 连珠合璧

17 朋心合力

18 齐心合力

19 日月合壁

20 日月合璧

21 通力合作

22 通时合变

23 同尘合污

24 同船合命

25 同符合契

26 同流合污

27 同心合胆

28 同心合德

29 同心合力

30 同心合意

31 同志合道

32 严丝合缝

33 应节合拍

34 攒零合整

35 造车合辙

36 知行合一

37 中外合璧

38 中西合璧

39 珠还合浦

④1 阿意苟合

2 阿谀苟合

3 百年好合

4 悲欢离合

5 表里相合

6 不谋而合

7 朝升暮合

8 承嬗离合

9 楚歌四合

10 大开大合

11 道同契合

12 道同义合

13 道同志合

14 断钗重合

15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6 风云会合

17 蜂屯乌合

18 肤寸而合

19 狐绥鸨合

20 毁方瓦合

21 金钗细合

22 镜圆璧合

23 龃龉不合

24 劳逸结合

25 里应外合

26 流离遇合

27 碌碌寡合

28 论高寡合

29 落落寡合

30 落落难合

31 貌离神合

32 内应外合

33 破镜重合

34 起承转合

35 千载一合

36 牵强附合

37 前仰后合

38 情孚意合

39 情投契合

40 情投谊合

41 情投意合

42 曲意迎合

43 天缘凑合

44 天作之合

45 土洋结合

46 雾集云合

47 信口开合

48 行不苟合

49 延津剑合

50 延津之合

51 一匡九合

52 一拍即合

53 云交雨合

54 贞元会合

55 针芥之合

56 志同道合

57 珠连璧合

58 珠联璧合

59 纵横开合

京剧中字的声和韵-京剧知识

韵部是传统音韵学中的一个术语,传统韵书中把当时可以互相押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便叫韵部。韵部有宽有严。它不同于今日所说的韵母。最宽的韵部划分,只要韵腹与韵尾相同乃至相近便可算一个韵部,一个韵部可包括几个韵母。如明清直至现代北方说唱文学中流行的“十三辙”便是十三个约定俗成的韵部(“合辙”便是“押韵”)。 最严的韵部划分要算《广韵》。这本书将中古语音分为二百零六部。同一个韵母,只要声调不同便分为几个韵部,从这一点说它比现代韵母要细;但有些韵头不同的韵母又被归为一个韵部,则比现代韵母要粗。学术界很多人认为《广韵》以读书音为基础,照顾了古音和方言,从分不从合,所以韵部很多。 后来,诗韵将《广韵》的韵部合并为一百零六个韵部;词韵又合为十九个韵部(将平上去三个声调的韵部合并),与现代韵部逐渐接近。韵目是什么呢?韵目便是韵部的标目,即韵部的代表字。这个代表字排在韵部的开头。如《广韵》的第一部东部,即以第一字“东”为韵部标目。

求简介古诗平仄 和押韵

京剧中字的声和韵-京剧知识

 杨振淇先生在其《京剧音韵知识》一书中是这样表述的:京剧音韵是在《中原音韵》(或?中州韵?)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以普通话为主体,又保留了某些古音,吸收了鄂、皖、苏等方音,经过一些著名艺术家逐步琢磨、实践、创造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综合的语音系统。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京剧中字的声和韵,快来看看吧!

 学习京剧音韵知识,必须学一点汉语知识,尤其是汉语拼音知识,它会使复杂的音韵问题简单化,帮助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这样讲,汉语拼音知识是打开京剧音韵知识?匣子?的?钥匙?。有的朋友感觉京剧音韵复杂、难懂,问题的根子可能在于没有掌握汉语拼音知识。

音节、音素、元音、辅音

 汉语语音结构的最小单位是音节,一个音节可由一个或几个音素构成。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汉字是单音节)。但一个音节可能是数个乃至数十个甚至数百个汉字(同音字)的读音。《新华词典》归纳了415个汉字音节,也就是讲,从普通话角度讲,中国数以数十万计的汉字只有415个读音。音素是对音节的再分析,例如?步?(bu)这个音节可以分为b和u两个音素;?王?(wang)可以分为w、a、n、g这四个音素;?啊?(a)这个音节,只有一个音素组成。

 音素又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类。元音的特点是,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不受任何阻碍,声带颤动,声音响大,决定元音音色的是舌位的高低、前后,嘴唇的圆与不圆;辅音的特点是,发音时气流在口腔受到一定阻力,声带不一定颤动,声音响度较小,决定辅音音色的是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在现代汉语里,元音是构成韵母的主要因素,元音有a、o、e、i、u、u、?、er、?、-i 等九个;辅音构成声母,辅音有b、p、m、f、d、t、n、l、g、k、h、j、q、x、zh、ch、sh、r、z、c、s等21个,京剧中还有方言声母?、ň、v。

 汉语音节又可以分为声、韵、调三个组成部分,即分成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而韵母又可分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比如?江?(jiang),声母为j,韵母为iang,韵母iang的韵头是i,韵腹是a,韵尾是ng,声调是阴平。有的音节声母、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及声调俱全;有的则可能缺少某些成分,比如?昂(ang)?字缺声母,?爸(ba)?字缺韵头和韵尾,?刚(gang)?字缺韵头,?家(jia)?字缺韵尾,但任何字不可没有韵腹。

 京剧中常称的?五音?是关于声母的问题;而?四呼?和?十三辙?、?归韵?是关于韵母的问题;?四声?和?平仄?是关于声调的问题。下面予以一一阐述。

五音

 京剧唱念强调吐字要分清?五音?,?五音?是音韵学术用语,是研究声母的学问。传统的音韵学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喉音、牙音和齿音五类,称之为五音。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方法不尽科学,但对京剧爱好者在唱念中如何掌握声母发音的部位和?分寸?,使之吐字准确,做到?口劲?饱满,是有很大好处的。

 程砚秋先生曾说过:?五音?是喉、牙、齿、舌、唇,它们代表出字的几个部位?,?五音?弄清楚了,就知道字该从哪发音了?。?喉在深处,舌在中间,牙在后边,齿在前边,唇在外边?。要把五音部位搞清楚。声母发音不清、不准,就是所谓的?五音不全?,如果不是生理缺陷所致,一定要把不良的发音矫正过来。

