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曦既驾,僵卧长愁是什么意思,东曦既驾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2 0
  1. 《聊斋志异之促织》原文及译文
  2. 那天文言文
  3. 诗人蒲松龄简介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4. 促织翻译
  5. 求古文《促织》和《捕蛇者传》的全文及其全篇解析
  6. 儿科文言文
  7. 促织故事分析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讯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唐代·杜甫《无家别》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讯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东曦既驾,僵卧长愁是什么意思,东曦既驾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叙事 , 战争 , 写景抒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讯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赏析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天宝后”如此,那么就会想到天宝前的情况。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存者无讯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著“我”怒叫,好像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空间。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以下六句,层层转折。“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这使“我”一辈子都难过。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意思是: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创作背景 赏析二

《无家别》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天宝后”如此,那么就会想到天宝前的情况。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存者无讯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著“我”怒叫,好像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空间。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以下六句,层层转折。“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这使“我”一辈子都难过。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意思是: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诗人还善用简练、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谁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也不敢横行无忌。“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其他如“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为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

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三五***时,千里与君同。夜移衡汉落,徘徊帷户中。归华先委露,别叶早辞风。客游厌苦辛,仕子倦飘尘。休澣自公日,宴慰及私辰。蜀琴抽白雪,郢曲发阳春。肴干酒未阕,金壶启夕沦。回轩驻轻盖,留酌待情人。——宋代·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

玩月城西门廨中

宋代 : 鲍照

展开阅读全文∨ 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

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

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

三五***时,千里与君同。

夜移衡汉落,徘徊帷户中。

归华先委露,别叶早辞风。

客游厌苦辛,仕子倦飘尘。

休澣自公日,宴慰及私辰。

蜀琴抽白雪,郢曲发阳春。

肴干酒未阕,金壶启夕沦。

回轩驻轻盖,留酌待情人。 ▲ 赏月 , 叙事抒怀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唐代·宋之问《送杜审言》

送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叙事 , 友人 , 感慨怀才不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镟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清代·蒲松龄《促织》

促织

清代 : 蒲松龄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

展开阅读全文∨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镟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高中文言文 , 叙事 , *** , 抒怀愤懑

《聊斋志异之促织》原文及译文

岁 一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是年 这一年。“是年,谢庄办团。”(《冯婉贞》)

经年 一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

期年 满一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期”读jī) 迩年 近年。“迩年狱讼,情稍重。”(《狱中杂记》)

不终岁 不到一年。“不终岁,薄产累尽。”(《促织》)

不数岁 不到几年。“不数岁,田百顷。”(《促织》)

初阳岁 农历冬至以后立春以前。“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明年 第二年。“明年复攻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越明年 到了第二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积年 好几年。“所居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累年 年年。“累年如此,已用九女。”(《李寄》) 暮年 晚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岁暮 一年将尽的时候。“岁暮锄犁傍空屋。”(《野老歌》)

期月 一整月。“期月而诣莫生。”(《柳敬亭传》)(“期”读jī)

居数月 过了几个月。“居数月,漠然无所事。”(《狱中杂记》)

间月 隔月。“骨微伤,病间月。”(《狱中杂记》)

旬 十天。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每旬十天。“旬乃还第。”(《记王忠肃公翱事》)

旬日 十天左右。“攻之辄拔,速者功在漏刻,迟不过旬日。”(《阎典史传》)

旬余 十多天。“旬余,杖至百。”(《促织》)

兼旬 二十天。“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狱中杂记》)

日 ①一昼夜。.“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

②白昼,白天。“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③每天,天天。“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 无日 没有多少日子。“吾村亡无日矣!”(《冯婉贞》)

有日 为时不久。“道德之归也有日矣。”(《答李翊书》)

即日 当天。“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翌日 明天,第二天。“翌日,以资政殿学土行。”(《〈指南录〉后序》)

翼日 翼通翌。明天,第二天。“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

旦日 明天,第二天。“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他日 另外有一天。“他日,驴一鸣,虎大骇。”(《黔之驴》)

后日 过几天。“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

异日 将来的日子。“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异日也。”(《甘薯疏序》)

来日 未来的日子。“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少年中国说》)

累日 连日。“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旦旦 天天。“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昔日 从前。“试用于昔日。”(《出师表》)

朔 农历每月初一。“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阎典史传》)

望 农历每月十五。“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望日 农历十五日那天。“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与妻书》)

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观潮》) 。

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登泰山记》)

旦 早晨。“旦辞爷娘去。”(《木兰诗》)

夙 早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晓 天亮。“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 曙 破晓,天亮。“鸣鸡外欲曙。”(《孔雀东南飞》)

质明 天刚亮的时候。“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平明 天亮的时候。“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史记?留侯世家》) 侵晨 快天亮的时候。“侵晨探***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桑女》)

东曦既驾 日神已经乘车出来,指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清晨。“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 日中 中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晌午 中午。“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亭午 中午。“自非亭***分,不见曦月。”(《三峡》) 暮 傍晚;日落的时候。“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日暮 傍晚。“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冯婉贞》) 薄暮 傍晚。“每薄暮下管键。”(《狱中杂记》) 日将暮 天快黑了。“日将暮,取儿蒿葬。”(《促织》) 暝 夜晚。“晻晻日欲暝。”(《孔雀东南飞》)

昏 天刚黑的时候。“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促织》)

莫夜 晚上,莫通暮。“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夕 晚上。“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即夕 当天晚上。“即夕行步如平常。”(《狱中杂记》) 宵 晚上。“今酒宵醒何处?”(柳永《雨霖铃》)

夜阑 夜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中夜 半夜。“中夜闻鸡鸣。”(《祖逖》)

夜中 半夜。“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狱中杂记》) 夜分 半夜。“自非亭***分;不见曦月。”(《三峡》) 晨夜 日夜。“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 旦暮 时间很短暂。“吾攻赵,且暮且下。”(《信陵君窃符救赵》)

昔 从前。“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谭嗣同》) 往昔 从前。“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畴昔 从前。“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少年中国说》)

畴日 昔日。“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与陈伯之书》) 曩 从前。“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

