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命而俯主要内容,三命而俯中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04 0
  1.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_翻译及赏析
  2. 《骆驼祥子》的三起三落的主要内容
  3. 《沁园春·长沙》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4. 望诊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5. 《三国演义》26章的主要内容。
  6. <<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

蜀军攻打天水关,中郎将姜维打败了前来攻城的赵云。诸葛亮亲自来到天水关,也遭姜维夜袭。

这使诸葛亮震惊,他发现姜维作战指挥若定,用兵足智多谋,是个将才,甚为喜爱;而此时五虎上将仅剩赵云一人,且已白发如霜,自己也年将半百,尚未找到继承事业之人,于是他决定用计智收姜维。

三命而俯主要内容,三命而俯中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诸葛亮知姜维至孝,便派人先去冀城将其母接来,然后命魏延佯攻冀县。姜维为保老母,即向马遵请兵去救冀城。

诸葛亮一面将被俘的夏侯楙放回天水,一面散布流言,称姜维降蜀;又命人***扮姜维,夜攻天水,使夏侯楙和马遵以为姜维果真降蜀。

然后,诸葛亮亲自领兵攻冀县,姜维兵败,逃往天水,城门紧闭,姜维急呼开门,马遵疑其赚城,乱箭射之,姜维走投无路,正欲自刎,此时,诸葛亮带姜母来到身边劝降,姜维终于归降诸葛亮。

诸葛亮收姜维后,姜维献计,助亮连克天水、上邽;诸葛亮后又在渭水之滨骂死王朗,蜀军威名大震。诸葛亮兵出祁山,军临渭水,直逼长安。

相关人物:

1、姜维

姜维(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

姜维出身天水姜氏。年少丧父,侍奉母亲,崇拜儒家***郑玄。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姜维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汉,得到蜀相诸葛亮重用。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开始崭露头角。

延熙十九年(256年),拜大将军,独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大战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互有胜负。为躲避黄皓的迫害,前往沓中屯田避祸。

蜀汉景耀七年(263年),魏国伐蜀,姜维摆脱邓艾等人,退守剑阁,阻挡钟会进军。邓艾阴平偷袭成都,后主刘禅投降。姜维志存光复,***意投降,与钟会反叛,事败被杀。

2、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藏器待时。

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

建安十三年即联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建兴元年(223年)刘备死后,后主刘禅袭位,诸葛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侯,主持朝政。

诸葛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_翻译及赏析

前140—前117)

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票姚校尉 ,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00余人 ,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任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与卫青各率5万骑过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后,乘胜追击,深入2000余里,歼7万余人。后升任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兵权。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敢,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元狩六年(前117)病卒。

英雄不问出身

霍去病出生在一个***性的家庭。他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结晶,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承认的私生子、母亲又是个女奴,看起来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的,然而奇迹终于降临在他身上。

大约在霍去病刚满周岁的时候,他的姨母卫子夫进入了汉武帝的后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仅次于皇后。霍去病的舅舅卫长君、卫青也随即晋为侍中。卫氏家族从此改变了命运——这时候恐怕没有人想到被改变命运的不仅仅是卫青和霍去病,被改变命运的还有多年来汉匈之间的攻守易形。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武功颇盛的帝王,而当时的汉王朝,边境不稳,时时遭受匈奴人的侵扰。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几乎把农耕为生的汉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烧杀掳掠无所不为。而面对这样的局面,长城内的国家却从秦以来就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胜利的时候极少,更多的时候只能寄希望于以和亲以及大量的“陪嫁”财物买来暂时的相对平安。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希望改变这样的形势,而他很快就在身边找到了和自己有志一同的人,他就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卫青拜车骑将军,和另三员将领各率一支军队出塞。在这一次出兵过程中,四路大军出塞三路大败,尤其离谱的是老将李广竟然被匈奴所虏,好不容易才逃归。反而是第一次出塞领兵的“骑奴”卫青,出上谷直捣龙城,斩敌七百,成为真正的“龙城飞将”。卫青的军事天才使汉武帝刮目相看,他从此屡屡出征,战果累累。

横空出世

在卫青建功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像其它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漠南之战。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武帝遂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

在战场上,霍去病凭着一腔血气骁勇及八百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独创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斩敌二千余人,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毙命一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等人全身而返。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

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汉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将横空出世了。

战神无敌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就是河西大战。

19岁的统帅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一万精兵仅余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

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配合作战的公孙敖等常跑大漠的“老马”还不如两年前的长安公子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将李广所部则被匈奴左贤王包围。霍去病遂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

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发生的时间在秋天。

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地处理一再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汉朝。汉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遂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我们永远也猜想不出此时的浑邪王心里都在想些什么。那一刻他完全有机会把霍去病扣为人质或杀之报仇,只要他这样做了,单于不但不会杀他反而要奖赏他。然而最终浑邪王放弃了,这名敢于孤身犯险不惧生死的少年的气势镇住了他。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

河西受降顺利结束,而今天的我们却只能用景仰的心努力想象,那个局势迷离危机四伏的时候,那位十九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

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不但为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百年的汉朝人扬眉吐气,更从此使汉朝人有了身为强者的信心。

封狼居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

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汉军的王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无比信任,在这场战争的事前策划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单于,结果由于情报错误,这个对局变成了卫青的,霍去病没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对手,而是碰上了左贤王部。

然而这场大战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两千多里,以一万五千的损失数量,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大约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尔加湖),方才回兵。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尔加湖,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二岁。

纵死犹闻侠骨香

在完成了这样不世的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大司马骠骑将军。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去世了。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霍去病谥封景桓侯。

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却拒绝收下,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霍去病之口而言之有物、震撼人心,刻在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

霍去病少言多行,从不说空话。汉武帝曾经想亲自教他孙武兵法,他回答道:“打仗应该随机应变,而且时势变易,古代的兵法已不合适了。”

霍仲孺当初不愿做胎中霍去病的父亲,卫少儿也就从来不曾告诉过他自己的身世。当他立下不世功勋之后,他终于知道了前因后果。就在他成为骠骑将军之后,他来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向当年抛弃了自己的父亲霍仲孺下跪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没有尽孝。”霍仲孺愧不敢应,回答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从未尽过一天父亲之责的霍仲孺置办田宅,并将后母之子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少年将军霍去病并不是完人,他曾经射杀李敢,也曾经御下严峻。然而再严峻他仍然是军神,所有的士兵都向往成为他的部下,跟随他杀敌立功。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历代评价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过誉》中评论度辽将军皇甫规的时候说:“孝武皇帝为骠骑将军霍去病治第舍,敕令视之,曰:「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去病外戚末属,一切武夫,尚能抗节洪毅;而规世家纯儒,何独负哉。”在外戚宦官专*制的东汉末年,应劭这类清流之士对于外戚是相当不齿的,以致有外戚末属之语,犹自对霍去病有称誉之辞。而皇甫规是当时的名将名臣,党锢之祸中又有精彩表现,应劭尚且认为其人其行未如霍去病。

(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之“霍去病论”

