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迹可寻找神童指什么生肖,无迹可寻的动物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7-09 0
  1. 有关名人的成语故事
  2. 悲情才子唐伯虎
  3. 湖南神童魏永康去世
  4. 宋朝冷门知识大盘点:宋朝神童4岁就能够中进士
  5. 非常有趣的对联故事36则
  6. 神童诗原文及解释
  7. 济公属什么生肖?

唐伯虎属虎,祝允明属龙,文征明属虎,徐祯卿属猪。

说到“四大才子”,一般是指明朝的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和徐祯卿,他们才思敏捷,才华横溢,诗词曲赋,样样精通,或长于绘画,或长于书法,或长于文理,是明朝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们创作了很多著名的绘画、书法和诗词作品,并源渊流传。

唐 伯 虎

无迹可寻找神童指什么生肖,无迹可寻的动物是什么生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祝 枝 山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

文 征 明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徐 祯 卿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有关名人的成语故事

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

☆珍宝丢失了还可以找到,时间丢失了永远找不到。

☆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守财奴说金钱就是命根,勤奋者说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如流水,半点不等人。

☆不怕慢,只怕站,老牛也能爬上山。

☆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学,误一生的事。

花开初放在春天,人的风华在少年。

☆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一日无二晨,时过不再临。

☆懒汉可以不撕日历,但不能留住时间。

☆要珍惜时间,别相信命运。

☆不爱护花瓣看不到花木的美丽。

☆不珍惜时间得不到生命的价值。

☆凡事若能按时做,一日能顶三天用。

☆学问在于点滴勤,吾辈更应惜秒阴。

☆一年的工作看春天,一天的工作看早晨。

☆一心学习与工作,时间永远不嫌多。

一点一滴汇成大海,一分一秒组成人生。

☆勤学的人,总是检查自己对时间抓得不紧;懒惰的人,总是埋怨时间过得太慢。

☆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贪睡的猫一定抓不到老鼠,浪费时间的人不会有收获。

☆永远珍惜时间的人才能得到财富

☆宁抢今天一秒,不等明天一分。

☆懒牛屎尿多,懒人明天多。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

☆见缝插针,寸阴必争。

☆时间是一条金河,莫让它在指间流过。

☆丢掉黄金能够找,失去光阴无处寻

悲情才子唐伯虎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刘绮燃荻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

李密牛角挂书间读书

管宁割席分坐。

匡衡凿壁偷光。

车胤囊萤夜读。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陆羽弃佛从文。

少年包拯学断案。王

万斯同闭门苦读。了

唐伯虎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

范仲淹断齑划粥。

玄奘苦学佛法。

岳飞学艺。

沈括上山看桃花。“

徐霞客志在天下。

李晟练成神箭手。

陆游书巢勤学。

刘勰佛殿借读。

阎若璩口吃成大器

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明

欧阳修借阅典籍。

蒲松龄草亭路问。

贾逵隔篱偷学。

孟柯改过勤学。

宋濂冒雪访师。

陶弘景菜园求学。

回答者: 司马有理 - 试用期 一级 5-17 07:55

悬梁刺股

回答者: s8822877 - 试用期 一级 5-17 10:20

入木三分 四面楚歌 纸上谈兵 指鹿为马······

回答者: 让让我来了 - 初入江湖 二级 5-17 10:31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

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晟练成神箭手。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让父亲刮目相看。

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阎若璩口吃成大器。著名的考据学家阎若璩小时候是个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负,在母亲和老师的鼓励下,阎若璩凭着勤能补拙的精神,刻苦读书,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赶上了正常的同学,此后,阎若璩仍旧凭着这股好学肯吃苦的精神,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欧阳修借阅典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贾逵隔篱偷学。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

孟柯改过勤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陶弘景菜园求学。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回答者:119.36.233.* 5-17 10:42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纳则获得悬赏分以及奖励20分

回答者:120.2.101.* 5-17 10:45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关于他的***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本片要说的,正是这个故事。

湖南神童魏永康去世

公元前659年

他接他爹的班

考不取功名的后果

是接手自家酒馆

这是一段流行歌曲歌词。时间是唐朝,故事的主人公因科举不第,无奈当掌柜。而我讲的故事发生在明代,主人公才华横溢。可恨并非考不取功名,而是时运不济、怀才不遇

明成化六年,苏州市井百姓唐广德家,添丁进口。唐广德沉浸在初为人父的喜悦中,为这男婴起名:唐寅(据说唐伯虎寅时出生)字伯虎。古人兄弟姊妹排行次序:伯、仲、叔、季......十二生肖有寅虎之说。唐父想必是想用字来解释名,前后呼应。

唐广德经营着一家小酒馆,生活算得上小康。但那时代商人没啥地位,所以,唐广德希望儿子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恐怕普天之下父母对子女期望大抵如此,即使今天,父母也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以及报各种兴趣班。

待到唐伯虎稍大些,唐父把儿子送去当地最好的私塾。而小伯虎,也相当争气,学习成绩超好不必说,还能过目成诵。被称为神童。

然而,这位神童顽劣、调皮。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个位小唐神童故事。

讲小唐神童故事之前呢。我想起了竹林七贤之一王戎童年故事。

我想,那大概是夏季的某个午后,丝丝微风时不时吹过,小王戎和一群小伙伴一块玩耍,忽见路边李子熟了,果实诱人。玩伴都跑去摘,唯有小王戎坐在一旁树荫下休息。有人不解问道:“为何你不去呢?”小王戎回答:“路人那么多而不摘。李子必定是苦的。”那群小伙伴从树上,下来,吃李子时,发现太苦。自此,王戎识李的故事,流传开来。

无独有偶,时间过了一千多年。小唐神童和几个小玩伴,发现邻家李子熟了,相约去偷摘。我想这一定这小唐神童组织的,几个死党纷纷去了。由于个子小,小唐神童踩在死党肩膀上,想登上墙去。不料掉进粪坑,爬出来后,小唐神童强忍臭味,默不作声。待到第二位死党扑通掉粪坑,爬出来后,那孩子想告诉后面的同伴,小唐神童将食指放在嘴边,嘘!接着大家纷纷掉坑,无一幸免。大家相视而笑。

唐父看着这位从粪坑出来的熊孩子,居然没有责怪。我想唐父爱这个孩子的一切,包括调皮。而且,时不时在来往客人间展示儿子随手涂鸦的作品,听着客人赞扬,心里那叫一个美。

就是唐父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让唐伯虎遇见了人生中影响他性格最大的一个人。

此人,典型的:“颜值不够,才华来凑。”因右手多生一指,? 常自嘲貌丑。他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而且,比唐伯虎大十岁。

俩人相识后,唐伯虎称他:“大哥”。这也算是一段因画结识的忘年交吧。或许,文人之间,不只是有文人相轻。更有互相赏识对方才华而结下的友情。当年李白和杜甫也有十一岁之差。然而俩人的情谊并未因年龄而差生距离。杜甫那首《春日忆李白》有这样的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我们天各一方,彼此想着对方,何时才能在一起畅饮,谈论诗文。可是,别时容易见时难,然而情谊并未因距离而衰减。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早已达成,那些诗文唱和,千年流传。

祝枝山将这位小弟引荐给非常有名的大画家,沈周。儿子学画画,唐父自然全力支持。沈周比唐伯虎大三十岁。却也是忘年之交。沈周相当喜欢这位天分极高的孩子,虽然未正式收为徒弟。却愿意倾囊相授。

祝枝山时常带着这位小弟,吃喝玩乐。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体验一把,或者外出写生。唐画祝字绝配啊!

画累了、写累了。去茶楼酒肆歇歇脚,品尝下阳澄湖的螃蟹,俩人痛饮。谈诗论文聊字画,好不自在、快活。

十六那年,唐父看儿子书读的也不错,便逼迫儿子去考试。唐伯虎心不甘、情不愿参加了那场院试。这一考,还考了个第一名。唐父心花怒放,仿佛看了希望的曙光。而唐伯虎,洋洋得意地同时,却不想去参加什么科举,实现父亲光宗耀祖的梦想

是啊!功名之路太枯燥。整日关在书房里读书不说,还要有三灯火五更鸡的勤奋。哪有我现在自在,怒马鲜衣、烂醉花间。有祝大哥的陪伴,有沈周老师对我绘画的指点。”我想这是少年唐伯虎内心独白。

少年唐伯虎衣食无忧。在自古繁华富庶地苏州,过着随心随性的生活。

唐广德,看着贪玩的儿子,看着自己日渐增多的白发,想着那个让儿子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梦。内心百感交集。却又束手无策。

为了让儿子收收心,给儿子操办起婚事。我想唐父也是无奈之举吧!毕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时间若回到三百多年前的南宋,陆母也曾为儿子无心仕途着急。这位陆母是陆游的母亲。没错,这个年少贪玩的孩子就是陆游,那位著名爱国诗人,临终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陆放翁。

陆游娶妻唐婉后,俩人你侬我侬,忒煞情多。这位唐婉,不光温柔体贴,还能和陆游诗词唱和。

年少的陆游,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呢?可恨天也妒。陆母看见儿子,整天和唐婉在一起,也不专心读科举考试之书。心急如焚。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唐婉没有为陆家生下一儿半女。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时代。这点无疑是致命的。在母亲威逼下,陆游不得已写了休书。从此,一段凄美爱情就此诞生。

不知道唐广德,知不知道这段故事。但是,他为儿子的婚事忙里忙外。他希望用婚姻拴住儿子那颗躁动不安、贪玩的心。十九岁那年,唐伯虎娶妻徐氏。

有了妻,唐伯虎是不是就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呢?答案是,no!no!no!或许对于唐伯虎来说,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徐氏温柔贤惠,不光家务事是一把好手,还上得厅堂。唐伯虎作画写字时,她在一旁研墨。读唐伯虎的诗文,她也曾唱和。唐伯虎常常大醉而归,她准备好醒酒汤。灯火阑珊处的守候就是这么寻常。而最寻常地幸福,往往被我们忽视。一旦失去,才会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

日子就像平静的海面,波澜不惊,而一旦暴风雨来袭,海面也会掀起波澜。

就在唐伯虎二十五那年,平静地日子,一去不返。这一年,父亲病重不久病故,母亲也因悲伤过度撒手人寰。唐伯虎还没来得及悲伤追悼。爱妻又因操劳过度而亡,没几天,儿子也夭折。紧接着,又传来已出嫁妹妹***而亡的消息。

生命不能承受之痛,莫过于此!唐伯虎怔怔地跪在坟前,心里一遍遍说着:“白虎、伯虎,白虎、伯虎......是不是我的字和天上白虎星同音。所以克死了家人。”凉风时不时呼啸而过,吹着这里地一切,包括旁边的白杨树。白杨多悲风,萧萧愁!

