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书法_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7-06 0
  1. 曾国藩16字为人处世道理是什么?
  2. 曾国藩8副对联,道尽人生大智慧
  3. 曾国藩: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一、

好人多自苦中来,莫图便宜 ,

凡事皆缘忙里错,且要从容。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书法_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来自清人吴大澄“苦”字联:好人多自苦中来莫图便宜 ,凡事皆缘忙里错且要从容。这也是曾国藩平生喜爱的一副对联,并常将此联书赠亲友***。

想捷径好小利,不会受信任。不贪便宜肯吃苦,就能术业有专攻,朋友遍天下。心慌慌神乱乱,不会办成事。心平和,头脑更清醒,处事更从容。算太精,急得利,常竹篮打水一场空。

大丈夫成就事业,要宁心静气,不能急功近利,贪图眼前利益,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

二、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大处着眼是说,看事情要高瞻远瞩,有全局意识,并且能够考虑长远;小处着手是说做事的时候要谨慎,着手细节,才能避免眼高手低的毛病。

群居守口,在人群中要谨言慎行,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要说,所谓祸从口出,要做一个善于聆听的观众;自己独处的时候,要乐于享受、懂得反思,守住自己纯善的心。

上联讲行事之理,下联讲做人之道,理浅意深,发人深省。想想我们多少人既做不到“大处着眼”,拥有长远和战略眼光;也不能够“小处着手”,踏实做事。多少人不懂“群居守口”,信口开合,不计后果;又有多少人能够“独居守心”,恬静淡雅,持之以恒。能做到这16个字,怕是不及曾国藩,也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句话听起来极端,实则是曾国藩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要求自己建立好的品格,容不得一点点苟且。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句看起来有些无理。其实这句话是曾国藩在表达自己一定要成为圣贤的决心。《大学》中说,止于至善。这个止的意思,朱熹解释说:必至于是而不迁也。就是说一定要达到至善的境界,绝不可以一点点苟且,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告诫我们,做事不能只想着回报、酬劳,更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四、

有子孙,有田园,

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

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

有子有孙,有田园可耕,有书可读,只用普通的竹具和衣物继承祖上的恩泽;不当官不需要官场的操守,也不责备别人的事情,不听不管世间的事情,就把升官发财、齐家治国的任务交个子孙后代们吧。

此对联表现出一种相当洒脱的高人逸老姿态,非一般人所能写得出。这里面透露出来的丰富内涵也非一言而可尽。对联的上联均表示自己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半耕半读,粗茶淡饭足矣;两联的下联又对儿孙们寄予很高的希望。

这种希望又与一般人要求儿孙们出人头地、升官发财大不相同,要付艰巨给儿孙,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艰辛让儿孙们去做,这既不是溺爱子女,更不是对子孙提出不可触摸的愿望。

五、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曾国藩打仗向来“以稳为主,不可过求速效”,认为“稳扎稳打,机动则发,良为至论。然机字殊不易审,稳字尤不易到”。在极主稳的同时,也很注意机动灵活,讲求变化多端。他指示下属说“兵事喜诈而恶直也。古人用兵,最重‘变化不测’四字”,并提出了“虚虚实实”之法。他说:“兵法最忌形见势绌四字,常以隐隐约约,虚虚实实,使贼不能尽窥我之底蕴”。

曾国藩用打仗的经验来告诫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稳当,在稳当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变化;办事要讲方法和原则,顾全大局的同时,处事老道,又要不失精明。

六、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

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易境和难境就是顺境和逆境,顺境和逆境、乐处和忧处,这是生活的两种状态,是一体两面。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生命里很多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会有坏的一面,能给你带来惊喜的事情,往往里面也埋着祸根,可能给你带来灾难。

有人说,人不要刻意地去说我要什么,或者是我不要什么。人要学会顺其自然,因为万事万物都是流转的,都会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该消失的时候消失。如果你非要强制性追求,到头来,得到的未必是如你所愿的,得不到的也未必就是不好的。

七、

养活一团春意思

撑起两根穷骨头

这是曾国藩48岁时写下的一副对联,用来勉励自己。“春”,是指像春天那样有生机,有活力,迸发出一种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意思”,就是一种氛围,轻松、快乐、有趣味。对某件事厌倦了,我们会说“真没意思”。“春意思”大致指一种充满生机,又能给别人带来生机;温暖自己,又能温暖别人的精神力量。

“穷骨头”在这里指普通百姓的骨气。对联的意思是做人要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同时,人还要有骨气,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也。

曾国藩《家训》里有一段话,“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往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简单说就是人要有志气!

