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死弟及的公主_兄终弟及的皇后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8-02 0
  1. 馆陶公主的权势很大,为何最后下场很悲惨?
  2. 孝庄太后到底有没有下嫁多尔衮?
  3.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他们有孩子吗,为什么松赞干布死后他的弟弟继位了?
  4. 孝庄太后除顺治帝之外,还生过三位女儿,为何说小女儿是最悲哀的?
  5. 皇位可以兄终弟及,为何汉景帝刘启,却不愿传位给弟弟刘武?
  6. 请问中国的和亲公主要同时嫁给几个人吗?

中华民族从创立开始,就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对农耕定居的中原汉民族来说,游牧民族长期在草原恶劣环境中形成的粗壮彪悍以及坚韧的性格,来去如风打仗凶猛的派头,让中原汉族王朝觉得非常头痛。?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取了许多军事手段对付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威胁,如在秦朝时候的修建万里长城。明朝在秦长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长城,把长城的防御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此外,中原王朝还用一种非军事手段来对付匈奴,那就是和亲政策,中原和亲政策就是中原王朝,把皇室的宗室之女嫁给游牧民族的首领,从而开启双方的和平相处模式。通过和亲,能换来两国人们所希望的和平状态。

和亲政策开始于西汉,当时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就是北方蒙古草原的匈奴少数民族。当时充当和亲的人一般远嫁到匈奴的公主,但是远嫁匈奴的公主,却不能为匈奴生下一儿半女,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第一个基本原因就是恶劣环境使然。中原地区是温暖多雨的中原地区,匈奴生活在大草原上,气候严寒干燥少雨。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的公子,突然到了一个环境恶劣的草原严寒地区,身体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再加上的饮食上的不适应以及水土上的不服,这些变化使女人来不了好朋友,导致无法生育。

兄死弟及的公主_兄终弟及的皇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直在汉家皇室娇生惯养生活的公主,很难适应草原赤地千里,遍地荒漠等恶劣的生存环境界,再加上古代医学技术比较落后,匈奴在草原上是很能保证基本的生活,更加难生育孩子。

第二个基本原因,和亲的公主往往是14岁左右的孩子,一直在皇宫生活。当到匈奴的大草原上,再加上匈奴王妻妾对和亲公主的排挤,更加不要说要一个孩子。?

还有一点就是很重要的原因,北方游牧民族都会有一个陋习,那就是父死从子,兄死从弟的习俗,也就是父亲死了,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一切,帮助妻子在内的一切遗产。兄长死了,弟弟继承包括妻子在内的一切遗产。简单说,当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父亲的妻子,兄长死了弟弟可以娶兄长的妻子。

由于汉家的公主一直都是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贞洁观念,自然是很难接受匈奴这个陋习的。所以在公主要改嫁给儿子或者弟弟时候,大多数都会先了结自己的生命。

还一点就是大多数和亲公主嫁的匈奴单于都是一些老头子,想生个孩子也是非常困难的。

可以看到古代嫁到匈奴的公主,命运都是非常悲惨的。

馆陶公主的权势很大,为何最后下场很悲惨?

因为当时游牧民族的风俗就是这样: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后妈为妻;哥哥死了,弟弟可以娶嫂子为妻,也就是“父死则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的原则。常人都会觉得这是一种**的行为,但在那个时候这就是规矩,或许很难理解,但不需要理解。因为女人地位低,被当作附属品才会出现这个风俗,大多数女人对于自己的命运是无可奈何的。

题目中所提及的那个清朝改嫁的公主就是穆库什格格,她是努尔哈赤的四女儿。穆库什格格的生母长得很美,所以努尔哈赤经常让她侍寝,她也是努尔哈赤生育最多的妾室。她总共生了2个儿子和3个女儿,穆库什格格就是其中之一。穆库什格格的一生很坎坷,但她死后她的夫族逐渐变得显赫了,甚至还出了6位大清朝的皇后,这6位皇后分别是康熙的孝昭仁皇后、乾隆的生母孝圣宪皇后、嘉庆的孝和睿皇后、道光的孝穆成皇后、道光的孝全成皇后和咸丰的孝贞显皇后。

如此荣耀的家族便是钮祜禄氏,她们的祖上就是穆库什格格的第二任丈夫额亦都。当年穆库什格格成年后,努尔哈赤先是把她嫁给了女真族另一个部落首领的贝勒,后来努尔哈赤吞并了那个部落,把穆库什格格接了回来,又把她嫁给了额亦都。额亦都是努尔哈赤最得力的将军,年纪比穆库什格格大很多,甚至都能当她爹了,但穆库什格格跟他的感情却出奇的好,还生下了遏必隆,就是后来康熙帝著名的辅政大臣

穆库什格格生下遏必隆之后不久额亦都就死了,按照当时女真族的规矩,她嫁给了继子,也就是额亦都第八个儿子图尔格。不过穆库什格格并不喜欢这个继子,后来两人离婚了,直到老死都没有再联系。

孝庄太后到底有没有下嫁多尔衮?

