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轻重之人不可深交,问鼎大小轻重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7-03 0
  1. 比喻轻重的成语
  2. “问鼎”是什么意思
  3. 王孙满对楚子赏析
  4. 《学与问》课文中的问题
  5. 问鼎的意思
  6. 衡量轻重缓急的成语?
  7. 《新三国演义》中一歌词 鼎之轻重可以问吗?我记得这是个个典故 但又忘了 谁能给我补充一下

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发兵攻打陆浑的戎人,因之来到雒(洛)水,“观兵于周疆”,在周朝的都城外陈兵***或者炫耀。

周定王派遣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因为楚伐戎,也是为安定周之天下,故劳之。王孙满,周共王的儿子姬圉的曾孙姬满,时为大夫。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问鼎轻重之人不可深交,问鼎大小轻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王孙满回答, “在德不在鼎 ”。一统并拥有天下,不在于鼎,更不在于鼎的大小轻重,而在有天下者之德行。

王孙满说,从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时候,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让***的长官进贡铜器,铸造九鼎并且把图像铸在鼎上,所有物像都具备在上面了,让百姓知道神物和怪物。所以百姓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不利于自己的东西。螭魅魍魉这些鬼怪都不会遇上,因而能够使上下和谐,以承受上天的福佑。魑魅是山之鬼怪,魍魉是木石之怪。

夏桀昏乱,把鼎迁到了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迁到了周朝,德行如果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明德的人,是有一定期限的。成王把九鼎固定在郏鄏,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鼎的轻重,岂是你楚庄王可问的?!

九鼎,相传为夏禹时所铸。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王权之象征。楚庄王问鼎的大小、轻重,有取代周的野心

王孙满把楚庄王的野心看得清清楚楚,并提出了警告:鼎,岂是你可问的?

僖公三十三年春之秦晋崤之战(公元前627年),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秦师果败。

关于历史纪年,《尔雅·释天》谓: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九牧者,***之长官也。

比喻轻重的成语

译文:

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于是来到洛河,陈兵于周王室境内。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出自:《王孙满对楚子》

原文译文(故事梗概):

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于是来到洛河,陈兵于周王室境内。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大小、轻重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以前夏代刚刚拥立有德之君的时候,描绘远方各种奇异事物的图象,以***进贡的金属铸成九鼎,将所画的事物铸在鼎上反映出来。鼎上各种事物都已具备,使百姓懂得哪些是神,哪些是邪恶的事物。所以百姓进入江河湖泊和深山老林,不会碰到不驯服的恶物。象山精水怪之类,就不会碰到。因此能使上下和协,而承受上天赐福。夏桀昏乱无德,九鼎迁到商朝,达六百年。商纣残暴,九鼎又迁到周朝。德行如果美好光明,九鼎虽小,也重得无法迁走。如果奸邪昏乱,九鼎再大,也轻得可以迁走。上天赐福有光明德行的人,是有个尽头的。成王将九鼎固定安放在王城时,曾预卜周朝传国三十代,享年七百载,这个期限是上天所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退,天命还未更改。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问鼎”是什么意思

爱毛反裘 反裘:反穿皮衣,指皮毛朝里。古时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邪?’”

本末倒置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出处:金·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然非知治之审,则未尝不本末倒置。”

比权量力 比较衡量两方面的权力和力量。也用来指衡量两方面的轻重。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上》:“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不分轩轾 不分高下、轻重。比喻对待二者的态度或看法差不多。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臣所耻也。”

不识高低 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一回:“你这小畜生,不识高低!看棍。”

不知高低 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三:“那安妈妈是妇道家,不知高低,便向乐公撺掇其事。”

不知高下 指说话做事不知轻重。

出处:明·康海《中山狼》第三折:“先生,谢得您救俺也,只俺有句不知高下的话儿敢说么?”

