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古未闻是什么短语,前古未有陆上走是什么动物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6-02 0
  1. 濒危的陆上动物有哪些?
  2. 家前有路不会走的动物是什么动物
  3. 远古动物有哪些?
  4. 简述生命演化史的主要事件
  5. 有什么远古的海洋生物吗?

当然是恐龙了

具体的应该是腕龙

恐龙名称: 腕龙(大陆)侏罗纪晚期的巨大草食性恐龙,brachiosaurus恐龙体长: 长23-30米,高12米恐龙体重: 40-50吨恐龙食物: 草食动物,它吃树梢处的叶子生存年代: 1亿4500万-1亿5600万年前,侏罗纪晚期生存地点: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大河谷和非洲的坦桑尼亚

虽然体长来说可能有争议,但体重肯定是最大的

前古未闻是什么短语,前古未有陆上走是什么动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濒危的陆上动物有哪些?

恐龙的来历:

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虫类,在古代期间大约五亿七千万至二亿四千八百万年前,柔软无骨的生物演变出具有体内骨架的鱼类;鱼类又产生了在陆地上行走的两生类,并接着演变出爬行类。其中一支爬行类演化为初龙类。

最早的恐龙出现大约距今二亿四千万年前,曾产于中生代之陆上沼泽,中颈尾皆长,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能够直立。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爵士(1804-1892)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即“恐怖的蜥蜴”。“恐龙”一词由日本生物学家创造并引进中国。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恐龙不是蜥蜴。为地球首批可以单独直立行走的高级生物体。

扩展资料:

恐龙灭绝的原因如下:

1、气候变迁说

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2、火山爆发说

因 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喷火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百度百科—恐龙

家前有路不会走的动物是什么动物

我国濒危陆生动物

野骆驼在历史上曾经存在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至今仍在野外生存的仅有蒙古西部的阿塔山和我国西北一带,这些地区都是大片的沙漠和戈壁等“不毛之地”,不仅干旱缺水,而且夏天酷热,最高气温为55℃,砾石和流沙温度可达71—82℃,冬季奇冷,寒流袭来时,气温可下降到零下40℃,常常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恶劣的生活环境,却使野骆驼练就了一副非凡的适应能力,具有许多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特殊生理机能,不仅能够耐饥、耐渴,也能耐热、耐寒、耐风沙,所以得到了“沙漠之舟”的赞誉。

野骆驼的体形高大而稍瘦,体长2.2—3.5米,尾长50—60厘米,肩高1.8—2米,体重450—690公斤。头部较小,后部具有分泌黑色臭液的臭腺。吻部较短,上唇裂成两瓣,状如兔唇。鼻孔中有瓣膜,能随意开闭,既可以保证呼吸的通畅,又可以防止风沙灌进鼻孔之内,从鼻子里流出的水还能顺着鼻沟流到嘴里。耳壳小而圆,内有浓密的细毛阻挡风沙,还可以把耳壳紧紧折迭起来。眼睛外面有两排长而密的睫毛,并长有双重的眼睑,两侧眼睑均可以单独启闭,在“鸣沙射人石喷雨”的弥漫风沙中仍然能够保持清晰的视力。

尽管已经躲进全球环境最恶劣的地方,但野骆驼仍没有完全摆脱面临的威胁,据报告,它们目前还经常受到有***习惯的当地居民的猎杀,特别是一些非法***矿者,竟然在野骆驼固定行走的路上,用***猎杀野骆驼吃肉。“如再不***取有效措施,野骆驼可能很快会像野马一样全部灭绝”。

2. 象是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最为引人注目的特征,也是最富***色彩的就是那根长约2米、弯曲、缠卷自如、感觉十分灵敏的肉质长鼻,鼻端有一个肉突。长达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颌突出口外的门齿,也是强有力的防卫武器。象的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盖颈部两侧。四肢粗大强壮,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皮厚多褶皱,全身被稀疏短毛。头顶为最高点,体长5—6米,身高2.5米,体重达4—6吨。

亚洲象栖息于热带地区。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竹林、阔叶混交林中游荡。营群居生活,每群数头或数十头不等,由一头成年公象作为群体的首领带着活动,没有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很广。主食竹笋、嫩叶、野芭蕉和棕叶芦等。大象对破坏其生存环境,伤害其同类及冒犯其尊严的挑衅都有自卫、报复行为。妊娠期600—640天,每胎产1仔,8—12岁才能达到性成熟,寿命50—60岁。

野生象现已很少,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驯养的家象、役象很多。我国的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屡遭猎杀,破坏十分严重。栖息地破坏,因为贸易被捕猎、医药成分被捕猎,又因害兽被过度捕猎。

3. 麋鹿。从外形看,它的角似鹿非鹿,颈似驼非驼,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什么也不像,所以叫它"四不像"。 麋鹿原产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雄鹿肩高1-3米……

远古动物有哪些?

是蛇。

因为蛇没有脚,所以爬行走路不用脚,固可视为不会走。

动物是生物的一个种类。它们一般以有机物为食,能感觉,可运动,能够自主运动或能够活动之物。包括人。根据化石研究,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源于海洋。早期的海洋动物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逐渐演化出各种分支,丰富了早期的地球生命形态。在人类出现以前,史前动物便已出现,并在各自的活动期得到繁荣发展。后来,它们在不断变换的生存环境下相继灭绝。但是,地球上的动物仍以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不断进化并繁衍,并有了如今的多样性。科学家们把现存的人类已知的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种类。

简述生命演化史的主要***

澳大利亚的野狗很有名的,不过种类很少,原因如下。

在澳大利亚的洞穴深处,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巨型动物的化石,从而向世人揭开了一个已经消失了的远古时代的动物世界……

进化之迷

澳大利亚是世界七大洲中最小的,却是世界上的哺乳动物之乡,有袋动物的天堂。地球上三大类哺乳动物中,有两类生活在这里。一是有袋动物,如袋鼠和树袋熊。二是单孔目动物,以鸭嘴兽和针鼹鼠为代表,单孔目动物与爬虫类及鸟类一样,是靠产卵来繁殖下一代的。哺乳动物中的第三中是胎盘类哺乳动物,包括从老鼠、鲸类到人类在内的诸多哺乳动物。为什么有袋哺乳动物和卵生哺乳动物会在澳大利亚占据进化优势?这是一个有着1亿年悠久历史的故事。但只在最近几年里,古生物学家们才成功的勾画出了一幅澳大利亚独特的生物进化史祥图。让我们先从亮颗牙齿化石的故事说起,1992年在世界两个不同地方发现的两颗牙齿解决了两个久而未决的疑问。为什么单孔目动物没有利用大陆连在一起的机会离开澳大利亚?又为什么胎盘类哺乳动物同样没有利用这个机会进入澳大利亚呢?

