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张扬厉文风什么意思,铺张扬厉的意思解释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7-02 0
  1. 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什么意思
  2. 从苏秦始将连横看沟通的技巧
  3. 苏秦论原文内容
  4. 辅实及物是什么意思?

苏秦以连横说秦》颇能代表《战国策》的风格,与《左传》文风迥异。《左传》凝练,言简意赅;《国策》舒放,铺陈夸张。《左传》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国策》则驰辩骋说,富于气势。此外,文章在语言方面还大量使用排偶句,渲染气氛,使文气贯通,气势奔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充分显示了纵横家的风格。

善于选取典型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是文章的一大特点。它并没有全面地叙写苏秦的一生,而是选取赴秦受挫、发愤读书、游说赵王、位极人臣以及家人前倨后卑几个典型情节,构成大悲大喜、冷热悬殊的曲折故事,描绘这位著名纵横家的独特经历与个性。

在谋篇构思上,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描写人物,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其一,说秦说赵的鲜明对比:游说秦王,驰辩骋说,引古论今,高谈阔论,颇显辩士的口若悬河之才,结果却是“书十上,而说不行”。游说赵王,则隐其辞锋,简言“抵掌而谈”,正面浓墨重彩地描写他受封拜相后的尊宠。其二,说秦失败与说赵成功的对比之外,是家人态度的前后对比:说秦不成,家人冷落至极;在赵尊宠,家人礼遇有加。其三,苏秦自身的形象与心态的对比:说秦失败后的穷困潦倒的形象与失意羞愧的心境,说赵成功后,以卿相之尊,“炫煌于道”的威仪与得意忘形的心态,栩栩如生。“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一语道出纵横家们人生追求的肺腑之言。昨天还是“穷巷掘门、桑户栳枢”的穷光蛋,一夜之间暴富暴贵。

铺张扬厉文风什么意思,铺张扬厉的意思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此外,在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方面,与其他先秦散文相比,这篇文章也有所突破。比如,写他说秦失败后那困顿狼狈之窘态的肖像描写,发愤读书锥刺股的细节描写,读书充满自信的独白等等表现手法,颇有***的味道,这在其他先秦著作中是少见的。

为使人物个性鲜明突出,作者移花接木,将苏秦游说路过洛阳,周显王“除道效劳”(元吴师道注)的史实,移植到其亲属身上,以亲属的前倨而后卑,映衬苏秦的前窘困、后通显,并以前抑后扬的对比表现,造成讽刺当时世态人情、社会风气的强烈效果。此外,文中写苏秦的说辞,铺陈夸饰,气势充盈,可视为汉赋铺张扬厉文风的滥觞。 “(苏)秦之自刺,可谓有志矣。而志在金玉卿相,故其所成就,适足以夸嫂妇。”(南宋鲍彪《战国策注》)

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什么意思

论苏秦始将连横的艺术特色 txt全集***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

内容预览:

内容摘要:战国时期诸侯并立,尔虞我诈,攻伐不息。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纵横驰骋,朝秦暮楚,以逞其智能,获取功名。《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选自《战国策·秦策一》。记载了苏秦始以“连横”之策说秦,而其说不行,于是发愤读书、终于相赵的故事。艺术的刻划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策士苏秦的形象。它记叙生动,说理透辟,写人传神,措辞曼妙,笔调夸张恣肆,善于运用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描写人物惟妙惟肖,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文中写苏秦的说辞,铺陈夸饰,气势充盈,可视为汉赋铺张扬厉文风的滥觞。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是所提出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是《战国策》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文思开阔,寓意深刻,语言辨丽恣肆,铺张扬厉。本文将从它的叙事说理铺张渲染,纵横恣肆。剪裁合理,详略……

从苏秦始将连横看沟通的技巧

“街衢洞达,闾阎且千”的意思是城内街衢通达,里弄近千。原文出自两汉班固的《西都赋》: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西都赋》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创作的一篇大赋。此赋通过对长安(今陕西西安)地理位置、宫室台榭、田猎游览场面的描写,表现了都城的壮丽宏大,宫殿的奇伟华美,为后人呈现了汉朝首都的繁荣景象,委婉地表达了对长安旧制极端豪华、奢侈的讽刺。全赋结构匀称,层次分明,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它继承了司马相如等所作大赋铺张扬厉的特点,而相应减少了华艳、迭宕的文势,突出了文风典雅的一面,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苏秦论原文内容

