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声,语为心境 苏轼的诗句_言为心声,语为心境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18 0
  1. 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全诗
  2. 什么是能说会道,言谈得当?
  3. 在感情中输了的成语?
  4. 观沧海 主要内容
  5. <<观沧海>>是曹操北征__回师所作.全诗__,勾画了大海什么的壮丽景色.

辨识的主人公。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是的主人公。

(1)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言为心声,语为心境 苏轼的诗句_言为心声,语为心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插叙:在叙述中心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全诗

有伤感也有期望。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情深意远 思绪缠绵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关键词:多种风格;错位的视角;委婉;情景交融;含蓄

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的诗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正如周振甫所评:“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①,他的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丰富了唐诗的艺术成就。本文仅就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的赏析,揭示其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什么是能说会道,言谈得当?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年代及作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男,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他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 他的诗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秾艳绮丽,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的“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绮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得益于李贺。如果说李贺的诗偏于想象,则李商隐的诗重于象征。

李商隐的诗于宋初十分流行,“西昆体”仿效义山诗的用典,后成为西昆诗派,但只是机械地学到了堆砌辞藻,而不能得义山诗的神髓。

李商隐的咏史诗借古讽今,毫无顾忌,如《马嵬》二首直指唐明皇“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样“指斥乘舆”的勇气在政治宽松开明的唐朝也并不多见;而《咏史》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北齐》中“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等诗句都是对唐敬宗奢靡之风的直斥和讽喻;名篇《贾生》:“夜半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斥责晚唐诸帝求仙访道炼丹图长生,并因此误国的荒唐行为。《行次西郊一百韵》则真实地描写了甘露之变三年后兵祸旱灾后民不聊生的情形,并追述了百余年来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从今昔对比中探求政治的出路,忧国忧民,颇似杜甫的《北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与李贺一样,李商隐也善于写梦;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在李商隐的诗中,这两种境界水乳相溶,借梦寻得对痛苦人生的解脱,借梦寻得灿烂美丽快乐的人生。如“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牡丹》);“十年长梦华芝”(《东还》)等。

李商隐的诗固然是诗苑奇葩,文也是文囿异卉。他的诗情真意切,绵邈曲折,散文却峭直刚劲,独出机杼,锐不可当,驳尽世俗定见,直抒胸臆;工本章奏则典丽公整,才情富瞻,不受文体所限而善于表情达意,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奉为四六文的金科玉律。

《李商隐全集》以清人冯浩的《玉溪生诗集笺注》三卷、冯浩详注《樊南文集》八卷、钱振伦钱振常兄弟笺注《樊南文集补编》十二卷汇合成全集,并删除笺注而成,内容全而篇幅不长,价格较低,并在书后附以李贺诗集,适合有一定古文基础而又喜爱晚唐诗文的读者阅读。

诗的出处

《玉溪生诗集》

诗的内容

君①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③,却话④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

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

3、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4、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5、共剪西窗烛:指在西窗下伴着烛光(促膝倾谈)。

6、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7、却:副词。还,且。表示轻微的转折。

诗的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还没有定回来的日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雨涨满水池。 什么时候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诗文赏析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情深意远 思绪缠绵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关键词:多种风格;错位的视角;委婉;情景交融;含蓄

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的诗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正如周振甫所评:“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①,他的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丰富了唐诗的艺术成就。本文仅就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的赏析,揭示其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则其说不一。《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冯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作'寄北'。"因商隐妻卒于大中二年春夏之交,故冯《谱》张《笺》均以为商隐曾于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间作此诗寄给北地的妻子。然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力辨所谓巴蜀之游并不存在。刘、余《集解》亦指巴蜀之游为虚谬。又杨柳《如何确解李商隐诗》一文认为此诗应是大中二年商隐自桂林柳幕北归途中淹留荆、巴时所作,时间为夏秋之交。刘、余《集解》辩驳曰:"唐人诗中巴山多泛指今四川境内之山……未必具体指大巴山或巴东县南之巴山。""此诗情味,显系长期留滞,归期无日之况,与客途稍作羁留者有别。……当是梓幕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确年不可考,约在梓幕后期。"这首诗作于一个秋雨之夜,文字较平易,但语气亲切自然,回环往复,感情深挚绵邈,十分动人。且情景相生,凡景语皆为情语,厚重蕴藉,意远韵长。《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李梦阳曰:"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观此信然。"《玉溪生诗意》曰:"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唐人万首绝句评选》:"婉转缠绵,荡漾生姿。"

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党,官僚集团。)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晕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在感情中输了的成语?