曩者 从前,先前。“曩者坝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周亚夫军细柳》) 向 先前。“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向时 先前。“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游黄山记》) 今 现在。“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今者 现在。“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今兹 现在。“实荆今兹所见。”(《察变》)

方今 现在。“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 而今 现在。“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姜夔《扬州慢》) 当世 当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当下 立刻。“当下茶果已撤。”(《林黛玉进贾府》)

登即 立即。“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孔雀东南飞》)

即便 立即。“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范进中举》) 旋 立刻,马上。“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遽 立刻,马上。“遽刻其舟。”(《刻舟求剑》)

当是时 在这个时候。“当是时,魏将相宗室满堂。”(《信陵君窃符救赵》)

当其时 在那时。“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西门豹治邺》) 至其时 到那时。“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西门豹治邺》) 方是时 在这时。“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游褒禅山记》) 尔来 从那时以来。“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尔时 那个时候。“尔时预复莽索,未得其女。”(《李寄》) 适 刚才。“适得府君书,叨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 始 开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六国论》) 始而 开始。“始而惭焉,久而安焉。”(《原君》)

始尔 开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孔雀东南飞》) 初 起初,刚开始。“初一交战。”(《赤壁之战》)

行将 即将,将要。“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久 很长一段时间。“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

久之 很久。“之”为语助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良久 很久。“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行》) 俄 不久。“俄有武夫出于波间。”(《柳毅传》) 俄而 不久。“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俄顷 不久。“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既而 不久。“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已而 不久。“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寻 不久。“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顷之 一会儿。“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顷刻 一会儿。“狼亦黠矣,而顷刻毙之。”(《狼》) 有顷 一会儿。“有顷,君复出,与毅饮食。”(《柳毅传》)

居有顷 过了一会儿,过了不久。“居有顷,倚柱弹其剑。”(《冯谖客孟尝君》) 少顷 过了一会儿。“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口技》) 少时 一会儿。“少时,一狼径去。”(《狼》) 少间 一会儿。“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促织》)

食顷 吃一顿饭的工夫。?食顷,帘动,片纸抛落。”(《促织》)

须臾 一会儿,片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斯须 一会儿。“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促织》)

有间 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间读jiàn) 居有间 过了一段时间。“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去私》)(间读jiàn) 无何 一会儿,不久。“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

居无何 过了一会儿。“居无何,上至,又不得人。”(《周亚夫军细柳》) 逾时 过了一会儿。“逾时,道无行人:狼馋甚。”(《中山狼传》) 瞬息 一下子。“以草火烧,瞬息可成。”(《活板》)

晷刻 片刻。“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狱中杂记》) 未几 没多久。“未几,敌兵果舁炮至。”(《冯婉贞》)

那天文言文

《聊斋志异之促织》原文及译文

 引导语:《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集。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聊斋志异之促织》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室,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香以拜。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跳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瞩景状,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土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踯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出。未几成入,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而跃。急趁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往。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拚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

 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一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之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第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译文:

 明宣德年间,皇宫中流行斗蟋蟀的蝣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大量蟋蟀。蟋蟀本不是陕西特产,有个华阴县令,为了讨好上官,奉上一只蟋蟀。让它试斗了一番,却非常厉害,于是上官就责令华阴县每年供奉。县令又把这差事交给了里正。集市上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每得到一只好的蟋蟀,便用笼子养着,抬高价格,当作奇货高价出售。乡里的公差狡猾奸诈,常借此按人口摊派费用;每征一头蟋蟀,常要好几户人家倾家荡产。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是个童生,好久考不中秀才。成名为人老实憨厚,不善谈吐,因此被刁滑的小吏报到县里,让他担任里正,他想尽了办法也推脱不掉。不到一年,家中那点微薄的家产就折腾光了,这一年,正遇上皇宫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百姓,自已又没钱赔偿,忧愁烦闷得要死。妻子说:?死了有什么益处?不如自己去捉捉看,说不定还有希望得到一只。?成名认为很对,于是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下草丛中,搬石挖穴,什么办法都用了,始终没有捉到一只可以进贡的。即使捕到两三头,也是又弱又小,不够规格。县令限期追逼,只十多天,成名就挨了一百大板,两条腿被打得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天天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只想自尽。

 这时,村中来了一个驼背巫婆,能***借鬼神算卦,非常灵验。成名的妻子带着钱去问卦,见红妆少女和白发婆婆挤满了门口。走进巫婆的屋里,有间密室,挂着帘子,帘子外摆放着几案。问卦的人,先在香炉中燃上香,连拜两拜。巫婆在一边望着天空代她们祈祷,嘴唇一张一合,不知说些什么。求卦的人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听着,不多时,帘里扔出一张纸,上面写着求卦人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香案上,像前面的人那样点香跪拜。有一顿饭功夫,帘子动了一下,一张纸片抛落出来。她忙拾起来一看,纸上不是字而是画。上面画着殿堂楼阁,像是座佛寺;寺后面的小山下,到处是奇形怪状的石头和一丛丛的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在那里,旁边有只蛤蟆,像要跳起来的样子。成名的妻子反复观看,不懂是什么意思。但见画上有蟋蟀,隐隐说中心事,便将纸片摺藏起来,带回家给成名看。

 成名看着画反复思索,莫不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仔细察看了画上的景物,与村东的大佛寺很相似。于是他勉强起身,拄着拐杖,拿着图画来到村东大佛寺的后面。见在茂密的草丛中有一座古坟,成名沿着坟往前走,只见层层乱石,跟鱼鳞一样,和画中的很相像。成名便在蓬蒿野草中,一边侧身细听,一边慢慢走着,像在寻找细小的针,芥。直找到眼花耳聋,还是没一点蟋蟀的踪迹。他正在凝神搜寻着,突然一只癞蛤蟆跳了出来。成名很惊愕,急忙追赶过去,蛤蟆已钻进草丛中。他拨开草丛,仔细寻找,见一只蟋蟀趴在棘根旁,急忙用手一扑,蟋蟀钻进石洞中。成名用草尖拨弄,拨不出来;又用竹筒里的水灌它,蟋蟀才出来。见这只蟋蟀身躯健壮,体态俊美。成名捉住它仔细审看,个头很大,尾巴修长,青脖子金翅膀。成名非常高兴,忙装进笼子提回家中,全家人欢庆祝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要珍贵。用盆子养起来,喂它好东西,爱护备至,只等到了期限,送到县里去交差。