天之所与,不可强而甚高者,材也;性之所受,不可习而甚明者,智也。以天下无可强之材、可习之智,则凡材、智有以大过于人者,皆天之所以私被之也。天下之事莫神于兵,天下之能莫巧于战。以其神也,故温恭信厚盛德之君子有所不能知;以其巧也,而桀恶欺谲不羁之小人常有以独办。由是观之,凡材智之高明而自得于兵之妙用者,皆天之所资也。

昔者,汉武之有事于匈奴也,其世家宿将交于塞下。而卫青起于*隶,去病奋于骄童,转战万里,无向不克,声威功烈震于天下,虽古之名将无以过之。二人者之能,岂出于素习耶?亦天之所资也。是以汉武欲教去病以孙、吴之书,乃曰:“顾方略何如耳,不求学古兵法。”信哉,兵之不可以法传也。昔之人无言焉,而去病发之。此足知其为晓兵矣。

夫以兵可以无法,而人可以无学也。盖兵未尝不出于法,而法未尝能尽于兵。以其必出于法,故人不可以不学。然法之所得而传者,其粗也。以其不尽于兵,故人不可以专守。盖法之无得而传者,其妙也。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书,而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是以古之善为兵者,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会法。顺求之于古,而逆施之于今;仰取之于人,而俯变之于己。人以之死,而我以之生;人以之败,而我以之胜。视之若拙,而卒为工;察之若愚,而适为智。运奇合变,既胜而不以语人,则人亦莫知其所以然者。此去病之不求深学,而自顾方略之如何也。夫“归师勿追”,曹公所以败张绣也,皇甫嵩犯之而破王国。“穷寇勿迫”,赵充国所以缓先零也,唐太宗犯之而降薛仁杲。“百里而争利者蹶上将”,孙膑所以杀庞涓也,赵奢犯之而破秦军,贾诩犯之而破叛羌。“强而避之”,周亚夫所以不击吴军之锐也,光武犯之而破寻、邑,石勒犯之而败箕澹。“兵少而势分者败”,黥布所以覆楚军也,曹公用之,拒袁绍而斩颜良。“临敌而易将者危”,骑劫所以丧燕师也,秦君用之,将白起而破赵括。薛公策黥布以三计,知其必弃上、中而用其下。贾诩策张绣以精兵追退军而败,以败军击胜卒而胜。宋武先料谯纵我之出其不意,然后攻彼之所不意。李光弼暂出野次,忽焉而归,即降思明之二将。凡此者,皆非法之所得胶而书之所能教也。然而,善者用之,其巧如是。此果不在乎祖其绪余而专守也。赵括之能读父书详矣,而蔺相如谓徒能读之而不知合变也。故其于论兵,虽父奢无以难之,然奢不以为能,而逆知其必败赵军者,以书之无益于括。而妙之在我者,不特非书之所不能传,而亦非吾心之能逆定于未战之日也。

昔之以兵为书者,无若孙武。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备矣,其所不可者,虽武亦无得而预言之,而唯人之所自求也。故其言曰:“兵家之胜,不可先传。”又曰:“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又曰:“人皆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善学武者,因诸此而自求之,乃所谓方略也。去病之不求深学者,亦在乎此而已。嗟乎!执孙、吴之遗言,以程人之空言,求合乎其所以教,而不求其所不可教,乃因谓之善者,亦已妄矣。

至于赵云、岳飞都引用过霍去病的名言辞让皇上赐予的华屋美宅,也足见名将与名将之间的相互认同感,怕比王郎同志的评语来得更珍贵更有说服力。至于唐诗宋词中卫霍、汉家大将、封狼居胥更是用老了的典故。

戚将军纪效新书序(王世贞):“余尝怪汉武帝时,下朝鲜,埽滇越,席卷瓯、闽、南三越,不旋踵而若承蜩然。其最难者匈奴耳,而大将军、骠骑将军以轻骑绝大漠,数得志焉。此岂尽出天幸,不至乏绝哉?而太史公传,自卤获封户外,略而不具载。意其人以文章高天下,怏怏奇数,不欲令武士见长耳。及读至帝欲以孙。吴兵法教骠骑,不肯受,曰:‘不至学古兵法,顾方略何如。’夫然后而知骠骑将军、大将军之微也。彼故长于技而短于法,即不尽出天幸,于后世何所见焉。”

《中国军事通史》之《西汉军事史》(作者:陈梧桐

霍去病不是一个长于兵家理论的将领,他甚至对此不感兴趣。《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汉武帝曾经有心教他学习《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但霍去病却说:“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霍去病也不是—个爱兵如子、能与部下同甘共苦的将领。相反,他在历史上又以“不省士”即不关心士卒的饥寒饱温而闻名。他出征之时,汉武帝曾遣太官将几十车食物送至军中,但在引军归来时,“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有时士兵粮食匮乏,甚至因饥饿而不能举手,但霍去病还在“穿域蹋鞠”,踢球健身。显而易见,霍去病不是一个完美的军事家。然而他却能够做到战无不胜,军功远远超乎那些熟知兵法又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霍去病具有超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司马迁说他“有气敢任”,即不避艰险,勇挑重担,英武果敢。从其作战记录可知,霍去病打仗有两大特点,一是敢于冒险,二是凶狠顽强。前者是说他敢于孤军深入,又经常是冲杀在前。例如,他为骠姚校尉时,居然仅率800骑兵而脱离大部队,追击数百里而与数倍于己的强敌(霍去病此战斩敌2028人。已是自己所率兵士的3倍弱,当时与之交战的匈奴军人数肯定要多于此数)。又如,元狩二年秋,霍去病将兵迎接欲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匈奴军众“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局势十分混乱。霍去病当机立断,率先“驰入”匈奴军中,“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干人”.控制了局势。由此可知《汉书·霍去病传》所记霍去病作战“常与壮骑先其大军”之言不虚。后者是说霍去病敢打硬仗、恶仗。如元狩二年第一次出征河西时,霍去病仅率骑兵1万人,孤军长驱直入.历经艰险,“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杀敌数千。回师途中又以骑兵与敌“合短兵”鏖战于皋兰山下,虽然获胜还朝,但汉军“师大率减什七”,损失过半。这场战役进行的是何等艰苦与激烈,自可想见。

其次,霍去病绝不是只有意气之勇的匹夫,而是一员既勇且谋、能够决胜千里的战将。前引霍去病“不至学古兵法”语虽不无偏颇,但从中也可约略看出他的为将之道,这即是不拘泥于习俗常规,重视战前的“方略”即谋划,同时又注意根据战场实际而随机应变。霍去病非常善于运用骑兵集团在沙漠、草原地带机动作战,他可以指挥骑兵进行短程奇袭.也可以指挥骑兵进行长距离、大规模的正面进攻,可以用骑兵打运动战,也可以用骑兵打遭遇战,表现出良好的战术素养和高超的临战指挥艺术。