话都会说,就连刚出生的小孩也会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能否把话说得得体、恰到好处则是一门艺术。一个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人,很难博得别人的好感,更别说公关办事了。

树立一个良好的办事形象,首先是着装,其次就是语言。语言是思想信息的载体,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一个擅长公关办事的人,必定是一个说话的高手,是一个能将办事语言运用得灵活自如的人。

所谓办事语言,就是专门用于办事沟通的语言,它有别于普通的语言交流,一般来说,应该注意这几个方面:

(1)准确

无论公关办事者是在向对方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是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都要尽可能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以免对方产生误解。胡说八道、信口开河、含糊其辞是不允许的,弄虚作更不应该。对于“大概”、“基本上”、“差不多”等字眼也要尽量避免,从而能够让对方更准确更直接地领会说话者的意图。

通常,具体明了的语言能够让人更容易把握,印象也更深刻。

二战时候,有一句话广为流传——“我所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是鲜血、眼泪和汗水。”这是英国首相、著名演说家丘吉尔在演讲中所说的一句话,然而原话并不是这样,丘吉尔当时所说的是:“我所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是鲜血、劳累、眼泪和汗水。”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改变,就是因为“劳累”这个词太过抽象,不容易准确把握,所以被人遗忘了。在公关办事的时候,也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2)规范

说话用语要规范,就是指在跟对方交流的过程中要尽量使用“行话”。每个行业都有一些通用的标准用语,作为一个公关办事人员,如果不了解本行业的“行话”,肯定会让人轻视。

(3)有针对性

公关办事的时候,语言要有的放矢、命中要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每个字每句话都应该有相应的含义。公关办事并非普通的聊天,要讲究效率。如果一个人在办事的时候说的都是一些与主旨无关的话题,东拉西扯、天上地下,别人听得稀里糊涂,不知道他究竟想干什么,其结果可想而知。

美国有一位议员,堪称“哕嗦大王”。他在一次辩论中,渴了喝饮料,饿了吃面包,硬是滔滔不绝地演讲了好几天时间,糟糕的是台下的观众到最后也没有弄明白他到底在说什么,这就是一个说话缺乏针对性的典型。所以在办事说话的过程中,语言一定要紧扣主题,不可离题万里,让人不知所云。

(4)文明

办事用语应该礼貌、文明。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代表了一个人的形象,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一个用语文明的人能够让人产生好的印象,而一个说话粗俗、尖刻的人不但难以给人好印象,也很难把事情办好,甚至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5)风趣

一个人的说话如果在有针对性、文明、准确、规范的摹础上,还能风趣幽默一些,使对方心情愉快,愿意与你交谈,事情可能就会更加顺利,效果无疑会更好。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办事语言生硬、苍白,让对方听起来沉闷压抑,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6)让对方高兴

公关办事用语的目的性很强,也很明确,就是把事情讲明白,把事情办好。如果说话能够让对方心情愉快,等于已经成功了一半。所以在公关办事的时候,注意对方的兴趣、爱好以及关注点,要会说话,善于说话,只有这样,才能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从而把事情办成。

自古以来,求人办事就比较困难,要想把事情办好,办漂亮更需要一些技巧,而能说会道,谈吐得当无疑就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

有些人口才很好,能言善辩,但是在公关办事中却屡屡受挫,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很难受人欢迎,原因何在?在人际交往和公关办事中,掌握了一些说话的要诀之后,能使人更容易受到别人的欢迎,赢得好人缘,进而把事情办好。

一般来说,要想在人际交往和公关办事中把话说好,至少要掌握以下几个要诀:

(1)寻找话题

不管是人际交往和公关办事,如果双方不能找到合适的话题,那么交流将很难继续下去。一个会说话的人应该善于寻找话题,在不知道聊些什么的时候,要知道从哪儿打开突破日,从而使得彼此双方能够进行愉快的交流和沟通。

寻找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热门新闻、体育赛事、动态、工作内容、人生经历、未来以及家庭孩子等。每一个人都有他比较关注的东西,只要足够细心,将不难发现这一点,只要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就能很容易地跟其交流。

