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青天不可欺 未曾动念已先知,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04 0
  1. 三言二拍名句
  2. 三言二拍中性描写白话文
  3. 三言二拍指的是哪三言哪二拍?
  4. 桃园一梦1.1关张死了好还是活着好
  5. 《如何坐禅》
  6. 恶人有恶报文言文
  7. 其实,以下几件事,会“违背”天意,再怎么样也不能做
  8. 前世做了什么这辈子总遇上坏人?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立刻就报”这句话出自《缨络经·有行无行品》。《缨珞经》,全名《菩萨璎珞本业经》。律藏可粗分为大、小乘律;小乘律讲七众别解脱戒,大乘律则主张菩萨戒的重要。

本经属大乘律典,内容为释迦佛说明凡夫修行到证佛果所有修证次第,分为菩萨五级五十二阶位的过程,以及菩萨戒的内容。

《缨络经》是以十波罗夷为摄律仪戒,以八万四千法门为摄善法戒,以慈悲喜舍化及一切众生皆得安乐为摄众生戒,在《璎珞经》里称此三聚净戒是“三受门”,指出这三受门是菩萨一切戒的根本。

湛湛青天不可欺 未曾动念已先知,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扩展资料

佛教据记载早在秦朝时就掺入中国,那时的秦朝对于佛教的到来还是处于抵触状态,到了东汉末年开始盛行。在佛经大全中能保留到现在的***甚是珍贵。《楞严经》众所周知,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

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

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於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於圣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

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百度百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百度百科——缨络经

三言二拍名句

湛湛青天

渟膏湛碧

浮湛连蹇

神湛骨寒

湛恩汪濊

湛湛青天

读音:zhàn

zhàn

qīng

tīan

解释:湛湛:厚重的样子。比喻正义和公正。

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若没些儿圣灵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拓展阅读:

◆再听上边阎王爷说道:“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作事吾先知;善恶到头总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来!先将头一案带上来。(14清·***·小五义(上))

◆劝人莫设虚言誓,湛湛青天在上头。(13明·***·今古奇观(下))

◆正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劝君莫把欺心使,湛湛青天不可欺。(13明·***·醒世恒言(上))

◆西伯侯千岁以仁义而化万民,行人让路,道不拾遗,夜无犬吠,万民而受安康,湛湛青天,朗朗舜日。好好拿出银子,算还明白,放你去;若是迟延,送你到西岐,见上大夫散宜生老爷,那时悔之晚矣。(13明·***·封神演义(上))

三言二拍中性描写白话文

《喻世明言》经典句子:

1. 贫家百亊百难做,富家差得鬼推磨。(卷四)

2. 兔演巷中担病害,闲云庵里偿冤债。(卷四)

3. 古今仁义包天地,只在人心方寸间。(卷七)

4. 古人结交惟结心,今人结交惟结面。(卷八)

5. 恩爱莫忘今夜好,风光不减少年时。(卷十)

6. 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卷十三)

7. 世人开口说神仙,眼见何人上九天?(卷十三)

8. 五龙蛰法前人少,八卦神机后学求。(卷十四)

9. 闲向书斋阅古今,偶逢奇亊感人心。(卷四十)

《警世通言》经典句子:

1、彩云易做,皓月难圆。

选自冯梦龙《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皓月:明月。大意彩云容易飘散,明月难于常圆。

2、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

大意对于树木来说,它的根是最重要的,对于水来说,源头是最重要的。引申义是:每一样东西,它的存在必有它的根基,没有了根基,便会很快消亡。

3、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大意作为男子汉,没有实现叱咤风云的远大理想,白白的长了一副好身体啊。

4、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大意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5、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大意他人的评价,诋毁、诽谤与赞誉、荣耀都是身外之物,若过于在乎,就是对心的惊扰了。真正的是非不在当下,待时间长久自然分晓。

6、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我们何时会皱眉?遇到困难会皱眉,遇到烦恼会皱眉,要做对不起人的事而犹豫时,也会皱眉。一辈子不要做对不起人的事,世上就不会有恨自己的人。

7、野花不种年年有,烦恼无根日日生

大意野花就算是不去撒种每年都会生长,烦恼没有根但每天也都会有的,虽然野花我们无法消除,但烦恼我们是可以避免的!

8、蛾眉本是婵娟刃,杀尽风流世上人

指贪恋女色会损害健康危及生命。 蛾眉:美女细长而弯弯的眉毛,借指美女。 通常写作娥眉。蝉娟:美好、漂亮。风流 人:这里指行为放荡、贪恋女色的男子。

9、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一时之失意而坠其志。

大意不可以因为一时间的得意而过于高兴和称赞自己的才能,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二自甘堕落和失去自己的志气。

10、生前个个说恩深,死后***欲扇坟。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夫妻之间在生前都说恩爱一生、白头到老,结果一方死了之后,另一方巴不得立刻改嫁或者娶新老婆,这就是所谓的画老虎画出外貌很简单,但要把老虎的骨骼画出来就很难,了解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很简单,但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很困难。

《醒世恒言》经典句子:

1 .铁怕落炉,人怕落套。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套:圈套。这两句大意是:铁怕落入熔炉,人怕落入圈套。这是两句俗语,以铁落炉会被熔化为比喻,说明人落入圈套会遭暗算的道理,劝世人要处处谨慎,严防不测,以免落入圈套。

2.天下无有不散筵席。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本句大意是:天下任何筵席都没有不散的。即使再热闹、再盛大的筵席。最后也有终结的时候。任何热闹的场面,隆重的聚合都不会太久,事情都会有个结束。《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与此义同。本句多用于说明席终人散势在必然,不必过于留恋,过于感伤。

3.得闭口时须闭口,得放手时须放手。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得:能够。这两句大意是:能够不说话的时候就不要再说话,能够住手的时候就要住手。人说话要注意时机,注意场合,不该说时就不要说,即使有理时也应当适可而止,不能过分。办事处人也要留有余地,即令有理有势,也不能太过太绝。俗云“得饶人处且饶人”、“得休便休”,都有这样的意思。

4.无巧不成话。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引俗语。话:指“话本”,即说书人所讲的故事。本句大意是:没有一系列的巧合,编不成话本中的故事。这句后世又常写作“无巧不成书”、“不巧不成书”等,原义是说话本、***中的故事,大多是虚构的,全靠一系列时奇遇、巧合演绎成各种故事情节。除了可用其原义外,更多的情况是引用这句话形容生活中偶然巧合的***。

5.眼孔浅时无大量,心田偏处有奸谋。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这两句大意是:目光短浅时便没有大的肚量,内心不正时就会有奸诈。这两句都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前句告诉人们,目光短浅的人必然气度窄狭,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得失;后句告诉人们,心术不正就会搞阴谋去暗算别人。可用以知人论世。

6.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来。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这两句大意是:富贵本来就没有根,不是固定地专属于某些人的,富贵都是从勤苦努力、艰苦奋斗中得来的。普通的语言,说明了深刻的道理。可用于劝勉人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发家致富,靠施舍、靠继承、靠其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富贵,都是不牢固的,也可用以赞美勤俭致富的人。

7.不共春风斗百芳,自甘篱落傲秋霜。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篱落:篱笆。这两句大意是:菊花不在春风中与百花斗艳争芳,甘愿僻居篱笆边傲对秋霜。宋凡刘蒙泉说:“凡花皆以春盛,而实皆以秋成,菊独以秋风悦茂于风霜摇落之时。”不争名,不求知,不趋炎,不附势,傲霜抗寒,独吐芳香,这就是菊花不同等凡的性格,故苏洵誉菊为“霜中英”,世人将菊和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两句既是菊颂,也是对具有秋菊性格的人的赞词。

《初刻拍案惊奇》经典句子:

1.命若穷,掘着黄金化作铜;命若富,拾着白纸变成布。

2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3.万事分已定,浮生空白忙。

4.造化小儿无定据。翻来覆去。倒横直竖。眼见都如许。

5.少所见,多所怪。

《二刻拍案惊奇》经典句子:

1.自道神鬼莫测,岂知天理难容。

2.此不共戴天之仇,儿誓不与俱生人世。

三言二拍指的是哪三言哪二拍?