再次,霍去病所率领的骑兵,无论是800人的“轻勇骑”,还是l万人、5万人的大军,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士兵。如漠北之战时,“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他们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作战勇敢,加上优良的装备,所以霍去病的部队很可能是汉军的精锐之一,战斗力远远强于“诸宿将所将士马”。此外,在霍去病的麾下,还汇集了一些投降汉朝的匈奴族校尉,他们熟知匈奴道里,可以引导汉军长驱直入而不迷失方向,还可帮助汉军取食于敌,使他们得以轻装“绝大漠”,充分发挥其机动、灵活、快速的优势,捕捉战机,创造战机。

霍去病是汉武帝亲自培养、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对霍去病的宠信,似乎超过了所有的大臣。这其中固然不乏裙带关系和私人感情的因素,而最根本的原因,却是因为霍去病具有一种强烈的忠君报国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气势。当汉武帝为霍去病建造起精美的住宅并嘱他前往察看之时,霍去病说出了“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千古名言。从某种意义上说、霍去病正是因为具有为国忘家的高尚品格,才能够屡建奇劝。

霍去病胜利根本原因

1.是国力的养成与利用。自高祖至景帝,汉朝长期积储,府库充实,是武帝变和亲为征战的前提之一。 汉武帝继位后,一改以往忍让求和的妥协政策,放弃“和亲”,***取强硬的攻势作战行动,以彻底消除匈奴侵扰。与匈奴打了十几仗,匈奴的威胁基本得到解决,汉朝还收回了被匈奴侵占的河套地区,并在边疆地区大开官田,补修长城,屯军达10万人之众。边疆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和平昌盛景象。

2.是主动进攻战略思想的确立与坚持执行。汉朝建立后,始终面对强悍匈奴的军事威胁。尽管汉初以来一直实行“和亲”政策,但无以数计的财物赠送并不能满足匈奴贵族的贪欲。文帝时,匈奴曾两次大举入侵,兵锋直逼长安,京城危急,满朝惊恐。汉武帝继位后,一改以往忍让求和的妥协政策,放弃“和亲”,***取强硬的攻势作战行动,以彻底消除匈奴侵扰。

3.是战术上大兵团突袭作战的正确运用与发挥:

1)骑兵的建设与使用。武帝时期,是中国军制史上由车骑并用向以骑兵为作战主体这一重大转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阶段。大规模使用骑兵集团,快速机动,长途奔袭,是汉军前期战胜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汉代骑兵的发展大致可以汉武帝为界划分阶段,此前是骑兵与车兵并重,此后则由骑兵完全取代车兵,进而成为汉代军队的主力兵种.

2)是突袭作战战术的运用。霍去病的作战方略可以说是对汉军战术观念的革新。他的作战可谓是迂回纵深,穿插包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对其实行毁灭性打击。两次河西会战,其所部兵马放弃辎重物资,轻装速行,就地取食,趁匈奴立足未稳的机会迅速发动主力决战。一举将其彻底歼灭,斩断匈奴右臂。所谓的就地取食,就是对匈奴后方进行抢掠,以补充军需物资。这一方略不但解决的自身的补给问题,而且最大程度的打击了匈奴的生产能力。使匈奴的经济遭到极大摧毁,从而使汉朝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确立了对匈奴的绝对优势。

匈奴之患是古代中国秦汉时期的梦魇。但经过漠南、河西、漠北3场战役匈奴之患终于基本从中国历史上消失。这次汉朝向北推进到沙漠边缘,而且占领了全部河西走廊与青海新疆部分地区,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的生存空间第一次大规模伸展,几乎夺取了匈奴两胡的全部边缘根据地。

后人对霍去病将军的仰慕和喜爱的情结,不光是对少年英雄的怀念与哀思,更重要的本质内容其实是对尚武精神的推崇与向往。所以霍去病打的战役是汉民族战争史中最为荡气回肠的,他的胜利已不单是几次对外战争的完胜,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的丰碑,整个汉民族为之骄傲,它鼓舞感召着一代一代的汉族儿女,他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更让无数性情汉子血脉贲张。正因为如此,霍去病成为了古代士人与将领共同偶像,人们竞相歌咏他、崇敬他、热爱他,自古至今延绵千年。

《骆驼祥子》的三起三落的主要内容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说 通: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先秦·刘向 撰《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

先秦 : 刘向 撰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说 通: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国中文言文 , 古文观止 , 赞美 , 写人谋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文言现象

通***字

1.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白色)

3. 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 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只,仅仅)

5. 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6.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

一词多义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用来)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

2.怀怒未发(怒气)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而:

1.挺剑而起(连词,表修饰)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3.长跪而谢之(连词,表修饰)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5.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

者:

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然:

1.虽然(这样)

2.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

虽:

1.虽千里不敢易也(***设连词,即使)

2.虽然,受地于先王(***设连词,虽然)

于:

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

与:

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2.与臣而将四矣(加)

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经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经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虽然这样。今: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合用)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10.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今:增加)

12.彗星袭月(古:扫过。今:袭击)

词类活用

且秦灭韩亡魏——————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灭稍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判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虽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为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但我们不这样翻译,其实也理解得通顺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因为主语是天子,所以伏尸和流都可以理解为使动,使百万人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

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亦免冠徒跣——————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四人

评析

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的轨迹,是本文一个鲜明的特点。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在他看来,安陵君哪敢说个“换”字,更不敢说“不”,“安陵君其许寡人”,这种命令式的口吻,既表现了他的强横无理,又表现了他对安陵君的轻蔑。不料在安陵君那里竟碰了个软钉子,因此当唐雎出使来秦,秦王便在强迫对方服从的基础上,增加了胁迫威逼的气势,“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秦王恃强凌弱,不可一世的嘴脸渐露狰狞,“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面对秦王的盛气 *** ,唐雎则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一个委婉的反诘句,既驳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也表示了对秦王强烈的轻蔑。这使本来就很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澜,读者顿生焦虑之情,为冲突的后果而担忧。

解析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 *** 、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秦王的,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拚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 *** 。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拚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赏析

《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他不畏 *** 、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乾,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对白。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开头一段是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在他看来,安陵君哪敢说个“换”字,更不敢说“不”,“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安陵君其许寡人”,著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安陵君识破,婉言拒绝。“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是面对虎狼之敌的斗争艺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陈理为据,无容置喙。“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坚决的态度,必然会使“秦王不悦”。

这时,唐雎出场,“使于秦”,系国家人民的命运于一身,深入虎穴狼窝,令读者不能不为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国的文章分三个段落来做,也是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的三个回合。唐雎如何到达秦国,怎样拜见秦王,与本文中心无关,一概略去不写,而直接写会见时的对话。

进而体会秦王与唐雎的语言,其意趣和从前也迥然不同。“秦王谓唐雎曰”之前,已经“不悦”,这时,他是压住火气说话,不像秦使者那样“简而明”,而是亦拉亦打,于委婉中露出威胁,俨然是胜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是质问。“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纯属威胁。话中句句不离“寡人”如何,还偏要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秦王的狡诈骄横之态不言自明。唐雎早已胸有成竹,并不多与之周镟。“否,非若是也”,态度沉着明朗。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做一个反问句,并以“千里”对“五百里”提出,就远比安陵君的回答更为坚定有力,不给对方一点便宜。这必然引起“秦王怫然怒”,由“不悦”到“怫然怒”。这使本来就很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澜,读者顿生焦虑之情,为冲突的后果而担忧。