此时的唐伯虎,一夜之间两鬓斑白。他在《白发诗》里写道;清朝揽明镜,玄首有华丝。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他才二十五岁啊!却两鬓斑白。转瞬间,孤身一人。外面的世界再精彩又如何?没有了家,没有了昔日的温馨与安稳。酒入愁肠,化为悲痛欲绝的泪。

此时的家,对唐伯虎来说,只是空荡荡的房子,陈设如旧,睹物思人亦是一种痛,这种痛,难以言说,却又割着内心。

或许家绝非一个栖身之所那么简单,而是内心栖息的地方。

而此时此刻,唐伯虎的内心孤单而绝望,心的栖息之所又在那里?

庄子曾在妻子去世后,鼓盆而歌。来表示面对生死那种豁达、乐观的态度。但我想说,庄子固然参透了生死,却显得不近人情。

我一直以为,人是有感情的,因为有感情,所以才哭、才会笑。纵使明白道法自然,一切循环往复。但又怎么脱离内心的情感?

唐伯虎日日用酒***自己,醉了。又一遍遍在纸上写着白虎二字。是啊!干嘛要清醒啊!难道看人家,家人团员,享天伦之乐?还是喝酒吧!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是这酒也没让人彻底的忘记愁。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这是唐伯虎《一剪梅》的词句,我想他在埋葬自己的青春,埋葬一切的美好与憧憬。

就在唐伯虎日日买醉,日渐堕落时。江南四大才之一的文征明走进了唐伯虎的世界。

这个少时愚笨,却勤奋读书的官二代。没有陪着唐伯虎日日买醉,也没有陪着唐伯虎哭泣到眼睛红肿。

他给唐伯虎提供经济支持,劝唐伯虎读书、考取功名。给唐伯虎做心理疏导,希望抚平唐伯虎那刻滴血不止的心。

之后,唐伯虎和文征明一起读书。他们相信书中有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

或许,转移注意力,是对唐伯虎内心最好的治疗。

“对!父亲希望我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父亲含恨故去,心愿未了。我一定要发奋读书,让父亲含笑九泉。”我想,这是重新燃起希望的唐伯虎的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公元一四九八年,唐伯虎和文征明去应天府参加乡试,唐伯虎高中解元。全省第一名。而文征明,名落孙山。却并未嫉妒这位才华横溢的朋友,而是表示祝贺,真心为其高兴。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朋友落魄时,倾力相助;朋友得意时,真心祝福。还有什么比这更真的情谊?

唐伯虎高中后,做事相当高调、或许,狂傲是他本性。若没有了狂傲,他便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唐伯虎了。

就在,唐伯虎春风得意,吹嘘自己多牛逼之时。文征明劝他:“我父亲说你很有才情,但为人轻浮,恐怕一事无成啊!”文征明希望他能收敛自己狂傲,告诉他,越是出名越要低调。然而得意之时的唐伯虎,那听得了这样逆耳规劝。居然写了封《与文征明书》信里大体意思是:“我轻浮、狂傲天生的。你要看我不顺眼,别跟我做朋友啊!”大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之意。

也正是他的轻浮与狂傲,让他在后来的人生中付出了惨重代价。当然,这是后话。

此时唐伯虎风光无限,还娶官宦人家的千金**为妻。古人四喜诗里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不到三十岁的唐伯虎将二喜尽占。可谓风光无限正当年。

唐伯虎,狂傲不羁是你的本性,张扬是你的风格。高歌猛进吧!这才是你,一个毫不掩饰、毫不做作的你!

待到第二年,唐伯虎准备进京参加会试。临行前,祝枝山、文征明前来饯行。祝枝山请来当时名妓为其助兴,他们推杯换盏之时,有名妓,歌舞表演助兴。其中就有沈九娘,这个将余生,全部用来陪伴唐伯虎的女人。

唐伯虎带有几分醉意地看着沈九娘,目不转睛,沈九娘脸亦微红。只是,此时连中三元才是唐伯虎的目标,酒席间,唐伯虎写诗道:“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是的!我要一鸣惊人,我要高中状元,让九泉之下的父亲欣慰。

祝枝山和文征明看到诗后,心里隐隐担忧,担忧这位朋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们劝告这位朋友,虽然,他们知道,那些话会被当作耳旁风。

临别前,唐伯虎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伤。他甚至高声吟咏道:“待到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祝枝山、文征明的一再叮嘱,淹没在唐伯虎的高声吟咏中。他们担心却未曾消减。

唐伯虎当时很是出名,甚至有了自己的粉丝,这个铁杆粉丝就是徐经。徐家不光藏书万卷,还很有钱。因为以上原因,俩人进京赶考费用,徐经全权负责。

俩人一路上吃喝玩乐肯定少不了的,毕竟,有钱任性。到了京城,还常常去拜访当时达官贵人。想必,是要为前程铺路吧!

考完后,一群考生聚在一块喝喝酒,吃顿饭。这也再正常不过。酒席宴间,有考生议论考题,并问:“唐兄,你答的如何?”喝的微醉的唐伯虎说了自己如何作答的,并夸下海口,“状元一定我的!”那种带着几分狂傲的自信。怎能不让旁人心生嫉妒?? 只是,此时唐伯虎不懂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路很顺的他,也无暇反思。

更多时候,人总是在得意时迷失自己,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甚至认为,天下的路任我行!

我想处在人生巅峰的唐伯虎就是如此,这世界上有这样两种人,前者,夜郎自大型的,后者,恃才傲物。而唐伯虎绝对属于后者。

盼望着,盼望着,张榜的日子到来了。唐伯虎和徐经,目瞪口呆,一遍遍看着排名,没有他们。他们傻了,说不出话,思维在那刻僵住了。

紧随其后的是,锦衣卫的枷锁,阴暗而潮湿的牢房。罪名,竟然是科场舞弊。一次次严刑逼供,每次都会问及:“你是不是贿赂主考官程敏政,买了考题。”徐经无法忍受毒打,居然招供了。

大牢深处的冤,何时昭雪?此时,可是一代明君,开创大明一代盛世的弘治帝在位啊!

牢狱里的徐经和唐伯虎,近乎绝望。泪水干了又湿。人生最可怕的事,从来不是死亡,而是等待死亡的过程。他们在恐惧与愤懑中度日,不知还能见到人生的几个明天。

一来二去,这事传到皇帝耳朵里了,英明的弘治帝,命令重审此案。

刑部、吏部联合会审后,查明了***真相,随后。弘治帝恢复了程敏政名誉。将唐伯虎和徐经无罪释放。但是,前提条件是,取消参加科举的资格。

一切像一场梦,梦醒了,心灰了。

唐伯虎没有柳永奉旨填词那样的***。自然也写不出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那样的词句。

他被贬为小吏,而且终身不能参加科举。这就意味着仕途再无希望。

落魄还乡,乡人十有九人堪白眼,就连娇妻也弃他而去。

唐伯虎孤零零地,一个人在深夜哭号过,也反复问着这个不公道世界。起码对他是不公道的。

醉酒后,他再度怀疑人生,这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狂傲的他写下这样的诗句:“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他想到了文征明、祝枝山的劝告。

在此之后,他寄情山水,饱览大好河山。孔子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我想唐伯虎就是仁者、智者。他在山水间找寻创作灵感、在山水间尽情释放着内心痛苦。

游历结束后,他已不是;“再挑灯火看文章。”而是游走于秦楼楚馆。他想忘记,忘记自己是谁都好。可是,记忆总是在念念不忘中再现。那就喝酒吧!大醉后,就可以入睡了。

“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这里是热闹,可是热闹是世界的。在灯红酒绿美女陪伴时,唐伯虎是孤寂的,这种孤寂源于心的破碎与绝望。

就在此时他再次遇见沈九娘。此时唐伯虎已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白发在摇曳的烛火中闪着微光。而沈九娘容颜如旧。唐伯虎叹息道:“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沈九娘看着这位自己敬重而欣赏的落魄才子,面露愁容,她说:“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呐!”她对唐伯虎讲起了自己故事,诉说着内心深处的凄苦。唐伯虎静静地听,伤心处唐伯虎陪着她哭。

那一夜,他俩聊了很多。两颗孤寂的心,发生了微妙变化。

没几天,沈九娘居然跟唐伯虎告白:“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复暮。”唐伯虎听后问她:“我仕途无望、而且很穷,你愿意跟我吃苦受穷吗?”沈九娘不***思索:“我愿意,我愿意用余生陪伴你。”唐伯虎听后深情而认真地说:“你等着,我来赎你。”

我问佛:“如何让心不再感到孤单?”佛说:“人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人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而唐伯虎,遇见了能使他圆满的另一半,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而是正巧赶上了。

唐伯虎疯狂作画卖钱,加上祝大哥的资助。他将心爱的女人赎了出来。

那一刻,唐伯虎和沈九娘是圆满的,因为心中有了彼此,有了牵挂和爱。爱从来不是追逐和占有,也不是物质和利益的衡量。而是,两颗孤单的心互相懂得。因为懂得所有才会有包容和理解。

唐伯虎在苏州,买了一处废弃已久的别墅。并和沈九娘居住与此。他和沈九娘一起,在别墅空地里种下桃树。沈九娘料理所有家务,只为让自己的丈夫安心书画创作。她为他铺纸研磨,为他端上饭菜。闲暇时,他们共赏桃花,携手走过别墅每个角落。

沈九娘默默陪着他,无怨无悔付出一切。他们的世界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天动地,有的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想,对于沈九娘来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唐伯虎的世界阴霾渐散,因为沈九娘带给他的是爱、是暖、是希望。

云破月来,桃花弄影。这对夫妻对酌花间。她调皮地问他:“你如此潇洒狂放,为何不学李白,仗剑去国?”他说:“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到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时间静静悄悄,无声也无痕。只是,人生如逆旅,从来没有返程,只有最后那个归程。

公元1510年,苏州水灾,唐伯虎卖画生涯自然艰难。毕竟饭都快没得吃了,那有人顾及精神享受。还是先填饱肚子吧!