(2)多用肯定、赞美的语气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积极、正面的评价,即使在一次谈话中也不例外。如果发现对方在某一个话题或者某一方面有比较特别的见解和看法,请不要吝惜你的赞美,要积极地给予肯定,这不仅是一种礼貌,更是打动人心的重要方法。

(3)注意倾听

说话是两个人的事情,一个人说的时候自然需要另外一个人去听,所以注意倾听也是交流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在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不可心不在焉、三心二意,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对方一旦发现难免会产生意见;同时还应该借助一些动作,比如赞许的点头、鼓励的微笑等等,一方面表示自己在认真听讲,另一方面也是对对方的_种肯定;此外,在对方言语停顿的时候,应该适时提出一些和谈话内容相关的问题,这表示你不但在听,而且还在思考,是重视别人的一种表现;最后,要有始有终,耐心听人把话讲完,即使有不合理不准确的地方,也不要当面纠正,这不但给对方保留了面子,也体现了自己的修养。

(4)控制自己的情绪

很多人说话的时候,因为触及一些自己很在意的问题或者是敏感地带,往往难以自控,这样是不好的,尤其是在公关办事的时候。

不管谈到了什么,都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动、发怒、得意、沮丧等情绪在谈话中都是不应该出现的,要尽量做到心境平和。

(5)说话生动风趣

无聊的谈话是很忌讳的,内容干巴、了无生趣,不管是说话的人还是听话的人都恨不得尽快结束,如果在公关办事中出现这样的状况,那么这已经注定是一次失败的交流。在谈话中不要平铺直叙,要注意说话的节奏和语气,还要尽可能多地使用一些表情或者动作,从而使得谈话生动有趣。

(6)要使对方显得重要

在公关办事的时候,交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把事情办好,所以在谈话中适时地用自己的“无知”来显示对方的渊博,无疑能使对方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倘如能够有机会表现自己的优越和超卓,当然会觉得很开心。所以,说话时抓住对方的这个心理,在谈话中让对方感觉自己很重要,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可能就会简单很多。

(7)要掌握语言环境

要使你的话语富有魅力,语言环境是必须要关注的。在特定的场合下,必须要讲适合环境的语言。如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访华时,在北京大学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向青年们致意时,他风趣地说:

“我在青年面前算不得什么,如果你们能给我青春,我宁愿拿总统的职务交换。”一句“愿以总统换青春”的话语,赢得了所有人的掌声。在公关办事的时候,注意不同的语言环境,从而使自己的话语能够获得尽可能好的效果。

(8)拒绝要坦诚

如果是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办到的事情,不要含糊其辞,更不要为了获取对方的好感而勉强答应。如果自己做不到,就坦诚、直接地说出来,即使对方不太高兴,起码也会认为你做事比较实在,值得信任。反之,犹豫、举棋不定,或者答应以后又找借口反悔,不但容易让人产生误会,更会对你的人品产生怀疑,结果把自己拖进泥潭。

(9)尽量避免争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在说话中持有不同的观点是正常的,千万不要因此和别人发生争辩,哪怕别人的观点是错误的。

卡耐基曾经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这也让他获得了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有一次,卡耐基和朋友一起去参加一次宴会。在宴会中有一位先生讲了一个故事,并引用了莎士比亚著作中的一句话,但是很显然那位先生搞错了,说这句话是出自《圣经》。

卡耐基没有多加考虑,当即纠正了他的错误。那位先生一听就急眼了,立即和卡耐基展开了争论,争得面红耳赤的他们谁也没有办法说服对方,于是一起向卡耐基的朋友请教,那是一位研究莎士比亚著作的专家。朋友给了卡耐基一个暗示以后,告诉那位先生他是正确的。

在回家的路上,卡耐基愤愤不平,质问朋友为什么要维护一个错误的观点。他的朋友却反问道: “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为什么不给他留点面子?为什么要和他抬杠?应该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

朋友的话让卡耐基终生难以忘记,也使他认识到:要想在争论中获胜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避免发生争论。

争论并不会使人屈服,谁都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果想解决矛盾,消除分歧,那么就不要发生争论,这一点在公关办事的时候尤为重要,因为一场不必要的争论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办不好事情,更可能会带来一个敌人。