不知轻重 不懂得事情要紧不要紧。

出处:《吕氏春秋·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

不足轻重 犹言无关紧要

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笔帖式为满洲进身之一途,今各衙门皆有,额设候补者又盈千累万,视为不足轻重矣。”

寸木岑楼 一寸长的木材同尖顶的高楼比。原意是起点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轻重相比必须标准一样。后也比喻差距极大。

出处:《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弹斤估两 形容掂量轻重。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言真道***、弹斤估两的在日光中烜耀。惹得一市人都来观看,不住声的有人喝***。”

等闲之辈 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

掂斤播两 掂、播:托在掌上试轻重。比喻在小事情上过分计较。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任凭人说短论长,他不怕掂斤播两。”

颠斤播两 较量轻重。常用以比喻品评优劣或形容计较微细之事。

出处:《绿野仙踪》第四四回:“起先不过房里院外吐些颠斤播两的说话,讥刺几句,使如玉知道。”

腹背之毛 比喻无足轻重的事物。

出处:《韩诗外传》卷六:“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飞不为加高,损一把飞不为加下。”

鸿毛泰岱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同“鸿毛泰山”。

出处:郭沫若《战声集·〈归国杂吟〉之三》:“四十六年余一死,鸿毛泰岱早安排。”

鸿毛泰山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缓急轻重 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

出处: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古之人有至于张空弮、罗雀鼠而民无二志者,非上之信有以结其心乎?此又权于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

剑首一吷 吷:象声词,形容声音微小。比喻言论无足轻重。同“剑头一吷”。

剑头一吷 剑头:指剑环头小孔;吷:象声词,形容声音微小。比喻言论无足轻重。

出处:《庄子·则阳》:“夫吹筦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举足轻重 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出处:《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剖腹藏珠 破开肚子把珍珠藏进去。比喻为物伤身,轻重颠倒。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元年》:“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

青口白舌 指说话不知轻重,触犯忌讳。

轻重倒置 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两者的地位摆颠倒了。

出处:***《反对党八股》:“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

轻重缓急 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

出处: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古之人有至于张空弮、罗雀鼠而民无二志者,非上之信有以结其心乎?此又权于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

轻重失宜 指对事情的重要与否处置失当。

权衡轻重 权衡:衡量。衡量哪个轻,哪个重。比喻比较利害得失的大小。

出处:《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称之。”《淮南子·泰族训》:“欲知轻重而无以,予之以权衡,则喜。”《淮南子·泰族训》:“欲知轻重而无以,予之以权衡,则喜。”《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称之。”

身外之物 指财物等身体以外的东西,表示无足轻重的意思。

出处:元·蒋子正《山房随笔》引刘改之(过)诗:“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候。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尊酒伴风流。”

随珠弹雀 用夜明珠去弹鸟雀。比喻做事不知道衡量轻重,因而得到的补偿不了失去的。

出处:《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泰山鸿毛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未足轻重 指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

问鼎轻重 问鼎的大小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

出处:《左传·宣公三年》:“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无关痛痒 痛痒:比喻疾苦或紧要的事。指与自身利害没有关系或无足轻重。

出处:《朱子语类》卷一0一:“那不关痛痒底是不仁。”

无足轻重 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

出处:冯德英《迎春花》第四章:“这次清算对蒋殿人来说真可谓牛身失毛,无足轻重。”

无足重轻 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同“无足轻重”。

五雀六燕 比喻双方轻重相差不多。

出处:《九章算术·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称之衡,雀俱重,燕俱轻, 一雀一燕交而处,衡适平。”

闲曹冷局 无足轻重的清闲的官署。

轩轾不分 轩轾:古代车子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不分高下、轻重。比喻对待二者的态度或看法差不多。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臣所耻也。”

言高语低 说话不知轻重,没有分寸。

出处: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三折:“店小二云:‘小人早晚言高语低,耽待些儿。’”

以珠弹雀 用珍珠弹麻雀。比喻轻重颠倒,得不偿失

出处:《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隐然敌国 敌国:相当于一国。指对国家起举足轻重作用的人。同“隐若敌国”。

