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无常礼是什么意思孔子-儒家 无常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9-14 0
  1. 为什么孔子说礼仪搞好了,尤其是祭祀之礼,国家就得以大治了?
  2. 我眼中的孔子与论语
  3. 关于礼的诗句或成语
  4. 《孔子家语》礼运原文及译文
  5. 有关家的修辞、成语、诗句、名言警句
  6. 带有家字的成语,歇后语,名言如家喻户晓
  7. 家的成语

彬彬有礼、

顶礼膜拜、

礼贤下士、

家无常礼是什么意思孔子-儒家 无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礼尚往来、

分庭抗礼、

克己复礼、

先礼后兵、

知书达礼、

礼仪之邦、

以礼相待、

傲慢无礼、

躬身行礼、

磕头礼拜、

礼奢宁俭、

礼为情貌、

俭不中礼、

烧香礼拜、

言之有礼、

导德齐礼、

情礼兼到、

礼乐刑政、

诗礼传家、

礼度委蛇、

敦诗说礼、

诗礼人家、

家无常礼、

甘言厚礼、

仁礼存心、

焚香礼拜、

礼不亲授

衣冠礼乐、

等礼相亢、

引经据礼、

礼无不答、

践律蹈礼、

礼废乐崩、

博文约礼、

顿首之礼、

富而好礼、

各不为礼、

三茶六礼、

恭而有礼、

礼士亲贤、

礼让为国、

爱礼存羊、

牵经引礼、

以礼悔祸、

诗礼之训、

礼失则昏、

至心朝礼、

卑礼厚币、

鹅存礼废、

礼崩乐坏、

厚礼卑辞、

过庭闻礼、

焚香顶礼、

折节礼士、

礼顺人情、

礼先壹饭、

礼义廉耻

缛礼烦仪

知书识礼: 有文化,懂礼貌

知文达礼: 达:懂得。有才学,懂礼仪

至心朝礼: 至心:诚心。指诚心诚意地朝拜礼敬

虚文缛礼: 虚:虚***;缛:繁复,繁琐。虚伪的仪式,繁琐的礼节

诗礼人家: 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诗礼之家: 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诗礼传家: 指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范世代相传

诗礼之训: 子女遵承父亲的教诲。

识礼知书: 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三茶六礼: 犹言明媒正娶。旧指正式婚姻

繁文缛礼: 繁:杂而多;文:仪式;缛:繁重。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

知书达礼: 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言之有礼: 说的话有道理。

衣冠礼乐: 指各种等级的穿戴服饰及各种礼仪规范。指封建社会中各种典章礼仪。

通书达礼: 指通诗书,懂礼仪。

通文达礼: 指有学问懂礼仪。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比喻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

缛礼烦仪: 指烦琐的礼仪。

轻薄无礼: 指轻佻浮薄,不知礼仪。

牵经引礼: 指援引经典。

慢腾斯礼: 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不慌不忙。同“慢条斯理”。

慢条丝礼: 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不慌不忙。同“慢条斯理”。

慢条斯礼: 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不慌不忙。同“慢条斯理”。

慢条厮礼: 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不慌不忙。同“慢条斯理”。

明媒正礼: 犹言明媒正娶。旧指正式婚姻。

暮礼晨参: 指早晚礼佛参禅。

礼崩乐坏: 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来而不往非礼也: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礼坏乐崩: 古代制礼,把它当作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把制乐人微言轻教化的规范。形容社会纲纪紊乱,骚动不宁的时代。

礼轻情意重: 礼物虽然很轻,但情意却很深厚。

礼轻人意重: 礼物虽然很轻,但人的情意却很深厚。

礼让为国: 治理。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

礼奢宁俭: 礼义过多而烦杂,不如俭约些。

礼顺人情: 指礼是顺乎人之常情,人与人共处必须遵守的规范。

礼为情貌: 意谓一个人的礼仪容止为内心的显现。情,情意;貌,容仪。貌和情互为表里。

礼无不答: 礼:礼数。一方以礼相待,另一方不能不以礼相报。亦指不受他人之礼,必以报答。

礼先一饭: 指在礼节上自己年岁稍长。一饭,犹言一顿饭,喻指极短的时间。也指在礼节上先有恩惠与人。同“礼先壹饭”。

礼先壹饭: 指在礼节上自己年岁稍长。壹饭,犹言一顿饭,喻指极短的时间。也指在礼节上先有恩惠与人。

磕头礼拜: 磕头:旧时礼节,跪在地上头碰地。礼拜:向尊敬的人或神行礼。恭敬地跪在地上叩头行礼。

克己复礼: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俭不中礼: 指节省太过而不合于礼。

敬贤礼士: 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家长礼短: 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同“家长里短”。

家无常礼: 指家人之间平居不必拘礼。

践律蹈礼: 指遵循礼法。

恭而有礼: 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甘言厚礼: 甜美的言辞,厚重的礼品。亦作“甘言厚币”。

焚香礼拜: 焚香:点燃香火。礼拜:向尊敬的人或神灵行礼跪拜。烧香跪拜,以表尊敬服从之意。

烦文缛礼: 繁琐而不必要的礼节。

分庭伉礼: 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同“分庭抗礼”。

焚香顶礼: 犹焚香礼拜。

鹅存礼废: 存:保存。指古代礼节形式已经消亡,仅存食物

额手加礼: 表示敬意

导德齐礼: 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

敦诗说礼: 敦:敦厚。诗:《诗经》。诚恳地学《诗》,大力讲《礼》。旧时统治阶级表示要按照《诗经》温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礼的规定办事。

等礼相亢: 犹言分庭抗礼。以平等之礼相待。

长斋礼佛: 长斋:终年吃素。吃长斋于佛像之前。形容修行信佛。

晨参暮礼: 指早晚参拜。

卑辞厚礼: 指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参见“卑辞重币”。

卑礼厚币: 卑礼:谦恭的礼节;厚币:厚重的币帛。比喻聘请人员的郑重殷切。

博文约礼: 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傲慢无礼: 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爱礼存羊: 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傲慢少礼: 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以礼相待: 用应有的礼节接待。

先礼后兵: 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礼义廉耻: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礼仪之邦: 礼仪:礼节和仪式;邦:国家。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

礼贤下士: 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礼尚往来: 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分庭抗礼: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顶礼膜拜: 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

彬彬有礼: 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为什么孔子说礼仪搞好了,尤其是祭祀之礼,国家就得以大治了?

观乡射第二十八

 孔子观於乡射,喟然叹曰:「射之以礼乐也,何以射,何以听,修身而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将安能以求饮?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祈,求也,求所中以辞爵.酒者,所以养老,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辞其养也,是故士使之射而弗能,则辞以病,悬弧之义.」於是退而与门人习射於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焉.射至於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列延,谓射之者曰:「奔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後者不得入,其馀皆入,盖去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曰:「幼壮孝悌,耆老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者在此位,盖去者半.」序点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耄期称道而不乱者,在此位,盖仅有存焉.」射既阕,子路进曰:「由与二三子者之为司马,何如?」孔子曰:「能用命矣.」

 孔子曰:「吾观於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从之,至於正门之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自入,贵贱之义别矣,三揖至於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及介升则省矣,至于众宾升而受爵,坐祭立饮,不酢而降,杀之义辩矣.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宾,笙入三终,主人又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阕,工告乐备而遂出,一人扬觯,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宾少长以齿,终於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矣.降脱屦,升坐修爵无算,饮酒之节,旰不废朝,暮不废夕,宾出主人迎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贵贱既明,降杀既辩,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矣.故曰:『吾观於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子贡观於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郊问第二十九

 定公问於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孔子对曰:「万物本於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公曰:「寡人郊而莫同,何也?」孔子曰:「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故周之始郊,其月以日至,其日用上辛,至於启蛰之月,则又祈谷于上帝,此二者天子之礼也.鲁无冬至,大郊之事降杀於天子,是以不同也.」公曰:「其言郊,何也?」孔子曰:「兆丘於南,所以就阳位也,於郊,故谓之郊焉.」曰:「其牲器何如?」孔子曰:「上帝之牛角玺栗,必在涤三月,后稷之牛唯具,所以别事天神与人鬼也,牲用騂,尚赤也,用犊,贵诚也,扫地而祭於其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万物无可称之者,故因其自然之体也.」公曰:「天子之郊,其礼仪可得闻乎?」孔子对曰:「臣闻天子卜郊,则受命于祖庙,而作龟于祢宫,尊祖亲考之义也.卜之日,王亲立于泽宫,以听誓命,受教谏之义也,既卜,献命库门之内,所以诫百官也.将郊,则天子皮弁以听报,示民严上也.郊之日,丧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国门,汜扫清路,行者必止,弗命而民听,敬之至也.天子大裘以黼之,被衮象天,乘素车,贵其质也,旂十有二旒,龙章而设以日月,所以法天也,既至泰坛,王脱裘矣,服衮以临,燔柴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臣闻之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是以君子无敢轻议於礼者也.」

 五刑解第三十

 冉有问於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信乎?」孔子曰:「圣人之设防,贵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为至治也.凡夫之为奸邪窃盗,靡法妄行者,生於不足,不足生於无度,无度则小者偷盗,大者侈靡,各不知节.是以上有制度,***知所止,民知所止,则不犯.故虽有奸邪贼盗,靡法妄行之狱,而无陷刑之民.不孝者生於不仁,不仁者生於丧祭之礼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能教仁爱,则丧思慕祭祀,不解人子馈养之道,丧祭之礼明,***孝矣.故虽有不孝之狱,而无陷刑之民.杀上者生於不义,义所以别贵贱,明尊卑也,贵贱有别,尊卑有序,***莫不尊上而敬长.朝聘之礼者,所以明义也,义必明***不犯,故虽有杀上之狱,而无陷刑之民.斗变者生於相陵,相陵者生於长幼无序,而遗敬让,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而崇敬让也,长幼必序,民怀敬让,故虽有斗变之狱,而无陷刑之民.*乱者生於男女无别,男女无别,则夫妇失义,礼聘享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妇之义也,男女既别,夫妇既明,故虽有*乱之狱,而无陷刑之民.此五者,刑罚之所以生,各有源焉.不豫塞其源,而辄绳之以刑,是谓为民设阱而陷之.刑罚之源,生於嗜欲不节,失礼度者,所以御民之嗜欲,而明好恶顺天之道,礼度既陈,五教毕修,而民犹或未化,尚必明其法典以申固之.其犯奸邪靡法妄行之狱者,则饬制量之度;有犯不孝之狱者,则饬丧祭之礼;有犯杀上之狱者,则饬朝觐之礼;有犯斗变之狱者,则饬乡饮酒之礼;有犯*乱之狱者,则饬婚聘之礼.三皇五帝之所化民者如此,虽有五刑之用,不亦可乎!」孔子曰:「大罪有五,而为下,逆天地者罪及五世,诬文武者罪及四世,逆人伦者罪及三世,谋鬼神者罪及二世,手者罪及其身,故曰大罪有五,而为下矣.」