直到白垩纪的某个时期(1.46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美洲都是南方冈瓦纳古大陆超大陆的一部分,世界各大陆原先都是连在一起的。一条森林带从澳大利亚东南部开始,穿过南极洲,一直延伸到南美洲南部,科学家认为在那个时候,三大类哺乳动物的早期形式已经存在,然而如今,除了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单孔目动物的存在,而澳大利亚也没有既不会飞又不会游的哺乳动物(会飞的有蝙蝠,会游水的有儒艮),除啮齿类动物之外(大约是500万年之前到达澳洲的),其他一些哺乳动物都是由人类在大约6万年前到达澳洲时带去的。在阿根廷的一颗牙齿解答了第一个问题,这颗牙齿是在6300万年前至61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的。这颗牙齿的发现说明,单孔目动物确实在别处生活过,古生物学家确认这颗牙齿是属于一只鸭嘴兽的,是一个已经灭绝了的物种,被称为巴塔哥尼亚鸭嘴兽。

澳大利亚昆士兰出土的牙齿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胎盘类哺乳动物确实到过澳洲,一些专家认为,这颗牙齿属于原始的、不会飞的胎盘类哺乳动物,一种古有蹄类动物,经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测定,这颗牙齿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5500万年前。最近的一些发现也证实了其他早期胎盘类哺乳动物也在澳洲生活过。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学家兼古生物学家蒂姆?弗兰纳里将澳洲和南美洲三类哺乳动物的进化史比作一场竞赛。单孔目动物在三者中有着较低的新陈代谢率,对能量的需要也较低,在澳大利亚繁盛起来,但在南美洲却输掉了这场竞赛。胎盘类哺乳动物是三者中新陈代谢率最高的,也是能量需求量最大的,在南美洲兴旺起来,却在澳大利亚落败。有袋动物的新陈代谢率和能量需求在三者中居中,在两个大陆都未输掉这场竞赛,但显然在澳洲更为繁荣兴盛。是什么原因使得澳洲走上了一条独特的进化之路?这要从澳洲于4500万年至3800万年前与南极大陆——澳洲与冈瓦纳古陆的最后联系时发生的故事说起。

与南极大陆分开后,澳洲开始了向北缓慢的漂移,这个过程至今还在继续。澳洲脱离冈瓦纳古陆独自向北漂移这一地质变化是澳洲大陆充满了有袋哺乳动物和卵生哺乳动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漂移的过程中,澳洲大陆的气候经历了从温暖潮湿的“温室”气候到寒冷干燥的“冰室”气候周而复始的变化,大约在2300万年前至1500万年前,澳洲大陆经历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温室期,多样性的有袋动物物种大爆发,那时出现的一种巨大的像袋熊似的古食草有袋属动物,是已知最大的有袋动物。1500万年前之后,气温开始下降,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这段时间内,澳大利亚的气候开始变得干燥起来,澳洲大陆北部和中部的大片森林地区变成了半干旱的牧草地。4000万年的岁月里,地球其他地方普遍经历了寒冷的冰河期,而澳洲大陆却正在热带温暖的水域中漂移,因此,澳洲虽然在“温室”气候和冰室气候间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却保持着基本稳定的气候环境。而此时,继续向南移动的南极洲却冻成了一片坚冰,北美洲和欧洲也正在遭受若干次河期之劫难。在过去的6000万年里,澳洲大陆在地质学上一直处于一个平静的时期,而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大陆所没有的。但是没有冰川、火山和地震活动,澳洲的土壤无法得到更新,澳洲的土地也是世界上最贫瘠的。所有这些因素,对于澳洲的野生生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袋动物以其较低的新陈代谢率和较少的能量需求,比同样体形的胎盘类哺乳动物更容易生存和繁荣起来。其他一些动物,包括雷鸟和火烈鸟,随着湖泊的干涸以及苍翠的植被变成了稀疏的干草地而遭至灭绝。结果,幸存下来动物的个头越长越大 ,也许是因为植被的质量越来越差,个头大的动物可以吃得多来弥补食物营养的不足。于是,当人类在6万年前到达澳洲时,澳洲土地上到处都漫游着大批巨型动物群。

化石骨骼揭秘袋狮

澳大利亚最迷人的古生物,是已经灭绝了的袋狮。袋狮有着如今许多动物所没有的一些独特的身体特征,作为一种以巨型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他具有许多“捕食猎手”的诸多优势,包括可收放自如的子 ,和袋鼠一样长而有力的尾巴,颌部的肌肉比狮子还要强有力。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袋狮身体结构这些特点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更新世时期活跃在澳洲的这种古生物的生活。

尾巴:袋狮的尾巴长而有力,很适合这种行动敏捷的捕食动物,它的尾巴很像如今的食草动物袋鼠的尾巴。它的尾巴里有一根狭长的骨头,当它直立起来的时候,这根骨头可使它保持平衡。在捕食猎物时,会用尾巴帮忙,腾出前爪紧紧抓住猎物,最后以有力的颌部咬住猎物,给予致命的一击。

后腿:袋狮的后腿凝聚着极大的爆发力,但在高速奔跑时可能缺少弹性。古生物学家认为,袋狮的这些生理特征决定了,他喜欢谨慎小心的跟踪猎物,突然出击。尽管袋狮的名字听起来会让人误以为它属于狮子,但它属于大型猫科动物狮子却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后爪:可向回收缩的爪子和脚趾适合抓握,这表明,被认为生活在灌木树林环境中的袋狮,有时也许还得爬树,必要的时候,它就是从树上跃下来扑向猎物的,他们的爪子看上去很有点像一只灵活的手。

前腿和前爪:英国伟大的解剖学家理查德?欧文在1859年首次对袋狮进行描述时,将这种动物称为“捕食猛兽中最凶猛最可怕的野兽”。如今手中有了这种动物骨骸可以进行研究的科学家也完全赞同欧文当年的断语。袋狮拥有强大有力的前腿,以及大而尖锐的利爪,袋狮利用这样的爪子可以灵活的爬树,在捕食中可以紧紧抓住猎物不放。

牙齿:与树袋熊不同,袋狮属于双门齿型,也就是说它的下颌处有两个突出来的前门牙,这种牙齿结构很像鹦鹉的喙,因此早先有些专家认为袋狮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 。但是现代解剖学家的看***好相反,他们认为,袋狮拥有强有力的颌部肌肉,以及尖锐的前臼齿,他们完全有能力扑咬住任何类型的动物。

鼻腔:袋狮有一个相当大而且高度发达的鼻腔,对于一种捕食者来说,这也许并不奇怪,它们需要极其敏锐的嗅觉。有了这样的能力,袋狮就能跟踪猎物。

大脑:对袋狮的头骨进行计算机X射线轴向分层造影扫描(CATscan),可使研究人员了解到袋狮大脑的一些主要特征。根据袋狮脑叶的大小和突出程度,科学家们确定袋狮的听觉、视觉和嗅觉能力都相当强。

灭绝之迷

袋狮是澳洲巨型动物之一,约在5万年前至4.5万年前灭绝。是谁又是怎样使他们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遭致灭绝命运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伯尔德分校的地球科学教授吉福德?米勒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根据他的观点,人类是在巨型动物灭绝之前不久抵达澳洲的,这些动物的灭绝一定与人类活动有关。

当人类最早到达澳洲时,那里有着许多不同寻常的动物,那些动物的样子超出我们的想象,一些动物长得像袋熊一样,体形却犹如河马般庞大,它们是地球上 曾有过的最大的有袋动物。还有些动物长得像袋鼠,但它们却不是吃草为生,而是伸起两只高过头顶的手臂,扯下树枝,吃树上的叶子。还有一些动物则从树上寻找昆虫吃。澳大利亚有着独特的自然发展史。当它与其他地方完全隔离开以后,唯一在这块大陆上兴旺发达的哺乳动物就是有袋动物。食物链最高层的以大型动物为食肉动物,如袋狮,通常潜伏在树上,等待着猎物走到近旁,然后从树上跃出扑向猎物,袋狮也属于有袋动物,现代已经没有与他们相像的动物存在了。澳洲的巨型动物丽纹双门齿兽 ,是一种超大的袋熊,是曾经有过的最大的有袋动物,重约4400磅,但只有大象的三分之一重,现已灭绝的最大的袋鼠重约440磅。澳大利亚大型食肉动物有袋狮、袋狼、塔斯马尼虎和肉食性的袋鼠,还有虫类肉食动物陆地鳄鱼和巨蜥,这些大型动物最终都消失了。在人类到达澳洲之后不久,大约在5万年前至4.5万年前之间,澳洲的大多数巨型动物物种,无论是肉食性动物还是食草性动物,都渐渐灭绝。巨大的袋鼠、雷鸟以及巨蜥,都消失了。在人类开始登上这块大陆之后,澳大利亚当地的哺乳动物已经消失了四分之一,其中确切的原因,至尽仍然是一个迷。***的是,也有一些巨型动物生存了下来,包括如今幸存下来的最大的有袋动物——红大袋鼠(又名大赤袋鼠),澳大利亚现今仍然是有袋动物和单孔目动物的天堂。如今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如何能够确保这些动物,包括袋熊、袋狸、澳洲野狗、鸸鹋等,能够安然度过新一轮由人类在世界各地引发的物种濒危和灭绝的灾难。

有什么远古的海洋生物吗?