从苏秦始将连横看沟通的技巧如下:

《苏秦以连横说秦》颇能代表《战国策》的风格,与《左传》文风迥异。《左传》凝练,言简意赅;《国策》舒放,铺陈夸张。《左传》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国策》则驰辩骋说,富于气势。

此外,文章在语言方面还大量使用排偶句,渲染气氛,使文气贯通,气势奔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充分显示了纵横家的风格。

善于选取典型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是文章的一大特点。它并没有全面地叙写苏秦的一生,而是选取赴秦受挫、发愤读书、游说赵王、位极人臣以及家人前倨后卑几个典型情节,构成大悲大喜、冷热悬殊的曲折故事,描绘这位著名纵横家的独特经历与个性。

在谋篇构思上,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描写人物,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其一,说秦说赵的鲜明对比:游说秦王,驰辩骋说,引古论今,高谈阔论,颇显辩士的口若悬河之才,结果却是“书十上,而说不行”。

游说赵王,则隐其辞锋,简言“抵掌而谈”,正面浓墨重彩地描写他受封拜相后的尊宠。其二,说秦失败与说赵成功的对比之外,是家人态度的前后对比:说秦不成,家人冷落至极;在赵尊宠,家人礼遇有加。

其三,苏秦自身的形象与心态的对比:说秦失败后的穷困潦倒的形象与失意羞愧的心境,说赵成功后,以卿相之尊,“炫煌于道”的威仪与得意忘形的心态,栩栩如生。

“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一语道出纵横家们人生追求的肺腑之言。昨天还是“穷巷掘门、桑户栳枢”的穷光蛋,一夜之间暴富暴贵。

此外,在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方面,与其他先秦散文相比,这篇文章也有所突破。比如,写他说秦失败后那困顿狼狈之窘态的肖像描写,发愤读书锥刺股的细节描写,读书充满自信的独白等等表现手法,颇有***的味道,这在其他先秦著作中是少见的。

为使人物个性鲜明突出,作者移花接木,将苏秦游说路过洛阳,周显王“除道效劳”(元吴师道注)的史实,移植到其亲属身上,以亲属的前倨而后卑,映衬苏秦的前窘困、后通显,并以前抑后扬的对比表现,造成讽刺当时世态人情、社会风气的强烈效果。

此外,文中写苏秦的说辞,铺陈夸饰,气势充盈,可视为汉赋铺张扬厉文风的滥觞。

辅实及物是什么意思?

《苏秦以连横说秦》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说客苏秦见秦王时献连横之策,秦王没有***纳,于是苏秦发奋学习纵横之术、终于成功当上赵相,并且以功名显于天下的故事。

原文

苏秦以连横说秦

出处:《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1)说秦惠王曰(2):“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3),北有胡貉、代马之用(4),南有巫山、黔中之限(5),东有肴、函之固(6)。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7),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8),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9),愿以异日(10)。”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11),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12),尧伐驩兜(13),舜伐三苗(14),禹伐共工(15),汤伐有夏(16),文王伐崇(17),武王伐纣(18),齐桓任战而伯天下(19)。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20)?古者使车毂击驰(21),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饰(22),诸侯乱惑,万端俱起(23),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24),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25),明言章理(26),兵甲愈起。辩言伟服(27),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28),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29),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30),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31),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32),诎敌国(33),制海内,子元元(34),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不嗣主(35),忽于至道(36),皆惛于教(37),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38),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39),负书担橐(40),形容枯槁,面目犁黑(41),状有归色(42)。归至家,妻不下紝(43),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44),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45)。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46),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47),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48),抵掌而谈(49),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50)。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51),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52)。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53);式于廊庙之内(54),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55),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56),使赵大重(57)。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58),伏轼撙衔(59),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60)。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61),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62)?”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63)。”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出自士礼居覆宋本《战国策》。)