这时候由于穷,他们常常无米下锅。而沈九娘没有离唐伯虎而去。而是为生计终日操劳。她苦苦支撑着这个家。不久,沈九娘积劳成疾,唐伯虎急急忙忙请来医生,医生告诉他,沈九娘已病入膏肓。唐伯虎听后,如晴天霹雳一般。

之后,他一心服侍病榻之上的妻子不离左右。可是,死神还是未能放过沈九娘。1512年,冬至前夕,沈九娘紧握唐伯虎的手,用微弱声音说道: 承你不弃,要我做你妻子,我本想尽我心力理好家务,让你专心诗画,成为大家。但我无福、无寿、又无能。我要死了,望你善自保重。”唐伯虎边听边流泪,手紧紧握着。却有些微颤。

沈九娘死了?唐伯虎反复问,没有人回答他。而此时,天空中飘起了雪。

沈九娘走了,唐伯虎的心,比这万物萧索的寒冬还有冷。

第二年春,桃花依旧开了,只是***不在。当时共我赏花人,而今何在?唐伯虎走在桃树间,顾影自怜。

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鱼与飞鸟的距离,而是,生死两茫茫。唐伯虎害怕相逢是梦中,因为欠她的太多,他害怕九泉之下的她,若有知为他而担心。

有些人一旦走进我们生命,就会留下刻骨深情。那个人离开后,我们也会在念念不忘中记一辈子。

沈九娘辞世后,唐伯虎不再去青楼楚馆,而是将刻骨思念埋葬在佛门之内。他开始读佛经、笃信佛教。

当他在《金刚金》读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时,感慨良多,自取号六如居士。

我想饱经沧桑的唐伯虎,在那一刻参悟了人生。却放不下对沈九娘刻骨思念。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 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喜乐平安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唐伯虎时常神情恍惚,想在佛经里找寻到一种解脱,可是念念不忘中,沈九娘身影时时浮现,似梦似幻。不觉间,泪水沾满衣裳。

相思两地望迢迢,清泪临门落布袍。

杨柳晓烟情绪乱,梨花暮雨梦魂销。

云笼楚馆虚金屋,凤入巫山奏玉箫。

明日河桥重回首,月明千里故人遥。

思念化成诗句,读来断人肠。

不知是时间可以淡化一切,还是脆弱的心能在受到伤害后变强大。唐伯虎在修佛中心渐平静。只是,白发已满、日渐苍老。

公元1519年,马蹄声打破了桃花庵的平静。几个穿着丝绸衣服的人,对唐伯虎说明来意。原来是宁王听说唐伯虎很有才,想重金聘用。唐伯虎听后随之而去。

那一年唐伯虎四十五岁,或许宁王的重金聘用,唤起他内心建功立业的理想,又或者为生计所迫。

他在宁王府主要工作是教宁王妃子画画,时间一长他发现不对劲。宁王暗中招揽各种人才不说,居然还收留土匪、武林高手。唐伯虎从种种迹象里看出宁王的反心,却又找不出离开的理由。

宁王在为造反准备着,而唐伯虎想着逃离的方法。

他开始装疯、甚至丢下读书人仅存的那点颜面,裸奔于市。

唐伯虎疯了,宁王知道后,彻底抛弃了他。

后来,宁王真的反了,猖狂四十八天后,以失败告终。

唐伯虎经历这些后内心似灰。六年后,他贫病交加,死于桃花庵别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百年后,桃花庵的桃花开了又落,那些桃花仿佛静静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曾有一对夫妻居住与此,他们的生活里从来不乏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浪漫。

宋朝冷门知识大盘点:宋朝神童4岁就能够中进士

湖南神童魏永康去世

 湖南神童魏永康去世,17岁,魏永康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已经接近成年的他再不愿再让母亲陪同照顾。湖南神童魏永康去世。

湖南神童魏永康去世1

 在“神童”魏永康的老家湖南岳阳华容,魏永康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当地人调侃人们可以不知道该地县长***的名字,但绝不会不知道魏永康的***。

 说魏永康是“神童”,其实一点也不过分,只不过他的一生神奇而坎坷。他1983年生于湖南岳阳华容一个普通而贫困的家庭,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常年瘫痪在床,他的母亲是当地一家百货公司上班(1994年下岗)。

 然而,魏永康家虽然贫困,但他的到来给了母亲莫大的安慰,因为他的母亲发现这孩子太早慧了,母亲从他一岁3个月开始教他写字,没想到他2岁时就已经掌握了2000多个汉字,从此母亲将所有时间放在孩子学习上,小小的魏永康更是没有玩具、玩乐时间,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而读书学习也是他的兴趣所在。

 4岁时,魏永康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8岁的他连跳几级,进入属重点中学读书。而他的学习天分和智商也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在中学期间他就获得了诸如“奥林匹克竞赛化学二等奖、三等奖”“物理学竞赛二等奖”“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等诸多奖项,“神童”的名号更是闻名遐迩。

 1996年,13岁的魏永康以总分602分的好成绩被湘潭大学物理系录取,此时下岗两年的母亲也已陪读的身份随儿子进大学照顾他。

 17岁,魏永康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已经接近成年的他再不愿再让母亲陪同照顾。

 然而进入中科院的魏永康,身边少了母亲的贴身照顾,他的生活一下陷入失控,常常不知啥时候该吃饭睡觉,啥什么时候该起床,而起床后也不知道该穿什么衣服,甚至做出冬天大雪天穿单衣,拖鞋出门的怪异举动。

 生活上的困顿不堪,再加上从小只顾读书学习,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让这位天才少年倍受打击,最终学业也受到影响,最终魏永康因无法适应学校的教学模式,学业达不到要求,惨遭中科院劝退。

 自此,神童、天才少年的梦戛然而止。比魏永康难以接受这一切的是他的母亲,据魏的母亲自述,自己那时真的无法接受这一结果,觉得自己穷其一生教育出来的孩子如此不争气,一气之下还曾指着高楼、指着川流不息的马路痛骂过儿子:这么好的条件,你不珍惜,你怎么不去死?

 魏永康被退学回家后,曾有很长一段时间陷入自我怀疑的自暴自弃中,有几次与母亲发生冲突,还曾离家出走,最长一次出走整整39天才回家。在离家出走期间,他曾经辗转各地找工作,但终因无法适应而放弃。

 自此,他和他的母亲都陷入了深深地痛苦之中。他的母亲曾对媒体直言:自己出门都不敢抬头,最怕别人问起自己的孩子,似乎觉得每个人都在嘲笑魏永康的陨落。

 魏永康的母亲曾很得意自己的教育方法,也曾把教儿子成才的故事写成一本高达三四万字的书,期望孩子博士毕业后发表,然而,魏永康生活和精神出现状况后,她最终冷静下来,反思自己教育上的失误。

 从此,她一改强调学习和成才重要性的教育方法,鼓励已成年的儿子从学习穿衣、做饭、做家务等生活自理能力开始,还鼓励儿子放下手中的书主动与他人交往。随着魏永康自理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提高,心态开始变好,也能帮母亲照顾瘫痪的父亲。

 经历了无限荣耀,也经历了无限坎坷后的`魏永康最终回归正常人的生活,2005年在上海一家航天研究机构上班,他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公司老板和同事的肯定。并在这里结识了自己的妻子,两人结婚后感情一直很好,并育有一儿一女。

 然而,天妒英才,2021年11月9日,魏永康突发疾病与世长辞,结束了自己***而坎坷的一生,而今天他将魂归故里葬于家乡。

 神童的去世再一次引发人们对“神童”教育方法的大讨论,很多人谴责他的母亲违背教育规律,虽成就了他早年的辉煌,但也让他背负了更多的痛苦。但在小徐老师看来,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的做法虽然欠妥,但谁也不应该质疑这位母亲的付出,怀疑她对儿子的爱。愿逝者安息,生者安好。

湖南神童魏永康去世2

 4岁学完初中课程,8岁上重点高中,13岁上大学,17岁被中科院破格录取攻读研究生……

 这是一个典型的“神童”的成长轨迹,虽然充满争议,但依然是很多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让人羡慕不已。

 魏永康,一个来自于湖南的学霸,曾经被称为东方神童,于11月9日因病逝世,年仅38岁。

 魏永康的故事曾经被传得家喻户晓,1983年出生于湖南岳阳华容县,在父母的倾心安排下,4岁就学完了初中课程,8岁就进了华容县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

 在17岁的时候,魏永康又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破格录取,原***是硕博连读,但没想到在2003年因为魏永康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被中科院劝退。

 看到魏永康英年早逝,很多网友都感到惋惜,其中有一位网友的评论引发了共鸣,他说“感觉人生按了快进键”,由此引发了很多的思考。

 如果魏永康当年没有被中科院劝退,还会是现在的结果吗?虽然人生不能倒退,所有的***设都没有意义,但我们依然会在内心做出一个判断。

 因为生活不能自理,所以被劝退,有人说这是中科院不会爱惜人才,对于这种特殊人才应该安排专人进行照顾,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好的,但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要知道魏永康从中科院离开的时候是20岁,已经是成年人了,并非是一个孩子。

  那么问题的根源又在哪里呢?

 人生的步子迈得太快,只重视成绩而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以孩子掌握知识和应对考试为目标,往往就可能会导致毁了孩子的结果。

 魏永康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母亲是一名百货公司的工人,但夫妻二人对孩子的教育却格外上心。

 他们认为孩子从小就天资过人,在学习上有超出常人的天赋,因为他们发现孩子刚出生两三个月就可以教儿子识字了,这是普通人能想象的吗?

 除了识字,夫妻二人还经常给儿子读唐诗,魏永康的母亲曾公开说过,孩子在两岁的时候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很多网友都觉得这是开玩笑,通常情况下,两岁的孩子还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哭闹,但是魏永康却已经认识1000多个汉字了。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魏永康在4岁就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小学只选择性地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8岁进入县重点中学读书……,17岁进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纵观魏永康这一路的求学过程,我们能够看得出全部都是快节奏,都是超前的,都是比别人用了更短的时间,而最终牺牲的是什么呢?