 冉有问於孔子曰:「先王制法,使刑不上於大夫,礼不下於庶人,然则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於礼乎?」孔子曰:「不然,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所以属之以廉耻之节也,故古之大夫,其有坐不廉污秽而退放之者,不谓之不廉污秽而退放,则曰簠簋不饬;有坐*乱男女无别者,不谓之*乱男女无别,则曰帷幕不修也;有坐罔上不忠者,不谓之罔上不忠,则曰臣节未著;有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之罢软不胜任,则曰下官不职;有坐干国之纪者,不谓之干国之纪,则曰行事不请.此五者,大夫既自定有罪名矣,而犹不忍斥,然正以呼之也,既而为之讳,所以愧耻之,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闻而谴发,则白冠釐缨,盤水加剑,造乎阙而自请罪,君不使有司执縳牵掣而加之也.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杀.曰:『子大夫自取之耳,吾遇子有礼矣,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教使然也.』所谓礼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礼,故不责之以备礼也.」冉有跪然免席曰:「言则美矣,求未之闻,退而记之.」

 刑政第三十一

 仲弓问於孔子曰:「雍闻至刑无所用政,至政无所用刑.至刑无所用政,桀纣之世是也;至政无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於是乎用刑矣.颛五刑必即天伦.行刑罚则轻无赦,刑侀也,侀成也,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尽心焉.」仲弓曰:「古之听讼尤罚丽於事,不以其心,可得闻乎?」孔子曰:「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聪明,正其忠爱以尽之.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狱,狱必三讯焉,有指无简,则不听也,附从轻,赦从重,疑狱则泛与众共之,疑则赦之,皆以小大之比成也.是故爵人必於朝,与众共之也,刑人必於市,与众弃之也.古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也,士遇之涂,以弗与之言,屏诸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与政,弗欲生之也.」仲弓曰:「听狱,狱之成成何官?」孔子曰:「成狱成於吏,吏以狱成告於正,正既听之,乃告大司寇听之,乃奉於王,王命三公卿士参听棘木之下,然後乃以狱之成疑于王,王三宥之以听命,而制刑焉,所以重之也.」仲弓曰:「其禁何禁?」孔子曰:「巧言破律,遁名改作,执左道与乱政者杀;作*声,造异服,设伎奇器,以荡上心者杀;行伪而坚,言诈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惑众者杀;***於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者杀.此四诛者不以听.」仲弓曰:「其禁尽於此而已?」孔子曰:「此其急者,其馀禁者十有四焉.命服命车,不粥於市;珪璋璧琮,不粥於市;宗庙之器,不粥於市;兵车旍旗,不粥於市;牺牲秬鬯,不粥於市;戎器兵甲,不粥於市;用器不中度,不粥於市;布帛精麤,不中数,广狭不中量,不粥於市;奸色乱正色,不粥於市;文锦珠玉之器,雕饰靡丽,不粥於市;衣服饮食,不粥於市;实不时,不粥於市;五木不中伐,不粥於市;鸟兽鱼鳖不中杀,不粥於市.凡执此禁以齐众者,不赦过也.」

 礼运第三十二

 孔子为鲁司寇,与於蜡,既宾事毕,乃出游於观之上,喟然而叹.言偃侍曰:「夫子何叹也?」孔子曰:「昔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吾未之逮也,而有记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货恶其弃於地,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不必为人.是以奸谋闭而不兴,***乱贼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谓之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则为己,力则为人.大人世及以为常,城郭沟池以为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而选,未有不谨於礼,礼之所兴,与天地并,如有不由礼而在位者,则以为殃.」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列其鬼神,达於丧祭乡射冠婚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则天下国家可得以礼正矣.」言偃曰:「今之在位,莫知由礼,何也?」孔子曰:「呜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也,吾舍鲁何适?夫鲁之郊及禘皆非礼,周公其已衰矣.杞之郊也禹,宋之郊也契,是天子之事守也,天子以杞宋二王之後,周公摄政致太平,而与天子同是礼也.诸侯祭社稷宗庙,上下皆奉其典,而祝嘏莫敢易其常法,是谓大嘉.今使祝嘏辞说,徒藏於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盏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冕弁兵车,藏於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大夫具官,祭器不***,声乐皆具,非礼也,是为乱国.故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婚者,期不使也.以衰尝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臣与君共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天子适诸侯,必舍其宗庙,而不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夫礼者,君之柄,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列仁义,立政教,安君臣上下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刑肃而俗弊则法无常,法无常则礼无别,礼无别则士不仕,民不归,是谓疵国.是故夫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必本之天效以降命,命降於社,之谓教地,降於祖庙,之谓仁义,降於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圣人参於天地,并於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翫其所乐,民之治也.天生时,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政用之,所以立於无过之地.君者,人所明,非明人者也;人所养,非养人者也;人所事,非事人者也.夫君者,明人则有过,故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明君以自治,养君以自安,事君以自显,是以礼达而分定.人皆爱其,而患其生,是故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国有患,君社稷为之义,大夫宗庙为之变.凡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非意之,必知其情,从於其义,明於其利,达於其患,然後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脩十义,讲信脩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欲恶者,人之大端,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载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时,和四气而後月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缺,五行之动,共相竭也.五行四气十二月,还相为本;五声五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主.故人者,天地之心,而五行之端,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以日星为纪,故业可别;月以为量,故功有艺;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而鱼鲔不谂;凤以为畜,而鸟不<羽氐>;麟以为畜,而兽不<犭越>;龟以为畜,而人情不失.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设制度,祝嘏辞说.故国有礼,官有御,职有序,先王患礼之不达於下,故飨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於国,所以列地利也;禘祖庙,所以本仁也;旅山川,所以傧鬼神也;祭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後史,卜蓍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是以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礼行於社,而百货可极,礼行於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於五祀,而正法则焉.故郊社宗庙山川五祀,义之脩而礼之藏.夫礼必本於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协於分艺,其居於人也,曰养.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者;所以养生送,事鬼神之大端;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破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礼之於人,犹酒之有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圣人脩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礼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有可以义起焉;义者艺之分,仁之节,协於艺,讲於仁,得之者强,失之者丧;仁者义之本,顺之体,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为礼而不本於义,犹耕之而弗种;为而不讲於学,犹种而弗耨;讲之以学,而不合以仁,犹耨而不获;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安之以乐,而不达於顺,犹食而不肥.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顺者,所以养生送,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并行而不谬,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动而不相害,此顺之至也.明於顺,然後乃能守危.夫礼之不同不丰杀,所以持情而合危也,山者不使居川,渚者不使居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冬合男女,春颁爵位,必当年德,皆所顺也.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之疾.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是以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掫,龟龙在宫沼,其馀鸟兽及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王能循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此顺之实也.」

我眼中的孔子与论语

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代,祭祀与保土卫疆是事同等重要的。

炎帝之祀,源远流长。《史记?封禅书》云,秦灵公三年(-423),在吴阳“作下畤,祭炎帝”。这是祭祀炎帝最早的记载,但不是最早的祭祀。对炎帝的祭祀,始于黄帝。《路史?后记》云,黄帝“崇炎帝之祀于陈”。《轩辕黄帝传》亦云:黄帝“作下畤,以祭炎帝。”

黄帝以降,历代踵事增华,崇祀有加。《通典》载:虞舜祀五帝于五府。周代立夏行“郊祀”,季秋“享明堂”,建巳月“大雩”(祭水旱),岁终“礻昔 先啬”,春始“耕帝籍”,皆配祀五人帝。或特祭神农。秦尊“四畤”上帝,炎帝配赤帝。汉初,祠“五畤”,“南方帝炎帝”;“祀九天”,炎帝代表“南方炎天”。晋袭旧制,郊祀五帝。“后周***多依周制,正月上辛祀昊天上帝于圆丘,以其先炎帝神农氏配五帝,天文并从祀”。唐初,定令每岁冬至祀圆丘,以赤帝配五方上帝。唐天宝六年(747)制,“三皇置一庙,五帝置一庙,有司以时祭飨”。唐宋以后,炎帝神农之祀范围更广、影响更大。但是,这些祭祀,大多是在王权中心所在地进行的。

陵寝之祭,不知眆自何时。《通典》说:“三代以前无墓祭,至秦代,始起寝陵于墓侧。汉因秦上陵皆有园寝,故称寝陵”。《史记?封禅书》云:元封元年(-110)汉武帝北巡朔方,“祭黄帝冢桥山”,但言墓祭,未言有园寝。据此,陵寝之祭,当是汉代后的事了。

炎帝之陵偏处南方,远离王权中心,但陵寝之祭,却不晚于汉代。《路史?后记》载:炎帝神农氏“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郡国志》云,炎帝神农氏葬长沙,长沙之尾……今郡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世纪》云,神农葬茶陵。《衡图经》云,茶陵者,所谓山谷生茶茗也。地有陵名者,皆以古帝王之墓……)。有唐尝奉祠焉(有唐代旧记)。太祖抚运梦感见帝,于是驰节敻求,得诸南方,爰即貌祀,时序隆三献(庙在康乐乡鹿原陂上,乾德五年建……)”。

炎帝陵所在地,古属荆楚,汉属长沙郡、长沙国达180年。有的研究认为,长沙因之得名的“万里沙祠”,是祠炎帝的,此说尚待考证。但汉高祖五年(-202),以陵名县,设茶陵县(炎陵县古属茶陵)是可信的。《路史?后记》这段话明示:在炎陵县炎帝神农氏,古有陵,汉有祀,唐奉祀,宋修庙。

宋代,炎帝陵寝之祀已成制度,元代未尝中辍,明清两代更趋频繁。现有祭文可稽的“御祭”,明代13次,清代39次。

民国期间,县府有春秋时祭或应县民之请,举行禳灾祈福之祭。湖南省***于1940年10月祭陵一次。此后,由于多种原因,中断40余年。1986年,炎帝陵修复。1993年,湖南省人民***公祭炎帝陵。现已形成重阳节由省、市主典公祭,清明节由县主典民祭的祭典格局。自1986年始,炎帝陵举行大型祭祀活动60余次,前来祭祖谒陵的海内外人士达300余万人次。

至于民间祭祀,更是历史悠久,地域广泛,形式多样。祭祀时间随各地风俗而异。在南方,有源于蜡祭的春节祈福;清明、冬至扫墓祭祖;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的生辰祭祀;新粮初上的“尝新”之祀;遇有自然灾害的禳灾之祀等。

一位远古先祖,一座深僻的寝陵,为何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呢?