1 冥古宙

2 太古宙

3 元古宙

4 显生宙

4.1 古生代

4.2 中生代

4.3 新生代

5 相关条目

6 参考书目

7 外部链接

冥古宙

主条目:冥古宙

时代

***

45.7亿年前 地球从环绕早期太阳旋转的吸积盘之中形成。

45.33亿年前 依大碰撞***说,原始的地球与忒伊亚相撞,在原始地球周围产生一个环,这个环在数百万年之后形成月球。重力的拉扯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建立了地球生命的形成环境。[1]

41亿年前 地球表面温度降低使地壳得以凝固,大气与海洋形成。[2]

40亿年前

主条目:生命起源

最早生命的出现,可能是源于能够自我***的RNA分子。这些生命的繁殖所需要的***有限,所以不久之后便开始竞争。由于天择青睐在***上更有效率的分子,因此DNA逐渐成为最主要的***物。之后它们开始在膜内发展,这些膜拥有更稳定的物理与化学环境,形成了原始的细胞。此时大气中尚未有自由的氧气存在。

39亿年前 后期重轰炸期:地球、月球、火星及金星受到小行星及彗星(微行星)撞击的高峰期。连续的干扰可能诱发生命的演化(参胚种论),海洋被完全煮沸。[3]

细胞以及原核生物出现。这些都是化能生物: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及氧化无机物来抽取能量。后来原核生物演化了糖酵解,从如葡萄糖的有机物释出能量。糖酵解产生了现今所有生物都用到的三磷酸腺苷(ATP)分子来临时储存能量。

太古宙

主条目:太古宙

时代

***

35亿年前 最后共同祖先出现,细菌及古细菌分裂。细菌发展了光合作用的原始模式,但最初不会产生氧。这些生物透过电化学梯度产生三磷酸腺苷。

33亿年前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菌出现,它们以水为还原剂,并排出氧。氧首先将海洋中的铁氧化,产生铁矿石。氧在大气层的浓度上升,对很多细菌都有毒。

元古宙

主条目:元古宙

时代

***

25亿年前 一些细菌演化到有能力去使用氧来有效的从有机物中抽取能量。差不多所有生物都用相同的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来使用氧。"runaway icehouse"效应[4]造成休伦系冰期。[5]

21亿年前 更多复杂的细胞出现,包括有细胞器的真核生物。最接近的可能就是古细菌。大部分有细胞器的都可能是从共生细菌衍生而来:粒线体会用像现今立克次体般从有机物抽取能量,而叶绿体则从光及有机物合成能量。这是共同演化的例子。

12亿年前 出现有性生殖,引发更快的演化。[6]大部分的生命于海洋及湖中出现,一些蓝菌已经生活在湿润的泥土中。

10亿年前 多细胞生物出现,首先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藻及海苔。[7]

11-7.5亿年前 第一个超级大洲罗迪尼亚形成及重新分裂。[8]

9.5-7.8亿年前 斯图尔特冰期:这个时期是多重及接近全球性的冰期,反复的从雪球地球变为温室地球。

9亿年前 每年共有481日,每天18小时。地球的自转及公转因潮汐力逐渐变慢。

7.5-5.8亿年前 根据雪球地球***说,前寒武纪成冰纪的冰河时期非常严重,连海洋亦完全结冰,只有在热带的海水仍保持是液态。

6亿年前 多孔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及其他多细胞动物在海洋出现。(但亦有研究显示最早的动物生活在湖泊的环境中[9]。)刺胞动物及栉水母是最早有神经元的生物,神经元只是一个简单的网,没有脑部或中央神经系统。

6-5.4亿年前 第二个超级大陆潘诺西亚形成及分裂。[10]

5.8-5.4亿年前 氧气的累积使臭氧层可以形成。[11] 而臭氧层可阻挡太阳的有害辐射,使生命可以在陆地上发展。[11]

5.65-5.25亿年前 寒武纪大爆发产生了所有现今动物的主要的门,其成因仍然存疑。以三叶虫为主的节肢动物是最主要的门。脊索动物的皮卡虫可能是人类的祖先。奇虾是达2米长的猎食者,它的后代可能是海蜘蛛。[12][13][14]

显生宙[编辑]

主条目:显生宙

显生宙是距今5.7亿年以来有大量生物化石出现的时期。

显生宙表示在这个时期地球上有显著的生物出现。而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

古生代

主条目:古生代

时代

***

5.30亿年前 第一个在陆地上的脚印。[15]

5.05亿年前 第一个脊椎动物甲胄鱼出现,与现今八目鳗及盲鳗纲有关。海口鱼属及昆明鱼都是没有颌的鱼类,或称无颔总纲。

4.88亿年前 在寒武纪至奥陶纪间发生第一次生物集群灭绝,是为寒武纪-奥陶纪灭绝***。

4.8亿年前 西班牙巴伦西亚大学的考古学家,在萨拉戈萨南部的特鲁埃尔发现距今4.8亿年前的鱼类化石。这种新的物种鱼“葛氏刀刃棘鱼”大约生存在泥盆纪(Devonian)时期,也是属于已经绝种的早期鱼类。 [1]

4.75亿年前 第一个原始植物从绿藻演化[16]并移至陆地上[17],沿湖边生长。与它们一同的有真菌,可能植物与真菌是共生的,地衣就是共生的例证。

4.50亿年前 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可以支撑身体及阻止水分流失[18],是第一类移至陆地的动物。[19]最早的有多足亚门(马陆及蜈蚣),及后有蜘蛛及蝎子。

4.5-4.4亿年前 奥陶纪-志留纪灭绝***发生,这是第二次的生物集群灭绝。

4亿年前 首类没有翅膀的昆虫,即蠹鱼、跳虫及缨尾虫出现。第一类鲨鱼亦出现。[20]首条腔棘鱼出现,在1938年发现活标本前它们被误以为是已经灭绝了很久,并被认为是活化石。

3.7亿年前 裂口鲨是高速的猎食者。[21]

3.65亿年前 晚泥盆纪灭绝***发生,是第三次生物集群灭绝。昆虫在地上及淡水中从多足纲演化。一些淡水的肉鳍鱼类发展了脚及成为四足总纲。四足总纲(鱼石螈、棘螈及Pederpes finneyae)利用它们的脚走上陆地,可能是为了猎食昆虫。肺部及鱼鳔演化出来。两栖类今天仍保有很多早期四足总纲的特征。

3.6亿年前 植物演化了能保护植物胚体及容易快速生长的***结构。伍德利坑及锡林扬环形坑出现。

3.6-2.86亿年前 鲨鱼的黄金时期。[22]

