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世而名不称_没世而名不称焉的拼音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7-31 0
  1.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是什么意思?
  2. 孔子名言
  3. 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古文翻译器扫一扫)
  4. 为什么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5. 墨子庄子孔子孟子名言

中国古代称谓:

1、宗族称谓

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没世而名不称_没世而名不称焉的拼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2、亲属称谓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称贤内助。

曾孙:孙之子。

玄孙:曾孙之子。

来孙: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父 (伯父) : 父之兄。

叔父:父之弟。

世母 (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舅:母之从元弟。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3、皇族称谓

皇帝:中国在公元前22重年,秦王羸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

万岁:皇帝的代名词,一种说法认为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用“万岁”自称,而相沿下来的。

皇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太上皇:帝王尊其父为太上皇;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并自称太上皇;天子之父参与国政,称太上皇帝。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皇太子。一般称预定继承君位的长子为“太子”。

贵嫔:妃嫔的称号。汉元帝时始置,原为妃嫔中之第一级。自魏晋至明均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昭仪:妃嫔的称号。三国魏文帝时始置,仅次于皇后,晋及南北朝多沿置。

贵妃:妃嫔的称号。南朝宋武帝时始置,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世子:帝王示诸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称太子,清代则封亲王的嫡长子为世子。

太孙:皇帝的长孙称太孙。历代王朝往往于太子殁后册立太孙为预定之皇位继承人。

公主:帝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大致沿用。

翁主:汉代制度,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的郡主。

附马:皇帝的女婿称驸马,非实官。清代称“额驸”。

4、官场称谓

宰相:我国封建社会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意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

丞相:官名。长期以来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称,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太尉:官名。秦时的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汉初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又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后代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至明代废。

侍郎:官名。汉武帝时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

郎中:官名。始设于秦,在宫闱中掌皇帝宿卫。自隋代,为各司的主官,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部员。

卿: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

将军: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后用于都督军事的武官。

太师: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加官,仅示荣宠而无实职。太师还是辅导太子的官,称太子太师。

太傅: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名同太师。西汉时把辅导太子的官称为太子太傅。

巡抚:官名。始置于明太祖朱元璋,职能同于中央官员巡抚地方的“钦差大臣”。

总督: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

都督:汉末始设。三国时都督为率兵打仗的将帅,魏晋以后,都督成了驻地的刺史,成了辖区的军政总首长。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临时出外,办理重大的官员,称钦差大臣。

节度使:官名,武将统兵出战称总管,无事时镇守边地则称大都督。唐代,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形成所谓“藩镇割据”。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讳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 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交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从称谓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古代文化常识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是什么意思?

人的名,树的影。—— 评书表演艺术*** 单田芳

名声是死者的太阳。—— 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名声名言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新五代史·王彦章传》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王彦章传》。这两句大意是:豹子死后留下美丽的毛皮,人死后留下美好的名声。与这两句意思相近的民间谚语还有“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等,都是强调人来到世上,应该努力奋斗,积极进取,或轰轰烈烈地干出一番事业,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或在某些方面有所建树,垂范后世。这样死后就能留下美名,让人们敬仰、怀念。本名句可供勉励青少年勤勉奋进,努力拼搏,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迹、留名青史时引用。也可用“强调人生在世,应该洁身自好,保持清白的名节,“留取丹心照汗青”。

名不常存,人生易灭。—— 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 仲长统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卫灵公》

见《论语·卫灵公》。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疾:忧虑,担心。没(mò末)世:终生。没,一直到完了。称:称道,赞扬。本句大意是:君子最担心的是自己毕生名声不被人称颂。名声记录着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标志着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因此古往今来,所有的志士仁人,都无比珍视自己的名声。要想博得好名声,就要兢兢业业、谨谨慎慎,一生对自已的行为负责。应该勤勤恳恳,努力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而不能庸庸禄禄、无所事事.更不能为非作歹,横行不法。本名句可供劝诫青少年珍视自已的名声时引用。

只有美德是永恒的名声。—— 意大利学者 彼特拉克 关于名声的名言

爱名声是最强的虚荣心。—— 美国哲学家、诗人 桑塔亚那

名声若日月,功射如天地。——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王霸》

战国·荀况《荀子·王霸》。这两句大意是,一个人的名声之高如日月高悬,光照寰宇;功劳之大如天广地厚,覆载万物。荀子认为这样的人物就能使“天下之人,应之如景(影)响”;意即选样的人物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如影随形,如响留声。”现在可用以歌颂名望极高、功劳极大的人。

