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原文翻译英语,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原文翻译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7-09 0
  1. 何为'小国寡民'?
  2. 请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3. 如何理解和分析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
  4. 《先秦散文·老子·小国寡民章(原第八十章)》原文鉴赏
  5.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什么意思?
  6. 小国寡民原文及翻译小国寡民的文言文翻译
  7. 老子有关小国寡民的翻译解释与赏析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原文翻译英语,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原文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何为'小国寡民'?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本章的所讲是老子的理想国,这种理想国是如何的呢?我们来看看本章了。先来看第一句“小国寡民。”翻译为白话文是:小少的领地,不多的民众。就这第一句已然不同凡响了。自古以来无论中外,一个统治者的理想中多有想去打下一个大大的帝国,一匡华夷,而对于民众也是越多越好,以至生产力的加大。可是老子却与这样一群的统治者不同,为什么呢?是出发点的不同,老子是以人的幸福为出发点。君主们是以自己的欲望为出发点,具体的来分析一下。君主们在统一各国,和发展人中是相互的,发展人口是为了有更高的生产力和战斗力。而发展人口了领土少了就不够了,于是侵略他国。统一华夷,使之更有发展的空间,也就是说发展人口是为了扩大土地。扩大土地是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从发展人口和扩大土地之中君主们也就可以从史上留下一个名字。而其活着的时候也可有钱花有胜仗打。总之,在填满自我的欲望,看上去这两种的工作是在造福人民,其实又是一场白费而已。这个问题反回去看其实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为什么发展人口?是因为要侵略他国。为什么侵略他国?是因为要发展更多的人口。而返回源头想,人民本就那么多,土地本就那么多。不用刻意的去发展,自然而然的就已经够了。所以老子从人的幸福出发从小的国家少的人民为本,所以人民不用刻意的多生育,不用发动战争,而可以顺其自然的得到生育后的好处。从这一点上老子打破了古今中外君主的虚伪,也给人民一条幸福之路。

再来看看第二句“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翻译为白话文是:大的器具没有用处,人民爱惜生命,而不向远方迁移,虽有***但不需要乘坐,虽有铠甲、兵器却没有地方布阵打仗用。读本句要注重的是一些东西在理国中都有,并没有这样的先进科技产物,而且用不到。为什么呢?没有大器具是因为人民的欲望少,不向远方迁移是因为在本地就已然幸福了,不坐车船是因为根本不用去远处,不用兵器、铠甲是因为没有没有战争。这就是心灵的归真了,也是我们现代人要努力的这一点,如今是多元化的社会,地球成为“村”了。我们的心灵面向着一个更大的挑战,欲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科技能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精神上的缺陷和心灵上的寂寞。对于我们早就用惯了的东西,放弃不用是不太可能。而有什么办法来补缺呢?只有精神上的修练,使自己有一颗不杂尘的心,所以可以用许多机巧便利,但心中还是波荡不起。这才是如今社会的目标。但十分的可惜,如今就连个退而求其识的也做不到了。多数人的精神上是追寻这个明名,追寻那个明名。可惜啊!甚至有人为这个而死,说人类灭亡也是有道理的,最少拔乱反正的机会十分的少了。这里只提一下。

再来看下句“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翻译为白话文是:人民再用上古洁绳以记事。这一句就有人来批评老子了,但是要注意,如果老子真的要以结尾来记事。我们也就看不到这本《道德经》了,而是许多的绳子结。由此分析老子的一句不是在方物质上的结绳记事,而是人的心理应当有上古先民一颗没有杂念的心灵。下文也描述出了他们幸福的生活景色。

来看看下一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翻译为白话文是:人民以自己的食物为香甜,以自己的衣服美观,以自己的习俗为欢乐,以自己的居所为安逸。这种思想就与中国古代的经济有十分大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不需要航海的贸易,也不需要放牧游民,而是务农种地。自己吃的是自己种的,自己穿的是自己织的。***十分的充足,是自给自足的生活。而这一种经济生活也恰恰与心灵的修炼相合适。一个人心灵也是先修自我,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后才是教育他人。而现在开始到结束也不会主动攻击他人。是一个和平的心,这是本句的因由。