3.5-2.5亿年前 卡罗冰河时期在早石炭纪开始,于晚二叠纪完结。由于极移,大部分的冈瓦那大陆从亚洲及南美洲中心至印度及澳洲中心都冰封了。

3亿年前 ***大陆形成及维持了1亿2千万年。这是地球上的大洲最后一次闭合在一起。羊膜卵的演化,产生了能在地上繁殖的羊膜动物与爬行动物。昆虫能够飞行,并出现了多个目(如古网翅目、Megasecoptera、透翅目及原直翅目),蜻蜓目代表了很多早期的昆虫。大部分石松纲、有节植物门及桫椤目的森林覆盖陆地,当它们衰化后变成了煤及原油。裸子植物开始广泛分化。苏铁门首次出现。

2.8亿年前 原蜻蜓目的巨脉蜻蜓是最大的昆虫,翅膀展开长达2呎。脊椎动物,包括两栖动物离片锥目、石炭蜥目及壳椎亚纲、早期的爬行动物无孔亚纲及下孔亚纲出现,例如基龙。

2.56亿年前 二硕齿兽、小头兽、二齿兽、雷塞兽、Dinogorgon及原犬鳄龙出现,它们是生存于南非及俄罗斯的众多兽孔目的一小群。锯齿龙科是大型的草食性动物。最初的初龙形动物出现。

2.5亿年前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杀死约90%的所有动物,这是第四次及最严重的生物集群灭绝。灭绝过后,水龙兽是地表最常见的草食性动物。初龙类分开演化出其他的爬行动物。真骨总目从辐鳍鱼纲演化,最后成为主要的鱼类。大气层的氧含量下降至以往三分之一的10%,所有有气泡呼吸系统的动物生长理想。一些杆状菌菌株2-9-3的孢子被困在新墨西哥州的盐结晶中,于2000年重新活跃及分裂,现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23][24]

中生代[编辑]

主条目:中生代

时代

***

2.2亿年前 气候非常干燥,适合这种气候的初龙类及裸子植物得益。初龙类分化成为鳄鱼、恐龙及翼龙目。在合弓纲中,演化出哺乳动物的首个先躯兽孔目,特别是真犬齿兽下目。最初它们都是细小的。所有哺乳动物幼时都有乳腺及能保持恒常体温。常染色体对中的一个得到SRY基因(从X染色体的SOX3基因衍生而来)成为Y染色体,长度亦缩短了。裸子植物(松柏门及苏铁门占大部分)是陆地上的主要植物。草食性动物成长为巨大的体型以消化这些植物。

2.08-1.44亿年前 鲨鱼的第二次主要扩展。[25]

2亿年前 第五次生物集群灭绝的三叠纪-侏罗纪灭绝***发生。海中的爬行动物包括鱼龙类及蛇颈龙类兴盛。恐龙从灭绝***中存活过来,并成长为巨大的体型,但槽齿类全面死亡。现今的两栖类,滑体亚纲包括无尾目、有尾目及蚓螈开始出现。联体病毒科可追溯至这个或更早的时期。[26]

1.95亿年前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哺乳动物吴氏巨颅兽出现。

1.83亿年前 1.83亿年前[27]发生的托阿尔阶灭绝***对于海生生物的影响最大,尤其是菊石等软体动物。[28]

1.8亿年前 ***大陆开始分裂为几个大陆,最大的是冈瓦那大陆,由现今的南极洲、澳洲、南美洲、非洲及印度组成,南极洲当时还是一片森林。北美洲及欧亚大陆当时仍然连接,是为劳亚大陆。

1.7亿年前至1.6亿年前 阿普第阶灭绝***发生。根据地层中的证据,此***对海洋生物造成较大的影响,对陆地生物则较小。[29]

1.64亿年前 最古老能游泳的哺乳动物近亲獭形狸尾兽出现,是现今如鸭嘴兽及针鼹等哺乳动物的直系祖先。[来源请求]

1.6亿年前 3米长的五彩冠龙在中国西北的新疆出现,是最早的暴龙超科。

1.5亿年前 巨大的恐龙甚为普遍及多样化,有腕龙、迷惑龙、剑龙、异特龙、细小的嗜鸟龙及奥斯尼尔龙。鸟类从兽脚亚目演化出来。始祖鸟是鸟类的祖先[来源请求],有爪及羽毛,但没有喙。

1.35亿年前 禽龙、林龙等新的恐龙在侏罗纪灭绝后出现。顾氏小盗龙在中国东北辽宁出现,身长77厘米,四翼上有类似鸟类的羽毛。

1.33亿年前 原始热河鸟在中国东北出现,它有大及强壮的翼,并保有像恐龙的长骨质尾巴。

1.30亿年前 被子植物演化出可以吸引昆虫及其他动物散播花粉的花朵。被子植物的革新引发动物的演化及共同演化;帝龙在中国满洲生活,有羽毛及体长1点6米[30]。

1.25亿年前 现今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攀援始祖兽出现,它像现今的睡鼠。鹦鹉嘴龙是后期有角恐龙的祖先。

1.23亿年前 千禧中国鸟龙有原始的羽毛但不是用作飞翔,其他有羽毛恐龙包括中华龙鸟及长城鸟,它们共同的祖先为始祖鸟。其他恐龙包括多刺甲龙及始暴龙出现。

1.20亿年前 只有25厘米阔的森林翼龙在中国辽宁出现。

1.10亿年前 8公吨重及12米长最大的鳄鱼帝鳄出现。肉食性恐龙包括驰龙科的恐爪龙及棘龙科,草食性恐龙包括波塞东龙、高吻龙及蜥结龙。

1.00亿年前 巨大兽脚亚目的鲨齿龙及南方巨兽龙出现。

8800万年前 印度及马达加斯加大陆分裂。

8000万年前 蜥脚下目、鸭嘴龙科、角龙科及兽脚亚目很多的恐龙种类出现,超过一半已知的恐龙都是在中生代的最后3千万年,被子植物生长后开始出现。印度开始移往欧亚大陆。

7500万年前 人类及老鼠的最后共同祖先出现。[31][32]

新生代

主条目:新生代

时代

***

6600万年前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将差不多一半的动物物种(鸟类除外)消灭,可能是因小行星撞击扬起铱微尘覆盖整个地球,引起气候变冷所致。墨西哥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出现。没有了巨大及白天活动的恐龙,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及体型得以增长。一些哺乳动物重回海洋,如鲸鱼、海牛目及鳍足亚目等,其他的亦开始演化成能飞行,如蝙蝠。一类细小、生活在夜间及栖息树上吃昆虫的统兽总目分支出灵长目、树鼩及蝙蝠。灵长目有双目视觉及抓东西的指,可以帮助从一颗树跳往另一颗。更猴就是一个例子,它于4500万年前灭绝。

6000万年前 古食肉目(可能是细齿兽类的祖先)在北半球出现,于520万年前灭绝。已知最大的蛇泰坦巨蟒生活在南美洲热带雨林。

5500万年前 澳洲从南极洲中分裂出来。最早的真灵长类首次于北美洲、亚洲及欧洲出现,例如美国怀俄明州的辛普森氏果猴及中国云南的亚洲德氏猴。尖吻鲭鲨可能是大白鲨的祖先。[33][34][35]

5000万年前 马由始祖马开始进行演化。鲸鱼及海豚的祖先游走鲸可能像海狮般在陆地上行走及像水獭在海中游泳,它的脚有蹼,并且是以耳朵听声音。Pezosiren portelli是现今海牛的祖先,像河马般在陆地上行走及像水獭在海中游泳。细齿兽类包括小古猫属是所有狗、猫、熊、浣熊、狐狸、土狼、狐狼及麝猫的祖先,是肉食性及像鼬鼠般可以爬树。现代的银杏出现。