第二回合是斗争的 *** ,从写作来说是全文重心,因此写得最细最详。“秦王怫然怒”一句,笼罩全段。一个小国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国暴君的盛怒,固然很难;作者如何在短短的文字中把这个场面写出来,写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也非易事。但《战国策》的作者有这本领,而且胜任愉快,把这个场面写得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人仿佛亲临其境。这一段作者分两个层次来写。第一层,秦王怒气冲冲,施以恐吓,“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称“天子”,全不把一个小国及其使者放在眼里。“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如果联系“灭韩亡魏”的背景,委实令人不寒而栗。唐雎“臣未尝闻也”一句,沉着冷静,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实际上是按兵待敌。因而这一层犹如两大浪峰中的一个浪谷。

第二层,唐雎先是反唇相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对“天子”,真是寸步不让。然后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两个判断句,断然驳掉秦王“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的诬蔑,于是条件成熟,反攻开始。先用三个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打掉秦王的气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个四字短句,像滚木擂石般对准秦王打过去,以“二人”对“百万”、“五步”对“千里”,不给他一点喘息时间,气氛之紧张,令人屏息。最后唐雎“挺剑而起”,紧紧逼住秦王,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于是精神防线完全被摧毁,只有缴械投降。

作者懂得写好唐雎这段反驳痛斥秦王台词的重要,让他来作这个回合的斗争的主角,给他大段的独白,用排比,用节奏鲜明的短句,让他激昂慷慨地大讲特讲,赋予他狂风扫地的气势,而秦王已是一败涂地了。秦王的心理活动抽不出笔墨来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没有必要写,因为秦王早已被这意外的一击打昏了,他来不及思考一下眼前发生了什么,而结局已经摆在他的面前,只有俯首就范而已。明写唐雎,突出了他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虚写秦王,也更符合这一特定情景。

第三回合写法上反过来了,虚写唐雎,因为唐雎的形象已经完成,再写反而画蛇添足从“色挠”至于“长跪而谢”,“先生坐,何至于此”,这是此时此刻秦王的所言,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还是刚才那个秦王干的。秦王先因为自己是大强国有恃无恐,误以为可以放胆作恶;后迫于眼前处境,黔驴技穷,不得已而为之,并不能改变他的本性。而且君王的架子并不能完全放下,对唐雎的恭维显然言过其实。

作者充分调动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段以烘托气氛,同时对二人的情态举止的变化略加点染,强化冲突,精心营造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让读者认识得更清楚,这是一种广泛使用而且行之有效的表达方法。同样,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衬托在很多种情况下,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把这两种有效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收到了显著效果。我们先说本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首先,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因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对比著来写两个人物。

例如写秦王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艺术上叫做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创作背景 《唐雎不辱使命》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的故事。 教学建议

一、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富有戏剧性,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时,仍应以朗读为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讲解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只需要对个别词句略加点拨,其余由同学自主思考,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朗读时应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说话人的语气。甚至可以让学生表演唐雎和秦王的这段对话,以便加深理解。

二、引导学生从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入手,由此加深学生对文言词语、句式的理解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办法。

三、在中国历史上,像唐雎这样“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有着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事迹,鼓励学生学习他们的品格。

曹司农竹虚言,其族兄自歙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也。”鬼技穷,倏然。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清代·纪昀《不怕鬼 / 曹司农竹虚言》

不怕鬼 / 曹司农竹虚言

清代 : 纪昀

展开阅读全文∨ 曹司农竹虚言,其族兄自歙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也。”鬼技穷,倏然。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 ▲ 国中文言文 , 寓言故事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宋代·欧阳修《卖油翁》

卖油翁

宋代 :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

展开阅读全文∨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国中文言文 , 哲理 , 寓言故事丐不如其乡里,明孝宗时,尝行乞于吴。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贮直之竹筒中。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曰:“吾有母在,将以遗之。”有好事者欲窥其究,迹之行。行里许,至河旁,竹树掩映,一蔽舟系柳阴下。舟虽蔽,颇洁,有老媪坐其中。丐坐地,出所贮饮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母食尽,然后他求。一日乞道上,无所得,惫甚。有沈孟渊者,哀而与之食,丐宁忍饿,终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数年,母死,丐不知所终。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未知·佚名《孝丐》

孝丐

未知 : 佚名

丐不如其乡里,明孝宗时,尝行乞于吴。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贮直之竹筒中。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曰:“吾有母在,将以遗之。”有好事者欲窥其究,迹之行。行里许,至河旁,竹树掩映,一蔽舟系柳阴下。舟虽蔽,颇洁,有老媪坐其中。丐坐地,出所贮饮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

展开阅读全文∨ 国中文言文 , 孝道 , 寓理故事

《沁园春·长沙》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骆驼祥子》的三起三落: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骗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骆驼祥子》***,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祥子所处的时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那时候世界是黑暗的、畸形的、失衡的中国旧社会,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祥子只是广大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自由,但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贫穷又剥夺了他们手头仅有的可怜的自由。

1936年,老舍的一位山东大学朋友谈起他雇佣车夫的经历与见闻:一位车夫买了“洋车”不久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最后还是受穷。当时老舍觉得该题材可以写成一部***。

新文学诞生以来,胡适、鲁迅等作家都先后写过人力车夫,但都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以俯视的姿态表达对车夫的同情,并未深入其内心和灵魂深处去体味车夫的人生。老舍因出身贫苦市民家庭,从小就与下层民众接触,对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有着较深入的了解,这一切都为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提供了材料来源。

老舍的朋友随后又说起另外一个车夫的故事,他被军队抓去了,哪知转祸为福,乘着军队转移之际牵回三匹骆驼,这便是《骆驼祥子》故事的原型。老舍决定把骆驼与车夫结合到一起,用骆驼引出主人公祥子的出场,老舍把祥子放到了自己熟悉的北平。

1936年的春夏,老舍痴迷地搜集材料,不断润色祥子的形象。山东大学闹了***,老舍辞去教职,专心地投入到《骆驼祥子》的写作中。1937年1月,***在《宇宙风》连载。

歌剧版《骆驼祥子》是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原创中国歌剧。1982年,凌子风将《骆驼祥子》***改编为**同名**。

百度百科--骆驼祥子

望诊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主要内容:

讲述了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着眼前的景物浮想联翩,想到了革命以及自由。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 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

沁园春·长沙 作者:***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扩展资料:

景物描绘角度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鹰鱼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动植物,品类齐全,充满生机。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

艺术角度

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寡情,味之必厌。”(《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思想层面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创作的秋景词《沁园春·长沙》,历来备受世人推崇,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秋之歌。该词脱尽了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其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壮阔高远的深秋境界,引领读者去感受词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从而独步诗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沁园春·长沙

《三国演义》26章的主要内容。

中医非常重视望诊,《内经》说:“望而知之谓之神”,在四诊中以望而知之为上工。望诊是医生用视觉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分泌物、排泄物、机体局部等的异常变化,进而诊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望诊主要包括望神色和望形态两个方面。