这“倔强”不是要跟别人比,而是要跟自己比。只要超越自己就有价值,就是有成就的人生。所以,曾国藩说:“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穷骨头”之所以能撑起,全靠的是内心强大,而内心强大靠的是日复一日的修身,所谓无欲则刚!

八、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这一联是曾国藩在去世前两年撰写的,上联揭示内心的衷曲,还算写实;下联则仅仅是一种愿望而已,哪里有什么“坦坦荡荡”,恰恰相反,到是“凄凄、惨惨、戚戚”,庶几近之。他完全明白,居官愈久,其阙失势必暴露得愈充分,被天下世人耻笑的把柄势必越积越多;而且,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种种视、听、言、动,未必都合乎圣训,中规中矩。

君子处事应该兢兢业业,居安思危,内心坦荡,放得开。即便是在逆境,也要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

九、

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

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

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此联原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和北宋大儒张载之言,上联意思为考虑问题要细致,处事要谨慎,同时胸襟要开阔,志向要远大;智谋要圆通灵活而品行要端正;才能要广泛多样而处事要简约。

下联即张载的“六有”说,所谓“言有教”,就是我讲话出来,里面都值别人学习。“动有法”,我只要有所举动的话,都足以做学习的榜样。“言有教,动有法”,其实就是把言、行两个先弄出来了。言行是最重要的,言行是“君子之枢机,荣辱之主”,君子靠什么来动天下?就是靠言行,所以说你要“言有教,动有法”。

“昼有为,宵有得”,也就是白天要有所作为,晚上要有所得。你不要晃晃荡荡地就这样过了一天,过了一个月,过了一年,都没有所得,都没有所为,那怎么成?所以一定要“昼有为,宵有得”。为什么要“宵有得”?也就是晚上的时候要检讨反省,这样才会有所得。

最后,“息有养,瞬有存”,是这“六有”里面最重要的。“息”就是呼吸之间也要有所存养,然后“瞬有存”,瞬顷之间也要有所存养。这表示什么?也就是说“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任何时间里面,我绝对不会让光阴无缘无故就溜走了,也就是说把修身落实到一举一动,甚至到最后的一息一瞬统统离不开修身。如果自己能够做到“息有养,瞬有存”,那大概接近圣人的地道了。

十、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这是曾国藩对于勤和俭与教育孩子的十六字诀,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富足。

曾国藩16字为人处世道理是什么?

答:曾国藩有一副对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曾国藩受万人敬仰,就是因为会“守口”。擅长开口说话,广结善缘,自然前程无忧;懂得适时闭嘴,知而不言,正是一种修养。

古往今来,但凡不通说话之道,都难成大事,而能成事者,一定在语言方面具有其独特的能力。

一句恰到好处的话,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一个人的嘴,就是他的风水

曾国藩在他***的一生中都奉行着一个原则:“行事不可任心 ,说话不可任口”。

有些人一开口,听着如沐春风;有些人一出言,气氛突然紧张,说好一句,可以为人生锦上添花;说坏一句,可能就要得罪一群人。

早年,曾国藩官运亨通,因而说话轻狂,吃了不少苦头。

他直斥皇帝过失,惹得龙颜大怒,差点被治罪;他痛批朝政,得罪整个官场,以致举步维艰。

连连碰壁后,曾国藩反省自身,终于领悟到说话的艺术,他不再疾言厉色,而是语出温和,口吐莲花。

会说话的人,自带光环,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受众人围绕,出善言、结善缘,***都是你的伯乐。