馆陶公主是汉文帝与窦太后的长女也是独女,她是汉景帝的同胞姐姐。当时的馆陶公主在太后与文帝面前她是贴心的女儿,在弟弟汉景帝面前她又是通情达理的长姐,所以馆陶公主在文帝与景帝两朝时期,可以说是最顺风顺水的金枝玉叶了。

帝王之家自古就没有多少真情可言,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即位,而他的母亲窦太后便成了他继位后朝堂上最大的障碍。大汉朝从建国初期就有很严重的外戚干政现象。汉文帝去世后,颇有政治才能的窦太后也有外戚势力在朝堂上活动,这就很让汉景帝不舒服。但也无奈因为窦太后毕竟是自己的母亲,所以汉景帝一边打压窦氏外戚,但是也需要窦氏外戚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他与窦太后的母子关系很微妙。而且还因为窦太后偏爱小儿子梁王刘武,希望汉景帝可以兄终弟及,将梁王立为储君,这就加剧了他们母子之间的隔阂。

此时的馆陶公主因为早已出嫁离开了后宫,不过她因为时常挂念母亲会经常来宫中看望她。而且晚年的窦太后因为眼疾,几乎到了就要看不见的地步,馆陶公主时常进宫陪伴窦太后也让她欣慰不少。所以对于窦太后来说,这个唯一的女儿便成了她贴心的小棉袄,她们母女的感情就越来越好。当时窦太后与汉景帝的关系比较紧张,馆陶公主便出面协调窦太后与汉景帝的关系,所以汉景帝非常感谢她这个长姐,对她非常信任。

正是因为馆陶公主是窦太后与汉景帝都非常看重的人,所以当时馆陶公主想与太子刘荣结亲家的时候,被刘荣的生母拒绝后,她便看上了汉武帝刘彻做女婿。汉武帝刘彻也因此才得以坐上太子的位子。汉武帝继位后便迎娶了馆陶公主的女儿陈阿娇,那时的馆陶公主既是汉武帝的岳母还是他的姑妈,她的权势达到了无人可及的地步。

馆陶公主一生可以说是享尽荣华富贵,她几乎是在父母疼爱与兄弟宠幸之下过完了大半生。可是月满则盈亏,馆陶公主在汉武帝时期权势熏天,可是她却不知收敛,她在汉武帝时期时常逾越礼制,而且还养男宠。其实这也不是她招来祸事的主要原因,她因为想延续自己的富贵所以她才想联姻当时的太子刘荣,后来因为被刘荣的生母拒绝后,才选择了汉武帝刘彻。汉武帝确实是因为馆陶公主才坐上帝位的,可是哪个成功的君王也不喜欢老被自己的丈母娘揭短邀宠呀?所以馆陶公主与陈阿娇犯的第一个错就是旧事长提。

第二个错事便是贪心不足。馆陶公主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非常有权势与地位,荣华富贵她已经享用不尽,可是她还是不满足,她希望她的荣华富贵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她馆陶公主的后代永远都是这大汉朝最有权势的外戚。陈阿娇做了皇后之后一直没有身孕,当时汉武帝宠幸卫子夫,陈阿娇为了能重新获得汉武帝的宠爱便在后宫中实施巫蛊之术,后来陈阿娇也因此被废掉后位。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馆陶公主的帮忙,身在后宫之中的陈阿娇如何能在汉武帝的后宫中实施巫蛊之术。巫蛊之术在西汉后宫是禁忌,馆陶公主其实这就是在干涉汉武帝的后宫。

最后在陈阿娇被废掉后馆陶公主听从了爰叔的计谋,以生病为由不见汉武帝,汉武帝再次召见馆陶公主的时候,她便脱簪请罪,而且一改之前傲慢的态度,对汉武帝毕恭毕敬,汉武帝很满意,虽然废掉了陈阿娇的后位但是还是善待了她与馆陶公主。自此以后馆陶公主再也没有泼天的权势,她最后也在落寞之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他们有孩子吗,为什么松赞干布死后他的弟弟继位了?