 成名有个儿子,才九岁,看到父亲不在家,偷偷打开盆盖去看。蟋蟀一下从盆里蹦了出来,快得没法捕捉。等把它扑到手中,蟋蟀腿掉了,肚子也裂开了,一会儿便死了。孩子害怕了,哭着告诉了母亲。母亲一听,吓得面如死灰,大骂道:?祸根!你的死期到了!等你父亲回来,会同你算帐的!?孩子大哭着走了出去。

 不一会儿,成名回来,听了妻子的诉说,像被冰雪浇透了,怒气冲冲地寻找儿子,可儿子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从井里打捞上来了孩子的`尸体,成名夫妻顿时转怒为悲,呼天喊地,哭得要死。夫妻两人相对发呆,饭也不做,只是默默地坐着,不再感到有一点活着的乐趣。天快黑了,才拿上草席想把孩子葬了。近前抚摸儿子的身体,发现有微弱的气息,夫妻二人欢喜地把儿子放到床上。到了半夜,儿子苏醒了,夫妻二人心中稍感到宽慰。但一看到蟋蟀的笼子空空的,又气得说不出话来;又不敢再去追究儿子,从黄昏到天亮,连眼睛也没合一下。

 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成名仍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成名惊讶地起来察看,见那只蟋蟀仿佛还活着。成名高兴地捕捉它,蟋蟀一叫便跳开了,跳得还非常快。成名用手掌盖住它,感到掌心里空空的没什么东西;刚一抬手,蟋蟀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赶,转过墙角。蟋蟀不知钻到哪里去了。成名来回四下寻找,见蟋蟀趴在墙壁上。仔细一看,身躯短小,黑红色,不是先前那只。成名嫌它小,不捉,只是来回察看,寻找刚才追的那只。墙壁上的小蟋蟀忽然跳到了成名的衣襟上,成名再细一看,形状像蝼蛄,长着梅花样翅膀,方头长脖子,像是好品种,这才欢喜地把它捉起来。将要献给官府时,又惴惴不安,恐怕不中官府意,便想让它试斗一番看看。

 村中有个好事的少年,驯养了一只蟋蟀,自己给它起名叫?蟹壳青?,天天同一些少年角斗,没有一次不取胜的。他想靠这只蟋蟀发财,便抬高价钱,却没有买的。这天,这少年登门找成名,看到成名养的那只小蟋蟀,忍不住捂着嘴笑起来,便拿出自己的蟋蟀,放进笼子里较量。成名见他养的蟋蟀,个头大,身子修长,心中很羞愧,不敢和他的较量。少年再三强求,成名想:养一只劣等蟋蟀也没什么用,不如让它拚一次,博众人一笑。便把两只蟋蟀都放到一个盆里,让它们角斗。成名的那只小蟋蟀趴在那里一动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起来。他用猪鬃撩拨小蟋蟀的须子,一次又一次,小蟋蟀突然发怒了,直冲过去,接着就互相搏斗起来,跳跃腾击,振翅有声。一会儿,小蟋蟀一跃而起,直扑对手去咬它的脖子,少年大吃一惊,急忙把它们分开,停止了搏斗。小蟋蟀振起双翅,骄傲地鸣叫着,好像是报告主人知道。成名高兴极了,正在赏玩,突然过来一只鸡,径直去啄那只蟋蟀。成名惊骇地站在那里呼喊,幸好没被啄中,小蟋蟀跳出去有一两尺远。鸡又大步追上去,小蟋蟀已经落在鸡爪下了。成名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转眼间,见鸡伸着脖子扑楞着,走近一看,原来小蟋蟀趴在鸡冠子上用力叮着不放松。成名更加惊喜,忙把小蟋蟀捧放到笼子里。

 第二天,成名把小蟋蟀献到县官那儿。县令见蟋蟀太小,愤怒地呵斥成名。成名讲述了它的奇异,县令不相信,就试着让它同别的蟋蟀斗了斗,结果所有的蟋蟀都被斗败了;又让它同鸡斗,果然同成名说的一样。县令赏了成名,把这只蟋蟀献给巡抚。巡抚非常高兴,用金笼盛着进献给皇上,并在奏章中详细讲述了蟋蟀的本领。小蟋蟀入宫后,将天下进贡的蝴蝶,螳螂、油利达、青丛额等各种稀奇的蟋蟀都斗了一遍,没有超过它的。小蟋蟀每当听到琴瑟的声音,就按着节拍舞蹈,人们越发觉得它奇特。皇上非常高兴,下诏赏赐巡抚名马和衣缎。巡抚没有忘记这荣幸是从哪来的,没过多久,县令就因政绩优异被擢升。县令也高兴了,就免去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学使,让成名进了县学。

 后来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自己说身子变成了蟋蟀,轻捷善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几年,成名便有田百顷,楼阁无数,牛羊满圈。一出门便穿着裘皮衣服,骑高头大马,富贵赛过了官宦世家。 ;

诗人蒲松龄简介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1. 表示时间文言文词语

来日 未来的日子。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少年中国说》) 累日 连日。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旦旦 天天。

“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昔日 从前。“试用于昔日。”

(《出师表》) 朔 农历每月初一。“朝菌不知晦朔”(《逍遥游》) 望 农历每月十五。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望日 农历十五日那天。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与妻书》) 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日。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观潮》) 。

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旦 早晨。

“旦辞爷娘去。”(《木兰诗》) 夙 早晨。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晓 天亮。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 曙 破晓,天亮。

“鸣鸡外欲曙。”(《孔雀东南飞》) 质明 天刚亮的时候。

“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平明 天亮的时候。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史记?留侯世家》) 侵晨 快天亮的时候。

“侵晨探***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桑女》) 东曦既驾 日神已经乘车出来,指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清晨。