三言二拍分别指的是由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由凌蒙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因此三言二拍的中性描写白话文如下:

《喻世明言》

贫家百事百难做,富家差得鬼推磨。(卷四)

兔演巷中担病害,闲云庵里偿冤债。(卷四)

《警世通言》

彩云易做,皓月难圆。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醒世恒言》

铁怕落炉,?人怕落套。

天下无有不散筵席。

得闭口时须闭口,得放手时须放手。

无巧不成话。

《初刻拍案惊奇》

命若穷,掘着黄金化作铜;命若富,拾着白纸变成布。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二刻拍案惊奇》

自道神鬼莫测,岂知天理难容。

此不共戴天之仇,儿誓不与俱生人世。

桃园一梦1.1关张死了好还是活着好

三言二拍分别指的是由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由凌蒙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因此三言二拍的中性描写白话文如下:

《喻世明言》

贫家百事百难做,富家差得鬼推磨。(卷四)

兔演巷中担病害,闲云庵里偿冤债。(卷四)

《警世通言》

彩云易做,皓月难圆。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醒世恒言》

铁怕落炉,?人怕落套。

天下无有不散筵席。

得闭口时须闭口,得放手时须放手。

无巧不成话。

《初刻拍案惊奇》

命若穷,掘着黄金化作铜;命若富,拾着白纸变成布。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二刻拍案惊奇》

自道神鬼莫测,岂知天理难容。

此不共戴天之仇,儿誓不与俱生人世。

《如何坐禅》

劝世歌有很多,以下提供几个:

憨山***劝世歌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弓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谄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盅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朗闹,富贵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志公万空歌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世总是空,

天也空来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口也空来月也空,来来往往有何功?

田也空来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来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来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官也空来职也空,数尽孽障恨无穷!

大藏经中空是色,般若经中色是空。

朝走西来暮走东,人生恰似***花蜂,

***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世人枉费用心机,天理昭彰不可欺,

任你通盘都打算,有余殃庆总难移。

尽归善报无相负,尽归恶报谁便宜?

见善则迁由自主,转祸为福亦随时。

若犹时刻想为恶,此念初萌天必知,

报应分毫终不爽,只争来早与来迟。

夜深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

从头仔细思量看,便是南柯一梦中。

前贤醒世杂咏

举头三尺有神明,毫发难欺莫乱行,

常对苍苍怀怵惕,良心天理要公平。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居心诚实是根基,一事虚时百事疑,

到底虚言终削福,明明天道总难欺。

阴谋暗算害人家,天眼分明自不花,

祸到身来方懊悔,始知前日念头差。

世事如棋转眼更,痴人何用苦纷争,

今朝末识明朝事,铁面阎罗不徇情。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

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及早回头莫稍迟,光阴闪电白驹驰,

放开双眼青云里,看你横行到几时。

一船西去一船东,顺逆风波势不同,

寄语顺风船上客,明朝未必是东风。

劝世歌

回头好,回头好,世事将来一笔扫。

红尘堆里任他忙,我心清静无烦恼。

终日贪,何日了,只恨家中财帛少。

无常到,没大小,不用金银不用宝。

不分富贵与王侯,年年多少埋荒草。

看看红日落西山,不觉鸡鸣天又晓。

急回头,莫说早,小小孩童易得老。

财高北半富千箱,孽障随身何时了。

劝世人,回头好,持斋念佛随身宝。

看来名利一场空,不如修心念佛好。

孝顺父母篇

父母恩情深似海 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儿育女循环理 世代相传自古今

为人子女要孝顺 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贫才能出孝子 鸟兽尚知哺乳恩

父子原是骨肉亲 爹娘不敬敬何人

养育之恩不图报 望子成龙白费心

夫妇好合篇

男子休嫌妻貌丑 妇人不怨夫家贫

贫穷富贵皆由命 夫妇相处要真诚

刚柔相济两相安 和气家中少祸端

同甘共苦好度日 清寒亦觉有温暖

夫妻本是前世缘 珍惜短促好时光

夫妇如滨户尊敬 百年连理实非易

姑嫂和睦篇

妇人口舌须提防 枕边是非起祸殃

姑嫂不和家必败 公婆恼怒暗心伤

做人姑嫂要善良 家丑不可对外扬

姑嫂之间要礼让 且莫小事争短长

细察是非防口舌 三从四德不可忘

先圣先贤作教训 妇道守口莫伤人

兄弟相爱篇

兄弟本是同根生 莫因小事起争论

手足之情诚可贵 万事皆念骨肉亲

人生难得兄弟爱 同心协力变成金

谦让尊敬情意长 天伦之乐喜洋洋

为人当效孔让梨 桃园结义刘关张

上山打虎亲兄弟 历代相传美名留

朋友信义篇

朋友相交宜谨慎 狼群狗党莫相亲

休因酒肉为知己 急难不扶反笑贫

结交朋友应信实 日久才能知人心

患难之时相爱顾 萍水相逢难知情

锦上添花***有 雪中送炭世间无

四海之内皆兄弟 留心择友益无穷

劝人劝俭篇

苦尽甘来是古训 莫为偷闲误自身

克勤克俭是美德 懒惰成性人唾弃

为人当惜好光阴 勤能补拙是例证

信实待***看重 自欺欺人事无成

求人像吞三寸剑 勤俭节用莫求人

家中虽有万贯财 不知节俭亦枉然

志公禅师劝世歌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杳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来来往往有何功。

田也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公。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职也空,官也空,数尽罪业恨无穷。

大藏经中空是色,般若经中色是空。

朝走西,暮走东,人生恰似***蜜蜂。

***得百花成蜜后,一场辛苦一场空。

夜静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

从头仔细想一想,便是南柯一梦中。

不信但看桃李树,花开能有几日红。

直饶做到公卿相,死后还归泥土中。

身归土,气随风,一片顽皮裹臭脓。

败坏不如猪狗相,何不当初向志公。

生有一,死有二,休向人前跨伶俐。

在生置下万顷田,死后只得三步地。

宽八尺,长丈二,仔细思量真个是。

若人死后带地去,志公与你写书契。

劝世歌

人生来世上,百年一瞬间。

珍惜我生命,善待每一天。

常读圣贤书,修身弥自坚。

宠辱莫挂心,甘辛视等闲

为官要清廉,为民要勤俭;

为商要诚信,为师要垂范。

莫要讲虚荣,面子值几钱;

莫生妒嫉心,人长我有短;

莫与人攀比,攀比自寻烦;

儿孙自有福,操心为那般;

交友要坦诚,处世须达观;

见利莫伸手,不贪无义钱;

粗茶与淡饭,无欲才心安;

知足心常乐,宁静方致远。

德清禅师之醒世歌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从来强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原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生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人纵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嗔坠地狱,公平正直进天堂。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种和气二陈汤。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休得争强来门胜,百年浑同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劝世歌 — 不知足歌

心不明来点何灯?意不明来颂何经?

大斗小秤吃何素?不孝父母斋何僧?

妙药难医冤业病,横财不富命穷人。

利己害人促寿短,积善修行裕子孙。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暗中阴劣分明有,远在儿孙近在身。

开口就谈人过短,自短何曾说于人?