不求立名声,所贵去瑕疵。—— 唐代诗人 王建

患名之不立,不息年之不长。——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魏书·贾逵传》 名声名言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贾逵传》。患:忧虑.害怕。名:美好的名声。年:指年齿,涛命。这两句大意是:只怕美好的名声树立不起来,不怕寿命短促,曹操东征时进人贾逵的祠庙,回想起他部下这位大将的业绩,怆然有怀,发出了这番感慨。人活在世上,不仅要珍视自己的生命,更要珍视自己的名声。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先烈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虽然寿命并不长,但却能名垂青史,彪炳千秋。如果一个人混混噩噩地活着,对杜会没有一点积极的贡献,那么即使长命百岁,也没有任何价值。这个名句可供劝勉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努力奋斗.争取立名时引用。

真正的名声,是在虚荣之外。—— 莱昂

不怕名声臭,就怕没没无闻。—— 台湾言情作家 席绢 《倾星》

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 汉代学者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声、名:皆指名声,两句互文见义。弦管:弦乐器与管乐器,泛指音乐,这里指谱成歌曲歌颂传唱。竹帛:可供书写用的竹简、白绢,借指典籍。这两句大意是:名声可谱成音乐,戴进史册,千秋传唱,万古流芳。这两句可以概括成“被之管弦”、“名垂青史”的成语,用以赞美人的名声好,功劳大,永远被人歌唱赞颂,流芳史册,永垂不朽。

依靠别人的名声生活是可悲的。—— 古罗马诗人 尤维纳利斯 关于名声的名言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战国时期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

名声有时会产生某些无用的东西。—— 英国神学家、历史学家 托马斯

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 明末清初诗人 吴伟业 《自叹》

清·吴伟业《自叹》。这两句大意是:耽误尽我的一生的就是这一官职,抛弃家庭是容易的,但要改变自己屈节仕清的名声是多么难啊,吴伟业是明末著名诗人,曾任明朝翰林院编修、左庶子。明亡后屈节事清,官国子监祭酒,因而遭到时人的非议。此诗是他自叹之作,反映了他的悔恨和苦闷心情。可化用来表示在大是大非上一定要十分谨慎,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对名声的蔑视会导致对美德的蔑视。—— 英格兰文艺复兴剧作家、诗人 琼森 名声名言

名者实之宾也,实有美恶,名亦随之。—— 宋代诗人 何坦 《西畴老人常言》

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宾:从。这几句大意是:名声是实际行为的随从,行为有美有丑,名声的好坏也根据实际行为的美丑随之而来。名实相生。名与实互相依存,相辅相成,有其实也必有其名,名实不副者是经不起历史的检验的。

有名声而不被了解比没有名声更难堪。——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 罗曼·罗兰

仅仅为了名声而冒险的人毕竟是愚蠢的。—— 苏格兰作家 史蒂文森 《英国海军名将录》

拥有一个好的名声比拥有金钱更显得重要。—— 赛勒斯 关于名声的名言

人有一个好名声,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产。—— 英国历史学家 托·富勒

你不诋毁死者的名声,你的名声才能永存。—— 波斯诗人 萨迪

名声是一座活动的桥梁,可以令人飞渡深渊。—— 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批评是一个批评家以分享艺术家名声垢艺术。—— 美国戏剧评论家 乔·琼·内森 名声名言

无论谁想获得自尊的名声,都应该隐藏起他的自负。—— 英国作家,政治家 斯威夫特 《杂感》

我所希冀的名声只是让人知道我曾安静地度过一生。—— 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思想家 蒙田

除了人类幸福的劳动之外,找不出真正的恒久名声。—— 美国哲学家 索姆奈

显赫的名声是一种巨大的音响,其音愈高,其响愈远。—— 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拿破仑 关于名声的名言

如果我小心照顾我的品格,我的名声便会照顾它自己。—— 模蒂

女人的诚实出自她对名声的珍惜,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求。—— 法国作家 拉罗什富科

赢得名声的艺术家常为此受苦,因此,通常他们的最佳。—— 德国作曲家 贝多芬

一切名声都享有一种难以想象的威信,而不管名声从何而来。—— 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名声名言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下》

孟子说:“爱名声的人,能够让出大国国君的位置,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就是让出一小筐饭,一碗汤,脸色也会显出不高兴。”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盗名。上士闭心,中士闭口,下士闭门。—— 南北朝教育家和文学家 颜之推

没有什么东西比功名欲更自私,为别人劳动只是为了换取自己的名声。—— 兰多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接下骡子,我多给你一瓶酒,敲着锣鼓给你扬名去。—— 20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 莫言 《丰乳肥臀》 关于名声的名言

