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丛生枯骸骨,死亡亦归途指木问路无回音,山岩自伫立,荆棘丛生枯骸骨,死亡亦归途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7-11 0
  1. 求义乌宾王大桥的介绍
  2. 哪位朋友能告诉我:卢照邻的诗《宿玄武二首》之一的写作背景及含义。谢谢!
  3. 谁知道洛宾王的资料?
  4. 骆宾王死了还是出家了
  5. 江湜诗歌的“诗史”价值

骆宾王(619--约687),字观光,唐朝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幼年即资质颖悟,聪慧过人。7岁时即景赋《咏鹅》诗,一时传遍乡闾,誉为神童。晚年参加徐敬业扬州起事,并写下了著名的《计武氏檄文》。 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来受到人们的赞誉。他一生著作颇丰,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一个政治上很有抱负却长期怀才不遇的小官吏。

江南神童 齐鲁才子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也就是唐代开国的第二年,骆宾王诞生在乌伤城外的骆家塘小村子里。

荆棘丛生枯骸骨,死亡亦归途指木问路无回音,山岩自伫立,荆棘丛生枯骸骨,死亡亦归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骆姓是古乌伤望族,早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就出过骆俊、骆统等著名人物。骆宾王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饱学之士。他们望子成龙,根据《周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意思,给小儿取名宾王,字观光。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长成后,能体察民情,辅佐君王。不久他父亲骆履元上京谋仕,把儿子的抚育教养,留给自己的父亲和年轻的妻子。

为了使期望成为现实,祖父对骆宾王的教育非常用心。当他开始咿哑学语之后,就教他朗读简易诗文。到了五、六岁时,不仅熟记多首诗文,在祖父的指点下,还能吟句联文。

转眼到了七岁,一天,祖父的一位朋友远道来访。席间,祖父谈起教孙读书的乐趣,就把宾王在吟诗习文方面的灵悟表现,情不自禁地一一道出。客人听着,捋髯而笑,心里似乎不太相信。饭罢,祖父带宾王陪客人外出散步,领略农家幽静的田园风光。当他们走过村边的一口池塘时,看见一群白鹅正在塘中戏水。有的拍翅追逐,有的引颈高歌。白毛翻腾,清波荡漾,煞是好看。客人心里一动,就把小宾王拉到身边,指着塘中的景象,附耳对他说:“你能把白鹅戏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诗吗?”宾王听罢,向塘中凝视片刻,略一思索,就用清脆的童音大声 念道: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短短18个字,把一群白鹅戏水的神态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形象是那么生动,意境是那么清丽。“白毛”、“红掌”,“绿水”、“清波”,于用词准确,对仗工致之中,又流露出童稚的天真浪漫。客人几乎不相信自已的耳朵,他一把把宾王抱在怀里,激动地说:“你真是一位神童!”

骆宾王七岁咏鹅的故事,迅速传遍遐迩,为此,他博得了江南神童的美誉。 骆宾王的父亲外出谋仕,经过几番拼搏,终于京试中式,被任命为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令。大约在10岁左右,骆宾王随母北上,寓居父亲的任所。

骆宾王的父亲为了给儿子实施严格的系统教育,一方面他亲自督导,让宾王继续承接家学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把宾王送进博昌县学馆,接受齐鲁学风的熏陶。同时还让儿子多方接触当地的学界名流,使他在广泛的交流切磋中,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学识。通过这种多渠道、多层面的严格教育,加上骆宾王资质颖 悟,学习刻苦,态度虚心,所以学业进步很快。在日后写的《上兖州崔长史启》中,骆宾王回顾自己在博昌学习的情事,详细谈到由于接受父亲的严格训导,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习非常专心,态度极为刻苦。所学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不仅有儒家的经典、诸子的学说、名家的诗赋,而且还涉及兵书、术数、方技、乃至三教九流的诸多学问。最终使自己成为“虽不能纵逸韵于霜皋,唳野致九天之响;而颇亦蓄余芬于露薄,垂薰有十步之芳”的著名学者。

总之,通过在博昌的多年苦读,骆宾王已经从一个江南神童,成长为一名齐鲁才子。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赋诗作文,得到当地学人的交口称赞。他在齐鲁大地的才子林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佼佼者。但就在这个时候,一场厄运降临到他的头上; 正当英年有为的父亲,突然病死任上。这时骆宾王年仅十七八岁,还缺乏处世经验和应变能力。幸亏骆履元为官清正,做人刚直,深受当地父老乡绅的拥戴,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孤儿寡母料理丧事。接着骆宾王停学守孝,待到三年服阕,家计已十分艰难。为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也为了自已的仕途前程,骆宾王决定上京赴试。期望春闱一搏,鹏程万里,然后辅君佐国,建功立业,以实现祖、父对自已的热切期望。

仕途艰维 隐居兖州

骆宾王入京应试,是在22岁那年的秋天。

试前,他把家移居到兖州的瑕丘县,投靠父亲生前的好友韦明府(唐时称县令为明府),然后直奔长安。骆宾王对自己的学识颇为自负,以为春闱一博,即可雁塔题名,获取功名。他对科举场上的种种流弊,诸如请托、通关节、私荐、场外议定之类,不屑一顾。考试前后,人家忙忙碌碌进行院外活动,他却悠闲自得地饱览京、洛名胜。

然而考试的结果,竟是名落孙山! 这一下骆宾王慌了手脚,他第一次体味到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个人的前程、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辈师长的热情期待,都成了泡影。下一步该怎么办?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辗转思忖之后,他决定南下义乌,向亲人求援。

在外流浪的游子,投入了久违的故乡怀抱,受到家人和亲友们热情地接待,使他真切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但这时母亲和年幼的弟弟正在远方翘首等待。他不能在故乡多作逗留,于是匆匆赶回瑕丘,和一家人团聚。此后他以更务实的态度潜心书海,闭门苦读,为迎接第二次试场拼搏作充分的准备。

几年以后,骆宾王终于在长安出仕了。 这次谋仕的经过及其所担任的职务不清楚。从自传体长诗《畴昔篇》中所描述的生活境况来看,大约是权门幕僚之类。但仅仅过了几年,就遭人排挤,受到诬陷,罢去了官职。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骆宾王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幸好有人出来帮忙,推荐他到道王李元庆府中担任新的职务,才算摆脱了困境。

李元庆是唐高祖李渊的第16个儿子,唐太宗的异母弟,封道王,其时正任豫州刺史。他对骆宾王的学识十分赞赏,当宾王在他府中任职三年之后,特地下了一道手谕,要宾王“自叙所能”。目的是希望骆宾王自陈器识才情,要宾王“自叙所能”。目的是希望骆宾王自陈器识才情,作为任满提拔举荐的依据。这是唐初任用官员的普遍做法,但骆宾王认为这样做有自我吹嘘之嫌,会使虚夸浮饰之人乘机而入。所以回书李元庆,不愿奉命。骆宾王这样做,固然表现了他刚直的品质,但也违悖了李元庆的初衷。此后李元庆对此事不再过问,根据唐制在诸候王府中任职时间不能过长的规定,不入骆宾王就离开道王府。在官场混迹将近十年,目睹宦海中翻滚的污水浊浪,骆宾王对继续谋仕不再感兴趣。于是返回第二故乡兖州,决定过耕读自娱的隐居生活。他经常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悠游山水,饮酒赋诗,开头一阵,生活过得很舒坦,也创作了大量反映山水情趣的隐逸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经济越来越拮据,最后到了“糟糠不赡,箪笥无资”的地步。一批要好的朋友,有的出外谋仕,有的改任他乡,使他的心境也一天比一天落寞起来。

骆宾王闲居兖州,前后一共12年。这是他一生中第一个创作高峰,为列名“四杰”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最后几年,由于生活艰难,加上母亲和自己身体都不好,这种病困穷愁,反映在诗文中,显得意蕴深厚,感情真切,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博得时人的交口称赞。 生活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骆宾王只好改变初衷,重谋出仕,于是他给司列太常伯兼右相的刘祥道等一批朝廷大员写信,企求引荐。大约是由于他的文坛声誉,不就被举荐入朝对策。这年骆宾王已经49岁了,他白发满头,重上长安,开始了又一轮多灾多难的仕途生涯。

再度遭谴 从军边塞

骆宾王风尘仆仆来到阔别十七八年的长安,经过对策考试,终于中式录用,被授予奉礼郎。品秩为从九品上,任务是朝廷举行朝会、祭祀典礼时负责君臣版位的安排和各种祭器的摆设,以及仪式开始时做做赞导和主持鼓吹。让一员文坛宿将去做这样的工作,的确是才非所用。好在这时的骆宾王,经过几十年的宦海浮沉和齐鲁穷愁之后,心地已经平实多了。只要一家人的温饱能够解决,职位的高下并不在意。公事办完,和诗友切磋诗艺,议论文章,生活过得倒还自在。

大约是诗文界有地位的朋友举荐,骆宾王担任奉礼郎不久,又兼任东台详正学士。后者是学术机构的职务,地位与影响比奉礼郎为高。 骆宾王的耿介刚直、嫉恶如仇的豪迈性格难免得罪权要,并遭群小的嫉恨。但任奉礼郎的第三年,又遭人排挤,被罢了官职。正当骆宾王进退维艰的时候,西北边境发生了战争,吐蕃大举寇边,占领了西域的的大片土地。朝廷派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率兵进讨。于是骆宾王上诗给朝中掌管人事的大员,要求从军以自效。很快得到吏部同意,于当年七月离开长安,开始了穷沙极漠的军旅生涯。 薛仁贵孤军深入吐蕃腹地,结果全军覆没,只得议和而归。因而整个西北前线都笼罩着失败的阴云。骆宾王从军的动因虽由罢官引起,但他的内心深处却激励着爱国的***。他在《从军行》中高喊:“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大有投笔从戎去,马革裹尸还的英勇气概。在此时创作的别的一些诗歌中,也都表露了这种心声。但当他到了天山脚下的安西都护府之后,目睹将士低落的情绪塞外荒凉的自然景色,既没有胜利的喜悦,也没有激烈战斗的***,他的心境也就渐渐地落寞起来。从军初期流溢出来的壮志豪情逐渐消退,最终只留下无尽的悲凉了。

虽然骆宾王立功边疆的理想没能实现,但军旅生活的亲身经历,使他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天山积雪、交河绝塞、戈壁流沙、边庭落日,加上戍楼烽火、野气狼烟,拌和着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思和羁旅的感慨,凝铸成一首首情真意切的军旅诗歌,成为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声。 ]

不久,骆宾王离开西域,随军入滇,参加姚州(今属云南)境内的平叛战斗。这场战争进行得很激烈,唐军在几天内就取得了胜利。主帅向朝廷报捷的几道文书都由骆宾王起草。战争结束,骆宾王跟随主将入朝献捷,得以和老母及家人小聚。因为他还在服役期中,不入即奉命入蜀。

骆宾王在四川担任的大约是军中的幕府书记之类,主要负责文字工作。高级将领和地方官佐都愿和他接近。蜀中山水,历来为文人骚客所向往,骆宾王尽情 遨游各地的名胜古迹。峨眉山秀丽的风光,诸葛孔明的八阵图址,李冰父子的都江堰,以及司马相如的琴台,卓文君的酒肆,他都一一亲临光顾。所见所感,融入诗歌,掀起了他创作生涯中的又一***。 骆宾王在蜀中停留了两个整年,56岁那年的冬天,他返回长安,总算结束了漂泊不定的从军生涯。

十年不调 诬赃下狱

骆宾王回到长安,吏部按绩考核,量功补过,授予他一个武功县主簿的职位。和十年前对策入选所授的奉礼郎,同属九品,仅增二阶。长年漂泊边庭,历尽艰辛,却落得这样的结果,心里难免耿耿。

就在武功主簿任上,骆宾王的著名长诗《帝京篇》写成,一时朝野传诵,誉为绝唱。不久,调任明堂县主簿。明堂是京县,品秩有所提高。这年底,母亲病故,骆宾王离职守孝。待三年服满,补授长安县主簿。几个月之后,他突然被提拔重用,担任御史台御史。这是骆宾王一生中最高的职位,是“纠举百僚,推鞠狱讼”的朝廷监察官。骆宾王以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态度治事,自然受到别人的忌恨。上任还不到半年时间,就以“赃罪”入狱。也就是说有人告的他在长安主薄任上有***行为。 骆宾王在狱中受尽折磨,知情人慑开诬陷者的*威,不敢为他伸冤。絷狱期间,他写下了一系列诗赋,控诉司法的***,抒发内心的郁勃,表明自已的清白。最有名的有五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时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整首诗托物寄兴,借蝉自喻。蝉儿居高饮洁,品性高雅,但却受到秋风秋露无情地摧残,使它欲飞不能,欲响无声。“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扯心裂肺的呼喊,喷身出骆宾王满腔愤怒,读之令人心神为之震憾。

骆宾王在狱中关了将近两年,62岁那年的八月,唐高宗立英王为皇太子,大赦天下。他遇赦出狱,但没有官复原职。第二年夏天,把他谪贬到东南边远的临海(今属浙江台州),担任一名小小的县丞。

扬州起事 兵败逃亡

骆宾王五月初携家眷扶母棺南下,长安城内的文人学士、故友至交,纷纷为这位文坛领袖送行。 七月初骆宾王回到故乡义乌,受到亲友乡贤的热烈欢迎。 七月二十日,他为母亲举行葬礼。丧事结束以后,就去临海赴任。 大约是八月中旬,骆宾王到达临海。他原拟到任后即借故离开仕途,过遁迹山林的隐居生活。但临海的秀丽山水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经常与一批文士悠游山水,饮酒赋诗,颇感乐趣。 公元683年腊月,也就是骆宾王任职临海的第三年,高宗驾崩。来年一月,皇太子李显遵遗诏即位,改元嗣圣,是为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但武则天权欲极旺,野心很大。高宗在世时,她已经实际执掌朝柄几十年,她不愿把朝政大权交给儿子,就借故把中宗废为庐陵王,幽禁于别所。另立小儿子李旦为皇帝,是为睿宗。“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资治通鉴·唐纪》)为了防止天下反对,武则天一方面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元老勋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时大开告密之风。由是天下惶惶,笼罩着一派恐怖气氛。

骆宾王于这年春天因事进京,目睹了武则天废帝夺权、大开杀戒,以及武氏势力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心中颇感愤愤。他带着一腔郁郁之气离京南下,但没有再回临海。而是去了扬州,和徐敬业等人聚合密商,准备武装讨伐,推翻武则天。

徐敬业是唐代开国元勋英国公徐世 的长孙,原为四川眉州刺史,拥有兵权,这时贬为柳州司马。因此他的祖父死后曾封扬州大都督,所以他没有去柳州赴任,而是跑到扬州,密谋起事。骆宾王在四川军中,大约就和徐敬业结识,所以徐就密召骆宾王参与。经过一番密商,制订出行动***:确定以“拥戴庐陵王,匡复唐室”为号召;首先占领扬州城,作为起事根据地;徐敬业任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骆宾王为艺文令,起草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徐敬业等迅速占领扬州城,并把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传布各个州县,号召天下勤王。这篇檄文义正词严,气势磅礴,仿佛长虹凌空,迅雷震宇,深深地扣动读者的心弦。天下反武势力,莫不闻檄扼腕。人们奔走相告,闻风而动,“旬日间得胜兵十万”。

扬州起兵的最初形势很好,不仅很快集结军队十多万人,而且楚州率先响应,兵不血刃就拥有扬、楚两州之地。不久又攻下润州,连朝廷内部也产生动摇。宰相裴炎就要求武则天退出政治舞台,还政于皇帝。但徐敬业没有利用这有利形势,挥师西进,直逼京洛。而是想先巩固江南根据地,然后再经营中原。这就给武则天以足够的时间清除朝中的反对派,然后派几十万大军围剿夹击。徐敬业虽然奋力迎战,也取得了几次胜利,但最后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前后历时仅三个月。

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传说纷纭。有说被杀的,也有说逃亡的,还有说投江水而死的。综合各种史料考证,逃亡一说似较可信。因为武则天死后,朝廷曾令山东人郄云卿搜集骆宾王的诗文,并结集发行,作为对骆宾王匡扶唐室的褒扬。郄在文集序中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的话,想必有据。至于逃亡后的行踪,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灵隐为僧,月夜为宋之问续诗一说,流传最广。实际情况大约是脱逃以后,就隐姓埋名,在吴中一带流亡。隐匿几年之后,带着一腔壮志未酬的遗恨离开了人世,终年约在70岁左右。

道德文章 万古流芳

综观骆宾王的一生,其前进道路,有着两条明显不同的发展轨迹。作为一位作家,他前进的道路较为顺畅。从七岁咏鹅,到齐鲁亲闲居写下的大量隐逸诗,再到从军路上写的边塞诗,回长安后创作的以《帝京篇》为代表的长篇歌行,一直到扬州起兵写下的《讨武氏檄文》,成就和声誉直线上升,一浪高似一浪。在唐初人才济济的文坛上,技压群芳,稳居盟主的地位,成为“初唐四杰”之一,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但作为一个官吏,政治上却处处遭受挫折,先是求仕不果,继而罢官长安。在兖州过了十多年穷困生活之后,再度入朝,不久又被免职。接着从军边塞,羁留蜀中,待再回京师,做的仍是和十处前一样的九品小官。后来突然得以提升,成为御史台侍御史,但不到半年,就被诬下狱。最后愤而走向武装反抗,迅即被狂飙淹没,以致身死何处,都成了历史悬案。这条道路发展得很不顺利,不仅荆棘丛生,坎坷泥泞,而且四周潜伏着毒蛇猛兽,稍不留意,就有被吞噬的危险。