生事事生君莫怨,害***害汝休缜。

欺心折尽平生福,因果报应不晓人。

不知足歌

终日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便思衣。

衣食两般俱丰足,房中又少美貌妻。

娶下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

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不支。

置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五品犹嫌少,四品三品仍嫌低。

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慕称王作帝时。

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无死期。

总总妄想无止境,一棺长盖抱恨归。

恶人有恶报文言

分享到:一. 如何坐禅? 一般人大都以为禅的修练,一定要如老僧入定,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参禅”。其实,六祖***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禅,是不能从坐卧之相去计较的。你会禅,则行住坐卧,搬柴运水,乃至扬眉瞬目,一举一动,都可以顿悟,都可以见性。因此,参禅求道重在觉悟真心本性。参禅虽然不一定要打坐,但是对初学者而言,坐禅仍是参禅的重要入门。如何坐禅?首先应该了解各种坐禅的方法与常识:1要独坐静室:初学者参禅打坐,最怕干扰,因此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而且室内空气要流通,冷热要适中,光线要柔和,因为光线太亮了不容易安心,太暗则容易昏沉。2要盘腿结印:盘腿是禅坐很重要的一环,因为不盘腿,精神则不易集中。盘腿分为单盘及双盘。初学者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亦可,或将两***叉而坐,或挂腿均可。腿盘好了,双手抄手结印放在肚脐下,可使气血通畅。3要宽衣松带:坐禅时,衣著以宽松、舒适为宜,尽量避免穿著西装、牛仔裤、窄裙等紧身衣裤,手表、眼镜、腰带等束缚身体的物件,都要松开或去除,使身体松弛,且不妨碍血液循环。4要摇身搓手:上座后,可以轻轻摇动身体,使身体保持在平稳舒适的姿势。两手可以交互摩擦,以提振精神。参禅不但要用心,还要用力,因为参禅打坐不是休息,不是睡眠,是用心用力参究真理。5要裹膝周全:坐禅时,可用毯子包裹膝盖,使其暖和,以防风寒入侵关节。6要平胸直脊:禅坐时,胸部要平正,背脊要直挺,不可弯腰驼背。坐垫要松软,厚薄随人而异,以能坐得四平八稳即可。背部不可倚靠他物,以免阻碍气血畅通。7要出气和顺:调息是修定的入门方法,初学者依“毗卢七支坐法”做好调身的基础后,紧接著就是调息。息就是呼吸。一呼一吸,出气入气要均匀和顺;气息未调,不宜坐禅,唯有气息和顺舒畅,心境才能平静安稳。8要看心不分:就是要看在自己的心,让心系于话头上,不要让心亡失了。如《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此外,初学者还须注意以下事项:1要名师指导:参禅打坐,如果没有名师指导,盲修瞎练,容易出差错。2要自我察觉:禅,完全要靠自己洞察心机,靠自己当下承当。因此参禅要有大善根、大信心、大疑情、大奋志。3要虚心无求:我们的心如果能谦虚无求,犹如“朗朗晴空,不著一物”,则容易与禅相应。4要把持中道: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因此坐禅要能不著心、不著境、不著动、不著妄。也就是要保持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不落于好坏、是非、善、有无的两边。禅是健康之道,禅的功用可以开阔心胸、坚定毅力、启发智能、调和精神、净化陋习、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链心志、理解提起、记忆清晰,尤其禅能令我们认识自己,所谓明心见性、悟道归源也。参禅的利益固然很多,但是有的人参禅打坐不得要领,有时候容易“走火入魔”,走火入魔的原因有下列几点:◆贪图神通:参禅打坐,不能贪图神通;禅定虽然可以引发神通,但是神通必须建立在慈悲心和守持戒法上。如果没有慈悲心,不能持守戒法,便容易著魔。◆自我闭塞:禅是洒脱、幽默、风趣,禅是非常活泼、开阔的。因此参禅的人不能自我闭塞,不能自我束缚;想不开、想不通,便容易走火入魔。◆邪知邪见:参禅旨在开发真如佛性,是为了要彻悟本来面目,为了明心见性、了脱生死、成佛作祖。但是有的人参禅是为了妄求神通,以此自我炫耀,甚至打击别人,这种知见上的错误,容易走火入魔。◆妄动散乱:参禅是为了调伏妄心,是为了找回自己的真心。但是有的人心定不下来,老是妄动、散乱,愈是参禅,愈妄想;愈打坐,愈烦恼。如此不但容易走火入魔,而且还会退失道心。因此,参禅打坐还未进入“定”境的时候,不妨辅以“五停心观”来治心:◆用不净观对治贪欲。不净观是指观想自他肉体的肮脏、龌龊,以对治贪欲烦恼的观法。◆用慈悲观对治嗔恨。慈悲观是多嗔众生观想由拔苦予乐而得到的真正快乐,以对治嗔恚的观法。◆用因缘观对治愚痴。愚痴的人就是因为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著;如果懂得因缘法,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能。◆用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心妄想纷飞,透过数息观,也就是数我们的出入息,让心系于一呼一吸,不但能够使呼吸慢慢均匀,而且能使妄心不再散乱,进而获致轻安。◆用念佛观对治业障。念佛观就是念佛的相好光明、功德巍巍、空寂无为,以对治业障的观法。以五停心观为禅修的基础,当修行一段时日后,可以透过“九住心”,勘验自己修行的进度。◆内住:参禅打坐时,最初系心一境,使心住于内,不外散乱。◆等住:最初所系缚的心,其性粗动,不能使它等住遍住,所以当心念对外在的对象起作用时,即于所缘的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令心遍住微细。◆安住:心虽然摄持令内住、等住,但是仍然还会有失念、散乱的时候,所以当心一外散,立即察觉,摄心还住于所缘中。◆近住:此时心已能做到不起妄念,心念不向外散失。因为妄念将起,就能预先觉知,先将它制伏,不令此心远住于外,称为近住。◆调顺:深知禅定的功德殊胜,了知色、声、香、味、触及贪、嗔、痴、男、女等十相是使心散乱的过患,因此,能将心调伏,不使流散。◆寂静:以内心的安定功德,止息能令心扰动的恶寻思及随烦恼,使心调伏,不再流散。◆最极寂静:由于失念的缘故,前面所说的各种不正寻思及随烦恼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能不忍受,立即除遣断灭。◆专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而定力得以相续。◆等持:由于数数修习的因缘,功夫纯熟,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能安住、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此外,临济禅师的“四料简”指出参禅打坐有四个程序:◆夺心不夺境:忘记自己,但没有忘记外境。◆夺境不夺人:泯灭外境,但没有忘失自我。◆人境两俱夺:人与境皆忘。◆人境俱不夺:人境俱不泯,道不离世间。无论“九住心”或“四料简”,禅者都可以依此测试自己,检验自己究竟到达那一个阶段。禅者在修学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不一样的境界,因此过去禅宗有所谓“破三关”:◆初关:要能超凡入圣。◆重关:要能入圣回凡。也就是净土宗所说的乘愿再来,广度众生。◆牢关:凡圣俱泯。就是不著有,不著空,空有一如,一切都在平等之中。参禅打坐,如同人在山中,山在眼中,此中有分别,但是又无分别。参禅又如人在山顶,山在脚下,是我登山,是山登我?此中有高低,又无高低。所以,看起来禅只是一个打坐,可是这一坐并不简单。这一坐,三千大千世界无边的法界,就在我这一坐;这一坐,凡圣俱泯,人我双忘,身心脱落,彷佛回归自己本家一般,安然的稳坐于自己的法性之座,和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遨游于法界性海之中,那真是无比自在的解脱境界!二. 如何知心如幻? 每一个人每天百般的忙碌,总是为身体而忙,甚至为别人而忙,却很少想到要修心养性,要为自己的心来忙。在佛经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位大富翁,生平悭吝,既不修身,又不修心。他娶了四个夫人:大夫人年老色衰,糟糠之妻,最不受大富翁的喜爱;二夫人擅于理家,平日操持家务,当初在穷困的时候,很是相爱,但是到了富贵时就渐渐忘记;三夫人年轻又有魅力,使这富翁相会欢喜,别离忧愁;最心爱的是四夫人,年轻貌美,与富翁终日恩恩爱爱,从不离开。有一天,大富翁身染重病,即将死亡,他想到自己万贯家财,妻妾儿女这么多,如果就这么一个人寂寞的死去,实在有点不甘心。于是在临终前,向最心爱的四夫人说:“四夫人!我平常待你最好,时刻不能和你离开,现在医生说我的生命已经维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个人死了多孤单寂寞。我请求你陪我一道儿死好吗?”四夫人一听,花容失色,大惊道:“你怎么会这么想?你年纪大了,死是当然的,我年纪这么轻,怎么能死?你对三夫人也不错,何不叫三夫人陪你去?”