谈到名声、荣誉、快乐、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相比,它们都是尘土 —— 英国生物学家 达尔文

最大的困难是:第一获得名声,第二活着的时候维持它,第三死后还能保持它。—— 海顿

除了能造福于人类的工作之外,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事业能真正而永久的名声了。—— 美国社会学家 查·萨姆纳

谁能比这种人更痛苦呢,他们人虽在世,却已亲身参加了埋葬自己名声的丧礼?——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 培根 名声名言

品格如同树木,名声如同树阴。我们常常考虑的是树阴,却不知树木才是根本。—— 美国第16任总统 林肯

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样对你们的事业非常有帮助。—— 阿里巴巴集团和首席执行官 马云

父亲的名声有时无助于儿子,却反而会淹没他:他们彼此站得太近,阴影扼杀了成长。—— 英国诗人 本·琼森

嫉妒心是荣誉的害虫,要想消灭嫉妒心,最好的方法是表明自己的目的是在求事功而不求名声。——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 培根 关于名声的名言

名声,你激励培养着纯洁的心灵,你是高尚者的最后一个弱点,鄙视欢乐,使人在艰苦中苦度时光。—— 英国诗人 弥尔顿

名声是无味的向日葵,戴着一顶华丽而俗不可耐的金冠;友谊则是鲜润的玫瑰花,褶褶瓣瓣散发着沁人的芳香。—— 美国***官 霍姆斯

有人天生有智慧;但他们,就象生来富有的人们,由于忽视对财富的培植增益,由于欠上债务,最后可以变成乞丐;而且失去他们的名声。—— 英国农学家和经济学家 杨格

爱情中有两种坚贞不渝:一种是由于我们不断地在我们的爱人那里发现可爱的新特点;另一种则不过是由于我们想获得一种坚贞不渝的名声。—— 法国作家 拉罗什福科 名声名言

在现在这个社会,男性的名声并不好。当男人开枪的时候,就好象开枪是他的天职一样,他别无选择。然而当一个女孩开枪的时候,那才真正意味着什么。—— 日本知名动画导演、动画师及家 宫崎骏。

孔子名言

译文:孔子编定了《春秋》,乱臣贼子非常害怕。

出自: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原因:沧海横流之时,孔子编定春秋,寓说理于叙事之中,体现出来的褒善贬恶的政治理性,成为了后世所流传的“春秋大义”.希望借此提供“历史经验”,警戒后人.这个东西后来人们称之为“春秋笔法”.《春秋》面世之后,世间有无数“微言大义”的论者,更有众多“成仁取义”的志士,让历代“乱臣贼子”为之却步.

概括一下,是“春秋大义”震慑了乱臣贼子,是“春秋笔法”刺痛了乱臣贼子,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舆论的力量.

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古文翻译器扫一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为什么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