 魏永康的母亲说,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于是她承担下了家中所有的事情,专职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就算魏永康在湘潭大学读书期间,她也一直陪在身边。

 而魏永康到了北京之后,由于缺乏母亲的照顾,生活、学习全部都乱了,根本无法适应独立的校园生活,但依然坚持了三年,因为生活影响到了学业,最终被中科院劝退。

 这或许是魏永康母亲根本没有想到的结果,原以为只要读书学习好,就能够改变命运,就可以暂时不用管生活上的琐事,但却没想到因为生活能力不足而掉链子了。

 这或许就是网友说魏永康的人生被按了快进键的原因,原本是成长和学会独立生活的年龄,却被全部用来学习了,人生的步子迈得太快,以至于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而措手不及。

 在魏永康退学后,虽然他的母亲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魏永康本人也逐渐地成熟起来,但从中科院辍学的经历让他饱受非议和承受着无比巨大的压力。

 魏永康说他最大的心愿是回到校园读书,因为那是他的特长和兴趣,但时光不能倒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只能接受现实的一切。

 随后过的日子和普通人一样,娶妻子,生孩子,而且妻子也是一名大学毕业生,婚后生养了一对儿女,算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虽然外界依然认为魏永康是一个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木讷之人,但妻子认为当年的神童已经变成了一个懂得生活的丈夫,而且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一家人很幸福。

 可命运往往就是这样,在你感到幸福的时候不幸却降临了,世界上再也没有神童魏永康的传说。

 或许魏永康的离世和人生走得太快没有必然的联系,但神童的坠落带给我们的依然是家庭教育的思考,别让孩子的步伐走得太快,孩子的成长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面对挫折的勇气。

湖南神童魏永康去世3

 两岁能识千字,13岁考入湘潭大学,17岁收到中科大物理研究所橄榄枝。这么一个现实版的“神童”人物,却在离开母亲的那一刻成为了一个悲剧。

 所有人都在期待着他即将为中国学术界做出的贡献,不成想却传来他完全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被中科大退学,甚至成为“神童模式”下的反面例子的消息。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的父母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期子牙童趣学生观察就讲讲,被称为高分低能的“天才神童”——魏永康,一个满身荣誉却又充满悲伤色彩的人物故事。

 辛劳的母亲给了儿子全部的“爱”

 1983年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的魏永康有位常年卧病在床的父亲,家里生活的重担全由母亲扛起。

 而母亲打工获得的微薄收入也仅是勉强够这个家庭的基本开支。本以为生活会在艰难中慢慢前行,可魏永康的到来让母亲看到了希望。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吃了太多苦的女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入名校,自此改变一家人的命运。于是她在儿子一岁多时便开始教认字,魏永康对学习也慢慢有了兴趣。

 两岁能够认识两千多个汉字,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孩子的认知水平,听着村里人对小永康的夸奖,母亲心里十分高兴。为了培养出成为人中龙凤,她做出决定让孩子超前学习。

 魏永康本来就聪明,再加上母亲于一旁的督促与监督,5岁时他就完成了小学的全部课程。村里人见到都会由衷说一声——这孩子长大肯定有出息!

 正是这一句话,魏永康母亲心中不仅充满了自豪骄傲,还有对儿子升起了无尽的期待。

 很快魏永康进入到当地的一所普通小学,他是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却总与别的小朋友玩不到一起去。

 频繁地转换年级与班级,使得小小孩童很难交到朋友。好在无论在什么阶段,他均表现出对知识熟练的掌握程度,这让其母亲十分满意。

 魏永康8岁时就进入了县重点初中读书。而为了让他全副心神投入学习,其母亲也陪在他的身边事无巨细地照顾,甚至连穿衣、喂饭吃这样的“小事”也要代劳。

 中学阶段,魏永康依旧展现出超常的学习能力,可就算是班里的尖子生,是永远的第一名,这个年仅不大的学生在同级人圈子里也显得十分拘谨。

 他不懂得如何主动与人交流,也不知道什么话题是大家所喜爱的,没多久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平淡,人也变得越来越内向,以至于在教室里一天也不会说几句话。在同学的谈论中,魏永康除了聪明才智,几乎一无所有。

 生活中没有什么会“占用”他的时间,于是魏永康便将学习当作自己唯一的目标和慰籍。每一次考试获得优异成绩,他也总能相应地获得一些奖励。

 就这样,小小年纪的孩子一路走到当地重点高中,成为大家交口称赞的“中华神童”。

  天才无法自理生活

 高中的学业就没有以前那么轻松了,不仅增设了难度大的新科目,还更加压缩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但对于魏永康来说,这些都不算困难,因为在他的眼中,似乎除了学习以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东西。

 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超前完成作业,每次考试还能名列前茅,这样的学生谁不喜欢呢?班主任看好魏永康,也想要他能够与同学们分享一下学习经验与感受,可当这个腼腆的孩子站在讲台上时却明显变得胆怯了,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最终低头回到座位上。

 高中的时光就这样在跳级中平淡度过。高考前的一天早晨,魏永康从睡梦中被叫醒,在母亲的帮助下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然后来到考场。

 13岁矮小的他在人群中好像瞬间就能被淹没,可在高考成绩出炉的那一天,这个不起眼的少年一鸣惊人,以606分的优异成绩进入湘潭大学,成为了湖南省最小的大学生。

 一时间媒体争相上门进行***访,希望从魏永康口中了解他的学习秘密。可当记者看到其母亲亲力亲为照顾所有的场景后,他们不禁开始担忧,这样的学生真的能够独立自主吗?

 可是在魏永康的母亲看来,自己儿子是最聪明的,只要专心读书,他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至于饮食起居、为人处世、人际关系,这些都是不用担心的问题,因为等孩子长大后他自然就能学会。可是后来的事实却给了这个信心满满的女人当头棒喝。

 上大学前的魏永康并没有完全脱离母亲的照顾,因为年纪小,学校特别批准他可以和母亲一同到学校,并为其提供一室一厅的住宿环境,母亲还可以在学校打零工挣钱。

 在母亲的监督下,魏永康继续创造着学习神话,不仅每一次考试能取得好名次,还经常拿到奖学金。直到四年时光顺利而过,他收到了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邀请函,此时的青少年才17岁。

 可能也是迟来的叛逆情绪找上门来,这时候的魏永康怎么也不愿意母亲再次陪读了。他一个人踏上了去往北京学习的旅程。

 可长期的生活不能自理让他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冬天里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在天安门逛圈,面对他人看怪物一样的眼光,他只会跟着奇怪。

  被劝退的“失败者”找到生活真谛

 2003年8月,研三的魏永康被学院劝退,原因是他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研究所的研究模式,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也太少了,毕业论文也不找人指导。

 再加上个人方面的不能自理,他成了被学校遣返的学生。

 消息传回村子,魏永康的母亲瞬间觉得五雷轰顶,而在反复哭诉儿子不争气,不懂珍惜好机会后,她还说出了这是一个让家人丢脸的孩子的话。

 回想自己小时候总被关在家里看书,不能和同学出去玩耍,以及周围同龄人渐渐地疏远,学生之间对于他“怪异”的指点,魏永康开始爆发,他与母亲争吵,甚至出现恼恨情绪。

 曾经的天才到如今的生活低能,魏永康经历着周围人的嘲笑,在忍受不了时,他拿着500块钱冲出了家门,浪迹16个城市才被警方带回了家。

 看着彼时有些陌生的儿子,母亲怔忪间似乎也有所察,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孩子人生中所扮演的失败角色。

 冷静下来后她痛苦不已,开始教儿子做家务,欢迎他以前的同学来家里玩,教孩子如何自理生活。

 可即使这样,魏永康依旧是中途辍学了。他的过去与现在,说起来俨然成了一个家庭教育、应试教育的典型样本。即使他现在渐渐“成熟”起来,但也错过了成长的最佳时机

 如今这个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神童”魏永康,已经成家了,有了孩子。但始终想做科学家的他还是拿起了书本,并于2009年初成为北京工业大学生物物理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在航天机构工作。

 而2021年11月,魏永康的妻子何碧在个人账号上公布了丈夫去世的消息。那个从神童变为“普通人”的男人早之前已经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他会下班后与妻子一起做饭、做家务,也会带孩子去公园里玩耍。可没有在美满的生活中徜徉多久,他便将生命匆匆定格在了38岁。

 教育的道路总是漫长而又未知的,魏永康的学生时代里充满了不可思议与变故,但后来融于社会,归于生活的他肯定也是幸福而又充实的。

 希望其妻子在孩子的教育上能够有所方法,早日走出伤痛。

非常有趣的对联故事36则

1,宋朝有中国历史上唯一封王的宦官,童贯。据说童公公相较于其他公公有非常明显的特点,他有胡子,创造了中华医学史上的奇迹。(补充一下,据宋史记载,童贯“颐下生须十数”,虽然胡子不多,但是聊以 *** 吧。)

2,宋真宗在历代皇帝中存在感比较低,但是有首诗可谓妇孺皆知。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励学篇》 宋真宗

3,宋代的教育真正是从娃娃抓起,神童一个接一个的出现。晏殊14岁(虚岁)中进士,不过这也不算什么,与他同期的福建福清人蔡伯俙4岁(虚岁)为进士,秒杀一众神童。只不过长大后品行不良,历史上没啥名声。(补充:蔡伯俙考的是童子科,不同于普通的进士科,被宋真宗赐进士出身))

4,说到进士,在宋代以前,就算考试成绩好,未来也不一定前途光明。宋太宗刻意提拔进士,于是未来将近一千年的时光中,中进士成为读书人的梦想 。

5,据某些野史记载宋高宗赵构与女人在做羞羞事情的时候,金人追杀至,吓得阳痿,丧失了生育能力。

6,根据宋朝法律,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李清照改嫁后就因为告改嫁的丈夫有幸监狱9日游(不是3年因为有人营救)。

7,李清照与秦桧的老婆王氏是表姐妹。

8,宋徽宗时期“六贼”之一梁师成自称是苏轼的私生子,许多书中都有记载,是不是真的很难说。不过梁师成相当照顾苏轼家族的人,苏轼的诗文也因梁师成得以流传(苏轼死后被编入元祐党籍,诗文不得流传)。另外,童贯也声称是韩琦的私生子。(囧)

9,宋朝人民夜生活丰富,是第一个不执行宵禁(晚上不许乱出门)的朝代。

10,北宋东京汴梁,一到农历六月份,街道两旁皆有冷饮摊,冷饮摊上撑着青布大伞,伞底下摆着红木桌椅,等着顾客买冷饮吃。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有“冰雪甘草汤”、“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凉水荔枝膏”名目。《梦粱录》记载,南宋首都杭州也有卖冷饮的。

11,宋恭帝最后被强逼到 *** 做和尚,成为一代高僧。明初流传宋恭帝是元顺帝的生父,基本上可以肯定是伪造的,但也算是帮老赵家报仇了。

12,我们经常听的“反清复明”,在元末存在“反元复宋”,元末刘福通称韩林儿为宋徽宗八世孙,建国号大宋,很长时间内朱重八名义上也是给他打工。

13,宋仁宗是皇帝中脾气最好的一个(没有之一),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相关的记载不绝于史书。

14,每次看到宋代官制总是一个头两个大。元丰改制以前,一般官吏多有三个头衔,即官、职和差遣。例如真宗朝寇准曾为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判吏部东铨。郎中是官,直学士是职,判吏部东铨是差遣,才是实际职责。

15,号称“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的沈括曾经参与针对苏轼的挖坑行动(乌台诗案),差点让苏大学士扑街(沈括属于新党)。之后又因为在永乐城战役中惨败,负领导责任,被贬官,政治生涯完结。不过对于后人来说,这次贬官实在是贬的好,之后创作出了《梦溪笔谈》。

16,将胡子连肉一起扯下来,还驱逐了原配之子(这还是封建男权社会?)。更为奇葩的是,张氏死后,沈括居然郁郁寡欢,一度想跳江***。这种重度受虐患者估计是没得治了...