 五音的提出,最早见于梁代顾野王《玉篇》中的《五音声论》。唐末《守瘟韵学残卷》按五音分类,编排了30个字母。到了宋代,又有人在30个字母的基础上增补成36个字母,并在唇、舌、齿、牙、喉五音之外,又增加了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合称?七音?。这些都代表着古代音韵学者的重大历史贡献。五音之说迄今仍常为京剧和曲艺界沿用,足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和语音也是不断演变的,现代汉语把声母定为21个,并按发音部位,归纳成七类:双唇音、齿唇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把这种分类和古代的五音或七音对比起来,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如下几点认识:

 1、现代汉语对声母的分类,是对古音韵学的继承和发展,它和五音的内容,有继承的一面,也有扬弃和增补的一面。

 2、旧说五音的内容,有些提法并不科学,如:什么是?牙音?什么是?齿音?什么是?喉音?它们之间如何区分?等等,尤其是?牙?和?齿?的概念是不好分得清楚的。如果仍用旧说指导现在的演唱,则不只是费解,而且也是一种概念上的混乱。而现代汉语关于声母的分类,就比较确切和更加适用了。当然,传统的概念总会受到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局限,这是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的。

 3、是否就应以现代汉语关于声母的分类来代替五音的提法呢?这既涉及学术方面的认识问题,也有一个传统习惯的问题。旧有?明四呼,辨五音,正四声?之说,又讲:?凡读字五音为经,四呼为纬,经纬分明,字乃***。?、?流派和行当虽有不同,但别四呼,审五音,正四声,出字、归韵、收声、讲究气息,这些都是共同?,可见,五音已经成为沿用日久、约定俗成的提法了,这是不宜以行政措施强行更改的。

 4、现代汉语中对声母的分类,虽有七项,但归纳起来,则是由双唇音、齿唇音、舌尖音、舌面音、舌根音所构成的?五音?,只是舌尖音又分为舌尖前、舌尖中、舌尖后三个细目而已。现代汉语的?五音?与传统的五音,不是一种巧合。把两者对比来研究,可以探索到其中的兴废更迭和调整变化,正如过去以?平、上、去、入?为四声,现代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为四声一样,具有其本身的规律性。据此,五音之名可以不变,而其内容则应予以新的界定。

 下面我们按?传统?习惯分析五音问题。

 现代汉语把声母定为21个,而京剧韵白里的声母则要在这基础上增加3个方言声母?、ň、v,构成京剧音韵的声母则有24个:

 1、唇音(5个)。b、p、m、f、v。b、p、m属重唇音,又叫双唇音;f属轻唇音,又叫单唇音或唇齿音;v是方言声母,也属唇音。

 2、舌音(9个)。d、t、n、l、ň、zh、ch、sh、r。d、t、n、ň属舌尖音;l属舌尖中音;zh、ch、sh、r属舌尖后音,也叫翘舌音。

 3、喉音(4个)。g、k、h、?。g、k为浅喉音,气息至软腭处始发声;h属深喉音,气息自咽喉带声而出;?是方言声母,归入喉音(可能只能算鼻音,不属五音之列)。

 4、牙音(3个)。j、q、x,属舌面前音,又叫软性舌面音。

 5、齿音(3个)。?齿?指门齿和犬齿的齿尖部,z、c、s属间音,又叫舌齿音、舌尖音等。

 传统音韵学用?喉、舌、齿、牙、唇?为声母发音部位命名,从今天的角度看,不尽科学。但前人已作为约定俗成的声母分类规矩,且已成为一种在京剧界逐代流传的?术语?,因而还是有继承的必要。

四呼

 四呼是研究韵母的学问,传统音韵学把不同字音的口形分成若干类型。清代潘来著《音类》,对汉字朗读时肯定了四种口型,即: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与撮口呼,简称?四呼?。

 他说:?凡音皆自内而外,初发于喉,平舌舒唇,谓之开口;举舌对齿,声在舌腭之间,谓之齐齿;敛唇而蓄之,声满颐辅之间,谓之合口;蹙唇而成声,谓之撮口。? 四呼是指韵母开始音的双唇状态说的,四呼是以韵头的有无和韵头发音的唇形为标准。把韵母分成四类,名为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韵头指介母i、u、?三个。

 1、开口呼。开口呼发音时气流几乎无阻力,韵母无韵头。如ge(哥)、nan(南)、kai(开)、zhao(照)、zhang(张)等字都是开口呼字;

 2、齐齿呼。发音时气流以牙齿为阻力,韵头为i或韵母为i的称齐齿呼。如zi(子)、jiang(江)、liang(梁)、miao(苗)、xiao(晓)、jie(结)等;

 3、合口呼。发音时双唇微合,韵头为u或韵母为u的称合口呼。例如bu(布)、yuan(员)、gua(瓜)、zhua(抓)、zhuang(庄)等;

 4、撮口呼。发音时双唇撮起,韵母为?或韵母的韵头为?的称撮口呼。例如n?(女)、jue(脚)、jun(军)、l?(绿)等称撮口呼字(中间两个字韵母中的?已按拼音规则改成u)。

 旧时京剧界有?明四呼,辨五音,正四声?之说,又云:?凡读字五音为经,四呼为纬,经纬分明,音乃***?。京剧唱、念虽有行当和流派的不同,但别四呼,审五音,正四声,出字、归韵、收声讲究气息,却是共同的。

 京剧唱、念要求分清四呼的目的至少有两点:一是达到吐字清;二是达到口形正。四呼是以吐字时的唇形来对韵母分类的。唇形的准确与否对正确的归韵极有关系。

 有些上口字与北京音的区别就在于四呼上的不同。例如?妃?字,上口音读fi,是齐齿呼,而北京音读fei,属开口呼;又如?哥?,上口音读guo,是合口呼,而北京音读ge,属开口呼。另外,用四呼为术语,进行咬字方面的切磋交流要方便得多。

 例如一些字读音的区别在哪里?用四呼的不同来表述非常清楚和方便:?王?和?黄?、?张?和?庄?读音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开口呼,后者是合口呼,?办?和?卞?、?猫?和?苗?读音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开口呼,后者是齐齿呼,如此等等。

 四呼的不准或行腔中的任意变口形,往往会形成?截字?。《顾误录.度曲十病》一书中指出:?一字出口,无论几许工尺,必得唱完,口不改样,至尾方收本字之韵,方是此音节。若中间略一张合,已将字截为两处,单字唱成叠字矣。或工尺未完,收口太早,下余工尺,仅有余腔,并无字面,此病易忽略,亟需审究?。吐字不清关键在声母不清,而读字不准问题多出自韵母及四呼,当然还有声调问题。例如,?江?字不注意,就会读成?几?和?昂?两个字。