1、《伯夷列传》注释和翻译如下:世上记事的书籍虽然很多,但学者们仍然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为征信的凭据。《诗经》、《尚书》虽有缺损,但是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都是可以见到的。尧将退位,让给虞舜,还有舜让位给禹的时候,都是由四方诸侯长和州牧们推荐出来的,于是,让他们先试着任职工作,主持事务数十年,做出了成就,建立了功绩,然后再把大政交给他们。这是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的统领者,把天下移交给继承者就是如此的困难。然而,也有人说过,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以为是一种耻辱而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代的时候,又有卞随、务光等人。这些人又为什么要受到称许呢?太史公说:我登过箕山,相传山上有许由之墓。孔子依次评论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对吴太伯和伯夷等讲得很详细。我听说许由、务光等节义品德至为高尚,而经书中有关他们的文辞却一点儿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是老记着人家以前的过错,因此怨恨他们的人就少。”“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对伯夷兄弟的用意深感悲痛,但看到那些逸诗又感到诧异。他们的传记说道: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到了父亲去世以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便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关心老人,抚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达那里,西伯已去世了。武王用车载着西伯的神主,追谥为文王,率军东进去征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而谏阻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国君,这难道可以算做仁德吗?”周王左右的人准备杀掉他们,太公说:“他们是义人啊!”扶着他们离开了。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为了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食薇菜充饥。到了由于饥饿而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西山啊,些那薇菜呀!用暴力来取代暴力,不知道这是错误的。神农、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相禅让,圣人倏忽辞世去,我辈今日向何方?啊,别啦,永别啦!命运衰薄令人哀伤!”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中。从这些记载来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有人说:“天道并不对谁特别偏爱,但通常是帮助善良人的。”像伯夷、叔齐,总可以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吧!难道不是吗?他们行善积仁,修养品行,这样的好人竟然给饿死了!再说孔子的七十二位贤***这批人吧,仲尼特别赞扬颜渊好学。然而颜回常常为贫穷所困扰,连酒糟谷糠一类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去世了。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到底是怎样的呢?盗跖天天在无辜的人,割人肝,吃人肉,凶暴残忍,胡作非为,聚集党徒数千人,横行天下,竟然能够长寿而终。他又究竟积了什么德,行了什么善呢?这几个例子是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了。若要说到近代,那种品行不遵循法度,专门违法乱纪的人,反倒能终身安逸享乐,富贵优裕,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而有的人居住的地方要精心地加以选择;说话要待到合适的时机才启唇;走路只走大路,不抄小道;不是为了主持公正,就不表露愤懑,结果反倒遭遇灾祸。这种情形多得简直数也数不清。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孔子说“主义不同的人,不互相商议谋划”,都各自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孔子又说:“富贵如果能够求得,就是要干手拿鞭子的卑贱的职务,我也愿意去干;如果不能求得,那还是按照我自己的喜好去干吧!”“天气寒冷以后,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世间到处混浊龌龊,那清白高洁的人就显得格外突出。这岂不是因为他们是如此重视道德和品行,又是那样鄙薄富贵与苟活啊!“君子感到痛心的是到死而名声不被大家所称颂。”贾谊说:“贪得无厌的人为追求钱财而不惜一死,胸怀大志的人为追求名节而不惜一死,作威作福的人为追求权势而不惜一死,芸芸众生只顾惜自己的生命。”“同是明灯,方能相互辉照;同是一类,方能相互亲近。”“飞龙腾空而起,总有祥云相随;猛虎纵身一跃,总有狂风相随;圣人一出现,万物的本来面目便都被揭示得清清楚楚。”伯夷、叔齐虽然贤明,由于得到了孔子的赞扬,名声才更加响亮;颜渊虽然好学,由于追随孔子,品德的高尚才更加明显。那些居住在深山洞穴之中的隐士们,他们出仕与退隐也都很注重原则,有一定的时机,而他们的名字,就大都被埋没了,不被人们所传颂,真可悲啊!一个下层的平民,要想磨练品行,成名成家,如果不依靠德高望重的贤人,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名声流传于后世呢?

2、《伯夷列传》原文如下: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古文翻译器扫一扫

原文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

参考译文陈平很害怕,就解开衣服赤身露体地帮助船夫撑船

此文出自:司马迁著《史记·陈丞相世家》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sha平。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人知其无有,乃止。

田单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田单列传》原文: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_王时,单为临_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齐_王出奔,已而保莒城。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安平,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以_折车败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东保即墨。燕既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

燕军闻齐王在莒,并兵攻之。淖齿既杀_王于莒,因坚守距燕军,数年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_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溢,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_,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乃迎襄王于莒,入临_而听政。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

《史记·田单列传》译文:

田单,是齐王田氏宗室的远房亲属。齐_王时代,田单为临淄管理市场的人员,不被人知晓。等到燕国使者乐毅攻败齐国,齐_王逃走了,后来不久退守莒城。

燕国军队迅速地长途进军平定齐国绝大部分地区,而田单逃奔安平,让同一家族的人把轴两头的尖端部分统统锯断,再用铁箍包住。待到燕国军队攻打安平,城墙倒塌,齐人奔逃,抢路逃跑,由于车轴头被撞断,车子也就毁坏了,被燕军所俘虏。

惟有田单宗族之人由于铁帽包住了车轴的缘故,得以逃脱。往东逃到即墨,据城坚守。燕军已经使齐国其他城邑全都投降了,只有莒城和即墨没有攻下。燕军听说齐王在莒,合兵攻打它。淖齿已经在莒城杀死_王,因为坚守抵抗燕军,数年没被攻下。燕国率军向东围困即墨。即墨的长官出城与燕军作战,战败而死。

城同推举田单,说:“安平之战,田单宗人因为铁笼得以保全,熟悉兵法。”拥立做将军,凭借即墨城来抵御燕军。过了不久,燕昭王死了。惠王即位,与乐毅有隔阂。田单听说后,对燕国施用反间计,扬言说:“齐王已死,城邑没有被攻下的只有两座了。

乐毅害怕被杀而不敢回去,用攻打齐国做幌子,实际是想联合即墨和莒的守军,自己来做齐王。齐人没有归附,所以暂且缓攻即墨以等待即墨一带的人慢慢归附乐毅。齐人所害怕的,是只怕别的将领来了,那样即墨城就毁灭了。燕王以为这是对的,派骑劫代替乐毅。