不会说话的人,总是触碰到别人心里的禁区,伤别人自尊,揭别人伤疤,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矛盾激化。

会说话的人,往往能凭几句话化解僵局,实现良好的沟通。

会说话的人,一开口就会给人很舒服的感觉,他们那和风细雨的语言,总是有直击人心的力量,你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跟你会不会说话有很大关系。

曾国藩人际关系好,究其原因,就是会说话,他拿捏住了分寸,该说话则说话,该闭嘴则闭嘴。

语言,就是你的风水,一言可以兴邦,更可以成就人的一生。

能闭嘴是修养

《荀子》说:“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口沫横飞,比不上适时沉默。

曾国藩“戒多言”就源于这件小事:

当时他刚进入翰林院不久,正值春风得意,一次在给父亲过生日时,对前来祝寿的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由于得意忘形,曾国藩跟郑小珊发生摩擦。

两人大吵一场,郑小珊大怒而去,事后曾国藩后悔万分,认识到多言的弊端,并总结了自己有三大错:

一是平常太自以为是

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后来他教诲儿子:“自古以来,凶德致败的道理有两条:一是骄傲,二是多言。”

敏于事、慎于言——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成熟的人,说话有尺度,嘴上装把锁。

俗话说,“祸从口出”,立身之事,最忌的就是轻浮和自满,从而说出一些不恰当的话,或者为了自我夸耀而撒谎吹牛。

因为这样一来可能会给自己招致灾祸,二来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喜欢逞一时口舌之快的人,最终都难成大事。

会说话的人,总是很顾及别人的自尊,也能在遇到问题时,不卑不亢地化解尴尬。

***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懂得闭嘴,是一个人最高的修养。

说话是人的本能,会说话是一种修养

刘墉说:

一个会说话的人,总是心胸和视野最开阔的人。只有心胸宽的人,他的话才能厚道;只有视野宽的人,他的话语才能公正。只有这二者都宽的人,才能不卑不亢,用真情把话说到心窝里。

会说话的人,既能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能让人愉快地接受,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把话说到心窝里,是一个人的顶级修养,他既表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又彰显了一个人的格局。

一个人若能做到“会说话,懂闭嘴”,才会赢得人心。

曾国藩8副对联,道尽人生大智慧

曾国藩16字为人处世名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意思是:古今成大事者,战略战术缺一不可,再大的事,都必须从小处着手,这样才能避免空谈和眼高手低。与人相处时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一个人独处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这是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普通人能做到守心、养心堪比贤人。

扩展资料:

德行在他思想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德行之所以能够排在其他优点的前面的原因是由于它的本质决定的。德行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形体,而是通过人的动作,行为等方面来体现出来的,同时,树立德行同样也是十分困难的。

他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它从小就开始学习树立德行,并且始终坚持,即使没有被大家所了解也同样坚持着,即使是最细微的方面也同样不放弃,一直树立着自己的德行。同时他还教育自己的子女也要学习这些方面,在他还没有成为后来的大臣之前,就曾经写信给自己的家人,让他们树立德行。

曾国藩: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1/8

世事多因忙里错

好人半自苦中来

这是一副自诫自勉书室联。

上联自诫,尘世繁杂,世事多变,处事遇忙则乱,所以做事要稳。

下联自勉,有成就的人大多吃过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2/8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大处着眼是说,看事情要高瞻远瞩,有全局意识,并且能够考虑长远,小处着手是说做事的时候要谨慎,着手细节,才能避免眼高手低的毛病。

群居守口,和一群人相处的时候要谨言慎行,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要说,所谓祸从口出,做一个善于聆听的观众才是大智慧。自己独处的时候要乐于享受,要反思,守住自己纯善的心。

3/8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句话听起来极端,实则是曾国藩先生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要求自己建立好的品格,容不得一点点苟且。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告诫我们,不要只想着收获,若不耕耘,怎么收获,就像大树一样,养的深根,日后才能枝繁叶茂。

4/8

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

此联一说为曾国藩父亲所作,曾国藩所书。一说为曾国藩所作。不过不管是出自谁之手,我们都可以看到对联中所表达的高尚的情操以及高洁的品格!