大富翁无可奈何,只得把三夫人请来,三夫人一听,吓得直发抖,连忙道:“这是不行的,我还年轻貌美,你去世了,我还可以再嫁他人,你何不叫二夫人陪你?”大富翁很失望,只有把二夫人找来,二夫人一听,连忙摇手说:“不能!不能!我怎能陪你死呢?这个家平日都是我在操持家务,我死了,这个家由谁来理呢?况且你过世以后,我还要替你举行丧礼。为了夫妻的感情,我会送你一程到山头,但是我不能与你一同去死。你还是找大夫人吧!”富翁没有办法,只得把他平时记不得的大夫人叫到床前,对大夫人说道:“大夫人!真对不起你,我过去对你太冷落了。但我现在一个人死去,在黄泉路上一个伴也没有,你肯随我一道儿死吗?”大夫人听后,非但不惊慌,而且很庄重的回答道:“嫁夫随夫,现在夫君要去世了,做妻子的我们,怎么好还活著,不如就跟你一起死去比较好。”富翁一听,感叹地说道:“唉!过去我都不知道你对我这么忠心,把你忘了。我对四夫人、三夫人爱护得比命还重要,二夫人我待她也不薄,到今天他们忘恩负义,当我要死的时候,竟然狠心离开我,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没有重视你,你倒反而愿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负你了,为 什么我不早些对你好呢?”这个故事中,从未离开的四夫人就是指我们的身体,平常我们为了这个身体,给它化妆、营养、运动,种种的爱护、照顾,但是,到了百年以后,这身体就不是我们的了。要再改嫁的三夫人指的就是会喜离忧的财富。平常我们也是多方积聚金钱,不肯舍离。但是当人死去的时候,再多的财富也带不去,最终还是要让给别人。要照顾家庭的二夫人就是指那些穷困时才思念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在世间未完的事还很多,当人去世时,顶多在送葬的行列中走一程。从未获重视的大夫人就是我们的心。平常最不知照顾,可是,人生百年之后,“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能带走的,只有我们的心。心是生死的根本,心也是成佛作祖的力量。心有真心,有幻心,我们要“知心如幻”,真心才会现前。真心就是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现在医学发达,有的人心脏有了毛病,可以换心。医学上的换心,换的是肉团心,现在我们所讲的,不是心脏的心,是我们每一个人,***本具,个个不无,随我们五趣流转、六道轮回、天上人间到处来去的这个心。我们上天堂也是这个心,下地狱也是这个心。所以,我们要换心,主要就是把我们恶的心换成善的心,把坏的心换成好的心,把***的心换成真的心,把非的心换成是的心,把染的心换成净的心,把小的心换成大的心,把恨的心换成爱的心,把愚痴的心换成智能的心。不能“知心如幻”,就不能把幻心换成真心。心是我们自己的,可是,我们又何尝能懂得自己的心呢?在佛经里,佛陀以种种譬喻形容我们的心,今列举十种来说明:◆心如猿猴难控制:古人以“心猿意马”来形容心,心就像活泼浮躁的猿猴,生性好动,活蹦乱跳于林木之间,片刻无法静止。◆心如电光刹那间:我们的心好像石火电光,迅速无比,动念之间,驰骋宇宙,毫无障碍。◆心如野鹿逐声色:野鹿在荒野上奔跑,饥渴了,便四处追寻草原。我们的心就像野鹿一样,难以抗拒五欲六尘的诱惑,终日汲汲营营于声色犬马。◆心如盗贼劫功德:我们的身体如同一座村庄,五根是门户,而心就是这个村庄的盗贼,窃取我们的善事功德。如果我们能驯服心中的盗贼,使它归化柔顺,便能做心的主人,长养无上的功德。◆心如冤家身受苦:心是我们的冤家仇敌,专门替我们制造烦恼,使我们受种种的痛苦煎熬。所以,有一首诗说:“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心如僮仆诸恼使:心好象是我们的书僮、仆人,受到客尘的驱使,向外攀缘,产生种种烦恼,这些烦恼都能蒙敝我们的智能,束缚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不得自在。◆心如国王能行令:心是身体的国王,能够指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产生感官认知的种种作用。所以,眼耳鼻舌身都是听心的命令在执行任务。◆心如泉水流不尽:心好像泉水的源流,有泉源的地方,泉水涓涓流不尽。心里的智能泉源,具有无限潜能,蕴藏无尽的宝藏,如果我们能有效的运用,永远也不虞匮乏。◆心如画师描彩绘:《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如善画的画家,能够描绘种种的图画来。心中希圣求贤,自然浮现圣贤的面貌;心如凶神恶煞,面容便如魔鬼罗刹一般的狰狞,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相随心生”,就是此意。◆心如虚空大无边:我们的心好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心“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常新”。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我们的心一生,诸法跟著生起;“心灭则种种法灭”,心一灭,万法跟著幻灭。因此,我们的痛苦或快乐,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我们的心自己招感的。说到知心如幻,主要的,就是要我们莫以肉团心为心,莫以喜怒哀乐为心,莫以见闻觉知为心,莫以贤愚利钝为心。我们不要以为心脏、肉团心是我们的心,喜怒哀乐是我们的心,见闻觉知是我们的心,好坏智愚是我们的心。其实,这都是幻心,不是真心。所谓真心,如《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甚至于我们所造的罪业,在有为法的相上而言,罪业是存在的,但是,如果从真心本性上来说,罪业是空性的,妄心如果一灭,罪也就没有了。所以,有一首偈语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如果你用无心证悟了自心本性,心的本体本来就是清净的,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因此你修行也没有增加功德,不修行也没有减少 什么。《五苦章句经》说:“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我们的一念心中,具足十法界。从佛、菩萨、缘觉、声闻等四圣,到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凡。我们的心时而佛祖、菩萨、天堂,时而地狱、饿鬼、畜生,一天当中不知在十法界中来去多少回。你发了慈悲心、菩提心,那不就是佛心吗?不就是菩萨心吗?你想布施,你想为人服务,那不就是天人的心吗?你起了贪、嗔、愚痴,想算计人,想、害人的心,不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吗?所以,在我们的一心之中具足十法界。以天台家的说法,十法界中,每一界都有十如是,所谓“百界千如”,因此往往在一念之间,一念三千,如果不能知心如幻,就找不到真心了。为 什么真心难找?主要的是,有的人“骑牛觅牛”,骑在牛身上,却忘记了牛在那里。或是“刻舟求剑”,船在大海里前进,一不小心,剑掉到海里去了,他在船上划个记号,要待有空再找;剑在此处掉入海里,却到彼处去找,怎么找得到剑呢?“镜里寻头”,在镜子里面找头,镜子里面的头怎么是我的呢?“水里捞月”,水里的月亮,你怎么捞得起来呢?所以,不要被表相所迷,被外境所迷,要知道,真实的月亮在那里,真实的头在那里。我们的心,对于爱嗔、是非,是没有标准的。所以,知心如幻,爱嗔那里有标准?因此,经云“三际求心心不见”,亦即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两眼看前眼不见”,两个眼睛看着前面,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睛。“画宝寻宝宝不见,风花雪月却常见”,就是说我们不能认识自己的真心,反被***心、幻心所迷惑。所以,《华严经》说:“大海之水可饮尽,刹那心念可数知,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境界。”佛的境界是 什么?就是我们的真心。知心如幻,主要的,就是要我们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找到自己的真心。所以大家有时候要能回头,不要光看到前面的世界,回头是岸,有时回头会找到自己的真心;要改性,改改自己的性格,性格一改,真心本性才能显现出来;要能转身,转身会有更宽广的世界;要换心,把如幻如化的心,换成如真如实的心,尤其重要。三. 如何不著心? 在〈坐禅品〉里,六祖***告诉我们如何参禅打坐,主要的就是要我们“心无所住”;心无所住,就是不著心。心如何才能不住著呢?在《维摩经》中,维摩居士告诉舍利弗打坐的要点有三:◆要不依身:“智者观心,愚者枯坐”,参禅打坐不只是身坐,重要的是用心、观心。◆要不依心:打坐虽然要用心,但不能依妄心而动,甚至净心亦不可住著。◆不依三界:打坐时,对于欲界、***、无***的种种好坏,均不可执取。因为心有所染、心有所住、心有所执,不容易和禅定契合。所以,古德有云:“一念不生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只要我们能心无所住,一念不生,即使黄金也能消化;如果我们的心一直在回忆过去,贪著现境,幻想未来,真是滴水难消。