”太后下嫁”之说,首先起因于顺治五年(1648)多尔衮被封为“皇父摄政王”。这个怪异的称呼引起了人们的各种猜测。大家认为,皇帝之母屈尊下嫁,才使多尔衮有了这种尊称。

那么,我们先来说说历史上真实的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第二个女儿,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1625年,年仅13岁的她,随同姑母一起嫁给了后金贝勒皇太极。婚后生育了3女1男(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和顺治皇帝)。1636年,皇太极称帝,完善后妃制度,建五宫,封其为永福宫庄妃。皇他太极死后,因是顺治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即至康熙即位,又被尊为太皇太后。

孝庄文皇后天生丽质,临事处置沉静果断,早在皇太极时期,就是赞襄内政的好帮手,为皇太极所倚重,因此也被称为清朝的“兴国太后”。

关于孝庄文皇后下嫁多尔衮一说,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最早的记载见于当时是南明鲁王的大臣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上寿筋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时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这首词写于顺治七年(1650),以当时人记当时事,似是可信。但是,多尔衮在顺治五年(1648),就已经被尊称为“皇父摄政王”了。

后人及野史据此产生“太后下嫁”的猜测,主要有五方面的理由:

一、政治婚姻

皇太极死时,庄妃三十二岁,顺治才年仅六岁。在当时,多尔衮是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甚至连皇帝的大印“玉玺”都被多尔衮搬到自己的睿亲王府里,以代统天下。小皇帝随时有可能被他废掉。人们认为,孝庄文皇后出于为了保住儿子皇位的考虑,委身屈尊下嫁给了小叔子多尔衮。

二、满族旧俗

旧时满州有一种习俗就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也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继承父亲的一切财产,同时也要续娶继母;兄长死了,弟弟继承兄长的一切财产,同时也要续娶嫂子。因此,当时正值盛年的孝庄文皇后与壮年的多尔衮结合,也是符合满族老理的。

三、“皇父”称谓

多尔衮公开以皇上父亲的身份自居,称号由“皇叔父摄政王”变为“皇父摄政王”。人们认为,这种称谓的变化,只有皇帝的母亲下嫁了,才有可能产生,是标志着孝庄文皇后与多尔衮婚姻由隐秘到公开的过程。

四、风水墙

按清早期的丧葬制度,皇后、妃嫔死后都是要与皇帝合葬的。但是,孝庄文皇后死后不但没有与沈阳昭陵的皇太极合葬,而且被葬在了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人们据此猜测,是因为孝庄文皇后下嫁给了多尔衮,无颜与丈夫相见于地下;同时,又因她给丢了脸面,因此把她葬在风水墙外,罚她给后世子孙看大门。

五、“太后下嫁诏”

1946年10月,近代学者刘文兴在《皇父摄政王起居注》中所撰的跋中写道,他的父亲刘启瑞在宣统元年任内阁侍读学士,奉命收拾内阁文库档案时,竟然见到了顺治时的“太后下嫁诏”。

也有人认为这些证据不足为信。近代清史专家孟森先生就在《太后下嫁考实》一文中,针对太后下嫁说的种种根据,逐一给予了驳斥。

首先,《建夷宫词》的作者张煌言的身份是故明之臣,本身就对清庭怀有恨意,所作的诗句中有诽谤侮辱之词,也是可以理解的,即所谓的“敌对者之词不可信”。

其次,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君王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孝庄文皇后自己还曾认传教士汤若望为“码法”(满语的父亲),因此不足为凭。

再次,孝庄文皇后不去昭陵与皇太极合葬,是因为孝庄文皇后死时,皇太极已死去多年,按照古代“卑不动尊”的礼俗,她是不能因为自己,再去惊扰已封土多年的丈夫的。而且,昭陵里已合葬了孝端文皇后,第二个皇后不与丈夫合葬也是有古礼可察的。

第四,孝庄文皇后之所以葬在东陵的风水墙外。是因为,她临终留有遗言,因与儿孙感情深厚,希望死后也能常伴在儿孙身旁。但是东陵的主陵是她的儿子顺治,陵区里的其他任何一个位置,都是由顺治陵衍生出来的,只能埋葬顺治的后世子孙。这样,把孝庄文皇后葬在陵区内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不合适的。因此,才葬在了东陵的风水墙外,陵号取“昭西陵”,说明她是与远在沈阳的皇太极的昭陵是一个系统的,而不是清东陵系统中的。同时,从北京方向去祭祖,首先到的也是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这也是符合祭祖顺序的.