乐毅于是回到故国赵国去,燕国将士气愤。田单于是扬言说:“我只害怕燕军将所俘虏的齐国士兵割掉鼻子,并把他们放在燕军前面的行列来同齐军作战,即墨被攻下了。”

燕人听说了它,按照田单散布的话去做。城中的人看见齐国那些投降燕军的人都被割掉鼻子,都愤怒,坚守城邑,只怕被活捉。田单又施用反间计说:“我害怕燕军挖掘我们城外的坟墓,侮辱我们的祖先,当会为此感到痛心。”燕军挖掘全部的坟墓,焚烧死尸。即墨人从城上望见,都流泪哭泣,都想出战,怒气自然比原来大了十倍。

田单知道士兵激起了斗志,可以用于作战了,就亲自拿着筑板和铁锹参加修建防御工事。和士兵分担辛劳,把妻妾编在军队里服役,要他们把饮食全都拿来犒劳将士。令披甲的士兵埋伏,让老弱妇幼登上城墙,派遣使者向燕约定投降,燕军都高呼万岁。

田单又收集百姓的黄金得到千镒,命令即墨的富豪赠给燕国将领,说:“即墨马上投降,希望不要掳掠我同族的妻妾,令他们安居。”骑劫非常高兴,答应他。燕军由此而更加松懈。

田单于是在城内收集到一千多头牛,叫人做了深红色绸衣给牛穿上,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龙形花纹,把锋利的尖刀绑在牛角上,把淋了油脂的芦苇扎在牛尾上,再给芦苇梢点火燃烧。在城墙上挖数十个洞,夜晚放开牛,五千多名壮士跟随在牛的后面。

牛尾灼热,愤怒地冲向燕军,燕军非常惊异。牛尾上有火把,明亮耀眼,燕军看见狂奔的火牛全身都是龙纹,被它冲撞的不是死就是伤。五千人衔着枚趁机攻击燕军,而城中人擂鼓呐喊追击燕军,老弱都击打家中各种铜制器具制造声响,声音震天动地。燕军非常惊惧,失败逃走。

齐人接着诛杀对方的将领骑劫。燕军纷乱逃走,齐人追赶逃跑的敌人,所经过的城邑都背叛了燕国,重新回归齐国。田单的兵力一天比一天多,乘着胜利的威势,燕军天天败逃,终于退动了黄河北岸。而齐国的七十多座城邑又成为齐国领土。于是到莒城迎接齐襄王,进入临淄处理政事。襄王封赏田单,封号为安平君。

扩展资料:

田单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房本家。在齐_王时,田单担任首都临淄佐理市政的小官,并不被齐王重用。后来,到燕国派遣大将乐毅攻破齐国,齐_王被迫从都城逃跑,不久又退守莒城。在燕国军队长驱直入征讨齐国之时,田单也离开都城,逃到安平,让他的同族人把车轴两端的突出部位全部锯下,安上铁箍。

不久,燕军攻打安平,城池被攻破,齐国人争路逃亡,都因被撞得轴断车坏,被燕军俘虏。只有田单和同族人因用铁箍包住了车轴的缘故,得以逃脱,向东退守即墨。这时,燕国军队已经全部降服了齐国大小城市,只有莒和即墨两城未被攻下。

燕军听说齐_王在莒城,就调集军队,全力攻打。大臣淖齿就杀死了齐_王,坚守城池,抗击燕军,燕军几年都不能攻破该城。迫不得已,燕将带兵东行,围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官员出城与燕军交战,战败被杀。

即墨城中军民都推举田单当首领,说:“安平那一仗,田单和同族人因用铁箍包住车轴才得以安然脱险,可见他很会用兵。”于是,大家就拥立田单为将军,坚守即墨,抗击燕军。过了不久,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登位,他和乐毅有些不和。田单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派人到燕国去行使反间计,扬言说:“齐_王已被杀死,没被攻克的齐国城池只不过两座而已。

乐毅是害怕被杀掉而不敢回国,他以讨伐齐国为名,实际上是想和齐国兵力联合起来,在齐国称王。齐国人心还未归附,因此暂且拖延时间,慢慢攻打即墨,以便等待时机成熟再称王。齐国人担心的是,唯恐其他将领来带兵,即墨城就必破无疑了。”燕惠王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就派大将骑劫去代替乐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田单列传

佞幸列传原文及翻译

奇数段是原文偶数段是译文

石显字君房,济南人;弘恭,沛人也。皆少坐法腐刑,为中黄门,以选为中尚书。宣帝时任中书官,恭明习法令故事,善为请奏,能称其职。恭为令,显为仆射。元帝即位数年,恭死,显代为中书令。