十三辙

 戏曲唱词讲究?合辙?,犹如吟诗赋词讲究?押韵?一样。诗韵称?韵目?,而戏辙称?辙口?。这里的?韵?就是?辙?。把汉字的韵分成十三个部分,就称之为?十三辙?。十三辙的分类法究竟何人所创?至今还搞不明白,有人说是接受了元代周德清的《中原原韵》和后来《韵略易通》(明,兰茂著)以及《徐州十三韵》、《滕界十三韵》等书的影响才形成的。

 到清代中叶,十三辙逐渐成为民间戏剧音韵的习惯分类术语,并习惯上把唱词中的?韵?叫做?辙?,所谓?合辙?就是?押韵?。十三辙的分类法从今天的角度看,和五音声母分类法一样,也有它的不尽科学、不尽合理的问题,由于它在戏曲界的长期约定俗成,还是保留了这种提法和这种分类方法。

 现代汉语有18个基本韵母,其中6个元音韵母:a、o、e、i、u、?;4个复韵母:ai、ei、ao、ou;5个鼻韵母:an、en、ang、eng、ong;3个其它韵母:er、?、-i。以上韵母与介母i、u、?相拼又产生21个组合韵母:ia、ie、iao、iou(iu)、ian、ien(in)、iang、ieng(ing)、iong、ua、uo、uai、uei(ui)、uan、uen、uang、ueng、uong、?e、?an、?en(?n);另外还有两个方言韵母:io、iai。这样京剧字音韵母应有41个韵母。但京剧独有的上口字把?庚青?部字大部分转入十三辙之?人臣辙?,即eng、ing、ueng转并入en、in、un而形成韵白体系。

 把以上41个韵母分成十三个部分,就成为十三辙,每辙用两个属于本辙的常用字作辙名,它们分别为:摇条、梭波、江阳、姑苏、怀来、人臣、由求、灰堆、衣齐、发花、言前、中东、捏斜。十三辙的归类虽然有些不大贴切,但长期以来约定俗成形成的归类方法,成了京剧界内部的?***?和交流方法,予以保留还是有好处的。

 对十三辙不能混淆,最容易混淆的是人臣与中东、怀来与灰堆、言前与捏斜等辙。要熟记辙名,以便作为术语交流。这十三辙可以以?劳模江福才,兴修水利,大办农业?一句话十三个字连起来分别记忆摇条、梭波、江阳、姑苏、怀来、人臣、由求、灰堆、衣齐、发花、言前、中东、捏斜这十三个辙。

 前面提到十三辙的归类有不大贴切的问题,这儿举例说明。比如同为梭波辙的o和e两韵,是不尽押韵的;衣齐辙有i、-i、er、?四韵同为一辙,确实牵强附会;又如eng和ong同归中东辙,也是不合适的。有的专家干脆把十八个基本韵均单列,用十八种人或动物为辙名:一狮(-i)、二鲨(a)、三驼(o)、四蛇(e)、五蝶(ie)、六豺(ai)、七龟(ei)、八猫(ao)、九猴(ou)、十蝉(an)、十一人(en)、十二狼(ang)、十三僧(eng)、十四龙(ong)、十五儿(er)、十六鸡(i)、十七乌(u)、十八鱼(?)。但我认为这样单列固然比较贴切,然而不如在原有基础上,把其中不贴切的韵另起辙名,变成十八辙。即把e分离出梭波辙,另列?勒色辙?;-i、er、?分离衣齐辙,分别另起?知师辙?、?儿耳辙?和?渔具辙?辙名;把eng分离出中东辙,另列?崩腾辙?。不过,这是本人的?一厢情愿?,相信不会取得多少人的赞同。

 十三辙或十八辙押韵作用在京剧唱词中的体现,最明显的是在各句中的末字,京剧唱词每句末字一般都要用同一个辙韵。不仅如此,还要做到上句(单数句)末字为仄声(上声、去声),下句(双数句)末字为平声(阴平、阳平)。对下句要求更为严格,不仅不能?跑辙?,而且一般要是平声。

 编写唱词要合辙(押韵),可用做韵脚的字越多,编词就越方便,反之就比较困难。所涵字数多的辙韵叫?宽韵?,所涵字数少的辙韵叫?窄韵?,字数极少的辙韵又叫?险韵?。在十三个辙韵中,言前、中东、人臣、江阳四辙是?宽韵?;梭波、发花二辙次之,也可算?宽韵?;其余灰堆、摇条、由求、衣齐、怀来、姑苏六辙是?窄韵?;捏斜辙只有几个字,是?险韵?。我们平常接触的唱词,合前四辙的居多,合其余各辙的相对地少,尤其是合姑苏、衣齐、捏斜三辙的字更少。

 京剧唱词中有不合辙现象叫?翘辙?,演唱者归错韵叫?跑辙?、?乱辙?。要防止演唱过程中的咬字失误,要下功夫学习掌握汉语拼音知识。许多前辈艺人的口授心传,由于传授者与接受者双方之间的种种原因,往往造成误传、误受。通过汉语拼音知识的分析、解释,京剧的字音问题就会变得非常简单、明了,而且容易做到掌握上的系统化、规范化。

;

格律诗的韵脚声调必须相同吗?

关于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的用韵叫做押韵(压韵),也叫“叶(xié)韵”,是语音学上的名词.

从《诗经》、《楚辞》到后来的诗、词、曲,包括民歌、歌词、戏曲,只要是吟咏歌唱的,没有不押韵的.韵又叫“辙”,押韵又叫“合辙”,所以人们常说“合辙押韵”.

所谓韵,大体就是汉语拼音音节中的韵母,押韵就是把同一个韵部(韵母相同)中的字,放在诗歌(包括词曲)规定的固定位置,一般都用在偶数句最后一个字末尾,这样就构成了押韵,所以又叫韵脚.

汉字大都是拼音字母拼出来的,一个字(音节)一般都有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声在前,韵在后,比如“忠”字,用拼音字母表示,写成“zhōng”,还有一些字和它的韵母是相同的,如“童”(tōng)、“弓”(gōng)、“空”(kóng)等,所以它们都是同一韵部里的同韵字.凡是同韵字就可以用为韵脚押韵.(字下带点的字是入声字,下同)例如:

陆游(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āi),尚思为国戍轮台(tái).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lái).