注释

(1)苏秦:战国时洛阳人,著名策士。  连横:战国时代,合六国抗秦,称为约从(或“合纵”);秦与六国中任何一国联合以打击别的国家,称为连横。

(2)说(shuì):劝说,游说。  秦惠王:前336年至前311年在位。

(3)巴:今四川省东部。  蜀:今四川省西部。  汉中:今陕西省秦岭以南一带。

(4)胡:指匈奴族所居地区。  貉(hé):一种形似狐狸的动物,毛皮可作裘。  代:今河北、山西省北部。以产良马闻世。

(5)巫山: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黔中: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西。  限:屏障。

(6)肴:同“肴”,肴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  函: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

(7)奋击:奋勇进击的武士。

(8)天府:自然界的宝库。

(9)俨然:庄重矜持。

(10)愿以异日:愿改在其他时间。

(11)神农:传说中发明农业和医药的远古帝王。  补遂:古国名。

(12)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涿鹿: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南。  禽:通“擒”。  蚩尤:神话中东方九黎族的首领。

(13)驩(huān)兜(dōu):尧的大臣,传说曾与共工一起作恶。

(14)三苗:古代少数民族。

(15)共工传为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

(16)有夏:即夏桀。“有”字无义。

(17)崇:古国名,在今陕西省户县东。

(18)纣:商朝末代君主,传说中的大暴君。

(19)伯:同“霸”,称霸。

(20)恶:同“乌”,何。

(21)毂(gǔ):车轮中央圆眼,以容车轴。这里代指车乘。

(22)饰:修饰文词,即巧为游说。

(23)万端俱起:群议纷起。

(24)稠浊:多而乱。

(25)聊:依靠。

(26)章:同“彰”,明显。

(27)伟服:华丽的服饰。

(28)厉:通“砺”,磨砺。

(29)徒处:白白地等待。

(30)五伯:伯同“霸”,“五伯”即春秋五霸。指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1)杖:持着。  橦(chōng):冲刺。

(32)凌:凌驾于上。  万乘:兵车万辆,指大国。

(33)诎:同“屈”,屈服。

(34)元元:人民。

(35)嗣主:继位的君王。

(36)至道:指用兵之道。

(37)惛:不明。

(38)说不行:指连横的主张未得实行。

(39)羸(léi):缠绕。  縢(téng):绑腿布。  蹻(jué)草鞋。

(40)橐(tuó):囊。

(41)犁:通“黧”(lí),黑色。

(42)归:应作“愧”。

(43)紝(rèn):纺织机。

(44)太公:姜太公吕尚。  阴符:兵书。

(45)简:选择。  练:熟习。

(46)足:应作“踵”,足跟。

(47)摩:靠近。  燕乌集:宫阙名。

(48)华屋:指宫殿。

(49)抵:通“抵”(zhǐ),拍击。

(50)武安:今属河北省。

(51)溢:通“镒”。一镒二十四两。

(52)关:函谷关,为六国通秦要道。

(53)式:用。

(54)廊庙:指朝廷。

(55)隆:显赫。

(56)山东:指华山以东。

(57)使赵大重:谓使赵的地位因此而提高。

(58)掘门:同窟门,窰门。  桑户:桑木为板的门。  棬(quān)枢:树枝做成的门枢。

(59)轼:车前横木。  撙(zǔn):节制。

(60)伉:通“抗”。

(61)张:设置。

(62)倨:傲慢

(63)季子:苏秦的字。

()盖:同“盍”,何。

白话翻译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胡貉和代马的物产,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武力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古代让车辆来回奔驰,用言语互相交结,天下成为一体,有的约从有的连横,不再储备武器甲胄。文士个个巧舌如簧,诸侯听得稀里胡涂,群议纷起,难以清理。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们却到处虚情***意,条文记录又多又乱,百姓还是衣食不足。君臣愁容相对,人民无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战乱反而愈益四起。穿着讲穿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攻战却难以止息。愈是广泛地玩弄文辞,天下就愈难以治理。说的人说得舌头破,听的人听得耳朵聋,却不见成功,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于是就废却文治、信用武力,以优厚待遇蓄养勇士,备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战场上决一胜负。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扩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贤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实现,势必不可能。所以用战争来解决问题,相距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相距近的持着刀戟相互冲刺,然后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对外军队取得了胜利,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上面的国君有了权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驯服。现在,要想并吞天下,超越大国,使敌国屈服,制服海内,君临天下百姓,以诸侯为臣,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在位的国君,忽略了这个根本道理,都是教化不明,治理混乱,又被一些人的奇谈怪论所迷惑,沉溺在巧言诡辩之中。象这样看来,大王您是不会***纳我的建议的。”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被苏秦的策略所决定。不化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枝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顺从,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杜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导读