一、望神色

神色指的是病人的精神和气色。望神色包括对病人进行精神状态、面部色泽、形体动作姿态等方面的整体观察。

(一)望神

在中医学中“神”的概念比较广泛,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指的是人体的生命活力,因此望神的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从整体上望神,就要从病人的举止、动作、语言、表情、目光等方面仔细观察。

1.望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又说“目者,心使也”,所以,两目的功能状态能够反映人体脏腑精气的盛衰,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整体生命现象的状态。两目黑白分明,有光彩,目光灵活,视物清晰为有神,是脏腑精气充足的表现;两目目光呆滞,没有光彩,视物不清,运动不灵活,或浮光外露为无神,是脏腑精气不足或虚衰的表现。

两睛不转而上视,称为“戴眼”,多因正气耗竭,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2.望神情所谓的神情是指人的面部表情,面部的表情是心神的外在表现,也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之一。神情舒适安逸、轻松愉快是正气充足健康的表现;神情呆板,反应迟钝,表情沉闷是心神受损的表现。总之,人的神志清楚,思维有序,情绪正常,行为正当,是神的功能状态正常的表现;心神被扰或失养,人可表现为或神识不清,或思维混乱,或情绪偏激,或行为怪异等。

3.得神与失神

(1)得神:又叫做“有神”。临床表现为神智清楚,两眼灵活,明亮有神,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动作自如,反应灵敏。说明人体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机体功能正常、健康,如若有病,也属正气未伤,精气未衰的轻证。

(2)神气不足: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说明正气不足,精气受损,机体功能较弱。可见于轻病或疾病的恢复期或体质虚弱者

(3)失神:又叫做“无神”。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无光,呼吸气微或喘促,语言错乱,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甚至神识不清。说明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机体功能严重衰退。多见于久病重病的病人。

***神:是指危重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各种虚***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久病或重病之人本已失神,却突然出现神识清醒,精神变好,言语增多,食欲增加,想见亲人,面色无华,两颧泛红如妆。其身体的整体情况与其突然的表现变化不相符合,说明病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临床多见于病情危重的病人,常是病人临终的表现。

精神错乱:神志失常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或狂躁不安,或淡漠痴呆和卒然昏倒等,大多为反复发作,缓解期神志失常表现不明显。

(二)望气色

望气色是观察病人皮肤表面的色泽,在临床上主要是观察面部的色泽。这种诊断方法又称为“五色诊”。中医认为五脏主色,青主肝、赤主心、黄主脾、白主肺、黑主肾;而五脏又在一年中分别主旺一季,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在一年四季中,五脏五色各按其旺时而呈现,不为病色。

1.常色人体正常的气色应该是含蓄有光泽,不能全然外露。《黄帝内经》说:“赤欲如白裹朱……白欲如鹅羽……青欲如苍璧之泽……黄欲如罗裹雄黄……黑欲如重漆色”,说明五色应该是隐含在内的,如赤色应该是白里透红,**应该是白里透黄等。由于肤色上的差异及个体特征,如稍白或稍黑等,也属于正常范围。正如《医宗金鉴》所说:“五脏之色,随五行之人所见,百岁不变,故为主色。”由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所以人的肤色也会随着自然界季节、气温的变化而略有改变,如春季面色可变得稍青,夏季可变得稍红,秋季可变得稍白,冬季可变得稍黑等等,但这并不是很明显的,需要仔细观察才能鉴别出来。

2.病色因为疾病,人常有气色的改变。一般说来,青色主痛,白色主寒,黄赤色主热等。如果气色全然外露,则是久病、重病的表现。

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病人表现为面色发白,是气虚血少或阳衰寒盛使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所致。面色淡白无华,口唇色淡者,多属于血虚证或失血证;面色白者,多属阳虚证,兼有虚浮者多属阳虚水泛;面色苍白者,多属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主脾虚证、湿证。病人面色发黄,是脾虚机体失养,或湿邪内蕴,脾失健运所致。

面色萎黄者,多属脾胃气虚证;面黄虚浮者,多属于脾虚蕴湿证;面目一身皆黄者,**鲜明多属黄疸的阳黄,**晦暗多属黄疸的阴黄。

赤色:主热证,也可见戴阳证。病人表现为面色红赤,是阳热致使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或虚阳上浮所致。满面通红者,多属邪热亢盛的实热证;午后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虚火上炎的阴虚火旺证;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面红如妆者,属于阴不敛阳,虚阳上浮的戴阳证。

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病人表现为面色发青,是寒凝气滞,或瘀血内阻,或筋脉挛急使面部脉络瘀阻所致。面色淡青或黑青者,多属于寒盛、痛剧;面色和口唇青紫者,多属心气、心阳虚衰的心血瘀阻证;面色灰青,口唇青紫,肢凉脉微者,多属于心阳暴脱的真心痛证;面色青黄者,可见于肝郁脾虚证;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邪热亢盛的惊风证。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证、血瘀证。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血失温养,血行不畅所致。

面色发黑而暗淡者,多属于阳虚火衰,水寒不化,失于温煦的肾阳虚证;面色发黑而焦干者,多属阴虚火旺,机体失养的肾阴虚证;眼眶周围发黑者,多属肾虚的水饮证,或寒湿的带下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属病程较长的血瘀证。

(三)望光泽

肤色、面色荣润光泽,是脏腑精气未衰的表现;面色皮肤枯槁发暗、没有光泽,说明人体脏腑精气不足,胃气不能上荣。一般说来,新病、轻病、阳证多光明润泽,为“善色”;久病、重病、阴证多枯槁晦暗,为“恶色”。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二、望形态

望形态主要包括望形体和望姿态两个方面。

(一)望形体

1.五体五体是指筋、脉、肉、皮、骨。中医认为这些都是五脏光华外露的部位,从这些部位的变化可以判断脏腑气血的盛衰。

胖瘦:正常形体应该胖瘦适中匀称,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都是疾病状态。形体肥胖,肤色无华,精神不振者,属于“形盛气虚”,多为阳气不足;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胸廓狭窄,皮肤干枯,多见于阴血不足;大肉已消,气弱声怯,多见于精气衰竭。

筋膜:筋强有力,耐受疲劳,关节活动灵活体现了肝血充盛;相反,筋软无力,易于疲劳,关节屈伸不利是肝血不足,血不荣筋的表现。

皮毛:皮毛荣润光泽,肌腠紧密体现了肺气充足;皮毛干枯憔悴,肌腠疏松是肺气不足的表现。

骨和头发:骨骼健壮有力,身形挺拔反映了肾的精气充足,精能充髓,髓能养骨;如骨骼脆弱,或骨软无力,或身体畸形是肾精不足,失于养骨的表现。中医认为肾“其华在发”,从头发的荣枯可以反映肾气的盛衰,头发干枯无华、易折是肾精失养;头发稀疏,易于脱落,或发质干枯不荣,多为精血不足之证;突然出现片状脱发,多属血虚受风;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并有眩晕、健忘、腰膝酸软多属肾虚;头皮发痒,多屑、多脂,多属血热化燥;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甚至久不发育,多属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多见于疳积证。“齿为骨之余”,牙齿干枯、脱落也是肾气不足、肾精失养的表现。

