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下的泣是什么意思_泣数行下怎么读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8-03 0
  1.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2. 《史记》垓下之围的全文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3. 项羽|性格决定命运
  4. 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
  5. 关于霸王别姬的故事
  6.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的属
  7. 项羽之死的文章思路
  8. 关于虞姬的文言文

原文

垓下之围

司马迁《史记》

泣下的泣是什么意思_泣数行下怎么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

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译文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

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

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所攻击的敌人都被降服,

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

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

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曾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

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对面细看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征求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

说完就***身亡了。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因此,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是重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重瞳子。难道项羽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为什么发迹得这样突然呢!秦朝失却了能治国的政道,陈涉首先发难,豪杰们蜂拥而起,相互之间争夺天下,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没有尺寸的封地,乘势兴起于田间陇亩中,经过三年的时间,

结果就率领五路诸侯的军队灭亡了秦朝,分割天下,而封王封侯,一切大政由项羽制定,号称为“霸王”,他的职位虽然没有善终,但在近古以来也是未曾有过的。等到项羽离开关中而怀思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又怨恨王侯们背叛自己,这样想成就大事就难了。

他自己凭借着功劳而骄矜,按照他个人的想法办事而不师法古代,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服来治理天下。五年后最终使他的国家灭亡了,身死东城,仍然不能觉悟不能自责,这实在是极大的失误。他却用“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失造成的”作为借口,难道这不是非常荒谬的吗?

扩展资料

项羽,是一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刚愎自用,才会失了江山,最后落得乌江边上自刎。也有的人欣赏他的豪情,宁死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我难得欣赏的古人之一。喜欢他的豪气和侠义。试问:如果,不是他对刘邦绝对的信任,又怎么会有机会给刘邦的暗渡陈仓?当时,项羽已算是夺下秦朝的天下,当时,若是他听范增的话,杀了刘邦,又怎会有后来的刘邦?项羽就是项羽,他为人爽直,暗箭伤人是他所不屑的。

虞姬,是项羽的唯一,也是他的挚爱。到后来,虞姬在项羽的帐内,听到四面楚歌,以为已经被刘邦的军队包围,为了不拖累项羽,自刎于帐内。作为霸王,他绝不会让自己深爱的女人为他而死。可历史总是残酷的,就算当时能杀出重围,双双到乌江边上,必也会双双殉情。虞姬又怎么割舍得对项羽得情和一份承诺

有人说虞姬是幸福的女人,因为项羽不是皇,所以,她不用与后宫三千争宠,不会在年老色衰之际感叹“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但是,不会的,因为,项羽是当不上皇帝的,就算他现在登上了皇位,以他的秉性,必然不会怀疑他的臣子会有作乱之心,万一乱臣贼子在外皇袍加身,他想来也是不信,必定会稀里糊涂的丢了皇位。错就错在他不应该生在乱世。

最后一幕,就好像放**那样清晰。项羽的乌骓马被擒住,忠心如它,不甘事二主,跃入乌江。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边上,喷薄而出的鲜血映红了乌江。至今似乎还能听见项羽苍凉的唱道:时不利于兮,骓不失,骓不失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定格在那一刻。“时不利于兮……”

参考资料垓下之围_百度百科?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泣的组词:卞泣、抽泣、歌泣、泣辜、泣鬼神、号泣、泣荆、哭泣、泣哭、揽泣、沥泣、涟泣、麟泣、泣麟、_泣、抿泣、泣岐路、泣岐、

泣的笔顺是点、点、提、点、横、点、撇、横。

泣字的笔顺图解

共八画

1

2

3

4

5

6

7

8

泣字的笔顺分布演示图

泣的拼音为qì,部首为氵,结构为左右结构,注音为ㄑㄧ_,笔顺编号为44141431。

泣字的具体字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基本解释

(1)(动)小声哭:~诉|哀~|悲~|抽~|哭~。(2)(名)眼泪:饮~|~下如雨。

二、详细解释

动词(1)(形声。从水,立声。本义:无声或低声地哭)(2)同本义持其踵为之泣。——《战国策·赵策》如闻泣幽咽。——唐·杜甫《石壕吏》诗连拜且泣。——宋·王谠《唐语林·雅量》太监泣别。——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3)又如:泣励(哭着激励);泣詈(边哭边骂);泣血捶膺(形容悲痛欲绝的样子);泣血(无声痛哭,泪如血涌);泣别(流泪告别)(4)哭。如:泣歧(见歧路有所感伤而哭泣);泣荆(因遗失荆钗而哭泣。比喻留恋旧物,顾念旧情)名词眼泪泣下沾衿。——《汉书·李广苏建传》座中泣下谁最多。——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泣下沾襟。——宋·欧阳修《伶官传(序)》因泣下。——清·张廷玉《明史》泣涕(泣泪。眼泪);饮泣(含忍眼泪,形容极其悲痛)

三、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泣卷十一水部__出涕曰泣。从水立_。去急切说文解字注(泣)__出涕者曰泣。依韵_所_小徐本_。者、_事_也。哭下曰。哀_也。其出涕不待言。其__出涕者_泣。此哭泣之_也尚_大_曰。微子_往朝周。_殷之故墟。志_心悲。欲哭__朝周。俯泣_近_人。推而_之作雅_。_之_秀歌。从水。立_。去急切。七部。素_以__字。

四、辞典解释

泣的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基本字义泣读音:qì怎么读:动词只掉眼泪而不出声的哭,或指低声的哭。_组词:「泣血」、「泣不成声」。《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宋.陆游〈夜泊水村〉诗:「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名词眼泪。_组词:「暗自饮泣」、「泣下如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泣数行下。」泣的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基本字义泣读音:qì怎么读:只掉眼泪而不出声的哭,或指低声的哭。_组词:悲泣、泣诉、泣不成声眼泪。_组词:泣下如雨泣的解释(来源:小字典)基本字义泣无声的流泪。_组词:「哭泣」、「悲泣」、「泣不成声」、「可歌可泣」。眼泪。_组词:「泣下如雨」。

下面介绍下泣字的其他相关知识:

关于泣字的诗词有:

《在巴比伦的河边我们坐下来哭泣》、《南国·木棉泣血似当时》、《成道·龙钟持袖泣姗姗》、《感遇诗·临岐泣世道》、《寓居吴兴·相对真成泣楚囚》、《寄月窗兄·雨泣镫花夜一更》、《泣涕成诗·建春门外柳依依》、《守蒲过洛思十岁时侍先君寓居泣涕成诗》、《长门怨·长门花泣一枝春》、《题光武庙·陇蜀趋风泣向隅》、

关于泣字的组词有:

卞泣、抽泣、歌泣、泣辜、泣鬼神、号泣、泣荆、哭泣、泣哭、揽泣、沥泣、涟泣、麟泣、泣麟、_泣、抿泣、泣岐路、泣岐、

关于泣字的成语有:

抱璞泣血、楚囚对泣、椎心泣血、椎心饮泣、对泣牛衣、拊心泣血、鬼泣神嚎、鬼泣神号、惊神泣鬼、惊天地,泣鬼神、惊风雨泣鬼神、可泣可歌、可歌可泣、可悲可泣、柳泣花啼、龙阳泣鱼、龙髯攀泣、牛衣对泣、牛农对泣、牛衣夜泣、

关于泣字的英语有:

weep、

关于泣字的书法图有:

《史记》垓下之围的全文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6、壁(驻扎 ) 阕(遍 )和(附和 ) 悉(都 )故(老朋友 )发(选拔 )

7、《垓下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对虞姬前途命运担忧的悲愤之情;《大风歌》:渴望招募良才一展抱负的豪情。

8、项王、刘邦都“泣数行下”,前者表达了穷途末路、一筹莫展的痛苦心理;后者表达了对乡中父老子弟的支持的感激和愿望难以实现的伤感情绪。

项羽|性格决定命运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

作者通过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愧对父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史记》垓下之围的全文翻译

作者通过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愧对父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1]?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所攻击的敌人都被降服,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曾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对面细看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征求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身亡了。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因此,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是重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重瞳子。难道项羽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为什么发迹得这样突然呢!秦朝失却了能治国的政道,陈涉首先发难,豪杰们蜂拥而起,相互之间争夺天下,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没有尺寸的封地,乘势兴起于田间陇亩中,经过三年的时间,结果就率领五路诸侯的军队灭亡了秦朝,分割天下,而封王封侯,一切大政由项羽制定,号称为“霸王”,他的职位虽然没有善终,但在近古以来也是未曾有过的。等到项羽离开关中而怀思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又怨恨王侯们背叛自己,这样想成就大事就难了。他自己凭借着功劳而骄矜,按照他个人的想法办事而不师法古代,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服来治理天下。五年后最终使他的国家灭亡了,身死东城,仍然不能觉悟不能自责,这实在是极大的失误。他却用“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失造成的”作为借口,难道这不是非常荒谬的吗?

创作背景

汉军攻楚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

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十二月(前202年初,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

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韩信率汉军向前推进,在不利的情况下开始向后后撤,而由两翼向前推进,楚军受挫,韩信率军向前推进大败楚军于垓下。

四面楚歌

汉军夜间高唱楚歌,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乃士气崩溃。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史记》中交代因田父欺骗),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二十八骑。

乌江决战

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史记》垓下之围赏析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它成功地塑造了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悲剧性英雄形象,并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展现了秦汉之际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

文章写了四件事。—是项羽已穷途末落,已被汉军重重围住;兵少食尽,战士厌战,四面楚歌。二是项羽把战败归咎于“时不利”、“天之亡我”、“骓不逝”,却没看到自己致命的败因——狂妄、轻敌。三是作者重点写项羽突围,尽显英雄本色。渡河之后楚军一百余人,最后仅二十八人,与当时重围的五千汉军相比可说是九牛一毛。四是项王不肯回江东重旌旗鼓。他对亭长之言,反映了项羽的自愧,无颜回江东。到底回江东是成是败,作者未加评定。但杜牧太乐观了,他有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垓下之围》自《项羽本纪》的最后一部分。司马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其中最主要的是选择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场面),具体描述项羽既是一位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英雄豪杰,更是一位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悲剧英雄。霸王别姬时,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表现出项羽英雄末路、情深无奈的侠骨柔肠。东城突围中,项羽虽兵剩无几,却能连斩数将,展露了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的勇猛英姿。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展现了他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这三个场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了人物个性,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达到了呼之欲出的程度。本篇还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安排得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之感。作者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突围快战,***迭起,情节连接紧密,过渡自然,结构浑成,气势磅礴。 篇末的“太史公曰”,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贡献,同时也批评了他自矜武力以经营天下的错误,对他的失败给予了惋惜与同情。作者的评价公允深刻,而且寓有作者的身世感,使项羽这个悲剧人物形象具备了浓厚的抒彩。

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来展开具体的描述,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的命运与人物的性格特征。《垓下之围》主要写了三个:垓下绝唱、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军情何等急迫!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唯有如此描写,才能表现出项羽一腔怒愤与英雄失路托身无所的悲情。东城突围,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赌注似地为部下表演“快战”,斩将搴旗,再现当年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的英姿,然而描写已多是突出其徒有匹夫之勇而胸无良谋的特征了。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宁死不辱,体现了他知耻不苟活却又自暴自弃的性格特征。至于以自己的坐骑赠亭长,将自己的首级送故人,则进一步突出了他慷慨豪爽重义气的风度。

作品原文

垓下之围

司马迁《史记》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1]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注释

1) 地方:地方千里(土地方圆千里)

2) 逝:奔驰 时不利兮骓不逝

3) 岁:年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4) 怜:同情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5) 被:遭受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6) 垓下:地名,在今安徽灵璧东南。