秦汉之际有人杂***战国至秦朝时期谋臣、策士的政治活动与言论编纂成集,这部集子后被西汉刘向整理成为一部反映当时重大的政治、外交与军事***的著作,并定名为《战国策》。全书依国分类,各自成策,包括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策,共计三十三篇。《战国策》的语言流畅奔放,人物形象生动,善用比喻,长于论辩,文学色彩浓郁。不过,为了渲染气氛,突出情节,文中遣辞往往铺饰夸张,甚至虚构故事,因而不乏失实之处,不可尽信。

最早为《战国策》作注的是东汉学者高诱,但传至北宋已散佚过半,宋人曾巩为之补充重编,成为传世之本。1***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汇集诸家校本,并附1***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将《战国策》标点出版。1985年该书再版,成为比较容易得到的本子。

本文选自《战国策》的《秦策一》。文章运用明快的议论和犀利的推理,生动地刻画出一个热衷名利的投机家形象。战国之际,虽然号称七国分立,而其大势是秦国与东方的齐、魏、赵、韩、燕及南方的楚国之间的对峙。针对这一形势,当时存在着互相对立的两种策略,其一,主张秦与六国中的个别国家联合,以便各个击破其余各国,称为连横;其二,主张六国联合一致抗秦,称为合纵。苏秦出身贫寒,为了谋求富贵,他始则为秦主张连横,继而为六国主张合纵,从而奔走游说于诸侯之间。在他的一败一成之间,既有狼狈不堪的窘状,又有踌躇满志的神气;在他的一辱一荣之中,鲜明地体现出庸俗的世态炎凉。本文在对话中大量地运用对偶、排比,使苏秦的议论虎虎风生,气势磅礴,一位摇唇鼓舌的策士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眼前。苏秦一类的策士追求的只是衣锦还乡,夸耀于妻嫂面前,而作者则通过苏秦的活动与议论,发表了自己对于战国局势的看法。

讲解

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纵横驰骋,朝秦暮楚,以逞其智能,获取功名。这篇文章记载了苏秦始以连横之策说秦,而其说不行,于是发愤读书、终于相赵的故事。其中刻画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策士形象。正如南宋鲍彪所说:“(苏)秦之自刺,可谓有志矣。而志在金玉卿相,故其所成就,适足以夸嫂妇。”(《战国策注》)为使人物个性鲜明突出,作者移花接木,将苏秦游说路过洛阳,周显王“除道效劳”(元代吴师道注)的史实,移植到其亲属身上,以亲属的前倨而后卑,映衬苏秦的前窘困、后通显,并以前抑后扬的对比表现,造成讽刺当时世态人情、社会风气的强烈效果。此外,文中写苏秦的说辞,铺陈夸饰,气势充盈,可视为汉赋铺张扬厉文风的滥觞。

评析

此文颇能代表《战国策》的风格,与《左传》文风迥异。《左传》凝练,言简意赅;《国策》舒放,铺陈夸张。《左传》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国策》则驰辩骋说,富于气势。此外,本文在语言方面还大量使用排偶句,渲染气氛,使文气贯通,气势奔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充分显示了纵横家的风格。

善于选取典型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它并没有全面地叙写苏秦的一生,而是选取赴秦受挫、发愤读书、游说赵王、位极人臣以及家人前倨后卑几个典型情节,构成大悲大喜、冷热悬殊的曲折故事,描绘这位著名纵横家的独特经历与个性。