济南:邵名。治东平陵。沛:郡名。治相县。中黄门:宦官。中尚书:官名。掌文书章奏。中书:当作“中尚书”。令:指中书令。掌传宣诏命。仆射:指中书仆射。中书令的副手。

是时,元帝被疾,不亲政事,方隆好于音乐,以显久典事,中人元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事无大小,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显为人巧慧习事,能探得人主微指,内深贼,持诡辩以中伤人,忤恨眶眦,辄被以危法。初元中,前将军萧望之及光禄大夫周堪、宗正刘更生皆给事中。望之领尚书事,知显专权邪辟,建白以为“尚书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武帝游宴***,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罢中书宦官,应古不近刑人。”元帝不听,繇是大与显忤。后皆害焉,望之***,堪、更生废锢,不得复进用,语在《望之传》。后太中大夫张猛、魏郡大守京房、御史中丞陈咸、待诏贾捐之皆尝奏封事,或召见,言显短。显求索其罪,房、捐之弃市,猛***于公车,咸抵罪,_为城旦。及郑令苏建得显私书奏之,后以它事论死。自是公卿以下畏显,重足一迹。

中人无外党:竟谓宦官少骨肉之亲,无婚姻之家。白决:报告决定。诡辩:颠倒是非或似是而非的辩论。被:加也。初元:汉元帝年号,共五年。萧望之:本书有其传。刘更生:即刘向。本书卷三十六有其传。给事中:侍从皇帝左右。建白:提出建议的报告。古不近刑人:《礼》有“刑人不在君侧”之说。废锢:罢官后,不再任用。张猛:张骞之孙。见《张骞传》。京房: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陈咸:本书卷六十六有其传。贾捐之:本书卷六十四下有其传。苏建:本书卷五十四有其传。重足一迹:迭足而立,不敢前进,极为恐惧貌。

显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为党友,诸附倚者皆得宠位。民歌之曰:“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缓若若邪!”言其兼官据势也。

印:指官印。累累:多貌。绶:指印绶。若若:长而下垂貌。

显见左将军冯奉世父子为公卿著名,女又为昭仪在内,显心欲附之,荐言昭仪兄谒者造修敕宜侍帷幄。天子召见,欲以为侍中,逡请间言事。上闻逡言显颛权,天子大怒,罢遣归郎官。其后御史大夫缺,群臣皆举逡兄大鸿胪野王行能第一,天子以问显,显曰:“九卿无出野王者。然野王亲昭仪兄,臣恐后世必以陛下度越众贤,私后宫亲以为三公。”上曰:“善,吾不见是。”乃下诏嘉美野王,废而不用,语在《野王传》。

冯奉世:本书有其传。昭仪:妃嫔的称号。内:指宫内。谒者:官名。属郎中令。冯逡:冯奉世之子。敕:严整。侍帷幄:指侍从天子。侍中:官名。侍从天子,出入宫廷。请间:要求个别谈话。归郎官:谓仍为谒者。不见是:言不见此理。《野王传》本书卷七十九《冯奉世传附野王传》。

显内自知擅权事柄在掌握,恐天子一旦纳用左右耳目,有以间己,乃时归诚,取一信以为验。显尝使至诸官有所征发,显先自白,恐后漏尽宫门闭,请使诏吏开门。上许之。显故投夜还,称诏开门人。后果有上书告显颛命矫诏开宫门,天子闻之,笑以其书示显。显因位曰:“陛下过私小臣,属任以事,群下无不嫉妒欲陷害臣者,事类如此非一,唯独明主知之。愚臣微贱,诚不能以一躯称快万众,任天下之怨,臣愿归枢机职,受后宫扫除之役,死无所恨,唯陛下哀怜财幸,以此全活小臣。”天子以为然而怜之,数劳勉显,加厚赏赐,赏赐及赂遗訾一万万。

间:离间。取一信以为验:谓取一实事以证左右所言之虚诬。过:犹“误”。任:犹“当”。加厚:此二字疑倒。赂遗:指吏民赠送财物。

初,显闻众人匈匈,言己杀前将军萧望之。望之当世名儒,显恐天下学士姗己,病之。是时,明经著节士琅邪贡禹为谏大夫,显使人致意,深自结纳。显因荐禹天子,历位九卿,至御史大夫,礼事之甚备。议者于是称显,以为不妒谮望之矣。显之设变诈以自解免取信人主者,皆此类也。