4850万年前 冠恐鸟是1.75米高的肉食性鸟类,是顶级掠食者。

4650万年前 游走鲸后代的罗德侯鲸是鲸鱼的祖先,开始不再饮用淡水。

4300万年前 始祖象出现,有长的鼻,但没有象鼻或象牙。

4000万年前 灵长目分支成原猴亚目及简鼻亚目,简鼻亚目是白天活动及草食性的。

3700万年前 龙王鲸的后肢开始缩少及发现完好,听觉开始经下颚传至中耳。在埃及的鲸鱼谷当时是在水中,龙王鲸未有呼吸孔,要把头部伸出水面呼吸。原猴亚目的早期祖先Biretia fayumensis及Biretia megalopsis在埃及沙漠出现。[36]

3500万年前 禾本科从被子植物中演化出来。

3000万年前 简鼻亚目分支成阔鼻小目及狭鼻小目。阔鼻小目有卷尾及迁移至南美洲,雄性是色盲的。狭鼻小目留在非洲,其中一种祖先可能是埃及猿。Bugtipithecus inexpectans、Phileosimias kamali及Phileosimias brahuiorum像现今的狐猴是生活在巴基斯坦中部布格蒂丘陵的雨林中。所有猫的祖先原小熊猫生活在欧洲的树上,在2000万年前灭绝。

2750万年前 巨犀生活在蒙古。

2700万年前 长腿恐鹤在美洲,于15000年前灭绝。

2500万年前 狭鼻小目雄性可以看见颜色及失去了费洛蒙。[37]狭鼻小目分支成两个总科:猴总科及人型总科。猴总科并没有卷尾,有些甚至原全没有尾巴。所有人型总科都没有尾巴。

2200万年前 印度与亚洲碰撞,产生喜玛拉雅山及青藏高原。由于湿度被断绝,中亚洲成为了沙漠。恐象出现,于200万年前灭绝。部分像狗、熊及浣熊的Urs***us elmensis(所有熊的祖先)出现,其体型只有狐狸般大,以植物及昆虫来补足肉食。第一类猫熊亚科分支出来,当中只有大熊猫能生存至今。

2100万年前 像獴的生物乘坐植物造成的筏由马达加斯加漂浮至非洲,并成为所有当地肉食性哺乳动物的祖先。

2000万年前 非洲板块与亚洲碰撞。拟指犬是狗的祖先,第五爪缩短了,有现今狗的上爪的影子。它们的外表像现今的麝猫,脚及脚趾适合奔走。犬科及猫科开始分支。象的祖先嵌齿象出现。

1900万年前 大地懒出现,于8000年前灭绝。

1600万年前 鲛齿鲸显示鲸鱼的早期回声定位。巨牙鲨是巨大的鲨鱼,但突然于160万年前消失。[38]

1500万年前 猿从非洲迁徙至欧亚大陆,成为了长臂猿及猩猩。人类祖先从长臂猿形成。猩猩、大猩猩及黑猩猩都是属于人科,人类则属人族。

1300万年前 人类祖先从猩猩祖先形成。猩猩的亲属开远禄丰古猿出现。加泰罗尼亚皮尔劳尔猿可能是人科及人类的共同祖先。

1000万年前 气候开始变得干燥,大草原及草原代替了森林。猴的数量激增,猿则减少。人类祖先从大猩猩的祖先形成。马的全盛期并开始扩展整个北半球。1000万年前它们因面对偶蹄目的竞争而衰减。Tomarctus是极之像狗的动物。

700万年前 最大的灵长目巨猿在中国、越南及北印度生活,于30万年前灭绝。

560万年前 地中海干涸,是为米辛尼亚期盐危机。

500万年前 火山爆发及产生很多细小的陆地连结了南北美洲。哺乳动物由北美洲往南迁徙,并造成当地的哺乳动物灭绝。人类祖先从黑猩猩祖先形成。最后共同祖先是乍得人猿。最早的人类分支是千年人。黑猩猩及人类的DNA有98%相似,在血红素中只有一个氨基酸不同。黑猩猩的一类可以在基因上比现今所有60亿人更多样化,但后来人类分支出现瓶颈。黑猩猩及人类的喉头重新移位至咽及肺部中间,可见共同祖先都有这个语言前身的特质。

480万年前 人族出现黑猩猩的大小的地猿,并且站立行走。

370万年前 一些南方古猿在肯雅的火山灰中留下脚印。

350万年前 大白鲨出现。

300万年前 双足的南方古猿在非洲大草原演化,并被恐猫属所猎杀。非洲南方古猿及鲍氏南方古猿,并其他包括肯尼亚平脸人的属出现。大猩猩在刚果河南岸消失。南北美洲连接,发生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现今的马属首次出现。恐象的下颚有向下的象牙。

250万年前 斯剑虎出现。

220万年前 大猩猩分裂成西部大猩猩及东部大猩猩。

200万年前 能人在坦桑尼亚使用原始石器工具,有可能与罗百氏傍人一同生活。布若卡氏区出现。人属的物种吃肉,而傍人则吃植物及白蚁。一些在刚果河南部的黑猩猩分支出倭黑猩猩,倭黑猩猩生活在雌性主导的社会。斯剑虎由北美洲前往南美洲。

180万年前 直立人在非洲演化,并迁徙至其他大洲,主要是南亚。

175万年前 格鲁及亚人有直立人及能人的特征。雕齿兽在秘鲁南部生活。

160万年前 巨型短面袋鼠在澳洲出现,于40000年前消失。像袋熊的丽纹双门齿兽在澳洲出现,于45000年前灭绝。

150万年前 猩猩分裂为婆罗洲猩猩及苏门达腊猩猩。袋狮在澳洲出现,于46000年前灭绝。

100万年前 犬属从Tomarctus分支出来。灰狐是现今最原始的犬属。

80万年前 灰狼迁移至北美洲极地。

78万年前 地球最后(最近一次)的地磁反转。

70万年前 人类与尼安德特人的共同遗传祖先出现。

50万年前 直立人使用木炭来控制火,但仍不懂如何生火。

40万年前 东部大猩猩分支为东部低地大猩猩及山地大猩猩。大角鹿出现,在9500年前灭绝。

35.5万年前 海德堡人在意大利南部的罗卡蒙菲纳火山留下脚印,是最早的人属脚印。

25万年前 北极熊从棕熊演化。

19.5万年前 埃塞俄比亚奥莫河的奥莫化石遗存是最早的人类。

16万年前 长者智人练习礼仪及宰杀河马。

15万年前 线粒体夏娃在非洲生活,她是所有现今人类的最后女性祖先。

13万年前 尼安德特人从海德堡人演化及住在欧洲及中东,开始埋葬尸体及照顾病人,有现今人类的舌骨及会使用矛。FOXP2基因出现。

10万年前 第一个人类从海德堡人演化及在非洲出现。人类生活在南非及以色列。人类经两个途径进入亚洲:经中东往北行,及从埃塞俄比亚往南走,经红海及***南部(参单源论)。突变造成皮肤颜色的改变,以吸收最有效的紫外线。种族开始成立。非洲的人口基因仍然较为分化。