但这两条道路,又是粘合在一起互相影响、交错前进的。其相互影响的关系,又往往成反比形式表现出来。即政治上下沉的时候,文学上就呈上升态势。如早年宦途不遂,隐居齐鲁,就创作出大量描写闲情逸致、诗酒游冶为主题的隐逸诗,掀起了一生创作的第一个浪峰,博得了很高的声誉。第二次仕途波折,从军边塞,功业无成,心情寥落,但这期间写的军旅诗,开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河。返回长安之后,政治上不被重用,十年不调,仍旧沉沦下僚,但却写出了《帝京篇》、《畴昔篇》等著名歌行,不仅名动京城,而且把这种艺术形式推向新的高峰。人狱以后,更以满腔悲愤,创作了《在狱咏蝉》、《萤火赋》等名篇,既为自己抒志辩诬,也为文坛增光添彩。扬州兵起,他以垂暮之年,杖策而从,虽兵败后逃亡荒野,最后客死他乡,不为人知。但他写下的那篇《讨武氏檄文》,却众口传诵,万古流唱。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一道 ,成为中国骈文史上的双璧。这一沉一显的发展轨迹,表面看来,好像相互背向,实际却反映了骆宾王人品、文品和志行的高度统一。他以清正耿直之性气,怀经国安邦之抱负,力图政治上有所进取,但不为时用,并处处受到佞小的打击和排挤。有志难伸,于是郁积心头的不平之气,就通过诗文创作迸发出来。郁积越深,喷发力越强,而喷发出来的又全是思想珠玑,自然为大众所喜爱。这就是每当骆宾王政治地位下沉,而文学声誉却愈显的原因。 但人们对骆宾王的评价,往往把两者割裂开来。在骆宾王生活的当时,主流社会一些政治上和他对立的人,鉴于他文学上的成就有目共睹,无法否定,就***取文才肯定,人品否定的办法予以诋毁。说他“文才有余而器识不足”,属“浮躁浅露”之辈。《旧唐书》本传,就说他“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宋代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把骆宾王参加扬州起兵,称为“从逆”,属:“贼党”。骆宾王在“四杰”中的排名,起先称“骆卢王杨”和“卢骆杨王四才子”,大约也因为他参加扬州起兵的关系,最终成为“王杨卢骆”,殿居末座。

宋元以后,理学兴盛,武则天作为唐太宗的才人,居然做了唐高宗的皇后,而且使用各种手段,攫取权柄,最后终于改李唐为武周,自己做了皇帝。这种从“**”而至“窃国篡位”的秽迹恶行,自然激起以理学为统治思想的主流社会的愤慨。武则天成了罪恶的化身,作为其对立面的骆宾王,人品受到竭力赞扬。把他看作忠臣义士,地位急剧上升。

明代著名诗评家胡应鳞,学者吴之器,以及《骆临海集笺注》的作者、清人陈熙晋等,为骆宾王写传记时,虽赞扬骆宾王的文才,但更崇拜他的人品气节。胡应麟两次上书州、郡督学,将骆宾王的塑像迎入州、郡的乡贤祠奉祀。明末义乌知县熊人霖,则为骆宾王建立“唐杰流风坊”,并题诗其上。义乌本地则为骆宾王重修规模宏伟的枫塘古墓。墓成之后,各地的文人、官员纷纷写志赋诗,记事颂德,盛极一时。连明末在南京即位的福王朱由崧,也出面封骆宾王为“文忠公”,并“御赐像赞”。其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张国维,更为骆宾王写了“碑文”、诗和楹联,对宾王的忠心义节大加褒扬。

明正德九年(1514),传说南通城黄泥口一曹姓农民挖地时发现骆宾王墓。(事载朱国桢《涌幢小品》)消息传开,远近轰动。有个名叫邵干的人,写了一组《骆临王遗墓诗》,征求和者。人们纷纷响应,现公收录在《骆宾海集笺注》附录中,就有1***首之多。充分反映了人们对骆宾王的钦敬,以及对他命运的同情关注。此后人们纷纷涌向南通,在传说发现骆宾王墓的地方,拜谒凭吊,赋诗抒怀。不久,墓址被水淹没。清乾隆十三年(1748),任职南通的福建人刘名芳,着人下水搜寻,结果找到几根“枯骨查牙”,就当作骆宾王的骸骨,迎至狼山东南麓,和随文天祥抗殉职的金将军葬在一起,取其“忠臣义士同处一堂”之意。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南通骆宾王墓。

1949年以后,在左倾思想影响下,有人为了给武则天翻案,作为其对立面的骆宾王,一度受到贬诋。“***”结束,他的形象才又焕发出光芒。而今,《咏鹅》诗编入小学生读本,得到亿万儿童的朗声高唱。文集一再整理出版,研究他的论文、著作,不断通现,骆宾王重又成为万千人关注的对象。

作为骆宾王的故乡,65万义乌人民以曾经养育出骆宾王这样杰出的人物而自豪。为骆宾王修复了枫塘古墓,建设了骆宾王纪念公园。国内外知名的义乌小商市场,也以骆宾王的名字命名,称宾王市场。此外还有宾王路、宾王大桥等等。人们怀念他,纪念他,目的是弘扬他的高风亮节,学习他的道德文章。他的形象作为义乌人文荟萃的象征,将永远给后人以精神的滋养,促进长久的文明建设。

骆宾王(约626或627~684后)

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骆宾王和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仪凤三年(678),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因事被诬下狱。次年,遇赦得释。出狱后,曾北游幽燕,再度投身戎幕。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积极准备改唐为周。这年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据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参加了这一军事行动,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就是这时写的。11月,徐敬业兵败,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求义乌宾王大桥的介绍

神话与历史—DIABLO2中的角色与魔王的历史渊源

历史上的五位英雄

游戏中的五位英雄——亚马逊女战士、野蛮人、圣骑士、女巫和巫师——更多的是与欧洲的历史而非神话联系在一起。

一、亚马逊女战士(Amazon)

提起“亚马逊”,大家一定会想起全长六千四百八十多公里的南美第一大河——亚马逊河。不过这里所说的“亚马逊女战士”并非是指生活在亚马逊热带丛林中的女战士,实际上,“亚马逊女战士”根本同亚马逊河一点关系也没有。

亚马逊部族生活在欧亚大陆的交界处,大概位置在今天土耳其北部的特尔莫冬河附近,这条河流在萨姆松以东五十公里处注入黑海,周围土壤肥沃,而且非常隐蔽,南部和东部均有高山环绕,西部是宽阔的叶席尔大河,北部便是黑海。

亚马逊是个十分古老的游牧民族,该部族的最大特点是由清一色的女子组成,她们买卖男子生育,把生下的女孩留下,并养育成人。亚马逊部族的另一特点是尚武好战,她们在古代的传说中总是以勇猛无畏的女战士形象出现。

关于亚马逊女战士的故事一直是古希腊艺术家们最喜爱的主题之一,今天保留下来的亚马逊部族的图画或雕刻中,大部分都是战斗场景。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只有三位最著名的英雄曾经击败过亚马逊人,他们分别是大力神赫尔克里斯、忒修斯和阿喀琉斯。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数大力神赫尔克里斯征服亚马逊人的故事,当时赫尔克里斯接到一条神谕,揭示赫尔克里斯必须完成国王欧律斯透斯交给他的十项任务,才能升格为神。其中第九项任务便是夺取亚马逊女王希波吕忒的腰带,这条腰带是战神亲自赠与希波吕忒的,象征着女王的权力。

在与亚马逊人的交锋中赫尔克里斯遇到了许多强劲的对手——阿埃拉因奔跑如风,人称“旋风姑娘”,珀洛特埃曾在个人对战中七次获胜,其他八名女子中有三位是在阿耳忒弥斯***中被选中的勇士,投枪百发百中,另外还有立誓终生不嫁的阿尔奇泼,再加上英勇善战的亚马逊首领麦拉尼泼——大力神赫尔克里斯费劲周折才将她们一一制服。

忒修斯与亚马逊人的交锋充分体现了亚马逊人敢爱敢恨的性格。忒修斯是雅典国王,在他的早期冒险生涯中曾经到达亚马逊河岸,受到好战的亚马逊女人的热情招待。可他却恩将仇报,把亚马逊女王安提奥珀骗回雅典并与之成亲。亚马逊部族对他的行为感到愤怒,一直在寻找机会报复。

有一天,亚马逊人突然开来一支船队,登陆围城,并迅速攻占雅典,在雅典市中心扎下营盘。雅典部队同亚马逊部队长久对峙,互有胜负,最终不得不缔结和约。亚马逊人离开雅典,退回本国,而王后安提奥珀则在战斗中牺牲,雅典人为了纪念这位亚马逊女人,为她树立了一根高大的纪念柱。

希腊神话对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与战神阿瑞斯的女儿、亚马逊女王彭忒西勒亚之间的战斗的那段描写,更是生动地再现了亚马逊女战士无畏的精神和她们妩媚动人的一面。

当时希腊人与特洛***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特洛***因为他们的英雄赫克托耳的战死而陷入绝望之中。此时,十二位亚马逊女战士在女王彭忒西勒亚的带领下赶赴特洛伊城,帮助他们一起对抗希腊人。亚马逊人之所以加入这场战斗,一方面是因为亚马逊民族天性喜爱战争和冒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女王彭忒西勒亚曾经在无意中犯下罪孽,误伤了自己的妹妹希波吕忒,她希望借此次远征平息复仇女神的怒火。彭忒西勒亚斯亲自挑选了十二名女英雄前往特洛伊,这十二位女英雄虽然楚楚动人,但比起女王彭忒西勒亚依然逊色许多。

到达特洛伊后的第二天,彭忒西勒亚穿上父亲阿瑞斯送给她的金光闪闪的铠甲,束紧胫甲和胸甲,佩上用白银和象牙制成的剑鞘,拿起盾牌,戴上有着闪亮的黄金羽饰的头盔,左手提两根长矛,右手握一把不和女神送给她的双面斧,骑上风神波瑞阿斯的妻子送给她的快马,闪电般地冲向希腊人的阵营。在她的带领下,亚马逊女战士连斩摩利翁等七位希腊英雄,几乎将希腊军队全数歼灭。

危急之时,希腊英雄阿喀琉斯赶来加入了战斗,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阿喀琉斯将彭忒西勒亚刺于马下。当他摘下彭忒西勒亚的头盔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尽管女王的脸上沾满血迹与尘土,但她在死后容貌依旧妩媚动人。阿喀琉斯后悔不已,呆呆地站在那儿,目不转睛地看着被自己的女王,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而天上的战神阿瑞斯对女儿的死更是悲痛无比,他发出隆隆的雷声,闪电般地朝大地冲了下来,如果没有宙斯的阻止,希腊人将遭到毁灭的打击。

希腊人和特洛***都对彭忒西勒亚的死感到难过,希腊人将她的尸体交还特洛***,特洛***将女王的尸体与许多珍贵的陪葬品一同火化,并用香甜的美酒浇熄余烬,拾起她的骸骨,放入金箱,与战死的其他十二名亚马逊女战士一同埋葬在城内塔楼附近的拉俄墨冬国王的墓穴中。

从以上这些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亚马逊人的英勇善战并非野蛮凶狠,她们恪守着自己心目中的美德,决不背信弃义,显得高贵而不失热情,威严而不失妩媚。在古代的图画和雕刻中也有许多她们在战场上为拯救自己的战友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的场景。

有趣的是,在利比亚西南部费赞山区一处寸草不生的荒漠中,人们发现了一幅非常古老的壁画,上面刻画着一位女性,戴着与希腊传说中的亚马逊人相同的头盔,手中握着亚马逊人最常用的武器——弓箭。这是否意味着亚马逊部族在黑海沿岸定居前曾经在非洲居住过?

二、野蛮人(Barbarian)

野蛮人亦即欧洲中世纪时代的“蛮族人”,正如春秋时期华夷之间贵贱尊卑的观念很深一样,“蛮族”实际上是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对邻族(日尔曼人、哥特人)以及亚洲一些民族的带有侮辱性的称呼,他们将非希腊、罗马各族一概视为“化外之民”。然而,正是这些“化外之民”将曾经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推向了灭亡。一般意义上的“蛮族”是指推翻罗马帝国的日尔曼各部族,包括汪达尔人、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法兰克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和匹克特人等。

在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眼中,蛮族始终居住于文明社会的边缘,未曾开化,部族之间永不停息的战斗和大自然残酷的生存环境构筑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尽管他们缺乏文明人的知识,但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变化非常敏锐。他们崇拜野兽的力量,因此狼人的传说常与他们联系在一起。

奇怪的是,正是这么一群“肮脏、粗鲁”的野蛮人,竟然将强大的罗马帝国推翻在地。公元410年,罗马城被西哥特人攻陷,洗劫数日方才离去。这场“永恒之都”的浩劫震撼了整个欧洲,令罗马帝国的人民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公元476年,帝国蛮族军队统帅奥多亚克发动***,终于终结了西罗马帝国的历史。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国》一书中曾经提及,罗马的毁灭是神灵对充斥于帝国内部的腐化和不道德的现象的惩罚。尽管罗马人在文明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但他们的灵魂早已堕落;在同一种族和血缘下,坚毅朴实的蛮族人能够做到紧密团结,而罗马人却始终处于一种相互倾轧的状态中,即便在敌人大兵压境之时,他们仍不愿悔悟和觉醒。

当时详细记述蛮族文化的史料只有凯撒的《高卢战纪》和塔西陀的《日尔曼尼亚志》。据这些文献记载,蛮族人在入侵罗马帝国之时尚处于氏族社会阶段,不事农业,以***、掠夺为生,喜爱冒险。蛮族人的思想观念、精神个性和生活态度是所谓的“英雄式”的:好战、勇敢、忠诚、重视荣誉、慷慨、挥霍,拒绝接受软弱腐朽的灵魂。在蛮族人看来,诉诸暴力往往比辛苦平凡的劳动更有意义,因此,他们渴望军事冒险、成功的战役以及由此带来的大量战利品。

战争是蛮族人的主要生活方式,“***如本部落并无战争,许多贵族青年便自动地参加别的部落的战争,他们厌恶呆着不动。”在征战中,勇敢和荣誉是首领与战士们最为珍视的。战士用最勇猛的战斗来保卫首领,如果首领战死疆场,而士兵们却活着回来,将是一个莫大的耻辱;同样,如果首领在勇敢方面不如自己的士兵,也会受到人们的耻笑。

蛮族人的入侵使整个欧洲的文明受到极大的摧残,“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蛮族文化、***教和残余的古典文化构成了此后中世纪时代文明的三块基石。

欧洲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蛮族人莫过于拥有蒙古血缘的匈奴王,他在公元五世纪以前曾横扫欧洲大陆,即便日尔曼蛮族也无法抵挡他们的进攻。匈奴人从东方袭来,凶猛强悍,骁勇善战,个个都是优秀的骑手,来时排山倒海,去则十室九空。正是这些彪悍的匈奴人加速了罗马帝国的倾覆。

三、圣骑士(Paladin)

蛮族推翻西罗马帝国后,在其境内建立了一系列蛮族国家,其中对后来的欧洲格局影响最大的国家当数法兰克王国。三百多年以后,法兰克王国在查理大帝的手中臻于鼎盛。查理一生南征北战,历经过五十多次战争,将西欧大陆的绝大部分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并由罗马教皇加冕为“伟大的罗马人皇帝”。这样,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三百多年以后,欧洲又出现了一个“罗马人”的帝国——查理曼帝国。

“帕拉丁”原本是指跟随查理大帝征战四方的十二名武士,罗马教皇加冕查理大帝后,这十二名武士也自然而然地荣升为“神的侍者”,成为“圣骑士”的代名词。其实,查理曼手下的这十二名武士尚不能被称为骑士,因为他们所秉承的依然是蛮族人的战斗精神。

真正意义上的骑士是从公元八世纪下半期、欧洲进入封建时代以后开始的。由于封建君主的武士必须装备齐全,拥有良好的坐骑和一定数量的随从,因此要有经济上的支持,于是那些大贵族便通过向武士分封土地,既满足了他们对土地这一中世纪最重要的财产形式的要求,也使他们成为大贵族的附庸。越来越多的武士在对土地财产的追求下,渐渐形成了一个附庸于大贵族的特定阶层——骑士阶层。

此后骑士制度及其组织在整个欧洲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近两个世纪的十字军运动,为西欧的骑士阶层提供了一个生存和发挥作用的广阔天地。在这一过程中,蛮族人野蛮好斗的因素与***教的神圣信仰融合在一起,使那些破坏和平、以刀剑为生的武士一跃而成为***的卫士。“结果,骑士最终成为受到崇奉的人,他不仅发誓效忠于其主人,而且立誓成为教会的卫士、寡妇和孤儿的保护人……以这种方式,骑士脱离了其蛮族和异教的背景,而被整合于***教文化的社会结构中。结果,骑士像神甫和农民那样,被视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三个器官之一。”

虔诚的宗教美德,扶弱济贫的道德精神,以及原来那种武士的荣誉、忠诚和勇敢的品质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中世纪***教文化中的骑士精神或骑士理想。它是中世纪人的观念和行为的最高标准和完美榜样。

在十字军的时代还形成了一种与神圣节制的***徒骑士理想相反、也与北方野蛮的英雄主义相距甚远的世俗骑士理想,其特征是爱情崇拜和礼节崇拜,表现为追求罗曼蒂克的爱情和高雅优美的言行。世俗骑士源于西班牙***社会,流行于法国南方世界,在这些骑士的眼中,爱情是一种纯粹精神性的、不掺杂任何的神圣的感情,由此构成了中世纪盛期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格调。

于是,武士的忠诚、***教的谦恭、对理想中的女性的纯洁无暇的爱情,成为每个骑士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教骑士制的理想一直保持着它对西方思想的吸引力和对西方***标准的影响。”他们是力量与正义的象征。

四、女巫(Sorceress)

“女巫初现人世,就没有父母、儿女、配偶、家庭。她是一个魔怪、一块陨石,弄不清是从哪儿来的。上帝啊!谁敢走近她?她又待在哪里?荆棘丛生的野林、人烟不至的荒地,都有她的踪影。夜里她则栖身在一张古老的桌子下。大家害怕撞见她,这使她更加孤独。她的周围像围了一道火篱笆,谁想过她还是个女人?即使过着这么可怕的生活,她还是保持着张弛有度的女性活力、女性的吸引力……”