《礼记?祭法》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古代制定祭礼的原则是,只有为国为民作出了贡献的人才能享祀。对炎帝神农氏的祭祀,除了“酬功”之外,随时代不同,文化形象之异,具有更深的意蕴。

(一)作为五帝之一。

成书于东周早期的《周礼》有“祀五帝”和“兆五帝于四郊”之说,但未言其祥。《史记?封禅书》说,秦襄公作西畤,祠白帝;秦宣公作密畤,祭青帝;秦灵公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祠炎帝。汉高祖二年(-205),“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通典》亦云:“唐虞祀五帝于五府,苍曰灵府,赤曰文祖,黄曰神计,白曰明纪,黑曰元矩”。上述青(苍)帝、赤(炎)帝、黄帝、白帝、黑帝,本是太微五精,即太微垣五帝之座,是天上的星宿,又称五天帝。春秋战国之际,盛行“五行”说,在祭典中,常以“五人帝”即人间的五个帝王,配祀五天帝,形成五帝系列及其祭祀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炎帝为五人帝之一,配祀赤帝、南方帝或夏神。到战国末及秦汉时期,又以“五德终始”附会朝代更替,将五帝作为朝代更替周期的象征去祭祀。炎帝有火德,以火承木、位南方、主夏、尚赤。

以五人帝配祀,除祠五畤外,还有郊天、大享明堂和雩祭等。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是郊天。所谓郊天,就是在郊外设坛祭天。《礼记?礼器》云:“郊帝于郊,敬之至也。”《通典》云:“周制,王者必五时迎气者,以示人奉承天道,从时训人之义。故月令于四立日及季夏土德王日,各迎其王气之神于其郊,其配祭以五人帝……夏以炎帝”。《礼记?月令》载: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汉初,袭秦制,郊甘泉泰畤,祠雍五畤。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于洛阳城南七里,作圆丘八陛,中为重坛,天地位其上;外坛西,上为五帝位,赤帝配位在丙巳。唐武德初,定令每岁冬至郊天,祀昊天上帝于圆丘,配五方上帝。至宋以后,郊天礼中的五帝之祀才慢慢消失。

郊天为“大报天而主日”,“祀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礼记?祭义》)。在这些祭典中,以五人帝配天,表达的是古人对天地、神只、祖先的敬畏之心和报答之情。

(二)作为农耕文明的始祖

炎帝神农氏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其农业之祖与医药之祖的地位,千古不易。大礻昔、藉田,享先农,祀先医,是对他的特祀。

“大礻昔 ”又称蜡(腊)祭。《礼记?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神,以报啬也。”《通典》云:“腊之义,自伊耆之代而有其礼。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是报田之祭也,其神神农,初为田事,故以报之。”

蜡祭是最原始的祭祀之一,始自神农氏,后来却成为对自己即“先啬”之祀了。初名蜡,夏更名嘉平,殷更名清祀,周复名大礻昔 。秦初称礻昔 ,后复称嘉平。汉复名礻昔 ,并沿用到清代。

蜡祭作为一项重大的礼仪,则沿于三代以下。历代虽有斟酌损益,但大体不改。《礼记?月令》云:孟冬之月,“礻昔 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孔颖达疏云:“按杂记,子贡观蜡云,一国之人皆若狂者”。《后汉书?礼仪志》亦云:“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 ”。由此可见,后来的蜡祭之仪,除了保持原始蜡祭祀“先啬”的本义之外,还有丰收之庆的含义了。

《通典》记载了唐***年间蜡祭的盛况。皇帝礻昔 日礻昔 百神于南郊。礻昔 前,皇帝及从祀官斋戒。前三日,开始陈设乐器、礼器及御座。礻昔 日未明五刻,设神座,坛上置大明、夜明、神农、伊耆、后稷等一百九十位神主。仪程大致为奠玉币、毛血、奠玉帛,设馔、盥洗、奠爵如圆丘仪。然后读祝文、奏乐、行跪拜礼。祀日、月神的祝版、纸帛以火燎之;祀神农的祝版、纸帛则以土埋之。神农氏祝文曰:“维(某)年岁次( )月朔日,子嗣***神武皇帝(讳),谨遣(具位)臣(姓名),敢昭告于帝神农氏:惟帝肇兴播植,粒此黎元,今时和岁稔,神功是报,谨以制币牺齐,粢盛庶品,明荐于帝。尚飨。”

《礼记?礼运》写到,孔子在参加蜡祭礼仪之后,“喟然而叹”。他对旁边的言偃说:“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指神农时代,孔说他没有赶上,但看到过志书,因而在观蜡祭之后,表示出对“天下为公”的神农时代十分景仰,可见蜡祭的影响是何等深刻。

蜡祭于清乾隆十年停止。“清初关外举行,庙建南门内,春秋设坛望祭。世祖入关,犹踵行之。”(《清史稿?礼志》)。蜡祭虽然停止了,但仍然可以从传统“春节”中感受“劳农大享礻昔 ”之农耕文化遗风余韵。

“藉田”与蜡祭一样,古已有之。商代的金文中就有“藉田”之辞。《诗经?周颂?载芟》是春耕藉田的乐章。蜡祭行于岁终,“报终成之功”;而藉田行于春始,祈求年谷丰登。

历代帝王对藉田十分重视,《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后汉书?礼仪志》曰:“正月始耕,昼漏上水初纳,执事告祠先农巳享。耕时,有司请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诸侯、百官以次耕”。刘昭注引贺循《藉田仪》云,“汉耕日,以太牢祭先农于田所”。又引《旧汉仪》云,“春始东耕于藉田,官祠先农,先农即神农炎帝也”。《通典》云,“北齐藉于帝城东南千亩,”“作祠坛于陌南阡西,广轮三十尺,四陛三谴、四门”,“每岁正月上辛后吉亥,祠先农神农氏于坛上,无配飨,祭讫亲耕”。“***贞观三年(629)正月二十一日,太宗亲祭先农,藉于千亩之甸”。《宋史》亦载,太宗雍熙五年(988)正月乙亥,亲飨神农氏于坛上,以后稷配。礼毕,次诣耕藉位,行三推之礼。“元至大、至正皆命祭先农,祝文曰:‘皇帝敬遣某官昭告于帝神农氏’。此神农之祭于藉田也”(《炎陵志》)。明清均行耕藉礼。明太祖,清康熙、乾隆帝,都亲耕藉田。雍正时,还将藉田之礼推行到州、县,并一直沿袭至清末。柬埔寨至今仍有“御耕节”,亲王亲耕“圣田”。藉田礼仪包括行耕藉礼(享神农炎帝)和天子亲耕。其历史之久,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无与伦比。这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历代王权借重神农炎帝的感召力,亲劝农耕,兴农固本的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举措。

“祭先医”也是对炎帝神农氏的特祀。我国传统医药学认为“医食同源”。炎帝神农氏在开拓耕播农业的同时,发现了医药。《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尝味百草,宣医疗疾,救夭伤人命”。《史记补三皇本纪》亦有:“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之载,故尊炎帝神农氏为“先医”。

炎帝神农氏对于医药的贡献,始见于《世本》,继有汉代的《新语》、《淮南子》等著作。成书于东汉末年的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总结了炎帝神农口口相传的药学知识,并名为《神农本草经》,将发现医药的功劳归于炎帝神农氏。

祀“先医”之礼,始自元代。《元史?祭祀志》云,“元贞初年,初命郡国通祀三皇……岁春秋二季行事,以医师主之”。《春明梦余录》说,“至于有元,自国都以至郡县,皆立三皇庙,于医者之学,如宣圣释奠礼”。

明代以来,“尤以医道关系民生至重,乃即太医院立庙,以祀三皇”。清代亦于太医院内设三皇殿,祭祀先医。《清史稿?礼志》云,“先医,初沿明旧,致祭太医院景惠殿,岁仲春上甲,遣官行礼。祀三皇,中伏羲,左神农,右黄帝”,“礼部尚书承祭,两庑分献,以太医院官,礼用三跪、九拜、三献”。随着现代医药学的发展,“祀先医”之礼在大陆已经消失,但“神农尝百草”的口碑仍广为流传。

(三)作为中华民族始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以炎黄子孙自谓,尊炎黄二帝为共祖。故春秋左丘明著《国语》,有“夫亡者岂无宠,皆黄炎之后”一说。

由众多氏族融合而成的古华夏族,始于炎帝时代。到黄帝时代,进一步巩固和壮大,先秦已基本具备雏形。此后,又经过几次民族大融合,至汉、唐,以古华夏族为主体,联合成长、壮大于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逐渐孕育为以多民族为主要内容,以多元一体文化为主要特征、超越狭义血缘关系的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共同实体。人们从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始兴与统一,以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意义上,仍以炎黄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且作为中华民族原初缔造者、始兴与统一的象征、凝聚力与认同感的共同标志。于是,对炎帝神农氏的祭祀,又有了新的意蕴了。

这种意蕴,在祀典中表现为,由重视天地之祀,趋向更加重视先祖之祀,并随着中华民族的壮大而丕显。至宋代,在历经汉、唐的兴衰存亡之后,进一步深化。因而宋太祖在江山初定,百废待兴的乾德初,即“命李昉、卢多逊等分撰历代帝王碑,遣翰林侍诏孙崇望等分诣诸庙,书于石”。“诏三年一享”、“造祭器,送诸陵庙”,“各置守陵户五”,并遣官诣陵致祭。明太祖亦于乾符初握的洪武三年,即“访先代帝王陵寝”,“自伏羲、神农,各制衮冕,函香币,遣秘书监丞陶谊等往修祀礼,亲制祝文遣之,每陵以白金二十五两,具祭文修葺陵庙”(《炎陵志》)。在明代的“御祭文”中,几乎都有祈祝国泰民安之辞。

应该提到的是,在历史上,活跃于古夏地域外的一些民族,亦曾建立过若干割据皇朝,但他们仍追溯炎黄二帝为其先祖。北周,为鲜卑后裔宇文泰所建。《周书.帝纪》载:“太祖文皇帝......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的儿子孝闵帝即位后,诏称:“予本自神农。”辽为契丹族所建,元代脱脱撰《辽史》,直书:“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发祥于古华夏以此的元、清两代,他们入主中原之后,很快地认同并融入中华文化。元代除沿袭古制,行“郊天”礼、“祀岳渎”之外,十分重视祭先农、耕藉田,奉三皇、祀先医。有元一代,未曾稍怠。至元年间,大学士阿沙不花曾奉命诣陵致祭。清代入关以后,亦于顺治八年(1651),钦定帝王陵寝祭祀:“酃神农”,并钦遣侍读学士白允谦诣陵致祭。此后,凡国有大事,皆诣陵告祭。在现存的37篇“御祭文”中,告即位、亲政、复储的11篇,告靖边、军功的6篇,告灾祈福的1篇。