17,在宋代有着非常严重的地域歧视,北方人歧视南方人,尤其歧视福建人。寇准就极力反对南人做状元,也曾经打压晏殊,理由是““南方下国人,不宜冠多士”。到神宗朝,司马光直接说“闽人狡险,楚人轻易”,以此为据反对王安石当政。(今日地域黑的前辈)

18,宋仁宗去世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就连讣告送到辽国时,竟“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史载其“惊肃再拜,谓左右曰:‘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

19.宋仁宗因为无子,将侄子赵宗实(后来的宋英宗)接到宫中抚养,曹皇后也将自己的外甥女高滔滔(后来的高皇后)接到宫中。两者年龄相仿,宫中上下都习惯将宗实称为官家儿,而把滔滔称为皇后女。之后,仁宗与曹皇后作主将高滔滔嫁给赵宗实为妻,宫中称此事为“天子娶儿媳,皇后嫁闺女”,一时传为佳话。

20,元朝 *** 藏传僧人杨琏真迦盗掘南宋六陵,见宋理宗尸身保存完好,将尸体倒挂在树上三天,结果流出水银,又以理宗头盖骨奉给帝师八思巴为饮器,是为骷髅碗。明太祖得知此事,“叹息久之”,派人找回理宗的头颅,重新安置。(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

21,缠足起于北宋,最终成为迫害女性的封建象征之一。

22,宋哲宗之孟皇后一生极具***色彩,3次被立、2次被废、2次垂帘听政。其生涯的波动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有着亲密的联系,靖康之耻后,孟皇后竭力保障南宋的半壁江山安稳过度。

23,《宋史》奸臣称号获得者之一章惇曾经以“端王(宋徽宗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宋史》作者叹息的写到“使二人(章惇,赵良嗣)之计行,宋不立徽宗,不纳张觉,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宋史.本纪二十二》)

24,《宋史》奸臣这一荣誉称号获得者的另外一人贾似道被誉为“蟋蟀宰相”,被认为是南宋灭亡的推手之一。然而,贾似道是名将孟珙推荐的接班人,另外忽必烈对贾似道也赞赏有加。之所以名声这么臭,一部分是私德不好,一部分是王朝覆灭原因的替罪羊。(个人意见,请轻喷)

25,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产生于北宋,这个想必诸位都清楚。最初的交子只在四川地区商人间流行。之后被规定为 *** 官方货币,在宋代一朝中,纸币通货膨胀的情况经常出现。

26,北宋尹洙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宋朝重文轻武之风可见一斑。

27,金兵攻下汴梁之后,掳走徽钦二帝,同时立太宰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不过张邦昌是个怂人,登上帝位完全是被逼无奈。金兵退兵后,张邦昌将帝位还给赵构。他最终的结局是被下诏赐死,而其实赵构并不想杀他。

28,宋光宗被逼退位之后,与他一同失势的李凤娘一反常态,对光宗不再像以前一样咄咄相逼,反而有同病相怜之心。她惟恐触动光宗脆弱的神经,常以杯中之物来宽解光宗心中的郁结,还反复叮嘱内侍、宫女,不要在光宗面前提起“太上皇”和“内禅”等敏感字眼。摆脱了权力的魔咒,爱情才姗姗回归。

29,宋朝出过四任太上皇——宋徽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其中高宗、孝宗和光宗属于太上皇帽子戏法,宋高宗还是中国历史上唯四的超过80岁的皇帝(另三位:梁武帝,武则天,清高宗)。

30,宋朝皇帝的名字即位前是很寻常的,即位后为了避免常用字成为避讳子会改名,比如赵匡胤即位后,弟弟改为了赵光义和赵光美,赵光义即位后改名为赵炅,弟弟改名为赵廷美。

31,赵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理论上自秦以后唯一一个存在时间超过300年的朝代(960—1279)。

32,王安石这个人性格有点偏执乖张,和人一言不和就会吵起来,经常坚持己见。争论到面红耳赤时,还经常冷不丁冒出一句“公不读书”,类似于今天我们吵架时候有人骂了一句“你这小学生的智商”。但王荆公的私德是无可厚非的,司马光虽然和他政见不同,但是私底下还是很好的朋友。

33,宋朝是一个文官集团的势力可以说是达到巅峰的朝代,巅峰到司马光曾经上书劝诫宋仁宗要多管管政事,不要把事全放权给大臣们。

34,宋朝纹身是很多文人也追捧的时尚,纹身起源于军队,很多兵士的纹身主要是为了炫耀军队的气势,纹身传入民间后成为名人身上的个性彰显,当时还出现了纹身俱乐部,酒家老板会邀请纹身界红人,将他们身上精美的刺青作为店面装饰的一部分,宋朝纹身师水平极高,很多周边国家的人都会到中国纹身~~

35,整个南宋时期,中国一直没有定都,临安府的级别不过是“行在”(陪都)。

36,南宋之所以一直偏安并非完全因为统治者不愿收复故土,而是因为民间反对的声音太大。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民间之所以反对是因为担心收复故土后宋廷会增加江南地区的税收来扶植已被女***严重破坏的收复区。

神童诗原文及解释

(1)女神童妙对女皇帝

相传唐代宣化府有一对女神童姐妹。姐姐十三岁,妹妹只有九岁。姐妹俩聪明过人,能诗善对。一天,爱才好文的女皇帝武则天,传旨面试女神童。姐妹俩来到金銮殿上,不住东张西望,处处都觉新奇。武后一见她俩那副机灵童稚神态,早有几分喜欢,为防她们害怕,特令撤去殿仪,并慈祥地携着二人小手,走向殿旁长廊温步。她们来到佛祖殿御河岸边,见一和尚正在河里摘荷花。武后对姐姐说:“朕以此为题出一联你对。”随即吟道:

河里荷摘去何人戴

此联连用“河、荷、和、何”四个谐音字,难度不小。那姐妹举目四眺,忽闻优乐堂琴弦切切,歌声袅袅。因即对道:

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此联亦用“情、琴、清、青”四个谐音字,切情切景。武后闻之甚喜。接着她们又经过一座照壁,上面塑着一副兵战浮雕。武后端详片刻,又出一联要小妹妹属对:

冰冻兵车 兵砸冰 冰碎兵车动

只见那九岁的小娃娃眨了三下眼睛,随即对上下联:

龙卧隆中 隆兴龙 龙腾隆中升

武后一听,不觉出声赞曰:“果神童也。”因想:自古安邦定国多为男子,似这等聪慧女孩,若能精心培养育,日后定是巾帼英豪,因而抱住小妹说:“你天资聪颖,机敏过人,如经名师指点,可成大器故欲留汝宫中深造,未知汝是否乐意?”小妹妹一惊,脸色阴沉,她望了一下姐姐,立即低头不语。姐姐神色惊慌,久久不能回话。武后曰:“不必迟疑,汝可即赋一诗与阿姐告别。”

小妹妹眼眶噙泪,仰望天空,当即赋诗一首:

天空云骤起,鸿雁竞双飞。

所嗟人异雁,不得一行归。

说完潸然泪下。武后见状叹曰:“人各有志,其意不可留也。”因命厚礼送**妹回家。

(2)纪晓岚祝乾隆寿联

乾隆是清代帝王中年寿最高、在位最久的皇帝。他25岁起当皇帝,整整60年。他同纪晓岚相处最长,纪20岁就当他的侍读学士,常陪他吟诗作对,游山玩水,乾隆和纪晓岚文字唱和故事甚多。这里介绍二副纪晓岚纪乾隆的祝寿联: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这是献给乾隆50岁大寿的,歌颂之诚,对仗之工,前所未有。下联是祝80十岁的大寿:

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

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至,嵩期五十有五年。

这是两构思奇巧的数字联,工整自然,无懈可击。

(3)诸葛亮一生数字对

过去,有人用数字,作诸葛亮一生的上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这上联作出后,很久无人能对,成为有名的“绝对”。经过多少年代,许多人曾去研究,终无结果。直到清代,一秀才姓伍,仍以诸葛亮一生业绩,用五方五行对了出来。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卦,水面偏能用水攻。

“绝对”逢生,传为佳话。

(4)杨贵妃妙对唐明皇

传说,有一天晚上,唐明皇和杨玉环登上楼台赏月,唐明皇即景吟出一联:

二人土上坐

杨贵妃极机敏,应声对道:

一月日边明

唐明皇所吟上联,无甚出奇,不过将“坐”拆成两个“人”字和一个“土”字而已;杨贵妃所对下句,则不一般:既将“日”和“月”合成“明”字,符合出联要求,又***用比喻手法,将明皇比做日,把自己比成月,月亮只有依靠太阳之光才放光明,妃子只有依靠皇帝才能得宠,借景抒情,极尽其曲意奉承之能事,亦显其聪慧机敏之才。

(5)谢觉哉撰联嘲绅士

谢觉哉(1884——1***1),湖南宁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法学家。1905年7月,在湖南宁乡县为山区肖家湾这个僻静小村里,人们奔走相告:“谢焕南中秀才了!”