第五,如果是名正言顺的成婚大典,宫廷的起居注是应该有记载的.既然是符合满族旧俗的,就没有什么可值得隐瞒的.像《清史稿·多尔衮传》中,就对多尔衮构陷豪格,强纳豪格之妻为妃作了记录。

最后,就是那份被提到的“太后下嫁诏”。除了刘文兴说他的父亲刘启瑞见过,至今,在任何文献中都没有人找到相关的记录。严肃的史学家在记载历史的时候,都不会以野史和传闻为根据,而在正史里又找不记载,因此,“太后下嫁”说是不足为信的。

最后,建议楼主如果对清史感兴趣,可以去看一看《正说清朝十二帝》、《正说清朝十二后》、《正说清朝十二臣》和《正说清朝十二王》这些“正说”系列的史书。里面对清宫的各种疑案,都从史实出发,给出了详细的解说。

孝庄太后除顺治帝之外,还生过三位女儿,为何说小女儿是最悲哀的?

二人是没有子嗣的具史料记载。

拿文成公主无后说事是没有意义的。在吐蕃,即使无后也可以是正妻。有无子嗣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来说并没有什么隔阂,松赞干布早在迎娶文成公主前就已经与一吐番公主孕有一子,而且根据根据藏族史书,自文成公主入藏后,几乎没有松赞干布与其他女性的记载。

而且文成公主对吐番的经济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逢灾害之年,公主时常劝松赞干布减免所征苛捐杂税,照顾民生的疾苦。虽然民生多艰,但是吐番人民却深知公主就是上天派来的菩萨的化身。文成公主前往寺院为天下苍生祈福,希望吐番国泰民安,并为寺院捐献大量的财物。

650年,松赞干布不幸染病,龙御归天。30年后,680年,?文成公主不幸染上了瘟疫,医治无效去世。文成公主为藏汉两地的文化经济往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藏族人民心中已成为神的化身。为了纪念这个来自汉地的女子,藏族人民还把她传说中的生日即藏历十月十五日和到达***的日子即藏历四月十五日定为举国欢庆的节日。每逢这两个特殊的日子,藏族人们都到寺院祈福,以示怀念。

至于为何松赞干布弟弟即位,主要还是松赞干布属于英年早逝,34岁正是大好年华。他的儿子也很小,很难继任,掌握吐番,不如让他弟弟。不过最后松赞干布的孙子又重新统领吐番。

皇位可以兄终弟及,为何汉景帝刘启,却不愿传位给弟弟刘武?

主要是因为当时她的小女儿在年龄非常小的时候就出嫁了,但是在16岁的时候便死了。可以说孝庄皇后的这个小女儿活的时间非常的短,由此我们才说她是最悲惨的。

孝庄皇后的第一个女儿是固伦淑慧长公主。史书上对她的记载并不多,但是因为是长公主,所以也比较受孝庄皇后的宠爱。当时孝庄太后的第二个女儿是固伦淑慧长公主,小名叫阿图。阿图在九岁的时候就被许配给了他人。她曾经嫁给了两个人,在两个人都相继去世之后,阿图又被接到了北京。

当时由于孝庄皇后生病,所以阿图可以给孝庄皇后带来慰问。在北京生活之后阿图的生活也非常的好,孝庄皇后非常的喜欢阿图也给她最好的待遇。据说阿图非常的长寿她一直到六十九岁才死亡。69岁在当时来说已经是非常长寿的数字了,所以阿图是比较的。

孝庄皇后的小女儿就是固伦端献长公主。据说他13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当时朝中大臣的儿子。她的婚姻并不是他自己做主的,而是为了能够让家族更好的发展迫不得已的选择。但是仅仅在出嫁五年之后端献长公主却去世了。有个说法是这个公主应该是先嫁给了大臣的大儿子,在大儿子死之后又嫁给了她丈夫的弟弟。由此就可以看出孝庄皇后的小女儿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她的婚姻也是极其不幸的。

请问中国的和亲公主要同时嫁给几个人吗?