“巫师”(sorcier)这个字的法文原意,是指能够经由祭祀或象征的仪式去改变他人命运的人(字首“sors”在拉丁语中表示“遭遇”或“命运”)。巫师最常见的施法形式是下咒语,于是它便成为“巫术”和“诅咒”两词的同义词。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中表示巫术的字“fattura”和“hechiceria”,也都意味着“包藏祸心”。从十五世纪初期开始,“巫师”的意义历经演进,更明确地意指他们的法力是源自魔鬼附身。

其实,《暗黑破坏神2》中的女巫与人们想象中的巫婆形象相去甚远,这里的女巫是一个拥有神奇魔力、并远离邪恶的奇女子形象。大家可以将她同下面将要介绍的“巫师”作以比较。

民间传说中的女巫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相传一个女人到了夜里会变成一头猛禽,发出可怖的叫声,飞进房屋里吞食婴孩。这种黑夜女巫的形象,是神怪传说的一个重要元素,见载于罗马文学和希腊神话中。

十世纪,日耳曼特里夫斯的勃鲁姆写了一部供主教阅读的隐修纪律指导书——《主教会规》,其中记载了几名受撒旦诱惑的妇女,与罗马女神戴安娜一起骑在某些动物背上飞行。戴安娜是跟月亮、水、沼泽地有关的女神,照顾妇女分娩,而这些都跟巫术紧密联系,以致有的专家称她为“女巫的神”。后期的文献曾提到希罗底的名字,她是罗马希律王的妻子,间接害死了施洗约翰,另外书中还提到过日耳曼万神庙的女神像霍尔达。不论怎样,魔鬼学家们根据《主教会规》确定了女巫的形象——她们常常在夜间骑一把扫帚或一头动物,从窗子、墙壁或烟囱飞出去参加巫魔会。

如果没有阅读过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一些史料的话,我们很难想象到当时的猎巫活动是如何的残酷,许多无辜的女性被视为女巫活活烧死,死前还曾倍受折磨。在1580年到1670年期间,西欧各地完全笼罩在对所谓的女巫的之中,当时有一位名叫雷米的法官,三十年间烧死了三千多名“女巫”,点燃了数百座火刑架。

人们之所以如此残忍地对待“女巫”,主要是由于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反女性成见,女人使人害怕,医生不理解她们的生理,神学家将她们视为反复无常的人,必须时刻加以防范(女人犯有“原罪”,她们常被视作魔鬼的代理人)。从法律观点来说,当时的女性先受父亲的监护,只有到寡居的时候才能获得相对的独立,但寡妇的角色受到社会的普遍排斥,因此“她们想在巫术中寻求报复的满足”。

人们还常常在年老贫穷的女人中寻找所谓的罪魁祸首,受到中伤而被控为巫婆的,通常是一些有土方治病经验的妇女,她们掌握治病的秘方,于是大家便怀疑她们会诅咒。

十八世纪时期,西方国家已看不到对巫案的审讯。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尤其是德国浪漫主义的流行,促使了女巫的形象以民间故事和***的形式走入文学殿堂,例如《格林兄弟童话集》里就有许多女巫的故事。而女巫的社会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在许多作品中,她们成为遭受教会迫害而奋起反抗的妇女的原型。

五、巫师(Necromancers)

在《暗黑破坏神2》中,女巫与巫师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角色,前者使用的魔法代表着力量与光明,可直接作用于敌人身上;而后者则是魔鬼的化身,他的主要本领是招魂术,召唤各种不死的生命(如僵尸)为其卖命。招魂术在中世纪时期曾盛传一时,相传用此术可指使死人或从地里挖出的尸体作奇怪的工作。

萨图恩(Saturne)据说是巫师的保护神,实际上,他最初是矿工的保护神,逐渐演化才成为支配地狱的神。萨图恩是率先食人肉的神,巫师也常被指责为偷食人肉。此外,萨图恩夜间停留于土星,土星位于魔蝎宫,而魔蝎则是一种象征魔鬼的动物。萨图恩的标志是手中的那把大镰刀,而相传巫师常用的武器也是一把随身携带的镰刀。

历史上关于巫师的最早记载见于十二世纪,当时有一位名叫韦尔多的法国里昂商人宣扬并身体力行安贫乐道,其门徒被教皇斥为异端,逃入阿尔卑斯山谷隐居。巫师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与异端的接触中逐渐产生的。

我们常常可以在一些西方的神话书籍中看见“Mage-Clans of the East”(东方魔法部落)一词,这是欧洲巫师故事的另一起源。由于当时欧洲人对于还没有认识到的世界抱着一种神奇荒谬的幻想,巫师就成为这种幻想的宣泄对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和十六世纪的曼德威尔游记更是为西方读者提供了神游幻想的空间,巫师也被误解为东方民族所特有的一类神秘人物。

然而在欧洲神学家的眼里,巫术是一种反宗教的行为,巫师作为巫术的施弄者,致力于撒旦崇拜。中世纪衰落时期的特征之一,就是将撒旦的形象夸大成强大且无处不在,并把时代的一切弊病都算在撒旦的帐上。

十八世纪以后,巫术卸下了魔法和撒旦的华丽外衣,文化地位迅速下降,成为一种迷信。巫师、蒸馏器、硫磺蒸气不久后又重新兴起,成为炼金士们的想象。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巫师是居住于南部沼泽地带中的一类穿着黑色斗篷的神秘人物,长期躲在黑暗潮湿的小屋中的研究使他们面颊苍白,形同骸骨,熬夜和过度的思索搞垮了他的身体,使他们不堪一击。但他们掌握着各种神秘奇异的法术,代表着邪恶与噩梦的神灵。

巫师题材在近代被融入了许多艺术家的作品之中,浪漫派音乐家,如门德尔松和柏辽兹,都曾在他们的作品里涉及过巫术题材,而拉丁美洲的著名作家马尔克斯更是在他的魔幻主义***《百年孤独》中大胆地使用了各种巫术内容,营造出一种极为神秘的气氛。

“我是昨天、今天和明天,我拥有再生的力量。我的灵魂创造了天神,创造了人间,地狱,还有天堂……向我欢呼吧,我就是屹立于地球中心的神殿之王!”

——古埃及《死亡之书》

Blizzard公司非常善于从历史与神话中汲取撰写游戏所需的素材,《暗黑破坏神2》里许多怪物的名字实际上都是源于西方的一些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大家还记得《暗黑破坏神》一代中那个铁匠格里斯沃尔德(Griswold)吗?去年我在读一本关于美国历史的书籍的时候,发现格里斯沃尔德原来是美国的一家银匠铺,这家银匠铺在内战爆发后改行,专为军队打造宝剑之类的武器。这恐怕不仅仅是巧合吧。

实际上,《暗黑破坏神》一代并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可言,所有内容都是为了战斗而拼凑起来的,在情节设定上给人以陈旧之感;《暗黑破坏神2》则不同,它拥有四个不同的地点(而不像一代那样只有一个小镇),这使得游戏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丰满,而“龙与地下城”风格设定的加强也使得游戏的深度与广度与前作相比大为拓展。

遗憾的是,在我所接触的许多“暗黑”迷中,真正了解《暗黑破坏神2》的故事背景的人可谓少之又少;许多国外玩家甚至从未玩过单人模式,买来后便直接连上“战网”(Battle.net)与其他人联线作战。

写这篇专题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除了砍杀、除了地牢之外,《暗黑破坏神2》中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值得我们流连。下面将为大家介绍的是游戏中的三大魔王和五位英雄的一些历史渊源。

神话中的三大魔王

一、迪亚伯罗(Diablo)

“Diablo”是西班牙语里“魔鬼”(Devil)的意思,很多人将其误读为“达埃伯罗”,实际上它的正确发音应该是“迪亚伯罗”。不知大家有没有玩过《猴岛小英雄》(Curse of Monkey Island),其中有个“El Pollo Diablo”,意思就是“魔鬼的小鸡”。

迪亚伯罗在三大魔头中是最年轻的一个,象征“恐惧”。在《暗黑破坏神》一代里,我们的英雄曾经击败过它,并将它锁入灵石,嵌入脑中,希望凭借自己的意志压制住这个不灭的灵魂。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的意志力逐渐变弱,迪亚伯罗的灵魂终于从灵石中逃脱出来,控制了英雄的身躯。于是,魔王操纵着英雄的肉体,以“暗黑流浪者”的名义,前往东方解救自己的两位兄弟——巴尔和墨菲斯托。这就是《暗黑破坏神2》的背景设定。

二、墨菲斯托(Mephisto)

就我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三大魔王中的老大墨菲斯托很可能是Blizzard公司杜撰出来的一名角色,它象征“仇恨”。如果说有什么历史背景的话,墨菲斯托或许与传说中巴尔的兄长、邪恶之神墨特(Mot)有所关联,具体请见下文对巴尔的介绍。

根据游戏的背景,墨菲斯托曾被古赫拉德里姆人抓获并囚禁于库拉斯特镇附近的特拉文克尔神庙的守卫之塔中,可惜它的魔力太过强大,被禁后不久,它便控制了那些监护它的神庙僧侣的灵魂,只有大司祭克哈利姆顽强地***住了墨菲斯托的魔力,但克哈利姆最终还是被墨菲斯托的傀儡们所。

尽管无法离开守卫之塔,墨菲斯托依然可以操纵手下的那些灵魂为自己卖命,这同一代中的迪亚伯罗有些相似。游戏第四幕中当我们的英雄使用地狱之锤击碎墨菲斯托的灵石时,便可以看见被墨菲斯托控制的无数冤魂从中飘出。

三、巴尔(Baal)

巴尔是三大魔头中的老二,被称为“破坏之魔”。

很久以前,巴尔曾被古赫拉德里姆人制服并封存于一块红色灵石中,由于灵石的意外裂开,使得巴尔出逃的机会大增。为了阻止它冲破封印,一位名为名叫塔尔·拉什的赫拉德里姆英雄勇敢地站出来,将这块灵石置入自己的心中,希望依靠自己的灵魂将巴尔困住。人们将塔尔·拉什同嵌在他心脏中的这块灵石一起,埋入鲁特格尔雷恩城附近的沙漠深处。在游戏的第二幕里,玩家的主要任务便是找寻塔尔·拉什之墓,阻止迪亚伯罗解救巴尔。

巴尔在三大魔头中是历史背景最丰富的一个角色,有关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古代凯尔特人所膜拜的神巴莱纳斯(Belenus),在闪米特族的传说中也有关于它的比较翔实的记载。

巴尔是迦南人、腓尼基人和叙利亚人的原始神之一,其实,在这些民族的心目中,巴尔并非像游戏中所描写的那样是个无恶不作的“破坏之魔”,而是一位善良的生命之神。传说中,当巴尔的兄弟、邪恶之神墨特(Mot)下到凡间破坏世界的时候,巴尔勇敢地站出来向他挑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巴尔被墨特打败,当他跪倒在兄长面前的时候,被整个地吞了下去。七年后,巴尔的姐姐安娜特(Anat,游戏第一幕中的女魔安德列斯?)击败墨特,把巴尔从死亡中解救出来。不幸的是,在巴尔复活的过程中,墨特也从死亡中苏醒了过来,据说,直到今天,他俩依然被锁在无休止的战争中,他们之间的斗争造就了四季的变迁,而“巴尔”则成为掌管“生命”、“收获”的神灵(类似于古希腊神话中掌管农业、婚姻与丰饶的女神得墨忒耳)。人们有时也将巴尔称为“Hadad”或“Rimmon”,义为“雷神”;“肥沃之地”则被人们称为“Baal's Land”或“Baal-land”。

肥沃的土地总是与人类的生殖力联系在一起,因此,巴尔同他的姐姐安娜特一起被尊为生产之神,人们认为当他俩交媾的时候会引发暴风雨,而当他们分离的时候,大地便会干旱。为使他们再次结合,牧师与女祭司纵酒狂欢,希望通过***相交的行为唤起巴尔的恩惠,降下滋养的雨露。

当犹太人成为这个地区的统治者后,巴尔开始逐渐沦为有害的邪恶之神,成为人们心中的“魔王”(Beelzebub)。巴尔的追随者被冠以卖*、人祭、**等罪名,失去了原先的神圣的光环。犹太人为树立自己心目中的神,很可能有意夸大了这些人的罪行,但当时的确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祭活动,在纳泽雷斯(Nazereth)地区的大型古墓中,人们曾发现过大量婴儿的骸骨。

从此以后,巴尔便与神秘文化联系在了一起。曾经有一本名叫《所罗门之钥》(Lesser Key of Solomon)的古希伯来文献记载了有关巴尔的一些晦涩难解的神话故事,在这本古籍中,巴尔被描述为一位嗓音嘶哑、喜怒无常、拥有无穷权力的王子,他可以授予他所喜爱的人以非常的智慧和隐身的能力,而一般人却很难得到他的哪怕是十分细微的帮助。

在《圣经》里,巴尔被描写为“邪恶之神”,相传他的追随者曾过无数的***教先知,并曾捣毁过***圣坛。于是,“巴尔”这个名字便与“Diablo”、“A***odeus”、“Lucifer”和“Balaam”一起,成为了“撒旦”的代名词。

了解《圣经》的人都知道“摩西十诫”的故事,摩西在领导以色列人民离开埃及后,登上西奈山接受了上帝赐予的十条诫命。由于摩西迟迟没有下山,在山下等候的以色列百姓恐慌起来,以为摩西抛弃了他们,于是要求摩西的长兄亚伦为他们再造了一个神像,以便继续为他们引路。亚伦用百姓们的金首饰铸造了一只金牛犊,以色列人围着金牛犊边唱边跳,以金牛犊为自己的神明。相传这只金牛犊代表的便是巴尔。

哪位朋友能告诉我:卢照邻的诗《宿玄武二首》之一的写作背景及含义。谢谢!

骆宾王(619--约687),字观光,唐朝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幼年即资质颖悟,聪慧过人。7岁时即景赋《咏鹅》诗,一时传遍乡闾,誉为神童。晚年参加徐敬业扬州起事,并写下了著名的《计武氏檄文》。 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来受到人们的赞誉。他一生著作颇丰,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一个政治上很有抱负却长期怀才不遇的小官吏。

江南神童 齐鲁才子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也就是唐代开国的第二年,骆宾王诞生在乌伤城外的骆家塘小村子里。

骆姓是古乌伤望族,早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就出过骆俊、骆统等著名人物。骆宾王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饱学之士。他们望子成龙,根据《周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意思,给小儿取名宾王,字观光。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长成后,能体察民情,辅佐君王。不久他父亲骆履元上京谋仕,把儿子的抚育教养,留给自己的父亲和年轻的妻子。

为了使期望成为现实,祖父对骆宾王的教育非常用心。当他开始咿哑学语之后,就教他朗读简易诗文。到了五、六岁时,不仅熟记多首诗文,在祖父的指点下,还能吟句联文。

转眼到了七岁,一天,祖父的一位朋友远道来访。席间,祖父谈起教孙读书的乐趣,就把宾王在吟诗习文方面的灵悟表现,情不自禁地一一道出。客人听着,捋髯而笑,心里似乎不太相信。饭罢,祖父带宾王陪客人外出散步,领略农家幽静的田园风光。当他们走过村边的一口池塘时,看见一群白鹅正在塘中戏水。有的拍翅追逐,有的引颈高歌。白毛翻腾,清波荡漾,煞是好看。客人心里一动,就把小宾王拉到身边,指着塘中的景象,附耳对他说:“你能把白鹅戏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诗吗?”宾王听罢,向塘中凝视片刻,略一思索,就用清脆的童音大声 念道: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短短18个字,把一群白鹅戏水的神态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形象是那么生动,意境是那么清丽。“白毛”、“红掌”,“绿水”、“清波”,于用词准确,对仗工致之中,又流露出童稚的天真浪漫。客人几乎不相信自已的耳朵,他一把把宾王抱在怀里,激动地说:“你真是一位神童!”

