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无留牍的牍什么意思_案无留牍,室无贿赂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31 0
  1. 尺牍的成语尺牍的成语是什么
  2. 牍聿的成语牍聿的成语是什么
  3. 两牍的成语两牍的成语是什么
  4. 牍在文言文翻译
  5. 什么无留牍
  6. 案无留牍什么意思?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

案无留牍的牍什么意思_案无留牍,室无贿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长:擅长。

室:家。

案:桌子。

辄:就。

至:至于。

值:遇到。

活:使……活。

译文

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尺牍的成语尺牍的成语是什么

案牍的成语有:案牍之劳,累牍连篇,案无留牍。

案牍的成语有:辍毫栖牍,案无留牍,拍案而起。2:拼音是、àndú。3:注音是、ㄢ_ㄉㄨ_。4:结构是、案(上下结构)牍(左右结构)。

案牍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案牍àndú。(1)公事文书。

二、引证解释

⒈官府文书。引南朝齐谢_《落日怅望》诗:“情嗜幸非多,案_偏为寡。”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一》:“以江西民喜讼,多窃去案_,而州县不能制,湛为立千丈架阁。”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观其体_,又略与案_之文同科,盖行文之法,固不外徵引及判断二端也。”

三、国语词典

公务文书。如:「案牍劳神」。

四、网络解释

案牍案牍,汉语词汇。拼音:àndú释义:案:指书桌或办公桌;牍:古代用于写字的木片,即木简;案牍:官府文书。

关于案牍的近义词

文案

关于案牍的诗词

《使君·尽日书齐无案牍》《送祝君晟湖州提领案牍》《春日即事·案牍_清昼》

关于案牍的诗句

贪看案牍常侵夜从今案牍当书看案牍荷花香

关于案牍的词语

堆案盈几联篇累牍辍毫栖牍案无留牍连编累牍长篇累牍拍案而起连篇_牍案牍劳形盈篇累牍

关于案牍的造句

1、关于这点某甲曾说:干麽不情不愿?只要遵行譬喻,你自己就成了譬喻的一部份,也就免于案牍劳形了。

2、数百万年后,神界地界皆无父神音讯,神主、魔王,空有一身神力,却徒受案牍之劳刑,却无丝竹之乱耳,皆感倦怠。

3、那里终年都是春天,湖面碧波荡漾,绿水环绕,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刑。

4、其手札小品书风萧散,笔触细腻而跳荡,这反映了他具有随时捕捉艺术美的那份机敏和案牍劳形之余又能回首迟留的那份审美心态。

5、每天日理万机、案牍劳形,短短十余年,就使武幽国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案牍的详细信息

牍聿的成语牍聿的成语是什么

尺牍的成语有:累牍连篇,长篇累牍,苞苴竿牍。

尺牍的成语有:辍毫栖牍,案无留牍,长篇累牍。2:拼音是、chǐdú。3:注音是、ㄔˇㄉㄨ_。4:词性是、名词。5:结构是、尺(独体结构)牍(左右结构)。

尺牍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尺牍chǐdú。(1)长一尺的木简;信札。

二、引证解释

⒈长一尺的木简。古代用以书写。引《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及寝病,帝_马令作草书尺_十首。”李贤注:“《_文》云:‘_,书版也。’盖长一尺,因取名焉。”《三国志·魏志·胡昭传》:“胡昭善史书,与钟繇、邯郸淳、卫_、韦诞并有名,尺_之迹,动见楷模。”《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谁谓情可书,尽言非尺_。”李周翰注:“言一尺之版,不可尽其情也。”明徐渭《会稽县志诸论·山川论》:“一圣君、一贤相,书天下九之一之山川,不满一尺_;今志会稽者,书天下千之一之山川,乃累数十纸而未终。”⒉信札,书信。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论》:“__通尺_,父得以后_。”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_衡代书,亲疏得宜:斯又尺_之偏才也。”唐欧阳詹《送张尚书书》:“以尚书山容海纳,则自断於胸襟矣,岂在攸攸八行尺_进退於人乎?”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七:“尝有应制科人成_,集诗三篇,国子博士侯君以献於随,随览之,乃亲笔尺_答侯君。”刘师培《<文章学史>序》:“有由下告上之词,则为奏疏;有同辈相告之词,则为书启尺_。”鲁迅《花边文学·一思而行》:“看郑板桥《道情》一遍,谈幽默十天,买袁中郎尺牍半本,作小品一卷。”⒊文辞。引《南史·蔡景历传》:“景_少俊爽,有孝行,家贫好学,善尺_,工草隶。”《资治通鉴·汉灵帝熹平六年》:“帝好文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并待制鸿都门下,后诸为尺_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金元好问《中州集·刘勋》:“少宣长於尺_,落笔皆有可观。”⒋指墨迹,字迹。引《新唐书·儒学传上·欧阳询》:“询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_所传,人以为法。”