“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 日中 中午。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晌午 中午。

“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亭午 中午。

“自非亭***分,不见曦月。”(《三峡》) 暮 傍晚;日落的时候。

“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日暮 傍晚。

“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冯婉贞》) 薄暮 傍晚。

“每薄暮下管键。”(《狱中杂记》) 日将暮 天快黑了。

“日将暮,取儿蒿葬。”(《促织》) 暝 夜晚。

“晻晻日欲暝。”(《孔雀东南飞》) 昏 天刚黑的时候。

“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促织》) 莫夜 晚上,莫通暮。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夕 晚上。

“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即夕 当天晚上。

“即夕行步如平常。”(《狱中杂记》) 宵 晚上。

“今酒宵醒何处?”(柳永《雨霖铃》) 夜阑 夜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中夜 半夜。“中夜闻鸡鸣。”

(《祖逖》) 夜分 半夜。“自非亭***分;不见曦月。”

(《三峡》) 晨夜 日夜。“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赤壁之战》) 旦暮 时间很短暂。“吾攻赵,且暮且下。”

(《信陵君窃符救赵》) 昔 从前。“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谭嗣同》) 往昔 从前。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畴昔 从前。

“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少年中国说》) 畴日 昔日。

“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与陈伯之书》) 曩 从前。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 曩者 从前,先前。

“曩者坝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周亚夫军细柳》) 向 先前。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向时 先前。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游黄山记》) 今 现在。

“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今者 现在。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今兹 现在。

“实荆今兹所见。”(《察变》) 方今 现在。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 而今 现在。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姜夔《扬州慢》) 当世 当代。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当下 立刻。

“当下茶果已撤。”(《林黛玉进贾府》) 登即 立即。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孔雀东南飞》) 即便 立即。

“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范进中举》) 旋 立刻,马上。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旋即 立刻,马上。

遽 立刻,马上。“遽刻其舟。”

(《刻舟求剑》) 当是时 在这个时候。“当是时,魏将相宗室满堂。”

(《信陵君窃符救赵》) 当其时 在那时。“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

(《西门豹治邺》) 至其时 到那时。“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西门豹治邺》) 方是时 在这时。“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游褒禅山记》) 尔来 从那时以来。“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尔时 那个时候。“尔时预复莽索,未得其女。”

(《李寄》) 甫 刚刚,才。“惊魂甫定。”

适 刚才。“适得府君书,叨日来迎汝。”

(《孔雀东南飞》) 始 开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六国论》) 始而 开始。“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原君》) 始尔 开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孔雀东南飞》) 初 起初,刚开始。“初一交战。”

(《赤壁之战》) 行将 即将,将要。“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 久 很长一段时间。“天下苦秦久矣。”

(《陈涉世家》) 久之 很久。“之”为语助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良久 很久。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行》) 俄 不久。

“俄有。

2. 看过《山市》的进初一文言文,那天我没去听,请详细细说,句子意思

一。

重点词 1。邑:县 然:但是 顾:看 青冥:青天,天空 念:考虑 始悟:才明白 为:是 睥睨:城墙上呈凹凸的矮墙 连亘:连绵不断 居然:竟然 城郭:城市 若:像 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莽莽:广大 危:高 洞开;洞,名词做状语,像洞一样 屑屑:匆忙的样子 或:有的人 凭:靠着 倏忽:突然 遂:于是 市肆:集市 云;语气词 2。

通***字 乌有:乌,同'无‘,没有 裁:同才 3。一词多义 一:危楼一座(数词,一) 不一状(形容词,统一) 数:数年不一见(形容词,几) 层层指数(动词,数数) 然: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 茫茫然(代词,。

的样子0 4。

词类活用 窗扉皆洞开:洞,名词做状语,像洞一样 二。重点句子 1。

无何。

始悟为山市:不一会,就看见几十所宫殿,瓦是碧绿的,屋檐高高翘起,才明白这是山市 2。中有楼若者。

以亿万计:承重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3。

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在缩成豆粒般大,终于完全消失 三。过度句 忽。

无何。

未几。

既而。

逾时。

倏忽 四。总结句;最后一句,这是文章的补笔,照应开头,说明奂山真的能看到这种奇异的景象 五。

文章结构 1。第一句:悬念起笔,总写山市特点,引起下文 2。

具体描绘山市变 孙公子禹年。

始悟为山市----初起阶段:孤塔耸起。

宫殿出现 高垣睥睨。

城市依稀而已------发展阶段:城郭出现 既而风定天清。

不一状---- *** 阶段:危楼出现 逾时。

遂不可见——结局:危楼消失,一切化为乌有 六。

文学常识;蒲松龄;见课文***释即可,在加上《聊斋志异》,柳泉居士,还有郭沫若题写的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3.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词语

迩年、期月、旬日、兼旬、亭午

一、迩年

读音:[ ěr nián ]

释义:近几年。

出处:清代·方苞《狱中杂记》:迩年狱讼,情稍重。

白话译文:近几年来打官司,凡情节比较重的。

二、期月

读音:[ jī yuè ]

释义:一整月。

出处:明末·柳敬亭《柳敬亭传》:期月而诣莫生。

白话译文: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

三、旬日

读音:[ xún rì ]

释义:十天。

出处:清代·邵长蘅《阎典史传》:迟不过旬日。

白话译文:再迟也不过才十天而已。

四、兼旬

读音:[ jiān xún ]

释义:二十天。

出处:清代·方苞《狱中杂记》:伤肤,兼旬愈。

白话译文:皮肤受伤了,过了二十天才痊愈。

五、亭午

读音:[ tíng wǔ ]

释义:正午;中午。

出处:南北朝·郦道元《三峡》:自非亭***分,不见曦月。

白话译文: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4. 杞人忧天文言文翻译

一.

1.解释字:

废寝忘食,废(放弃,废弃) 因往晓之,晓(弄明白)

天,积气耳,耳(罢了) 奈地坏何,何(怎么办)

终日在地上行止,行(运行) 不当坠耶,当(会)

2.对忧天者的看法:

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二.