骆宾王七岁咏鹅的故事,迅速传遍遐迩,为此,他博得了江南神童的美誉。 骆宾王的父亲外出谋仕,经过几番拼搏,终于京试中式,被任命为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令。大约在10岁左右,骆宾王随母北上,寓居父亲的任所。

骆宾王的父亲为了给儿子实施严格的系统教育,一方面他亲自督导,让宾王继续承接家学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把宾王送进博昌县学馆,接受齐鲁学风的熏陶。同时还让儿子多方接触当地的学界名流,使他在广泛的交流切磋中,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学识。通过这种多渠道、多层面的严格教育,加上骆宾王资质颖 悟,学习刻苦,态度虚心,所以学业进步很快。在日后写的《上兖州崔长史启》中,骆宾王回顾自己在博昌学习的情事,详细谈到由于接受父亲的严格训导,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习非常专心,态度极为刻苦。所学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不仅有儒家的经典、诸子的学说、名家的诗赋,而且还涉及兵书、术数、方技、乃至三教九流的诸多学问。最终使自己成为“虽不能纵逸韵于霜皋,唳野致九天之响;而颇亦蓄余芬于露薄,垂薰有十步之芳”的著名学者。

总之,通过在博昌的多年苦读,骆宾王已经从一个江南神童,成长为一名齐鲁才子。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赋诗作文,得到当地学人的交口称赞。他在齐鲁大地的才子林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佼佼者。但就在这个时候,一场厄运降临到他的头上; 正当英年有为的父亲,突然病死任上。这时骆宾王年仅十七八岁,还缺乏处世经验和应变能力。幸亏骆履元为官清正,做人刚直,深受当地父老乡绅的拥戴,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孤儿寡母料理丧事。接着骆宾王停学守孝,待到三年服阕,家计已十分艰难。为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也为了自已的仕途前程,骆宾王决定上京赴试。期望春闱一搏,鹏程万里,然后辅君佐国,建功立业,以实现祖、父对自已的热切期望。

仕途艰维 隐居兖州

骆宾王入京应试,是在22岁那年的秋天。

试前,他把家移居到兖州的瑕丘县,投靠父亲生前的好友韦明府(唐时称县令为明府),然后直奔长安。骆宾王对自己的学识颇为自负,以为春闱一博,即可雁塔题名,获取功名。他对科举场上的种种流弊,诸如请托、通关节、私荐、场外议定之类,不屑一顾。考试前后,人家忙忙碌碌进行院外活动,他却悠闲自得地饱览京、洛名胜。

然而考试的结果,竟是名落孙山! 这一下骆宾王慌了手脚,他第一次体味到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个人的前程、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辈师长的热情期待,都成了泡影。下一步该怎么办?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辗转思忖之后,他决定南下义乌,向亲人求援。

在外流浪的游子,投入了久违的故乡怀抱,受到家人和亲友们热情地接待,使他真切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但这时母亲和年幼的弟弟正在远方翘首等待。他不能在故乡多作逗留,于是匆匆赶回瑕丘,和一家人团聚。此后他以更务实的态度潜心书海,闭门苦读,为迎接第二次试场拼搏作充分的准备。

几年以后,骆宾王终于在长安出仕了。 这次谋仕的经过及其所担任的职务不清楚。从自传体长诗《畴昔篇》中所描述的生活境况来看,大约是权门幕僚之类。但仅仅过了几年,就遭人排挤,受到诬陷,罢去了官职。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骆宾王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幸好有人出来帮忙,推荐他到道王李元庆府中担任新的职务,才算摆脱了困境。

李元庆是唐高祖李渊的第16个儿子,唐太宗的异母弟,封道王,其时正任豫州刺史。他对骆宾王的学识十分赞赏,当宾王在他府中任职三年之后,特地下了一道手谕,要宾王“自叙所能”。目的是希望骆宾王自陈器识才情,要宾王“自叙所能”。目的是希望骆宾王自陈器识才情,作为任满提拔举荐的依据。这是唐初任用官员的普遍做法,但骆宾王认为这样做有自我吹嘘之嫌,会使虚夸浮饰之人乘机而入。所以回书李元庆,不愿奉命。骆宾王这样做,固然表现了他刚直的品质,但也违悖了李元庆的初衷。此后李元庆对此事不再过问,根据唐制在诸候王府中任职时间不能过长的规定,不入骆宾王就离开道王府。在官场混迹将近十年,目睹宦海中翻滚的污水浊浪,骆宾王对继续谋仕不再感兴趣。于是返回第二故乡兖州,决定过耕读自娱的隐居生活。他经常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悠游山水,饮酒赋诗,开头一阵,生活过得很舒坦,也创作了大量反映山水情趣的隐逸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经济越来越拮据,最后到了“糟糠不赡,箪笥无资”的地步。一批要好的朋友,有的出外谋仕,有的改任他乡,使他的心境也一天比一天落寞起来。

骆宾王闲居兖州,前后一共12年。这是他一生中第一个创作高峰,为列名“四杰”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最后几年,由于生活艰难,加上母亲和自己身体都不好,这种病困穷愁,反映在诗文中,显得意蕴深厚,感情真切,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博得时人的交口称赞。 生活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骆宾王只好改变初衷,重谋出仕,于是他给司列太常伯兼右相的刘祥道等一批朝廷大员写信,企求引荐。大约是由于他的文坛声誉,不就被举荐入朝对策。这年骆宾王已经49岁了,他白发满头,重上长安,开始了又一轮多灾多难的仕途生涯。

再度遭谴 从军边塞

骆宾王风尘仆仆来到阔别十七八年的长安,经过对策考试,终于中式录用,被授予奉礼郎。品秩为从九品上,任务是朝廷举行朝会、祭祀典礼时负责君臣版位的安排和各种祭器的摆设,以及仪式开始时做做赞导和主持鼓吹。让一员文坛宿将去做这样的工作,的确是才非所用。好在这时的骆宾王,经过几十年的宦海浮沉和齐鲁穷愁之后,心地已经平实多了。只要一家人的温饱能够解决,职位的高下并不在意。公事办完,和诗友切磋诗艺,议论文章,生活过得倒还自在。

大约是诗文界有地位的朋友举荐,骆宾王担任奉礼郎不久,又兼任东台详正学士。后者是学术机构的职务,地位与影响比奉礼郎为高。 骆宾王的耿介刚直、嫉恶如仇的豪迈性格难免得罪权要,并遭群小的嫉恨。但任奉礼郎的第三年,又遭人排挤,被罢了官职。正当骆宾王进退维艰的时候,西北边境发生了战争,吐蕃大举寇边,占领了西域的的大片土地。朝廷派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率兵进讨。于是骆宾王上诗给朝中掌管人事的大员,要求从军以自效。很快得到吏部同意,于当年七月离开长安,开始了穷沙极漠的军旅生涯。 薛仁贵孤军深入吐蕃腹地,结果全军覆没,只得议和而归。因而整个西北前线都笼罩着失败的阴云。骆宾王从军的动因虽由罢官引起,但他的内心深处却激励着爱国的***。他在《从军行》中高喊:“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大有投笔从戎去,马革裹尸还的英勇气概。在此时创作的别的一些诗歌中,也都表露了这种心声。但当他到了天山脚下的安西都护府之后,目睹将士低落的情绪塞外荒凉的自然景色,既没有胜利的喜悦,也没有激烈战斗的***,他的心境也就渐渐地落寞起来。从军初期流溢出来的壮志豪情逐渐消退,最终只留下无尽的悲凉了。

虽然骆宾王立功边疆的理想没能实现,但军旅生活的亲身经历,使他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天山积雪、交河绝塞、戈壁流沙、边庭落日,加上戍楼烽火、野气狼烟,拌和着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思和羁旅的感慨,凝铸成一首首情真意切的军旅诗歌,成为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声。 ]

不久,骆宾王离开西域,随军入滇,参加姚州(今属云南)境内的平叛战斗。这场战争进行得很激烈,唐军在几天内就取得了胜利。主帅向朝廷报捷的几道文书都由骆宾王起草。战争结束,骆宾王跟随主将入朝献捷,得以和老母及家人小聚。因为他还在服役期中,不入即奉命入蜀。

骆宾王在四川担任的大约是军中的幕府书记之类,主要负责文字工作。高级将领和地方官佐都愿和他接近。蜀中山水,历来为文人骚客所向往,骆宾王尽情 遨游各地的名胜古迹。峨眉山秀丽的风光,诸葛孔明的八阵图址,李冰父子的都江堰,以及司马相如的琴台,卓文君的酒肆,他都一一亲临光顾。所见所感,融入诗歌,掀起了他创作生涯中的又一***。 骆宾王在蜀中停留了两个整年,56岁那年的冬天,他返回长安,总算结束了漂泊不定的从军生涯。

十年不调 诬赃下狱

骆宾王回到长安,吏部按绩考核,量功补过,授予他一个武功县主簿的职位。和十年前对策入选所授的奉礼郎,同属九品,仅增二阶。长年漂泊边庭,历尽艰辛,却落得这样的结果,心里难免耿耿。

就在武功主簿任上,骆宾王的著名长诗《帝京篇》写成,一时朝野传诵,誉为绝唱。不久,调任明堂县主簿。明堂是京县,品秩有所提高。这年底,母亲病故,骆宾王离职守孝。待三年服满,补授长安县主簿。几个月之后,他突然被提拔重用,担任御史台御史。这是骆宾王一生中最高的职位,是“纠举百僚,推鞠狱讼”的朝廷监察官。骆宾王以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态度治事,自然受到别人的忌恨。上任还不到半年时间,就以“赃罪”入狱。也就是说有人告的他在长安主薄任上有***行为。 骆宾王在狱中受尽折磨,知情人慑开诬陷者的*威,不敢为他伸冤。絷狱期间,他写下了一系列诗赋,控诉司法的***,抒发内心的郁勃,表明自已的清白。最有名的有五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时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整首诗托物寄兴,借蝉自喻。蝉儿居高饮洁,品性高雅,但却受到秋风秋露无情地摧残,使它欲飞不能,欲响无声。“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扯心裂肺的呼喊,喷身出骆宾王满腔愤怒,读之令人心神为之震憾。

骆宾王在狱中关了将近两年,62岁那年的八月,唐高宗立英王为皇太子,大赦天下。他遇赦出狱,但没有官复原职。第二年夏天,把他谪贬到东南边远的临海(今属浙江台州),担任一名小小的县丞。

扬州起事 兵败逃亡

骆宾王五月初携家眷扶母棺南下,长安城内的文人学士、故友至交,纷纷为这位文坛领袖送行。 七月初骆宾王回到故乡义乌,受到亲友乡贤的热烈欢迎。 七月二十日,他为母亲举行葬礼。丧事结束以后,就去临海赴任。 大约是八月中旬,骆宾王到达临海。他原拟到任后即借故离开仕途,过遁迹山林的隐居生活。但临海的秀丽山水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经常与一批文士悠游山水,饮酒赋诗,颇感乐趣。 公元683年腊月,也就是骆宾王任职临海的第三年,高宗驾崩。来年一月,皇太子李显遵遗诏即位,改元嗣圣,是为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但武则天权欲极旺,野心很大。高宗在世时,她已经实际执掌朝柄几十年,她不愿把朝政大权交给儿子,就借故把中宗废为庐陵王,幽禁于别所。另立小儿子李旦为皇帝,是为睿宗。“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资治通鉴·唐纪》)为了防止天下反对,武则天一方面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元老勋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时大开告密之风。由是天下惶惶,笼罩着一派恐怖气氛。

骆宾王于这年春天因事进京,目睹了武则天废帝夺权、大开杀戒,以及武氏势力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心中颇感愤愤。他带着一腔郁郁之气离京南下,但没有再回临海。而是去了扬州,和徐敬业等人聚合密商,准备武装讨伐,推翻武则天。

徐敬业是唐代开国元勋英国公徐世 的长孙,原为四川眉州刺史,拥有兵权,这时贬为柳州司马。因此他的祖父死后曾封扬州大都督,所以他没有去柳州赴任,而是跑到扬州,密谋起事。骆宾王在四川军中,大约就和徐敬业结识,所以徐就密召骆宾王参与。经过一番密商,制订出行动***:确定以“拥戴庐陵王,匡复唐室”为号召;首先占领扬州城,作为起事根据地;徐敬业任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骆宾王为艺文令,起草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徐敬业等迅速占领扬州城,并把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传布各个州县,号召天下勤王。这篇檄文义正词严,气势磅礴,仿佛长虹凌空,迅雷震宇,深深地扣动读者的心弦。天下反武势力,莫不闻檄扼腕。人们奔走相告,闻风而动,“旬日间得胜兵十万”。

扬州起兵的最初形势很好,不仅很快集结军队十多万人,而且楚州率先响应,兵不血刃就拥有扬、楚两州之地。不久又攻下润州,连朝廷内部也产生动摇。宰相裴炎就要求武则天退出政治舞台,还政于皇帝。但徐敬业没有利用这有利形势,挥师西进,直逼京洛。而是想先巩固江南根据地,然后再经营中原。这就给武则天以足够的时间清除朝中的反对派,然后派几十万大军围剿夹击。徐敬业虽然奋力迎战,也取得了几次胜利,但最后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前后历时仅三个月。

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传说纷纭。有说被杀的,也有说逃亡的,还有说投江水而死的。综合各种史料考证,逃亡一说似较可信。因为武则天死后,朝廷曾令山东人郄云卿搜集骆宾王的诗文,并结集发行,作为对骆宾王匡扶唐室的褒扬。郄在文集序中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的话,想必有据。至于逃亡后的行踪,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灵隐为僧,月夜为宋之问续诗一说,流传最广。实际情况大约是脱逃以后,就隐姓埋名,在吴中一带流亡。隐匿几年之后,带着一腔壮志未酬的遗恨离开了人世,终年约在70岁左右。

道德文章 万古流芳

综观骆宾王的一生,其前进道路,有着两条明显不同的发展轨迹。作为一位作家,他前进的道路较为顺畅。从七岁咏鹅,到齐鲁亲闲居写下的大量隐逸诗,再到从军路上写的边塞诗,回长安后创作的以《帝京篇》为代表的长篇歌行,一直到扬州起兵写下的《讨武氏檄文》,成就和声誉直线上升,一浪高似一浪。在唐初人才济济的文坛上,技压群芳,稳居盟主的地位,成为“初唐四杰”之一,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但作为一个官吏,政治上却处处遭受挫折,先是求仕不果,继而罢官长安。在兖州过了十多年穷困生活之后,再度入朝,不久又被免职。接着从军边塞,羁留蜀中,待再回京师,做的仍是和十处前一样的九品小官。后来突然得以提升,成为御史台侍御史,但不到半年,就被诬下狱。最后愤而走向武装反抗,迅即被狂飙淹没,以致身死何处,都成了历史悬案。这条道路发展得很不顺利,不仅荆棘丛生,坎坷泥泞,而且四周潜伏着毒蛇猛兽,稍不留意,就有被吞噬的危险。

但这两条道路,又是粘合在一起互相影响、交错前进的。其相互影响的关系,又往往成反比形式表现出来。即政治上下沉的时候,文学上就呈上升态势。如早年宦途不遂,隐居齐鲁,就创作出大量描写闲情逸致、诗酒游冶为主题的隐逸诗,掀起了一生创作的第一个浪峰,博得了很高的声誉。第二次仕途波折,从军边塞,功业无成,心情寥落,但这期间写的军旅诗,开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河。返回长安之后,政治上不被重用,十年不调,仍旧沉沦下僚,但却写出了《帝京篇》、《畴昔篇》等著名歌行,不仅名动京城,而且把这种艺术形式推向新的高峰。人狱以后,更以满腔悲愤,创作了《在狱咏蝉》、《萤火赋》等名篇,既为自己抒志辩诬,也为文坛增光添彩。扬州兵起,他以垂暮之年,杖策而从,虽兵败后逃亡荒野,最后客死他乡,不为人知。但他写下的那篇《讨武氏檄文》,却众口传诵,万古流唱。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一道 ,成为中国骈文史上的双璧。这一沉一显的发展轨迹,表面看来,好像相互背向,实际却反映了骆宾王人品、文品和志行的高度统一。他以清正耿直之性气,怀经国安邦之抱负,力图政治上有所进取,但不为时用,并处处受到佞小的打击和排挤。有志难伸,于是郁积心头的不平之气,就通过诗文创作迸发出来。郁积越深,喷发力越强,而喷发出来的又全是思想珠玑,自然为大众所喜爱。这就是每当骆宾王政治地位下沉,而文学声誉却愈显的原因。 但人们对骆宾王的评价,往往把两者割裂开来。在骆宾王生活的当时,主流社会一些政治上和他对立的人,鉴于他文学上的成就有目共睹,无法否定,就***取文才肯定,人品否定的办法予以诋毁。说他“文才有余而器识不足”,属“浮躁浅露”之辈。《旧唐书》本传,就说他“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宋代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把骆宾王参加扬州起兵,称为“从逆”,属:“贼党”。骆宾王在“四杰”中的排名,起先称“骆卢王杨”和“卢骆杨王四才子”,大约也因为他参加扬州起兵的关系,最终成为“王杨卢骆”,殿居末座。

宋元以后,理学兴盛,武则天作为唐太宗的才人,居然做了唐高宗的皇后,而且使用各种手段,攫取权柄,最后终于改李唐为武周,自己做了皇帝。这种从“**”而至“窃国篡位”的秽迹恶行,自然激起以理学为统治思想的主流社会的愤慨。武则天成了罪恶的化身,作为其对立面的骆宾王,人品受到竭力赞扬。把他看作忠臣义士,地位急剧上升。

明代著名诗评家胡应鳞,学者吴之器,以及《骆临海集笺注》的作者、清人陈熙晋等,为骆宾王写传记时,虽赞扬骆宾王的文才,但更崇拜他的人品气节。胡应麟两次上书州、郡督学,将骆宾王的塑像迎入州、郡的乡贤祠奉祀。明末义乌知县熊人霖,则为骆宾王建立“唐杰流风坊”,并题诗其上。义乌本地则为骆宾王重修规模宏伟的枫塘古墓。墓成之后,各地的文人、官员纷纷写志赋诗,记事颂德,盛极一时。连明末在南京即位的福王朱由崧,也出面封骆宾王为“文忠公”,并“御赐像赞”。其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张国维,更为骆宾王写了“碑文”、诗和楹联,对宾王的忠心义节大加褒扬。

明正德九年(1514),传说南通城黄泥口一曹姓农民挖地时发现骆宾王墓。(事载朱国桢《涌幢小品》)消息传开,远近轰动。有个名叫邵干的人,写了一组《骆临王遗墓诗》,征求和者。人们纷纷响应,现公收录在《骆宾海集笺注》附录中,就有1***首之多。充分反映了人们对骆宾王的钦敬,以及对他命运的同情关注。此后人们纷纷涌向南通,在传说发现骆宾王墓的地方,拜谒凭吊,赋诗抒怀。不久,墓址被水淹没。清乾隆十三年(1748),任职南通的福建人刘名芳,着人下水搜寻,结果找到几根“枯骨查牙”,就当作骆宾王的骸骨,迎至狼山东南麓,和随文天祥抗殉职的金将军葬在一起,取其“忠臣义士同处一堂”之意。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南通骆宾王墓。

1949年以后,在左倾思想影响下,有人为了给武则天翻案,作为其对立面的骆宾王,一度受到贬诋。“***”结束,他的形象才又焕发出光芒。而今,《咏鹅》诗编入小学生读本,得到亿万儿童的朗声高唱。文集一再整理出版,研究他的论文、著作,不断通现,骆宾王重又成为万千人关注的对象。

作为骆宾王的故乡,65万义乌人民以曾经养育出骆宾王这样杰出的人物而自豪。为骆宾王修复了枫塘古墓,建设了骆宾王纪念公园。国内外知名的义乌小商市场,也以骆宾王的名字命名,称宾王市场。此外还有宾王路、宾王大桥等等。人们怀念他,纪念他,目的是弘扬他的高风亮节,学习他的道德文章。他的形象作为义乌人文荟萃的象征,将永远给后人以精神的滋养,促进长久的文明建设。

谁知道洛宾王的资料?