8.25万年前 人类在萨伊使用锋利的动物骨头***。

8万年前 人类在刚果制造鱼叉。

7.4万年前 多峇巨灾理论指多峇湖的超级火山爆发,人类人口只剩2000。6年没有夏天及紧接的1000年冰河时期。火山灰达5米深覆盖印度及巴基斯坦。

7万年前 最近的冰河时期,威斯康辛冰期开始。人类在南非布隆伯斯洞穴以骨头制造工具,及画壁画。他们亦收集贝壳及钻孔制作颈饰。巨水獭出现,在1万年前消失。

6万年前 Y染色体亚当在非洲生活,是人类男性Y染色体的最后祖先。

5万年前 人类由亚洲延伸至澳洲及欧洲。海岸线的延伸速度较内陆为快。披毛犀在不列颠群岛生活。

4万年前 克罗马侬人在法国绘画及捕猎猛犸象。他们有特别的认知能力,使他们成为食物链的顶端。澳洲巨大的有袋目灭绝。

3.2万年前 德国福格海德有第一个雕塑。法国有第一个用鸟骨制的笛。印尼有石器工具。

3万年前 人类从西伯利亚分几波进入北美洲,较后的经过白令陆桥进入,早期的可能是以跳岛战术经阿留申群岛进入。欧洲人越过大西洋到达北美洲。人类抵达所罗门群岛及前往日本。在撒哈拉使用弓箭,在摩拉维亚有首个陶瓷动物模型。

2.8万年前 在非洲那米比亚出现最古老的图画。[39]德国出现最古老的***雕塑。[40]

2.7万年前 尼安德特人消失,人属只余下人类及佛罗勒斯人。捷克出现纺织。

2.5万年前 从猛犸象牙发明了标枪。

公元前2.4万年前到公元前2.2万年前 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属于此段时期。[41]

2万年前 人类在青藏高原留下脚印及手印。从动物脂肪制造油灯。山顶洞人以骨针来缝制动物饰物。猛犸象骨头在俄罗斯建造房屋。

1.8万年前 佛罗勒斯人在遥远的印尼出现。

1.5万年前 最后的冰河时期完结,海水漫过全球,造成多个近岸地区水浸,将以往的大陆分成岛屿。日本从亚洲分开,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分开,塔斯曼尼亚与澳洲分开,爪哇岛形成,砂拉越、马来西亚及印尼分隔。一些人类在中东的肥沃月弯开展农业,并且发展城市。因为生产食物及饲养动物,世界人口暴涨。拉斯考克山洞及加拉加斯出现石洞壁画。

1.4万年前 全新世灭绝***开始,超过100种大型哺乳动物消失,可能是因世界人口暴涨所致。

1.15万年前 斯剑虎灭绝。

1.1万年前 佛罗勒斯人及猛犸象灭绝。人类首先畜养印度狼。所有现今的狗都是属于家犬。

1.04万年前 开始种植植物,在近东耕种。耶利哥人口有19000。

公元前8000年前 撒哈拉仍有河流、湖及季候风。日本绳文时代制造全世界最早的陶制容器。人类抵达南美洲的蓬塔阿雷纳斯。世界人口达500万[42]。

公元前6千年前 亚洲西南部、叙利亚、约旦、土耳其及伊拉克种植麦。

公元前4500年前 种植亚洲型稻及非洲型稻。

公元前1200年前 铁器出现在中东和东南欧,人类开始铁器时代。[43]

西元前1000年 世界人口达5000万。[44]

西元前500年 世界人口达1亿。[45]

西元1年 世界人口达2亿。[46]

公元1627年 最后一只原牛于1627年被波兰猎人射杀,宣告了原牛的灭绝。

公元1662年或1688年-1715年之间 渡渡鸟灭绝。

公元1815年 4月10日,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它的火山灰几乎覆盖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全球温度下降了约5℃,引发了1816年著名的“无夏之年”。[47]

公元1835年 世界人口达10亿。

公元1952年 加勒比僧海豹灭绝——最后确定观察到加勒比僧海豹的纪录是于1952年的小塞拉纳岛。[48]西元2008年,美国***宣布经过5年搜寻,认为它们已经灭绝。[49]

公元1969年 人类尼尔·阿姆斯壮在7月21日02:56 (世界时)正式在月球行走。[50]

公元2005年 亚马逊森林经历1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51]

公元2008年 白鱀豚功能性灭绝;世界人口约6706993000人。[52]

公元2015年 世界人口超过70亿。全新世灭绝***仍然继续,最近50年更有上升趋势。

欧巴宾海蝎

欧巴宾海蝎是寒武纪的远古动物。生活于大约5.3亿年前的海洋之中,大概位于现在加拿大所处的位置。它们长有5只带丙的眼。科学家们推测,欧巴宾海蝎有能是虾的远亲。[1]

中文学名

欧巴宾海蝎

二名法

Opabinia regalis Walcott

动物界

叶足动物

1基本资料编辑

欧巴宾海蝎是寒武纪的远古动物。寒武纪地球上曾出现了一次物种大爆发

,许多新的物种出现,是地球历史上最早有丰富动物化石记录的时代。欧巴宾海蝎是如此怪异,以致科学家推测其也许是虾类的远亲,也许和现代存活的任何生物都无关。[2]

它们看起来很像是科幻**中的怪异动物,具有环节结构,并具未矿化的外骨骼,身体总长度为40至70毫米。它们利用14对像桨一样的腮来游泳。最奇怪之处还在于它们的头部。欧巴宾海蝎头上顶着5只带柄的眼睛,并伸出象鼻状的嘴巴,在这些眼睛的前端还有一个柔软的长嘴,而且在嘴的顶端还长有一个爪子。

2科学分类编辑

欧巴宾海蝎的奇特形体曾经于过去一百年间引发多次尝试进行的分类。举例来说,此种生物的最初描述者沃尔科特曾经认为它是甲壳类。

3生物特征编辑

此种生物具有环节结构,并具未矿化的外骨骼。身体总长度为41至70毫米。它的头部长有五颗以眼柄支撑并突出的眼睛,视力范围很可能到达360°。而在头部下方则有长著如同长袜一般的吻部。在长吻的末端为具抓握性的刺状物,而这种结构则普遍认为用以捉拿猎物。

它具有跟现今所有生物都不同的鳃,以及很多如同旗帜一般的附肢。而奇虾,则被认为是与之具相近结构的生物(同样已灭绝)。它的三条最后的旗帜状附肢一同形成尾部。与现今所有已知,同样分体节的节肢动物不同的是,它的头部似乎并没有很清楚地与体节分开来。

4生长地域编辑

华盛顿史密森博物馆展出的欧巴宾海蝎化石

欧巴宾海蝎生活于大约5.3亿年前的海洋之中,位于加拿大所处的位置。欧巴宾海蝎被普遍认为居住在浅层海床,而理论上,这种生物应该是一种具有游泳能力的捕猎者。其吻部,被认为用作捕捉海床洞穴内的小虫用,另外亦有可能是用以卷起海床的泥沙,以搜索食物。***如这些猜想是正确的,欧巴宾海蝎很有可能具有能向后摺叠的吻部,以将食物送到位于头部下的口。

板足鲎

板足鲎生活在大约四亿二千万年前,与桨足鲎外貌相似,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部由六个体节组成,腹面有六对附肢,最后一对呈板状,用来游泳。

1形态特征

板足鲎目(Eurypterida)一类已绝灭的不常见的节肢动物的成员,很少保存为化石。板足鲎类在奥陶纪初期(4.88亿年前)出现,?

板足鲎(9张)

到二叠纪末(约2.51亿年前)绝灭。往往称为巨蝎,但大多数板足鲎类是小动物,产自北美志留纪(约4.44亿年前至4.16亿年前)地层的一个种──Jaekelopterus rhenaniae(亦称Pterygotus rhenanius或P. buffaloenis)是已知的最大节肢动物,身长接近3公尺(米)。板足鲎类的躯体是由许多节组成,前部有附肢,作为桨状游泳器官。

2生活习性编辑

有些是动作灵敏的食肉动物,也许能快速游泳追捕猎物;而其他的板足鲎类很可能是底栖而以腐肉为食的。?