2.望体质体质是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方面的个性素质,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身个体阴阳、气血盛衰的不同以及禀赋的差异,有助于对疾病的诊察。

体形偏于矮胖,肩宽胸厚,头圆颈粗,喜热恶凉,大便多溏。其特点是阳较弱阴偏旺,患病后易于从阴化寒。

体形偏于瘦长,肩窄胸平,头长颈细,喜凉恶热,大便多燥。其特点是阴较亏阳偏旺,患病后易于从阳化热。

体形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其特点是阴阳平衡,气血调匀,是大多数人的体质类型。

(二)望姿态

望姿态就是观察病人在行为动作方面的表现特点,如病人的坐姿、卧姿的喜恶等,病人的动静状态与机体的阴阳盛衰有密切的关系。

在疾病状态时,若病人卧位,身轻转动自如,面常向外,其证多属阳、热、实;病人身重难于转侧,面常向里,精神萎靡,其证多属阴、寒、虚;病人躺卧之时,仰面伸足,常揭去衣被,多属于热证;病人躺卧之时,蜷缩成团,喜加衣被,多属寒证;病人坐而不得卧,卧则气喘,多为水气上凌;病人坐而仰首,多是痰涎壅盛于肺;病人坐而俯首,气短懒言,多是肺虚或肾不纳气之证;病人坐而不得卧,卧则气喘,多为水气上凌。

在疾病发生时,病人常常会有一些异常动作。病人口唇、眼睑、手指、脚趾颤动,多见于外感热热极动风的前期或内伤病的气血不足,筋脉失养;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常见于热极生风的肝风内动;猝然跌倒,不醒人事,口角歪斜,半身不遂,属中风证;卒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为癫痫病;肢体软弱,行动不灵,多属痿证;循衣摸床,两手撮空,多为危重证候。

三、望头面部

(一)头部

头为精明之府,中藏脑髓,脑为髓之海,髓由精所化,肾藏精,因而,头形的变化能够反映五脏精气,尤其是肾藏精气的状况。头形的大小异常,或头形畸形多见于正值发育期的婴幼儿。小儿头顶有前后两个囟门,前囟门呈菱形状,约在生后12~18个月闭合,后囟门呈三角形状,在出生后2~4个月闭合。

小儿头颅均匀增大,颅缝开裂,面部较小,智力低下,多属于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小儿头颅狭小,头顶尖圆,颅缝早合,智力低下,多因肾精不足,颅骨发育不良;小儿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成方颅状,多属肾精不足或脾胃虚弱;囟门突起多属实证,或为温病火毒上攻,或为颅内水液停聚;囟门凹陷多属虚证病理改变的反映,如吐泻伤津,气血不足,或先天精气亏虚脑髓失充等;囟门迟闭多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佝偻病。

(二)颜面

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或压痛,常为痄腮;口眼歪斜而无半身瘫痪,患部面肌弛缓,额纹消失,眼不能闭,鼻唇沟变浅,多为风邪中络;若口眼歪斜,伴有半身不遂,属于肝阳上亢,风痰阻络的中风证;病人面部表情呈惊恐状,多见于小儿惊风、破伤风等;病人表情呈苦笑状,多见于新生儿脐风、破伤风的面肌痉挛。

(三)五官

1.眼部

(1)眼的外形

①眼胞浮肿:眼胞如卧蚕之状,是风水证的表现,为水湿过盛所致。

②眼窝凹陷:多见于伤津耗液或气血不足的病人,如吐泻较重的伤津病人,久病或重病气血虚衰的病人等。

③眼球突出:眼球突出兼喘满上气者,属肺胀;眼球突出兼颈前微肿,急躁易怒者,为瘿病。

④眼胞红肿:多属肝经风热,目眦赤烂多属肝脾湿热

(2)眼的颜色①目赤红肿:白睛发红为肺火或外感风热,两眦赤痛为心火,全目赤肿为肝经风火上攻。

②白睛发黄:白睛发黄多为黄疸,因湿热或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③目眦淡白:此多是血少不能上荣于目的表现。

④目胞色黑晦暗:多是肾精亏虚,或水寒内盛所致。

(3)眼的动态①两目直视:病人两眼固定前视、神志不清,多为脏腑精气将绝的危证。

②戴眼反折:病人两目上视,不能转动,并有项强抽搐,角弓反张,为太阳经绝证。

③睡眼露睛:多见于吐泻伤津或慢脾风的脾虚患儿。

④眼睑下垂:双眼睑下垂者,多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单眼睑下垂,多因脾气虚衰或外伤所致。

2.耳部(1)色泽改变①耳轮淡白,多属于气血亏虚。

②耳轮红肿,多属于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

③耳轮青黑,可见于阴寒内盛或有剧痛的病人。

④耳轮干枯焦黑,多属肾精亏耗的重证。

⑤耳背发红,耳根发凉,多是麻疹先兆。

(2)耳内改变:耳内流脓水为脓耳,多为肝胆湿热所致。

3.鼻部(1)鼻头或周围充血,有红色丘疹,名酒糟鼻,多属肺胃有热。

(2)鼻柱溃烂塌陷,常见于麻风病或梅毒。

(3)鼻翼煽动,多见于肺热炽盛喘息。

(4)鼻部红肿、生疮,多属胃热或血热。

4.口唇若唇色淡白,多表明病人血虚或失血,是血少不能上荣口唇所致;若唇色深红,多表明热盛于营血;若唇色青紫,多表明内有瘀血或寒凝血瘀;若口唇红肿而干,多表明体内热盛;口唇干枯皱裂,为津液已伤,多见于外感燥邪,或热炽津伤;口角流涎,多见于小儿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或见于成人中风口歪斜者;口唇糜烂,多由于脾胃蕴热上蒸。

口开不闭,多属虚证;若口张气直,只出不入,多属肺气将绝的病危表现;口闭难开,牙关紧急为口噤,多属实证,多见于肝风内动,筋脉拘急的痉病、惊风、破伤风等;上下口唇紧聚为口撮,多见于破伤风(新生儿脐风)等;口角向一侧歪斜为口僻,多见于中风病人;战栗鼓颌,口唇振动为口振,多见于正邪交争的战汗或疟疾发作等;口角抽动不止为口角掣动,多为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之象。

5.齿龈齿龈色淡白者,多是血虚不荣;齿龈红肿者,多是胃火上炎;齿龈出血红肿者,多属胃火伤络;齿龈出血微肿者,或为气虚,或为虚火伤络。

牙齿干燥,多是胃热炽盛,津液大伤;齿燥如枯骨,多是肾精枯涸,肾水不能上承所致;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多属肾虚或虚火上炎;睡中咬牙或啮齿,常见于胃中有热或有虫积。

6.咽喉咽喉红肿而痛,多属肺胃积热;红肿溃烂,有黄白腐点,为肺胃热毒壅盛;色鲜红娇嫩,疼痛不甚,多为阴虚火旺;有灰白色***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且随之又生,为肺热阴伤的白喉。