卷42_50 《宿玄武二首》卢照邻

方池开晓色,圆月下秋阴。已乘千里兴,还抚一弦琴。

庭摇北风柳,院绕南溟禽。累宿恩方重,穷秋叹不深。

骆宾王(619--约687),字观光,唐朝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幼年即资质颖悟,聪慧过人。7岁时即景赋《咏鹅》诗,一时传遍乡闾,誉为神童。晚年参加徐敬业扬州起事,并写下了著名的《计武氏檄文》。

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来受到人们的赞誉。他一生著作颇丰,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一个政治上很有抱负却长期怀才不遇的小官吏。

江南神童 齐鲁才子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也就是唐代开国的第二年,骆宾王诞生在乌伤城外的骆家塘小村子里。 骆姓是古乌伤望族,早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就出过骆俊、骆统等著名人物。骆宾王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饱学之士。他们望子成龙,根据《周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意思,给小儿取名宾王,字观光。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长成后,能体察民情,辅佐君王。不久他父亲骆履元上京谋仕,把儿子的抚育教养,留给自己的父亲和年轻的妻子。

为了使期望成为现实,祖父对骆宾王的教育非常用心。当他开始咿哑学语之后,就教他朗读简易诗文。到了五、六岁时,不仅熟记多首诗文,在祖父的指点下,还能吟句联文。

转眼到了七岁,一天,祖父的一位朋友远道来访。席间,祖父谈起教孙读书的乐趣,就把宾王在吟诗习文方面的灵悟表现,情不自禁地一一道出。客人听着,捋髯而笑,心里似乎不太相信。饭罢,祖父带宾王陪客人外出散步,领略农家幽静的田园风光。当他们走过村边的一口池塘时,看见一群白鹅正在塘中戏水。有的拍翅追逐,有的引颈高歌。白毛翻腾,清波荡漾,煞是好看。客人心里一动,就把小宾王拉到身边,指着塘中的景象,附耳对他说:“你能把白鹅戏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诗吗?”宾王听罢,向塘中凝视片刻,略一思索,就用清脆的童音大声 念道: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短短18个字,把一群白鹅戏水的神态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形象是那么生动,意境是那么清丽。“白毛”、“红掌”,“绿水”、“清波”,于用词准确,对仗工致之中,又流露出童稚的天真浪漫。客人几乎不相信自已的耳朵,他一把把宾王抱在怀里,激动地说:“你真是一位神童!”

骆宾王七岁咏鹅的故事,迅速传遍遐迩,为此,他博得了江南神童的美誉。

骆宾王的父亲外出谋仕,经过几番拼搏,终于京试中式,被任命为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令。大约在10岁左右,骆宾王随母北上,寓居父亲的任所。

骆宾王的父亲为了给儿子实施严格的系统教育,一方面他亲自督导,让宾王继续承接家学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把宾王送进博昌县学馆,接受齐鲁学风的熏陶。同时还让儿子多方接触当地的学界名流,使他在广泛的交流切磋中,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学识。通过这种多渠道、多层面的严格教育,加上骆宾王资质颖 悟,学习刻苦,态度虚心,所以学业进步很快。在日后写的《上兖州崔长史启》中,骆宾王回顾自己在博昌学习的情事,详细谈到由于接受父亲的严格训导,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习非常专心,态度极为刻苦。所学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不仅有儒家的经典、诸子的学说、名家的诗赋,而且还涉及兵书、术数、方技、乃至三教九流的诸多学问。最终使自己成为“虽不能纵逸韵于霜皋,唳野致九天之响;而颇亦蓄余芬于露薄,垂薰有十步之芳”的著名学者。 总之,通过在博昌的多年苦读,骆宾王已经从一个江南神童,成长为一名齐鲁才子。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赋诗作文,得到当地学人的交口称赞。他在齐鲁大地的才子林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佼佼者。但就在这个时候,一场厄运降临到他的头上; 正当英年有为的父亲,突然病死任上。这时骆宾王年仅十七八岁,还缺乏处世经验和应变能力。幸亏骆履元为官清正,做人刚直,深受当地父老乡绅的拥戴,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孤儿寡母料理丧事。接着骆宾王停学守孝,待到三年服阕,家计已十分艰难。为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也为了自已的仕途前程,骆宾王决定上京赴试。期望春闱一搏,鹏程万里,然后辅君佐国,建功立业,以实现祖、父对自已的热切期望。 仕途艰维 隐居兖州

骆宾王入京应试,是在22岁那年的秋天。

试前,他把家移居到兖州的瑕丘县,投靠父亲生前的好友韦明府(唐时称县令为明府),然后直奔长安。骆宾王对自己的学识颇为自负,以为春闱一博,即可雁塔题名,获取功名。他对科举场上的种种流弊,诸如请托、通关节、私荐、场外议定之类,不屑一顾。考试前后,人家忙忙碌碌进行院外活动,他却悠闲自得地饱览京、洛名胜。

然而考试的结果,竟是名落孙山!

这一下骆宾王慌了手脚,他第一次体味到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个人的前程、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辈师长的热情期待,都成了泡影。下一步该怎么办?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辗转思忖之后,他决定南下义乌,向亲人求援。

在外流浪的游子,投入了久违的故乡怀抱,受到家人和亲友们热情地接待,使他真切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但这时母亲和年幼的弟弟正在远方翘首等待。他不能在故乡多作逗留,于是匆匆赶回瑕丘,和一家人团聚。此后他以更务实的态度潜心书海,闭门苦读,为迎接第二次试场拼搏作充分的准备。

几年以后,骆宾王终于在长安出仕了。

这次谋仕的经过及其所担任的职务不清楚。从自传体长诗《畴昔篇》中所描述的生活境况来看,大约是权门幕僚之类。但仅仅过了几年,就遭人排挤,受到诬陷,罢去了官职。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骆宾王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幸好有人出来帮忙,推荐他到道王李元庆府中担任新的职务,才算摆脱了困境。

李元庆是唐高祖李渊的第16个儿子,唐太宗的异母弟,封道王,其时正任豫州刺史。他对骆宾王的学识十分赞赏,当宾王在他府中任职三年之后,特地下了一道手谕,要宾王“自叙所能”。目的是希望骆宾王自陈器识才情,要宾王“自叙所能”。目的是希望骆宾王自陈器识才情,作为任满提拔举荐的依据。这是唐初任用官员的普遍做法,但骆宾王认为这样做有自我吹嘘之嫌,会使虚夸浮饰之人乘机而入。所以回书李元庆,不愿奉命。骆宾王这样做,固然表现了他刚直的品质,但也违悖了李元庆的初衷。此后李元庆对此事不再过问,根据唐制在诸候王府中任职时间不能过长的规定,不入骆宾王就离开道王府。在官场混迹将近十年,目睹宦海中翻滚的污水浊浪,骆宾王对继续谋仕不再感兴趣。于是返回第二故乡兖州,决定过耕读自娱的隐居生活。他经常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悠游山水,饮酒赋诗,开头一阵,生活过得很舒坦,也创作了大量反映山水情趣的隐逸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经济越来越拮据,最后到了“糟糠不赡,箪笥无资”的地步。一批要好的朋友,有的出外谋仕,有的改任他乡,使他的心境也一天比一天落寞起来。

骆宾王闲居兖州,前后一共12年。这是他一生中第一个创作高峰,为列名“四杰”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最后几年,由于生活艰难,加上母亲和自己身体都不好,这种病困穷愁,反映在诗文中,显得意蕴深厚,感情真切,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博得时人的交口称赞。

生活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骆宾王只好改变初衷,重谋出仕,于是他给司列太常伯兼右相的刘祥道等一批朝廷大员写信,企求引荐。大约是由于他的文坛声誉,不就被举荐入朝对策。这年骆宾王已经49岁了,他白发满头,重上长安,开始了又一轮多灾多难的仕途生涯。

再度遭谴 从军边塞

骆宾王风尘仆仆来到阔别十七八年的长安,经过对策考试,终于中式录用,被授予奉礼郎。品秩为从九品上,任务是朝廷举行朝会、祭祀典礼时负责君臣版位的安排和各种祭器的摆设,以及仪式开始时做做赞导和主持鼓吹。让一员文坛宿将去做这样的工作,的确是才非所用。好在这时的骆宾王,经过几十年的宦海浮沉和齐鲁穷愁之后,心地已经平实多了。只要一家人的温饱能够解决,职位的高下并不在意。公事办完,和诗友切磋诗艺,议论文章,生活过得倒还自在。

大约是诗文界有地位的朋友举荐,骆宾王担任奉礼郎不久,又兼任东台详正学士。后者是学术机构的职务,地位与影响比奉礼郎为高。

骆宾王的耿介刚直、嫉恶如仇的豪迈性格难免得罪权要,并遭群小的嫉恨。但任奉礼郎的第三年,又遭人排挤,被罢了官职。正当骆宾王进退维艰的时候,西北边境发生了战争,吐蕃大举寇边,占领了西域的的大片土地。朝廷派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率兵进讨。于是骆宾王上诗给朝中掌管人事的大员,要求从军以自效。很快得到吏部同意,于当年七月离开长安,开始了穷沙极漠的军旅生涯。

薛仁贵孤军深入吐蕃腹地,结果全军覆没,只得议和而归。因而整个西北前线都笼罩着失败的阴云。骆宾王从军的动因虽由罢官引起,但他的内心深处却激励着爱国的***。他在《从军行》中高喊:“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大有投笔从戎去,马革裹尸还的英勇气概。在此时创作的别的一些诗歌中,也都表露了这种心声。但当他到了天山脚下的安西都护府之后,目睹将士低落的情绪塞外荒凉的自然景色,既没有胜利的喜悦,也没有激烈战斗的***,他的心境也就渐渐地落寞起来。从军初期流溢出来的壮志豪情逐渐消退,最终只留下无尽的悲凉了。 虽然骆宾王立功边疆的理想没能实现,但军旅生活的亲身经历,使他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天山积雪、交河绝塞、戈壁流沙、边庭落日,加上戍楼烽火、野气狼烟,拌和着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思和羁旅的感慨,凝铸成一首首情真意切的军旅诗歌,成为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声。

不久,骆宾王离开西域,随军入滇,参加姚州(今属云南)境内的平叛战斗。这场战争进行得很激烈,唐军在几天内就取得了胜利。主帅向朝廷报捷的几道文书都由骆宾王起草。战争结束,骆宾王跟随主将入朝献捷,得以和老母及家人小聚。因为他还在服役期中,不入即奉命入蜀。 骆宾王在四川担任的大约是军中的幕府书记之类,主要负责文字工作。高级将领和地方官佐都愿和他接近。蜀中山水,历来为文人骚客所向往,骆宾王尽情 遨游各地的名胜古迹。峨眉山秀丽的风光,诸葛孔明的八阵图址,李冰父子的都江堰,以及司马相如的琴台,卓文君的酒肆,他都一一亲临光顾。所见所感,融入诗歌,掀起了他创作生涯中的又一***。

骆宾王在蜀中停留了两个整年,56岁那年的冬天,他返回长安,总算结束了漂泊不定的从军生涯。 十年不调 诬赃下狱

骆宾王回到长安,吏部按绩考核,量功补过,授予他一个武功县主簿的职位。和十年前对策入选所授的奉礼郎,同属九品,仅增二阶。长年漂泊边庭,历尽艰辛,却落得这样的结果,心里难免耿耿。

就在武功主簿任上,骆宾王的著名长诗《帝京篇》写成,一时朝野传诵,誉为绝唱。不久,调任明堂县主簿。明堂是京县,品秩有所提高。这年底,母亲病故,骆宾王离职守孝。待三年服满,补授长安县主簿。几个月之后,他突然被提拔重用,担任御史台御史。这是骆宾王一生中最高的职位,是“纠举百僚,推鞠狱讼”的朝廷监察官。骆宾王以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态度治事,自然受到别人的忌恨。上任还不到半年时间,就以“赃罪”入狱。也就是说有人告的他在长安主薄任上有***行为。

骆宾王在狱中受尽折磨,知情人慑开诬陷者的*威,不敢为他伸冤。絷狱期间,他写下了一系列诗赋,控诉司法的***,抒发内心的郁勃,表明自已的清白。最有名的有五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时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整首诗托物寄兴,借蝉自喻。蝉儿居高饮洁,品性高雅,但却受到秋风秋露无情地摧残,使它欲飞不能,欲响无声。“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扯心裂肺的呼喊,喷身出骆宾王满腔愤怒,读之令人心神为之震憾。

骆宾王在狱中关了将近两年,62岁那年的八月,唐高宗立英王为皇太子,大赦天下。他遇赦出狱,但没有官复原职。第二年夏天,把他谪贬到东南边远的临海(今属浙江台州),担任一名小小的县丞。

扬州起事 兵败逃亡

骆宾王五月初携家眷扶母棺南下,长安城内的文人学士、故友至交,纷纷为这位文坛领袖送行。

七月初骆宾王回到故乡义乌,受到亲友乡贤的热烈欢迎。

七月二十日,他为母亲举行葬礼。丧事结束以后,就去临海赴任。 大约是八月中旬,骆宾王到达临海。他原拟到任后即借故离开仕途,过遁迹山林的隐居生活。但临海的秀丽山水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经常与一批文士悠游山水,饮酒赋诗,颇感乐趣。

公元683年腊月,也就是骆宾王任职临海的第三年,高宗驾崩。来年一月,皇太子李显遵遗诏即位,改元嗣圣,是为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但武则天权欲极旺,野心很大。高宗在世时,她已经实际执掌朝柄几十年,她不愿把朝政大权交给儿子,就借故把中宗废为庐陵王,幽禁于别所。另立小儿子李旦为皇帝,是为睿宗。“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资治通鉴·唐纪》)为了防止天下反对,武则天一方面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元老勋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时大开告密之风。由是天下惶惶,笼罩着一派恐怖气氛。

骆宾王于这年春天因事进京,目睹了武则天废帝夺权、大开杀戒,以及武氏势力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心中颇感愤愤。他带着一腔郁郁之气离京南下,但没有再回临海。而是去了扬州,和徐敬业等人聚合密商,准备武装讨伐,推翻武则天。

徐敬业是唐代开国元勋英国公徐世 的长孙,原为四川眉州刺史,拥有兵权,这时贬为柳州司马。因此他的祖父死后曾封扬州大都督,所以他没有去柳州赴任,而是跑到扬州,密谋起事。骆宾王在四川军中,大约就和徐敬业结识,所以徐就密召骆宾王参与。经过一番密商,制订出行动***:确定以“拥戴庐陵王,匡复唐室”为号召;首先占领扬州城,作为起事根据地;徐敬业任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骆宾王为艺文令,起草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徐敬业等迅速占领扬州城,并把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传布各个州县,号召天下勤王。这篇檄文义正词严,气势磅礴,仿佛长虹凌空,迅雷震宇,深深地扣动读者的心弦。天下反武势力,莫不闻檄扼腕。人们奔走相告,闻风而动,“旬日间得胜兵十万”。 扬州起兵的最初形势很好,不仅很快集结军队十多万人,而且楚州率先响应,兵不血刃就拥有扬、楚两州之地。不久又攻下润州,连朝廷内部也产生动摇。宰相裴炎就要求武则天退出政治舞台,还政于皇帝。但徐敬业没有利用这有利形势,挥师西进,直逼京洛。而是想先巩固江南根据地,然后再经营中原。这就给武则天以足够的时间清除朝中的反对派,然后派几十万大军围剿夹击。徐敬业虽然奋力迎战,也取得了几次胜利,但最后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前后历时仅三个月。 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传说纷纭。有说被杀的,也有说逃亡的,还有说投江水而死的。综合各种史料考证,逃亡一说似较可信。因为武则天死后,朝廷曾令山东人郄云卿搜集骆宾王的诗文,并结集发行,作为对骆宾王匡扶唐室的褒扬。郄在文集序中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的话,想必有据。至于逃亡后的行踪,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灵隐为僧,月夜为宋之问续诗一说,流传最广。实际情况大约是脱逃以后,就隐姓埋名,在吴中一带流亡。隐匿几年之后,带着一腔壮志未酬的遗恨离开了人世,终年约在70岁左右。

道德文章 万古流芳

综观骆宾王的一生,其前进道路,有着两条明显不同的发展轨迹。作为一位作家,他前进的道路较为顺畅。从七岁咏鹅,到齐鲁亲闲居写 下的大量隐逸诗,再到从军路上写的边塞诗,回长安后创作的以《帝京篇》为代表的长篇歌行,一直到扬州起兵写下的《讨武氏檄文》,成就和声誉直线上升,一浪高似一浪。在唐初人才济济的文坛上,技压群芳,稳居盟主的地位,成为“初唐四杰”之一,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但作为一个官吏,政治上却处处遭受挫折,先是求仕不果,继而罢官长安。在兖州过了十多年穷困生活之后,再度入朝,不久又被免职。接着从军边塞,羁留蜀中,待再回京师,做的仍是和十处前一样的九品小官。后来突然得以提升,成为御史台侍御史,但不到半年,就被诬下狱。最后愤而走向武装反抗,迅即被狂飙淹没,以致身死何处,都成了历史悬案。这条道路发展得很不顺利,不仅荆棘丛生,坎坷泥泞,而且四周潜伏着毒蛇猛兽,稍不留意,就有被吞噬的危险。 但这两条道路,又是粘合在一起互相影响、交错前进的。其相互影响的关系,又往往成反比形式表现出来。即政治上下沉的时候,文学上就呈上升态势。如早年宦途不遂,隐居齐鲁,就创作出大量描写闲情逸致、诗酒游冶为主题的隐逸诗,掀起了一生创作的第一个浪峰,博得了很高的声誉。第二次仕途波折,从军边塞,功业无成,心情寥落,但这期间写的军旅诗,开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河。返回长安之后,政治上不被重用,十年不调,仍旧沉沦下僚,但却写出了《帝京篇》、《畴昔篇》等著名歌行,不仅名动京城,而且把这种艺术形式推向新的高峰 。人狱以后,更以满腔悲愤,创作了《在狱咏蝉》、《萤火赋》等名篇,既为自己抒志辩诬,也为文坛增光添彩。扬州兵起,他以垂暮之年,杖策而从,虽兵败后逃亡荒野,最后客死他乡,不为人知。但他写下的那篇《讨武氏檄文》,却众口传诵,万古流唱。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一道 ,成为中国骈文史上的双璧。这一沉一显的发展轨迹,表面看来,好像相互背向,实际却反映了骆宾王人品、文品和志行的高度统一。他以清正耿直之性气,怀经国安邦之抱负,力图政治上有所进取,但不为时用,并处处受到佞小的打击和排挤。有志难伸,于是郁积心头的不平之气,就通过诗文创作迸发出来。郁积越深,喷发力越强,而喷发出来的又全是思想珠玑,自然为大众所喜爱。这就是每当骆宾王政治地位下沉,而文学声誉却愈显的原因。