在谋篇构思上,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描写人物,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其一,说秦说赵的鲜明对比:游说秦王,驰辩骋说,引古论今,高谈阔论,颇显辩士的口若悬河之才,结果却是“书十上,而说不行”。游说赵王,则隐其辞锋,简言“抵掌而谈”,正面浓墨重彩地描写他受封拜相后的尊宠。其二,说秦失败与说赵成功的对比之外,是家人态度的前后对比:说秦不成,家人冷落至极;在赵尊宠,家人礼遇有加。其三,苏秦自身的形象与心态的对比:说秦失败后的穷困潦倒的形象与失意羞愧的心境,说赵成功后,以卿相之尊,“炫煌于道”的威仪与得意忘形的心态,栩栩如生。“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一语道出纵横家们人生追求的肺腑之言。昨天还是“穷巷掘门、桑户栳枢”的穷光蛋,一夜之间暴富暴贵。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古文观止栏目。  此外,在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方面,与其他先秦散文相比,这篇文章也有所突破。比如,写他说秦失败后那困顿狼狈之窘态的肖像描写,发愤读书锥刺股的细节描写,读书充满自信的独白等等表现手法,颇有***的味道,这在其他先秦著作中是少见的。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唐代的蒲州解县(今陕西运城县西南),与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七七三年)出生在当时的京城长安,人们称他为柳河东,他自己有时也说他是晋人,其实都不过是沿用她祖籍的习惯说法而已。碗面他被贬谪在柳州,又死在柳州,所以人们也叫他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一同领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是我国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柳宗元自幼便立下“辅时及物”之志,并终生为之奋斗。在朝廷为官期间,积极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改革活动,成为其中的骨干成员。当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十分尖锐、激烈的严峻形势下,他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冲罗陷阱,不知颠踣”[1]。在斗争的旋涡中,他始终热情昂扬,凌励风发,施展自己“利安元元”的人生抱负。“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受到政敌的沉重打击,由一个“超取显美”的朝官落为南蛮之地的流囚。仕途上的严重挫折,柳宗元虽然产生过悲观、消极的情绪,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执着于理想,坚持既定的人生道路,始终抱着“故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2]的信念。他虽然失去了在政治舞台上展示才华、实现抱负的机会,但仍然坚持与腐朽势力的斗争。他在长期的谪居生活中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对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这也更激发了他对顽固倒退势力的憎恨,坚定了继续坚持改革事业的决心。他的寓言大都创作于永州贬所,这是他不向政敌屈服,继续与一切恶势力斗争的特殊手段和有力武器。也正由于此,它们的内涵深邃,警世策人,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巨大的讽刺力,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唐社会的政治面貌。

柳宗元的寓言散文,从现存《柳宗元集》中所能见到的,有将近二十篇,都是他在永州时所作。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和讽刺的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经盛行。因为那个时期多游说之士,为了说服游说对象,在说话和写文章中就大量使用比喻,以求能通俗明白地说清问题。“能近取譬”就成了游说之士的必修功课。比喻还不是寓言,但寓言必以比喻为构件,比喻加以润色和故事化就成为寓言。先秦诸子如孔孟荀墨庄老,都擅长使用比喻,春秋三传、《国语》、离骚都比喻丰富。特别是庄子不但长于比喻且不乏成篇寓言,《逍遥游》中比喻纷呈光怪陆离,令人目不暇接。甚至有人评论说,他的著述十余万言,大抵为寓言。他还把寓言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写作了《寓言》一篇,用比喻说明寓言的作用。例如说父亲不能替儿子做媒,因为自己称赞自己的儿子,总不如别人称赞使人相信。所以寓言就是寄托的话,借别人别事别物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人信服。但是在当时,寓言还只是一种说理论事的手段,使论说的附庸。

汉以后,最善于写作寓言的,就要推柳宗元了,在柳宗元以前的唐代作家中,元结写过许多寓言,也还是侧重于以比拟说明道理。只有到了柳宗元,才汲取了诸子寓言的传统,借鉴了六朝以来的***和杂文的写作技巧,发展成为一种思想深刻、概括性强而又形象鲜明、清洁生动的富有独创性的寓言文。可以说是千古独步,集寓言之大成。因为先秦诸子的比喻多片言只语,柳宗元的寓言形成短篇故事,便具有了更高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这也是柳宗元在散文发展上的又一个重要贡献。

柳宗元寓言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也如其他文章一样,源于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柳宗元曾把他的世界观表达为:“块然趣定,至于旬时,是之谓施用;茫然同俗,极乎流动,是之谓真常”[3]。这一认识虽说不十分完备,但加上人的生活体验和勤于思考,基本上也能反映事物本质,用之于为文之道则可表述为:“相对稳定是现实世界一切事物的普遍性,故可以认识可以具体描写;流动不羁发展变化是现实世界一切事物的绝对性,所以又必须不拘一格,抓住特点如实描写才能正确反映。”[4]基于这样的认识,柳宗元所以有了象《永州八记》那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姿多彩的作品,被后人誉为游记之祖。同样,柳宗元的寓言也情志高远精深,风格活泼多样,被誉为开创了寓言的新纪元、新境界。