因此,《般若经》中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无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遥,才能随缘放旷。在《大乘起信论》里,把我们的心分为“真如门”与“生灭门”。所谓“一心开二门”,我们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无明妄动而生住异灭、迷悟染净之相。我们在生死里流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驴腹马胎,六道轮转。这就是心生灭门。要杜绝生死流转,要成佛脱苦,要不生不死,那就要靠心真如门。如何才能进入心真如门呢?有时候,我们用肯定的入门,肯定自己的信心、真心、悲心、道心,从肯定里依真如门而入。有时候,从否定的方面来入道,所谓否定,例如无四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六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六尘:无色、声、香味、触、法,从否定里面无、无、无到最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真实的世界便能跃然呈现在我们眼前。因此,我们的心,有时候“即心即佛”,有时候“非心非佛”,要“非心非佛”,才能“即心即佛”;要“即心即佛”,才能“非心非佛”。我们在这个世间上,如果不能与真理契合,所谓“迷时三界有,悟时十方空,欲知成佛处,会是净心中。”参禅不能廓然大悟,即使坐破蒲团,依然迷而又迷。所以,你要知道在那里成佛?心一转即是。我们的心如果不能进入真如门,不能与自己的真心自性相合的话,即使参禅入定,有的时候也有危险。在佛经里记载,有五百位仙人,有一次在天空中飞行,忽然听到空中传来天女演奏美妙的乐音,这五百位仙人心一贪著,忽然失去了神足,一一坠地。这个故事说明,即使修禅,即使证悟神通,如果心有染著,还是危险的。佛陀的首座***大迦叶,是一个苦行头陀。有一次听闻屯仑摩甄陀罗王的琴声,他也不安于座,不由自主的跟著琴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时有人问他:“大迦叶!你是一个长老,又是头陀第一,大家都非常尊重你,你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为 什么你一听到音乐,也会忍不住翩翩起舞呢?”大迦叶回答说:“我于人天诸欲,心无贪著,我的禅定工夫,确实已对人间、天上的五欲六尘等欲染,不起贪著。现在,屯仑摩甄陀罗王的琴声是智能之声,智能所作的声音等于是法音,因此,我一听,便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以,心有所住,就表示禅定的功夫还不够。因为,住心容易生起嗔恨、贪欲、愚痴之心。住心就是心随境转, 什么样的境界,你的心就跟著境界转动。我们要想参禅,最要紧的是把握自己的心,让它不妄动,能自我安住,不要在外境上住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工夫。宋朝的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他们对参禅都曾下过相当的工夫,对禅定也有很深的体悟。有一次,兄弟二人应朋友之请,去参加宴会。在宴会里,歌舞饮酒,种种的欢乐。哥哥程颢随缘放旷,跟著大家饮酒谈笑,唱歌跳舞。弟弟程颐看在眼里,认为自己是有道德的学者,怎么能随波逐流,跟这些俗人歌舞同欢?于是就像老僧入定,眼观鼻,鼻观心,道貌岸然的不苟言笑,一直到曲终人散。第二天,弟弟终于忍不住对哥哥***:“我们是规矩的学者,怎么可以随顺流俗,与俗人放浪形骸,酒肉歌舞?”哥哥叹了一口气说:“弟弟!你好辛苦喔!昨天的歌舞不是早就过去了吗?你怎么到今天还把它摆在心上呢?”哥哥虽然眼观歌舞,但心如“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弟弟虽然身不歌舞,言绝俗论,心中的葛藤却纠缠不休,反而障碍了道的清明。过去,也是在一个歌舞同欢的场合里,有一个修行人,面对种种的节目表演,他始终紧闭双眼,看也不看。节目表演一半,有人来收取观赏费,一个人一百块钱,这个修道者说:“我没有看啊!我何必要给钱啊!”收费的人说:“你怎么没有看?你坐在这里,不是在看吗?”他说:“我眼睛闭起来的呀!我没有看啊!”“喔!你没有用眼睛看,你用心看,那费用要加倍。”这是 什么意思?眼不看,心贪著,这也是不行的。有名的一休禅师,有一天和徒弟出外教化,途经一条大河,水势汹汹。岸旁有一位女子裹足不前,一休禅师很慈悲的把这位女子背负过河。事后禅师就忘记了这件事,但是徒弟却始终挂碍在心里。有一天,实在忍耐不住,于是向师父质问:“师父!你平常教诲我们要远离女色,但是几个月前,师父却亲自背负一名美丽的**过河,这是 什么道理呢?”一休禅师一听,桌子一拍,他说:“唉呀!徒弟呀!你太辛苦了。我只不过把那名女子从河的这边背到对岸的那边,不是早就放下来了吗?你怎么把那位女子背在心上背了三个月呢?你太辛苦、太辛苦了!”心有贪著,不能入禅,不能入定。过去,有一位郁多罗伽仙人,他本来想到一个树林里去参禅,但是树林里每天都有鸟叫声吱吱喳喳,他嫌烦,于是改到水边去参禅,但是水里也有很多的鱼在跳跃戏水,也有很多的声音,他又生起嗔恨心。他恨鸟叫,几乎要把树林砍伐净尽;他恨水里的鱼不停跳跃,于是就发了个誓愿:将来有一天,我一定要把你们这许多鸟、鱼统统都抓住。由于这个境界影响了他的心,使心有所著。因此,后来这个郁多罗伽仙人虽因禅定而得到了人天果报,但是当他天福享尽的时候,由于他的恶愿,后来下堕,沦为臭鼬。所以,心有时候是不可靠的,因为,心有分别,心有妄念,心有爱嗔。我们要把妄心转为真心,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有一首偈语说:“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另有一首偈语说:“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要求佛但求心,知透心性心是佛。”所以,即心即佛。但是,即使“即心即佛”,也不能著心,你一著心,那就是分别心,那就是凡夫的心,能够不著心,当下即是佛心,即是禅心!四. 妄固缚人,净如何缚人呢? 禅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凡人居世,大都是用分别心来处理人事,用爱嗔的念头来看待人事,因此,得失之心、好坏之心、善恶之心便油然而生,甚至在拣择、分别里,还有种种的比较、计较。然而所谓“至道”,也就是究竟的佛法;至道并无特别深奥之处,只要我们能舍离分别心,把是非、善恶的观念去除,当下自能“洞然明白”。然而“不分别”并不是要我们完全没有是非好坏的观念,而是要我们用无分别心,用平等的观念来看待世间的差别对待。世间的是非、好坏、善恶、有无,如果你执著它,就会成为障道因缘,因此学佛修行,有了烦恼、妄想固然不好,如果一心执著于求证真如涅槃,这也是一种病态。因为烦恼虚妄固然可以束缚我们,清净涅槃一样能够成为障碍。正如铁链子可以锁人,金链子一样能绑我们;又如乌云可以遮蔽天空,白云一样也能遮蔽天空。因此,《金刚经》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要渡河,如果没有船,自不能得渡;有了船,渡过了河,便要舍船上岸,总不能背著船走。因此佛法的一切修行,例如念佛、参禅、礼拜、布施、持戒等,当你得度以后,这一切法门也一样要放下。你不放下,执著参禅,执著打坐,又如何能解脱自在呢?佛教有所谓大乘、小乘。大乘菩萨的修行,就是心不著物,他的心不在对待法上分别,因此烦恼与涅槃在他看来是一而不二,他把烦恼当作涅槃,所谓“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但是小乘的罗汉就有分别,有计较。在《维摩经》中有一段记载:很多的大乘菩萨和小乘罗汉聚集在维摩丈室里,有一位天女从空中撒下很多美丽的花朵。这些花朵飘落在菩萨身上,随即掉到地上,可是花朵落在罗汉身上,就黏在衣服上面,任凭罗汉用手去拂除,还是弹不去。这是比喻菩萨的心中不著一物,所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因此,能让心中空无一物,则不但烦恼不会执著,涅槃也不会执著。而声闻、罗汉,这些小乘心有所执,因此,纵使烦恼妄想能断除,他也是被真如涅槃所束缚。所以,在佛教里认为,小乘的声闻、罗汉执著一切诸法而来参禅打坐,就如同蚕之吐丝,束缚了自己的法性,把自己的圆明真智给法执捆绑了。如同一个人有病,要吃药,病好了,就不要再执著这个药,你执著这个药,也能成病。因此,学佛修行,要紧的是了知诸法平等,自然能证悟到清净平等的安乐。像小乘的声闻罗汉们,讨厌喧嚣烦闹,太热闹了,就不能安静修行,非要找一个清净的地方闭关才能修行,这就如同弃面求饼,我不要面粉,但是我喜欢吃馒头、烧饼。烧饼是从面粉调制而成的,你不要面粉,那里有馒头、烧饼呢?所以修行不是逃避世间,而是在世间的五欲六尘里,能不畏惧,不被五欲六尘左右,能在生死尘劳里才有真如涅槃可证。所谓“热闹场中可以做道场”,能够在闹中取静,才是真静。所以,只要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围绕?说到虚妄缚人,清净也能束缚人,再举一个譬喻,例如,修净土念佛法门的人,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 什么要念佛?为了要对治心里的烦恼、妄想,也就是要用念佛的正念来对治妄念。但是念佛的一念也是执著,正念也还是有念;因此,最高的境界,就是要用无念来对治正念,也就是说,真正的念佛要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才是真的念佛。过去,禅师们的修行,所谓“