但人们对骆宾王的评价,往往把两者割裂开来。在骆宾王生活的当时,主流社会一些政治上和他对立的人,鉴于他文学上的成就有目共睹,无法否定,就***取文才肯定,人品否定的办法予以诋毁。说他“文才有余而器识不足”,属“浮躁浅露”之辈。《旧唐书》本传,就说他“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宋代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把骆宾王参加扬州起兵,称为“从逆”,属:“贼党”。骆宾王在“四杰”中的排名,起先称“骆卢王杨”和“卢骆杨王四才子”,大约也因为他参加扬州起兵的关系,最终成为“王杨卢骆”,殿居末座。

宋元以后,理学兴盛,武则天作为唐太宗的才人,居然做了唐高宗的皇后,而且使用各种手段,攫取权柄,最后终于改李唐为武周,自己做了皇帝。这种从“**”而至“窃国篡位”的秽迹恶行,自然激起以理学为统治思想的主流社会的愤慨。武则天成了罪恶的化身,作为其对立面的骆宾王,人品受到竭力赞扬。把他看作忠臣义士,地位急剧上升。

明代著名诗评家胡应鳞,学者吴之器,以及《骆临海集笺注》的作者、清人陈熙晋等,为骆宾王写传记时,虽赞扬骆宾王的文才,但更崇拜他的人品气节。胡应麟两次上书州、郡督学,将骆宾王的塑像迎入州、郡的乡贤祠奉祀。明末义乌知县熊人霖,则为骆宾王建立“唐杰流风坊”,并题诗其上。义乌本地则为骆宾王重修规模宏伟的枫塘古墓。墓成之后,各地的文人、官员纷纷写志赋诗,记事颂德,盛极一时。连明末在南京即位的福王朱由崧,也出面封骆宾王为“文忠公”,并“御赐像赞”。其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张国维,更为骆宾王写了“碑文”、诗和楹联,对宾王的忠心义节大加褒扬。

明正德九年(1514),传说南通城黄泥口一曹姓农民挖地时发现骆宾王墓。(事载朱国桢《涌幢小品》)消息传开,远近轰动。有个名叫邵干的人,写了一组《骆临王遗墓诗》,征求和者。人们纷纷响应,现公收录在《骆宾海集笺注》附录中,就有1***首之多。充分反映了人们对骆宾王的钦敬,以及对他命运的同情关注。此后人们纷纷涌向南通,在传说发现骆宾王墓的地方,拜谒凭吊,赋诗抒怀。不久,墓址被水淹没。清乾隆十三年(1748),任职南通的福建人刘名芳,着人下水搜寻,结果找到几根“枯骨查牙”,就当作骆宾王的骸骨,迎至狼山东南麓,和随文天祥抗殉职的金将军葬在一起,取其“忠臣义士同处一堂”之意。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南通骆宾王墓。

1949年以后,在左倾思想影响下,有人为了给武则天翻案,作为其对立面的骆宾王,一度受到贬诋。“***”结束,他的形象才又焕发出光芒。而今,《咏鹅》诗编入小学生读本,得到亿万儿童的朗声高唱。文集一再整理出版,研究他的论文、著作,不断通现,骆宾王重又成为万千人关注的对象。

作为骆宾王的故乡,65万义乌人民以曾经养育出骆宾王这样杰出的人物而自豪。为骆宾王修复了枫塘古墓,建设了骆宾王纪念公园。国内外知名的义乌小商市场,也以骆宾王的名字命名,称宾王市场。此外还有宾王路、宾王大桥等等。人们怀念他,纪念他,目的是弘扬他的高风亮节,学习他的道德文章。他的形象作为义乌人文荟萃的象征,将永远给后人以精神的滋养,促进长久的文明建设。

骆宾王死了还是出家了

是骆宾王吧

骆宾王

作者: 骆祥发

骆宾王(619—约687),字观光,唐朝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幼年即资质颖悟,聪慧过人。7岁时即景赋《咏鹅》诗,一时传遍乡闾,誉为神童。晚年参加徐敬业扬州起事,并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氏檄文》。

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来受到人们的赞誉。他一生著作颇丰,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一个政治上很有抱负却长期怀才不遇的小官吏。

江南神童 齐鲁才子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也就是唐代开国的第二年,骆宾王诞生在乌伤城外的骆家塘小村子里。

骆姓是古乌伤望族,早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就出过骆俊、骆统等著名人物。骆宾王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饱学之士。他们望子成龙,根据《周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意思,给小儿取名宾王,字观光。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长成后,能体察民情,辅佐君王。不久他父亲骆履元上京谋仕,把儿子的抚育教养,留给自己的父亲和年轻的妻子。

为了使期望成为现实,祖父对骆宾王的教育非常用心。当他开始咿哑学语之后,就教他朗读简易诗文。到了五、六岁时,不仅熟记多首诗文,在祖父的指点下,还能吟句联文。

转眼到了七岁,一天,祖父的一位朋友远道来访。席间,祖父谈起教孙读书的乐趣,就把宾王在吟诗习文方面的灵悟表现,情不自禁地一一道出。客人听着,捋髯而笑,心里似乎不太相信。饭罢,祖父带宾王陪客人外出漫步,领略农家幽静的田园风光。当他们走过村边的一口池塘时,看见一群白鹅正在塘中戏水。有的拍翅追逐,有的引颈高歌。白毛翻腾,清波荡漾,煞是好看。客人心里一动,就把小宾王拉到身边,指着塘中的景象,附耳对他说:“你能把白鹅戏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诗吗?”宾王听罢,向塘中凝视片刻,略一思索,就用清脆的童音大声念道: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短短18个字,把一群白鹅戏水的神态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形象是那么生动,意境是那么清丽。“白毛”、“红掌”,“绿水”、“清波”,于用词准确,对仗工致之中,又流露出童稚的天真浪漫。客人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一把把宾王抱在怀里,激动地说:“你真是一位神童!”

骆宾王七岁咏鹅的故事,迅速传遍遐迩,为此,他博得了江南神童的美誉。

骆宾王的父亲外出谋仕,经过几番拼搏,终于京试中式,被任命为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令。大约在10岁左右,骆宾王随母北上,寓居父亲的任所。

骆宾王的父亲为了给儿子实施严格的系统教育,一方面他亲自督导,让宾王继续承接家学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把宾王送进博昌县学馆,接受齐鲁学风的熏陶。同时还让儿子多方接触当地的学界名流,使他在广泛的交流切磋中,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学识。通过这种多渠道、多层面的严格教育,加上骆宾王资质颖悟,学习刻苦,态度虚心,所以学业进步很快。在日后写的《上兖州崔长史启》中,骆宾王回顾自己在博昌学习的情事,详细谈到由于接受父亲的严格训导,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习非常专心,态度极为刻苦。所学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不仅有儒家的经典、诸子的学说、名家的诗赋,而且还涉及兵书、术数、方技,乃至三教九流的诸多学问。最终使自己成为“虽不能纵逸韵于霜皋,唳野致九天之响;而颇亦蓄余芬于露薄,垂薰有十步之芳”的著名学者。

总之,通过在博昌的多年苦读,骆宾王已经从一个江南神童,成长为一名齐鲁才子。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赋诗作文,得到当地学人的交口称赞。他在齐鲁大地的才子林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佼佼者。但就在这个时候,一场厄运降临到他的头上:正当英年有为的父亲,突然病死任上。这时骆宾王年仅十七八岁,还缺乏处世经验和应变能力。幸亏骆履元为官清正,做人刚直,深受当地父老乡绅的拥戴,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孤儿寡母料理丧事。接着骆宾王停学守孝,待到三年服阕,家计已十分艰难。为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也为了自己的仕途前程,骆宾王决定上京赴试。期望春闱一搏,鹏程万里,然后辅君佐国,建功立业,以实现祖、父对自己的热切期望。

仕途艰难 隐居兖州

骆宾王入京应试,是在22岁那年的秋天。

试前,他把家移居到兖州的瑕丘县,投靠父亲生前的好友韦明府(唐时称县令为明府),然后直奔长安。骆宾王对自己的学识颇为自负,以为春闱一搏,即可雁塔题名,获取功名。他对科举场上的种种流弊,诸如请托、通关节、私荐、场外议定之类,不屑一顾。考试前后,人家忙忙碌碌进行院外活动,他却悠闲自得地饱览京、洛名胜。

然而考试的结果,竟是名落孙山!

这一下骆宾王慌了手脚,他第一次体味到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个人的前程、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辈师长的热情期待,都成了泡影。下一步该怎么办?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辗转思付之后,他决定南下义乌,向亲人求援。

在外流浪的游子,投入了久违的故乡怀抱,受到家人和亲友们热情地接待,使他真切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但这时母亲和年幼的弟弟正在远方翘首等待。他不能在故乡多作逗留,于是匆匆赶回瑕丘,和一家人团聚。此后他以更务实的态度潜心书海,闭门苦读,为迎接第二次试场拼搏作充分的准备。

几年以后,骆宾王终于在长安出仕了。

这次谋仕的经过及其所担任的职务不清楚。从自传体长诗《畴昔篇》中所描述的生活境况来看,大约是权门幕僚之类。但仅仅过了几年,就遭人排挤,受到诬陷,罢去了官职。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骆宾王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幸好有人出来帮忙,推荐他到道王李元庆府中担任新的职务,才算摆脱了困境。

李元庆是唐高祖李渊的第16个儿子,唐太宗的异母弟,封道王,其时正任豫州刺史。他对骆宾王的学识十分赞赏,当宾王在他府中任职三年之后,特地下了一道手谕,要宾王“自叙所能”。目的是希望骆宾王自陈器识才情,作为任满提拔举荐的依据。这是唐初任用官员的普遍做法,但骆宾王认为这样做有自我吹嘘之嫌,会使虚夸浮饰之人乘机而入。所以回书李元庆,不愿奉命。骆宾王这样做,固然表现了他刚直的品质,但也违悖了李元庆的初衷。此后李元庆对此事不再过问,根据唐制在诸侯王府中任职时间不能过长的规定,不久骆宾王就离开道王府。

在官场混迹将近十年,目睹宦海中翻滚的污水浊浪,骆宾王对继续谋仕不再感兴趣。于是返回第二故乡兖州,决定过耕读自娱的隐居生活。他经常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悠游山水,饮酒赋诗,开头一阵,生活过得很舒坦,也创作了大量反映山水情趣的隐逸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经济越来越拮据,最后到了“糟糠不赡,箪笥无资”的地步。一批要好的朋友,有的出外谋仕,有的改任他乡,使他的心境也一天比一天落寞起来。

骆宾王闲居兖州,前后一共12年。这是他一生中第一个创作高峰,为列名“四杰”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最后几年,由于生活艰难,加上母亲和自己身体都不好,这种病困穷愁,反映在诗文中,显得意蕴深厚,感情真切,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博得时人的交口称赞。

生活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骆宾王只好改变初衷,重谋出仕,于是他给司列太常伯兼右相的刘祥道等一批朝廷大员写信,企求引荐。大约是由于他的文坛声誉,不久就被举荐入朝对策。这年骆宾王已经49岁了,他白发满头,重上长安,开始了又一轮多灾多难的仕途生涯。

再度遭谴 从军边塞

骆宾王风尘仆仆来到阔别十七八年的长安,经过对策考试,终于中式录用,被授予奉礼郎。品秩为从九品上,任务是朝廷举行朝会、祭把典礼时负责君臣版位的安排和各种祭器的摆设,以及仪式开始时做做赞导和主持鼓吹。让一员文坛宿将去做这样的工作,的确是才非所用。好在这时的骆宾王,经过几十年的宦海浮沉和齐鲁穷愁之后,心地已经平实多了。只要一家人的温饱能够解决,职位的高下并不在意。公事办完,和诗友切磋诗艺,议论文章,生活过得倒还自在。

大约是诗文界有地位的朋友举荐,骆宾王担任奉礼郎不久,又兼任东台详正学士。后者是学术机构的职务,地位与影响比奉礼郎为高。

骆宾王的耿介刚直、嫉恶如仇的豪迈性格难免得罪权要,并遭群小的嫉恨。担任奉礼郎的第三年,又遭人排挤,被罢了官职。

正当骆宾王进退维艰的时候,西北边境发生了战争,吐蕃大举寇边,占领了西域的大片土地。朝廷派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率兵进讨。于是骆宾王上诗给朝中掌管人事的大员,要求从军以自效。很快得到吏部同意,于当年七月离开长安,开始了穷沙极漠的军旅生涯。

薛仁贵孤军深入吐蕃腹地,结果全军覆没,只得议和而归。因而整个西北前线都笼罩着失败的阴云。骆宾王从军的动因虽由罢官引起,但他的内心深处却激励着爱国的***。他在《从军行》中高喊:“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大有投笔从戎去,马革裹尸还的英勇气概。在此时创作的别的一些诗歌中,也都表露了这种心声。但当他到了天山脚下的安西都护府之后,目睹将士低落的情绪,塞外荒凉的自然景色,既没有胜利的喜悦,也没有激烈战斗的***,他的心境也就渐渐地落寞起来。从军初期流溢出来的壮志豪情逐渐消退,最终只留下无尽的悲凉了。

虽然骆宾王立功边疆的理想没能实现,但军旅生活的亲身经历,使他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天山积雪、交河绝塞、戈壁流沙、边庭落日,加上戍楼烽火、野气狼烟,拌和着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思和羁旅的感慨,凝铸成一首首情真意切的军旅诗歌,成为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声。

不久,骆宾王离开西域,随军入滇,参加姚州(今属云南)境内的平叛战斗。这场战争进行得很激烈,唐军在几天内就取得了胜利。主帅向朝廷报捷的几道文书都由骆宾王起草。战争结束,骆宾王跟随主将入朝献捷,得以和老母及家人小聚。因为他还在服役期中,不久即奉命入蜀。

骆宾王在四川担任的大约是军中的幕府书记之类,主要负责文字工作。高级将领和地方官佐都愿和他接近。蜀中山水,历来为文人骚客所向往,骆宾王尽情邀游各地的名胜古迹。峨眉山秀丽的风光,诸葛孔明的八阵图址,李冰父子的都江堰,以及司马相如的琴台,卓文君的酒肆,他都一一亲临光顾。所见所感,融人诗歌,掀起了他创作生涯中的又一***。

骆宾王在蜀中停留了两个整年,56岁那年的冬天,他返回长安,总算结束了漂泊不定的从军生涯。

十年不调 诬赃下狱

骆宾王回到长安,吏部按绩考核,量功补过,授予他一个武功县主簿的职位。和十年前对策入选所授的奉礼郎,同属九品,仅增二阶。长年漂泊边庭,历尽艰辛,却落得这样的结果,心里难免耿耿。

就在武功主簿任上,骆宾王的著名长诗《帝京篇》写成,一时朝野传诵,誉为绝唱。不久,调任明堂县主簿。明堂是京县,品秩有所提高。这年底,母亲病故,骆宾王离职守孝。待三年服满,补授长安县主簿。几个月之后,他突然被提拔重用,担任御史台侍御史。这是骆宾王一生中最高的职位,是“纠举百僚,推鞠狱讼”的朝廷监察官。骆宾王以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态度治事,自然受到别人的忌恨。上任还不到半年时间,就以“赃罪”入狱。也就是说有人告发他在长安主薄任上有***行为。

骆宾王在狱中受尽折磨,知情人慑于诬陷者的*威,不敢为他伸冤。絷狱期间,他写下了一系列诗赋,控诉司法的***,抒发内心的郁勃,表明自己的清白。最有名的有五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未时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整首诗托物寄兴,借蝉自喻。蝉儿居高饮洁,品性高雅,但却受到秋风秋露无情地摧残,使它欲飞不能,欲响无声。“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扯心裂肺的呼喊,喷射出骆宾王满腔愤怒,读之令人心神为之震憾。

骆宾王在狱中关了将近两年,62岁那年的八月,唐高宗立英王为皇太子,大赦天下。他遇赦出狱,但没有官复原职。第二年夏天,把他谪贬到东南边远的临海(今属浙江台州),担任一名小小的县丞。

扬州起事 兵败逃亡

骆宾王五月初携家眷扶母棺南下,长安城内的文人学士、故友至交,纷纷为这位文坛领袖送行。

七月初骆宾王回到故乡义乌,受到亲友乡贤的热烈欢迎。

七月二十日,他为母亲举行葬礼。丧事结束以后,就去临海赴任。

大约是八月中旬,骆宾王到达临海。他原拟到任后即借故离开仕途,过遁迹山林的隐居生活。但临海的秀丽山水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经常与一批文士悠游山水,饮酒赋诗,颇感乐趣。

公元683年腊月,也就是骆宾王任职临海的第三年,高宗驾崩。来年一月,皇太子李显遵遗诏即位,改元嗣圣,是为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但武则天权欲极旺,野心很大。高宗在世时,她已经实际执掌朝柄几十年,她不愿把朝政大权交给儿子,就借故把中宗废为庐陵王,幽禁于别所。另立小儿子李旦为皇帝,是为睿宗。“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资治通鉴·唐纪》)为了防止天下反对,武则天一方面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元老勋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时大开告密之风。由是天下惶惶,笼罩着一派恐怖气氛。

骆宾王于这年春天因事进京,目睹了武则天废帝夺权、大开杀戒,以及武氏势力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心中颇感愤愤。他带着一腔郁郁之气离京南下,但没有再回临海。而是去了扬州,和徐敬业等人聚合密商,准备武装讨伐,推翻武则天。