古华夏文化母体隔海相望的台湾,对炎帝神农氏的祭祀同样源远流长。台湾的神农信仰,至少始于明代。至今台湾以炎帝神农氏为神主的庙宇达一百三十余座,分别尊称为炎帝、炎王、五谷先帝、五谷爷、神农大帝、先农、先帝爷、药王大帝等。离家渡海,开垦台湾的先民们,对炎帝神农氏除了奉以农神药神,祈祝丰收吉祥之外,更多的是“数典念祖”,不忘根本。

到了近代,中华儿女经过争生存,谋统一,求发展,图富强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敬祖爱国之情已愈来愈强烈。于是就有了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会员在炎黄二帝陵前的慷慨陈词;就有了抗战期间,副***的疾笔奋书:“中华终竟属炎黄”;

湖南省***、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披心沥胆:“岳荷炎帝余泽,捍卫湘土,饮水不思源,何异数典忘祖乎?”于是也就有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发起,社会各界共襄盛举,对炎帝陵的整修;台湾数十个炎帝神农庙,来炎帝陵为炎帝神农祀像开光;也就有了省市人民***和海内外社会团体对炎帝陵的多次隆重祭典;“中华炎黄圣火”,炎帝陵“炎帝圣火”取火种仪式。

如果说,“五帝之祀”是慎终追远,对天地、自然、先祖的敬畏和酬答,而祀“先啬”、“先医”是报本返始,对农耕文化的推崇和承传,那么始祖之祭,则是敬祖爱国、表达对国家统一、民族昌盛的强烈愿望。

古之祀典,强调“生于心”。《礼记?祭法》云:“夫祭者,非物自外至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贤者能尽祭之义。”祭祀次数要求不烦不怠:“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礼记?祭义》。至于仪典,乃历代相沿,或因时因地因事各有斟酌。

炎帝陵祀典,宋始有定例。《宋史.礼制》载:“乾德初诏:历代帝王,国有常享,著于甲令,可举而行。......按祠令,先代帝王,每三年一享,以仲春之月,牲用太牢,祀官以本州长官,有故则上佐行事。”又定“太昊、炎帝以下……岁春秋祀以太牢”。宋开宝五年,易为五年一祀。诣陵致祭,则无常例,大致国有大事才遣官告祭。如淳熙十四年(1187)六月,天下大旱,宋孝宗诏“衡州葺炎帝陵庙”(《宋史?本纪》),并遣官告祭,禳灾祈福。

明初定议,“每三年出祝文、香帛,传制遣太常寺乐舞生斋往,命有司致祭。又命所在官以春秋仲月上旬择日致祭。又定每三年遣祭陵庙之岁,则停钦天山庙祭。”规定“遣使诣各陵致祭,陵置一碑,刊祭期及牲帛之数,俾所在有司守之。”

清代祀典,虽因明代旧制,但显添厚重。《清史稿》云:“凡巡幸所莅,皆祭陵庙,有大庆典,祭告亦如之。”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平滇乱之后,“遣官致祭,颁册文、香、帛,给黄伞、御仗、龙纛各二,凡成武功,皆祭如典”。遣官诣陵致祭的礼仪十分冗杂。据《炎陵志》载,祭前,由钦天监择定宜祭之日,翰林院撰拟祭文,太常寺、工部、户部分别预备祭品、仪仗。由礼部开列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名单,题请钦派致祭官。致祭官行前一日斋戒,届期赴礼部恭取祭品、祭文、仪仗,如遇皇帝亲阅,则另有程序。告祭官至地方后,各官朝服跪迎,并恭奉御祭文、香帛置龙亭内,供公所中堂,各官行三跪九叩首礼。祭前三日,告祭官斋戒,地方官备鼓乐、仪仗,行一跪三叩首礼,迎龙亭于祭所。祭前一日,告祭官省视祭品、祭器,地方官监视宰牲,然后率礼生演习礼仪。祭日四鼓,陈设祭器、祭品、牲俎,乐工,然后集庙门外恭候。五鼓,告陪祭官各朝服,由东戟门入殿。待击鼓三严,告、陪祭官就位。仪式为前后行三跪九叩首礼,中间三献、读祭文。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受胙、撤馔、送神等均歌乐章。执事礼生达三十九人。陈设为,御祭紫降香、沉速香、绫寿币各一;祭器为爵、俎、登、铏、簠、簋、笾、豆、篚、罇等四十一件;祭品为牛、羊、豕各一,羹、黍、稷、稻、梁、型圤、薧鱼、枣、栗、榛、蓤、茨、鹿脯、饼、菹、醢等二十六种;烛二品。时祭,即于每岁春秋仲月吉日,“由守土正印官一员致祭,执事以礼生。”“陈设及行礼仪节与遣官告祭同”,“惟无乐歌”(《炎陵志》)。祭文,由礼部颁发。乾隆年间定例,炎帝陵大祭“该银二十一两”,“春秋二季原额银二十两”(《炎陵志》)。

现代祭典,乃在陵殿前举行。陈设为谷、豆类(九十九种)、干、鲜果(九十九种)、鲜活中草药(九十九种)。主祭、陪祭、参祭人员各佩胸花标识,由仪仗队引导,步行至朝觐广场。届时,锣鼓、角号齐鸣,龙狮腾舞,数十支唢呐奏古乐《大开门》,午门徐徐开启。队伍由花篮引导,依次由午门入,至行礼亭敬香、三鞠躬,然后肃立恭候。九时九分,祭祀仪式开始。仪程主要有:

⑴典礼仪式开始;

⑵主祭人就位;

⑶击鼓九通,鸣金九响;

⑷鸣炮、奏乐(乐队演奏古乐);

⑸敬献供品(五谷、三牲、鲜果)

⑹敬献花篮;

⑺向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座像)三鞠躬;

⑻主祭人恭读祭文;

⑼焚帛书;

⑽鸣炮、奏乐、礼成。

仪式结束后谒陵。

仪式不是固定的,可酌情增减。增加的如介绍参加祭祀的团体或主要人员、宣读祝贺活动的电文、接受捐赠等。仪式前后,在广场举行民间文艺表演。重大祭祀活动则刊碑纪念,并在谒陵后举行揭碑仪式。

台湾对炎帝神农氏的祭祀活动,以民间为主,多在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神农大帝诞辰日进行。钟宗宪先生曾撰文介绍,台北县三重市先啬宫一九九二年祭典盛况:“四月二十五日上午,由善信汇集一百多辆之大鼓车、南北管车、车鼓亭等车队,从先啬宫迎神出发,巡绕市境,市民们则在自家门口摆放香案牲礼祭品,当巡境队伍经过时,双手持香遥拜,并燃放鞭炮;是日,民众依例外烩宴客,各地食客络绎不绝,一时热闹非凡,交通为之堵塞。”其盛况所致,“三重市民代表会因代表参与迎神活动,出席人数不足而流会。”“四月二十六日上午十时,为诞辰祭典正式开始,由***陈景峻亲自主祭,循古礼行三献礼,地方人士均各有所司,与前日之盛况相较,显得庄严肃穆。”

台湾社团在炎帝陵举行的祭祀仪式则较为简单。一九九○年,台北市姜氏宗亲会祭陵仪式为:⑴祭祀仪典开始;⑵鸣炮;⑶主祭者就位;⑷陪祭者就位;⑸全体肃立;⑹上香;⑺献花;⑻献供;⑼读祭文;⑽向始祖炎帝神农氏圣像敬礼;⑾自行上香祭拜;⑿恭焚祭文纸帛;⒀赠送纪念牌;⒁鸣炮;⒂礼成。祭祀后谒陵。近几年,台湾祭陵团体日增,仪式各异。有的着统一服装(古装);有的带炎帝塑像,在炎帝陵殿“开光”;有的仍行三跪九叩首礼,十分虔诚。

今日之炎帝陵,以华夏始祖的归根之地和中华文化的发端之源,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感情纽带、不朽的精神圣山。她以跨越时空的力量,牵引着华夏儿女,跨洋过海,翻山越岭,步入其间。诣陵祭祖,所含蓄的文化意蕴和显示出的文化张力,是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和升华。

一炉馨香、袅袅不绝,烧燃了数千年,祈祝着“民富国强”。这是民族的夙愿,是亿兆子孙的心香

关于礼的诗句或成语

孔子是宗法制度的忠实维护者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他的祖先原是宋国的奴隶主贵族。后来宋国内乱,迁居鲁国。到孔子时已家道衰微沦为平民。尽管他的父亲孔叔梁(名纥)曾经做过邹地的长官,但他出生后其父很快就去。正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说:“孔子贫且贱”。孔子本人也承认“吾少也贱”。孔子生活的年代。正是社会大转型,时代大动荡,体制大变革的时代。面对周王朝的土崩瓦解,孔子感到十分痛心而经常发出无奈的感叹。“克己复礼”是孔子一生的主张;“为国以礼”是孔子的治国之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他要求别人的行为准则。而“礼”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至于孔子所处时代属于哪一种社会形态,范文澜先生和郭沫若先生划分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界限也不一致。我们不管他生活在怎样的社会形态中,而他心目中的宗法等级观念是坚定不移的。他认为这种宗法制度的秩序必须以“礼”来规范。在《论语》中宣称的忠﹑孝﹑仁﹑义﹑恕﹑信等都是礼仪﹑礼制﹑礼法的表现形式,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孔子要求人们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都必须符合“礼”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统治阶级的地位得以巩固。孔子宣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他非常轻视劳动人民。尽管他少年时十分贫贱,也做过很低级的杂活,曾经希望以“士”的身份参与季氏邀请“文学之士”的宴席,被阳虎拒之门外。但孔子对劳动人民毫无同情心。他把种地的最下层平民称作“鄙夫”。他的学生樊迟请教他种庄稼和种菜,他斥责樊迟是小人。所以孔子对最下层劳动人民的歧视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连赵威后问齐使流露出的那点对百姓的同情心也没有。有一次,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的回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把这种各守其份世卿世禄的社会秩序以等级的形式固定下来,坚决反对犯上作乱;他对平民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而造反极其痛恨。虽然在用人的问题上也提出了“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但他“举贤”的范围永远局限在“亲亲”的前提下。稍后于孔子的墨翟在《墨子.尚贤》中这样说道:“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与孔子宣扬的宗法等级世卿世禄的用人制度相比明白的多、透彻的多、进步的多!孔子这种宗法等级世卿世禄的理论给中国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两千多年来,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孔子这一理论不断改造完善,演绎出颇具宗教色彩的君权神授的谬论。中国的世袭制度和等级观念不仅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而且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使中国人民的心态长期处于被欺和自欺中安于现状,固步自封,逆来顺受,麻木不仁。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延迟了中国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从太平天国起义开始到五四的爆发,长期被统治阶级作为奴化和愚弄人民的“孔学”才被彻底揭穿。我们今天把孔子的学说作为文学和哲学思想来从学术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无可非议。但是,如果继续用孔子的思想来解释中国的社会现象,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则会使我们的民族在艰难跋涉了两千多年而重新回到原始的起点。所以,中国人们早就不吃孔子那一套了!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构建中国社会的和谐,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孔子家语》礼运原文及译文