栖居在半咸水环境,通常出现在特化而往往种类不多的动物组合中。

杆菊石

杆菊石(学名Baculites)是一类已灭绝的软体动物。它们的壳接近笔直,于白垩纪晚期遍布世界各地。它们是于1850年由法国古生物学家阿尔西德·道比尼(Alcide d'Orbigny)所命名。

杆菊石可以长达2米,相信它们是头向下直立的。由于壳的另一端并没有平衡物,所以学者认为这是杆菊石唯一可有的形态。不过近期的研究发现,一些杆菊石物种可能会以较接近水平的方向生活。

杆菊石壳初期是以盘绕形式生长,直径约为1厘米。当它们成熟时,壳就会笔直的生长。成年杆菊石可以长7厘米至2米。从壳的同位素分析,相信杆菊石是生活在水柱的中间部份,并不接近海床或海面。

在一些地层中,杆菊石十分普遍,估计它们是一大群生活的。但是,它们却不及直角石般稠密。雄性杆菊石的长度只有雌性的三分之一至一半,壳上的棱纹也较浅。它们的壳也像其菊石目般有住室,住室内藏有气体来保持它们的浮力。这些住室之间有连室细管,与头部连接。动物自身则在最末及最大的住室中,可以控制每个住室的气体水平及浮潜。分隔住室的隔壁与外壳互接,互接处有缝合线。不同的杆菊石物种有不同的缝合线纹。杆菊石化石非常脆,一般发现时都已经断裂。普遍是断成两截或分成几片,往往断裂都是位于缝合线。

2?混淆

杆菊石及白垩纪笔直的菊石目很多时会与直角石混淆。两者都是长管状,在石市场也同样普遍。两个分支分别地在不同时代演化成长管状。直角石的时代比杆菊石长很多。不过,直角石的缝合线较简单,而杆菊石的则较复杂。这种笔直菊石的生活方式仍无定论:有的古雅生物学家认为它们在水中是垂直生活的,触须在海床中搜索食物;有的则认为它们是水平地生活在靠近海面的地方。

邓氏鱼

邓氏鱼(Dunkleosteus),一种活于泥盆纪时代(距今约3.6亿至4.15亿年前)的古生物,长约8至10米,重量可达4吨,被视为该时代最大的海洋猎食者,其主要食粮是有硬壳保护的鱼类及无脊椎动物。生活于4亿年前泥盆纪时代的邓氏鱼,是人类已知盾皮鱼家族中体型最大的成员。它的存在比陆上第一只恐龙的诞生还要早1.75亿年。邓氏鱼头部有甲状包裹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有颚脊椎动物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邓氏鱼

科 恐鱼科

二名法 Dunkleosteus

界 动物界

属 邓氏鱼属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鱼纲

分布区域 化石分布:摩洛哥、非洲、波兰、比利时、美国

目 节甲鱼目

生存年代 志留纪晚期—泥盆纪晚期

邓氏鱼(Dunkleosteus terrelli),是一种活于泥盆纪时代(距今约3.6亿至4.15亿年前)的古生物,身体长约8 至10公尺,平均重量可达4吨,被视为该时代最大的海洋猎食者,是已知咬合力第二大大的鱼,{第一大巨齿鲨}其主要食粮是有硬壳保护的鱼类及无脊椎动物。

邓氏鱼是恐鱼科的代表性成员和已知盾皮鱼家族中体型最大的成员,是生存于距今约3.6亿至4.15亿年前泥盆纪的一种拥有着惊人咬合力的巨型食肉厚皮鱼,是志留纪和泥盆纪海洋的绝对霸主。有着已知地球上存在过的生物中极大的咬合力和惊人的吸力,位于当时海洋的食物链顶端,能一口将鲨鱼咬成两半,可以捕食泥盆纪海洋里的任何一种生物,它很可能是地球上第一个“百兽之王”;它的存在比陆上第一只恐龙的诞生还要早1.75亿年。然而,巨大的身躯和体型极大地影响了邓氏鱼的运动速度和灵敏度,这使得它在进化过程中渐渐输给了小小的鲨鱼和其他肉食鱼类;再加上地球的环境变化,最终渐渐离开了生物繁衍进化的舞台 。

2?外形特征

邓氏鱼的外貌,给人以异常凶猛的感觉。强壮的类似于鲨鱼的纺锤形的身躯更接近现代鱼类的体形。头部与颈部覆盖着厚重且坚硬的外骨骼。虽然是肉食性鱼类,但无牙,代替牙的是位于吻部的头甲赘生,如铡刀一般,非常锐利。能切断、粉碎任何东西。色素细胞显示,邓氏鱼背部颜色较深,腹部呈银色。体长10米左右,体重约4吨。

它的体型呈流线型,有点像鲨鱼。邓氏鱼缺少真正的牙齿,而以两长条嶙峋的刃片代替,可以咬断和粉碎任何东西。色素细胞暗示邓氏鱼的背部为深色、腹部为银色。这种鱼对它的食物毫不讲究,它吃鱼、鲨鱼甚至它的同类。且这看起来是邓氏鱼忍受消化不良的结果:它的化石常和被回吐的、半消化的鱼在一起。

3?生活习性

邓氏鱼生活在较浅的海域,拥有异常旺盛的食欲,使它成为当时最强的食肉动物。古代鲨鱼、头足类(鹦鹉螺、菊石)、甚至自己的同类,都在它的食谱内。拥有如此旺盛食欲的邓氏鱼,却一直经受着消化不良的困扰,在发现的化石周围,经常能发现一些被回吐的、半消化的鱼的残骸。同时,也能发现一些邓氏鱼从胃部反刍出来的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比如其他盾皮鱼类的头甲和软体动物的碳酸钙质的外壳等。

4?相关信息

生活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是鱼类统治一切的星球,在这个时期最早的鲨鱼出现了,但它们的状况非常令人担忧,因为在那个时代它们能侥幸保住自己的性命会感到万分欣喜。在众多的水怪中最令人感到恐怖的动物当属一种外型类似推土机形状的巨鱼---邓氏鱼,它样子古怪的邓氏鱼头上有坚硬无比的“盔甲”能顷刻间将猎物粉碎殆尽,邓氏鱼看起来像是凶暴的猛兽:强有力的体格加上包裹着甲板的头部。它的体型呈流线型,有点像鲨鱼。邓氏鱼缺少真正的牙齿,而以两长条嶙峋的刃片代替,可以咬断和粉碎任何东西。色素细胞暗示邓氏鱼的背部为深色、腹部为银色。这种鱼对它的食物毫不讲究,它吃鱼、鲨鱼甚至它的同类!这种将近10米长的巨兽简直就是魔鬼的化身!