(10)对方有了错误要给留退路

也许是一个观点,也许是别的,对方总有可能会犯一些错误,在这个时候不要抓住错误不放,要给别人留一条退路。如果一味穷追猛打、讥讽嘲笑,很可能使得对方恼羞成怒而奋起反抗,最终搞得不欢而散,这是办事过程中所要注意的。

(11)有了错误要承认

不管是什么人,在说话中都难免会发生错误。出现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幻想能蒙混过关,这是非常不理智的做祛,结果只会让自己陷入更狼狈的境地。

在美国的总统大选中,总统福特和卡特进行电视辩论。由于福特在回答波兰问题时发生了一个极为明显的失误,却碍于总统的面子死不认错,结果引起轩然***,媒体纷纷发表意见,一面倒地指责福特的愚蠢和顽固不化。最终福特也因为这点小小的失误为这次选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出现了错误,不要担心会损及面子,主动认错不是坏事,相反倒显得这个人坦诚、实在,值得信赖。承认了错误之后,别人也不会再在这个问题上斤斤计较,也能够使自己放下心中的包袱,何乐而不为呢?(12)不要揭人疮疤

俗话说:“***不打脸,骂人不揭短。”隐私或者疮疤是人心灵深处最敏感、最容易被利痛的地方,不论是什么人,只要被人触到了隐私或者疮疤之后,第一反应都是勃然大怒。也许你不以为然,可事实上毫无顾忌的一两句话就可能把一只温顺的绵羊变成一头愤怒的公牛,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在和人交谈的时候,对于别人的隐私不管是事实还是传闻,都要管住自己的嘴巴。要注意口德,不可以揭人疮疤,否则不但事情办不成,还极有可能变成仇家。

(13)不要过分卖弄

人都有炫耀自己的天性,尤其是在谈到自己得意的话题时,往往海阔天空,高谈阔论,以显得自己多么有才华,知识多么渊博。这时候就要注意了,要知道过分卖弄自己等于是在贬低他人,如果一个人在公关办事的过程中老是在炫耀自己有多么厉害,多么有成就,别人肯定会心里不舒服,这对于办事是非常不利的。

(14)不要用训斥的口吻

公关办事时彼此的地位是平等的,固然不能有求于对方而失去自尊,对别人点头哈腰,但也不能自以为是、居高临下,小视对方。盛气凌人的态度会刺伤对方的自尊心,这种习性将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人类有一种共同的个性,那就是没有谁喜欢接受别人的命令和训斥,自以为是,动辄训斥别人是很难将事情办成功的。

(15)不要做一些不礼貔的动作

在说话的时候保持一定的姿态和用语文明同等重要,这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抖腿、挖鼻孔、掏耳朵、打哈欠等都是不礼貌的行为;不要牢牢地盯住别人的眼睛,这会使对方觉得窘迫不安;也不要居高俯视,这会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不要目光乱扫、东张西望,这样会使对方觉得你心不在焉或是另有所图。

此外,在和人讲话的时候还应该表情自然,面带微笑,声音适中,态度诚恳,尽量使得对方在同你的交流中感受到愉悦和快乐,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沟通,从而把事情办好。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一些基本的说话要诀,要想使自己做得更好,还需要每个人在生活中仔细体会和感悟,并加以灵活运用,尤其是在公关办事的过程中,更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处理,灵活运用,不能过于教条,死搬硬套。

观沧海 主要内容

A. 感情上输的惨,用成语咋说了

情场失意。。。。。

B. 形容感情输了所有的成语

抓破面皮比喻感情破裂,公开争吵。

抓破脸子比喻感情破裂,公开争吵。

抓破脸皮比喻感情破裂,公开争吵。

麻痹不仁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情。

C. 形容感情中输的彻底的成语

瑟弄琴调比喻夫妇感情融洽。

瑟调琴弄比喻夫妇感情融洽。

冷酷无情冷漠苛刻,没有感情。

身非木石指自身并不是毫无感情的人。

冷心冷面态度冷淡,对人没有感情。

抓破面皮比喻感情破裂,公开争吵。

抓破脸子比喻感情破裂,公开争吵。

抓破脸皮比喻感情破裂,公开争吵。

打成一片形容感情融洽,成为一体。

麻痹不仁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情。

如兄如弟情如兄弟。比喻彼此感情好,关系密切。

凤协鸾和形容夫妻和睦,感情融洽。

相亲相爱形容关系密切,感情深厚。

欢忻鼓舞形容欢乐振奋,感情激动。

唾壶击缺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铁肠石心比喻刚强而不为感情所动的秉性。

多情善感感情丰富,容易伤感。

多情多感感情丰富,容易伤感。同“多情善感”。

动之以情用感情来打动他的心。

禁情割欲制约感情和欲望。

情投意忺双方感情和心意都很投合。

D. 中感情的成语有哪些

难分难舍

拼音: nán fēn nán shě 简拼: nfns

近义词: 难解难分、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反义词: 一刀两断、绝裾而去

解释: 分:分离,分别;舍:放下。形容感情很好,不忍分开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难舍难分,所以一直就在船上打了‘水公馆’。”