1.有关礼的成语,诗句,警句格言,等有什么

傲慢无礼 卑辞厚礼 导德齐礼 俭不中礼

爱礼存羊 礼崩乐坏 礼仪之邦 傲慢少礼

卑礼厚币 彬彬有礼 博文约礼 长斋礼佛

顶礼膜拜 敦诗说礼 分庭抗礼 焚香礼拜

恭而有礼 敬贤礼士 磕头礼拜 礼义廉耻

克己复礼 礼贤下士 礼尚往来 礼坏乐崩

诗礼之训 诗礼之家 先礼后兵 以礼相待

知书达礼 轻薄无礼 晨参暮礼 烦文缛礼

分庭伉礼 焚香顶礼 甘言厚礼 家长礼短

家无常礼 践律蹈礼 礼让为国 礼奢宁俭

礼顺人情 礼为情貌 礼无不答 礼先一饭

礼先壹饭 慢腾斯礼 慢条丝礼 慢条斯礼

慢条厮礼 明媒正礼 暮礼晨参 牵经引礼

三茶六礼 诗礼传家 诗礼人家 识礼知书

通书达礼 通文达礼 言之有礼 衣冠礼乐

等礼相亢 缛礼烦仪 鹅存礼废 额手加礼

礼轻情意重 礼轻人意重 来而不往非礼也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2.形容礼仪的成语、诗句和故事

五体投地、识礼知书、通书达礼、矩步方行、通文达礼等。

1、五体投地

解释: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出自:唐·玄奘《***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译文:致敬的仪式,他的仪表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低着头表示敬意,三、用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跪下,七、手膝蹲在地上,八、五轮都屈服,九、五体投地。

2、识礼知书

解释: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出自: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8回:“此乃罪臣家属,寂没入官,姓木名难儿,温柔贤淑,识礼知书,兼通数学。”

译文:这是罪臣家属,寂充公,姓木名难儿,温柔贤淑,认识礼仪知识,兼通几学。

3、通书达礼

解释:指通诗书,懂礼仪。

出自: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原来田氏是东村田贡元的女儿,倒有十分颜色,又且通书达礼。"

译文:原来田氏是东村田贡元的女儿,倒是有十分颜色,而且通信达礼。

4、矩步方行

解释:行走时步伐端方合度。指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

出自: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二回:“这样先生,断不能矩步方行,不过东家西席,聊存名目而已。”

译文:这样先生,决不能矩步才行,不过东家西席,姑且保存名目而已。

5、通文达礼

解释:指有学问懂礼仪。

出自: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七回:"况甥女虽系一小小村女,然读书识字,通文达礼,有才有德,不减古之列女,岂有上以白壁之姿,下就青衣之列?"

译文:何况外孙女虽然是一个小村庄女,但是读书识字,通文达礼,有才有德,不比古代的妇女,哪有上用白色墙壁的姿态,下到青衣的行列?

3.有关礼的名言和诗句

1、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马克思 2、时间可以治愈一切创伤。——米南德 3、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

——雷巴柯 4、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莎士比亚 5、做大事的,眼光应当看到未来,力量需要用于现在。

——西德尼 6、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 7、每时每刻都有无穷的利息;日计不足,岁计有余。

——富兰克林 8、切莫垂头丧气,即使丧失了一切,你还握有未来。——王尔德《书简》 9、胜利往往是从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时间中得来成功。

——牛顿 10、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诗《青青园中葵》 1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丘《孔子》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14、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刘安《淮南子》 1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白头吟》 16、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拟行路难》 17、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先秦《吕氏春秋》 18、时乎时乎不再来。

——司马迁《史记》 19、壮而怠则失时。——管仲《管子·形势》 20、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刘安《淮南子》 古诗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4.关于礼的名言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语出《礼记·曲礼上》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孟德斯鸠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约翰·洛克

礼貌使人类共处的金钥匙。

------松苏内吉

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

------约翰·洛克

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

------约翰·洛克

对人无礼,不是一种恶劣性格的表现,而是多种恶习的集中,如懒散、愚蠢、妒忌、粗心大意、爱慕虚荣、对人缺乏了解而妄加轻视。

------布鲁雅尔

千里送鹅毛,礼轻意重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冈察尔

礼仪的目的与作用在于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敬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

------洛克

对人无礼,不是一种恶劣性格的表现,而是多种恶习的集中,如懒散、愚蠢、妒忌、粗心大意、爱慕虚荣、对人缺乏了解而妄加轻视。

------布鲁雅尔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歌德

礼貌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梅里美

人恶礼不恶。若要好,大让小。

------谚语

棋逢对手,先礼后兵。

------谚语

怪人不知礼,知礼不怪人。

------谚语

生活赋予我们的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的青春。

------奥斯特洛夫斯基

品德,应该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

------孟德斯鸠

婚礼铺张,两败俱伤。

------(满族)谚语

责备是朋友的礼物。

------谚语

官不打送礼的,狗不咬拉屎的。

------谚语

野狗不咬拉屎的,老爷不打送礼的。

------(蒙古族)谚语

没有礼貌的人,就象没有窗户的房屋。

------(***尔族)谚语

礼多人不怪。

------谚语

不是真正的朋友,再重的礼品也敲不开心扉。

金质礼品会断送友谊。因为赠礼者也许的确会忘记自己的慨举,但受礼者却永远会感此厚恩。

------威·史密斯

5.有关礼的名言名句

Mark Twain was born in the USE and English was his mother t____. sorry,打错地方了 礼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甯戚。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享礼,有容色。 先进第十一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曰:“上好礼,***易使也。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参考资料:

?si=1。

6.关于文明礼仪的名人名言和成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礼仪周全能息事宁人(儒贝尔)

●头衔愈大,礼仪愈繁(丁尼生)

●生命是短促的,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有时间讲究礼仪(爱献生)

●如果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培根)

●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洛克)

●举行盛大的葬礼,与其说是向者志哀,不如说是为了满足生者的虚荣(拉罗什富科)

●人间的面孔从未像在葬礼中看上去那么世俗(乔·艾琪渥斯)

●一个人如果在街上注意观察的活动,我相信,他一定会在灵车上发现最愉快的表情(乔·斯威夫特)

●人们最看重的是特权,哪怕是主持葬礼的特权(詹·拉·洛威尔)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元·许衡)

●礼义生于富足,***起于贫穷(汉·王符)

有关家的修辞、成语、诗句、名言警句

礼运

 孔子为鲁司寇,与於蜡,既宾事毕,乃出游於观之上,喟然而叹.言偃侍曰:「夫子何叹也?」孔子曰:「昔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吾未之逮也,而有记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货恶其弃於地,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不必为人.是以奸谋闭而不兴,***乱贼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谓之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则为己,力则为人.大人世及以为常,城郭沟池以为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而选,未有不谨於礼,礼之所兴,与天地并,如有不由礼而在位者,则以为殃.」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列其鬼神,达於丧祭乡射冠婚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则天下国家可得以礼正矣.」言偃曰:「今之在位,莫知由礼,何也?」孔子曰:「呜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也,吾舍鲁何适?夫鲁之郊及禘皆非礼,周公其已衰矣.杞之郊也禹,宋之郊也契,是天子之事守也,天子以杞宋二王之後,周公摄政致太平,而与天子同是礼也.诸侯祭社稷宗庙,上下皆奉其典,而祝嘏莫敢易其常法,是谓大嘉.今使祝嘏辞说,徒藏於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盏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冕弁兵车,藏於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大夫具官,祭器不***,声乐皆具,非礼也,是为乱国.故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婚者,期不使也.以衰尝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臣与君共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天子适诸侯,必舍其宗庙,而不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夫礼者,君之柄,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列仁义,立政教,安君臣上下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刑肃而俗弊则法无常,法无常则礼无别,礼无别则士不仕,民不归,是谓疵国.是故夫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必本之天效以降命,命降於社,之谓教地,降於祖庙,之谓仁义,降於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圣人参於天地,并於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翫其所乐,民之治也.天生时,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政用之,所以立於无过之地.君者,人所明,非明人者也;人所养,非养人者也;人所事,非事人者也.夫君者,明人则有过,故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明君以自治,养君以自安,事君以自显,是以礼达而分定.人皆爱其,而患其生,是故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国有患,君社稷为之义,大夫宗庙为之变.凡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非意之,必知其情,从於其义,明於其利,达於其患,然後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脩十义,讲信脩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欲恶者,人之大端,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载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时,和四气而後月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缺,五行之动,共相竭也.五行四气十二月,还相为本;五声五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主.故人者,天地之心,而五行之端,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以日星为纪,故业可别;月以为量,故功有艺;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而鱼鲔不谂;凤以为畜,而鸟不<羽氐>;麟以为畜,而兽不<犭越>;龟以为畜,而人情不失.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设制度,祝嘏辞说.故国有礼,官有御,职有序,先王患礼之不达於下,故飨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於国,所以列地利也;禘祖庙,所以本仁也;旅山川,所以傧鬼神也;祭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後史,卜蓍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是以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礼行於社,而百货可极,礼行於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於五祀,而正法则焉.故郊社宗庙山川五祀,义之脩而礼之藏.夫礼必本於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协於分艺,其居於人也,曰养.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者;所以养生送,事鬼神之大端;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破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礼之於人,犹酒之有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圣人脩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礼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有可以义起焉;义者艺之分,仁之节,协於艺,讲於仁,得之者强,失之者丧;仁者义之本,顺之体,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为礼而不本於义,犹耕之而弗种;为而不讲於学,犹种而弗耨;讲之以学,而不合以仁,犹耨而不获;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安之以乐,而不达於顺,犹食而不肥.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顺者,所以养生送,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并行而不谬,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动而不相害,此顺之至也.明於顺,然後乃能守危.夫礼之不同不丰杀,所以持情而合危也,山者不使居川,渚者不使居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冬合男女,春颁爵位,必当年德,皆所顺也.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之疾.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是以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掫,龟龙在宫沼,其馀鸟兽及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王能循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此顺之实也.」

译文

 孔子担任鲁国司寇时,曾参与蜡祭。宾客走了以后,他出来到楼台上观览,感慨地叹了口气。言偃跟随在孔子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气呢?”孔子说:“从前大道通行的时代,及夏商周三代精英当政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而有些文字记载还可以看到。”

 “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为大家所公有,选举贤能的人,讲求诚信,致力友爱。所以人们不只敬爱自己的双亲,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社会上的老人都能安度终生,壮年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鳏夫、寡妇、孤儿和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人们厌恶把财物浪费不用,但不必要收藏到自己家里;人们担心自己的智力体力不能得到发挥,但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因此奸诈阴谋的事不会发生,***财物扰乱社会的事情不会出现。所以家里的大门不必紧锁,这就叫做大同世界。”

 “如今大道已经衰微,天下为一个家族所私有,人们只敬爱自己的双亲,只疼爱自己的子女。财物想据为己有,出力也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财物和权位世代相传已成常事,建筑城郭沟池作为防御工事。夏禹、商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这个时代产生的,他们之中没有一人不依礼行事的。礼制的兴起,与天地并存。如有不遵循礼制而当权在位的,民众把他视为祸殃。”

 言偃又问:“这样的话,礼就是很紧迫的了?”