隐若敌国 隐:威严庄重的样子;若:象;敌:匹敌,同等;敌国:相当于一国。指对国家起举足轻重作用的人。

出处:《史记·游侠列传》:“吴楚反时,条侯为太尉,乘传车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

铢两悉称 悉:都;称:相当。形容两者轻重相当,丝毫不差。

出处:鲁迅《伪自由书·不通两种》:“倘要保存上文,则将末两句改为‘警察队空枪亦一齐发声,乡民始后退’,这才铢两悉称,和军警都毫无关系。”

铢两相称 形容两者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出处:茅盾《大题小解》:“于是指出何者为适如其分,铢两相称,何者被强调了非特殊点而忽略了特殊点,何者甚至被拉扯为‘四不像’。“

主客颠倒 比喻事物轻重大小颠倒了位置。

出处:施蛰存《滇云浦雨话从文》:“由此,从文有了一个固定的职业,有月薪可以应付生活。但这样一来,写作却成为他的业余事务,在他的精神生活上,有些主客颠倒。”

着三不着两 指说话或做事轻重不当,考虑欠周,注意这里,顾不到那里。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

贵冠履轻头足 比喻主次或轻重颠倒。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今重法而弃义,是贵其冠而忘其头足也。”

有一搭没一搭 表示故意找话说。也表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九回:“宝玉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些鬼话,黛玉总不理。”

眉毛胡子一把抓 俗语。比喻做事不分轻重缓急。

王孙满对楚子赏析

问鼎

wèndǐng

[entertain a high ambition to be first-rate or the champion] 春秋时、楚庄王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周派使者慰劳,“楚子(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思是说楚庄王有夺取周朝天下的意思(见《左传·宣公三年》)。后来用“问鼎”指图谋夺取***,也指在某方面取胜

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晋书·王敦传》

《学与问》课文中的问题

春秋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争霸,野心家代不乏人。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之君的楚庄王,经过长期的争斗,凭借强大的武力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自以为羽翼已丰,耀武扬威地陈兵于周天子的境内,询问九鼎大小轻重,试图取而代之。周大夫王孙满由楚庄王问鼎敏感地意识到他吞并天下的野心,就以享有天下“在德不在鼎”的妙论,摧挫打击了楚庄王的嚣张气焰。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后世以“问鼎”比喻篡逆野心。

历史发展到鲁宣公的时候,周王的权杖早已失去昔日的威严,地处荒蛮的南楚日渐强大。于是,楚庄王出兵北伐伊川境内的陆浑之戎,顺势移兵洛邑,居然在周王室境内进行军事演习,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周定王敢怒而不敢言,忍气吞声,还不得不派自己的大夫王孙满去慰劳。见面后,楚庄王竟然连一句寒暄的话都没有,劈头盖脸就问鼎之大小轻重。这个楚庄王凭着自己的军事实力,飞扬跋扈,气势汹汹,蛮横无礼,蔑视周定王,对其欲取周室而代之的野心毫不掩饰。王孙满忠诚而睿智。他的回答从容不迫而隐含凌厉。全篇故事便在“霸”与“德”的矛盾中展开。两个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王孙满的回答,从“德”、“天”二字入手。先从“德”字出发,以“德”抗“霸”,一语击破楚庄王的问鼎野心:“在德不在鼎。”立论如金石,坚不可摧。接下来,以夏、商、周的历史变迁为鉴,有根有据地讲述了鼎的来历和几易其主的过程,用以说明有德的君主才配有九鼎,才会拥有天下。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摧挫了楚庄王的嚣张气焰。“霸”而无“德”,你还不配问鼎。鼎随德迁,那么如今周德如何?还没等愚昧的楚庄王醒过神来,王孙满妙转机杼,又搬出个“天”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周王朝的命数是天定的,天命难违,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王孙满的答话,无一句直接指说楚庄王,却无一语不在谴责他,既狠击其心,又死封其口。条理严密,涵蓄有力,与楚庄王的凶蛮直率形成鲜明对比。