(1)清旦被衣冠,被(同“披”) (2)攫而夺之,攫(拿住,握住 )

(3)殊不见人,殊(根本 ) (4)徒见金耳,徒(只是,仅仅 )

促织翻译

诗人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2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相关诗词 山市 [作者] 蒲松龄 ? [朝代] 清代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狼三则 [作者] 蒲松龄 ? [朝代] 清代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地震 [作者] 蒲松龄 ? [朝代] 清代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已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著寸缕,乃奔。此与地震时男妇两忘者,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牧童逮狼 [作者] 蒲松龄 ? [朝代] 清代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促织 [作者] 蒲松龄 ? [朝代] 清代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镟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红毛毡 [作者] 蒲松龄 ? [朝代] 清代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登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狼三则·其二 [作者] 蒲松龄 ?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三则·其三 [作者] 蒲松龄 ?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爆,杀狼亦可用也。

求古文《促织》和《捕蛇者传》的全文及其全篇解析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一直没有找到。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规格。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复去只想***。

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的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只见红颜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挤满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又拜。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褥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象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下来了。拾起一看,并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就象寺院一样;(殿阁)后面的山脚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哈蟆,就好象要跳起来的样子。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象。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走,只见一块块石头,好象鱼鳞似的排列着,真象画中的一样。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好象在找一根针和一粒小芥菜子似的;然而心力、视力、耳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哈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趴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孩子哭着跑了。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象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不再有一点生趣。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气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一跳就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象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了。再仔细看它,形状象土狗子,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象还不错。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少年,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蟋蟀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象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鬃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象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大厦,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

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赔上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抚臣、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啊!”

儿科文言文

写法分析  1.本文以讲述前朝故事的形式寄托了对现实的不满。

(1)试概括本文的中心。

参考:通过成名一家的遭遇,反映了皇帝昏庸、官僚***、百姓苦难深重的黑暗现实,表现了作者对清代黑暗统治有不满。

解析:只因宫中好斗促织,带来了官僚的层层盘剥,下层百姓因一只小虫而生而死、倾家荡产、饱受折磨,也因一只小虫而富贵,官僚也因此受赏赐。可见当时社会之荒唐、黑暗,作者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尖锐的讽刺、有力的抨击。

(2)作者要抨击的是他所处的清代,却借用明代发生的事来写,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参考:借古讽今。

解析:在此作者***用曲笔,把故事置于“宣德间”,这样既可以放开去写,又可避开“文网”的迫害。

(3)试以第一段为例,谈谈为何因一只促织会“倾数家之产”?(用原文简要回答)

参考:宫中尚促织之戏,华阴令欲媚上官,游侠儿昂其直,里胥***此科敛丁口。

解析:宫中尚促织之戏是祸根,县令、里胥趁机搜刮,连不务正业的“游侠儿”也推波助澜,因而善良的百姓倾家荡产,这是黑暗现实较完整的写照。 2.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纵观***故事情节,以蟋蟀为线索,写尽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可谓是波澜起伏。请概括出成名一家的三次悲喜变化。

参考: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

解析:故事开端,成名因找不到良虫而两次觅死,为悲;成妻求神问卜得图,成名按图虫得良虫为喜;成子失手使促织毙命,因而投井***为大悲;成子魂化促织,英勇善斗,为父亲带来了富贵功名,可谓大喜。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层层展现了成名一家受到的种种迫害,也充分揭露了封建***统治的***和罪恶。3.人物心理描***实、细腻,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较多地使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如写成名时,全文就用了欲、思、念、自念、顾念等表思考的动词和敢、忧闷、恐、愁、悲、喜、大喜、惊喜、怒、愕、惊、劣之、惴惴、惭怍等表心理状态的词语,共三十多次,细腻而生动地展示人物心理活动。试找出因促织而决定成名命运的几次心理活动。(找出相应词语即可)

参考:忧闷、思自尽、大喜、怒、愁、喜、惴惴、惭怍、不敢、惊喜。

解析:会征促织时,“忧闷欲死”,因所交促织不中于款而被打时“惟思自尽”;得到“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促织时“大喜”,举家庆贺;得知儿子将促织毙命后“怒索儿”,当儿子稍有好转后看到促织笼虚,“僵卧长愁”,忽听门外虫鸣时“惊起”、“喜而捕之”、“喜而收之”,因其小,又“惴惴恐不当意”;试斗时,先“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后又从“大喜”到“益惊喜”。这些心理变化,都与其命运密切相关。

《促织》 作者:蒲松龄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古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服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荆,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遂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顶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姻,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旁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笼然修伟,自增愧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螂螳、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臣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捕蛇者说》(柳宗元)原文及译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貎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

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皮质,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

木都要死掉;如果咬人,没有什么办法医治。然而捕捉到这种蛇,把它晒干用作

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

内的***。当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召募能够捕

到这种蛇的人,让他捕蛇来抵他的租赋。永州的百姓争着干这差事。

有个姓蒋的,独自享受这捕蛇抵赋的好处已有三代人了。我问他,他却说:

“我爷爷死在捕蛇抵赋这差事上,我父亲死在这差事上。现在我接着干这差事十

二年了,有好几次差点儿死掉。”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我怜悯他,并且说道:“你怨恨干这差事吗?我打算去告诉主管官,让他更

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租赋,你看怎么样?”

