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弓之鸟的故事_伤弓之鸟的成语故事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7-09 0
  1. 惊弓之鸟的故事? 200字左右就行```
  2. 惊弓之鸟故事
  3. 惊弓之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出自
  4. 伤弓之鸟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典故?

惊弓之鸟这则寓言故事蕴含着两个道理:

1、细致的观察、严密的分析、准确的判断需要通过长期刻苦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培养出来。

更羸之所以虚拉弓弦就能射落大雁,是因为他有极强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这和他平时的训练和学习是分不开的。所以他能够成为优秀的弓箭手,而别人不行。

伤弓之鸟的故事_伤弓之鸟的成语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那只鸟之所以会被虚拉的弓弦吓得落了下来,是因为它原本就收到过惊吓,已经不堪一击了。生活中有许多人,背地里做了亏心事,成天疑神疑鬼,只要碰到一点小风波就把自己吓个半死。正所谓做贼心虚。“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讲得就是这种道理。

惊弓之鸟的故事

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玩,看见天上有鸟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飞鸟射下来。”“呀?”魏王有点信不过自己的耳朵,“会有这样的本事?”更羸说:“我可以试一下。”呆了一会儿,从东飞来一只大雁。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托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当”地一声响,那只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下来了。“呀!”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更羸笑笑说:“没有什么稀奇,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失群的大雁。”魏王更加奇怪了,问:“您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他飞得很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他受过箭伤,伤口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他离开同伴已经很久了。旧的伤口没长好,他心里还在害怕,所以一听到弦响就拼命往高处飞。这样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他就掉下来了。”

惊弓之鸟的故事? 200字左右就行```

惊弓之鸟的故事很多人都很熟悉,它发生在战国时期,魏国一个出色的弓箭手更羸看到天上一个孤雁,随便射了一箭,没有射中大雁,大雁就掉了下来。惊弓之鸟现在形容一些人在受到惊吓之后,一有动静就惊慌失措,这也提醒我们做事情要保持沉着冷静,不要被情绪影响了判断。

魏国时期,更羸和魏王***,发生了惊弓之鸟的故事。有一天,魏国著名的弓箭手更羸和魏王在一起***,两人正在兴头上。这时,更羸看到天空上飞来一只孤雁,孤雁叫的声音非常悲伤,更羸就想表现一下,他告诉魏王自己不射中这只雁,这只大雁就会自己掉下来。魏王不相信,果然更羸随便射了一下,天下的孤雁就掉了下来。魏王对更羸赞不绝口,接着更羸进行了解释,他说:?天上的大雁是一只孤雁,它应该曾经受到过箭伤,又离开了雁群,自己的心里非常害怕,等它听到弓箭的声音,它就惊慌失措,拼命扇动翅膀导致旧伤撕裂而掉下来了。?

惊弓之鸟的故事,提醒我们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沉着冷静。我们在生活难免会有一些失败经历,我们在经历失败之后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够因为这次没有做好,等到下次做的时候还认为自己不能做好,不知道怎么办。其实,只要我们镇定下来,理清思绪,还是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惊弓之鸟是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在读这个故事之后,要领会故事要表达的意思,然后用寓言里的道理指导自己的生活。

惊弓之鸟故事

魏国有一个射箭能手名叫更羸.一天, 他和魏王一起欣赏秋天的景色.

正好有一只雁从远方飞来.更羸对魏王说: ”大王, 我不用箭, 只要拉一下弓, 就能把这只鸟射下来! ”魏王不信, 以为他在说笑话.更羸等大雁飞近, 右手紧紧地绷住弓弦, 然后突然一松手, 只听得”咚”的一声, 那只大雁往上一冲, 拍了两下翅膀, 便从空中掉下来了.

魏王连声称赞, 问更羸: ”先生的箭法怎么能这样高超呢?”

更羸说: ”这只大雁飞得很慢, 叫声又很悲惨.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伤, 叫声悲惨是因为它失去了同伴.因为它受伤时的紧张情绪还没有消失, 所以听到弓弦响, 以为飞箭又来了, 就拚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 伤口裂开, 怎能不掉下来呢?”

”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用来比喻受过惊吓的人, 只要遇到一点儿动静就会惊慌不安

惊弓之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出自

原文: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译文:

往时,更羸陪魏不在后花园里喝酒,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魏王摇头笑笑:"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麼高的水平吗

.更羸说:"能.

过了没有多久,一只孤雁从东方徐徐飞来,更羸摆好姿式,拉满弓弦,虚射一箭,雁应声而落.魏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惊叹道:"先生怎么知道?更羸於下弓解释说:"这是一只有隐伤的鸟,听见弦声惊悖而下落的,并非我的技术高明!魏王更纳闷了:大雁在天空中飞,先生怎麼知道它有隐伤

.更羸回答说:"它飞得慢,鸣声又凄厉,是因为长久失群,原来的伤口没有愈合,惊恐的心理还没有消除,一听到弦声,就猛一下子搧动翅膀往高处飞,由于急拍双翅,用力过猛,引起旧伤迸裂,才跌落下来的。”

注释

异日:往时,从前。

更羸:战国时的名射手。

京台:高台。

谓:对…说。

引:拉。

虚发:只拉弓不放箭。

下鸟:使鸟落下。

然则:既然如此。孽:病、孤独。

乎:吗?