E. 我在感情中输了

仔细认真的看完了你说的

立即跟这个男的分手,撇清guanxi

马上进行下一段感情

下次要汲取这次教训,不要再一颗树上吊死,更加不要为这个男人流泪

祝你好运!

F. 形容爱情中输的惨败的成语

我微笑,在我难过绝望的时候 ,我只剩下微笑

我原本以为只要不联系不回应我就能从你的剧本里抽离

阡陌之上,独行的旅途,微凉的手心穿过你的指缝。

你要的就是一颗心,是不是我的都没关系

G. 关于情感的成语

关于感情真挚抄的成语

常见的有这些:

抱诚守真: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赤诚相待: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

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诚心实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诚心正意: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

犬马之诚:比喻诚心实意。一般谦称自己的诚意。

信守不渝:坚守信用不变。

H. 关于感情的成语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解释

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 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悲从中来 中:内心。指悲伤的感情从内心发出来

词不达意 达:表达。词句不能充分、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

恩断义绝 恩:恩惠,恩情;义:情义,情份。恩爱和情义完全断绝,形容感情破裂

多愁善感 善:容易,好;感:伤感。容易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感情脆弱

忽冷忽热 指时而冷静,时而感情冲动,情绪不稳定

禁情割欲 制约感情和欲望

哀感中年 形容人到中年对亲友离别的伤感情绪。

而情不专 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冷酷无情 冷漠苛刻,没有感情

冷血动物 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比喻缺乏感情、对人对事冷漠的人

脸红耳赤 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

貌合情离 指两个人表面合得来,实际上感情不合

难分难舍 分:分离,分别;舍:放下。形容感情很好,不忍分开

难舍难分 形容关系密切,感情融洽,难以取舍

缠绵悱恻 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

痴男怨女 旧指爱恋极深但感情上得不到满足的男女。

触景生情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词不逮理 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辞不达意 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寸步不离 寸步:形容距离很近。原指夫妻和睦,一步也不离开。现在泛指两人感情好,总在一起。

打成一片 形容感情融洽,成为一体。

动之以情 用感情来打动他的心。

睹物兴情 见到眼前景物便激起某种感情。

多情善感 感情丰富,容易伤感。

儿女心肠 年轻男女的柔情。亦指感情丰富、助人为乐的心性。

法不徇情 法:法律;徇:偏私;情:人情,私情。法律不徇私情。指执法公正,不讲私人感情。

抚景伤情 接触到面前的景物而引起感情上的伤痛。

感情用事 凭个人的爱憎或一时的感情冲动处理事情。

含情脉脉 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常用以形容少女面对意中人稍带娇羞但又无限关切的表情。

恨相知晚 恨:懊悔;相知:互相了解,感情很深。后悔彼此建立友谊太迟了。形容新结交而感情深厚。

豪情逸致 豪情:指兴奋豪放的感情;逸致:悠闲脱俗的情趣。兴奋豪放的情感和洒脱的情趣。

花残月缺 形容衰败零落的景象。也比喻感情破裂,两相离异。

伉俪情深 伉俪:夫妻,配偶。夫妻之间的感情深厚。

冷若冰霜 冷得象冰霜一样。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

莫逆之交 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满腔热枕 心里充满热烈真挚的感情。

脉脉含情 脉脉:两眼凝神,要向别人诉说心曲的样子。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形容用眼神或行动默然地表达情意。

婆婆妈妈 形容人动作琐细,言语罗唆。也形容人感情脆弱。

弄性尚气 指凭感情办事,好耍脾气。

情投意合 投:相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情不自禁 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琴瑟之好 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

平心而论 平心:心情平和,不动感情;论:评论。平心静气地给予客观评价。

如胶如漆 象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情景交融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人之常情 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