他大为悲伤,眼泪汪汪,说道:“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那么我

告诉您,***这差事遭受的不幸,是远不如恢复租赋遭受的不幸的。要是先前我

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住在这个地方,三代人到现在,已

经六十年了。这六十年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

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交不够租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

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

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

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

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

就是迁走了。联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这个地方

,四外狂喊乱叫,到处骚扰毁环,气势汹汹,惊骇乡里,就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啊

。我心中惦记,起身看看那瓦罐,蛇还在里面,我又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喂养蛇

,到时候把蛇送上去交了差。回家后我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长出的东西,来过

完我的岁月。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

子了。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临头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那

些死去的乡邻已经是要晚了,我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我听了他的话更加痛心。孔子说:“残酷的政令比猛虎还凶暴。”我曾经怀

疑过这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孔子的这句话仍然是可信的。唉!谁知道租

赋的祸害大大超过这种毒蛇之害的呢!因此,我为这事写了这篇“说”,以等待

那些考察民情的人看到它。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分析_23 捕蛇者说

课文分析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其时,他在政治上处于困境,实际上是个被管的“僇人(罪人)”,心情十分抑郁。尽管如此,他仍然关心社会问题,经常询问民间疾苦,并以著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改革政治的愿望。这篇文章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的口述,反映了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也不愿受“赋敛”之害的悲惨遭遇,刻画出悍吏的凶暴,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是有帮助的。本文风格委婉曲折,波澜横生,阅读时注意行文的曲折和逐章显志的写法。

《捕蛇者说》这个标题的意思是:说说捕蛇者的事。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的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产:产出,天然生长。异:奇异,特别。以:***设连词,如果。“无御之者”中的“之”:指被毒蛇咬后的伤毒。得:得到,这里指捉到。以为:把……制成。可以:可以用来。

译文:永州的郊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身体上有白色的花纹,它碰过的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抵御蛇毒的办法。然而捉住了它,把它晾干以后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好麻风病、手脚蜷曲不能伸展、肿脖子、恶疮(等恶疾),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各种***。

以上是第一层,从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个方面写蛇的“异”,为下文作铺垫。这一部分说蛇,用的是说明笔法。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其始:起初,这里的“其”是助词,无义,不译。太医:皇帝的医生。岁:每年,这里作“赋”的状语。募:招募。入:交纳。

1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分析_23 捕蛇者说

译文: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它的人,(准许)他们用蛇抵应缴的租税。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干(捕蛇)这件差事。

以上是第二层,写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蛇有剧毒,永州的老百姓却“争”着去捕蛇,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当其租入”。一个“争”字,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这一部分说捕蛇,用的是叙事笔法。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通过蒋氏自诉一家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悲惨遭遇,写出了赋敛之毒,揭露了苛捐重赋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为两层。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问之”中的“之”指姓蒋的捕蛇人。“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中的“之”,指捕蛇这件事。数(shuò):多次。

译文:有个姓蒋的人家,专享这种好处有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上,我父亲也死在捕蛇上,现在我继承着做这件差事十二年了,险些送命的也有好几次了。”说这些话的时候,他脸上好像很悲伤的样子。

以上是第一层,概述了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矣”,似乎令人羡慕。可接下来捕蛇者诉说三代人遭遇的话语中,所出现的三个“死”字,却又使人感到可悲。三个“死”字,揭示了事情的本质: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甚戚”写捕蛇者答话时的神态。刚一提及这个话题,蒋氏他就“甚戚”,可见触及其痛处,内心的极度悲伤不由自主地就显露在他脸上了。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余:我。悲:同情,怜悯。若:代词,你。于:对,向。何如:如何,怎么样。

译文: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个差事吗?我打算告诉主管的地方官,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2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分析_23 捕蛇者说

这几句,写作者听了蒋氏诉说了三代人遭遇后的感情和态度。“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既是作者的劝慰之辞,也反映了他对老百姓深重苦难的关心和同情,并且引出了下文蒋氏催人泪下的哭诉。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具有过渡作用。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涕:眼泪。生:使……活下去。之:我,自称,指蒋氏自己。前一个“则”转折连词,然而,可是。斯役:这差事。后一个“则”,就。

译文:姓蒋的人(听后)十分悲伤,眼泪汪汪地说:“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这个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使从前我不干这个差事,就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这几句写蒋氏的极度悲伤,把“役”和“赋”进行对比,得出“复吾赋不幸之甚”的结论。“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是蒋氏在下文中自陈心曲的总纲。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岁:年。而:表示转折,可是。日:作状语,一天天地。往往:处处,到处。曩:从前。今:现在。以:凭借,靠。

译文:自从我家三代居住在这个村子里,一年一年算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窘迫。把他们地里生长的东西都拿出去,把他们家里所有的收入的都用完,(大家)哭着喊着辗转迁徙,又饥又渴,跌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有毒的瘴气,死者遍地,尸骨成堆。从前跟我的祖父住一块儿的,(那些人家)现在十家剩下不到一家了;跟我的父亲住一块儿的,现在十家中剩下不到两三家,跟我一块儿住了十二年的,现在十家中剩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家)不是人死光了就是逃荒去了。可是我靠着捕蛇独自活了下来。

这几句写蒋氏回顾过去,以自家三代与同住一地的乡邻对比,,衬托了“赋”的不幸甚于“役”。六十年来,在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乡邻们的生计难以维持,

3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分析_23 捕蛇者说

非死即徙,十室九空,而蒋氏一家却靠捕蛇生存了下来。这一沉痛的诉说,是当时社会贫苦农民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乎:两个“乎”都是介词,相当“于”,“在”的意思。焉:前一个“焉”,是语气助词;后一个“焉”是代词,指蛇。恂恂:提心吊胆的样子。盖:用于句首,带有估计的语气。

译文: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村子里,就到处吵嚷叫喊,到处冲撞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间的气势,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我提心吊胆地爬起身,看看那瓦罐子,我的蛇还在里面,这才安心地睡下。我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的时间把它交上去。回家后我就可以有滋有味地吃着那地里出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我一年中冒死亡的威胁只有两次,其余时间,就能快快活活的过日子,哪里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啊!