我们再来看看尾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翻译为白话文是:邻国互望得见,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得到,人民到老死也不会互相来。人民对于这一句的非议就更大了,这不是在叫我们自我封闭吗?不是落后就要挨打吗?不是的,封闭的前提条件是首先要全国通道,也就等于是在闭关修炼。因这“道”是唯一的,而无论是阴阳还是再生的四象八卦万物都是“道”生的。而一切一切高达最高的境界就是十分近于“道”。我们自己的国家修道了,他国也修道了,就算是不相来往了。其最后也是异曲同工的,而不到这个条件就自封的自然是得不到进步的。反而会有作用力伤害了自己。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修道是皇帝们在。而不可善用,用不好就是愚自己了。那你可能也会问外国人来侵略的也没有修道,为什么可以打败我们呢?因为闭关啊!自己不修道就是愚了。还不与他国相来往自然就要落后了。打个比喻:“道”如果是***的话侵略者的武器制度就是砍刀,而不修道就就自封的国家等于赤手空拳了。

请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小国寡民 ( xiǎo guó guǎ mín )

解 释 国家小,人民少。

出 处 先秦·李耳《老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用 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小国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

原文: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译文:

有一个人口不多的小国,

虽然拥有武器但始终都用不到,

人民安居乐业、富足饱满,以致怕有危险而不愿迁居到远方。

虽有舟船可用,但没人要搭乘;

虽有盔甲武器等防卫的武器,却因为没有机会使用而不知道该放在哪里。

该国人民彷佛回到古时候,以结绳的方法记载一下曾经发生的事情就够了,

其他的用品及工具彷佛都是多馀之物。

人民对於自己已经拥有维生的食物、藉以保暖的衣物、

安全的居住环境及生活的方式跟习惯,都感到满足。

即使用肉眼就能看见邻近国家的活动情形,

大家养的鸡叫声也都互相听得到(距离很近),

但是两边的人民从出生到死亡之间,却因为没有必要及需求而互不往来。

这是我心中的乌拖之邦。

如何理解和分析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

(1)使百姓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都不使用,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3分)(2)人们以他们所吃的食物为甘美,以他们所穿的衣服为美好,以他们所住的房子为安适,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2分)(3)邻国之间相互可以望见,鸡犬之声相互可以听见,而邻国之间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来往。(3分)

参考译文 要使国家小而且人民少。使百姓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都不使用,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什么地方要陈放它。让人们再用结绳记事的方法。人们以他们所吃的食物为甘美,以他们所穿的衣服为美好,以他们所住的房子为安适,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邻国之间相互可以望见,鸡犬之声相互可以听见,而邻国之间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来往。

《先秦散文·老子·小国寡民章(原第八十章)》原文鉴赏

第八十章

[原文]

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尚往来。

[译文]

国小,民稀。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崇尚互相往来。

此段应是老子的理想国,小国寡民也许是一种最符合生态自然的生存方式,道家的洞天福地模式可能就脱胎于老子的理想国。只有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共存了才能生活的长久幸福。联系到目前的区域自治,这可能是个趋势,在世界一统后的不久将来,各个民族小集团区域自治,可能正是老子小国寡民模式的回复。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什么意思?

《先秦散文·老子·小国寡民章(原第八十章)》原文鉴赏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①,使民重死而不远徙②。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③,无所陈之④。使民复结绳而用之⑤。甘其食⑥,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①什伯之器:指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极言其多。 ②重死:畏死。即不轻易冒生命危险而妄动。 ③甲兵:铠甲和兵器。④陈:陈放,摆列。 ⑤结绳而用:上古之时,没有文字,人们记事大都以结绳为标志。 ⑥甘:以……为甜。这里有满足之意。下文的“美”、“安”、“乐”与此用法相同。

今译 小小的国家,极少的人口。纵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用它,使人民看重生死而不冒险远行。这样,虽然有车船,也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兵器,却没地方去陈列。使人民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状态中去。人们满足于他们食物的甜美,喜欢自己的衣服,安于自己的居处,欢乐自己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相互看到,鸡狗之声可以互相听得见,人们到老死也不相互来往。