其实,以下几件事,会“违背”天意,再怎么样也不能做

1. 伤害别人会遭到报应的文言文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天道轮回,报应不爽

善恶到头终有报,高飞远走也难逃。

种其因者,须食其果。

多行不义必自毙。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一报还一报。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好心自有好报。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何谓无知;善报、恶报、速报、迟报,终须有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清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2. 形容善恶有报的古诗词,急用

形容善恶有报的古诗词有:

1、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解释:做好事坏事都必然会得到报应。

出处元·佚名《冯玉兰》三:“恰才灯下看些文卷,见几个鬼魂提着头似要申诉一般,去不多时,便听的这个女子啼哭,说将起来,就是此一桩冤枉之事。方信道‘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释义:刚才看到灯下的那些卷宗,就好像看见几个鬼魂在提着脑袋申诉一样,过了不一会,就听见一个女子在哭哭啼啼,话说起来,就是因为这是一件冤枉的事,此时便深信善恶都是有报应的,就好像影子一直跟随着一样。

扩展资料

一、古诗词包含善恶二字的还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出自蜀汉昭烈帝刘备遗诏,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

启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典故:

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原句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二、形容善恶有报的成语有:

1、因果报应

意思是指事物的起因和结果,种什么因,结什么果。

出 处:佛经,佛教认为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报。也就是做好事的人能得到好的报答,做坏事的人会得到不好的报应。

3. 恶人真的会有恶报吗如题谢谢了

报应不但有,而且因果是永不落空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我的人生我做主,佛法教导的是:命由我造,福自己求!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 命实造于心吉凶唯人召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人的一生穷通富贵,这是命。

命有定数,定数从何而来?自己造作的。佛法讲因果通三世,人决定有过去世,未来世 我们动一个善念,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果报是福。

我们动一个恶念,损人利己,果报是凶,是灾祸。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是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果报,所以说命由我作。

真正明白通达的人,肯定这个说法与事实,他在这一生当中,无论遭遇什么样横逆不善的环境,决定不怨天尤人,反过来怪自己,我自己造作不善,才受这等苦报。明了之后,福要自己去求。

怎样求法?《改过迁善》 天地无私心>,神明鉴查人的祸福,更不会为了人们的祭祀的礼品而赐福给他。 也不会为人一时的失礼而降祸。

一般人,有势力不可用尽,有福气不可享尽,见贫穷的人不可欺侮尽。因为这三件事乃是天理的运数。

彼此祸福的循环,会轮流地来临的。 诚如太上感应篇中云《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因果报应,如影随行》 所以,发心行善,福份虽然未明显来到,祸端却已在黑暗中远离了。

横心造恶,祸端虽然一时未到,福份已逐渐远离了。 古德云: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言不报,时刻未到。

宝鉴编云: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因果录云: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果使百千劫,业报无影响。因缘会遇时,何以无织爽。

经云: 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 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受报。

或今生做恶,来生受报。 三后报:今生作业,后几生受报。

须知天地无私于人。前生所作不同,则今生之报亦不同。

一个善念遍布法界,一个恶念也是遍布法界,不是不为人知! 我们的毛病,习气是无量劫薰习而成的,现在我们要把坏的习气舍掉,学古圣先贤,诸佛菩萨,同样也需要时间。因此,要有决心,有毅力,长期断除自己的习气,这样才能圆满成就。

4. 求古文翻译

原文

金华郡守张佐治至一处,见蛙无数,夹道鸣噪,皆昂首若有诉。佐治异之,下车步视,而蛙皆蹦跳为前导。至田间,三尸叠焉。公有力,手挈二尸起,其下一尸微动,以汤灌之,未几复苏。曰:“我商也,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皆蛙也,购以放生。二人复曰:‘此皆浅水,虽放,后必为人所获;前有清渊,乃放生池也。’吾从之至此,不意挥斤,遂被害。二仆随后不远,腰缠百金,必为二人诱至此,并杀而夺金也。”张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获。一讯即吐实,罪死,所夺之金归商。

译文

金华县的长官张佐治到一个地方,看见有许多青蛙在道路旁鸣叫,而且一只只都昂着头,像有冤要说似的。张佐治觉得很奇怪,便下车步行,边走边察看,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又蹦跳到他的面前为他引路。一直走到了一田边,只看见三具尸体叠在一起。张佐治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颤动,于是喂给那人热水喝。不一会儿那人醒了,便讲起了经过:“我是名商人,在向集市路上遇见两个人的肩上背着箩筐,筐中有青蛙,都在哀鸣着。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那两个卖蛙的人说:‘这里水很浅,即使你把青蛙放生了,也会被别人捉住。前面有一潭水很深,是个放生池。’我于是便跟那两人前往放生池。可谁能料想,那两个人挥动斧头,于是,我就被他们伤害了。我的仆人在我后面不远,他们身上都带着很多银子,一定是那害我的人把仆人们引诱到这里来,把他们杀死了,抢走了所有银两。”张佐治听后立刻回县里,逮捕那的两人。不久,便人赃俱获。经过审讯,那两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实,判他们死罪,并将他们抢夺的钱财归还给商人。

注释

1金华:古地名,今浙江金华市。

2郡守:郡的长官。

3挈:提。

4从:跟随。

5斤:斧头。

6导:引路

7并:同时。

8清渊:深水。

9市:到市场上去。

10汤:热水。

11适:去到

12前导:在前面开路

13焉:在那里

14未几:不久

15从之:跟随

16哀之:感到哀伤

17异之:感到奇怪

启示

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

文言知识

现代汉语中在数词之后一般总跟着量词,如“三个人”、“五辆车”、“八匹马”、“十朵花”等等,而在文言文中只说“三人”、“五车”、“八马”、“十花”。这主要是因为古代量词极少,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把确当的量词加进去。如上文“三尸”、“二人”“二仆”、“一讯”,要译为“三具尸体”、“两个人”、“两个仆人”、“一次审讯”。

楼主~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A小题1:C小题1:B小题1:(1)如果那人行为丑恶(那是一个恶人),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铭上呢?(那么在铭志上有什么好写的呢?)这正是铭志与史书不同之处(不同的原因)。

(2)其中原因没有别的(其中没有别的原因),托付的人不合适,撰写的内容不公正和不合事实的缘故。(3)所以说,不是道德修养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办不到的,难道不是如此吗?小题1: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每划对3处得1分,共3分) 小题1:严:尊敬小题1:②是说即使是恶人,也都一定要勒刻碑铭去向后世夸耀 ③是说作铭者碍于人情不能写下死者的恶行 ⑥是说人的品行,有性情善良却事迹不佳的小题1:原文说是因为受过死者子孙的请托,碍于人情无法写下死者的恶行,于是铭志的内容就开始不真实了。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分点为:(1)“苟”1分,“所以”1分,大意1分。

(2)“非人”1分,“是”1分,大意1分。(3)“畜道德”1分,“然”1分,大意1分。

小题1:本题考查断句。本题故事性较强,但要注意,其表达的较之他文要简洁,故短句较多。

可参照译文: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随手把尺子放在座位上,去赶集时却忘了带上。已经挑好了鞋,才说道:“我忘记带尺子了。”

于是返回家里去取。等到再返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结果没有买到鞋。

参考译文:去年秋天受托付前往的人已经回来,承蒙赐予书信以及为先大父撰写的墓碑铭。反复阅览诵读,感激与惭愧之情并生。

铭志一类的文章引起世人注意的原因,是因为它与史书有相近的意义,但也有与史书不同之处。因为史书对于人的善恶都要记述,可是铭志就不一样,由于古代有些人在功业、道德、才能、品行、志气、道义等方面有值得称美的地方,惧怕后人不知道,所以就一定要写铭文来显扬于世。

有的收藏在家庙中,有的存放在墓里,这样做的用意是一致的。如果那是一个恶人,那么在铭志上有什么好写的呢?这正是铭志与史书不同之处。

铭志的写作,正是为了使死去的人没有遗憾,活着的人能够表达他们的敬意。善人乐意使自己的事迹被传诵,就会发奋努力去树立自己的形象;恶人没有可以载入铭文的事迹,就会因此感到惭愧和恐惧。

至于那些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的人,举动壮烈、坚守节操之士,以及他们的美好言论、善良行为,都会被写入铭文,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榜样。铭志的这种警世劝诫的意义,不与史书接近,那又跟什么接近呢?等到世道衰落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人,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就不依据道理行事了。

所以,即使是恶人,也都一定要勒刻碑铭去向后世夸耀。撰写铭志的人,既无法拒绝而不作,又因为受过死者子孙的请托,写下死者的恶行吧,那是不符合人情的,于是铭志的内容就开始不真实了。