间:间隔。

孽:此幼鸟。 

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怎么就。

徐:慢慢地,缓慢。

故:原来。

息:痊愈。

去:消除。

引:伸展(翅膀),这里意味奋力向上飞。

故:所以。

括号中的“发而”两字是根据文意补充的。

陨:高处坠落。

伤弓之鸟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典故?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有名的射箭能手叫更羸。有一天,更羸跟随魏王到郊外去游玩。玩着玩着看见天上有一群鸟从他们头上飞过,在这群鸟的后面,有一只鸟吃力地在追赶着它的同伴,也向这边飞来。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会有这样的事?”魏王真有点不相信地问。更羸说道:“可以试一试。”过了一会儿,那只掉了队的鸟飞过来了,它飞的速度比前面几只鸟要慢得多,飞的高度也要低一些。这只鸟飞近了——原来是只掉了队的大雁,只见更羸这时用左手托着弓,用右手拉着弦,弦上也不搭箭。他面对着这只正飞着的大雁拉满了弓。只听得“当”的一声响,那只掉了队正飞着的大雁便应声从半空中掉了下来。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是凭什么将空中飞着的鸟射下来的。更羸笑着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是怎么知道这只大雁是受过了箭伤的呢?”魏王更加奇怪了,不等更羸说完就问。更羸笑着继续对魏王说:“从这只大雁飞的姿势和叫的声音中知道的。”更羸接着讲:“这只大雁飞得慢是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的声音很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旧的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更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它心里本来就害怕,加上拼命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翅膀再也飞不动了,它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故事中的大雁听到弓弦声响后就惊惶万分,是因为它身上受过箭伤。

出自《战国策·楚策四》;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晋书·王鉴传》

伤弓之鸟,落于虚发。

--《晋书·苻生载记》

《晋书·苻生载记》中的典故,叫"伤弓之鸟"。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关于伤弓之鸟典故的最早记载。其实《晋书》中记载的并不是典源,而是引用《战国策·楚策四》中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

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这段文字就是"伤弓之鸟"典故的由来。意思是指受过伤的鸟,比喻经过祸患,遇事犹有余悸的人。

战国后期,秦国为了兼并天下,频繁地向东方各国发起进攻。强大的秦国把各国的军队打得丧魂落魄,就连兵多将广的楚国也接连战败,楚国的临武君等人也都成了败军之将。

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为遏制秦国,决定再一次合纵抗秦。这五国中,由于楚国的军事实力最强,便一致推举楚王为合纵长。

联军组建后,赵孝成王认为,如果没有智勇双全的大将来统一指挥,还是不可能战胜秦军。于是,赵孝成王就特意派魏加出使楚国,试探楚国准备让谁来担任联军的统帅。

当时,春申君黄歇执掌着楚国的军政大权。魏加见到春申君后,就坦率地问楚国有没有能当联军统帅的大将?春申君说他准备让临武君来领兵。魏加听后,很不以为然。他说:"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射箭,我跟你讲个射箭的故事吧。"春申君说:"当然可以。"魏加说:"有一天,魏国有个叫更羸的人,陪魏王在主宫一处高台上游玩,天空不时有群群飞鸟掠过。更羸对魏王说:'臣可以只拉弓,不发箭,就射落天上的飞鸟。'魏王以为更羸是在说笑。过了一会儿,有只大雁从东方飞来。"这只雁飞得很慢,叫声凄厉。更羸便把弓拉满弦,手一松,只听"崩"的一声,那只大雁就掉了下来。魏王惊叹不已,忙问其中的奥妙。更羸不慌不忙地说:'实不相瞒,这是一只受了伤的大雁。我见它飞得很慢,是因为它的旧箭伤还在作痛;它的鸣叫声凄厉,那是因为它久已失群;它的旧伤还没有痊愈,心里还有余悸。所以,一听到弓弦的声音,就急忙高飞,结果引发了旧伤迸裂,支持不住,就掉了下来。'"

讲完"伤弓之鸟"的故事后,魏加这才言归正传,对春申君说:"临武君曾被秦国军队打败,这不就像是一只受了伤的大雁吗?他至今还心有余悸,慑于秦兵的威力,又怎么能领兵抗秦呢?"春申君这才恍然大悟。

后来,春申君听取了魏加的建议,但合纵抗秦之事,却以失败而告终。当秦国大军出函谷关后,屡战屡败的五国军队便惶恐不安,纷纷溃退,恰似一群"伤弓之鸟"。

今天,我们把这个典故通作"惊弓之鸟",正是依据伤弓之鸟典故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