 孔子说:“礼是先代圣王用以顺承自然之道来治理人情的。它参验于鬼神,贯彻在祭、丧、乡射、冠、婚、朝聘等礼仪上。因此圣人就用礼来昭示天道人情,这样国家才能治理好。”

 言偃又问:“现在在位当权的人没有知道遵循礼制的,为什么呢?”

 孔子说:“唉,可悲呀!我考察周代的制度,自从幽王、厉王起就败坏了。我舍弃鲁国又能到哪里去考察呢?可是鲁国的郊、禘之祭已不合乎周礼,周公定的礼看来已经衰微了。杞人郊祭是祭禹,宋人郊祭是祭契,这是天子的职守。也因为他们是夏、商的后裔。周公代理执政而使天下太平,所以用与天子同样的礼仪。至于诸侯祭祀社稷和祖先,上下的人都奉守同样的典章制度,祝嘏不敢更改原有的礼制,这叫做大嘉。”

带有家字的成语,歇后语,名言如家喻户晓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

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勤动笔墨勤看书。

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亚里斯提卜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考尔德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别林斯基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菲尔丁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伊萨克·巴罗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论青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高士其

●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

●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

巴甫洛夫

●……科学是到处为家的,枣不过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

--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读书杂谈》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

--《鲁迅全集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致颜黎民》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陶行知:《八位顾问》

●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邓拓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培根论说文集》

●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来---像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高尔基:《文学书简》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郑板桥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选集》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对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音。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唯一正解的方法。

--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托尔斯泰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

●久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程颐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

刘白羽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托马斯·卡莱尔

●各种蠢事,在每天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

雨果

●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向前来代替他的岗位的哨兵的命令。

--《赫尔岑论文学》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论文学》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

●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

别林斯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托尔斯泰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高尔基论青年》

●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高尔基

●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复杂的思想、情感和***;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高尔基论青年》

●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高尔基

●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

--高尔基:《论文学》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高尔基论青年》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

--《高尔基论青年》

●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的一种宝贵的习惯。

高尔基

●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培根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论说文集》

●图书馆使我得以有恒地研习而增进我的知识,每天我停留在里面一两个钟头,用这个办法相当的补足了我失掉的高深教育。

--《富兰克林自传》

●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罗曼·罗兰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奥斯特洛夫斯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的海洋。

--凯勒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 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 留取丹心照汗青。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读陆放翁集四首()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关于爱国的诗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菩 萨 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翔

家的成语

带有家字的成语,歇后语,名言如家喻户晓

答:带有家字的成语:

白手起家、千家万户、无家可归、孤家寡人、家家户户、家喻户晓、毁家纾难、倾家荡产、国破家亡、百家争鸣、罢黜百家、家给人足、穷家富路、保家卫国、打家劫舍、家破人亡、小家子气、家常便饭、欢喜冤家、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儿女亲家、挨家挨户、书香世家、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丧家之犬、当家作主、身家性命、大家闺秀、国家栋梁、大家风范、大家闺秀、国家栋梁、一家老小、安家落户、万家灯火、冤家路窄、胜败乃兵家常事、清官难断家务事、养家糊口、家丑不可外扬、国尔忘家、家大口阔、诗礼传家、拉家带口、于家为国、东家西舍、国家多故、打家截道、国家闲暇、诸子百家、乔木世家、当家理纪、殃国祸家、齐家治国、大方之家、在家出家、弃家荡产、家道消乏、破家鬻子、胡越一家、家无儋石、如数家珍、大家小户、家鸡野鹜、诗礼人家、家衍人给、一子出家,七祖升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万贯家私、家谕户晓、分家析产、累世通家、拖家带口、半路出家、吾家麒麟、成家立计、携家带口、破家为国、国家大计、无家无室、家长里短、坑家败业、治谱家传、五百年前是一家、万家之侯、邻家吹笛、家无常礼、丰屋蔀家、百乘之家、家传之学、破家亡国、单家独户、家书抵万金、拆家荡产、左家娇女、小康之家、家至户到、阿家阿翁、家贼难防、夙世冤家、小家子相、家道从容、成名成家、富室大家、家贫亲老、家丑不可外谈、不痴不聋,不做家翁、谢家轻絮、陶猗之家、冤家对头一家之说、家势中落、家无斗储、一家之计、一家一计、家徒四壁、一家之主、破家危国、荡产倾家、东家夫子、挨家按户、平地起家、家有弊帚,享之千金、厌家鸡,爱野雉、世禄之家、开国承家、诗家三昧、小户人家、万家生佛、邓家无子、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改换家门、爱国一家、发家致富、钟鼎之家、尺二冤家、一客不烦两家、爱国如家、家无二主、谢家兄弟、赵家姊妹、谢家咏雪、家翻宅乱、家徒壁立、东家孔子、故家子弟、穷家薄业、穰穰满家、四海一家、宜家之乐、九流十家、家道中落、家至户晓、看家本领、家见户说、家学渊源、经史百家、国仇家恨、成一家言、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一家之学、家累千金、禄无常家、儒家经书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家趁万贯、破家县令、家弦户诵、通家之好、浮家泛宅、谢家宝树、文献之家、宜室宜家、窥涉百家、家骥人璧、匠遇作家、打家劫盗、怨家债主、黼国黻家、弃俗出家、不识东家、天下一家、倾家尽产、家藏户有、十家锅灶九不同、祖宗家法、家道小康、郑玄家婢、行家里手、一家眷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一子出家,七祖升天、世家子弟、家至人说、自成一家、谢家活计、安国宁家、十家连坐、家嘈屋闭、千金之家、天下为家、故家乔木、忧国忘家、不是冤家不聚头、家半三军、吾家千里驹、机杼一家、倾家破产、等闲人家、一家不成,两家现在、一家无二、国家多难、伐冰之家、家至户察、九经百家、家长理短、清官能断家务事、家成业就、郭家金穴、一家一火、出家弃俗、郗家庭树、称家有无、一家之作、小家碧玉、法家拂士、有家难奔、杀家纾难、严家饿隶、各自一家、家狗向里吠、泛家浮宅、说家克计、邦家之光、家业凋零、旧家行径、遭家不造、男室女家、会家不忙、情同一家、家言邪学、

带有家字名言:

家园,世界的乐园(德国)

鸟自爱巢人爱家(英国)

别人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任何一只害鸟不会弄脏自己的窝巢(英国)

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泰)

我的房屋对于我如同一座城堡,法律也无法将我从那里赶出去---(威·斯汤福德)

除了现实世界,还存在一个理想与价值的家。

附:

家破身亡 家庭毁灭,自身亡.

家散人亡 家庭破产,家人散.同“家破人亡”.

家书抵万金 比喻家信的珍贵.

家徒壁立 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家徒四壁 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家亡国破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家无常礼 指家人之间平居不必拘礼.

家无担石 十斗为一石,两石为一担.形容家里没有存粮.比喻家境困难.

家无儋石 十斗为一石,两石为一儋.形容家里没有存粮.比喻家境困难.

家无斗储 家里的粮食储备不足一斗.形容生活窘迫.

家无二主 指一家之内,不可以有两个主人,否则会发生争吵,不得安静.

家弦户诵 家家都不断歌诵.形容有功德的人,***怀念.也形容诗文流传很广.

家学渊源 家学:家中世代相传的学问;渊源:原指水源,比喻事情的本源.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

家殷人足 家家富裕,***丰足.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敝帚:破扫帚;享:供奉.自家的破扫帚被认为价值千金.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有时用于自谦.

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弊帚:破扫帚;享:供奉.自家的破扫帚被认为价值千金.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有时用于自谦.

家谕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同“家喻户晓”.

家喻户习 家家通晓,户户熟悉.

家喻户晓 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家贼难防 家里人作贼难以防范.比喻隐藏在内部的坏人不容易防范.

家至户察 到每家每户去察看.

家至户到 到每家每户;遍及每家每户.

家至户晓 晓:告知.到每家每户宣传,使每家每户都知道.

家至人说 传到每一家,***都知道.如家喻户晓,家和万事兴

带有家字的歇后语:

矮子坐在后面看戏?——随人家喝彩

红眼耗子出油盆儿;家里吃食,外边下蛋?——吃里爬外

八里孙家的客?—— 好眼视

八十岁当和尚?—— 半路出家

八十岁妈妈嫁人家?——却是图生图长

一手托两家;一脚踏两船;没路标的三岔口?—— 左右为难

叫花子坐鸳鸯轮?——四海为家

大家提意见;两口子打官司;石头蛋腌咸菜?——一言难尽

热脸孔贴人家冷***?——奴颜

养蜂人搬家?—— 秘而不宣

太平洋搬家;龙王爷出阵?——翻江倒海

借榔头,打扎子?——白手起家

弟兄分家争勺子;案板上的买卖?——斤斤计较

《百家姓》不读头一个字?——开口就说钱。

开门就是人家的地?——穷途末(没)路

看家狗专咬叫花子?——穷人好欺负

买王得羊?—— 不失得望(王:王献之。羊:羊欣。两人都是东晋书法家,羊欣书法曾得到王献之传授,颇具神韵。这里指他们的书法作品。)

小媳妇管钥匙?—— 当家不做主

***数字8分家?—— 零比零;0:0

阿瘫跑过李家桥?——吃牢

矮个子看戏?—— 随人家说

八仙桌上搁夜壶?——不是个盛酒的家伙;不是正经家伙;不是个东西儿

母猪去赶集?—— 家里外头一层皮

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不要烦恼

爷儿俩?—— 输赢一家子

两口子抬床?—— 大家有益

烙饼卷蚂蚱?—— 家里吃去;夹里吃去;夹吃去;家吃去

弟兄分家争勺子?——斤斤计较

口含黄柏味?—— 有苦自家知

何家姑娘嫁给姓郑的?——正合适(郑何氏)