句中的“哀”、“台”、“来”,它们的韵母都是“āi”,构成押韵.第三句按格律是不押韵的.

在汉语语音单韵母a、o、e的前面,还可以有i、u、ü这些韵头,有了韵头又可以组成若干韵母: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它们虽然韵头不同,但主要的韵母(韵腹)相同,也是同韵字.例如:

范成大(宋)《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田夜绩麻(m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徬桑阴学种瓜(guā)

杜牧(唐)《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chén),流水无情草自春(chūn).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rén).

“尘”、“春”、“人”,都是押韵的平声字.其中“春”(chūn)字的韵母“ūn”是“uēn”的略式.都是平水韵中“上平声”的“十一真”里的字,读起来也是押韵的.

押韵是为了声韵的和谐,构成诗词的音乐美,也便于吟咏、歌唱、记忆和传诵.

但是有时候我们诵读古诗时,觉得诗中的韵脚读起来并不押韵,感到有些别扭.应该知道这是因为语言的发展,语音有了变化的缘故,如果按过去的语音读,那是押韵的、合辙的.当然今天让现代汉语诵读,自然就觉得不押韵了.

诗歌押韵自古就有,但将它格律化是从齐梁时期讲究四声开始,逐渐形成的,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高峰.同韵相押(即音节中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是诗人根据当时的语音用韵,后来语音的变化越来越大,用韵也就有所不同了.

古人写近体诗是严格依照韵书用韵的,汉字的音节,都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声、韵、调.韵书就是依照音节声、韵、调的不同情况把汉字编排起来的工具书.按字韵分部编排,每一个韵部收有若干同韵的字,以便写作用韵时查阅,这样的韵书实际上就是查阅诗韵的字典.

关于韵书据文献考证,我国最早的一些韵书,因为历史的原因多已散失,并未流传下来.到了隋代,陆发言继承和总结了前代韵书的精华,编写了《切韵》一书,盛行于世.这部书共二百零六韵,因太繁细,不便于使用.唐人孙缅把《切韵》改为《唐韵》,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成了当时作诗用韵的官书,用韵的标准.到南宋时平水刘渊把同用的韵和并起来,编成一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成一百零七韵.其后又有金人王文郁(山西平水)合并为一百零六韵,被称为“平水韵”,也就是一般人说的《诗韵》,成为后世用韵的依据.康熙时代编辑的《佩文诗韵》和后来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都是根据“平水韵”整理而成的.

“平水韵”(佩文诗韵〉的韵目,共有一百零六个韵部,现分列如下:

上平声(十五韵)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十五韵)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上 声(二十九韵)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麌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珍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铣 十篠(筱)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ge) 二十一马 二十二养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 二十七感 二十八琰 二十九豏(xian)

去 声(三十韵)

一送 二宋 三绛 四置 五未 六御 七迂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二十一个 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径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艳 三十陷

入 声(十七韵)

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he) 八黠 九屑

十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

说明:

(一)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这是因为平声字多,故分为上下两卷,无其他含义.

(二)韵部表示韵母的分类(种类),把同韵母的字归在一起,找出其中一个字做为代表,就是所谓的韵部,如“一东”、“二冬”等等.

“平水韵”在金、元以后的知识界,影响很大,直到今天写近体诗有时还要按照“平水韵”用韵.至于某一韵部中有哪些常用字,可参考后面的附录《古诗韵常用字简表》.

诗韵有宽有窄,韵部里同韵字数量多的是宽韵,使用时有更多选择的余地,用韵方便.字数少的叫窄韵,也叫险韵,使用时没有更大的回旋的空间,不大方便,故没有坚实的基础和出人的才华,会感到有较大的困难.

我们今天写近体诗,如果通晓古韵,自然可以依照《诗韵》用韵,否则就不一定用古韵,可以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用韵.

目前我国诗词界的宿老、专家们,在继承“平水韵”的基础上,通过共同研究集思广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发表了《中华新韵》,把一百零六个韵部合并为十四个韵部,大大方便了近体诗的用韵.尽管《中华新韵》还在逐步完善中,但它已经为诗韵改革、繁荣诗词创作,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我国诗词界的一件大事.

附: 关于《中华新韵》的韵部,现简介如下:

中华新韵(十四韵)韵目

一麻 a ia ua

二波 o e uo

三皆 ie üe

四开 ai uai

五微 ei ui(uei)

六豪 ao iao

七尤 ou iu(iou)

八寒 an ian uan üan

九文 en in un ün

十唐 ang iang uang

十一庚 eng ing(ieng) ong(ueng) iong(üeng)

十二齐 i er ü

十三支 (-i) (★)零声母

十四姑 u

这十四个韵部中的汉字,刊登在二零零四年第六期《中华诗词》上.《中华新韵》(十四韵)常用字简表,见后面附录二.

近体诗在用韵上我们主张“平水韵”和《中华新韵》双轨并行,互不排斥和影响,作者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同时我们大力提倡使用新韵.但应注意的是:在一首诗作中新旧韵不能混用,用新韵要注明.如用旧韵仍要求不能邻韵通押,不能出韵,否则就是混韵,这在创作时应引起重视.

关于平仄

诗词格律的第二个要素是要讲平仄,***同志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什么是平仄呢?

平仄是就汉字的声调说的,是汉语音节声调的研究.要学习平仄,首先必须知道四声,所以要先从声调说起.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这是汉语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和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是声调的主要因素.汉字读音古代就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声调,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平声自成一类,叫做“平”;上、去、入合为一类,叫做“仄”.“仄”是不平的意思,“平”、“仄”是相互对立的两大类.

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有四个声调,它们是:

(一)阴平声 高平调

(二)阳平声 中升调

(三)上 声 降升调

(四)去 声 高降调

古代汉语的四声和今天普通话的四声不完全相同,它高低、升降的具体形状和读法,现在已无法详细知道了,但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个中平调,上声是个升调,去声是个降调,入声是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说明了古四声的读法特点: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描述虽然是不明确、不科学的,但从中我们也可了解古四声读法的大概,那就是:平声要平读,不上扬也不下降,尾音自然延长;上声从下向上读,猛烈高亢,没有尾音;去声从上往下读,尾音哀远简短;入声发音板滞短促,出声即收,毫无尾音.

古代的平声,现在已分为阴平和阳平;上声字,现在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字;只有去声字,现在仍为去声;入声字在某些地方方言中仍然保留着,但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了.