问鼎的意思

学如登山 〖解释〗学习象登山一样。比喻要努力攀登,逐步提高。

宿学旧儒 〖解释〗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力学笃行 〖解释〗力学:努力学习。笃行:切实地实行。勤勉学习且确切实践所学。

力学不倦 〖解释〗力学:努力学习。倦:疲倦。勤勉学习而不知疲倦。

钝学累功 〖解释〗钝:迟钝,笨拙;累:积聚。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道学先生 〖解释〗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解释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示例故事

敩学相长 谓教与学相互促进。

幼学壮行 幼时勤于学习,壮年施展报负。

用非所学 使用中需要的本领,与学习中得到的东西不一致。

鹦鹉学语 鹦鹉:一种能学人发音的鸟。鹦鹉模仿人学习讲话。比喻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亦作“鹦鹉学舌”。

鹦鹉学舌 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幺说,他也跟着怎幺说。

以学愈愚 谓用学习改变愚昧的秉性。

一家之学 自成一家的学派。

学无常师 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即凡有点长处、学问的人都是老师。

学书学剑 学文练武。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学疏才浅 同“学浅才疏”。

学识渊博 指学识深而且广

学如穿井 穿:凿通。求学如同凿井。比喻在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越深也就越难,因此为了获得更深的学问,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学海无涯 学海:知识。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

学富才高 学识渊博,才能高强。

学非所用 所学的不是所应用的,所应用的不是所学的。比喻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新学小生 指治学时间不长,见闻浅陋、经验不足的后生晚辈。

效颦学步 比喻盲目模仿而弄巧成拙。亦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下学上达 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文宗学府 文章的宗伯,学问的渊府。比喻学问渊博的人。

文人学士 泛指文人、文士。

文江学海 比喻文章和学问似长江、大海般深广博大。

枉辔学步 比喻错误地模仿别人。

晚生后学 泛指学习同一技艺或同一学问的后生晚辈。

通儒硕学 犹言通儒达士。

通才硕学 学识通达渊博的人。

市民文学 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

上当学乖 吃过亏下次就不会上当

诠才末学 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多用作自谦之词。

曲学诐行 做学问不入正道,行为奸邪不正。

曲学阿世 歪曲自己的学术,以投世俗之好。

青钱学士 《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张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后因以“青钱学士”誉称才学之士。

青藜学士 指博学之士。

贫不学俭 谓穷人不必学俭而不得不俭。

敏而好学 敏:聪明。天姿聪明而且喜好学习。

宏儒硕学 指学问渊博的人

孤学坠绪 将要失传的学问典籍。

高斋学士 南朝梁庾肩吾等十人的别号。

高才绝学 ①犹言才学高超。②指才学高超的人。

高才大学 高才:才能杰出。大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亦作“高才博学”、“高才硕学”。

笃志好学 笃志:专心一志,立志不变。专心致志,勤奋好学。

独学寡闻 独学:指自学而无以指导切磋。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

村学究语 谓迂腐浅陋的言辞。

虫鱼之学 指繁琐的考据订正。

长材茂学 指才能高学问大的人。

才学兼优 才能和学问都优秀。

不学无识 指没有学问,缺乏见识

不愧下学 犹言不耻下问。

博学洽闻 博学:广博。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勤学好问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真才实学 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学而时习之 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学无止境 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

学而优则仕 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学富五车 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学步邯郸 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机械地模仿,不但学不互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

学以致用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学习书法没学好,学习剑术也没学到手。指学习一无所成。

学而不厌 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学老于年 指青年人的博学。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牙牙学语 形容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的神情。

学贯中西 形容中文、外语都十分好。

学究天人 有关天道人事方面的知识都通晓。形容学问渊博。

学浅才疏 才能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硕学通儒 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勤学苦练 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末学肤受 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

临池学书 临:靠近,挨着。指刻苦练习书法。

困而学之 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

困而不学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款学寡闻 形容学问浅、见识少。

口耳之学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教学相长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家学渊源 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