龙王爷跳海?—— 回老家

油瓶倒了也不扶?——懒到家了

白藕绿叶荷花?—— 原来是一家

百家姓不念第一个?——开口就是钱

百家姓不念头个宇?——开口就是钱

百家姓上打滚?—— 不知姓啥好了

百家姓上第一姓?——赵

百家姓少了第二个字?——缺钱

百家姓跳过第一个字?——开口就是钱

百家姓头只字唔读?——一开口就钱

关倒门作揖?—— 自家恭喜自己

如来佛烧庙堂?—— 不要家

强盗在捕头家睡觉?——笃定泰山

三棍打不出屁来?——老实到家了

野鸡窝里抱家雀?——一辈不如一辈;一代不如一代

癞蛤蟆吃青蛙?——自家人不识自家人

百里草原一人家?——孤孤单单

家里吃食,外边下蛋?—— 吃里爬外;吃里扒外

龙王爷掉河里?—— 回老家了

打鱼子碰烂船?—— 倾家荡产

张家口的蘑菇?—— 泡了

草丛里头藏龙身?——农家出英才

寿星佬叫门?—— 肉头到家了

一把米摔墙上?—— 没一粒粘粒;毛一粒家粒

甘蔗地里栽葱?—— 比人家矮一截;矮了一大截

青姆?—— 亲家母

一个闺女说俩婆家?——你争我夺

裱背店的蛀虫?—— 嚼人家的活;嚼人家的画

兄弟分家财?—— 便宜不出外

潘金莲不在家?—— 没人伺候武大

黑瞎子提包袱?—— 走哪家的亲戚;走哪家的亲;走的哪门亲戚

丫头带钥匙?—— 当家不做主

迷路了,回不了家?—— 来路不明

家雀下鹅蛋?—— 硬撑大***;硬撑大

叨木鹳子串房檐?——找什么家雀粪吃

打拳头给个甜豆包?——堵人家的嘴

徐家的枪?—— 名扬四方

木鱼改做梆子?—— 挨打的家伙

老保姆领孩子?—— 人家的

瑶池里家养娃娃?——一炸了

家门口水塘?—— 知道深浅

家有一百瞎女子?——有货不担忧

神龛上挂剃头刀?——羞他家祖先人板板;修他家祖先人板板

疍家酒席?—— 全是鱼;海货

吃了老鼠药?—— 净搬家

马蹄刀劈柴?—— 不是正经家伙

小孩儿拿斧子?—— 好大的家伙

贾家贾家?—— 贾门贾氏;***门***事

四两鸡仔半斤头?——大头家;大头鸡

杨西回家?—— 三六九

爆竹店失火?—— 自己恭喜自己;自贺自;自家恭喜自家;自己恭贺自己;炸开了

家家婆婆学跳舞?——老有所乐

牤牛耳朵?—— 离角近;离家近

阎王爷不在家?—— 小鬼的天下

木头人做戏

钟鼓楼上的家雀?——耐惊耐怕;惊吓出来的

黄鼠狼同鸡攀亲家?——没安好心

属水牛的?—— 离不开家;好斗;离不开角

哈拉巴上戏台?—— 什么家伙

娘家门的人?—— 格外亲

猫儿不在家?—— 老鼠当了家

卖烧饼的进家?—— 送货上门儿

关门献土地?—— 保佑自太平;保佑自家太平;保佑自己太平

买椅桌家具走进了棺材店?——路子不对

船家敬神?—— 为何;为河

豆子搬家?—— 滚球

一根头发破八瓣?——细得厉害;细到家了;细得不得了;细的厉害

抱的磨棍吆驴?—— 图邻家好听

小母牛按门铃?—— 牛B到家了

栗子碰上刺儿头?——大家都棘手

家雀抬杠?—— 乱嚷嚷;瞎嚷嚷

麻子叫门?—— 坑人到家

阴阳没在家?—— 乱账;乱葬

卡字分家?—— 不上不下;上下有别;上不上去,下不下来;上不去,下不来

谢家香火?—— 清楚堂

铜毫子买母猪肉?——大家合算;大家欢喜

潘家湾的锣鼓?—— 各打各的

关了大门做皇帝?——自封自;自家看自家的戏

染房铺里的捶布石?——经过大家伙的

锣鼓家伙?—— 各打各的

家雀跟着檐蝙蝠飞?——干熬夜

田家阿奶吃糖儿?——甜对甜;田对甜

姥姥家没有儿?—— 欠舅;迁就

当家什卖土地?—— 一贫如洗

二婚头离家?—— 回头难

叫化子打烂破吊罐?——家产折了一大半

乌鸦落在猪身上?——光看见人家黑,没瞧瞧自己也黑;黑对黑;黑上加黑;看人家黑,看不到自己黑;只看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光看人家黑看不见自己黑;一样黑;只见别人一身黑

大水冲走龙王庙?——不认自家人;自家人不认自家人

瞎子搭根棒?—— 大家缺勿得

三爷当家?—— 七扯八拉

王羲之的字?—— 大家的榜样;一字千金;入木三分

不敬东家敬伙计?——认错了主

雌鸡斋家堂?—— 不像三牲

黑瞎子围着宅子转?——熊到家

要饭的搬家?—— 穷倒弄

买马买回牛来?—— 不是好跑家,倒是好吃手

卖羊头肉的回家?——没有细盐;没有细言;没有戏言;不过细言;不过细盐

兔子的爹?—— 老跑家

冻河上赶鸭子?—— 大家耍滑

皇上家卖番瓜?—— 寡人一乐

从小离家老大回?——变样了

光棍打天下?—— 到处为家

邻家失火不去救?——自危

躺在《百家姓》上打滚?——不知姓什么好了

亲家婆叫嫂子?—— 无话搭拉话

黑旋风报家门?—— 理亏;李逵

和尚老婆?—— 大家没

水推龙王爷?—— 自家不认自家人

小蜘蛛待在家里?——织私;自私

猫捉老鼠狗看家?——各司其职

赶孙家场过白庙子河?——弯一大转

无锡的泥人儿?—— 经不起风雨;经不起风吹雨打;随人家捏

老太太当家?—— 七凑八拼;七凑八拉

张天师家里闹鬼?——说也不信

上午上房梁,下午想搬家?—— 急于求成

大嘴乌鸦

张公艺家里狗?—— 缺一不食

大建安家捞藕根?——拖泥带水

家岑鸟子头?—— 没多大的脑儿

吃家饭屙野屎?—— 吃里爬外;只顾外头;只顾外头光;吃里扒外;只顾外人

半夜里回家不点灯?——乌龟;乌归

家作物?—— 土生土长

十二月里穿绸衣?——怪不得他有;人家有的穿

小厮家讨烧饼?—— 说了就要

家鸭子亮翅?—— 飞不起来

土豆子搬家?—— ;滚球子;带出沟

寿星佬敲门?—— 肉头到家了

肥猪往屠户家跑?——送上门来;找上门送

媳妇的房子?—— 公家

一家子砌墙?—— 两面好;两面儿好

皇帝的自称?—— 孤家寡人

灶君贴腿上?—— 人走家搬

一家十五个人食?——七嘴八舌

金岗库家的兵?—— 哈球凶

富人家的狗?—— 只认衣衫不认人

野鸭窝里抱家雀?——一辈不如一辈

丫头管钥匙?—— 当家不作主

四牌楼底下卖丧棒?——独家买卖

煮豆燃豆箕?—— 自家人整自家人

灶坑里劈柴禾?—— 不好使家什

家雀操老鹰?—— 飞着干

肖家坝的***?—— 没得经;没得筋

店家的蚊子?—— 吃客;吃货

狗咬马虎?—— 两家怕

牛入屠家?—— 找

船家佬打老婆?—— 没处躲

十个婆婆拉家常?——说长道短

拆屋唱戏?—— 只图欢乐不顾家

驴皮影儿?—— 由着人家耍

媳妇教家婆生仔?——无自知之明;多此一举

丫环抱孩子?—— 人家的;别人的

牵羊入屠户之家?——一步步来寻地

家堂底下放鹞子?——门风

瞎子观龙灯?—— 只听见家伙响;只听风家伙响;只听家伙响

老大娘搬家?—— 什么都拿

灶王奶奶?—— 一家之主

泥鳅黄鳝一路货?——都是滑家伙

大水淹到龙王庙?——一家不认得一家人

大姑娘要婆婆家?——嘴里说不出

芝麻掉到针眼里?——碰巧;巧到了家;巧的很;巧了

皮匠店里发着火?——大家都来搬楦头

不恨绳短只怨井深?——错怪了人家

赶走四川妹?—— 老公回家谁

远洋轮出国?—— 四海为家

王寡妇当家?—— 既没人又没钱

大家提意见?—— 一言难尽

月亮进了家?—— 月来了

天哪,整个地区只有这一家还没有装电话?——天衣无缝;天一无phone

家婆儿?—— 没救;没舅

二杆子当家?—— 出不了好主意

附:

家常便饭 [jiā cháng biàn fàn]?

指家中日常的饭食。也比喻常见的事情。

清官能断家务事 [qīng guān nán duàn jiā wù shì]?俗语。表示家族***情况复杂,外人没法断定谁是谁非。

冤家路窄 [yuān jiā lù zhǎi]?仇敌相逢在窄路上。指仇人或不愿意见面的人偏偏相遇。

关于家的成语

关于家的成语1

 家败人亡

 家半三军

 家藏户有

 家长礼短

 家长里短

 家长理短

 家长作风

 家常便饭

 家常茶饭

 家常里短

 家成业就

 家丑不可外谈

 家丑不可外扬

 家丑不外扬

 家传户诵

 家传户颂

 家传人诵

 家传之学

 家大业大

 家道壁立

 家道从容

 家道消乏

 家道小康

 家道中落

 家翻宅乱

 家烦宅乱

 家反宅乱

 家给民足

 家给人足

 家狗向里吠

 家和万事兴

 家鸡野鹜

 家鸡野雉

 家骥人璧

 家家户户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家见户说

 家累千金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家贫亲老

 家贫如洗

 家破人离

 家破人亡

 家破身亡

 家人父子

 家散人亡

 家生孩儿

 家生子儿

 家势中落

 家书抵万金

 家天下

 家徒壁立

 家徒四壁

 家亡国破

 家无常礼

 家无担石

 家无儋石

 家无斗储

 家弦户诵

 家学渊源

 家言邪学

 家衍人给

 家业凋零

 家业雕零

 家殷人足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家谕户晓

 家喻户习

 家喻户晓

 家贼难防

 家至户察

 家至户到

 家至户晓

 家至人说

 阿家阿翁

 挨家挨户

 挨家按户

 安家乐业

 安家立业

 安家落户

 百家争鸣

 百家诸子

 败家子

 邦家之光

 保家卫国

 称家有无

 成家立计

 成家立业

 出家弃俗

 创家立业

 打家劫盗

 打家劫舍

 打家截道

 打家截舍

 大家风范

 大家闺秀

 大家小户

 单家独户

 当家理纪

 当家立计

 当家立纪

 当家立事

 当家立业

 当家作主

 当家做主

 东家夫子

 东家孔子

 东家丘

 东家西舍

 东家效颦

 发家致富

 法家拂士

 泛家浮宅

 分家析产

 浮家泛宅

 富家大室

 富家巨室

 孤家寡人

 故家乔木

 故家子弟

 国家大计

 国家大事

 国家栋梁

 国家多故

 国家多难

 国家将亡,必有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国家闲暇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合家欢