只可惜由于自然灾害和其他鱼类的竞争,它们昔日的辉煌在今天早已荡然无存了。与邓氏鱼有血缘关系、最后的其他盾皮鱼家族成员也于泥盆纪末全部走向了灭绝,目前在海洋里科学家已经无法找到任何与其有血缘关系的后代;而邓氏鱼所有发现的骨骼也早已在几亿年前就已成为化石,科学家们目前无法以从其骨骼里到提取DNA、并以克隆的方式让这种巨型食肉鱼类重现与世。不过,科学家们坚信,随着人类的不断努力,科技的持续发展,终有一天,会寻找和收集到更多该物种的化石样本,陆续提取和收集到完好的DNA,通过克隆的方式将这种已消失了3.6亿年的海洋霸主重新带回到这个世界。

龙王鲸

龙王鲸(Basilosaurus),意为帝王蜥蜴是龙王鲸科中的一个属,生存于3900万至34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龙王鲸的化石第一次是在美国路易斯安纳州被发现的,刚开始被误认为是巨大的海洋爬虫类,古生物学家从埃及与巴基斯坦发现的化石中辨认出至少存在两个其他的种。

中文学名

龙王鲸

拉丁学名

Basilosauru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哺乳纲Mammalia

鲸目Cetacea

亚目

古鲸亚目Archaeoceti

龙王鲸科Basilosauridae

龙王鲸属Basilosaurus

分布区域

埃及、美国

其它中文名称( chinese[other])

械齿鲸

时代(period)

晚始新世4500万-3600万年前

天敌(natural enemy)

不明

食性(diet)

肉食

典型体长(length)

15~20米

化石时期

晚始新世

保护现状

灭绝(化石)

科学分类

* B. cetoides

* B. drazindai

* B. isis

龙王鲸(basilosaurus)第一次发现械齿鲸化石的时候还以为它是海怪的留下的。

2简介(brief introduction)编辑

第一个械齿鲸化石是在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发现,但很快地在埃及的法扬(fayum)沉积层也找到保存了为数众多的其它种类。这种早期鲸类找到数量众多的化石。它在非洲、欧洲与北美间的温暖浅海必然很常见。其中一个化石还保有它最后进食的餐点,即一群鲨鱼。它们的骨骼也提醒人们其陆地动物的祖先:一双小脚。

生存年代

在埃及的沙漠,有个鲸类骨骸自沙中蚀出的奇怪地方。「鲸之谷」是个浅滩的化石遗迹,在三千六百万年前,鲸类常游近这里岸边。械齿鲸就是此地所发现的两种鲸类之一。械齿鲸的骨骸显示它的确有个很长的身体。事实上,当它首次被发现时,还被误认为是某种海蛇(所以它才会有个意指「蜥蜴王」的英文名字)。虽然埃及的化石并不常得到良好的保存,但最近在一个械齿鲸化石的胸腔找到一团鱼化石。这似乎是它胃?

龙王鲸(5张)

内的东西,其中包括几种不同的鱼类骨骸,以及一只五十厘米长的鲨鱼,足以证明:龙王鲸并非性格温驯的动物。

晚始新世温暖的沿岸水域非常像现代的热带海洋,除了一个重要的不同:那里是巨大的早期鲸鱼械齿鲸的家。械齿鲸是第一种巨型鲸鱼。它们那巨大的尺寸意味着它们需要大量的食物维持肌体,人们猜想大多数械齿鲸终日悠游在浅海,寻找潜在的猎物。械齿鲸不是一种十分挑剔的掠食者,鱼、鲨鱼、乌贼、海龟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都在它的食谱上。械齿鲸可以用它敏锐的视力和听力寻找和抓住猎物。像现代的鲸鱼一样,械齿鲸是呼吸空气的,它不能长时间的待在水下。械齿鲸的鼻孔不是生在头顶的,所以当它上浮的时候必须把鼻子的顶部抬离水面。

龙王鲸

龙王鲸(Basilosaurus,意为「帝王蜥蜴」)是龙王鲸科中的一个属,生存于3900万至34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龙王鲸的化石第一次是在美国路易斯安纳州被发现的,刚开始被误认为是巨大的海洋爬虫类,古生物学家从埃及与巴基斯坦发现的化石中辨认出至少存在两个其他的种。

龙王鲸平均身长为18公尺(60英呎),而且拥有比现代鲸鱼更为修长的身体。古生物学家对于它们已经退化的短小后肢是非常感兴趣的。龙王鲸也是密西西比州与阿拉巴马州的州化石。

龙王鲸的发现

在19世纪早期的路易斯安纳州与阿拉巴马州,龙王鲸的化石是相当常见的,因此它们经常被当成家具的原料。后来一具龙王鲸的脊椎骨被一位鉴赏家送到了美国哲学会,因为他担心化石被当地人破坏。这具化石最后流入了解剖学家理察德·哈伦(Richard Harlan)博士的手中,他宣称这是一具爬虫类化石,并命名为Basilosaurus,意即「帝王蜥蜴」。而当英国的解剖学家理察德·欧文(Richard Owen)研究了脊椎骨、颚部的碎片、前肢与后来发现的肋骨化石后,他宣布这是一种哺乳类生物。欧文提议将它重新命名为Zeuglodon cetoides,现在变成龙王鲸的一个同物异名。虽然这个名称被很多人认为是比较恰当的,但是依照惯例,必须使用第一次公布的名称。

在1845年,亚伯特·寇区(Albert Koch)得知在阿拉巴马州发现的巨大骨头,后来被拼成了一具完整的骨骼

龙王鲸

的故事。他后来拼凑出一具长114英呎的「大?

龙王鲸各类(21张)

海蛇」骨骼,并且让它在纽约与欧洲来公开展览。这具所谓的「大海蛇」骨骼最后被发现其实是5具不同个体的骨骼所组成的,其中有一些并不是龙王鲸,这些骨骼最后毁于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

从埃及的Zeuglodon谷所发现的化石中,鉴定出龙王鲸的另一个种,称为Basilosaurus isis。这些化石保存相当良好,包括了后肢在内,而且是为数众多。古生物学家菲利浦·金格里奇(Phillip Gingerich)在这个山谷组织了几次挖掘,而且推断埃及人对于印度鳄的信仰可能是因为这些埋藏在此的巨大化石。巴基斯坦则发现另外一个种Basilosaurus drazindai。一种命名为Basiloterus husseini的鲸鱼则是已知最接近龙王鲸的一种,不过身体并没有龙王鲸那么大与瘦长。

龙王鲸的特征

龙王鲸最显眼的特征是身体非常细长,因为它们有前所未有细长的脊椎骨,所以被描绘成最细长的鲸鱼。在与其他海洋哺乳类相比之下,龙王鲸被认为有不寻常的运动方式。大小相同的胸部、腰部、荐部与尾部脊椎骨意谓着龙王鲸是类似鳗鱼般的方式来活动。甚至更古怪的是,古生物学者菲利浦·金格里奇认为龙王鲸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也会以水平的似鳗鱼般的方式来移动,对于海洋哺乳类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尾部的骨骼显示龙王鲸很可能拥有小型的尾鳍,不过可能只对垂直移动有帮助。大部分的复原图显示龙王鲸拥有一个小的,推测类似须鲸的背鳍,而其它的复原图则显示龙王鲸只有一个背部隆起。

科学家设想的龙王鲸

龙王鲸的身体结构中最著名的可能是0.6公尺长的后肢,毫无疑问的它无法帮助移动。这个退化的后肢可能只是用来固定两只位置相异的龙王鲸。后肢类似蛇类用来引导交配的退化后肢,所以龙王鲸可能也是如此。

龙王鲸的脊椎骨是中空的,似乎也是充满液体。这暗示了龙王鲸基本上只能

龙王鲸骨骼化石

在海洋表面进行水平面的移动,而其他的海洋哺乳类大部分都可以进行立体的活动。从瘦弱的轴向肌肉组织与粗的肢骨来判断,龙王鲸被认为无法长时间持续的游泳与潜水。龙王鲸也被认为没有任何能力在陆地上移动。

龙王鲸的头部没有类似现代齿鲸的额隆(melon),脑部也是比较小的。龙王鲸被认为没有现代鲸鱼的社会能力,上述特征可能导致这个结果。

龙王鲸曾经被认为拥有一些柔软的壳,不过似乎是将海龟壳误认的结果。有一些神秘动物学家相信龙王鲸或比较进化的同类仍然存活着,它们就是被人目击到的大海蛇,然而龙王鲸的化石显示它们在37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项说法。

满意请***纳O(∩_∩)O~谢谢 这些都是比较冷门的 找起来不太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