汹汹:扰攘不安貌。贡禹:本书卷七十二有其传。

元帝晚节寝疾,定陶恭王爱幸,显拥佑太子颇有力。元帝崩,式帝初即位,迁显为长信中太仆,秩中二千石。显失倚,离权数月,丞相御史条奏显旧恶,及其党牢梁、陈顺皆免官。显与妻子徒归故郡,忧满不食,道病死。诸所交结,以显为官,皆废罢。少府五鹿充宗左迁玄菟太守,御史中丞伊嘉为雁门都尉。长安谣曰:“伊徙雁,鹿徙菟,去牢与陈实无贾。”

晚节:犹言晚年。长信:宫名。太后所居。长信中太仆,掌太后车驾。丞相御史: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妻:指石显之妻。古时宦者往往有妻。“伊徙雁”三句:此谣意谓伊嘉得为雁门都尉,五鹿充宗迁为玄菟太守;牢梁、陈顺二人皆免官而无求取。贾:求取。

奇数段是原文偶数段是译文

墨子庄子孔子孟子名言

因为春秋时期,诸侯割据争霸,礼法遭践踏.

邦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邦无道则礼乐征伐字诸侯出.

孔子向来注重礼仪,肯定不希望这种局面出现.于是作春秋,严厉斥责个诸侯的无视礼法行径.

从另一方面说,来自“传统”方面的压力也并不会完全解除.我们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国人的一种很强的信念,它实际上具有宗教的意义,代表了国人超越死亡的一种方式.与西方不同,对于中国人来说,更重要的或许不是什么“彼岸世界”,而是我的生命通过子孙后代,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上延续,也就是在《愚公移山》中所说“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所以,中国人诅咒人最重的话语莫过于“断子绝孙”.现在你突然说要“单身”,要人为地使这个链条中断,这能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吗?

中国的学问中,大致以“经”与“史”两类最为重要.史书是用来记事的,而经书则旨在说明道理,规范人的行为.为什么自“五四”始,学校里是否倡导“读经”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经书”代表了一整套的和行为规范,正是这一套行为规范关涉到我们所讨论的“传统”.历史上的教育就是从“读经”开始,就是说,教育本质上或者说占首位的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规范行为.这一点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完全接不上了.

说到底,中国传统思想学问是“经”、“史”不分的,史书记事的目的也是为了说明道理,规范人的行为.所以王阳明说:“以事言曰史,以道言曰经.事即道,道即事.”为什么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春秋》原是我国最早的编年史,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记修订而成.一部历史书为什么会使“乱臣贼子惧”?因为《春秋》是寓褒贬于记事之中,后来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和上一点相联系,中国人实际上是不擅长讲故事的,或者说不推崇讲故事.中国**在惊险***方面搞不过好莱坞,这也是原因之一.中国古典文学的正统是诗与散文,而不是戏剧与.一般认为,中国的是起于宋仁宗之时,当时称之为“”.“”主要的不是依靠情节与悬念,而是依靠事情本身的稀奇古怪,功能上是供“消遣”之用.起于宋仁宗时代,大盛于明朝,历史应当说也算是“古老”,但是始终登不上大雅之堂,说书的也只是民间艺人.真正受到重视已经是现代的事.当然,叙事艺术(、**等)真正辉煌起来在西方也是现代的事,现代生活个体化了,个体化才有更多的故事和想像的空间,千篇一律会有什么故事?所以,现代意义上的“故事”本质上与历史上的“”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现代主要的功能始终也不是被理解为“说故事”,而是附着了很多别的东西,这与“文以载道”的传统有关,而“文以载道”的背后隐含的就是“经史不分”,“叙事”和“说理”是统一在一起的,而且“叙事”的目的在于“说理”.

对于“传统”,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最基本的区分就是所谓“大传统”与“小传统”,也就是以典籍文化为代表的精英传统和体现在民众生活中的世俗化的传统.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二者之间区分的太甚,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实际上,更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整体性和贯通性.举个例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原是出自《孟子》,但是它不仅作为俗语在民间流行,而且在相当的一个时期成为百姓生活中的一种信念,你能够说它是属于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