古代的皇位传承制度,一般都是父传子,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皇帝没有儿子,那么他去世后,一般就会由弟弟继位,这就是所谓的?兄终弟及?。

兄终弟及的情况,并不限于皇帝死后没有儿子,皇帝在世时,也可以指定自己的弟弟为继承人。就比如宋太祖赵匡胤,他临终前有两个儿子已经成年,但他仍然选择传位给弟弟赵光义。

也就是说,只要皇帝本人愿意,就可以传位给兄弟,并且不需向任何人交代,这是合法的。既然皇位可以兄终弟及,为何汉景帝刘启,却不愿传位给弟弟刘武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宋太祖为何要传位给弟弟,而不是儿子呢?主要有三个原因:一、兄弟权重;二、母亲遗愿;三、儿子势弱无才。虽然西汉要比宋朝早一千年左右,但汉景帝时期,也具备这几个条件。

首先就是刘武在七国之乱时,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正是有了他的帮助,才给周亚夫争取了时间,最终七国之乱才得以,在三个月左右时间平定。其次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由始至终都想他传位给弟弟。最后汉景帝立储时,儿子都还年幼,根本看不出谁有治国才能。

所以说,就算他册立刘武为皇太弟,也是能够让人理解的,可他为何不愿传位给弟弟呢?

一、汉景帝有儿子

汉景帝与弟弟刘武是同母兄弟,从血缘上说,两人应该手足情深,一开始也确实是这样的。但生于,很多事身不由己,就算是亲兄弟,也有可能反目成仇。

虽然这两兄弟不至于反目成仇,但汉景帝自然更加偏向自己的儿子。前面说了,皇帝去世后,一般都传位给儿子,没有儿子才会考虑弟弟。就算有宋太祖的例子,但一来这是一千年之后的事情,二来这种情况屈指可数,甚至在西汉之前都没有。

因此汉景帝在有儿子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传位给弟弟。那么有人会说了,他的母亲窦太后,一直希望他传位给弟弟,汉景帝看在母亲的份上,也可以考虑这件事啊。可正是因为这样,汉景帝才不愿传位给弟弟。

二、窦太后偏心

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可窦太后一直以来,都更加喜欢小儿子刘武。母亲偏心弟弟,对汉景帝来说,本来心里就有些不舒服了,如今母亲还要求他传位给弟弟,这更让他无法接受。

虽说宋太祖的母亲,也有这样一个意愿,但宋太祖传位给弟弟,并不全是因为母亲。而汉景帝本就没打算传位给弟弟,母亲还这样要求他,这让汉景帝心里很不平衡。

三、大臣不同

有一次汉景帝设宴,喝到兴起时,他忽然对弟弟刘武说道:

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窦太后和刘武听后都很开心,然而大臣窦婴却站出来说:

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善传梁王??

窦婴是窦太后堂兄的儿子,他说出此话后,汉景帝便不再提及此事,而窦太后却因此记恨于他。没多久,窦婴就主动请辞,窦太后便开除了他进出宫门的名籍,逢年过节也不准他进宫朝见。

可见在西汉时,?兄终弟及?还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必须在皇帝无子嗣的情况下。而汉景帝自己有儿子,按照规矩,刘武是当不了皇太弟的。就算汉景帝真的想,群臣也不会同意,况且汉景帝本来就不想。

四、馆陶公主介入

馆陶公主也是窦太后所生,是汉景帝和刘武的姐姐。但窦太后偏爱刘武,令馆陶公主也很是嫉妒,所以她与刘启关系更好。

汉景帝在废掉太子刘荣后,太子一位空缺,窦太后便再次提出册立刘武。当时馆陶公主已经将自己的女儿,许给了汉景帝的儿子刘彻,因此她当然不会赞同此事。

于是馆陶公主就天天在汉景帝面前,夸赞刘彻有多聪明多孝顺。汉景帝一直比较听姐姐的话,见自己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干嘛还要传位给弟弟呢。于是很快,他就册立刘彻为太子,并立刘彻生母王夫人为皇后。

综上所述,不管在当时的制度之下,还是外界势力的介入下,汉景帝都是不会传位给弟弟的。就连他与刘武的手足之情,也因为皇权和母亲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

一个公主当然只嫁一个人啦。

但是按照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继承人可以接收被继承人的妻妾。所以,如果公主的丈夫死了,其丈夫的继承人可以接收。如兄死弟及,父死子继,因此,公主要嫁几个人就很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