 黑家白日

 会家不忙

 毁家纾国

 毁家纾难

 旧家行径

 看家本领

 看家本事

 坑家败业

 拉家带口

 良家子

 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

 破家败产

 破家荡产

 破家荡业

 破家竭产

 破家散业

 破家丧产

 破家亡国

 破家危国

 破家为国

 破家县令

 破家鬻子

 齐家治国

 弃家荡产

 千家万户

 倾家败产

 倾家荡产

 倾家竭产

 倾家尽产

 倾家破产

 穷家薄业

 穷家富路

 全家福

 儒家经书

 丧家之狗

 丧家之犬

 杀家纾难

 身家性命

 诗家三昧

 十家锅灶九不同

 世家子弟

 说家克计

 通家之好

 通家之谊

 拖家带口

 万家灯火

 万家生佛

 万家之侯

 无家可奔

 无家无室

 无家可归

 吾家千里驹

 小家碧玉

 小家子气

 小家子相

 携家带口

 谢家宝树

 谢家活计

 兴家立业

 行家里手

 严家饿隶

 厌家鸡,爱野雉

 养家糊口

 养家活口

 一家眷属

 一家老小

 一家无二

 一家一火

 一家一计

 一家之长

 一家之辞

 一家之计

 一家之论

 一家之说

 一家之学

 一家之言

 一家之主

 一家之作

 宜家宜室

 宜家之乐

 于家为国

 冤家对头

 冤家路狭

 冤家路窄

 冤家宜解不宜结

 冤家债主

 怨家债主

 在家出家

 遭家不造

 张家长,李家短

 张家长李家短

 左家娇女

关于家的成语2

 [国家栋梁] 栋梁:支撑房架的大梁。这里比喻责任或作用大。肩负国家重任的人。

 [国破家亡]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国仇家恨] 国家被侵略之仇,家园被破坏之恨。

 [国耳忘家] 指为国事而忘其家。同“国而忘家”。

 [国尔忘家] 一心为国,不顾家庭。

 [国而忘家] 指为国事而忘其家。

 [忧国忘家] 因忧虑国事而不考虑自己的家事。

 [亡国破家]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破国亡家]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开国承家] 指建立邦国,继承封邑。

 [黼国黻家] 指国家文教之治,美如锦绣。

 [败国亡家] 使国家沦亡,家庭败落。

 [败国丧家] 使国家沦亡,家庭败落。

 [安国宁家] 指治理国家。

 [爱国一家] 热爱祖国,像一家人

 [爱国如家] 指帝王像爱抚自己的家室一样爱国爱民。

 [家亡国破]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齐家治国] 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

 [破家为国] 为了国家大业,不惜毁坏自己的家庭。比喻无私奉献。

 [破家亡国]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毁家纾国] 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同“毁家纾难”。

 [保家卫国] 保卫家乡和祖国。

关于家的成语3

 [家至人说] 传到每一家,***都知道。

 [家至户晓] 晓:告知。到每家每户宣传,使每家每户都知道。

 [家至户到] 到每家每户;遍及每家每户。

 [家至户察] 到每家每户去察看。

 [家贼难防] 隐藏在内部的坏人不容易防范。

 [家喻户晓] 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家喻户习] 家家通晓,户户熟悉。

 [家谕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同“家喻户晓”。

 [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弊帚:破扫帚;享:供奉。自家的破扫帚被认为价值千金。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有时用于自谦。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敝帚:破扫帚。享:供奉。自家的破扫帚被认为价值千金。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有时用于自谦。

 [家殷人足] 家家富裕,***丰足。

 [家学渊源] 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

 [家弦户诵] 家家都不断歌诵。形容有功德的人,***怀念。也形容诗文流传很广。

 [家无二主] 指一家之内,不可以有两个主人,否则会发生争吵,不得安静。

 [家无斗储] 家里的粮食储备不足一斗。形容生活窘迫。

 [家无儋石] 十斗为一石,两石为一儋。形容家里没有存粮。比喻家境困难。

 [家无担石] 十斗为一石,两石为一担。形容家里没有存粮。比喻家境困难。

 [家无常礼] 指家人之间平居不必拘礼。

 [家亡国破]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家徒四壁] 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家徒壁立] 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家书抵万金] 比喻家信的珍贵。

 [家散人亡] 家庭破产,家人散。同“家破人亡”。

 [家破身亡] 家庭毁灭,自身亡。

 [家破人亡] 家庭破产,人口亡。

 [家破人离] 犹家破人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家贫如洗] 家里穷得象水冲洗过一样。形容极度贫穷。

 [家贫亲老] 家里贫穷,父母年老。旧时指家境困难,又不能离开年老父母出外谋生。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指家财富有的人常自珍爱,不自蹈险地。

 [家累千金] 指家中极富财产。

 [家见户说] 每家每户都知道。

 [家家户户] 每家每户。指所有的人家。

 [家骥人璧] 喻指优秀人才。

 [家鸡野雉] 雉:野鸡。原意是晋庚翼把自己的书法喻为家鸡,把王羲之的书法喻为野鸡,以示贱近与贵远。亦比喻风格迥异的书法绘画等。

 [家鸡野鹜] 比喻不同的书法风格。也比喻人喜爱新奇,而厌弃平常的事物。

 [家给人足] 家家衣食充裕,***生活富足。

 [家给民足] 家家衣食充裕,***生活富足。

 [家反宅乱] 形容在家里喧哗吵闹。同“家烦宅乱”。

 [家烦宅乱] 家中上下不得安宁。形容在家里喧哗吵闹。

 [家翻宅乱] 形容家里吵吵闹闹,不得安宁。

 [家道中落] 家业衰败,境况没有从前富裕。

 [家道小康] 家道:家境;小康:中等水平。家庭经济比较宽裕。

 [家道消乏] 家道:家境,家庭经济情况。消乏:贫困,空乏。家境贫寒,经济空乏。

 [家道从容] 指家庭生活条件充裕。

 [家传人诵] 家家户户传习诵读。

 [家传户颂] 家家户户传习颂读。同“家传户诵”。

 [家传户诵] 家家户户传习诵读。

 [家丑不可外扬] 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扬。

 [家丑不可外谈] 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扬。同“家丑不可外扬”。

 [家成业就] 指有了家产。

 [家常里短] 犹家长里短。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

 [家常茶饭] 家庭中的日常饮食。多用以喻极为平常的事情。

 [家常便饭] 指家中日常的饭食。也比喻常见的事情。

 [家长里短] 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

 [家长礼短] 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同“家长里短”。

 [家藏户有] 指家家都有。

关于家的成语4

 1、坦腹东床:旧作女婿的美称。

 2、养家活口: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3、舐犊情深:比喻对子女的慈爱。

 4、孝子慈孙: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5、家长里短: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

 6、扇枕温被:形容对父母十分尽心。

 7、身家性命:本人和全家人的生命。

 8、同气连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9、兴家立业:建设家庭,创立事业。

 10、克绍箕裘:比喻能继承父祖的事业。

 11、世代书香:世世代代都是读书的人家。

 12、孝子贤孙: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13、养家糊口:谓勉强养活家人,使不饿肚。

 14、萱花椿树:指父母。萱花指母,椿树指父。

 15、安家落户:到一个新地方安家,长期居住。

 16、安家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从事其职业

 17、糟糠之妻:指贫困的时期曾经共度糟糠的妻子

 18、老牛舐犊: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爱子女。

 19、老蚌生珠:原比喻年老有贤子。后指老年得子。

 20、掌上明珠:比喻接受父母疼爱的儿女,特指女儿。

 21、成家立业:指男的结了婚,有职业,能独立生活。

 22、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23、王祥卧冰: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24、娇生惯养:娇:宠爱;惯:姑息。从小就被溺爱与纵容

 25、松萝共倚:女萝多附生于松树,故因以比喻夫妻相处和睦融洽。

 26、故剑情深:故剑:比喻结发之妻。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

 27、晨昏定省: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旧时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

 28、安家立业:安置家庭,创立基业或事业。也指长期在一个地方劳动和生活。

 29、安土重迁: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0、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31、兰桂齐芳:兰桂:对他人儿孙的美称;芳:比喻美德、美声。旧指儿孙同时显贵发达。

 32、慈乌返哺:慈:奉养。返哺:乌雏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3、张敞画眉:张敞:汉时平阳人,宣帝时为京兆尹。张敞替妻子画眉毛。旧时比喻夫妻感情好。

 34、承欢膝下:承欢:旧指侍奉父母;膝下:子女幼时依于父母膝下,故表示幼年。旧指侍奉父母。

 35、安居乐业:安:安定;居:居所;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从事其职业

 36、昏定晨省:昏:天刚黑;省:探望、问候。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旧时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

 37、自立门户:指单独成立家庭。也指学术上不依赖前人而另立一派。现也指离开某一集体,自己另搞一套。

 38、寸草春晖:寸草:小草;春晖:春天的阳光。小草的心意难以报答春天的恩惠。比喻子女报答不尽父母养育之恩

 39、乘龙快婿:乘龙:女子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快婿:称意的女婿。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也用作誉称别人的女婿。

 40、贫贱糟糠:指贫贱时一起过患难生活的妻子。语本《后汉书·宋弘传》:“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41、春晖寸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抚养。寸草:一寸长的小草;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戴心情。

 42、季常之惧:宋陈慥,字季常,其妻柳氏凶悍而好嫉妒,陈慥颇为惧怕。事见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后因谓惧内为“季常之惧”。

 43、椿萱并茂:椿:多年生落叶乔木;萱: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萱草。椿萱:喻父母,古称父为“椿庭”,母为“萱堂”。比喻父母健在。

 44、鸿案鹿车:鸿案:《后汉书·梁鸿传》载有梁鸿之妻举案齐眉的故事,后用以指夫妻相敬如宾。鹿车:《后汉书·鲍宣妻传》载有鲍宣与妻共驾鹿车归乡的故事,后用以指夫妻同甘共苦。比喻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体贴,同甘共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