7) 壁:营垒;此处用作动词,即在.......扎营。

8) 四面皆楚歌:四面八方都响起用楚方言所唱的歌曲。喻指楚人多已降汉。

9)?幸从:得到宠爱,跟随在项羽身边。

10) 骓(zhuī):毛色黑白相间的马。这里是以毛色为马命名。

11) 慷概:悲愤激昂。

12) 奈若何:将你怎么办。若,你。

13) 数阕(què):好几遍。乐曲终止叫阕。

14) 莫:没有人。

15) 骑(jì):名词,一人一马为一骑。

16) 麾下:部下。

17)?直夜:当夜。直,介词,当……得时候。

18)?溃围:突破重围。

19) 平明:天亮时。

20) 骑能属者:能跟从而来的骑兵。 属,随从。

21) 阴陵:秦时地名,在今安徽定远县西北。

22)?田父:农夫

23) 绐(dài):古同“诒”,欺骗、。

24)?东城:秦时地名,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南。

25) 度(duó):揣测,估计。

26) 脱:脱身。

作者简介

司马迁

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前87?),字子长,他的《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五十多万字。

司马迁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对社会现实公正的批判精神。他的进步思想在《史记》中从四个方面得以体现: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揭露和讽刺;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封建暴政的反抗;热情赞扬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层人物;描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

《史记》介绍

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它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众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竭力做到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这样既写活了历史,人物也栩栩如生;他还非常善于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画。

《史记》的叙事简明生动,尤其是富有戏剧性场景的描写,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

司马迁极少用排比铺张的骈文,而形成了自己朴素简炼、通俗流畅,既疏缓从容、庄谐有致,又富于变化的语言风格。《史记》的语言历来被奉为“古文”的最高成就。

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

小学时便读过李清照的那首诗,犹记得诗里那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初识英雄血性;中学时历史课上再遇项羽,得知英雄非良王;一首《虞美人》才识英雄原是多情郎;《阿房宫赋》道尽项羽愚昧冲动残忍暴行;今日又看“秦时明月”秦苏苏版项羽,却是又爱又恨又疼又怜又发人沉思。

看过那么多人眼中的项羽,特别是剧版的项羽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也引起了我的思考:项羽固然是个英雄,然其占尽天时地利为何还是失去了那已要到手的江山?是无勇无谋?是无能臣贤将辅佐?亦或是兵力不足?都不是!

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一个力能扛鼎,驰骋沙场屡战屡胜的西楚霸王却不抵泼皮无赖似的刘邦,最后只留下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悲壮?我们先看下面这首诗:

乌江项羽庙题壁—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魂。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

这首诗虽不足以概括项羽的一生功过,却也包含了项羽一生中最重要也最令后人惋惜和景仰的几大:鸿门宴错失良机放走刘邦,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大胜秦兵,垓下之战四面楚歌自刎乌江……这首诗也多少道出了导致项羽最终失败的几个原因:不识人,不善用人,贤臣良将在他麾下却不能发挥自身的才能,导致有才之士离他而另寻良人,而刘邦正好就是那个有识人之能的良人。原在项羽麾下的有才之士尽数转投刘邦麾下,身边能臣只剩下范增一人,而这范增的谏言却又总不能得到项羽的纳,可悲可悲……

虽然很想从深处剖析项羽失败的原因,无奈小女子也是个不懂军事不懂政治之废柴,故只能从自己一直以来看到的、学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来谈谈项羽的性格对其在争霸中的影响。鉴于个人对于项羽悲壮的命运难以接受,特别是秦苏苏对演绎的项羽(其实是对秦苏苏的喜爱了啦),让我又爱又恨,难以接受,所以就先看一下项羽的性格中作为君王应该极力避免的几点。

起初,项羽的身边并不缺乏能臣先将,有志之士,如韩信,张良之辈,另外还有一直跟随着他的范增等,这些人都是颇具军事和政治才能的人,项羽本身在行军打仗方面可谓是天赋异禀,但这治国行政却并不擅长,偏偏他又过分自信,并且不怎么听取这些智囊的意见,也不肯重用这些人,向来身边重要的官职都给了项氏一族,任人唯亲,让这些有志之士空有一身才能却无处施展。想那些有才之士也是一身傲骨,此处无用武之地,何不另觅良主?

最后身边的谋士能臣也就剩范增了,可这项羽呢,偏偏还不懂得反省,依旧我行我素,坚持己见,不懂得把握时机,而是刚愎自用,自以为敌人不足为惧,仅鸿门宴一事便可看出:范增等人多次暗示趁机杀了刘邦,而这项羽却多次无视,对刘邦的阿谀奉承之词颇感受用,甚是得意,最后竟放虎归山,错失良机,也为他后来争夺江山留下隐患。

在奋起反抗秦王朝时,项羽应该是痛恨秦朝统治者的暴政酷刑的,项氏子孙江东百姓死于秦朝暴政下的人不在少数,项羽作为士族子弟,从小接受爱民思想的教育,又正是一个热血时期的少年,项羽看到秦王朝的暴行,自是痛恨的,所以当陈胜吴广起义时,他积极响应,奋起反抗,试图推翻暴政。

本以为项羽看到了暴政下民不聊生的景象,应该会深以为戒,特别是成为所谓王者之后,就更应该摒弃前者之不善并加以改之,却不想当他一路拼杀,从成为将军开始,就显示出了他的残暴。下面是历史上曾记载过的项羽的六次大行为:

第一次襄城屠城,坑杀全城平民。

第二次城阳大,杀光了秦军抵抗的全城平民。

第三次新安大,坑杀秦军降卒20万。

第四次咸阳大,杀戮关中平民无计,大烧,大杀,大劫掠,大掘墓。

第五次破齐大,坑杀田荣降卒数目不详,大劫掠大烧杀,逼反复辟后的齐国。

第六次外黄大,因一个少年的利害说辞,好不容易放弃。

再来看看项羽的社会政治作为,大体上也是六方面:

其一,复辟狂。一举恢复诸侯分封制,使当时中国重新陷入战火纷争。

其二,酷刑狂。恢复战国大煮活人的烹杀酷刑,对说真话者当即一锅煮。

其三,狂。郡守,宋义,楚怀王,子婴,全部嬴氏皇族。

其四,毁灭狂。火烧大咸阳与整个关中,大火三月不灭。

其五,盗墓狂。大掘秦始皇陵,地面建筑破坏殆尽,地下墓室严重摧残。

其六,劫掠狂。典型两次:对关中财货大劫掠,对齐地财货人口大劫掠

上述杀戮,全部都是战胜之后骇人听闻的屠城与杀降,六次!自古以来都有两兵交战不杀来使不杀俘虏的规定,然而项羽却在其俘获敌军后或者是敌军投降后,对待俘虏一不给粮二不尊重还进行人格上的侮辱甚至最后大肆俘虏。另外一点让他显得比刘邦略逊一筹的就是,刘邦赦免了子樱留子樱一条命,既显示出自己的宽容大气,又俘获了民心:而项羽一入咸阳城,先是屠城,又是火烧阿房宫,然后就是杀了子樱,虽然麾下有人给他说明杀子樱害大于利,可他还是孤注一掷,坚持要杀子樱,电视剧当时项羽是这么说的:只有杀了他,这大秦才是真的亡了。可他却从未想过那失去的民心,将来还怎么做一个百姓爱戴的君王?

这还不算,他每攻下一座城池,都会纵容不下烧杀抢掠,甚至连平常百姓都不放过,其行为可谓是残暴之至。这哪里是君王之风?成为君王该有的杀伐果决是有了,可这作为君王该有的爱民之心哪里去了?统治一个异族国家的真正方法,往往不是杀戮,而是包容和文化的渗透。何况楚国和秦都算是***,不存在异族之说,秦之前也实行了文化的统一,而且百姓对秦的统治也是深恶痛疾,期盼有一个英雄能来解救他们,倘若项羽能够再仁慈一点,能够宽容大气一点,不进行杀戮,那么他就会成为那些百姓的英雄,兵力也会更加充足,在后来对峙刘邦时也会更有底气了吧。也或许,项羽得了民心,对于刘邦,根本就不需大费周章,就能以己之德让刘邦甘愿成为麾下之兵了呢……

每次看剧,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必有一方将领要死之时,只要他拼到最后,实在无可挽救,于是拔出剑或者拿出枪,给自己一剑或者一颗,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屈死于敌人之手的那些人,不管他生前是行善或是作恶,我都会对他产生一种敬佩和惋惜之情,因为我觉得那是气节,是一个人誓死也要保住的最后一点骄傲,那骄傲是值得敬佩的。在秦时明月大结局少羽自刎的那一段时,我如往常一般深为震撼,不禁感叹项羽最后虽被逼的很是落魄,可这一举动却保住了他的骄傲和尊严,确实很有人格魅力。所以李清照才会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的诗句吧。

但是,从项羽君王的身份来看,这种行为多少是有些目光短浅,鲁莽冲动,不可取了。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留亲兵冲锋陷阵自己却落荒而逃确实不是君子之举;但是在明显不能取胜的情势下,有卷土重来的实力,而且明明可以先撤,并且众人皆劝其撤的情况下,却为一时之义和自己的颜面,能走却不走,最后自刎乌江,却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君王会做出的选择。一个君王在面临选择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江山是自己的百姓,而不是个人的情感或者说是个人一时的颜面,细想一下历史上圣贤的君王哪一个不是能忍辱负重,所谓常人的情感哪一个不是封在小黑屋,避之不及?所以说自古帝王最无情,而这项羽太看重个人的脸面,应该也可以算是所谓情。所以他应该是个勇猛机智的将军而不是个君王,按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的话讲就是“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

最有说服力的依然还是鸿门宴的例子,项羽在鸿门宴时的表现足以可见其自负和不可一世之态。另外,在咸阳纵兵烧杀,掠取财宝;大搞割地封王,自封西楚霸王,建都彭城……项羽的这种作法,违背了当时人民要求安定统一的愿望,失去了民心。各诸侯也因分封不均而对项羽不满。当然,对项羽恨之入骨的是刘邦。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胁迫他离开关中,迁驻汉中,并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王,三分关中,目的是困锁刘邦,使其不能东进。这一养虎遗患的错误,也导致了刘邦后来的卷土重来。

说了这么多项羽想要成为一个君王性格上的缺陷,我都有点开始怀疑我以前眼瞎了才会读了李清照的诗后一直对项羽都是崇拜的态度。所以我还是再小谈一下项羽这个人物的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吧,稍微拯救一下我碎掉的小心心。

“垓下突围”充分表现了项羽的英勇善战:“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以项羽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地打一场,表现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再现了项羽临战之时先声夺人的排山倒海之势;“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表现了项羽的凛凛神威与迫人气势;“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再现了一个武艺超群、满身神力的英雄形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寥寥数句就道尽了项羽这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心声。

“东城快战”继续展现了项羽一贯勇猛无比、所向披靡的特征,但其反复发出的“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呼告,也把他恃勇自负的内心世界充分地暴露了出来。这一入木三分的描写,与其说是贬还不如说是褒,与其说是悲还不如说是壮,读之的确令人扼腕不已。

项羽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血性男儿,也是一位重情重义的柔肠丈夫。被围垓下后,项羽深情而无奈地唱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人生绝唱。特别是结尾处的反复唱叹,更是声声苍凉。这支歌项羽主唱,美人和之,不仅显示了“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还使这位从未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不禁“泣数行下”,而他的部属更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片呜咽。独此一首诗便可见其对虞姬用情至深,在一个君王身上能看到这些,确实很难得。

在生与义面前,在幸存苟活与维护尊严之间,项羽从容地作出了选择。项羽原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时他却否定了自己的决定。当时,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发自肺腑的话,足以窥见项羽重情重义,知耻傲气之性格。

起初,穷途末路的项羽对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这既是对忠诚义士的临终托付,更是对“乌骓”的疼惜和不舍。随后,项羽在“短兵接战”中看到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时,又赠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相对比,何等鲜明啊!由此,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气质和英雄气概,还可以看出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显然,选择悲壮地死去,更加成就了项羽丰满完美的真英雄形象。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身处绝地仍然能以数十人击数千人,并且是无数,所向披靡,斩将刈旗,其豪迈之气与善战之能自今仍激荡天地。