这几个句子写蒋氏叙述现状,以悍吏来乡征收赋税闹得鸡犬不宁的情形与捕蛇者的“弛然而卧”“熙熙而乐”对比,反衬出“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蒋氏的“乐”是用“一岁之犯死者二焉”的代价换来的,这哪里是真正的快乐啊,只不过是稍得安宁,苦中作乐罢了。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虽:即使。乎:介词,在。安:怎么。

译文:如今我即使是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比起我的乡邻们的死来说就已经在后面了,我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这几句写蒋氏以乡邻因赋税而先死,自己靠捕蛇而侥幸偷生作对比,结束了他的自诉。“安敢毒耶”回应前文,说明整个大段叙述是对“若毒之乎”的回答。

以上是第二层,主要写蒋氏答作者问。先以“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领起全段,接着写蒋氏自陈心曲,反复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使“赋敛之毒”和异蛇之毒形成强烈反差,令人感到悲伤凄婉,动人肺腑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点明文章中心意思。

4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分析_23 捕蛇者说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愈:更加。于:比。乎:介词,对于。孰:谁。夫(fú):指示代词,那,那些。

译文:我听了(这些话)更加悲痛。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是真实可信的。唉!谁知道赋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所以我为此事写了这篇“说”,来期待着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得到它。

这一部分,先用“余闻而愈悲”结束叙事,由此转入议论。接着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表明“苛政”害民并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突出了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再运用跌宕笔法,先表“疑”而后表“信”,为主旨句的出现蓄势。在此基础上,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一句点明了全篇主旨。末句“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交代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作者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有朝一日,最高统治者能够体察到民情,从而革除弊端,这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作者对于当时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实的、深切的。

本文是一篇“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跟现在的杂文、杂感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例如本文作者就是借蒋氏捕蛇一事来表述自己对***征收重赋苛税问题的看法,文章的核心是最后一段,从孔子的一句名言引出全篇主旨,前面四个自然段依次叙述捕蛇的缘起、作者跟蒋氏的对话和蒋氏自陈心曲,都是为了表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主旨服务的。前人评价此文说:“必先得孔子‘苛政猛于虎’一句,然后有一篇之意。”是说得很中肯的。

“说”这种文体比较重视文***。本文以散句为主,但在描绘乡邻们因重赋而被迫逃亡、十室九空和悍吏横暴乡里的情形时,大量使用骈句,读之如在眼前,表现力特别强。

促织故事分析

1.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

《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及翻译如下: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扩展资料

《两小儿辩日》的艺术特色在于:

1、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2、两个小孩为什么观点不同,那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形状的大小;另一个从触觉出发,写出了太阳在中午时的灼热。

3、两小儿敢于探讨艰深问题,不管多么幼稚和肤浅,却反映了古人渴望认识自然现象的强烈愿望和求知精神。

百度百科-两小儿辩日

2. 找有关于聪明儿童的古文.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

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

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3. 求文言文小儿不畏虎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

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

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之,至以首觝(同抵。)

触,庶几(也许可以。)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翻译:忠、万、云、安这些地方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留在沙滩上自己到水里去洗衣服。

老虎从山上跑来,那妇人慌忙潜入水里躲避老虎,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自在嬉戏。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触碰他们呢,期许他们会有些害怕,但是小孩无知,竟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老虎最后也就离开了。

估计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显示其威风,但是对于不怕它的人威风无处施加(而放弃的)吗? 感:老虎不应该是在外表上欺软怕硬的,人对人倒常常是这样的。想起黔驴技穷来了,最终还是要凭实力决定一切的。

4. 求10篇课外文言文

1.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驾车的人)之妻从门间而窥。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妻观其出,志念(志向)深矣,常有自以为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是,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译: 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

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

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

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2.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译: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

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

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

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糊涂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3. 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

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中间此科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

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译: 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朱天锡因为(有)神童(的美誉)而得到了(一个)官职,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

小孩无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为了让他们专心读书)。

在这期间童科一度被废除,可是宋朝政治恢复后又逐渐恢复了,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间便流传饶州出神童。然而许多小孩都不是读书的料,苦读直到死去的孩子,比起考中(通过)的孩子大概要多得多。

4.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译: 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待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5. 邴原旧能饮酒,自行之后,***间,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持力,至陈留则师韩子助,颍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干。

临别,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

今当远别,因见贶饯,可一饮宴。”乃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译: 邴原从前很能喝酒,自从出门游学之后,***里,酒不沾口,徒步背负着书箱,面对艰苦一直坚持下来,到了陈留向韩子助学习,到颍川 便师从陈仲弓,在汝南则结交了范孟博,在涿郡则亲近卢子干。分别的时候,师长朋友以为他不会饮酒,拿了米肉来为邴原送行。

邴原说道:“我本是会饮酒的,但怕耽误了学习,就戒掉了。今天就要远别了,又是饯行,可以喝上一次。”

于是和大家一起饮酒,喝了一天都没醉。6. 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

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译: 李广派遣卫尉做将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了。活捉了李广。

匈奴单于一直听说李广贤德,有命令说若捉到李光一定要带来。匈奴骑兵捉到李广的时候李广正生病,于是匈奴骑兵就把李广用网装起来,让他卧在网中,并将网栓在两马之间。

行进了十几里之后,李广装死,偷瞄到旁边有个匈奴男子骑。

5. 简单的文言文

守株待兔文言文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解 释: 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出 处 先秦·韩非《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柱,折颈而死。”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明·冯梦龙《古今***·杨八老越国奇逢》:“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岂是良图?” 近义词 刻舟求剑、墨守成规 、坐享其成反义词 通达权变 灯 谜 柳 典 故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

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

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

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

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提示] 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

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韩非子》[简译]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6. 请问以下文言文的精确翻译

/view/2537190?fr=ala0_1

译文: 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朱天锡凭借神童试而得到了(一个)官职,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小孩无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为了让他们专心读书)。教书的人就预先商量好教书的价钱,每教完一种经书,(家长)就给他们一些钱,孩子就白天黑夜苦读。在这期间神童科一度被废除,可是宋朝政治恢复后又逐渐恢复了,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间便流传饶州出神童。然而许多小孩都不是读书的料,苦读直到死去的孩子,比起考中(通过)的孩子大概要多得多。 解释: 元丰:宋神宗年号 神童:指应神童试。宋代科举考试有神童科,赴考者称应神童试 俚俗争慕之 俚俗:世俗之人 慕:羡慕,爱慕 粗:大概,差不多 五经:指儒家推崇的五本经典著作(《诗》、《书》、《易》、《礼》、《春秋》) 杪:树梢 绝:断,切断,断绝 终:终了,完毕,结束 盖多于中也 中:指考中做官(即:考试通过的,指代:小孩)(虽然为官,但因年幼,实际上是不让他们去治理民政的) 此科:指专考幼童背诵经书的“神童科” 道理: 对于培养神童,不能揠苗助长,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这样做实在是危害极大的。