后代要求援写铭文的人,就应当观察作者的为人。如果托付给不合适的人,那么写的铭志就会不公正和不合事实,也就不值得在当代流行和被后世传诵。

因此,千百年来,从公卿大夫到里巷士人死后没有不被人写铭志的,可是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其中没有别的原因,托付的人不合适,撰写的内容不公正和不合事实的缘故。

照此说来,谁是那种能够完全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合适人选呢?我看不是道德修养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办不到的。因为具有道德修养的人遇到恶人是不会接受委托去为他们撰写铭志的,遇到普通人也能分辨得清楚。

人的品行,有性情善良却事迹不佳的,有心地奸诈却外表贤淑的,有善绩与恶行相差悬殊却又难以确切指明的,有实际行为大于名望的,有名望超过实际行为的。这就好比用人一样,不是具有道德修养的人,怎么能够明辨善恶而不被迷惑,怎么能够公正评论而不徇私情呢?不被迷惑和不徇私情,那就公正而且实事求是了!可是,如果他的文辞不精美,那么世上仍然不会流传他写的铭志,这样就又要求他的文章也要写得好才行。

所以说,不是道德修养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办不到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然而,道德修养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在同一时代出现几位,但有时也许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出现一位。铭志的流传已经如此困难,遇到合适的作者就更加困难了。

像先生的道德与文章,真算得上几百年间才有。先祖的言行卓越,幸而又遇上先生为他撰写出公正与实事求是的铭志,它能流行于当代和传颂于后世是无疑的了。

世上的学者,每当阅览传记中记载的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那些感人之处,就往往会悲伤得不知不觉地流泪痛哭,何况身为他们子孙的人呢?何况我曾巩呢?当我追念仰慕先祖的德行并寻思它能流传的原因时,就明了先生赐我一篇碑铭却恩惠遍及我们祖孙三代的意义了。我应当如何表达感激与报答之意呢?。

前世做了什么这辈子总遇上坏人?

01

有贤者说过,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世界的发展,有它的势头;天下的发展,有它的势头;就连人之发展,也有它的势头。要知道,所有的大势,都是天意的安排。

天意,并非是什么玄乎其玄的事儿,而是大自然的规律。 顺着大自然的规律发展,那我们就能长久不息。而逆着大自然的规律发展,那我们的人生,也就阻碍重重。

要知道,人,无法改变现实,就只能顺着现实来做事儿。 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的“顺道自然”。

我们总是觉得,人类,就是大自然的主宰,能够决定一切。但我们忘了,我们只是大自然中的生物罢了,说到底就是尘世间的过客,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又能改变什么事儿。

就像在大海中航船一样,顺风顺水顺大势,才是最好的选择。反之,逆风逆水逆大势,无异于将自己置于死地当中。

其实,人到了一定的境界,自然就会明白,以下几件事,很有可能会“违背 ”天意,再怎么样也不能做。

02

过分强求不属于你的东西,会违背天意。

古人常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你命中该有什么,不该有什么,那都是老天安排好的。可是,如果某些东西不属于你,那你就算再怎么强求,再怎么纠结,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一切,为什么会没有好的结果呢?

有道是“强扭的瓜不甜。” 你非要吃不属于自己的瓜果,那你越吃越感觉到苦涩。说得难听一点,哪怕你吃了苦涩的瓜,也不见得你就能快乐。

就拿感情来说,她跟你没有缘分,那你就算跟她在一起,强求她跟你结婚,那你也不会幸福。人与人之间,讲究的本就是缘分。

同样的道理, 人与物之间,人与事业之间,人与财富之间,也要讲一定的缘分。 缘分来到你身边,那你自然而然就发迹了。缘分未至,凡事终究一场空。

03

做事不择手段,终究违背天意。

有诗云:“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我们头顶上的那片天,又有谁能欺负它呢?只要人一动了恶念,它就知道了。不要觉得善恶都不会有报应。一切,都会在适当的时间当中,不期而至。

有些人行善积德,暂时没有得到好报,其实不用过分纠结。要坚信,老天只是在考验你而已。一旦你撑过了这段时间,那你的好运就到了。

有些人作恶多端,不择手段,总觉得自己能够侥幸躲避规则的制裁。但还是要说, 人间的法规,也许会百密一疏,但在天道面前,所有人都躲避不了天道的制裁。

所谓“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

不要觉得作恶的因果没有人看见,就会不存在。其实,报应这种事儿,远,则会涉及儿孙,近,则会影响自己,又有谁能置身事外呢?

04

欲望滔天,终究会违背天意。

有些人的欲望,就跟黑洞一般,几乎能把身边的一切吞噬。像这样的人,哪怕能力再强,也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

曾经有一位年轻人,年纪轻轻就赚了几百万。 但是,他觉得还不够,所以就逼迫自己要赚更多的钱。 等他赚到上千万的时候,他已经到了极致了。可是,他依旧觉得,没有过亿,就不够幸福。

后来,他玩杠杆把自己玩到破产了。如今的他,负债上百万,一直在躲躲藏藏,不是今天避仇家,就是明天躲债主,活得特别狼狈。

上天,本来给了你“别人一辈子都赚不来”的财富,那你就得珍惜。 反之,你不珍惜,而是觉得不够,那老天就会把你拥有的一切收回去。

老天能给你的,当然也能收走。

无论你赚了多少钱,都要记得一句话, 所有的财富,看似是你努力赚来的,其实都是老天给你的 ,尤其是赚到一点大钱的人,千万不能得意,否则会一夜回到解放前。

05

过分狂妄,总觉得自己了不起,会违背天意。

有句话说得很现实,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那是无法改变的。老天再狂,也不过是下雨而已。但是,如果人过分狂妄,以为自己牛到不行,那他就真的惨了。

有一位超级富豪,财富冠绝天下,可就是因为太狂妄,做错了事儿,说错了话,所以就惹来一堆的祸患了。

试想,连冠绝天下的富豪,都会因为狂妄而倒霉,又何谈是普通人呢?

所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人,还是要谦卑一点比较好。 所有的商业帝国,都有覆灭的时候;所有的财富神话,都有破产的时候;所有的功名大业,都有一场空的时候。

如此,又有谁能违背天意呢?

有些时候,顺着天意做人,对得起天地良心,对得起父母亲人,谦卑有度,静水流深,那我们就很有福气了。

文/舒山有鹿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为善必昌,为善不昌,必有余殃,殃尽必昌。 为恶必殃,为恶不殃,必有余昌,昌尽必殃。

善男信女至诚听,听念三世因果文。

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语实非轻。

今生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

前世修来今世受,紫袍玉带佛前求。

黄金装佛装自己,遮盖如来盖自身。

莫说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处来。

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补路人。

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穷人。

有吃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

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不舍半分文。

高楼大厦为何因,前世造庵起凉亭。

福禄俱足为何因,前世施米寺庵门。

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花果供佛前。

聪明智慧为何因,前世诵经念佛人。

贤妻美妇为何因,前世佛门多结缘。

夫妻长寿为何因,前世幢幡供佛前。

父母双全为何因,前世敬重孤独人。

无父无母为何因,前世都是打鸟人。

多子多孙为何因,前世开笼放鸟人。

养子不成为何因,前世皆因溺婴身。

今生无子为何因,前世填穴覆巢人。

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买物放生灵。

今生短命为何因,前世宰杀众生命。

今生无妻为何因,前世偷奸谋。

今生守寡为何因,前世轻贱丈夫身。

今生奴婢为何因,前世忘恩负义人。

今生眼明为何因,前世舍油点佛灯。

今生瞎眼为何因,前世指路不分明。

今生缺口为何因,前世吹灭佛前灯。

今生聋哑为何因,前世恶口骂双亲。

今生驼背为何因,前世耻笑拜佛人。

今生拙手为何因,前世造孽害旁人。

今生跛脚为何因,前世拦路打劫人。

今生牛马为何因,前世欠债不还人。

今生猪狗为何因,前世皆因骗害人。

今生多病为何因,前世杀生害命人。

今生无病为何因,前世施药救病人。

今生囚牢为何因,前世作恶害别人。

今生饿死为何因,前世糟塌五谷人。

毒药死者为何因,前世药物毒众生。

伶仃孤苦为何因,前世恶心侵算人。

眷属欢笑为何因,前世扶助孤独人。

今生疯癫为何因,前世酒***僧人。

今生吊死为何因,前世劫索在山林。

鳏寡孤独为何因,前世狠心嫉妒人。

雷打火烧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

蛇咬虎伤为何因,前世冤家对头人。

万般自作还自受,地狱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

不信吃斋多修积,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善今享福,今生作恶后沉沦。

有人毁谤因果经,后世堕落失人身。

有人受持因果经,诸神菩萨作证明。

有人书写因果经,世代儿孙家道兴。

有人顶带因果经,凶灾横祸不临身。

有人讲说因果经,生生世世得聪明。

有人高唱因果经,来生为人受恭敬。

有人印送因果经,富贵荣华报来生。

有人顶礼因果经,事***件皆称心。

有人深信因果经,同生西方极乐人。

三世因果说不尽,苍天不亏善心人。

大众发心广劝化,印送此经吉星临。

一人传十十传百,明因识果做善人。

《三世因果文》主要讲:一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样为自己造一个好命;三是行善积德与行凶作恶干坏事的因果循环报应规律。