四、望排泄物

(一)痰

主要从痰涎的稀稠、颜色、咳出是否爽利等方面进行观察。

1.痰色白而清稀者,多为寒痰。

2.痰色黄而黏稠或白而黏稠者,多为热痰。

3.痰少而黏,难于排出者,多属燥痰。

4.痰白易咯量多者,多属湿痰。

5.咳吐脓血如米粥状者,多为热毒蕴肺的肺痈证。

6.痰中带血,多为热伤肺络。

(二)口水

涎为脾液,口流清涎量多者,多属脾胃虚寒;口中时吐黏涎者,多属脾胃湿热;小儿口角流涎,涎渍颐下,称为“滞颐”,多由脾虚不能摄津所致。

(三)呕吐

呕吐物清稀夹有食物,无酸臭味者,多为胃气虚寒;呕吐物色黄味苦,多属肝胆有热,胃失和降;呕吐物秽浊酸臭,多因胃热或食积所致;呕吐物为痰涎者,多为胃寒;吐血色红或色暗红,夹有食物,多由肝火犯胃,或瘀血内停。

(四)大便

主要观察大便是否成形,大便的气味、颜色及其他的夹杂物。

大便稀薄如水样,多属寒湿泄泻;大便色黄稀溏,糜烂而黏,多为肠中有湿热;大便如冻,夹有脓血,为痢疾;大便先为鲜血后为粪便,属近血;大便先为粪便后为黑褐色血,属远血。

(五)小便小便清澈而量多者,多为虚寒证;小便黄赤而量少者,多为热证;小便浑浊不清,或属湿浊,或属脾肾气虚;尿血者,多是热伤血络;尿如膏脂者为膏淋;尿中夹有砂石者为石淋。

五、望舌

望舌是中医重要的诊断方法,又称为“舌诊”,与脉诊一样同属于中医的特色诊法。望舌主要包括望舌体和舌苔两个方面。舌体是指舌的本体,舌苔则是舌体上的一层附着物。在诊断时,要求病人尽量把舌头吐出,以便观察。医生在望舌之时应注意光线是否充足,病人是否刚吃过有色食物以至染舌,伸舌姿势是否正确等,以保证对舌象判断的正确性。

中医学根据经络学说和“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把舌面分为舌尖、舌边、舌中和舌根等部位,并以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舌中心候脾胃,舌根候肾,观察五脏的病变。

(一)望舌质

望舌质主要是观察舌体的颜色和形态。

1.舌色正常的舌色应该是淡红、湿润、鲜活。

淡白舌:舌色较正常红色浅淡,主阳气虚弱的虚寒证、气血不足之证。

红舌:舌色较正常舌色为深,主里实热证、阴虚内热证。

绛舌:舌色深红,主内热深重的热入营血证、久病的阴虚火旺证。

紫舌:舌色绛紫,干枯少津,多属邪热炽盛,阴液已伤;舌色淡紫或青紫湿润,多属阴寒内盛,血脉瘀滞。舌上有紫色斑点,多为瘀血之证。

2.舌形正常的舌形应该是不胖不瘦,形体适中,转动灵活。

胖大舌:比正常舌体胖大。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者,多属脾肾阳虚,津液不化,水饮痰湿阻滞之证;舌体肿胀深红,多由心脾热盛所致。

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多属阴血亏虚;瘦薄而色淡,多属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多属阴虚火旺,津液耗伤证。

裂纹舌:舌面上有明显的裂沟,多属阴液亏损;舌裂而红绛,多属热盛伤津;舌裂而色淡白,多属血虚不荣。

齿痕:舌体边缘有牙齿的痕迹,多因舌体胖大受齿缘压迫形成。舌胖大并有齿痕,多是脾虚证;舌淡白湿润有齿痕,多属脾虚而寒湿壅盛。

舌生芒刺:舌***增大,高起如刺,摸之棘手。舌有芒刺干燥,多属热邪亢盛。舌尖有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边有芒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有芒刺,多属胃肠热盛。

3.舌态在正常情况下,舌头应该转动灵活。

强硬:舌体强硬,运动不灵活,屈伸不便,或不能转动。这种舌象见于外感病,多属热入心包或邪热炽盛;见于杂病,多属中风先兆。

痿软:舌体痿软,伸卷无力,转动不便。久病舌淡痿软,是气血俱虚;舌绛而痿,是热灼阴伤。

颤动:舌体颤抖不定,不能自主。久病舌颤,属气血两虚或阳气虚弱;外感病舌颤,多属热极生风或虚风内动之象。

歪斜:舌体偏向一侧,多是中风或中风先兆。

短缩:舌体紧缩不能伸长,多属危重证候。

(二)望舌苔舌苔是舌体上的一层附着物,中医认为是胃气上蒸而成。正常情况下,舌体上有一层薄薄的白苔,干湿适中,不滑不躁,是有胃气的表现。临床上主要从舌苔的厚薄,舌苔的颜色、润燥来判断疾病。

1.苔色

(1)白苔:表证、里证均可见白苔。薄白苔可见于外感病表证,邪未传里之时;舌淡苔白,常见于里寒证;苔白如***堆积于舌面,扪之不燥,为积粉苔,多为感受秽浊之气的瘟疫。

(2)黄苔:主热证、里证。黄苔是由于热邪熏灼所致,故主热证。一般苔色越黄,热邪越重,淡黄苔为热轻,深黄苔为热重,焦黄为热结。黄苔常与绛舌并见,主里热证。

(3)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灰苔可由白苔转化而来,也可与黄苔并见,灰苔常可发展为黑苔。灰苔而润,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灰苔干燥,多属热炽津伤,或阴伤火旺。

(4)黑苔:主里证,主热极,主寒盛。黑苔常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苔黑燥裂,甚生芒刺,多为热极津枯;苔黑而润滑,多属阳虚寒盛。

2.舌苔厚薄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属薄苔,见不到舌体的为厚苔。舌苔的厚薄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邪的轻重和病情的进退。病情较轻者,舌苔多薄;病邪传里,病情由轻转重,或内有饮食痰湿积滞者,舌苔多厚。舌苔由薄转厚,表示病情由轻转重,为病进;舌苔由厚转薄,表示病邪由内达外,病情由重转轻,为病退。

3.舌苔润燥正常的舌苔是润泽的,不湿不燥。苔面干燥,望之枯涸,扪之无津,多见于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的病证,也可见于气虚不能行津上荣的燥证。苔面水分过多,扪之滑利而湿为滑苔。舌苔由燥转润是病退好转的表现;若由润转燥,是津液被伤,热势加重的表现。

4.舌苔腐腻腻苔是舌面上覆盖一层浊而滑腻的苔垢,颗粒细腻致密,刮之难去,多见于湿浊、痰饮、食积等阳气被阴邪所抑的病变。腐苔是舌面覆盖的苔垢颗粒较大,松软而厚,形如豆渣,刮之易去,多见于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的食积、痰浊。

5.舌苔剥落舌苔的有无和消长变化,是正邪斗争互为消长的表现。舌苔骤然褪去,舌面光洁如镜,称“镜面舌”,是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表现;若舌苔剥落不全,称“花剥苔”,也属胃的气阴两伤。

