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干弱枝政策是什么意思-强干弱枝的启示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9-08 0
  1. 如何评价重文轻武政策,史学界上有2种观点
  2. 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3. 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三冗局面是哪朝
  4. 南宋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举措

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有效巩固了统一,但也造成了军事战斗力的下降(文官不懂军事)(积弱);弱支枪干,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屡次失败的重要原因;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了地方分裂,但也导致地方办事效率低下,而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结果和影响: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弊端:造成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强干弱枝政策是什么意思-强干弱枝的启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何评价重文轻武政策,史学界上有2种观点

弊大于利 world10k/blog/?p=535 宋初实施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政策,对革除唐末以来的藩镇跋扈、地方割据、武人专政有一定的作用,由于厉行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军、政、财、法等权,唐末以来地方坐大、尾大不掉之局势得以扼止,五代国祚短促、篡试频生的状况不再出现,北宋得以享国近一百七十年之久。当时之史学家对此均有所总结,如司马光(1019一1086)的《冻水纪闻》曰,北宋因将 「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厚其赐粮,居常躬自按阅训练,皆一以当百。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末乱故也」。范祖禹亦云「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由于宋初推行重文轻武,提倡文人政治,也促使文教大兴。当时宋室对儒臣文士优礼有加,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有宋一代,出现了一系列大部头的著作,加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始编的大型类书、丛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及全国总地志《太平寰宇记》,真宗编纂的类书《册府元龟》等等。 但是宋代之推行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却也造成极为严重的恶果,即造成有宋一代积贫积弱的局面。下面略举其弊病: (一)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由于相权低落,台谏权重,致政出多门,互相掣肘,官吏因循保守,冗官充斥于朝,行政效率低下。史称「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因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二)冗费增多,财政拮据:为牵制地方,宋室加设了许多官职,使官僚机构庞大。「故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与朝政;侍郎、给事不领省职;左右谏议无言责,而起居郎、起居舍人不执记事之笔;……至于仆射、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七八。秘书、殿中二省,名存实废,惟内侍所掌,犹仿佛故事。九寺、五监,尤为空官」,另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故大举招募禁军,无退役制度,虽年老也供养终生。而更戍频繁更使军费支出浩大。冗官、冗兵、冗禄大大消耗公帑,加以皇室的奢靡、对外战败而纳币求和,遂致宋初财政拮据,国用日竭。 (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宋初之中央集权虽有助消除军事割据,然矫枉过正,造成地方之过度赢弱。地方官吏事事听命于中央,施政不能自主,税收又尽数归于中央,故地方贫弱、无从建设。一旦有事很难应变。南宋之朱熹(1130一1200)对此曾有如下评议:「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四)国力积弱,边患深重:宋初实行重文轻武,用文官指挥军队,「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加上兵多而弱、缺乏训练,禁兵调度频繁,地方厢兵赢弱,使有宋一代国力积弱,武功不振,无力抵御外患。北宋与辽、西夏、金等强邻交战,迭遭失败,终至灭亡。后来南宋亦偏安一隅,屡败于金,终于为蒙元所灭。此实乃其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国策之最大流弊。

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在宋朝建立之初,为使宋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致成为继五代后的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宋太祖赵匡胤除了致力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之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大力实施“强干弱枝”政策。为防止武将篡弑重演,太祖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对军队的控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职务,朝廷设枢密院掌管凋动军队,但无统兵权。三帅统兵权和枢密院调兵权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军队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将帅常调,以防止官兵“亲党胶固”。另外,宋沿袭唐制,又大力削弱宰相(中书令)实权,宰相下设数名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其军、政、财三权,使宰相无法独揽大权,这样就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代王朝。为消除藩镇割据的局面,对独霸一方的节度使,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方法。逐步从地方调回都城任闲职,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制,委任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对朝廷负责。 但重文轻武的结果却造就了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软弱无能的朝代,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对外侵一味忍让造就,造成大量国土流失,人民游离失所。最后发展到连皇帝都被别人捉了。 当今社会要引以为戒,重文固然重要,但武决不可轻。

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三冗局面是哪朝

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三条:(1)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将家财在多少万以上的郡国豪富和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之家迁到长安附近的皇陵地区。(2)任用酷吏,穷治那些地方的豪侠。(3)“内朝官”地位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丞相的权力。

南宋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举措

“重文轻武、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等语句反映的是宋朝的统治状况.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政治:

南宋时期是加强中央集权、“干强枝弱”的时期。南宋继承了北宋“强干弱枝”政策,在中央地方权力、官僚机构、司法、军权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为维护国家内部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从用人制度上看,南宋是所谓“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

经济:

南宋时候,水田增加,产量进一步提高。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等地,稻米产量很大,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棉花的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绵纺织业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有了一套擀、弹、纺、织的棉纺织工具。

思想文化:

南宋是古代中国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的巅峰时期,最明显的一个标志是新儒学——理学思想的诞生。作为程朱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是继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家学者。南宋时期维持了近百年学派间互争雄长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了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的盛况。

扩展资料:

南宋推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深受南宋所代表的先进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使其从文字到思想、从典章制度到风俗习惯均呈现出汉化趋势。

南宋的政治制度、礼仪文化、艺术等方面对北方也会有一定的辐射作用。南宋与金国长期对立,南北隔绝,南北文化仅仅通过双方边界民间的榷场交易和官方互派使者等狭窄的途径进行有限的交流。

由于南宋文化整体水平高于北方,故这种交流主要表现为南宋文化对北方文化的辐射,北方的理学、文学和史学等领域都受到了南宋文化的一定影响。

百度百科-南宋 (中国历史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