记问之学 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好学不倦 喜欢学习,不知疲倦。

邯郸学步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鸿儒硕学 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

顿学累功 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断织劝学 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后比喻劝勉学习。

笃学好古 笃学:专心好学。指专心致至地学习古代曲籍。

笃学不倦 笃学:专心好学;倦:疲倦。专心好学,不知疲倦。

笃信好学 笃信:忠实地信仰。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学好问。

笃实好学 笃实:踏实,实在。认真踏实,爱好学问。

斗酒学士 指酒量大的文士或名臣。

调嘴学舌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道山学海 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

才疏学浅 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不学无术 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博学多闻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博学多才 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饱学之士 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品学兼优 兼:都。思想品德和学业都很优秀

钜学鸿生 学识渊博的人

绩学之士 学者,学问渊博的人

不愧下学 愧:惭愧。不耻下问,虚心向地位低的人学习

-------------------------------------------------------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解释

问鼎轻重 〖解释〗问鼎的大小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

盘根问底 〖解释〗盘:仔细查问;问:寻问。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

打破砂锅问到底 〖解释〗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追根问底 见“追根究底”。

有问必答 有什么问题都给以解答。

音问两绝 书信与消息都断绝。亦作“音问杳然”。

以心问心 在心中自问自盘算。

以口问心 一面口中自问,一面心中盘算。

询根问底 谓询问事情的详细原委,问个水落石出。

寻根问底 见“寻根究底”。

问一答十 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

问天买卦 求问上天以卜吉凶。

问十道百 犹言问一答十。

问寝视膳 见“问安视膳”。

问柳寻花 ①玩赏春景。②后人以“花”、“柳”比喻,故以“问柳寻花”谓狎妓。

问柳评花 比喻狎妓。

问官答花 谓答非所问。

问鼎中原 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问安视寝 见“问安视膳”。

望闻问切 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投石问路 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无反应,借以探测情况。后用以比喻进行试探。

十死不问 谓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

入乡问俗 进入一个地方,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

入境问俗 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及风俗习惯,以免违犯。

入竟问禁 竟:境的古字;禁:禁忌。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以免触犯。

入邦问俗 见“入国问俗”。

攀花问柳 见“攀花折柳”。

六问三推 谓反复审讯。

访贫问苦 访问贫苦的老百姓。

反身自问 见“反躬自问”。

东捱西问 谓四处探问、打听。

此问彼难 这个诘问,那个责难。

不相问闻 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

不问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勤学好问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执经问难 手捧经书,质疑问难。后多指***从师受业。

质疑问难 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

载酒问字 指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比喻勤学好问。

寻花问柳 花、柳:原指春景,旧时亦指。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用来指宿娼。

悬壶问世 在社会上挂牌行医。原只作“悬壶”,意即行医。

一问三不知 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

寻消问息 寻、问:打听。打听消息。

兴师问罪 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见,***一伙人去上门责问。

嘘寒问暖 嘘寒:呵出热气使寒冷的人感到温暖;问暖:指问寒问暖。形容对人的生活十分关切。

问罪之师 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

问长问短 仔细地问,表示关心。

问道于盲 向瞎子问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请教,不解决问题。

问寒问暖 形容对别人的生活很关心。

无人问津 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问安视膳 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

问牛知马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问诸水滨 滨:水边。比喻不承担责任或两者不相干

问舍求田 只知道置产业。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问羊知马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问心无愧 问心:问问自己。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入国问俗 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入门问讳 古代去拜访人,先问清楚他父祖的名,以便谈话时避讳。也泛指问清楚有什么忌讳。

入境问禁 境:国境;禁:禁止,指法令或习俗所不欢物事项。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

求神问卜 迷信的人遇有疑难,求神鬼帮助,或靠卜卦解决。

三推六问 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

求田问舍 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刨根问底 比喻追究底细。

明知故问 明明知道,还故意问人。

扪心自问 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怎么样。指自己反省。

记问之学 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好问则裕 好:喜欢;裕:富裕。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含蓼问疾 蓼:一种苦味水草。不顾辛苦,慰问疾病。旧时比喻君主安抚军民,跟百姓同甘共苦。