三、国语词典

尺牍,本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后借指书信。

四、网络解释

尺牍尺牍是一个词语,读音为chǐdú,指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信札,书信;文辞或者墨迹,字迹。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多长一尺左右,故有“尺牍”之称,多用于书法、绘画。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牍、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尺牍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为信件的代称。

关于尺牍的近义词

书翰信札书信函牍函件书牍尺素竹简文书翰札

关于尺牍的诗词

《清平乐·题《柳如是诗集附尺牍》,野侯先生藏》《月底修箫谱·题随园女***尺牍墨迹》《题唐才常君尺牍》

关于尺牍的诗句

尺牍还内降尺牍百封虚有意尺牍倒陈遵

关于尺牍的词语

连篇累牍连篇_牍苞苴竿牍连编累牍辍毫栖牍案牍之劳联篇累牍累牍连篇文牍主义案牍劳形

关于尺牍的造句

1、正是由于唱和诗鲜明的交际性、承担尺牍的功能、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以文为诗”。

2、他从腰间褡包内摸出厚厚两轴绢丝手卷,递给紫元宗,道昔年我拜访道宗祖师,他们多馈赠所著道书,都是些竹简尺牍。

3、书中有二十多副对联,两篇祭文,一篇残赋,一篇骈体文的劝进表,十几封尺牍及数十首诗词和诗钟。

4、我们应该看到,只要学会辩证地扬弃,尺牍专用语在现代信函写作中仍然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5、魏晋六朝行草尺牍独特的章法形式的出现绝非偶然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尺牍的详细信息

两牍的成语两牍的成语是什么

牍聿的成语有:长篇累牍,辍毫栖牍,案牍之劳。

牍聿的成语有:长篇累牍,辍毫栖牍,案无留牍。2:注音是、ㄉㄨ_ㄩ_。3:结构是、牍(左右结构)聿(独体结构)。4:拼音是、dúyù。

牍聿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1.簿籍。

二、引证解释

⒈簿籍。

关于牍聿的词语

累牍连篇岁聿其暮案牍劳形案牍之劳岁聿云暮案无留牍连编累牍连篇_牍联篇累牍盈篇累牍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牍聿的详细信息

牍在文言文翻译

两牍的成语有:案牍之劳,累牍连篇,长篇累牍。

两牍的成语有:累牍连篇,长篇累牍,案无留牍。2:拼音是、liǎngdú。3:注音是、ㄌ一ㄤˇㄉㄨ_。4:结构是、两(独体结构)牍(左右结构)。

两牍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指原告之诉状和被告之答辩状。

二、引证解释

⒈指原告之诉状和被告之答辩状。引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立状式》:“两_当前,殊难黑白。”

三、网络解释

两牍两牍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iǎngdú,是指原告之诉状和被告之答辩状。

关于两牍的词语

辍毫栖牍苞苴竿牍案牍之劳连篇累牍联篇累牍累牍连篇案无留牍案牍劳形盈篇累牍长篇累牍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两牍的详细信息

什么无留牍

1. 牒在古文中的意思

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用竹或木制成的短简。将短简编连在一起也称为牒。

1. (会意。从片,叶( yè)声。古时木片也常用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简札)

2. 同本义。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 [writing slip]

版,札也。——《说文》。按,小简曰牒,大简曰册。薄者曰牒,厚者曰牍。

受牒而退。——《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截以为牒。——《汉书·路温舒传》

王牒石记。——左思《吴都赋》

3. 又如:金牒;玉牒

4. 特指谱籍

余读牒记。——《史记·三代世表》。索隐:“记系谥之书,以牒为之。”

5. 又如:谱牒;家牒

6. 通常由官方颁发的证明某事的文件

昨夜军牒来,电兵万五千。——唐·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

7. 如:通牒;牒文(公文;文书);牒旨(命令);牒署(办理;管理)

8. 书籍,簿册

壮志异时 (将来) 开史牒。——宋· 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

其高第者上名牒。——《后汉书·质帝纪》

9. 讼辞,状子

2. 文言文翻译 周俱累,因具牍呈县

原文:

湖州赵三与周生友善,约同往南都贸易。赵妻孙氏不欲夫行,已闹数日矣。及期黎明,赵先登舟,因太早,寐舟中。舟子张潮利其金,潜移舟僻所沉赵,而复诈为熟睡。周生至,谓赵未来,候之良久,呼潮往促。潮叩赵门呼:“三娘子!”因问:“三官何久不来?”孙氏惊曰:“彼出门久矣,岂尚未登舟邪!”潮复周,周惊异,与孙分路遍寻,三日无踪,周俱累,因具牍呈县。县尹疑孙有他故,害其夫。久之,有杨评事者,阅其牍曰:“叩门就叫三娘子,定知房内无夫也。”以此坐潮罪,潮乃服罪。