因果循环报应规律有三种形式:《涅木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我们明白了业有三报的道理,不仅知道干坏事作恶之人,终有报应,而且能真正做到多行善积德,不干坏事的而终得福报的结果。

(一)现报

就是今世作业今世得报应。今世报有福报也有祸报。这种报应有的报在早年,有的报在中年,有的报在晚年。首先讲福报吧。大家可以看到,有的人一生做好事并没有得什么好处,这是因他上一辈干了坏事,这一辈子因他行善积德,抵消前世的罪孽,因善事做多了,前世罪孽抵消了,所以有中年得福报和晚年得福报。早年得福报,一个是前世行善积德,或前世罪孽不多,这辈子行善积德多,很快就抵消了前世的罪孽所以就得早报。

祸报也有早年报、中年报、晚年报三个阶段。如有的人本来前世就有孽,今生又不行善积德,继续干坏事,如偷盗、抢劫、坑害别人,钱、嫉贤妒能忘恩负义……,结果在青年时期就受法律的惩罚或者生大病受伤致残……等祸报。有的人,因前世做了好事,象在银行存的款一样,还未用完,今生所做的坏事与前世作的好事慢慢在抵消,如果中年抵消了还不停止作恶,所以中年就得恶报。?

有的人青年,中年都很好,结果到了晚年,不是家中其他人遭灾就是光留着自己孤老病重,无吃无穿,无人照管;或者老来伤残,或者老来坐牢判刑等祸报,其道理和中年得祸报一样。

(二)生报

就是前生作孽今生报,今生作孽下世报。这种因果报应,同样分福报和祸报。有的人前世行了善,积了德,尤如在银行存的款还未用完,故转到今生来用,所以今生享福。如他今生虽然享福仍行善积德,象银行存款越来越多,利息也越来越多,故下一世仍然是享福之人,为福报。

有的人上世作的恶太多,或者老来作恶,当世清算不完,这一世就苦。如某人对前世的恶,后世的苦认识不到,继续作恶,那他下一世还要继续受苦难。

(三)速报

就是报应来得快,如昨天做坏事今日遭恶报,上午做坏事,下午遭恶报,或者九点作坏事,十点就遭恶报。因果报应不仅只是恶报,福报也如此,只要你做了善事同样得速报。

速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此人上世作的恶,这一世还未了结,而他更加变本加厉,干了更加伤天害理惨无人道之事,如有的放火,有的行窃抢劫,有的暗害别人,有的***,有的卖***酒***药毒害群众,有的行贿***,有的钱财……,所以被押上历史审判台,有的被判刑,有的被,有的或者遭祸而伤残,或死亡之速报。忘恩负义,知恩不报,反而相害,这种人得恶报也特别迅速。如有一个人,她在特别困难时,本人无饭吃,无房住,孩子无钱上学,丈夫的饭碗也丢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老人出来帮助她安排工作,并且借房给她家住,有了饭吃,有房住,孩子上了学,她不但不感谢老人的救命之恩,反而黑了良心,***老人的钱,结果苍天有眼,让她跌断手,看你还贪不贪。

又有一人,多年来,他有困难,其朋友总是无私帮助他,但他总觉得一年给一万两万元太少,心有贪念,就起黑心,有一天他一手拿着其朋友给的钱,一手就要害其朋友,相害未成,又对朋友进行敲诈钱财,当朋友看出他良心坏,就警告说:"你这样做,定遭恶报",结果不仅家中凶灾未平,第二天本人突然腿断痛得要命,后又突生奇病。

还有一人,他找到一个如花似玉的对象,对象遗憾地说:"你什么都好,就是多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他听后,回家就磨了一把锋利的刀,并写了一张纸条:"母亲,不是儿子不孝,你老人家八十多岁了,该上天享福了"。然后把刀和纸条藏起来。奇怪的是那是四月天气,这一天万里无云,下午5点左右,突然乌云盖顶下起倾盆大雨,接着就是雷呜闪电,一个炸雷把这个企图老母的不孝之子打得七窍流血而丧命。其老母痛失其子后,收其遗物,发现枕下面有利刀和纸条,才知其子遭雷打是报应。因此,忘恩负义之人,极易遭凶速报。?

上面讲的做了坏事,遭凶速报的事例。现在讲做了好事得福速报的事例。某市有一个叫张秀花的老太太,早年丧夫,后儿女相继都去世了,孤身一人,怕今后生活无着落,就想***了事,免得活着受罪。后经左右邻居劝说才未轻生。

她为自己在老年不痛苦,就烧香拜佛,天天口念《三世因果经》,经常做好事,做善事。一九七五年春,她在外面散步,看到路上昏倒一个不省人事的中年妇女,就叫了一个架子车将人送到医院抢救。病人脱险后,医生告知病人:"你的命是老大娘救的,这两天她一直守护在你的跟前"。病人听后感动得抱着张大娘大哭,感谢她的救命之恩。后来病人出院时,张大娘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为病人付了医药费,不留名也不留姓就走了。

张大娘的钱为病人付了医药费,生活上自然就紧张了。她为了生存,就出外挖野菜度日。一天中午她在地里挖野菜时,挖出一个象铁球样的东西,她不知铜还是铁,就卖给上门收废品的人。收废品的人付几元钱后,又把这个"铁球"卖给废品站。当时收购人员经检查,就问收废品的人这个"球"是在那里收来的?"那人一五一十的把当时收购时情况讲得清清楚楚。

当时收购站的领导同志就派两个人和收废品的人一起去请老太太来,收废品的不知发生了什么问题,多次解释说:"我确实是收购来的,绝没有干违法的事"。"你不要急,把老太太请来再说"。

张老太太看到收废品的人和另外两个人来请她去,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好跟着他到收购站。站领导详细问了张大娘挖"球"的地点后,表扬老太太说,"你老人家为国家挖出一个很贵重的宝,是汉朝王室的'纯金花球',现付给您老人家人民币八万元。"

关于行善积德得福速报的事例很多,古今中外都有。张大娘行善救人而得福速报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的真理。

凡是善恶终有报。有的人认为,自己一生行善积德,从不做坏事,但什么好处也没得到,而有的人干坏事,不仅没有得恶报,并且活得很快活,日子过得红火,认为积德缺德都一样,有的不但不坚持做好事,而且也干起损人利己之事。有的坏人认为那些行善积德的人是傻瓜,自己干坏事没有什么恶报,因此,就坏事越干越多,越干越大,从偷一个鸡蛋到偷一条牛,从偷一分钱到拦路打劫,从***一分钱到***几千万,从损人利已到暗害别人,但是干坏事的人,老是把自己估计过高,认为自己干坏事是神不知,鬼不晓,自己不说别人不知道,而他们忘记了《宝鉴篇》中:"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楞严经》也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言不报,时刻未到"。

为什么会有的人认为,行善积德的人而没得到福报,干坏事的人而没得到恶报。究其原因,他们不懂得人的命运是自己造就 和因果循环报应的道理。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因果关系。

上面已经讲过,虽然有的做了不少好事没有得福报,是上一世欠的债没有还清,所做的好事还不能完全抵消上一世的罪孽。有的干了坏事,没有得恶报,就是上世做的好事像银行存的款一样,还未用完,从命理学上讲,行善积德与行凶作恶报早与报迟的问题,是一个运气问题。如有的小偷,在他运气好的时候,作案不易被抓住,但他的败运一到,他的***罪暴露而被抓住。这就是"时刻一到,统统都报",大家想一想,世上凡是损人利已的,坑害别人的,干坏事的有哪一个能逃脱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