战场上,项羽是叱咤风云的英雄;生活中,项羽是重情重义的男儿。失败已成定局之时,项羽哀叹的不是被他断送的大业。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大业之所以不成完全是老天爷在与他作对。相反,他最放心不下的和最让他牵肠挂肚的是陪伴他的美人虞姬和跟他浴血疆场多年的宝马。如此多情又如此有风骨的男子,我会崇拜应该还是说的过去的吧?哈哈哈~

关于霸王别姬的故事

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后与其宠妃虞姬诀别的历史故事。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霸王别姬的故事楚汉相争,诸侯多叛楚归汉。汉王听从张良等人的计策,与诸侯会楚。当时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尽,被汉王军队重重包围。霸王项羽夜不能寐,忽听四面楚歌同时响起,原来此为张良的计谋。他知道项羽军士都是楚地人,于是便命汉军高唱楚歌,以动摇楚军军心。

项羽听后大惊,叹道:“难道汉王已经得到楚地?怎么他军中楚人这么多?”于是起床,在帐中饮酒。霸王有宠姬虞姬和乌雅骏马,乃慷慨悲歌,他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和歌而舞,霸王见此情况,自知将败,泣泪数行。左右见霸王别姬也都凄然泪下,莫能仰视。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天下而起的“楚汉之争”,项羽的妃子叫虞姬,好象是最后一场战役了,然后楚王项羽那方可能都知道自己输了,那天晚上都唱着楚歌---四面楚歌!

而项羽自己与虞姬喝酒唱歌,然后好象虞姬被他说的***了---有一首歌,只记得“虞姬虞姬奈若何”!在最后项羽自己也在一条什么河边***了!所以有了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而后人就根据这个而写了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历史典故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闯,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嗯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

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着,至南宋时亡佚。毫无疑问,司马迁着《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妄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

《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刘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结局。

扩展资料: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

对历史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赖于对原始文本的读解。仔细玩味虞姬的和歌,我从中发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疑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典故霸王别姬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的属

先说霸王之死吧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 。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尴尬地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才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

巨鹿之战: 项羽楚怀王与起义军首领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由刘邦率领向西直指关中。另一路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楚军主力北上救赵。援赵大军进至安阳(今山东曹阳东南)后,宋义被秦军的气焰所吓倒,逗留46天不敢前进。项羽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两支起义军也归其指挥。前207年12月,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的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义军渡过漳水,援救钜鹿,初战告捷。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漳水,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断绝秦军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越战越勇。一个人抵得上十个秦兵,十个就可以抵上一百。经过九次激烈战斗,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钜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当时,各路将领来救赵国的有十几路人马。可是他们害怕秦军强大,都扎下营寨,不敢跟秦军交锋。这回儿,听到楚军震天动地的喊杀声,挤在壁垒上看。他们瞧见楚军横冲直撞杀进秦营的情景,吓得伸着舌头,屏住了气。赶到项羽打垮了秦军,请他们到军营来相见的时候,他们都跪在地下爬着进去,连头也破釜沉舟不敢抬起来。 大家颂扬项羽说:“上将军的神威真了不起,自古到今没有第二个。我们情愿听从您的指挥。” 打那时候起,项羽实际上成了各路反秦军的首领。

章邯 投降:

巨鹿解围后,章邯军退至棘原(巨鹿南),项羽军驻漳水之南,两军对峙,秦军的连续失败使章邯不见信于秦朝廷。项羽抓住时机,派蒲将军击秦军于漳水南岸。接着又亲率大军破秦军于汗水。章邯固守棘原与项羽对峙,派部将司马欣向秦廷告急求援。当时,秦廷赵高专权,猜忌将相,欲杀司马欣。司马欣潜回棘原,劝章邯早图良谋。章邯在降楚、退军之间犹豫不决。项羽派蒲将军率军日夜兼程渡三户津(古漳水渡口,今河北滋县西南),断秦军归路,自率主力大败秦军。在项羽的沉重打击下,章邯进退无路,不得不于前207年7月在洹水南殷墟(今河南安阳)率其部众20万投降项羽。

项羽之死的文章思路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的属意思是跟随。

原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译文:

项王的部队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

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追),(项羽)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骓马不奔跑可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

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应和着一同唱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

作者主要成就:

1、天文

在两汉时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马迁。都知道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对天文星象精到造诣的专家。其实只要仔细读其《史记》的《天官书》《律书》《历书》,就可明白称他为天文星家专家绝非虚誉。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这是司马迁天文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2、文史

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完成。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

关于虞姬的文言文

本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

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 “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小结: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小结: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小结: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小结: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1. 有关虞姬的诗句

1四面楚歌已响起,有多少人为你而泣。

即便身陷十面埋伏,你也可以乘舟东去。但你漫拭英雄泪,温语与姬别。

挥剑自刎乌江岸,空留千古后人叹。可敬豪气比天,可赞柔情胜水。

2楚歌难掩霸王气乌江之畔魂何依且化奔腾东流水年年月月待虞姬3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乌江岸魂犹望江东4诗歌·唐风宋韵沁园春·思项羽编辑推荐遥忆当年,秦室身微,天下怒兴。有沛中高祖,斩蛇义起;霸王项羽,巨鹿鏖兵。

逐鹿中原,咸阳约定,证取豪中世上英。鸿门宴,一时千古恨,分划沟鸿。

风烟楚汉相争。历五载、双军垓下逢。

叹乌骓已逝,十方汉帜;虞姬犹伴,四面楚声。义气悲歌,宁求身死,不与江东父老重。

乌江畔,水流融碧血,一世英雄。5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6传说中的项羽他的眼晴是重瞳他说:我也可以取而代之于是,整个阿房宫没有了包括一个王朝没有人可以抵挡他的步伐但仍倒塌在流氓的手里刘邦说:分一杯给我吧~~在乌江,你悲怆的低下头是哪位兄弟要了我的首级以邀功以新的主子炼狱里咆哮声是唯一的怒火只是为了虞姬还有四面的悲怆楚歌乌龙驹沉入了永远的海底千百年来有一个女子一直呼喊着你的名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唯袁枚:《题虞姬庙》诗: 为欠虞姬一首诗, 白头重到古灵祠。