人非木石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

情随事迁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情人眼里出西施 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人心如面 心:指思想、感情等。指每个人的思想也象每个人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

如胶似漆 象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手足之情 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

热泪盈眶 盈:充满;眶:眼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如手如足 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

如兄如弟 情如兄弟。比喻彼此感情好,关系密切。

声情并茂 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深情厚谊 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肃然起敬 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水 *** 融 交融:融合在一起。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水性杨花 象流水那样易变,象杨花那样轻飘。比喻妇女在感情上不专一。

思断义绝 感情破裂。多指夫妻离异。

同床异梦 异:不同。原指夫妇生活在一起,但感情不和。比喻同做一件事而心里各有各的打算。

无病 *** *** :病痛时的低哼。没病瞎哼哼。比喻没有值得忧伤的事情而叹息感慨。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势

铁石心肠 心肠硬得象铁和石头一样。形容心肠很硬,不为感情所动。

涕零如雨 涕零:流泪。眼泪象雨水一样往下淌。形容思念的感情极深。

温情脉脉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形容饱含温和的感情,很想表露出来的样子。

无根而固 固:牢固。没有根柢却能牢固。比喻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作基础。

喜怒哀乐 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

心心相印 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相亲相爱 形容关系密切,感情深厚。

心之官则思 心: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说做心,现指脑筋;官:官能,作用。脑筋的官能就是思维。

言为心声 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一唱一和 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油然而生 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谊切苔岑 切:亲近;苔岑:志同道合的朋友。形容志同道合,感情深厚。

缘情体物 缘:因;体:描写。抒发感情,描写事物。

周情孔思 周公、孔子的思想感情。封建社会奉之为思想情操的楷模、典范。

张敞画眉 张敞:汉时平阳人,宣帝时为京兆尹。张敞替妻子画眉毛。旧时比喻夫妻感情好。

字里行间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

跌脚捶胸 〖解释〗以足跺地,以拳敲胸。表示气愤、着急、悲痛等感情。

跌脚搥胸 〖解释〗以足跺地,以拳敲胸。表示气愤、着急、悲痛等感情。

跌脚槌胸 〖解释〗以足跺地,以拳敲胸。表示气愤、着急、悲痛等感情。

薄情无义 薄:淡薄。感情淡薄,没有情义。常指对于生离死别的事无动于衷。

愁红惨绿 红、绿:指花、叶。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

飞眼传情 借眼睛来传递感情。

凤协鸾和 形容夫妻和睦,感情融洽。

古井不波 古井:枯竭的老井。波:波澜。枯竭的老井已不会再起波澜。比喻心境沉寂,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动感情。旧时指寡妇不思再嫁。亦作“古井无波”、“无波古井”。

好恶不同 爱好和憎恶各不相同。形容人的志趣、志向和思想感情各异。

欢忻鼓舞 形容欢乐振奋,感情激动。

借景生情 借眼前的事物激发思想感情。

乐新厌旧 喜新厌旧。谓感情不专一。

冷心冷面 态度冷淡,对人没有感情。

满腔热忱 形容心里充满着热烈诚挚的感情

I. 伤害了感情的成语

哀而不伤 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处:《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哀感中年 形容人到中年对亲友离别的伤感情绪。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安)语王右军(王羲之)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是恶。’”

按纳不住 按纳:克制。指激动、愤怒等感情无法抑制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8卷:“不想遇着许仙,春心荡漾,按纳不住,一时冒犯天条。”

悲从中来 中:内心。悲痛的感情从内心涌出来。

出处:三国·魏·曹操《短歌行》:“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笨嘴笨舌 说话表达能力很差,没有口才。

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冯永祥平时以能说会道出名于工商界的,现在却变得好像是一个笨嘴笨舌的人了。”

笨嘴拙舌 拙:不巧。形容没有口才,不善言辞。

出处:杨朔《石油城》:“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薄情无义 薄:淡薄。感情淡薄,没有情义。常指对于生离死别的事无动于衷。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九回:“宝玉听了自思道:‘谁知这样一个人,这样薄情无义呢!’”

J. 形容在感情上失去了又得到的成语

失而复得

满意请纳

<<观沧海>>是曹操北征__回师所作.全诗__,勾画了大海什么的壮丽景色.

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

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

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

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

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

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

--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相式制作。

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

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