我们现在以普通话为标准来划分平仄,通过古今四声的对比就十分清楚了:

普通话四声:平声(阴平、阳平)

仄声(上声、去声)

古代的四声:平声(上平声、下平声)

仄声(上声、去声、入声)

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古代入声字都转到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去了,这就是人们说的“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入声字派入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这样看来,古平声字尽管现在分为阴平和阳平,但仍然是平声;上声、去声仍是仄声,这些都不必用心去记.只剩下一个入声,入声派入上声、去声中的仍然是仄声,也可不去理睬,要辨认的是入声派入到阴平、阳平中的字即可,而这类字数量并不太多,不难记忆.更何况《中华新韵》(十四韵)中把入派三声的入声字都整理得很清楚,已附在相关的韵部中,查用起来极为方便,入声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诗词是一种可以咏唱的文学形式,讲究平仄可以构成声调高低、升降和长短轻重、抑扬顿挫、优美动听的节奏感和强烈的音乐美,增强了诗词声情并茂的表达效果.

知道了四声,平仄就好解释了.平,就是平声(上、下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平仄是诗词格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平和仄这两种声调在诗词语句中交错使用着,使声调多样化,避免了平淡和单调,因而诗词作品读起来铿锵悦耳、优美动听.

但平、仄在诗词中是如何交错使用的呢?简单地说:

第一:平仄在本句中是交互(交错、交替)使用的.

第二: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使用的.

如 杜甫(唐)《春望》首联两句: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它们的平仄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 平.

第一句是仄起,仄仄(国破)后面跟着平平(山河),最后一个音节又是仄声(在).这就是平仄在本句中的交互使用.

第二句是平起,平平(城春)后面跟着仄仄(草木),最后一个音节又是平声(深).这也是平仄在本句中的交互使用.

但如果这两句做为一联成为对句的话,那么“国破”对“城春”,是仄仄对平平;“山河”对“草木”,却是平平对仄仄;句末的“在”对“深”又是仄对平.这就是平仄在对句中的对立使用.

不仅近体诗讲究平仄(有些古体诗,像入律的古风也讲平仄),就是词、曲也离不开平仄,所以懂得了近体诗的平仄,学习词和曲的平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节 关于对仗

(一)什么叫对仗

对仗又叫对偶、骈偶,古代的仪仗队都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个词语的来源.对仗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诗词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相互映衬、对比,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一般来说,对仗是指上(出句)下(对句)两句相对,构成一联,所以诗中对仗的一联也可叫“对联”(对子).

诗中的对仗,主要是字面相对,不一定句子结构也完全一致(当然结构相同更好,只是有时难于做到而已),一联中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同,意思相类、相关或相反.出句、对句的字,尤其是同一字位上的字和句尾押韵的字不能重复(相同).

律诗和绝句是非常讲究对仗的.如王之涣(唐)《登鹳雀楼》的首联: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出句、对句都是五言句,字数相等.“白日”对“黄河”,是主语对主语,名词相对;“尽”对“流”,谓语对谓语,动词相对;“依山”对“入海”,状语对状语,动宾词组相对,分别修饰和形容动词“尽”和“流”的具体状态.诗句的意思是:太阳依徬着远山落下去了,黄河向大海汹涌奔流.两句的结构和词性完全相对.其平仄格式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仄也完全对立,这是最工整、最标准的对仗句.

对仗的基础是词的分类,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的分类大致可分为九类:

⒈名词 ⒉形容词 ⒊动词 ⒋数目词 ⒌副词 ⒍虚词 ⒎代词 ⒏方位词 ⒐颜色词.

同类的词才可以组成对仗.

但下面的几种情况要引起注意:

⒈数目词 除数量词一、二、三……万、亿等以外,如孤、半、独、双、单、群、匹等,也是数量词,它们自成一类,一般不和其它的词相对.

⒉颜色词 自成一类,不和其它的词相对.

⒊方位词 自成一类,不和别的词相对.

⒋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可以相对,组成对偶.

⒌连绵字只能和词性相同的连绵字相对,如:“鹦鹉”、“鸳鸯”等,这是名词性连绵字;“逶迤”、“磅礴”等,这是形容性连绵字;“踌躇”、“踊跃”等,这是动词性连绵字.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是不能相对的.

⒍叠字词、双声词、叠韵词,都应是各自为对.

⒎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均应各自为对.

为使对仗工整,名词还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

⒈天文类:天、日、月、星、辰、云、雾、风、雨、霞、宇、霭等.

⒉地理类:山、海、河、野、地、路、岭、江、峰、郊、嶂、洋等.

⒊时令类:时、年、昼、夜、月、分、日、秒、春、晨、秋、寒等.

⒋器用类:舟、船、盘、盏、刀、戈、灯、鼓、屏、棹、镜、杯等.

⒌服饰类:衣、冠、巾、带、盔、衫、裘、鞋、袄、袍、钗、镯等.

⒍动物类:犬、鸡、马、猿、虎、鹰、龙、狮、象、牛、兔、鼠等.

⒎植物类:草、木、桃、梨、书、竹、麦、枝、菊、松、叶、柳等.

⒏人伦类:父、子、儿、孙、友、女、叔、侄、婿、姑、舅、兄等.

⒐人事类:情、名、禄、恩、仇、惭、宠、志、利、妒、德、等.

⒑形体类:身、头、指、法、心、肝、手、爪、唇、眉、胸、足等.

⒒宫室类:房、门、窗、台、阁、坛、宫、楼、殿、亭、榭、阙等.

⒓干支类: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等.

⒔代名类:吾、我、子、熟、尔、彼、君、谁、伊、余、他、之等.

⒕方位类:东、西、南、北、前、后、左、右、边、角、内、外等.

⒖数量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千、亿、群、两等.

⒗颜色类:朱、尺、绿、红、白、黑、紫、青、蓝、灰、丹、黄等.

⒘文艺类:诗、词、歌、赋、书、画、典、章、文、句、简、笔等.

⒙专有名词类:具体的人名、地名等.

这些小类如能组成对仗则更显工稳与巧妙.

这里顺便解释一下,我们平常说的对联(对子),也叫楹联,律诗中对仗工整的一联,也可以用为对联.所以对联也要符合对仗的标准和要求(当然对联更有它自己的格律要求).如我们熟悉的一幅春联:

五风十雨皆为瑞,

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春联出句、对句,字数相等,用字对仗工整,平仄相互对立:

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词性和修辞来说,它的对仗很工整:“五风十雨”对“万紫千红”是两个形容性成语相对,也是主语相对;“五风”、“十雨”和“万紫”、“千红”,都是形容性的偏正词组,分别在句中自对,又是两句相对;“皆为”、“总是”,是副词和动词构成的偏正词组相对,也是谓语相对;“瑞”和“春”,是名词宾语相对.