6.舌苔有根无根舌苔紧贴舌面,坚敛着实,刮之难去,为有根的舌苔;相反舌苔不着实,如浮涂在舌面之上,刮之即去,则为无根的舌苔。舌苔有根,多为实证、热证,表示有胃气;舌苔无根,多为虚证、寒证,表示胃气衰。

舌诊的综合观察:在临床上,望舌应该结合舌质和舌苔的综合情况进行观察,一般说来,察舌质应重在辨脏腑的虚实;察舌苔应重在辨病邪的深浅和胃气的有无。

例如,同是薄白舌苔,若舌质淡红或舌尖红,多为外感表证;舌质白且胖大,多为虚寒证。

同是黑苔,若是舌质淡白而且湿润,多为阳虚寒盛之证;舌质苍老而干燥,多为热极津枯之证。在实际运用时需要综合观察,不可偏废。

六、望小儿指纹

这里所讲的指纹是指小儿浮露在食指掌侧前缘的络脉。医生在诊察时,用左手拇指、食指握住小儿食指的末端,以右手拇指从指端向根部推几次,用力要适中,可以使指纹更为明显。在临床上主要用于3岁以内小儿的诊断。

(一)三关定轻重

指纹在食指上的显现与分布,可分“风”、“气”、“命”三关,由指根向指尖的第一节部位是“风关”,第二节部位是“气关”,第三节部位是“命关”。指纹在风关者病轻邪浅,透气关者邪气已深入,达命关者病情更重,一直到达指甲端的称为“透关射甲”,病情尤为重笃。

(二)浮沉分表里

从指纹的浮沉辨别疾病的表里,浮现明显者多为病在表,沉隐不显者多属病在里。

(三)红紫辨寒热

正常指纹,色呈浅红,隐现于风关之内,色鲜红者,多属外感风寒表证;色紫红者,多为热证;色紫黑者,多为血络郁闭,病情危重;色淡紫者,多属虚证;色滞暗者,多属实证;色青者,多见于惊风,或多种痛证。

<<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关公知道刘备的下落后,入内告知二嫂,随即至相府,拜辞曹操。操知来意,乃悬回避牌于门。关公命收拾车马,早晚伺候;宅中所有原赐之物,尽皆留下。次日再往相府辞谢,门首又挂回避牌。关公乃往张辽家相探。

辽亦托疾不出,关公去志已决,即写书一封,辞谢曹操,将累次所受金银,封置库中,悬汉寿亭侯印于堂上,请二夫人上车。关公上赤兔马,手提青龙刀,率领旧日跟随人役,护送车仗,径出北门。

扩展资料

该回主要人物简介:

1、关羽被称为“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赤壁之战后,关羽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与曹仁之间的军事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随后水陆并进,围攻襄阳、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将前来救援的于禁打的全军覆没。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

但随后东吴孙权派遣吕蒙、陆逊袭击了关羽的后方,关羽又在与徐晃的交战中失利,最终进退失据,兵败被杀。

2、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儒林外史》通过对儒林文士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现实主义描写,绘制出一轴色彩斑斓的士林人物长卷。它以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为中心,站在俯视整个封建文化的高度,对科举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深刻的剖析,既是一部儒林丑史,又是一部儒林痛史。不仅如此,作者还提出了儒林群体的命运这一历史的课题,孜孜不倦地探求儒林的真正出路。因此***的思想内容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二是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

首先是通过三类否定性的人物形象,全面批判了科举制度弊端和功名富贵观念。

1. 第一类是儒生形象,这类人物最具典型意义,也写得最为成功。其中有热衷功名、利禄熏心的腐儒,如周进、范进,他们老实平庸,懦弱猥琐,思想麻木之极,知识贫乏之极,一生匍匐于科举制下,精神也受其毒害和摧残;有虔诚相信八股举业和封建礼教而自害害人、中毒毒人的迂儒,如马二先生、王玉辉,一个视举业为神圣不可侵犯,诚心诚意地四处宣扬举业至上,一个真心笃信礼教,自觉以礼律己,他们既是封建思想的传播者,更是受害者;还有原本纯朴善良却被八股制腐蚀而最终蜕化变质的陋儒,如匡超人、牛浦郎,他们精神堕落、道德败坏、廉耻丧尽,正是功名富贵的颓风熏染的结果。

2. 第二类是官绅形象。他们是科举制度的直接产物,出仕则大多为贪官污吏,处乡则大多为土豪劣绅,成为政治***的根源。前者如王惠、汤奉,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压榨百姓,贪婪成性,作威作福;后者如严贡生、张静斋,通过科举特权,交通官府,鱼肉乡邻,横行霸道,无恶不作。这样,作者就把科场批判与官场批判、政治批判结合起来,既在更深层次上揭露科举制度的***,又提高了全书的思想价值。

3. 第三类是名士形象。他们苦苦谋求的是“异路功名”的终南捷径,实为科举制度的派生物。这些人不走八股正途,貌似风雅,实际上不过是一些闲得无聊的纨绔子弟,名落孙山的科场士子,搔首弄姿的斗方诗人,招摇撞骗的帮闲篾片,他们装腔作势,攀附权贵,在骨子里对功名富贵依然念念不忘。作者通过湖州莺脰湖盛会、杭州西湖诗会、南京莫愁湖高会几次集中亮相,揭露了这些***名士的***丑态和肮脏灵魂。

上述三类形象,恰如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所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可见,八股取士制度构成了牢笼一代文人的巨大厄运,功名富贵观念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世风的颓败,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深思索。

其次是通过三类肯定性的人物形象,来寄托作者的理想,反映他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

1. 第一类是带有某种叛逆精神的杜少卿和沈琼枝。杜少卿寓有作者的影子,是一个既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度的人物。他鄙薄功名,蔑视权贵;对某些封建礼俗提出大胆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尊重女性,要求个性解放。在他身上有比较多的离经叛道的味道。沈琼枝是一个具有某些新因素的奇女子形象,她敢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敢于同封建势力做坚决斗争,不慕财富,不惧官府,力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努力维护妇女的独立人格,闪耀出叛逆思想的光芒。这两个人身上,已初步具有了民主主义思想的光彩。

2. 第二类是真儒名贤形象,如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等。他们均看重文行出处,淡泊功名利禄,追求合理的道德操守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表现出浓厚的原始儒学精神。同时他们又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真正代表着作者的社会理想。作为全书核心***的祭祀泰伯祠,就是他们企图通过复古手段来挽回世道人心、以传统礼乐来改造现实社会的写照。但这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贤人君子也最终难免“风流云散”。

3. 第三类是市井奇人形象,有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这四位奇人不受功名富贵羁绊,不受礼法名教束缚,傲骨嶙峋,安贫乐道,既自食其力,又文***风流,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出尊重自我人格、疏离政治功利、要求个性自由发展这样一些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萌芽。但这些市井细民却又被抹上文人、儒者的色彩,赋予了“琴棋书画”的雅兴,这实际上是作者心造的幻影,是作者为新一代读书士子设计的人生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