好问决疑 喜欢向别人请教,以解决自己的疑问。

呵壁问天 呵:大声呵斥;问天:向天发问。形容文人不得志而发牢骚。

耕当问奴 比喻办事应该向内行请教。

抚心自问 摸着自己的胸口问问自己。表示自我反省。

反躬自问 躬:自身;问: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吊死问疾 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打破沙锅问到底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答非所问 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

不相闻问 闻问:通消息,通音讯。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

不问青红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不敢问津 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抚躬自问 反躬自问,指自我反省

访亲问友 访:拜访;问:问候。指拜访亲朋好友

***风问俗 风:歌谣;俗:风俗。***集歌谣,访问风俗

不问不闻 闻:听。不问也不听。形容对事情不关心,很冷淡

不闻不问 闻:听。不听也不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不过问

号码和力进看了几方面看, 浪费人口哦你积分ij不能就你 喝咖啡吗很快

衡量轻重缓急的成语?

“问鼎”直接意思是指图谋夺取***,也指夺取某些体育运动的顶尖成绩。

典故

传说禹筑了九鼎,传夏,商,周三代,成为***的象征。

春秋时,楚庄王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周派使者慰劳,“楚子(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思是说楚庄王有夺取周朝天下的意思(见《左传·宣公三年》)。后来用“问鼎”指图谋夺取***,也指在某方面取胜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宣公三年(-606年)》:楚子伐陆浑之戎(今河南省伊川县),遂至於雒,观兵于周疆(东周国都洛阳王城公园)。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王孙满,周大夫),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欲逼周取天下),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禹之丗),远方图物(图画山川奇异之物而献之),贡金九牧(使***之牧贡金),铸鼎象物(象所图物,著之於鼎),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图鬼神百物之形,使民逆备之),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尔雅释诂云:若,善也;若,顺也),螭魅罔两(离,山神兽形。魅,怪物。罔两,水神),莫能逢之(逢,遇也),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民无灾害)。桀有昬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尔雅云:商曰祀,唐虞曰载,周曰年,夏曰岁)。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不可迁)。其奸回昬乱(回音邪),虽大轻也(言可移)。天祚明德,有所厎止(厎音致)。成王定鼎于郏鄏(音夹辱,今洛阳西南),卜丗三十(一世,三十年),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律厯志云:周三十六王,八百六十七年。过卜数也)。

出处

1. 《晋书·王敦传》:“( 敦﹞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又“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

2. 唐 刘知几《史通·叙事》:“论逆臣则呼为问鼎,称巨寇则目以长鲸。”

3. 明 屠隆《彩毫记·渔阳鼙鼓》:“国号 大燕 ,伪署文武官爵,敢肆问鼎之奸。”

4. 泛指觊觎侵占别国,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非报德也,非助英也,盖欲伺瑕导隙,借以问鼎神州。”

5. 触犯;过问。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孙生》:“﹝辛氏﹞牀头常设锥簪之器以自卫。 孙屡被刺剟(音多,刺也),因就别榻眠。月馀,不敢问鼎。”

6.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章一:“像《典论》那样的著作,是同时的诗人们所不敢轻于问鼎的。”

《新三国演义》中一歌词 鼎之轻重可以问吗?我记得这是个个典故 但又忘了 谁能给我补充一下

『壹』 不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

不知轻重—— 轻重:分量大小。不明事理,行事冒昧

不知轻重 轻重:分量大小。专不明事理,行事冒昧属

缓急轻重 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

举足轻重 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权衡轻重 权衡:衡量。衡量哪个轻,哪个重。比喻比较利害得失的大小。