7. 求一篇文言文

聊斋志异 促织 原文: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

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

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

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

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

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荆,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

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

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顶金翅。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

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

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

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

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

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

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

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成大喜。

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

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螂螳、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抚臣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 译文: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

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

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由于清初文网严密,作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尽管如此,***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促织》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写尽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随着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的情节的展开,矛盾不断发展,趋于激化,从而使成名在经济上、肉体上,特别是精神上所受的摧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反动本质。 《促织》思想深刻,艺术性强。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促织的得失展开,既曲折生动,又结构严谨。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

***,是记叙性很强的一种文学样式。从一般概念上讲,它应该是一叙到底的。《促织》最后,出现了“异史氏曰”一段议论文字,这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借此表明自己对所记之人和事的态度,使作品的主题更鲜明、突出。“异史氏”,是作者的自称。从作品的选材来看,直接讲述的是前朝的历史故事(“宣德间”,即明朝宣德年间。宣德,是明宜宗朱瞻基的年号)。但不是真正的史著,更谈不到钦定的正史,一部《聊斋》尽是鬼狐志怪传说,故自称为“异史氏”。这种篇末议论,仿照了史传体散文的写法。如:《史记·项羽本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都分别有“太史公曰”一段议论,表达作者司马迁的评论。

在***之后又加了一段议论,这是受史传体散文的影响。我国著名纪传体历史巨著《史记》在传记之后加上“太史公曰”的评论,以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其后的史传散文多用这种评论形式。

这段评论,能从黑暗的社会现实中找出百姓的灾祸的根源,从一件事上看到严重的危害,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这说明造成民众“贴妇卖儿,更无休止”的悲剧的是上自“天子”,下到那些贪虐的官吏的一整套封建官僚机构。同时作者还提出天子的每一举措都不可轻忽的看法,这些观点是可取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含有对封建官僚的讥讽,这是积极的;至于“天将以酬长厚者”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在宣扬因果报应的观念,对于群众的反抗斗争起麻痹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促织》鉴赏

《促织》一反传统,描写的不再是因男女双方两情相悦或者一方单相思的“精诚所感”而演绎出的“离魂”型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在外力残酷压迫之下的小人物“魂飞魄散”的人间惨剧,而且“离魂”的主人公不再是才子佳人,而是一个还不通世事的九岁小孩。这就决定了《促织》不仅是《聊斋志异》里最杰出的闪耀着反封建的思想光辉的一篇***。而且在艺术上更有精美闪光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节曲折,构思严谨

《促织》一开头就指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这同时也是在交代故事的起因,其实也是悲剧的社会根源。下文就成名一家围绕促织这只小虫子的得与失,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成名初次觅虫,因没有促织交差,被“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只得“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在故事情节来说,正是走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却又忽然别有洞天,有了转机: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居然于村东大佛阁后捕到了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于是“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壁不啻也”。可谓是柳暗花明,然而,一曲未终,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好奇、顽皮的儿子“窃发盆”,一不小心,弄死了促织。虫得而复失,面对如此巨变,夫妻二人,一个“面如死灰”,一个“如被冰雪”。“怒索儿”,却不料儿子也已跳井自尽,“得其尸于井”,成了一个人虫两空的惨剧,“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至此,故事情节已有了两大转折。紧接着又有一个转折,不过这一转折不象上面的两个转折那样大起大落,而是舒缓、沉着得多了。成子竟然“半夜复苏”,身化促织,伤心欲绝、只待一死的成名忽然又听到了促织的叫声。循声搜寻,发现了一只“顿非前物”的小促织。因为太弱小了,不想要它,但小虫子“忽跃落襟袖间”,成名只好勉强收留它,不过还是“惴惴恐不当意”,极力烘托其其貌不扬,然而,出人意料之外的是,这只小虫子轻捷善斗,勇不可当,不仅打败了“一切异状”之促织,而且还善斗鸡,还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突出其奇异功能,于是“上大嘉悦”,于是成名否极泰来,入学、受赏。最后,作者才交代,原来这只促织是成名儿子的魂魄所化。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最后以大团圆结局,让人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不由得要掩卷三思……

三大转折中,有两个转折是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实现的,但它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成子魂魄化促织这一情节,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可谓是入木三分。原史料中只是非常写实地记载了夫妻双亡,而蒲松龄则幻想出这一情节,用看似喜剧的反讽方式大大加深了***的悲剧色彩,加强了它的批判性,再现了封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乐”(黄宗羲语)的罪恶。

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关于起承转合,上面已经叙述过了。至于前呼后应,至少有两处照应非常好,一是故事起因于“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以“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为终,应了“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古话;二是成名始“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且家中“薄产累尽”,而终能“入邑庠”,且“田万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跷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可谓善有善报。

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描写精彩而生动。

《促织》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画得很成功,就连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本文人物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主要得益于精炼生动的神态描写。

如第三段:“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这是一段细节描写,作者去芜存杂,突出动作性,通过“逐”、“蹑 ”、“扑”、“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细毕现,如在眼前。

文章在精炼处惜字如金,但在形象处却又泼墨如水,细致入微,生动感人。如第六段:“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描绘出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态;又巧妙地借用景物衬托,以“茅舍无烟”(正衬)、“东曦既驾”(反衬)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

本文对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如第七段:“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中。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纥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不仅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慢的神态;而且极力烘托出了促织的其貌不扬。当然这一段文字也通过“怒”、“奔”、“跃”、“张”、“伸”、“纥”等词,把斗虫过程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写得细腻逼真,充分表现出这只小虫子轻捷善斗,勇不可当。而最终“少年大骇”,既衬托出促织的奇异,更进一步表现了人物的无知可笑的一面。

此外,文中虽然对成名的妻子和儿子着墨不多,但精炼的数笔也很生动形象。如第五段:“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把成子的“恐惧”和成妻的“惊”、“怒”渲染得很成功。

总之,《促织》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创作的优秀传统,十分注重情节结构的营造;又能在语言方面推敲斟酌,做到精炼生动;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极强艺术魅力的短篇***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