徐敬业是唐代开国元勋英国公徐世勋的长孙,原为四川眉州刺史,拥有兵权,这时贬为柳州司马。因他的祖父死后曾封扬州大都督,所以他没有去柳州赴任,而是跑到扬州,密谋起事。骆宾王在四川军中,大约就和徐敬业结识,所以徐就密召骆宾王参与。经过一番密商,制订出行动***:确定以“拥戴庐陵王,匡复唐室”为号召;首先占领扬州城,作为起事根据地;徐敬业任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骆宾王为艺文令,起草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徐敬业等迅速占领扬州城,并把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传布各个州县,号召天下勤王。这篇檄文义正词严,气势磅礴,仿佛长虹凌空,迅雷震宇,深深地扣动读者的心弦。天下反武势力,莫不闻檄扼腕。人们奔走相告,闻风而动,“旬日间得胜兵十万”。

扬州起兵的最初形势很好,不仅很快集结军队十多万人,而且楚州率先响应,兵不血刃就拥有扬、楚两州之地。不久又攻下润州,连朝廷内部也产生动摇。宰相裴炎就要求武则天退出政治舞台,还政于皇帝。但徐敬业没有利用这有利形势,挥师西进,直逼京洛。而是想先巩固江南根据地,然后再经营中原。这就给武则天以足够的时间清除朝中的反对派,然后派几十万大军围剿夹击。徐敬业虽然奋力迎战,也取得了几次胜利,但最后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前后历时仅三个月。

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传说纷坛。有说被杀的,也有说逃亡的,还有说投江水而死的。综合各种史料考证,逃亡一说似较可信。因为武则天死后,朝廷曾令山东人郄云卿搜集骆宾王的诗文,并结集发行,作为对骆宾王匡扶唐室的褒扬。郡在文集序中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的话,想必有据。至于逃亡后的行踪,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灵隐为僧,月夜为宋之问续诗一说,流传最广。实际情况大约是脱逃以后,就隐姓埋名,在吴中一带流亡。隐匿几年之后,带着一腔壮志未酬的遗恨离开了人世,终年约在70岁左右。

道德文章 万古流芳

综观骆宾王的一生,其前进道路,有着两条明显不同的发展轨迹。作为一位作家,他前进的道路较为顷畅。从七岁咏鹅,到齐鲁闲居写下的大量隐逸诗,再到从军路上写的边塞诗,回长安后创作的以《帝京篇》为代表的长篇歌行,一直到扬州起兵写下的《讨武氏檄文》,成就和声誉直线上升,一浪高似一浪。在唐初人才济济的文坛上,技压群芳,稳居盟主的地位,成为“初唐四杰”之一,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但作为一个官吏,政治上却处处遭受挫折,先是求仕不果,继而罢官长安。在兖州过了十多年穷困生活之后,再度入朝,不久又被免职。接着从军边塞,羁留蜀中,待再回京师,做的仍是和十年前一样的九品小官。后来突然得以提升,成为御史台侍御史,但不到半年,就被诬下狱。最后愤而走向武装反抗,迅即被狂飙所淹没,以致身死何处,都成了历史悬案。这条道路发展得很不顺利,不仅荆棘丛生,坎坷泥泞,而且四周潜伏着毒蛇猛兽,稍不留意,就有被吞噬的危险。

但这两条道路,又是粘合在一起互相影响、交错前进的。其相互影响的关系,又往往成反比形式表现出来。即政治上下沉的时候,文学上就呈上升态势。如早年宦途不遂,隐居齐鲁,就创作出大量描写闲情逸致、诗酒游冶为主题的隐逸诗,掀起了一生创作的第一个浪峰,博得了很高的声誉。第二次仕途波折,从军边塞,功业无成,心情寥落,但这期间写的军旅诗,开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河。返回长安之后,政治上不被重用,十年不调,仍旧沉沦下僚,但却写出了《帝京篇》、《畴昔篇》等著名歌行,不仅名动京城,而且把这种艺术形式推向新的高峰。入狱以后,更以满腔悲愤,创作了《在狱咏蝉》、《萤火赋》等名篇,既为自己抒志辩诬,也为文坛增光添彩。扬州兵起,他以垂暮之年,杖策而从,虽兵败后逃亡荒野,最后客死他乡,不为人知。但他写下的那篇《讨武氏檄文》,却众口传诵,万古流唱。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一道,成为中国骈文史上的双璧。

这一沉一显的发展轨迹,表面看来,好像相互背向,实际却反映了骆宾王人品、文品和志行的高度统一。他以清正耿直之性气,怀经国安邦之抱负,力图政治上有所进取,但不为时用,并处处受到佞小的打击和排挤。有志难伸,于是郁积心头的不平之气,就通过诗文创作进发出来。郁积越深,喷发力越强,而喷发出来的又全是思想珠玑,自然为大众所喜爱。这就是每当骆宾王政治地位下沉,而文学声誉却愈显的原因。

但人们对骆宾王的评价,往往把两者割裂开来。在骆宾王生活的当时,主流社会一些政治上和他对立的人,鉴于他文学上的成就有目共睹,无法否定,就***取文才肯定,人品否定的办法予以诋毁。说他“文才有余而器识不足”,属“浮躁浅露”之辈。《旧唐书》本传,就说他“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宋代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把骆宾王参加扬州起兵,称为“从逆”,属“贼党”。骆宾王在“四杰”中的排名,起先称“骆卢王杨”和“卢骆杨王四才子”,大约也因为他参加扬州起兵的关系,最终成为“王杨卢骆”,殿居末座。

宋元以后,理学兴盛,武则天作为唐太宗的才人,居然做了唐高宗的皇后,而且使用各种手段,攫取权柄,最后终于改李唐为武周,自己做了皇帝。这种从“**”而至“窃国篡位”的秽迹恶行,自然激起以理学为统治思想的主流社会的愤慨。武则天成了罪恶的化身,作为其对立面的骆宾王,人品受到竭力赞扬。把他看作忠臣义士,地位急剧上升。

明代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学者吴之器,以及《骆临海集笺注》的作者、清人陈熙晋等,为骆宾王写传记时,虽赞扬骆宾王的文才,但更崇拜他的人品气节。胡应麟两次上书州、郡督学,将骆宾王的塑像迎入州、郡的乡贤伺奉祀。明末义乌知县熊人霖,则为骆宾王建立“唐杰流风坊”,并题诗其上。义乌本地则为骆宾王重修规模宏伟的枫塘古墓。墓成之后,各地的文人、官员纷纷写志赋诗,记事颂德,盛极一时。连明末在南京即位的福王朱由崧,也出面封骆宾王为“文忠公”,并“御赐像赞”。其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张国维,更为骆宾王写了“碑文”、诗和楹联,对宾王的忠心义节大加褒扬。

明正德九年(1514),传说南通城东黄泥口一曹姓农民挖地时发现骆宾王墓。(事载朱国帧《涌幢小品》)消息传开,远近轰动。有个名叫邵干的人,写了一组《骆宾王遗墓诗》,征求和者。人们纷纷响应,现仅收录在《骆临海集笺注》附录中,就有1***首之多。充分反映了人们对骆宾王的钦敬,以及对他命运的同情和关注。此后人们纷纷涌向南通,在传说发现骆宾王墓的地方,拜遏凭吊,赋诗抒怀。不久,墓址被水淹没。清乾隆十三年(1748),任职南通的福建人刘明芳,着人下水搜索,结果找到几根“枯骨查牙”,就当作骆宾王的骸骨,迎至狼山东南麓,和随文天祥抗元殉职的金将军葬在一起,取其“忠臣义士同处一堂”之意。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南通骆宾王墓。

1949年以后,在左倾思想影响下,有人为了给武则天翻案,作为其对立面的骆宾王,一度受到贬低。“***”结束,他的形象才又焕发出光芒。而今,《咏鹅》诗编入小学生读本,得到亿万儿童的朗声高唱。文集一再整理出版,研究他的论文、著作,不断涌现,骆宾王重又成为万千人关注的对象。

作为骆宾王的故乡,65万义乌人民以曾经养育出骆宾王这样杰出的人物而自豪。为骆宾王修复了枫塘古墓,建设了骆宾王纪念公园。国内外知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也以骆宾王的名字命名,称宾王市场。此外,还有宾王路、宾王大桥等等。人们怀念他,纪念他,目的是弘扬他的高风亮节,学习他的道德文章。他的形象作为义乌人文荟萃的象征,将永远给后人以精神的滋养,促进长久的文明建设。

主要

参考资料:

《骆临海集笺注》,[清]陈熙晋笺注

《旧唐书》,[后晋]刘均等撰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

《通鉴纪事本末》,[宋]表枢撰

《涌幢小品》,[明]朱国桢撰

江湜诗歌的“诗史”价值

骆 宾 王

骆宾王(619~约687),字观光,唐朝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幼年即资质颖悟,聪慧过人。7岁时即景赋《咏鹅》诗,一时传遍乡间,誉为神童。晚年参加徐敬业扬州起事,并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氏檄文》。

公元683年腊月,高宗驾崩。来年一月,皇太子李显遵遗诏即位,改元嗣圣,是为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但武则天权欲极旺,野心很大。高宗在世时,她已经实际执掌朝柄几十年,她不愿把朝政大权交给儿子,就借故把中宗废为庐陵王,幽禁于别所。另立小儿子李旦为皇帝,是为睿宗。“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资治通鉴·唐纪》)为了防止天下反对,武则天一方面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元老勋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时大开告密之风。由是天下惶惶,笼罩着一派恐怖气氛。

骆宾王于这年春天因事进京,目睹了武则天废帝夺权、大开杀戒,以及武氏势力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心中颇感愤愤。他带着一腔郁郁之气离京南下,但没有再回临海。而是去了扬州,和徐敬业等人聚合密商,准备武装讨伐,推翻武则天。

徐敬业是唐代开国元勋英国公徐世勋的长孙,原为四川眉州刺史,拥有兵权,这时贬为柳州司马。因他的祖父死后曾封扬州大都督,所以他没有去柳州赴任,而是跑到扬州,密谋起事。骆宾王在四川军中,大约就和徐敬业结识,所以徐就密召骆宾王参与。经过一番密商,制订出行动***:确定以“拥戴庐陵王,匡复唐室”为号召;首先占领扬州城,作为起事根据地;徐敬业任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骆宾王为艺文令,起草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徐敬业等迅速占领扬州城,并把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传布各个州县,号召天下勤王。这篇檄文义正词严,气势磅礴,仿佛长虹凌空,迅雷震宇,深深地扣动读者的心弦。天下反武势力,莫不闻檄扼腕。人们奔走相告,闻风而动,“旬日间得胜兵十万”。

扬州起兵的最初形势很好,不仅很快集结军队十多万人,而且楚州率先响应,兵不血刃就拥有扬、楚两州之地。不久又攻下润州,连朝廷内部也产生动摇。宰相裴炎就要求武则天退出政治舞台,还政于皇帝。但徐敬业没有利用这有利形势,挥师西进,直逼京洛。而是想先巩固江南根据地,然后再经营中原。这就给武则天以足够的时间清除朝中的反对派,然后派几十万大军围剿夹击。徐敬业虽然奋力迎战,也取得了几次胜利,但最后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前后历时仅三个月。

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传说纷纭。有说被杀的,也有说逃亡的,还有说投江水而死的。综合各种史料考证,逃亡一说似较可信。因为武则天死后,朝廷曾令山东人郄云卿搜集骆宾王的诗文,并结集发行,作为对骆宾王匡扶唐室的褒扬。郄在文集序中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的话,想必有据。至于逃亡后的行踪,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灵隐为僧,月夜为宋之问续诗一说,流传最广。实际情况大约是脱逃以后,就隐姓埋名,在吴中一带流亡。隐匿几年之后,带着一腔壮志未酬的遗恨离开了人世,终年约在70岁左右。

明正德九年(1514),传说南通城东黄泥口一曹姓农民挖地时发现骆宾王墓。(事载朱国桢《涌幢小品》)消息传开,远近轰动。有个名叫邵干的人,写了一组《骆宾王遗墓诗》,征求和者。人们纷纷响应,现仅收录在《骆临海集笺注》附录中,就有1***首之多。充分反映了人们对骆宾王的钦敬,以及对他命运的同情和关注。此后人们纷纷 涌向南通,在传说发现骆宾王墓的地方,拜谒凭吊,赋诗 抒怀。不久,墓址被水淹没。清乾隆十三年(1748),任职南通的福建人刘名芳,着人下水搜寻,结果找到几根“枯骨查牙”,就当作骆宾王的骸骨,迎至狼山东南麓,和随文天 祥抗元殉职的金将军葬在一起,取其“忠臣义士同处一堂”之意。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南通骆宾王墓。

论文关键词:江湜 诗歌创作 诗史价值 《伏敌堂诗录》

 论文摘要:近代著名诗人江湜的诗歌具有重要的?诗史?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关心民生疾苦、反映太平天国起义的作品中,也表现在揭露社会问题、反映***贸易、描摹近代上海景象、体验世态炎凉的作品中。江湜的?诗史?之作是构成他诗歌成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近代诗歌特点和成就的一个有力展现。

 江湜(18181866),字持正,又字瞍叔,别署龙湫院行者。先世居于安徽歙县之江村.清初为避疾疫迁于江苏.遂为长洲(今苏州)人。有《伏敌堂诗录}15卷,《伏敌堂诗续录》4卷;另有《集道堂外集诗》2卷。现存诗作共达1530首。

 江湜非常重视自己的诗作,将其作为一生行迹与心迹的真实记录,尝在诗集《自序》中云:?余诗诚传世,后当自有定论。不敢挟数君子之推许以自矜重。惟念经变以来,平生亲旧至交,存亡乖隔,多可感者。?余年来身世既如此,因诗而感念亲交数人。死者不生,生者日以零落。仰观宇宙,不自知其泔之堕也。?事实也是如此,江湜一生虽穷困缠身,屡遭不幸,每发命途多舛、怀才不遇之叹,然其诗尚能具备一定的大家气象,数量众多,题材亦颇为广泛,显示出相当独特的个性。这在道光、咸丰至同治初年的诗坛上,颇为难能可贵。他也曾在《近年》中表达对自己诗作必传于后世的自信:?近年手创一编诗,脱略前人某在斯。意匠已成新架屋,心花那傍旧开枝。漫愁位置无多地,未碍流传到后时。要向书坊陈起说,不须过虑代刊之。?江湜的诗歌反映了他个人的生命历程和情感世界,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时势变迁和腥风血雨。兼具诗人心史和时代诗史的双重价值。本文拟就其诗歌的?诗史?价值进行初步探讨。

 对晚清时期特殊时局和频发战乱的忧患与关注,是江湜诗歌的?诗史?价值的集中体现。诗人或是表达对普通百姓生活与命运的同情怜悯,或是对世风官场奇异变化的担忧与讽刺,或是对时局动荡、战乱频仍的担心忧患,从早年至晚年的许多诗作都表达了这种人世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实际上.在许多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都不难发现此类主题。但是江湜之诗自有其时代特点与个性特征。应当承认,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相比,江湜生活的时代都要显得更加不幸,无论个人命运还是国家命运都是如此。江湜又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得以广泛接触、深切体味到普通百姓的艰难困苦。因此,在江湜的创作中,此类之诗不仅因其具有特别的深度而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从而表现出特殊的?诗史?价值。

 江湜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生民的同情之心起得很早,其思考也相当冷静深入,且关涉国计民生、治国之道等根本性的问题。如《偶书二首》之二云:?獭多终乱鱼,鹰多必戕鸟。食于民者多,曷由民不扰?未能澄其源,化以不贪宝。庶几塞其流,沙汰使加少。既多权日分,牵制愈不了。因之形迹间,规避益加巧。上下相欺凌,百弊不可考。于政既无益,于民日凋耗。中医不服药。此语通治道。?议论的是关乎为政之道、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诗人在旅途奔波之中,依然关注着同在流离之中、比自己更加艰辛的普通民众.表达对民生的同情悲悯之情。如《行店二首》之一云:?行店邮亭春水滨,骡车滚滚动飞尘。相逢略听客言语,十九黄河以北人。?

 江湜一生历尽艰辛,有机会深入接触普通民众,经常往来于下层土人之问.对世风的认识、士人处境的了解较为深人,这种感受也时常表现于诗作之中。《次韵寄答陈梁叔克家二首》之一云:?追趋势利竭马力,翻弄词章教鸟吟。庄生早知道丧世,孟子更诃人失心。消息卦非一身事,隐微病已七年深。君其首发振聋响,善歌不忧无嗣音。?对为追逐势利而随处可见的失道之世、失心之人的讽刺感慨尽在其中,诗人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之深亦由此可见一斑江湜常年奔波于外,关注黎庶、兼善天下的情怀使他对哀苦无告的百姓生发出由衷的体恤和深切的同情。《哀流民》作于宁化道中,是一首描写百姓流离失所的七言歌行,不仅反映了时局的动荡与民生的艰难,也表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感情,结尾更颇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情怀。诗中写道:?流民人城我出城,可怜满眼流离形。寒者鼻涕长垂膺.馁者瘦骨高峥嵘。病者喘息喉作声,老者足怠儿扶行。前男后妇同伶俜,探怀更哺啼饥婴。嗟尔流民之穷有如此,益见父子骨肉夫妻情。?呜呼!安得青山为铜高嵯峨,大钱一铸百万多,资尔归去毋奔波?亦使腐儒不用空悲歌?嘴雨中感事》描绘了当时水利不修、百姓苦难的现实,表达了同情民众的情怀,并对统治者提出了劝诫。诗中写道:?道光己酉夏五月,我归自闽城东居。时方 雨水 漫东郭,临流终日如寒渔。?今兹望岁岁大歉,民生国计宜何如?人言此乡失水利,征我目见良有诸。?呜呼水利之不讲,吴其为沼吾其鱼。?《雨中书意》亦云:?孰兴水利利农畴,暑雨连朝为我愁。心记去年当此月,天将*潦没吾州。何时天稔能苏困,今日阴霖更作忧。堪笑书生民物抱,欲充官匠凿渠沟。?