从句子结构看:

五风十雨(主语)皆为(谓语)瑞(宾语),

万紫千红(主语)总是(谓语)春(宾语).

上下两句对仗十分工整、巧妙.

不 用,你 说的可以 啊

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

注: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

另;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记住的。

前面讲过了写绝句与律诗共十六种句式,大家记起来及参照写诗很杂乱。本人整理了如下句式就全部包括了。A,B,C,D共四种基本句式。例如;写仄起平收入韵式七绝,那么就参照如下B式句的"BDAB",(前四句)如写律诗就为"BDAB十CDAB"(全句)

如写五绝及五律,就去掉每句前两字既可。如A式句,就为"(仄)仄平平仄"

(A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B式)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平 仄 仄平

(C式)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仄 仄 平

C:(仄)仄(平)平平 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 平

A:(平)平(仄)仄平平 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D式)

D:(平)平(仄)仄仄平平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 平

一:《韵》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一韵到底应平声写格律诗要依平水韵,以《佩文韵府》为准。(今韵也可,但要注明),平声韵,一韵到 底。注意入声字

二:《声》

句内平仄相间错

1:句内平仄相错(既二,四,六分明),如"风光不与四时同"光,与,时为平仄平。

2:联内平仄相对,

联内平仄要对应

如:

"待月西厢下,

迎风户半开。"

联内的上句"月与风,厢与半"相对(平仄相反)。

3:两联之间要相粘,

两联之间粘相处

既上联对句与下联上句平仄相同(指二,四,六字),这里上联的"里","征","未"与下联的,"使","城","将"对应平仄相同。

4:中间两联对仗行

如是律诗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绝句可对可不对)

以。

这里中间两联对仗。颔联中的"斑"对"红"形容词对形容词,"竹"对"霞"名词对名词,"一枝"对"万朵","千滴"对"百重"是数量词对数量词。颈联中,"洞庭"对"长岛",地名对地名,"涌"对"歌""连"对"动"都是动词对动词。"天"对"地",天文对地理。"雪"对"诗"名词对名词。所以这首诗,对仗很工。

三:关于拗救就四种情况;(以七言为例)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1;对句救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A式句既"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笫六字可拗,第五字拗为小拗,第六字拗为大拗。既变仄,但一定在下句中第五个字为 "平"。这叫对句救。

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何人无再青。"这里上句"一身报国有万死"为A式句,"有,万"二字应平,但用的是仄声,拗了。在下句"双鬓何人无再青"中"无"本为仄,用平字"无"补救了"有万"二字,这就是对句救。

2:本句救;

本句自救仄平脚,

三拗五救很轻松。

山。B式句中"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可拗,既变仄,但第五字一定要"平",这叫本句救,七言诗称"三拗五救"。

如:"眼见四朝全盛时"为B式句(只有B式句能自救)句中"四"字应平,但拗了,第五字"全"字平救了"四"字,这叫本句自救。

3;特殊句救:

特殊句式仄仄脚,

五六互换三应平。

特殊句式是C式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六两字可互换。但前提是第三字必须平。

如:"况是清平好天气"为C式句,"仄仄平平平仄仄"这里"好"应平,"天"应仄,但互换了,允许,第三字必须平,"清"字。

4:可救可不救,

小拗五字可不救。

在A式句中的第五字拗了,称小拗。可救可不救。以上就是孤平拗救的四种形式,掌握了,写诗时就宽松多了。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

综上三大点,记住了也就掌握了写格律诗的基本原

第四讲 韵律

先开个头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在于对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而已。诗词是最富音乐性的文体,欲使其歌咏动听,除平仄声调力求合律外,尚须押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诗词语体的基本特征,是诗词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特的音乐美。诗词押韵讲平仄,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底蕴的闪华,她赋予诗词歌赋以跌宕起伏的旋律之美和高低错落的节拍,朗朗上口为人民大众传诵不衰。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而且不少新诗,就连当前流行的歌曲、小品、相声、对话、戏曲等各类文学艺术当中,都离不开它。因此,这是学诗的前提。

第一节 押韵的作用

一是串联作用。押韵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

二是便于记忆作用。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也易于背诵。

所谓韵书,就是人为把汉字按照拼音的韵母不同进行分类,便于学诗写诗者使用的书。押韵必须依照韵书。

1、《平水韵》

鉴于平水韵目前还要用,而且将来也不能完全废除,正像繁体字不能废除一样,因此,学诗的人还必须了解它。现在主要用于读古诗和依其用韵。

平水韵把汉字列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共五大部分。其中的上平声、下平声,都是平声,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只不过因为平声字多,书中分为上、下两卷来写罢了。

每个声类都包含若干个韵目。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韵目按次序排列,有固定的序号。如上平声的15个韵,是按照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这样排下来的。数字只表示排列顺序,没有其他意义。例如"四支",只表示"支"这个韵是排在第四的,并不是说除了"四支"之外还有其他五支、六支之类。支、枝、奇、宜、儿、知、词、期……这些字都属于"四支韵",或简称"支韵"。一首诗如果用"四支韵"。几个韵脚都必须从这个韵目中选字。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诗用的就是"四支韵"。韵脚"期"和 "儿",按现代普通话来读,是不押韵的,但按平水韵是押韵的,而且不出韵。如果按某些方言读,也押韵顺口,因为上海话把"儿"读作"ni",广东话则读作 "yi"。

为了大体了解《平水韵》,现把它的106个韵列出来。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雨、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槛

去声:一送、二宋、三绛、四真、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杩、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初学者看到这个列表,会感到摸不着头脑。其实对此只须大体了解一下,先不必硬记。这个韵目列表对查字典颇有用处。有些老字典、老辞海,对每个字都注明属于什么韵。如查"昔日"的"昔"字,老字典中会注明"陌韵"。对照上面的表,就可以知道"昔"是入声字,在平仄分类中属于仄声,不能作平声字用。

每个韵包含的字数,有多有少。因格律诗用韵甚严,每首诗的韵脚只有从一个韵中选字,所以包含字数多的韵(主要指平声韵)选字余地大,比较好用,叫做"宽韵"。宽韵有:支、先、阳、庚、尤、东、真、虞。有的韵包含的字少,叫做"窄韵"。窄韵有:微、文、删、青、蒸、覃、盐。还有的韵,可选用的字很少,叫做 "险韵"。险韵有:江、佳、咸。其余的韵,称为"中韵"。

