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拾遗是什么意思解释,道不拾遗是什么意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7-04 0
  1. 道不拾遗的意思
  2. 道不举遗是什么意思
  3. “一语道破”和“道不拾遗”的“道”分别是什么意思
  4.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什么意思?

成语名称: 道不掇遗 dào bù duō yí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道不掇遗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道不掇遗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道不掇遗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同“道不拾遗”。

道不拾遗是什么意思解释,道不拾遗是什么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百科解释如下:

词目道不掇遗

读音dào bù duō yí

 释义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出处《新唐书·东夷传·高丽》:“降、败、及剽动者斩,盗者十倍取偿,杀牛马者没为奴婢,故道不掇遗。”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view/2655552.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道不拾遗的意思

1、这句话意思是就是路上掉了东西没人捡了据为己有,晚上睡觉的时候不用闩上门。常常用以说明国家安定,人们思想品德高尚,社会风气很好。

描写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情况。“贞观之治”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鼎盛的历史时期,是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2、这句话出自于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

3、全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shěn)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道不举遗是什么意思

道不拾遗:遗:丢失的东西。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读音:dào bù shí yí 。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下》:“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

结构:主谓式。

用法:在句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例句:解放了,社会安定,很快就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新气氛。

近义词

夜不闭户

读音:yè bù bì hù。

释义:夜间不用关闭门户睡觉。形容社会安宁,风气良好。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西川之民;欣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例句:回望过去古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才发现现今社会人心不古啊。

“一语道破”和“道不拾遗”的“道”分别是什么意思

基础释义:

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详细释义:

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示例:至上元间,国人子为王,号悉莫,威令整肃,~。 ◎明·罗曰褧《咸宾录·南夷志一·爪哇》

出处:

《新唐书·阚祾传》:“部兵皆群盗,横相侵牟,祾案罪杀之,虽亲故无脱者,至道不举遗。”

例句:

至上元间,国人子为王,号悉莫,威令整肃,道不举遗。 ◎明·罗曰褧《咸宾录·

夷志一·爪哇》

请点击输入描述

近义词

道不拾遗?[ dào bù shí yí ]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道不掇遗?[ dào bù duō yí ]

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什么意思?

一语道破_成语解释

拼音:yī yǔ dào pò

释义:道:说;破:揭穿。一句话就说穿了。

道不拾遗_成语解释

拼音:dào bù shí yí

释义:道:路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意思是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

出处:西汉司马迁《商君列传》:“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译文: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

扩展资料

《商君列传》赏析:

《商君列传》主要记述了商鞅事秦变法革新、功过得失以及卒受恶名于秦的史实,倾注了太史公对其刻薄少恩所持的批评态度。

本文调动了夸张、比照、对偶、排比、形容、描写等多种文学手段,析理透辟、深刻,语言生动形象。而这些文学手段多着眼于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和细节的描写,使人物更为丰满、灵动、传神,而又不失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