集评 明·徐学谟《老子解》:“按此章,老子以小国寡民***,亦自有深意。盖真见世道江河浇漓已极,知必不可挽矣,而穷陬僻壤或有存上古之风者,故叙道德而终及之此。岂其将入流沙之本意与?”清·成克巩《御定道德经注》:“老子因人心不古而思还醇反朴之俗,欲复见之,故有味乎言之也。”

清·姚鼐《老子章义》:“上古建国多而小,后世建国少而大,国大人众,虽欲返上古之治而不可得。”

总案 老子一贯主张清静无为,但在当时,偌大世界,人口众多,纷纷攘攘,想去清静,何处去寻找呢?想要无为而治,又怎么行得通呢?舟车之用为人们的行动提供了极大的交通便利,文字的运用使知识开始较为广泛的传播,又怎么能使人们无知无欲,不耍小聪明呢?对于这些老子看得比别人都清楚。而这些又极大妨碍了老子清静无为政策的实施。为补救己道之穷,不得不幻想出“小民寡国”的乌托邦。

这种乌托邦式的社会体制,确实是恬静而美好的。国小,故不用舟车,人少,故财货有余而不争。大家都能和平相处,文明而又淳朴。但它恰恰反映出老子主柔的方法对改造社会的无力,也透出老子对于改造社会的悲观和失望,也许还蕴涵着淡淡的哀愁。

此章一反老子以自然论道,以自然论证人的行为准则的格式,通篇以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淳朴的社会,在这一幅美妙的图画里,有的只是舒适、安全、亲切、闲雅、超尘脱俗,只不过,这都是幻境。

小国寡民原文及翻译小国寡民的文言文翻译

意思: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

出自春秋李耳的《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原文: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

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使百姓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舒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扩展资料:

小国寡民的优缺点:

1、优点:

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谴责统治阶级奢靡的生活,反对战争,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应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肯定。稳定政治,有利于休养生息。

2、缺点:

否定政治上广土众民大国的出现和经济上新的阶级、新的工艺技术及文化知识的产生发展,企图倒退到蒙昧的原始社会去,过“甘”食“美”服的安静生活,体现了没落贵族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及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心情。是道家政治经济思想保守和消极方面的体现。

百度百科-小国寡民

百度百科-小国寡民论

老子有关小国寡民的翻译解释与赏析

1、小国寡民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小国寡民翻译: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社会,即使有军用器品,也备而不用;

有船车之设,也没有人乘坐;有甲兵之备,而没有杀军退敌的时候。

人民能够喜好自己的栽种,穿上自己喜爱的服饰,详和的住在自己的处所,安乐于乡野风俗。

虽然与邻国相望,但是彼此并不想要互相侵犯,人民到老死之时也不必往来。

老子远离父母之邦,出关西遁以避世,其欲得一遵守古制而不同于当时互相攻伐的古朴小国以颐养天年,不与世俗往来,这是他内心的愿望。他为着追求这一愿望,才不惜远离父母之国。所以不能看成老子真的要将时代推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其实老子所向往的只是安静祥和均平足自由自在的社会。所以他一面憧憬着「复结绳而用之」,一面又歌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而不曾标榜野居穴住茹毛饮血的生活。…不过老子的故乡,早已不是他所能安居的乐土,所以他不能不有舟车之劳而远徙关外。以此他念念不忘身所遭受的重重禁令的束缚,苛虐赋税的剥削,兵连祸结,永无休止,民不聊生的凄惨景况。所以这块小天地,是老子梦寐思之的。

人民的安乐,与外在的物质条件并没有绝对的关连性,若只是沉迷在物质生活的享受与追求,没有愉悦的精神生活,反而容易增加痛苦烦恼。老子的理想便希望在小国寡民的社会中,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敬业乐群,对于外在的物质欲望能够减损,去其物欲、求其美善风俗,什伯之器、舟舆甲兵只是备而不用、设而不陈,邻国相望不需以刀兵相见、利刃相接,人民可以过着互不相侵的纯朴生活,无为无华、自由自在,悠游其间,怡然自得。这和陶潜的理想「乌托邦」情景,所谓「良田美食」、「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正是相同的理想社会与风俗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