用险韵作诗虽难,但也有的诗人故意用它来显示才华。

过去科举考试,一般是命题限韵作诗的。所谓"限韵",就是只准从指定的韵中选字押韵。诗人互相和诗,以对方用过的韵和字来作诗酬答,叫做"步韵"或"次韵"。

2、《诗韵新编(新十八韵)》

是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为基准,参照黎锦熙(1890~1***8)先生在四十年代初所编《中华新韵》,分为十八韵部,每部分平、仄两类,平声分阳平、阴平,仄声分上声、去声及旧部之入声。

十八部中有些韵部可与某他部通押(下表中列于同一行),这样,与十三辙相近。而关于入声的通押,有两种主张,一主张分三组(麻波歌皆、支齐、鱼姑),各组通押;另一主张仄声字一律通押。

一麻:a ia ua

二波(通歌):o uo

三歌(通波):e

四皆:e ie ue

五支(通儿、齐部):i

六儿(通支齐部):er

七齐(通支、儿部):i

八微:ei ui

九开:ai uai

十姑(通鱼部):u

十一鱼(通姑部):u

十二侯:ou iu

十三豪:ao

十四寒:an

十五痕:en in un

十六唐:ang

十七庚:eng ing

十八东:ong

3、《现代诗韵》

秦拟(好像是语言学家王力的儿子吧)著《现代诗韵》一书,1***9年修正版的。不仅着眼于现代的诗韵演变,又兼顾了古代的音律,尤其好的是,它还对每个韵的组词做了一定的归纳。

用现代汉语的韵母而言,韵可以分为以下十三类,术语称为十三辙,意思就是十三个韵部,为了让你好记,还从每一类韵部中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字来代替数字,这样比较形象--,如:一花;二歌波;三些;四姑;五衣、居;六开;七飞;八高;九收;十山、天;十一根;十二方;十三东声。

1、花部:a;ia;ua

2、歌波部:o;uo;e

3、些部:ie;ue

4、姑部:u;

5、衣、居部:i;ü;er

6、开部:ai;uai

7、飞部、ei;ui

8、高部、ao;iao

9、收部、ou;iu

10、山天部:an;ian;uan

11、根部:in;en;un

12、方部:ang;iang;uang

13、东声部:eng;ing;ong;iong

第四节 什么是韵和押韵

主要的直接就记下面四个基本概念好了。别的慢慢就会明白。

何为韵?何谓押韵?何谓"韵律"?何谓韵脚和白脚,二者区别?

1、何谓"韵"?答:"韵"的基本定义是,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的汉字,按照一定的间隔规律,放缀在不同句子的最末一个字的位置,以造成和谐、顺口、流畅的朗诵效果,这就构成了"韵"。

刘勰于文心雕龙说:"同声相应谓之韵"。换句话说,"韵"即是"同一收音"称之为韵。如"东、公、空、通、同、聪、烘、红、隆"等字,皆以ong为收音,即同属一韵。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 "东"韵。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绵、延、前"等字,皆以ian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粗浅地理解,"韵"就是一系列韵母相同的字。

2、何谓"押韵"?答:在写作格律诗的过程中,把一些韵母相同的字(同韵之字),用在一定句式的固定位置(一般都是最末一字)出现,以形成一种节奏美和音韵美,就称之为"押韵",押韵也就是韵的使用方法。

3、何谓"韵律"?答:格律诗词中对韵的运用规定称之为"韵律",这和我们平时理解的韵律一词的意思不一样。韵律有两种解释,常见的某人跳舞很有韵律啊,韵律操啊方面等,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含义。但实际的解释就是:"平仄和押韵规范",所以在格律诗词中它就是专业的术语。

4、何谓"韵脚"和"白脚"?二者何分别?答:押韵必然押在那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像人躺下来,放在脚底一样,因此有韵的那个地方(那个字)又称之为"韵脚",反之不押韵的那一句最后那个字就叫做"白脚"。很显然,"韵脚"一定是平声,"白脚"一定是仄声,这叫做"脚分明"。如果"白脚"写成了平声,就犯错误叫"踩脚"。

第五节 学韵律术语 知韵律规则

韵律术语在声律、对律、章律等几大律中算是最多的。上面介绍了一些,接着再集中介绍韵律术语,学习术语还可以了解很多韵律规则。

1、诗韵。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

2、韵部。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3、押韵。简单地说就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句尾字相押。大家知道,汉字的读音是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的(少数字只有韵母)。如"汉"字,它的声母是h,韵母是an ,合起来读han (汉)。而押韵同声母无关,如"弹"字,声母:d,韵母:an 。虽然二字读音不同,但用的是把同一个韵母-an 运用到诗句的尾字中,以起到押韵的作用。格律诗押韵既便于吟诵或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4、叶韵。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还表示这里是押韵的地方(韵脚),叶音同协,表示与上面协调的意思。

5、邻韵。古代的韵分得比现代的严格,譬如"eng"和"ing"就分为两类,不过在现代的诗韵学说里,因为发音比较接近,已经归纳成一个韵部。当然,现代韵部中,还是有比较发音接近的韵部,譬如"姑部"和"衣居部",因此,这种比较发音接近的韵部,称之为邻韵。唐宋诗人用韵的情况,平声韵可分为几组,每一组都属于邻韵。①东、冬;②支、微、齐;③鱼、虞:④佳、灰;⑤真、文、元、寒、删、先:⑥萧、肴、豪;⑦庚、青、蒸;⑧覃、盐、咸。按此分类来掌握邻韵,是比较严格、比较正规的。但实际上,现代诗人对邻韵的运用已经扩宽。有人甚至把普通话押韵的字都当作邻韵来用,一般也认可了。

6、合韵。属于同一个韵部的韵脚,称之为合韵。

7、通韵。诗韵术语。邻韵的韵借来一用,这种做法称之为通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一东"与 "二冬"、"四支"与"五微"、"十四寒"与"十五删"等可通押。古体诗通韵较宽。通韵在填词中用得比较多,但在格律诗中,要求则很严格,即使有用,只限第一句,因为格律诗中都是隔句押韵(偶数句),至于第一句押韵不做强求(称之为可押可不押),既然不强求,借借邻韵来帮帮忙,也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8、换韵。诗韵术语。从这个韵部换到另外一个韵部,这种手法称之为换韵。"换平"就是指换成另外一个平声韵部,反之"换仄"亦然。