谢焕南是谢觉哉青少年时代的名字。他自幼学习勤奋,深得老师和同学的赞扬。21岁时,他承父命参加科举考试,成为中国最末一科的秀才。

谢觉哉的父亲很自豪,他决定办几桌酒席庆贺。

这一天谢家热闹非常,道喜的宾客络绎不绝,其中,也来了一些绅士。父亲忙叫谢觉哉出来陪客。但是寻遍屋里屋外,连他的人影都不见。

这时,一位绅士发现收礼的地方贴了一副对联,忙叫道:“你们快来看对子!”大家跑去一看,原来是谢觉哉亲笔书写的:

十数年笔舞墨歌,赢得一张倒票;

两三月打躬作揖,赚来几串现钱。

这副对联无情地嘲笑了那些道贺的绅士。他们顿时像泼了一盆冷水,高兴而来,扫兴而去。

原来谢觉哉很讨厌这帮绅士,对考中秀才这事,又极冷漠。因此,当父亲为他办酒庆贺时,他便写出这副对联,让绅士们自讨没趣。

谢觉哉中秀才后,一直不愿做官,而在家乡从事教育事业。后来,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6)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清初,南方有个姓任的主事官,他经常喜欢讥讽议论朝政是非,抨击时弊,不免得罪了一些有权有势的官家豪门。

一天,皇上派来了一个姓管的御史官,到地方来查察,当地绅士豪门伺机出来对任主事官恶意攻击,讲得一无是处,管御史只听一面之词,不加考察,便对主事官严加训斥:“我听说你喜教训别人,这不好。现在我有一边对联,让你来对。”说罢,便念出了上联:

说人之说被说人之人说,***之说,不如不说。

任主事针锋相对地对出了下联: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管御史听后,瞠目结舌,拂袖而去。

(7)慧童嵌字联戏知府

清咸丰年间,热河知府卜昌欺塞外无人才,便微服去热河诗社寻衅。适逢两个娃娃在家,卜昌喝令他们快去找社主。一个小孩道:“今天我俩在家,要对诗,只管赐教。”卜昌无奈,出句道:

两火为炎,既然不是盐酱之盐,为何加水便淡。

一个小孩一眨巴眼,笑眯眯对道:

两土为圭,既然不是乌龟之龟,为何加卜为卦。

另一个道:

两日为昌,既然不是之娼,为何加口便唱。

两个娃娃拿卜昌的名字糟蹋戏弄,使他异常难堪。从此,卜昌再也不敢藐视热河的文人了。

(8)王乡长联讽会议多

当今之世,改革之年,处处讲效率,时时争分秒,无不对文海会山有意见,强烈要求搬文山、填会海,把更多时间、精力用到实际工作中。但是,某县农业局的领导却无动于衷,仍是大会小会接连不断。忙得机关人员加班加点写材料,印文件,常常挑灯夜战,不亦乐乎。各乡头头更是马不停蹄地奔跑于会议之间。正是秋收秋种大忙季节,无暇顾生产,个个怨声再道。有一位王乡长颇有文才,对此早有意见,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农业局的办公室门口。这副对联是:

前天会,昨天会,今天会,天天开会;

你讲话,我讲话,他讲话,***讲话。

横批:秋忙咋办

别看这副对联字意通俗,还是有点讽剌性呢!

唉,使我感叹的是:现代自称不凡的文人,动不动就搬书本的人,能写出来吗?!

(9)数字联讽“马屁精”

某市搞严打,***的儿子因行迹不轨落入法网。***的秘书马某为说情忙得不亦乐乎。此人善解人意,八面玲珑,处处圆滑如玻璃球,外人送号“马屁精”。就在马某四处奔走之时,他的家门上多了一副对联。此联以数学和物理多词嘲弄这位又圆又滑的“马屁精”:

曲圆半径处处相等;

摩擦系数点点为零。

(10)歪诗联童生妙对答

从前,读书最兴作题对对子,先生出上联,学生对下联,要对仗工整,讲究平仄和押韵。有一日,一位姓刁的先生出了一句歪联:

抓而痒,痒而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抓抓痒痒,痒痒抓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

让童生对。童生们想了半日,也没有一个人对出下联来。先生骂了一句:“你们这此废物,看哪个童生先对出来!”有一个童生听罢,心想:就以先生二字来对。于是他站了起来,说:“先生,我来对!”先生点了点头,童生开口对道:

生了死,死了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先生听了,气得半死,跌坐在椅子上,半天说不出话来。

(11)苏东坡戏联友名对

秦观和柳永(屯田)都是苏东坡的好朋友。秦观因为那首《满庭芳》的词写得很好,特别是第一句“山抹微云”是个佳句,因而时人便称秦观为“山抹微云”,使这句词成了秦观的绰号。秦观的女婿范温对岳父有这个名字引为自豪。他常自我介绍说“我是山抹微云的女婿。”人们确也投以羡慕的眼光。

那时柳屯田的《破阵子》词中也有一句为人传颂的名句“露花倒影”。于是时人也称柳屯田为“露花倒影”。

(21)重修岳飞墓

十年期间,岳庙也难逃厄运。不仅岳飞被“打翻在地”,连庙宇也被砸得墙残壁断。1***7年又以更大的规模将岳庙翻修一新。岳飞塑像又重坐于殿上,四奸铁像亦再次跪伏于阶下。有一副未署名的新联写道:

山河光复十七年,忽四害兴祸,毁坟废像,忠魂遭浩劫;

魔鬼逞凶双五载,赖群英仗义,除恶诛邪,庙墓得重修。

此联既备述了岳庙十载遭浩劫的原委,又道出了人们对英雄的怀念,也实在是难得的佳作。

(22)千古罪人遭唾骂

在岳坟前墓墙旁边,面对岳坟有秦桧夫妇及其同伙万俟卨、张俊等四人反剪双手的历史罪人的铁铸雕像囚禁在铁棚里,意在让这些残害忠良的奸佞之臣,永远跪伏在岳飞的脚下,俯首认罪。据史书记载,初建岳王庙时,前来朝拜进香的游客,蜂拥而至,不分昼夜。当四个铁像铸成放置之后,游客纷纷向秦桧夫妇铁像吐唾沫,以示愤恨,还有人用秦桧与王氏追悔和相互埋怨的口吻,分别在秦桧、王氏的铁像上挂了上下两联:

秦桧:“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王氏:“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这副联语,写得诙谐风趣,痛快淋漓地刻画出彼时彼地两个历史罪人的丑恶的心理状态。

(23)神童神对

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禹偁是一个非常聪明有才气的人,他从6岁就能做诗,7岁时就能做文章,人们都称他为神童。

有一天,郡太守大宴宾客,宾朋好友聚集一堂,可热闹了,这时,王禹偁也作为郡太守的“小友”随着人们一同入席就坐。在宴席上,郡太守心里很高兴,就出了一联让众人来对:

鹦鹉能言难似凤

出句之后,众位宾客都开始跃跃试对,人们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想着,可是,过了好半天,也没有人能对出来。又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嘴尖皮厚腹中空”的酸溜溜的秀才,对出了几个不三不四的句子,郡太守听了,摇着头否定了,然后他催促着众位宾客,继续对下去。众位客人还是想不出好对子来,令郡太守很失望。这时,小王禹偁在心中已想好了,于是,他就用铜铃般的天真稚气的声音大声说:“我来对。”众位客人顺着声音一看,见是一个小孩,不禁发出一阵鄙视的笑声。

可是,王禹偁不慌不忙地挥笔写出了下联:

蜘蛛虽巧不如蚕

顿时,四座议论纷纷,不断发出赞叹的声音。

(24)日影和人影

北宋有一位著名的宰相寇准,他能文能武,为人正直忠贞。历史上记载了他的业绩,也记载了他对对子的故事。

说是有一天,他和几个人在亭子上聊天。这个亭子在水池边上,快到中午时分,太阳在水中倒映出来。寇准写了个上联让他们来对:

水底日为天上日

意思很简单明了,可大家一时谁也对不上。问寇准,寇准也是笑而不答。正巧,杨大年有事来向寇大人汇报,也找到这里。杨大年是对对子的行家,他一来,仿佛为众人解了围。大家让他先把对子对出来。

寇准把出句告诉了他。大年想,宰相说的是日影,还有什么影儿呢?对,人影。他看着寇大人眼睛,突然发现里面有自己的人影,就立刻对出:

眼中人是面前人

寇准夸奖他:“好一个大年,真是绝顶聪明!”

(25)“画像”

北宋晏殊是个大诗人,他作了大官以后,手下有两个笔杆子,一个张亢,一个王琪。这两位的长相却都不怎么样。张亢是个大胖子,从头到脚堆满了肥肉,王琪就总叫他“肥牛”。而张亢反过来叫王琪“瘦猴”,一般人跟张亢比,都能“瘦”下两圈,更何况王琪又真的是个骨廋如柴的人。两个人关系很好,却又不分场合互相取笑。有一次,晏殊请客。大家喝得正在兴头儿上,王琪放下筷子,伸出两手的食指向两边撇着,笑嘻嘻地说:

张亢触墙成八字

牛脑袋撞上墙,两只犄角,向两边分开成“八”字的样子。王琪说张亢是“肥牛”,撞了墙头上也分“八”字。大家一听,“哄”地笑了。张亢也不示弱,立刻想到“猿啼三声泪沾裳”这句古诗,便反唇相讥:

王琪望月叫三声

大家也是一阵哄笑。看着“肥牛”,想那句“成八字”,看着“瘦猴”,想这句“叫三声”,越琢磨便越觉得可笑了。

有一次,苏东坡同秦观、柳屯田同席而饮。酒至半酣,苏东坡诗兴***,随口将二人的名字和绰号联成一副对联:

山抹微云秦学士;

露花倒影柳屯田。

秦柳二人一听,同声大笑,深服东坡诙谐的捷才。

(12)苏东坡戏嘲张三影

北宋词人张先,字子野,喜作慢词,其词以描写男女之情见长。他曾因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这三个别致的句子,获得“张三影”的雅号。他晚年退居乡间后,年逾八十,家中尚蓄有歌妓。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他,赠了一副对联,对张先进行戏嘲。对联写道:

诗人老去莺莺在;

公子归来燕燕忙。

联中引用了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元代发展成为曲剧《西厢记》)故事,将张先比做拈花惹草的秀才张珙。张先得联,亦制一联写道:

愁似鳏鱼知夜永;

懒同蝴蝶为春忙。

这副对联,对自己作了表白,且韵词俱佳,深为东坡所赞赏。

(13)佛印与苏小妹相戏

苏东坡和佛印谈论佛事,佛印大吹什么佛力无边、佛法无边。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在帘子后面偷听着,便想刺他刺,就写了一句拆字联,叫使女拿出去,交给苏东坡,东坡一看连说:“有意思,有意思!”便念给佛印听: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见是挖苦自己,怎能甘心认输,经过一番思索,终于对上了这个拆字联。写出来,交给了东坡,东坡看后又交了苏小妹,苏小妹一看是: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一天,苏小妹正和苏东坡吟诗作对,不料,佛印走了进来,她急忙躲藏帐中。佛印见此情形,即口占一联:

碧纱帐里坐佳人,纱笼芍药。

小妹想:这和尚真是恼人,人家兄妹正谈得起兴,被你冲散,你还吟诗戏我。好,待我回一联骂你一句。于是,念道:

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水浸葫芦!”苏东坡拍手称妙。佛印只得摸着光头苦笑。

(14)东坡讽主持

一天,苏东坡到一寺庙游览,听说寺里的主持和尚行为不端,心中不免厌恶。可那主持对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却毕恭毕敬,招待甚周,还死皮赖脸向东坡求字。苏东坡提笔在手,疾书一联:

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

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拴。

那主持将对联悬挂于高处,许多文人见了,皆捧腹大笑。原来,这副对联道出了两个字谜,谜底乃“秃驴”也。

(15)刁塾师自作多情

从前,某员外有一女一子,女儿及笄待嫁。儿子尚年少,正在塾中读书。那塾师生性刁滑,常常给学生留下作业就出去游荡。一日,他给学生出了一句上联:

有客登堂,惊醒万里春梦。

学生对不上,就去求姐姐代对,姐姐对道:

无人共枕,枉存一片痴心。

塾师回来一问,知姐代弟对,便自作多情,以为**对他有意,于是又出句:

六尺绫罗,三尺系腰,三尺坠。

**看后,挥笔而就:

一床绵被,半床遮体,半床闲。

塾师一看,认为**对自己含情无疑,便欲立即与**定情。***裸地又写了一联:

风紧林密,问樵夫何处下手。

**见塾师心术不正,立即严词训斥:

山高水深,劝渔翁及早回头。

塾师看了,心中凉了半截,但未死心,去硬着头皮纠缠,继续传联:

桃李杏梅,这些花哪时开放。

**不客气地回敬道:

稻麦黍稷,此杂种是何先生。

至此,塾师也无计可施,但心中总是忿忿不平。不久,便眼睁睁地看着**出嫁了。一年后,**生了对男双胞胎,回娘家做满月,那刁塾师凑上去,指着双胞胎戏弄**说:

谁是先生子,孰为后生儿?

**一听,塾师又出污言秽语,就撕破面正颜道:

后生为我子,先生是我儿。

(16)苏东坡妙联对名医

苏东坡不但在文学方面有伟大成就,而且在医学方面也有很高造诣,人称“儒医”。他在杭州任知府时,就致力于搞医学研究。当时该地瘟疫经常发生,百姓死亡很多。为了把黎民百姓从痛苦的病魔中解脱出来,苏东坡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几十两黄金,在城里建了一座名叫“安乐”的诊坊,专门为人看病,三年中就治愈了近千病人。

传说在杭州城西有个庞家庄,庄主姓庞名安时,此人性格豪爽,扶困济贫,好善乐施,是远近闻名的一位老中医。他喜欢交际,也爱好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因而与苏东坡交往甚厚,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诗论对,切磋医学。

有一天苏东坡正坐在书房里翻阅医学书籍,外面衙役来报:“启禀大人,府外庞中医求见”。苏东坡忙说“有请”。庞中医在衙役的引领下来到书房门前,猛抬头,一眼看见门旁新挂了两只灯笼,他不由诗兴***,随口吟出一上联: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苏东坡正好迎出门来,他听了略一沉思,立刻心领神会,随即续出下联:

架鼓鼓架,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二人相视大笑,手挽手走进后院。院子的中央设一小花园,庞中医看见园中生长的翠竹葱绿茁壮,他灵机一动,赞叹道:

中暑最宜淡竹叶;

苏东坡随口对道:

伤寒尤妙小柴胡。

两人在花园边坐下,衙役递上香茶,二人品茶谈天。他俩从名诗谈到名医,又从对联谈到医学,真是棋逢对手,喜结知音。忽然,一阵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庞中医抬头一看,只见园中玫瑰正盛开,妩媚娇娆。他触景生情,又出一联: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

苏东坡听他又吟一联,未加思索也脱口而出: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庞安时坐了一会,告辞出来,随口又出一联: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苏东坡含笑答道:

春风来时尽着花,但闻藿香木香。

联中的“枳壳、防风、陈皮、半夏、竹叶、柴胡、玫瑰花、梧桐子、生地、熟地、藿香、木香”都是中药名。对联对得工整和谐,妙趣横生。

(17)桃符是怎么来的

对联又叫桃符,这是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在茫茫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株大桃树。这棵桃树,铺天盖地,树枝盘曲有3000里。在东北方向上,有一个地方桃枝疏稀,形成了一个门,叫做“鬼门”,天下所有的“鬼”都从这里进进出出,接受检查。在这里看门的有两位神,一个叫荼(音舒,shū),一个叫郁垒(音玉立,yùlì)。他们是兄弟俩,都有识别“善鬼”和“恶鬼”的本领。凡看到不讲道理专门祸害人的“恶鬼”,他们就用苇绳子捆起来,喂给老虎吃。因为这兄弟俩能帮人驱鬼避邪,据说从黄帝那时候起,人们就在门上钉桃木板,画上两位神的像,这就是门神。大约到春秋战国或者还早些,有的人不再画门神,只是在桃木板上写两位神的名字。可一边是一个字“荼”,一边是两个字的“郁垒”,不对称,也不美观,就在前头加个“神”字,

成为:郁垒神荼

“郁垒;神荼”,不妨看作最早的人(神)名门对,这就是“桃符”。它的出现是产生对联至关重要的一步。后来用吉祥话代替两位神名,用普通木板(或红纸)代替桃木板,才完成了对联的演变。这时,摆脱了以往的神话,走向现实生活。

但是,直到今天,人们还把春联(或对联)叫做桃符;而“桃符的故事”大概永远也说不完呢!

(18)拆字为对

唐代的莫宣卿,是封川(今广东封开)人。他17岁就成为两广的第一个状元,被誉为“岭南八大才子”之一。他7岁时,就作过一首明志(表示自己志向)的诗:

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

我本岭南风,岂同凡鸟群。

因此被称为神童。有一个姓梁的知县,路过封川,想见识见识这神童到底有多“神”,就去了莫家。有人一喊“梁大人到!”,莫宣卿便很有礼貌走出来迎接,行了大礼。梁知县问:“你就是大名鼎鼎的莫家公子吗?”莫宣卿回答:“是,大人。”知县一听,我给你个“大名鼎鼎”,你一点不推让就“接”过去了,便出了个上联责问他:

廿日小孩岂称大

这是将“廿”、“日”、“大”三个字合在一起为“莫”。莫宣卿心想:“大名鼎鼎”又不是我说的,你干吗奚落我呢?就对了个下联:

三两木头不成官

这是把“梁”字也给拆成“三”、“刃”(商业上对“两”的俗写)、“木”。知县由此知道这个小孩确实聪明,逢人便说,莫宣卿真够得上“大名鼎鼎”了。

(19)西湖岳坟联语

岳飞于1142年1月27日被高宗、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于杭州钱塘门外九曲城下五显神祠附近,宋孝宗时以礼改葬于栖霞岭下,这就是西湖边上的岳坟。在岳坟前有这样一副对联: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于今判伪真。

这副对联,鲜明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岳飞和秦桧的不同态度。

岳王庙殿门两侧的另一副对联是: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据说,这副对联出自一位姓徐的女子之手。她以拟人和对比手法表达了对岳飞的敬意和对秦桧的憎恶。

(20)师生赏月夜对

唐代的李群玉是很有名的才子,他的诗文意境优美,他小时候熟读诗书,常常和老师在一起吟诗作对,老师很喜欢他的聪明好学的精神,也经常指教他。

有一天,师生俩一起到外面散步,他们走在明月当空的小道上,远处传来了寺庙的钟声。小路两旁是竹林,竹林里不时飘来一阵阵的花香,在这幽静之中,老师诗意勃发,吟出了一句上联:

风吹钟声花间过,又香又响

李群玉也被周围的景色所迷,听到老师的对联,他环顾四周,看见明月的光芒皎洁如水,小路两旁的竹林中不时有萤火虫飞来飞去,萤火虫的光亮忽明忽灭,时隐时现,就马上对道:

月照萤灯竹畔明,且亮且凉

上下联句很巧妙地把明月照耀下的景色描绘出来,使人觉得身如其境,这真是一副美妙的图画。

 

济公属什么生肖?

原文: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

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义,须知学后通;

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

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

大比因时举,乡书以类升;

名题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

萤窗新脱迹,雁塔早题名。

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门***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目,双亲未老时;

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

英雄三百辈,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

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宫殿召绕耸,街衢竞物华;

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土脉阳和动,韶华满眼新;

一枝梅破腊,万象渐回春。

柳色浸衣绿,桃花映酒红;

长安游冶子,日日醉春风。

淑景余三月,莺花已半稀;

浴沂谁氏子,三叹咏而归。

数点雨余雨,一番寒食寒;

杜鹃花发处,血泪染成丹。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纹;

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风阁黄昏夜,开轩内晚凉;

月华在户白,何处递荷香?

一雨初收霁,金民特送凉;

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

庭下陈瓜果,云端闻彩车;

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荷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北帝方行令,天晴爱日和;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

春风频动处,日竹报平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

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

庭裁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翻译:

原文

1、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②;满朝朱紫贵③,尽是读书人。

3、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④;三冬今足用⑤,谁笑腹空虚?