三军已散佳人在, 六国空亡烈女谁? 死竟成神重桑梓, 魂犹舞草湿胭脂。 座旁合塑乌骓像, 好访君王月下骑。

2. 描写虞姬的诗句

《虞姬怨》年代: 唐 作者: 冯待征妾本江南莲女,君是江东学剑人。

逢君游侠英雄日,值妾年华桃李春。年华灼灼艳桃李,结发簪花配君子。

行逢楚汉正相持,辞家上马从君起。岁岁年年事征战,侍君帷幕损红颜。

不惜罗衣沾马汗,不辞红粉著刀环。相期相许定关中,鸣銮鸣佩入秦宫。

谁误四面楚歌起,果知五星汉道雄。天时人事有兴灭,智穷计屈心摧折。

泽中马力先战疲,帐下蛾眉□□□。君王是日无神彩,贱妾此时容貌改。

拔山意气都已无,渡江面目今何在。终天隔地与君辞,恨似流波无息时。

使妾本来不相识,岂见中途怀苦悲。《濠州七绝 虞姬墓》年代: 宋 作者: 苏轼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

仓黄不负君王意,独有虞姬与郑君。《龚宗伯座中赠优人扮虞姬》年代: 清 作者: 杜濬年少当场秋思深,座中楚客最知音。

八千子弟封侯去,唯有虞兮不负心。《虞姬墓》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

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虞姬》年代: 明 作者: 周玉箫先刎谢重瞳,差强隆准公。

应为松与柏,岂化草芃芃。《虞姬》年代: 明 作者: 朱静庵力尽重瞳霸气消,楚歌声里恨迢迢。

贞魂化作原头草,不逐东风入汉郊。

3. 霸王别姬的故事古文

霸王别姬的历史记载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呼;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

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无名,名早已漶灭在历史断裂的黑洞里了,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乾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於天汉。”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著,至南宋时亡佚。

毫无疑问,司马迁著《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 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 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

但是,《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哺。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

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

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

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 对历史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赖于对原始文本的读解。

仔细玩味虞姬的和歌,我从中发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疑点。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头两句是客观纪实,同时也是虞姬即将抒发感慨的情境铺排。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和项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可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居然直接导致了对项羽精神状态直至未来命运的否定!大王您继续战斗的意气已经到头了,我也不愿苟活了。虞姬凭什麽判断出“大王意气尽”了?仅仅凭项羽闻楚歌而“夜起,饮帐中”吗?如果这是激将之辞,以自己不愿苟活激励项羽继续战斗,那麽项羽和诸将的反应就不应该是“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而应该是怒发冲冠,决一死战。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话语的煽动力和传染性,虞姬精心设计的“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这一情境铺排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让项羽和诸将失去了决战的意气! 虞姬的态度是非常奇怪的。作为项羽最宠爱的女人,当项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败的时刻,她应该挺身而出,激励项羽,而不是附和项羽“时不利”的藉口,诱惑项羽在恶劣的形势面前低头。

毕竟项羽才三十余岁。她深知项羽一生百战,出生入死,也曾有过“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从而击败秦军,起死回生的经典战例,也曾有过以三万人杀汉卒十余万人,逼迫刘邦数十骑逃跑的经典战例;可是此时,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类似处境鼓励项羽,恰恰相反,反而哀叹“大王意气尽”!此刻项羽身边尚有八百余骑,俱是精兵良将,无不以一当十,即使打不过刘邦,起码可以保护项羽全身而退,以图东山再起。

事态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点。项羽突围而出,到了乌江边,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可见项羽不是没有渡江生息的机会,只是项羽固执地认为“天之亡我”,不愿渡河,“乃自刎而死”。

虞姬为什麽不等所有的机会都用尽,再无生路时殉情,就这麽匆匆忙忙就判了项羽的呢? 虞姬这首被人赞誉为“坚贞爱情结晶”以及我国最早的五言诗(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的和歌,就这样散发出了可疑的气息。我甚至怀疑她是刘邦效法西施而派往项羽身边的美女间谍。

以刘邦的智力和行事风格,以项羽的“妇人之心”和不听劝谏刚愎自用的性格,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史籍漫漶,不仅刘邦、项羽、虞姬的籍贯之间找不出丝毫的蛛丝马迹,就连虞姬最早追随项羽的时间也无可考了。

成语 霸王别姬 发 音 bà wáng bié jī 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 处 《史记·项羽本纪》记。

4. 求有关霸王与虞姬的文章

有很多关于虞姬和霸王爱情悲剧的文章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张爱玲的《霸王别姬》(一定要注意!是张爱玲的)附:张爱玲《霸王别姬》 出自:张爱玲霸王别姬夜风丝溜溜地吹过,把帐篷顶上的帅字旗吹得豁喇喇乱卷。

在帐篷里,一支红蜡烛,烛油淋淋漓漓地淌下来,淌满了古铜高柄烛台的浮雕的碟子。在淡青色的火焰中,一股一股乳白色的含着稀薄的呛人的臭味的烟袅袅上升。

项羽,那驰名天下的江东叛军领袖,巍然地跽在虎皮毯上,腰略向前俯,用左肘撑着膝盖,右手握着一块蘸了漆的木片,在一方素帛上沙沙地画着。他有一张粗线条的脸庞,皮肤微黑,阔大,坚毅的方下巴。

那高傲的薄薄的嘴唇紧紧抿着,从嘴角的微涡起,两条疲倦的皱纹深深地切过两腮,一直延长到下颔。他那黝黑的眼睛,虽然轻轻蒙上了一层忧郁的纱,但当他抬起脸来的时候,那乌黑的大眼睛里却跳出了只有孩子的天真的眼睛里才有的焰焰的火花。