译文:

湖州赵三和周生是好朋友,约定一块到南都经商。赵三的老婆孙氏不同意他远行,已经 争吵了几天。到行期清早,赵三先上了船,因为太早,便和衣睡着了。船户张潮贪图他的财 物,偷偷地把船开到偏僻地方,将赵三沉到水中,然后开回原处,装睡觉。周生来时,他 说赵三还未到,等了好久。周生叫张潮前去催促赵三上船。张潮叩赵家的门叫道:“三娘子 ! ”接着问:“三掌柜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上船 ? ”孙氏大惊说:“他出门很久了,怎么还没有上船呢 ! ”张潮回复周生,周生很惊讶,就同孙氏分路去找赵三,找了三天也没见到踪迹 。周生怕连累自己,写了状子报县。县官怀疑妇人与人通奸,谋害了丈夫。过了很长时间,有 个姓杨的评事,看了呈文说:“敲门就叫三娘子,一定是知道家中没有赵三。”又传讯这条 船上的水手审问,水手交代了实情,张潮才认罪服法。

南都——明人称南京为南都。

寐——不脱衣服睡觉。

惧累——害怕受牵连。

有他——有 *** 。

评事——官名,属大理寺,主管评判诉讼。

吐实——交代了事实。

3. 文言文翻译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

长:擅长。

室:家。

案:桌子。

辄:就。

至:至于。

值:遇到。

活:使……活。

译文

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4. 在古文中,蔬,牍,移,分别是一种文体.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疏下情上达叫做疏上,疏是疏通的意思。也是自汉朝始创的文体,实际上即是奏的一类。唐宋到清代都有这一文体。后世又以奏疏为群臣论谏的总名。但私人书信中也有用疏的名称的,如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移书春秋时的官吏通书函往来,称为遗书。如《左传》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楚子重子反书。又称为贻书,后转作移书,如没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魏晋以后称为移,唐用于诸司自相质问,名称不一,故总名公移以概括。清朝用于武营往来和州4县相交涉公事。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

牍作为一种古文文体我还没找到资料:

只有“判牍”

——一种文体,判决司法案件所用,多为四六骈体文。

——判牍者,古代官司判决公事之文牍也。判之本义为分,牍之本义为书版。

牍 dú 名

(形声。从片,卖声。“片”,本指木头竖剖成的一半。古时用木片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古代写字用的木片,也称木简)

牍,书版也。长一尺,既书曰牍,未书曰椠。——《说文》

与人尺牍。——《史记·陈遵传》

削牍为疏。——《史记·游侠原涉传》。注:“木简也。”

吏乃书牍背示之。——《史记·周勃传》

握牍持笔。——杨修《答临淄侯笺》

又如:牍背(狱吏于书板背面书写文句。后用为遭受冤狱的典实)

引申为公文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唐·刘禹锡《陋室铭》

又如:牍尾(文书的末端);牍书(官署文书)

信件,通信者之间互相写的信。如:书牍;尺牍

书籍。如:史牍(史书);牍籍(簿籍);牍簿(簿书)

案无留牍什么意思?

案无留牍。

案无留牍的具体介绍:

案无留牍,汉语成语,拼音是àn wú liú dú,意思是指桌案上没有积压的公文。形容办理公务干练、及时。出自清·朱彝遵《商丘宋氏家乘》。清·朱彝遵《商丘宋氏家乘》序:“一十七年,国奢示之以俭,事烦行之以简,月要岁会,久而案无留牍。”

成语的具体介绍:

成语(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代汉语词汇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词目

案无留牍

发音

àn wú liú dú

释义

桌案上没有积压的公文。形容办理公务干练、及时。

引用

《清史稿》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八 ...其归,报金巨万,大钰却不受。四年,保用知县,授浙江仙居知县, 案无留牍 。地瘠民贫,逋赋多,大钰在官,民争输纳。寻捐知府,浙江... 《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 办义赈善人是富 盗虚声廉吏难为 ...一连十几日,下属应送的到任规,一处没有,而且弄得是政简刑清, 案无留牍 ,连下属申详的案件,半个月来,亦是一桩没有。并不是德化... 《施公案》第474回 传县令录供拟抵 归故里毙命离奇 ...萧县出缺,便令他前来接篆。到任之后,果然一清如洗,一明似镜, 案无留牍 ,钱不私留;三月之后,萧县的绅民无不颂声载道。这日正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