4、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5、朝为田舍郎⑥,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⑦,男儿当自强。

6、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⑧;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7、莫道儒冠误⑨,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⑩,穷亦善其身?。

8、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9、古有《千文》义?,须知后学通;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注释

①尔曹:你们。指学童们。 ②立身:自立成人。 ③朱紫:指达官显贵。唐制,官员五品以上穿红色的官服,三品以上芽紫色官服。故诗文中常以朱紫色代指***。 ④萤窗:晋人车胤,家贫无钱买灯油,就捕捉许多萤火虫放在丝囊中,供夜读时照明。后世便常以萤窗、萤案比喻刻苦读书。 ⑤三冬:像三春、三秋一样,指三年。 ⑥田舍郎:农夫、村夫。 ⑦“将相”句:意谓当将相之人并非生来就是。语出《史记?陈涉世家》。 ⑧席上珍:宴席上的珍品。比喻儒生具有美善的才德。语出《礼记?儒行》。 ⑨儒冠: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帽子。借指以读书为业。⑩相天下:当宰相治理天下。 ?穷:事业不发达。善其身:使本身具有良好的修养。语出《孟子?尽心上》。 ?锦轴:用锦缎装饰的卷轴,指华丽的文书。古代书籍不分页,而用轴卷成一卷来展读。 ?千文:即南朝梁人周兴嗣所作的《千字文》,是现存的较早的启蒙读物。 ?间出:相间出现(在《千字文》中)。?发:启发。蒙童:智慧还没有得到开发的幼童。

原文

10、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①;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②。

11、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③。

12、大比因自举④,乡书以类升⑤;名题仙桂籍⑥,天府快先登⑦。

13、喜中青钱选⑧,才高压俊英⑨;萤窗新脱迹⑩,雁塔淡书名?。

14、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

15、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16、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英雄三百辈?,随我步瀛洲?。

注释

①惹春风:引来春风。 ②谒:谒见。正式会见。相公:宰相。 ③登科:也称登第,指在科举考试中考试及第。此指县试中考取秀才。 ④大比:明清两代,每隔三年,各县、州、府的生员集中在省会考试,称乡试,亦称大比。考取者称举人。 ⑤乡书:周代制度,乡大夫等地方官每隔三年献当地贤明者的书给周王,供周王挑选授职。因此后代称乡试中选为登乡书或登贤书。 ⑥仙桂籍:即桂籍的美称。明清两代,举人在京城会试中选的,称进士;考中进士犹如月中折桂,所以进士的名册被称为桂籍。 ⑦天府:天宫。这儿比喻皇宫。明清两代,考中进士后还得在皇宫参加殿试,以定名次。快:喜悦。 ⑧青钱选:古时的铜钱以色青为贵,故人挑选铜钱都先选青钱。这里比喻科举考试时文章写得好,每次都被选中。 ⑨俊英:指文才出众的人。 ⑩脱迹:超脱,摆脱。 ?雁塔:即大雁塔,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四公里大慈恩寺内。唐代,每年新考中的进士都在大雁塔题上姓名,作为一种荣耀,故后世常称考中进士为雁塔题名。 ?禹门:即龙门。在今山西稷山县西北黄河流经处,相传是大禹在治水时开凿。此处水流湍急,相传鱼若逆水游上就能变成龙。唐代以后将科举考试中选比喻为登龙门。三汲浪:三次跃出波浪。比喻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屡次中选。 ?比喻考取进士引起的震动。?端的:果然。 ?金榜:公布科举及第者姓名的布告。因贯用黄纸,故称。?状头:即状元,进士中的第一名。 ?三百辈:三百人。明清科举制度,每次会试录取三百名进士。 ?瀛洲:传说中东海里神仙所栖之三座仙山之一。唐太宗设立文学馆,被延聘的人全国仰慕,称为“登瀛洲”、“步瀛洲”。

原文

17、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18、宫殿岧峣耸①,街衢竞物华②;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③。

19、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④;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⑤。

20、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21、土脉阳和动⑥,韶华满眼新⑦;一枝梅破腊⑧,万象渐回春。

22、柳色侵衣绿⑨,桃花映酒红;长安游冶子⑩,日日醉春风。

23、淑景余三月,莺花已半稀;浴沂谁氏子,三叹咏而归。

24、数点雨余雨?,一番寒食寒?;杜鹃花发处,血泪染成丹?。

25、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纹;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注释

①?(岧峣tiáo,yáo):高大峻峭的样子。 ②衢(qú):四通八达的街道。物华:万物之精华。此指各种各样精美的货物。 ③“风云”句:指明君贤臣会合的大好时机。语出王褒《圣主得》。 ④ “日月”二句: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中的诗句。 ⑤万年书:使国家能长治久安、永远兴盛的施政方案。 ⑥土脉:土地的脉络。阳和:温暖和畅之气,即春气。 ⑦韶华:春光,春天的景象。 ⑧梅花初放,冲破了寒冬腊月,迎来了新春正月。腊:本是古代岁末祭祀众神之名。汉代起于农历十二月腊祭众神,故称之为腊月。 ⑨侵:在这儿是染、映的意思。 ⑩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汉、唐代等朝,都建都于此。此被用作京都的代称。游冶:也作冶游,在春天外出游玩。 ?雨刚停不久,又飘洒下几点雨来。 ?寒食:古代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节日期间,家家熄火种,不得举火,故名寒食。 ?古代神话传说,蜀国国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鸣声凄厉如泣,啼至血出乃止。杜鹃花色红如血,相传是社鹃的血泪染成的。 ?底事:何事,为什么。

原文

26、风阁黄昏后①,开轩纳晚凉;月华当户白,何处菱荷香?

27、漏尽金风冷,堂虚玉露清;穷经谁氏子,独坐对寒檠。

28、秋景今宵半,天高月倍明;南楼谁宴赏,丝竹奏清音。

29、一雨初收霁②,金风特送凉③;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

30、庭下陈瓜果④,云端望彩车⑤;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⑥。

31、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⑦。

32、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⑧。

33、北帝方行令⑨,天晴爱日和;农工新筑土,共庆纳嘉禾⑩。

34、帘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

35、时值嘉平候,年华又欲催;江南先得暖,梅蕊已先开。

36、冬去更筹尽?,春随斗柄回?;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

注释

①凤阁:四面开窗,夏天用以纳凉的楼房。 ②霁(jì):雨止放晴。 ③金风:秋风。 ④农历七月七日是七夕节。相传每年的七夕夜晚,***两岸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登上临时由喜鹊架成的桥在***中相会。人们在庭院中陈列瓜果酒食祭祀牵牛、织女二星,谓之“乞巧”。 ⑤相传唐代的郭子仪初从军时,曾在七夕见仙女坐彩车从天而降,郭子仪知是织女,固向她祷求长寿富贵。后郭子仪果然寿至九十,官至太尉、尚书令。 ⑥《世说新语?排调》载:七夕那天,人们都晒衣物,郝隆却仰卧庭中。人们问他干什么这样,他口答说:“我在晒肚子里的书。”郝隆子:郝隆是晋代名士;子是尊称。 ⑦这四句是唐诗人李白《九日龙山饮》诗。龙山在今湖北江陵西郊。古人习于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饮酒。东晋时征西大将军桓温曾在重阳节携孟嘉等佐吏登龙山饮酒,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而不觉,一时传为佳话。“舞爱”句,在月下舞蹈,月光皓洁可爱,如在挽留游人。 ⑧四句是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诗。觞(shāng):盛着酒的酒杯。两重阳:唐俗,京城的人们常在重阳后的一天再次宴会赏菊,故九月十日有“小重阳”之称。 ⑨北帝:指主管冬季的天神。 ⑩纳嘉禾:庄稼丰收。?冬至日太阳最为偏南,过后就一天比一天升高一些。 ?云物:天上的云彩。古人以为云彩的颜色能预报天下的吉凶,在冬至那天有登上高台观察云色的礼仪。 ?更筹:古代在夜间用来计时的竹签,亦名更签。 ?斗柄:北斗七星状若斗勺,其第五至第七之三星似斗勺之柄,称斗柄;北斗星随季节的推移在空中转动,周而复始,每年立春时,斗柄正指向东方;立秋时指西方。 ?暄:温暖。 ?“客鬓”句:除夕之夜隔开寒暖新旧两年,旅客离乡在外,过此一夜就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年份,思乡之情更加急迫,催人老去,以上四句是宋人李福源《岭外守岁》诗。

原文

37、解落三秋叶①,能开二月花②;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③。

38、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④?

39、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⑤。

40、枝缀霜葩白⑥,无言笑晓风;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⑦。

41、倾国姿容别⑧,多开富贵家;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⑨。

42、墙角一技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⑩。

43、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

44、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

注释

①解:懂得,会。 ②二月花:指秋天的枫叶。典出唐诗人社牧《山行》诗。 ③以上四句描写风。 ④典出唐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 ⑤(带雨的梨花)像是正在哭泣的美人杨贵妃的脸。出自白居易诗。 ⑥霜葩:色白如霜的花。 ⑦色间:花色间杂在一起,即承上句说李花与桃花结为伴侣。以上四句诗形容李花。 ⑧(牡丹花)像倾国倾城的美人,其姿态、容貌与众不同。 ⑨轻薄:看轻,瞧不起。以上四句描写牡丹花。 ⑩化用宋诗人林逋《咏梅诗》中诗句“暗香浮动月黄昏”。以上四句引用王安石《梅花》诗;王诗“一”作“数”,“惟”作“为”。 ?谓梅花适宜与竹、松等量齐观。我国古代称松、竹、梅三种耐寒的观赏植物为“岁寒三友”。以上四句都是形容梅花的。 ?谓居住的地方不可没有君子,故应种植松、竹、梅等像君予那样耐得住风霜寒冷的有节操的植物来作为长久相交的朋友。语出金代元好问《丐论》。 ?《酉阳杂俎》载李德裕言北都童子寺有竹一窠,每日竹报平安。

原文

45、春水满泗泽①,夏云多奇峰②;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③。

46、诗酒琴棋客④,风花雪月天⑤;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⑥。

47、道院迎仙客⑦,书堂隐相儒;庭栽栖凤竹⑧,池养化龙鱼⑨。

48、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⑩,冬吟白雪诗。

注释

①泗泽:河流和沼泽。泗即泗河,在今江苏省北部。此泛指河流。 ②夏天的云朵大多状如奇形怪状的山峰。 ③秀孤松:孤立的苍松一株独秀。 ④古代的文人以弹琴、下棋、作诗、饮酒为风雅高尚的活动。 ⑤风花雪月:古人以夏季的风、春季的花、冬季的雪、秋季的月作为四季风光的典型事物,故常以“风花雪月”来概括四季的景象。 ⑥悠闲富贵又高名远扬。散神仙:道教传说中不在神仙世界担任官职的神仙。比喻悠闲自在。 ⑦道院:有道之士所居住的院落。仙客:像仙人一样高雅脱俗的宾客。 ⑧栖凤竹:竹的美称。相传凤凰以竹实为食物。 ⑨化龙鱼:鲤鱼的美称。相传鲤鱼跃过龙门就变化为龙。 ⑩黄花:菊花。

济公属龙。

济公(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修缘,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永宁村,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求得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了深缘。

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的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薰染。父母双亡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色彩的片断故事在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在济公故乡天台一带流传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戏佞、惩恶、扶困济贫的故事,其中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缘出家”等广为流传。而在杭嘉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这是因为那里是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事迹的《济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