5/8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曾国藩用打仗的经验来告诫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稳当,在稳当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变化;办事要讲方法和原则,顾全大局的同时,处事老道,又要不失精明。

6/8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

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易境和难境就是顺境和逆境,顺境和逆境、乐处和忧处,这是生活的两种状态,是一体两面。

如《道德经》所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7/8

养活一团春意思

撑起两根穷骨头

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人的信念都要像春天一样朝气蓬勃,保持旺盛的生机。

不管身处何种境况,脊梁骨必须要撑得起,不能委曲求全,要挺起腰杆,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

8/8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导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这两句话,***了古人的人生智慧。格局要大,注重细节,谨言慎行,内心坦荡。 听了很多道理,能做到这几点,其实就够了。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处着眼是一种格局。格局决定结局。拥有怎样的格局就拥有怎样的命运,怎样的人生。

西汉时有个名臣叫倪宽,一开始时,他在廷尉张汤府上当差。平日里府吏们都喜欢喝酒玩牌。倪宽却一有时间就埋头读书。面对其他人的嘲讽和挖苦,倪宽正义凛然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真英雄欲为万世开太平!”任凭别人怎么劝,怎么拉,倪宽就是不肯与他们一道瞎混。

这样过了几年,一次,汉武帝对张汤的一个奏折很不满意,吓得张汤诚惶诚恐,回来后就把文书臭骂一顿。文书愁眉不展,一旁的倪宽拿过奏折一看,文不加点,片刻便改好了。结果,奏折让汉武帝眼前一亮,得知是倪宽所写,亲自召见了他,先任命他为左内史,后又升任御史大夫。别人喝酒作乐,倪宽却闭门读书,因为他的抱负不是谋个饭碗,而是经纬天下。他从一开始就心怀一个大的格局,这也注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大处难处看修养,小处细处看态度”,小处着手是一种人生态度,“以管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往往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洞察秋毫,从而感悟到一个人的内在精神。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慎重。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能力大小、品德修养、人生智慧都是点滴积累而成的。

从小处着手也是一种观人的方法。据《玉泉子》一书记载,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有一位处士常陪他下棋。有一次,两人正对局,突然来了公文,吕元膺只好离开棋盘到公案前去批阅公文,那位棋友趁机偷偷挪动了一个棋子,最后胜了吕元膺。其实,吕元膺已经看出他挪动了棋子,只是没有说破。

第二天,吕元膺就辞退了那位棋友临走时,吕元膺还赠送了钱物。吕元膺之所以要辞退这位棋友,是因为他从这位棋友挪动一个棋子、搞了一个奷诈的小动作中发现了他说谎的品质。在常人的眼里,挪动一个棋子,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似乎不值得认真。但小事不小,小中可以见大。所以刘备临终时告诫自己的儿子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因为细处的行为决定品德的养成。

群居守口,独处守心

群居守口是一种智慧。有些人看起来能言善辩、夸夸其谈,但实际上给人的感觉是轻薄、肤浅和狂妄。这样的人,说再多的话,也只是废话。更有一些人,说话毫无顾忌,不知道体谅别人的心情,往往无意中伤害他人。这样的人,口中言语的价值,恐怕比废话还不如。

真正的智慧,是懂得大器晚成,大音希声;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也。沉默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修养,要的是对外界虚荣与浮华的***,是需要对自己的苛刻约束。儒家讲究“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告诫人们,脚踏实地做事永远比夸夸其谈的虚无要重要的多。《论语为政》记述了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老师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这要比口出空言,失信于人强多少!

独处守心是一种修养。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慎独”,“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东汉名臣杨震为官数载一直以公正廉明著称,一次因公路过昌邑县,恰逢旧交王密在此任县令,当夜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

王密急切之下说道:“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却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欧阳修有一副对联,“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慎独,求的就是这份“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坦荡和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