轻重倒置 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两者的地位摆颠倒了。

轻重缓急 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

无足轻重 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

不足轻重 犹言无关紧要。

轻重失宜 谓对事情的重要与否处置失当。

未足轻重 谓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

问鼎轻重 〖解释〗问鼎的大小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

不分轻重

轻重九府

『贰』 求形容做事有轻重缓急的成语或俗语

搜一下:求形容做事有轻重缓急的成语或俗语

『叁』 不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

缓急轻重 [huǎn jí qīng zhò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

出 处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古之人有至于张空弮、罗雀鼠而民无二志者,非上之信有以结其心乎?此又权于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

例 句

『肆』 懂得轻重缓急相关的成语

成语: 应机权变

拼音: yìng jī quán biàn

解释: 权:权宜;变:机变。指权衡轻重缓急,因事制宜,通达机变。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绝盟好议》:“若孝文卑辞匈奴,先主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举例造句: 子房读其书,能应机权变,佐汉祖定天下。 唐·无名氏《仙传拾遗·张子房》

近义词: 应权通变

『伍』 形容“懂得轻重缓急”的成语有哪些

1.缓急轻重 huǎn

qīng

zhòng

成语解释: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回和可答以慢一点办的。

成语出处:

清·顾炎武《日知录》第七卷:“此又权于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

2.有条不紊

yǒu

tiáo

wěn

成语解释:紊:乱。有条理;不紊乱。

成语出处:《尚书

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3.应机权变 yìng

quán

biàn

成语解释:权:权宜;变:机变。指权衡轻重缓急,因事制宜,通达机变。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绝盟好议》:“若孝文卑辞匈奴,先主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4.有条有理 yǒu

tiáo

yǒu

成语解释:有条理;有次序;形容层次脉络清楚。

成语出处:《尚书

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孔安国传:“如网在纲,各有条理而不乱也。”

5.井井有条

jǐng

jǐng

yǒu

tiáo

成语解释:井井:整齐、有条理的样子。形容整齐;有条有理。

成语出处:荀况《荀子

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陆』 形容颠倒主次的成语,不分轻重缓急的成语

本末倒置

[读音][běn mò dào zhì]

[解释]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版

[出处]宋·朱熹《朱权文公文集》:“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

[近义]爱毛反裘轻重倒置倒果为因舍本求末剖腹藏珠捐本逐末黄钟毁弃拔本塞源背本趋末买椟还珠倒行逆施本末颠倒秦伯嫁女舍本逐末喧宾夺主蝉翼为重

[反义]以一持万不可偏废剥茧抽丝分清主次顺理成章本末相顺强本弱末

『柒』 形容“懂得轻重缓急”的成语有哪些

1.缓急轻重huǎn jí qīng zhòng

成语解释: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

成语出处: 清·顾炎武《日知录》第七卷:“此又权于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

2.有条不紊 yǒu tiáo bù wěn

成语解释:紊:乱。有条理;不紊乱。

成语出处:《尚书 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3.应机权变yìng jī quán biàn

成语解释:权:权宜;变:机变。指权衡轻重缓急,因事制宜,通达机变。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绝盟好议》:“若孝文卑辞匈奴,先主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4.有条有理yǒu tiáo yǒu lǐ

成语解释:有条理;有次序;形容层次脉络清楚。

成语出处:《尚书 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孔安国传:“如网在纲,各有条理而不乱也。”

5.井井有条 jǐng jǐng yǒu tiáo

成语解释:井井:整齐、有条理的样子。形容整齐;有条有理。

成语出处:荀况《荀子 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捌』 懂得轻重缓急的成语

爱毛反裘 反裘:反穿皮衣,指皮毛朝里。古时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邪?’”

本末倒置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出处:金·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然非知治之审,则未尝不本末倒置。”

比权量力 比较衡量两方面的权力和力量。也用来指衡量两方面的轻重。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上》:“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不分轩轾 不分高下、轻重。比喻对待二者的态度或看法差不多。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臣所耻也。”

不识高低 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一回:“你这小畜生,不识高低!看棍。”

不知高低 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三:“那安妈妈是妇道家,不知高低,便向乐公撺掇其事。”

不知高下 指说话做事不知轻重。

出处:明·康海《中山狼》第三折:“先生,谢得您救俺也,只俺有句不知高下的话儿敢说么?”