“米九石,玉蜀黍八袋,杂粮十袋。虞姬!”他转过脸向那静静地立在帷帐前拭抹着佩剑上的血渍的虞姬,他眼睛里爆裂的火花照亮了她的正在帐帷的阴影中的脸。

“是的,我们还能够支持两天。我们那些江东子弟兵是顶聪明的。

虽然垓下这贫瘠的小土堆没有丰富的食料可寻,他们会网麻雀,也会掘起地下的蚯蚓。让我看——从垓下到渭州大约要一天,从渭州到颍城,如果换一匹新马的话,一天半也许可以赶到了。

两天半……虞姬,三天之后,我们江东的屯兵会来解围的。”“一定,一定会来解围的。”

虞姬用团扇轻轻赶散了蜡烛上的青烟。“大王,我们只有一千人,他们却有十万……”“啊,他们号称十万,然而今天经我们痛痛快快一阵大杀,据我估计,决不会超过七万五的数目了。”

他伸了个懒腰。“今天这一阵厮杀,无论如何,总挫了他们一点锐气。

我猜他们这两天不敢冲上来挑战了。——哦,想起来了,你吩咐过军曹预备滚木和擂石了没有?”“大王倦了,先休息一会吧,一切已经照您所嘱咐的做去了。”

她依照着每晚固定的工作做去。侍候他睡了之后,就披上一件斗篷,一只手拿了烛台,另一只手护住了烛光,悄悄地出了帐篷。

夜是静静的,在迷□的薄雾中,小小的淡白色的篷帐缀遍了这土坡,在帐子缝里漏出一点一点的火光,正像夏夜里遍山开满的红心白瓣的野豆花一般。战马呜呜悲啸的声音卷在风里远远传过来,守夜人一下一下敲着更,绕着营盘用单调的步伐走着。

虞姬裹紧了斗篷,把宽大的袖口遮住了那一点烛光,防它被风吹灭了。在黑暗中,守兵的长矛闪闪地发出微光。

马粪的气味,血腥,干草香,静静地在清澄的夜的空气中飘荡。她停在一座营帐前,细听里面的声音。

两个兵士,用他们明天的军粮打赌,一个梦呓的老军呢喃地描画他家乡的香稻米的滋味。虞姬轻轻地离开了他们。

她第二次停住的地方是在前线的木栅栏前面。杂乱地,斜坡上堆满了砍下来的树根,木椿,沙袋,石块,粘土。

哨兵擎着蛇矛来往踱着,在残破的雉堞的缺口里摇晃着,把半边天都染上一层淡淡的红光。她小心地吹熄了蜡烛,把手弯支在木栅栏上,向山下望过去;那一点一点密密猛猛的火光,闪闪烁烁,多得如同夏天草窝里的萤火虫——那就是汉王与他所招集的四方诸侯的十万雄兵云屯雨集的大营。

虞姬托着腮凝想着。冷冷的风迎面吹来,把她肩上的飘带吹得瑟瑟乱颤。

她突然觉得冷,又觉得空虚,正像每一次她离开了项王的感觉一样。如果他是那炽热的,充满了烨烨的光彩,喷出耀眼欲花的ambition的火焰的太阳,她便是那承受着,反射着他的光和力的月亮。

她像影子一般地跟随他,经过漆黑的暴风雨之夜,经过战场上非人的恐怖,也经过饥饿,疲劳,颠沛,永远的。当那叛军的领袖骑着天下闻名的乌骓马一阵暴风似地驰过的时候,江东的八千子弟总能够看到后面跟随着虞姬,那苍白,微笑的女人,紧紧控着马缰绳,淡绯色的织锦斗篷在风中鼓荡。

十余年来,她以他的壮志为她的壮志,她以他的胜利为她的胜利,他的痛苦为她的痛苦。然而,每逢他睡了,她独自掌了蜡烛出来巡营的时候,她开始想起她个人的事来了。

她怀疑她这样生存在世界上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他活着,为了他的壮志而活着。

他知道怎样运用他的佩刀,他的长矛,和他的江东子弟去获得他的皇冕。然而她呢?她仅仅是他的高吭的英雄的呼啸的一个微弱的回声,渐渐轻下去,轻下去,终于死寂了。

如果他的壮志成功的话——远远地,在山下汉军的营盘里一个哨兵低低地吹起画角来,那幽幽的,凄楚的角声,单调、笨拙,然而却充满了沙场上的哀愁的角声,在澄静的夜空底下回荡着。天上的一颗大星渐渐地暗了下去。

她觉得一颗滚热的泪珠落在她自己的手背上。——啊,如他成功了的话,她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封号,她将得到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

她将穿上宫妆,整日关在昭华殿的阴沉古黯的房子里,领略窗子外面的月色,花香,和窗子里面的寂寞。她要老了,于是他厌倦了她,于是其他的数不清的灿烂的流星飞进他和她享有的天宇,隔绝了她十余年来沐浴着的阳光。

她不再反射他照在她身上的光辉,她成了一个被蚀的明。

5. 霸王别姬文言文所有注释和译文

项羽重臣虞子期是爱妃虞姬的哥哥,对项羽忠心不二,他察言观色,早巳看出李左车心术不正,但项羽很难听取别人的看法,他万般无奈,只有去找妹妹劝说项羽回心转意。

虞姬跟随项羽征战多年,不但美貌聪明,因自幼读书习剑,很能理解丈夫的禀性,常为丈夫分忧解难,项羽也能听她劝解。今日听哥哥所谈李左车之事,忧虑万分,暗暗着急:霸王这种独断专行、拒纳忠言的狂傲性格,日久必败于刘邦之手。

很晚,项羽才回到营帐安歇,虞姬见项羽面色阴沉,越发小心伺候,为他脱盔解甲,轻声细语问他为何气恼。项羽说:“刘邦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会合各路诸侯与我讨战,还四散揭帖毁谤孤王。”

虞姬乘机劝道:“用兵之道,在于知己知彼,若以一时气愤,草率出兵,恐怕刘邦汉兵势众,韩信用兵多诡诈,终非是大王之福啊!”“妃子之言,句句有理,孤若迟迟不敢出兵,岂不被天下诸侯取笑?” “大丈夫能屈能伸,何惧别人耻笑?再说李左车伶牙利齿,底细并未摸清,需要多加小心为是。” 项羽攻心已定,连虞姬的苦口婆心也觉得烦躁啰嗦:“孤从起事征战,从未打过败仗。