9、转韵。从同一韵部的平声韵(或仄声韵)转到仄声韵(或平声韵),就叫转韵。所以"转平"或"转仄"就很好理解了。值得注意的,要和换韵分清楚,换韵是在两个不同的韵部之间换;转韵只在本韵部内转。归纳一下就是:"外换内转"。须知,格律诗中绝对不可以转韵或换韵,这只有在词中才有的押韵方式,至于怎样押,不用记忆,词都指定好了的。

10、宽韵和窄韵。属于同一个韵部的韵字,有的多有的少,多的韵部写起诗词来当然方便了,反之就有一定难度。因此,多韵字的韵部就称之为宽韵,反之为窄韵。

11、险韵。诗韵术语。指语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唐朝愈喜用险韵。宋苏轼曾用"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12、唱和。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二是和韵。包括: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13、和韵。又称依韵,即和他人诗,而同用其韵。吴乔答万季野诗问云:"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亦称次韵)。步韵最困人,如相殴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而命意布局,最难照顾。"。

14、次韵。又称步韵。谓和人之诗,而依原诗所用之韵及次第也。顾炎武日知录云:"凡诗不束于韵而能尽其意,胜于为韵束而意不尽"。次韵不成功的标志,则以韵为主,而以意相从,想表达的意思不能通达,好比血脉横亘,句联意断。近世诗人,亦多有"次韵"之作,然如眼高而才窘,心壮而手低,则不如不作。

15、用韵。就是用某人之某诗所用之韵为韵而成诗。

16、分韵。又称赋韵,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诗友相约赋诗,选定数字为韵,由各人分拈,而各人依拈得之韵成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分韵大都以人数为定,如四人则取成语,五七人则取古人诗句为宜。

17、限韵。数人一起写诗填词时,限定一个韵,依韵成篇。限韵有两种情况:①限韵不限字。②限韵也限字,即限定用某韵中的某几个字。

18、分题。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19、叠韵。凡赋诗重用前韵,即称为叠韵。一说,"叠"不是指前后字的叠,而是指前后句的叠,是指诗句中前后两句的末尾两字的押韵相同。也就是说"韵角"(末尾)两字有两个韵,最后一字是轻音节韵,这种韵式在诗词里也就更为罕见了,倒是在曲艺和儿歌中比较多见。如,

你我分别好久啦,度日如度三秋啦。

虽然朝思暮想啦,甜蜜却润心头啦。

末尾第二字(久`秋`头)三字押的是"由求"韵,尾字押的是"发花"韵,这就是所谓的叠韵。

重用前韵例,

20、抱韵。有的诗词作者还***取这样一种韵式,尽管不多见但时有出现。就是在四句一节的诗中,一、四句押韵,抱着二、三句的押韵。一四句押韵,二三句押韵。前者用的是"一七"韵,后这用的是"人辰"韵,前者抱着后者的韵。这种韵式更为少见。

21、交韵。就是奇数句和偶数句各自押韵,即相互交替押韵。这种韵式最早见《诗经》,现代诗里也有,但不是很多见。

一三句用的是"一七韵";二四句用的是"中东"韵,这就是交韵。

22、变韵。一般的长诗很难做到一韵到底,因为过长的篇幅只用一个韵,使诗意的表达和词句的选择,会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诗词作者往往***取变韵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在一首长诗中,***取两个以上的韵,就叫着变韵。这个韵式在长诗中比较多见。

23、跳韵。这是较常见的韵式,跳一句一韵,也叫隔句韵或双句韵,就是每隔一句一韵,单句不论,双句必韵,也有起句也韵的。其特点是韵点分布工整,有较强的韵感。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象通韵那样句句必韵,这样可以省去一半的句子因考虑押韵而影响词句的选择和内容的发挥。

24、进退韵。亦称"进退格"。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25、辘轳韵。亦称"辘轳格"。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26、葫芦韵。亦称"葫芦格"。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27、出韵。同一个韵部中出现了另外一个韵部的韵脚,而体裁中又没有这样的要求时,这就犯错误了,这种情形,就叫做出韵。

28、挤韵。同一句式当中或诗中不适当的地方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不论平仄如何,干扰了韵律效果,破坏美感,称为"挤韵"。这些与韵脚同韵母的字也可称为暗韵。

29、挤脚。一般指在本仄脚句中用了与仄脚字相同韵部的字。

30、踩脚。格律诗规定:韵脚一定是平声,白脚一定是仄声,这叫做"脚分明"。如果白脚写成了平声,就犯错误了,这个错误叫"踩脚"。

31、撞韵。不该押韵的白脚押了韵,叫"撞韵"(也叫"赘韵",累赘意思)。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白脚处使用了同韵部的仄声字,也叫"撞韵"或平仄通押,也有道理。撞韵与"踩脚"有区别。踩脚指的是在白脚处用了平声字,而非同韵字;如果用的是同韵字,则错误类型归为撞韵。

第六节 押韵的根据

格律诗必须押韵,押韵必须有根据,押韵的根据就是韵书。

现今按所依据的韵书分为旧韵和新韵两派。主张"诗依平水"的仍依据"平水韵"用韵,并自恃名门正派,自谓正宗。主张按普通话韵母,依据"新十八韵"、"现代诗韵"等书用韵的,自恃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目前,旧新韵并行,典型的双轨制。古代作诗用韵根据钦定韵书;现今作诗用韵并无官方规定韵书,而且自创新韵书很多。老叶的意见是喜欢哪种、习惯哪种,只要不触犯用韵规则即可,用就是了。但要做到使用新韵知晓旧韵,使用旧韵了解新韵,决不混用,互不排斥,理解万岁。

第七节 押韵的一般规则(通则)

格律诗押韵,既要有根据还要遵循一定规则。共计六大规则。

1、偶数句押韵。格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押可不押。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只押平声韵。格律诗正例是押平声韵,而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格律诗的体例,***如押仄韵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

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格律诗不允许。

4、首句入韵的诗,其首句的韵脚可邻韵。由于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韵也行。有个好听的名字-"孤燕入群"。这种首句用邻韵的风气到晚唐才相当普遍,宋代更成为有意识的时尚。若不押韵时,限用仄声字。

5、不允许一个字重韵。

6、脚分明。参见《声律》不赘述。

以上所述律诗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律诗。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