不知轻重 不懂得事情要紧不要紧。

出处:《吕氏春秋·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

不足轻重 犹言无关紧要。

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笔帖式为满洲进身之一途,今各衙门皆有,额设候补者又盈千累万,视为不足轻重矣。”

寸木岑楼 一寸长的木材同尖顶的高楼比。原意是起点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轻重相比必须标准一样。后也比喻差距极大。

出处:《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弹斤估两 形容掂量轻重。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言真道***、弹斤估两的在日光中烜耀。惹得一市人都来观看,不住声的有人喝***。”

等闲之辈 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

掂斤播两 掂、播:托在掌上试轻重。比喻在小事情上过分计较。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任凭人说短论长,他不怕掂斤播两。”

颠斤播两 较量轻重。常用以比喻品评优劣或形容计较微细之事。

出处:《绿野仙踪》第四四回:“起先不过房里院外吐些颠斤播两的说话,讥刺几句,使如玉知道。”

腹背之毛 比喻无足轻重的事物。

出处:《韩诗外传》卷六:“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飞不为加高,损一把飞不为加下。”

鸿毛泰岱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同“鸿毛泰山”。

出处:郭沫若《战声集·〈归国杂吟〉之三》:“四十六年余一死,鸿毛泰岱早安排。”

鸿毛泰山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缓急轻重 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

出处: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古之人有至于张空弮、罗雀鼠而民无二志者,非上之信有以结其心乎?此又权于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

剑首一吷 吷:象声词,形容声音微小。比喻言论无足轻重。同“剑头一吷”。

剑头一吷 剑头:指剑环头小孔;吷:象声词,形容声音微小。比喻言论无足轻重。

出处:《庄子·则阳》:“夫吹筦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举足轻重 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出处:《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剖腹藏珠 破开肚子把珍珠藏进去。比喻为物伤身,轻重颠倒。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元年》:“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

青口白舌 指说话不知轻重,触犯忌讳。

轻重倒置 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两者的地位摆颠倒了。

出处: *** 《反对党八股》:“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

轻重缓急 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

出处: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古之人有至于张空弮、罗雀鼠而民无二志者,非上之信有以结其心乎?此又权于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

轻重失宜 指对事情的重要与否处置失当。

权衡轻重 权衡:衡量。衡量哪个轻,哪个重。比喻比较利害得失的大小。

出处:《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称之。”《淮南子·泰族训》:“欲知轻重而无以,予之以权衡,则喜。”《淮南子·泰族训》:“欲知轻重而无以,予之以权衡,则喜。”《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称之。”

身外之物 指财物等身体以外的东西,表示无足轻重的意思。

出处:元·蒋子正《山房随笔》引刘改之(过)诗:“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候。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尊酒伴风流。”

随珠弹雀 用夜明珠去弹鸟雀。比喻做事不知道衡量轻重,因而得到的补偿不了失去的。

出处:《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玖』 与轻重缓急同一类的成语

天南地北、深入浅出、喜新厌旧、出生入死、大同小异、凶多吉少、此起彼伏、弃暗投明、生存死亡、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喜怒哀乐、出生入死。

祝开心,望***纳!!!!

『拾』 形容抓重点、分清轻重缓急的成语,谢谢!

提纲挈领

井然有序

层次分明

有条不紊

循序渐进

◎ 问鼎 wèndǐng [entertain a high ambition to be first-rate or the champion] 春秋时、楚庄王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周派使者慰劳,“楚子(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思是说楚庄王有夺取周朝天下的意思(见《左传·宣公三年》)。后来用“问鼎”指图谋夺取***,也指在某方面取胜。 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晋书·王敦传》 ◎ 问鼎的出处 问鼎:指图谋夺取***,也指夺取某些体育运动的顶尖成绩。 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 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后来演变为获得一定地位叫做问鼎。

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