孤此番出兵,若不灭汉誓不回程。妃子不必多言,明日发兵,妃子随孤同行!” 虞姬怕惹恼项羽,不再多言,命人摆酒,伺候大王痛饮解忧。

第二天,楚营号角声鸣,旌旗招展,项羽登台,点齐各路兵马,准备出战。忽然天上乌云翻滚,刮起一阵狂风,将纛旗旗杆咔啦啦拦腰折断,项羽座下乌骓遍体抖战,蹦跳咆哮。

众兵预感不祥,大惊失色,项羽爱将周兰劝道:“旗折马吼,于军不利啊!” 虞姬也劝:“今日出兵;望大王听从劝谏,方能百战百胜。” 项羽鼻子里哼了一声,他与刘邦交手七十次征战,从无败绩,今日,箭上弦,刀出鞘,出发在即,岂有退回之理?! 在此关键,李左车又乘势向霸王报告一个好消息:韩信好大喜功,聚拢来众多兵将,却不知拖累也太大了,眼看粮草接济不上,他已命令一部分军队返回驻地,汉王刘邦也领着一部分人马回了成皋,我们应乘此机会,加速行军出击汉军。

项羽听此消息,进攻的决心更加坚定,立即带领大军快速向垓下进发。 项羽大军驻扎垓下后,心里也不踏实,派人急速去打探刘邦、韩信的退兵战况。

探子回报说:韩信大营在九里山东边驻扎,各路军营相连,兵多粮足,声势浩大,并无退兵之意。项羽听后大惊失色,瞪着一双失神的圆眼大叫:“哎呀!我军已陷入重围!” 项羽急令寻找李左车,早已不见踪影。

李左车诱敌深人埋伏的使命已胜利完成,偷偷溜回汉军大营复命。 韩信眼见鱼儿上钩,他又安排刘邦与项羽亲自对阵,第二天双方交战,项羽一见刘邦,格外动怒,破口大骂:“你这个毫无信义的小人,前者固陵之败,免汝一死,五年之间,未与你交锋,今日活该你撞到我的枪上,定让你必死无疑。”

刘邦闻言,毫不动怒,仍用言语 *** 项羽;“孤与你斗智不斗勇,今日一战,管教你全军覆没。” 两军将士互相拼杀,刘邦佯败,引诱项羽追杀出数里以外,来封一座山口处,项伯恐怕有诈,提醒道:“大王且住,不要中了刘邦诱敌深入之计。”

项羽恍然大悟,勒住乌骓,传令退兵,大军忽啦啦转头退走。山头忽然有人高喊项羽的名字,正是奸细李左车:“大王请转来,汉室当兴,楚国当灭,大王已进入牢笼,何不趁此归顺,为臣李左车愿为引荐之人。”

项羽又见一个仇人,哇呀呀暴跳如雷,岂能罢休,转身呐喊:“众将官,给我追呀!” 刚转头的楚军又忽啦啦的再转过头来,不知死活的进入九里山口,钻进刘邦、韩信布置的十面埋伏,汉军得手,迅速围拢楚军。 项羽凭着掌中枪左冲右突,杀退一批又一批,杀退一层又一层,十万人马怎敌得过三十万人马精心布置的包围?万分危急中楚将军钟离昧、周兰冒死杀进重围,护住项羽突围出去,周兰不幸阵亡。

韩信布下的十面埋伏获得大胜,可惜项羽逃脱。 大败而归的项羽,走进营帐,脸色铁青,虞姬从没见过丈夫打败仗,心中十分难受。

但她竭力克制情绪,安慰大王,从此他们决定坚决守住营地,不再出击,只待汉军无粮自会退兵。可是他们决没有料到,楚军的粮库早巳被汉军烧毁,连粮道都被截断,三军没有粮草,军心动摇,怨声载道。

有的说:“大王只会喝酒发火!” 有的说:“大王忠奸不分,只会上当受骗!” 有的硬要拼杀出去,总比呆在这儿等死强, 项羽此刻在帐中,一筹莫展,虞姬忙为大王摆酒解闷散心。几杯喝下肚,帐外一阵阵西风吹起,树枝唰唰作响,似有无数冤魂哭泣,项羽叹道:“此乃天亡我楚,非战之罪!” 虞姬听此话,预感不祥,见天色不早,伺候丈夫早早脱衣安歇,她心里不踏实,提灯出帐巡视。

月色正明,更深人静,夜风中隐隐约约传过来一阵极为熟悉的歌声,歌声却是从对面刘邦军营中传出来的,唱的都是楚歌。难道霸王的楚地已被刘邦占领了么?否则汉营中怎么会有人会唱楚歌,该不是刘邦征集楚地的楚国人充实了汉军?真令人忧虑重重。

汉军中传唱楚歌;正是韩信动摇项羽楚军军心使用的计谋,他使人故意教给汉军唱楚人家乡的歌曲,熟悉的乡音惹起楚军儿郎思念父母,思念妻儿,思念家乡,也使他们误以为刘邦已占领他们的家乡。

6. 谁能给我一篇霸王别姬的文言文或诗歌,我出500分

无论尘世还是天堂,虞姬

我都将一如既往

纵马扬鞭在你的前后

如手捧晨时的朝露

惊恐于尘埃或者阳光

汉军三面叫喊

而江水汹涌

将士逐渐弃我而去

他们从无助的云彩

嘶杀着回到江东的家园

而我,旋舞长刀

呵护你绝望的美丽

汉军三面围来

而江风猎猎

我曾马踏三秦,扬鞭黄河

刘邦小儿尚在襁褓

虞姬,这都是烟云而已

让你见笑了。万里疆土

千般得意,百媚暗香,哈哈

虞姬,唯有你这小小女子

眩晕了我盖世英豪

汉军箭已射到

而我在看你,虞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