 像晚清的许多读书人一样,江湜也是在屡试不第、抑郁难达的境况下开始思考用人取士制度的合理性问题,不仅对科举制度提出了深刻的怀疑,提出人才为国家之本的观念,而且对官场风气、官僚制度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提出了有一定远见的见解。他在《送人应礼部试》中写道:?国家久治安,俗敝官恬嬉。因循积贫弱,兵气生边夷。天子乍轸念,吏治何凌迟。人才惟国本,振作今焉宜。既重进土科,曷取于浮词?谓当核才实,发策如汉时。吾生服师训,忠爱为行基。读书取适用,异日课设施。他涂不敢进,橐笔干有司。今秋又落解。刻骨文中疵。科举法不变,吾其死山茨。?认识到文恬武嬉、边疆不宁的可怕现实,批评以浮词取仕、不重视实学才干的弊端.提出人才为振兴国家之本的观念。这些都是当时社会面临的非常紧迫的社会问题,也是近代以来多位文学家、思想家共同关注的具有时代性的问题。

 江湜最为集中地反映时局动荡与战乱之忧、最具?诗史?价值的作品,是关于太平天国起义的篇什。太平天国起义波及当时的南中国,而江湜经常生活与游历的江苏、浙江、福建一带是受创最为严重的地区。与旧时代的绝大多数士人一样,江湜是站在统治者的正统立场来看待这一***的。由于对太平天国怀有一种本能的反对和深刻的恐惧,使这些诗歌中不仅反映了起义的某些***和史实,而且坚定地表明作者的立场:诗风也变得空前恣肆纵横、犀利深刻、凌厉逼人。此类之作,从一个重要角度表现了诗人的生活苦难和诗歌风格,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昨夜一首》云:?昨梦手破江宁城,我兵从我三百名。分头杀贼如磔狗,暗门狭巷刀声声。红帕首者杨秀清,夺路欲窜如相迎。大呼狂贼何处走,一击辄中擒归营。有如李想缚元济,功成天晓鸡初鸣。惜哉是梦不是实,醒后懊恨心难平。朝廷既征十万兵,大帅名重权非轻。营前明月三亏盈,江宁之城不克复,贼党转蔓功无成。呜呼论将岂及我,梦中忘是孱书生。?全诗一气贯注,淋漓酣畅地表达了杀贼平乱的决心和希望,作者的思想与才情均得到充分体现。

 五古《志哀九首》是一组描述江湜及其家人在太平天国战乱中危险经历与苦难处境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诗人一家的经历,展现了江南广大地区无数百姓在这次战乱中经受的苦难和受到的冲击,当在江湜全部诗歌创作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其一有云:?即生太平时。局促殊可怜。况兹遭乱离,愿死恐不先。?其三有云:?可哀哉江南,地穰财赋稠。国家恃以富,历岁二百秋。一朝窟豺虎,岂独苍生愁?其四云,?记昨负米归,心痛惨人室。前夕邻村烧,贼来势飘忽。吾母素性刚,训女以死节。吾父淡荡人,生理恒守拙。羞以衰白年.流离事行乞。命我挈一弟,两口犯险出。出者善保躯,宗祀未宜绝。尚有两子留,效死共蓬荜。是时我有语,未吐气先咽。欲留非亲心,欲去是永诀。仰天苍穹颓,蹋地后土裂。翻愿受贼戕,痛以一刀毕。有女尚牵衣,叱之付遑恤。记兹庚申年,五月十五日。角直镇西桥,生人作死别。?其八有云:?廓廓乾坤中,几处免锋镝?故里既为墟,危邦亦难过。甘从道路行,处处望乡国。痛哭自日下,泪添海水溢。生为无家人,死作他乡鬼。?其九有云:?肉有化作土,骨有扬作尘。独此望乡心,虽死长为魂。我欲竟我语,哽咽难重陈。写作诗九章,与汝添悲呻。九诗合阳数,还望翅阳春。?倦古诗《后哀六首》再次记录了因战乱冲击,诗人弟弟携眷从上海乘船到福州的经历和苦难,与《志哀九首》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一开头写道:?吾生J睢有哀而已,双鹊无端来送喜。心知骨肉贼中来,所痛九原独不起。死者不可生,生者幸无死。不死者来复相见,以此志哀哀至矣。?

 太平天国起义对江湜生活和心理造成的影响相当重大.还有多篇诗作,从不同角度反映这一历史***,集中表达他对太平军的仇恨恐惧、忧时念乱的情怀和杀贼立功的决心。《二月二十日在营务处作》云:?二月寒无一日晴,天将杀气薄春城。风吹夜雨止还作,客治军书愁到明。民力尽供官里用,将才偏在贼中生。忧时事事堪流涕,会见东南地尽倾。?

 《陷贼后避居僧寺题壁》云:?我杀一贼贼杀我,此身小用奚其可。欲鏖万贼决一死,安得俄招百壮士。腰间雄剑三尺鸣,按之人匣销其声。剑乎有志扫狂寇,且忍风尘万里行。?《福州府席上》云:?自讶烽烟隙处身,论文樽酒此何因?便须烂醉华筵上,不念江南人食人。?嘴?江南人食人?的恐怖场面,是诗人对战乱局势下百姓处境与命运的描述,令人恐怖,当是有现实根据的写实之笔。《昨夜》云:?马知警报剑知雠,未信余生抱恨休。昨夜梦中呼杀贼,隔墙惊起老苍头。?梦中呼杀贼?则是作者平定战乱决心与期待的又一次直接表白。《闻官军进攻苏州》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家乡终被收复的喜悦心情,虽无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无限快意,但也是江涅诗作中难得一见的喜悦心情的表露:?此时投笔起,欲去助挥戈。杀贼为京观,平吴奏凯歌。无惊我邱垄,重履汉山河。只作农夫殁,余生幸已多。?倦:《悲歌》云:?贼未杀我,我有余生。我不杀贼,余生无名。闻贼酋之受缚,将献俘于帝京。切小臣之家仇。愿一脔以为羹。惟天阍之难达,望先陇兮泪倾。

 补天兮天缺,填海兮海盈。尽吾年以永痛兮,志手枭此贼而无成!?题下有注云:?时大军克复江宁,伪忠王李逆就擒。李逆盖前陷苏州者。?嘴,此诗慷慨遒劲,恺切动人,充分表达了诗人有心杀贼无路请缨、家仇虽报却未亲手枭贼酋之首和家乡虽复却心有余痛的复杂心情。

 在另一些诗作中.江湜通过对战后地区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特别是对某些重要细节的细致描绘,传达战争与造成的严重后果,给人巨大的心灵震撼。《有自杭城来者道经浙东各郡县述所闻见无涕可挥***其语为绝句十首》堪称代表。其一云:?武林二月新收复,掩骼曾劳役万夫。却问旧时丛葬地,半为沟壑半为涂。?万夫劳役,掩埋尸骨,原来丛葬死者之地已面目全非,再难找到葬身之地了。其五云:?原田前岁流人血,壮草丛高二丈余。蝇大如蝉蚊似婕,尽征目见语非虚。?遍地流淌的人血将丛草养得特别高大,也将蝇蚊养得特别硕大,这是何其惨痛之象。其七云:?燕巢于树略知春,投宿无从问水滨。裹饭疾行义乌县,百三十里始逢人。?原本富庶之乡已变得荒无人烟。满目凄凉。其八云:?多逢人骨少逢人,千里行来惨是真。犹记龙游泊船处.髑髅傍桨啮沙痕。?路走来所见,骸骨多于生人,髑髅犹啮沙痕,仿佛死不瞑目,犹然含恨。此等情景,实在凄凉已极,惨不忍睹。

太平天国起义对江湜的影响是多方面而且深刻的,在后期所作哀悼师友的诗作中,诗人经常将死者的不幸、个人的遭遇与动荡的时局、战乱的冲击联系起来,使这类诗歌具有了更加具体深刻的时代内涵,诗人的情感也表达得更加充分。《有吊而作二首》云:?客里怜君病不支,名心宛转尚如丝。四书文为科场用,赚到生人作鬼时。?又云:?东南初动十年兵,知待何年再太平?君去泉台须缓步,转轮莫即到来生。?Ⅲ卷?死亡虽然不幸,但因为东南战乱难平,遂劝说亡者不要急于再轮生为人,诗人自己的人生困苦Fh此清晰可见。《吊邵笏思潘名》亦云:?哭尽亲朋作国殇,漫逃劫外阅悲凉。余生似我方祈死,正命如君曷足伤。应是夜台堪避世.若论魂气总归乡。一官不润书生骨,旅瘗吴山岁月长。?动荡的时局与生活的艰辛,竟令诗人产生生不如死的情绪。《挽陈少香丈三首》之三云:?相识兵端未动前,十年离聚儿诗篇东南渐乱君方老,岁月犹多我自怜。不死更看何世界,尽穷终算尽天年。在乡在客同黄土,清故诗人要墓阡。?虽是悼念前辈之逝,但每多感伤自己命运之思。?清故诗人?之念,已经如此清晰地出现在江湜诗作中,可见他临终遗命自己碑碣所书?清故诗人江j叟叔之墓?端非偶然,实是他中年以后对自己命运与处境的清醒体认。

 江湜毕竟是对民生苦难多有了解、对现实社会问题多有思考的平民化诗人,因此他在表现战乱频仍、动荡不安的社会状况的同时,并未放弃对这些问题的根源进行深层次思考,其诗的?诗史?价值也从另一角度得到了展现。《送友人之官》中就曾提出从根本上固民本、得好官、遏、清天下的认识:?一千三百县,积成天下形。每县得好官,天下长治可。何缘有盗贼?盗贼非天生。天生不为盗,为盗谁激成我悲东南既。何日销甲兵?杀贼岂El少,于贼无亏盈。如草在广原,芟东而西萌。所当急本计,先固蚩蚩氓。使民不为盗,盗乃不日赢。杀一即少一,庶几风尘清。?

 他还从对古代人物与 故事 的回顾中,品味自己所遭逢的时事,思索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危机的问题。《读汤子遗书》就提出了从政者如何借鉴古代 经验 修己之德的问题:?宦达归来德不孤,百泉山里问修途。早编洛学微言振,晚救吴民积困苏。但见今之从政者,亦知世有若人乎?寒窗夜读遗书竞,春在梅梢信到无《卞和诗》则针对当时许多人私心膨胀、自欺欺人的现象提出了诚心为治国根基的认识:?我思卞和,亦何人斯?有此诚心,堪为世师。使相王者,进贤无遗。以致隆平.为国治基。凡今之人,自私自欺。心寒于冰,以适时宜。令我千载,独和是思。匪和之思,莫抒我悲。?题云:?偶写古人物一幅,题日卞和之像,并系以诗。?

 *** 种植 和贸易、吸食造成了巨大毒害,成为近代以来危及中华民族命运的一个重大问题。像近代许多诗人、文学家和忧国忧民之士一样.江湜对此相当关注并在诗中有所反映。《粟花》有云:?叹息台州道,田田**开。天愁民有种,花与祸同胎。至味人间尽,奇方海外来。凭谁晓穷俗,五谷要多栽?嘴-珂恶之花盛开、五谷遭荒废、海外***方、祸患已结成的现实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种种巨变。许多时候表现在对外关系中,这种变化经常反映在上海的开发与变化上。跟许多传统士人一样,江湜对此早有察觉,并在诗中表现出对这种变化的担忧。《子长多述沪上新闻感叹而作》云:?茫然比例千年史,骇绝奇观万变图。天似小儿方好弄,地原大物尽容污。中华自古混儒释,上圣即今疑有无。人寿焉能愁许事,吾衰拚与酒为徒。?嘴。江湜家乡长洲距上海极近,他也曾亲到上海,因此对这里五方杂处、华夷互市、华屋金碧、夜灯万盏,恍若已越重洋置身海外的情景表现出极大的惊讶与震撼.对这种用夷变夏、人心不古的景象不免心生凄恻、无可奈何。《后哀六首》其二有云:?黄浦江,夷船开。五虎门,夷船来。夷船载人若载货,得钱乃许登南台。一船之费百金罄,陆居无屋真难哉!?嘴描绘上海一带外国船只载人载货的情形,透露出近代社会重大变化的气息。

 江湜晚年对寒山诗表现出相当浓厚的兴趣,不厌其烦地拟其体式,先作《拟寒山诗二十首》,继又作《续拟寒山诗二十首》,多达40首。此举盖非诗人的偶然之举,而有其深意存焉。这当与寒1.II诗突出的民问情怀、平民化色彩与清空淡远、精微深邃的哲思意味有关,也与江湜历尽生活苦难、时局,饱尝世道艰辛、人情冷暖后对生命和世界的体悟有关。

 《拟寒诗二十首》之二云:?张三作窃去,忽建六纛回。李四拥八驺,新自为贼来。天地乐包容,谁论才不才?有口欲谈之,不如衔酒杯。?对当时世风日下、人才凋零的现象予以讽刺。之四云:?我生无一椽,亦无钱赁屋。然计四十年,无一夕露宿。始悟人有身,不须居是卜。壁上黏蜗牛。彼方累于觳。?对自己的穷困落泊、无屋可居表现出豁达自得。之六云:?妻不共甘苦,在家如作宾。小女性差慧,食贫知习勤。勿以女为喜,勿以妻作嗔。相与有瓜葛,均是夙世因。?通过家庭人物关系的喜怒冷暖,表达对人生种种宿命的超然性认识。之八云:?牛哀化为虎,一人已不祥。今看百万众,同日变虎狼。虎狼再为人,知复在何日?合掌赞苟卿,性恶是铁笔。?以众人变虎狼为喻,认识人性之恶,对当时社会现状予以讥刺。之九云:?仆持客刺人,主人怒其仆。何不为我辞,劳我具冠服?出乃握客手。若恨来不数。相对笑嘻嘻。谁知真面目?描述富贵者的表里不一、虚伪两面,揭露其真面目。之十云:?东家一儿生,西家一翁死。同时听歌哭,去来分彼此。勿为翁去悲,勿为儿生喜。出人造化中,当有先后耳。?对生死悲喜表现出超然与达观,仿佛超越了生命的限度。之十一云:?铁船泛天河,万万无此理。耶稣欲行教.岂但铁船比?世变浩无涯,谁能究终始?西北有高楼,今在东南起。?对***教在中国的兴盛表现出极大关注且不无担忧,反映了世变之巨大深刻.从西方宗教东渐这一具体角度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 文化 面临的最根本性问题。之十四云:?盗来人富家。未免凶。富家子如盗,相害还相亲。凡物当去时,必以人为因。所以汉魏朝,认贼为良臣。?对人心之变、善恶颠倒表示忧虑,指出由此必然引发更大的危机。之十六云:?向民括兵饷,如向羊征裘。裘乃羊之皮,剥割群羊愁。不知饿虎来,羊亦不自谋。赀财贼掠尽,飒飒空村秋。?以羊与虎的弱肉强食为喻,揭露官逼民、贼掠民的社会现状。之十七云:?眼见一种人,亲身被盗来。却学盗之道,猎取人间财。太行与盂门,在胸高崔嵬。人心乱后险,天运何时回?指出有人先被盗欺、后以盗之道欺人敛财的可恶行为,提出人心变坏、世风日下、天道不存的问题,等等。

 《续拟寒山诗二十首》是江湜诗集中的最后一组作品,表现对当时世风人情的认识、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和对人生意义的感悟,轻灵流利,颇含理趣,集中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深度。其一云:?人有欲货钱,与人联族谱。及乎钱人手,此谱弃如土。亦有孙与李,结盟为酒肉。明朝酒肉尽,孙死李不哭。?金钱成了维系人际关系的唯一凭借。其二云:?眼见慕势人,求人不可得。利彼体生痔。而以舐树德。凡事非人情,此中最叵测。要离妻可燔,乐羊子可食。?利益成了唯一的人生追求,为此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出,道德准则早已荡然无存。其五云:?眼前荆棘地,昔年楼与台。同乐歌舞人,过之能弗哀。哀者方驻足,适有仙人来。笑他生世短,但见此一回。?荆棘丛生之处原本是歌舞楼台,人世的巨变沧桑由此可见一斑。其七云:?瞽者摘埴行,导路以竿木。竿木揣得处,便可进其足。妙在目无见,以竿作之目。若是有目人,反有穷途哭。?瞽者以竿探测尚有路可走,有眼人举目茫茫却因无路可寻而生穷途之悲,这已然是一个到处荒诞、黑白颠倒的世界。其十云:?杭城绝粮日,食狗无一存。到今百里内,得狗如获麟。因知狗虽贱,亦要生逢辰。哀哉城外骨,昔日城中人。?昔日繁华富庶的杭州城,战乱之后早已是横尸遍野,连狗都难得一见,***若狗生不逢时也会遭遇不幸。何况人乎?其十三云:?有丐弄猕猴。使猴自戴冠。跳上白狗背,驰作白马看。丐乃醵人钱,猴乃分余餐。猴乎尔何愚,大似今之官。?当今之官员蠢笨之极.其滑稽愚蠢、猴仗狗势。较沐猴而冠更加鄙陋。其十七云:?奸伪遇奸伪,如看瞳中人。彼瞳犹此瞳,互照而两真。静居念世态,可笑不足嗔。终当入山去,木石堪相亲。?口墙奸伪之徒面 面相 觑,相互照影,仿若浑然不觉,亦似是心照不宣。面对如此世态.嗔怒已然失效,不得不化而为无可奈何的冷笑了。

 因此,可以认为,作为中国近代诗坛一位关注现实人生、关心国事民瘼的满怀人世情怀的诗人,一位个性鲜明、成就超群的诗人,一位抑郁难达、终生穷愁的诗人,江湜的许多诗篇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状况与政治风云,传达出中国社会剧烈动荡、重大变迁的重要信息,具有独特的?诗史?价值。这些具有?诗史?价值的诗歌,不仅是江湜全部诗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价值,而且是构成他杰出诗歌成就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从更大一点范围来说,江涅富于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作实践,也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清代中叶至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以降的诗坛风气。具有昭示中国古典诗歌最后阶段变革倾向与发展趋势的诗歌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