再比如,人们自然会认为,故宫与百姓的四合院之间离得太远,没有什么可比性.实际上他们骨子里所体现的文化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中轴对称,有中心,有拱卫,有主有从,左辅右弼,四合院的门楼也要显示家族的气势,房屋及其使用要体现身分、辈分、等级等礼法秩序,这些都没有什么区别.在一定意义上说,故宫就是一个扩大的四合院.当然,气派上是不能够相比的.而且故宫是家国一体的,格局上是“前朝后寝”,前面是皇帝办公的地方,包括太和殿、中和殿、宝和殿;后面是皇帝安歇的地方,包括 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前朝后寝”体现的是国重于家的原则.人们容易注意到故宫庄严的一面,庭院、广场、前三殿的气势以及各种要显示皇权之尊严的烘托与陪衬;而实际上你也可以注意到,故宫也比较典型的体现了“居家过日子”的观念,里边并没有很多余的东西,结构上非常紧凑,差不多每一个建筑都考虑到实用的功能,几乎没有什么属于游玩一类的设计,这甚至与韩国故宫(景福宫)不同.游玩要去别的的地方,而故宫是按照“家”的理念设定的,当然这个“家”与百姓之家不同,皇帝要在里边接见大臣、议政、办公等等,这些都不妨碍它是一个“家”,因为中国本来就是家国一体的.

这里都有的

.ccnt.cn/china/history/history/zhanguo

参考资料:

.ccnt.cn/china/history/history/zhanguo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墨子: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伪诈)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载)行者也。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节俭则昌,*佚则亡。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力,形之所以奋也。圆,一中同长也

://zhidao.baidu/question/21382248.html?si=1

庄子名言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凡人心险于山川”–––

“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绰约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之外

“形(肉体)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只有一种元素,万物纷纷也只是一类)–

“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

“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栩栩然飞行的蝴蝶。……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必然陷入困境)–––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坏事不要触犯刑律。沿规律窍门而生存。这样,可以永保身体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养亲人,可以享尽天年)––––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经常因循)自然”–––––

“古之,其寝(睡觉)不梦,其觉(醒来)无忧,其食不甘(

“古之,不知悦生(不庆幸活着),不知恶死(不忧患要死)”––––––

“不以心捐道(不以主观改变客观),不以人助天(不以人为妨碍自然),是之谓

“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战而赢得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鱼儿与其以唾沫相互湿润,艰难活命,不如相互忘却,遨游于江湖自然之中;与其赞誉尧舜明君、指摘桀纣暴君,不如忘却是非,回归自然之道)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地载着我的形体,使我生活劳苦,使我老年逸乐,最终以死使我得以

“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生为累赘,死为解脱)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鱼而忘情于江湖,人忘情于自由之道)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不奔走操劳,去掉聪明才智,忘掉肉体,摒弃知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乘骑渺茫之鸟,出于宇宙深处,遨游于虚无之境,倘佯于无限之野)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境界最高的人,其心如镜子,照物而无情,不将就,不奉迎,不掩藏感情,所以他能轻视外物,用心不伤)。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当今的仁人志士,举目远望而生忧患之心。

“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指放纵欲望)而饕(贪婪于)富贵”–

“天下莫不以物(外物)易(改变)其性(本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为蝇头小利而献身),士(知识者)则以身殉(牺牲于)名,丈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伤害本性),以身为殉(以人身殉物),一也

“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与禽兽共同生存,与万物共同生长。不分君子小人,大家都无知;真实人性得以守住,大家都无欲,这叫做返璞归真。返璞归真,那么人民得以存养天性)

“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摘珠毁玉,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抛弃仁圣知识,才不会出现窃国大盗;毁掉珍珠宝玉,才不会发生小偷小摸的事;烧掉契约,砸烂玉玺,人民自然朴素无欲;打破容器,折断秤杆,人民

“多男子(男孩)则多惧(担心),富则多事,寿(长寿)则多辱”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掉自己)。忘己之人,是之谓之入于天(天人合一)”

“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知道乐天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不受万物牵累,不受鬼神干扰)

“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单纯),民有其亲。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休息)。不思虑,不预谋”–––––––

“故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藏身)而弗(不)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闭口不言)也,非藏其知而不发(去智不用)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不因为官高位尊而趾高气扬,不因为穷困 潦倒而趋时混俗)

“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知道)穷之有命,知通(亨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濠水小桥)之上,庄子曰:鲦鱼出入从容,鱼之乐也。惠子曰:子(您)非(不是)鱼,安知(怎么知道)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直木首先被人盗伐,甘井首先被人竭)

“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与野兽共处,而不惊动兽群;与飞鸟共栖,而不惊动鸟群)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白马跳过缝隙),忽然(一晃而过)而已”

“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外表顺从世俗,内心独立不羁)”

“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涯,而不可以无涯”(不知然后求知,学无止境,但又有止境)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危害身体,捐弃生命)以殉物(牺牲于外物),岂不悲哉”

“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参考资料:

://.cnrr.cn/rrsy/rrzl/zlpp/zlpp0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