语言的生命力取决于其寓意的深刻程度,也就是说,看它的做为比拟的故事内容是否反映一定社会现象的带有普遍性的本质。一个作者写寓言,都要说明一定的道理。这是作品的主观意义。但好的寓言的客观内容,往往超出了作者写作时的主观意图,而提供出某种哲理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因而他的主体思想就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一些好的寓言之所以流传古今,不同时代的人们都从中得到教育和启发,就因为他们有这种比较深刻的客观意义。柳宗元的寓言,在思想内容上正有这样的长处。这些作品就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作两类:一类着重在讽刺和批判当时那个病态社会不良的人情风尚;一类着重在揭露和批判当权的旧官僚,对自己在政治上遭受迫害表示不满。

前一类作品,有《三戒》、《罴说》、《鞭贾》、《蝜蝂传》、《哀溺文》、《招海贾文》等近十篇。这些作品,在讽刺和批判当时社会不良的人情风尚时,用语犀利清隽,幽默而略带风趣,这些文章都是历来在读者中广泛传诵的名篇。

我们以《蝜蝂传》为例:《蝜蝂传》是一篇讽刺贪而不知止者的典型之作。篇中借一种见物就拾取,“又好上高”,直至“坠地而死”的小虫,给“今世之嗜取者”画像。他们“遇货不避”,“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这是那些贪财嗜禄者的真实写照。《柳文指要》在评介此文时说:“子厚为王涯而作,涯与子厚为友……,其人贪权嗜禄,因子厚所不喜……”认为这篇寓言是针对王涯而作。而台湾学者段醒民在其《柳子厚寓言文学探微》中考证此文是影射王锷的。他们从柳宗元写作动机的角度去考证寓言的指归,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但我们对具有概括意义和普遍教诫的寓言的理解不能只囿于某个特定的对象,而应看作是一类对象中的典型代表。因此《蝜蝂传》应是针对当时现实中所有“日思高位,大其禄”,为争利而死,趋利而亡的权贵、官僚们的。对这些贪得无厌之徒,作者嗤之以鼻,轻蔑地称之“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与《蝜蝂传》的主旨有些类似的《宋清传》,正面写长安城一药商即宋清“居市不为市之道”,却为人解难救困,从反面斥责“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他们本是守道之人却偏为市井之交,追名逐利,尔虞我诈,贪婪成癖,指责这些以士大夫自命身居朝廷、官府、乡党的官绅远不如市井一细民。

这一类寓言在使读者发笑的同时,却又随即给人一种无限的沉思和余意,使我们感到封建社会中那些人物的精神面貌是那样的可憎可鄙。这大概就是柳宗元这些作品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吧!

柳宗元寓言的另一类作品,有《憎王孙文》、《骂尸虫文》、《斩曲几文》、《宥蝮蛇文》、《鹘说》、《谪龙说》、《东海若》、《牛赋》、《瓶赋》、《愚溪对》等十余篇。这些作品,由于旨在对当时掌权的统治者进行攻击,表示自己被贬谪的不满,为了避免继续遭到迫害,因此他***用了较为隐晦的寓言笔法。其中有一些作品,遂并非是纯粹的寓言,但把它们当作寓言来看也还是可以的。

我们用《谪龙说》作为例子:《谪龙说》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作者以谪龙自比。“谪龙”即文中的“奇女”,“有光晔然,披緅裘,白纹之里,首步摇之冠。”她的服饰华美,光彩照人,是一位性格坚强,志趣高洁的神女,虽然被天帝贬谪到尘世间,但决不许别人轻侮和冒犯。“奇女”的形象与屈原《涉江》诗里的好奇服,佩长剑,披挂宝玉的诗人形象十分相似,屈原以这一形象象征自己不与世俗同流的高洁品质、伟大理想和出众的才华。柳宗元笔下的“奇女”着装华贵,光彩夺目的形象也有同样的效应。“奇女”怒斥企图前来戏弄的“贵游少年”,表现了作者要保持自己人格的完美,“士可杀不可侮”的凛然正气和对别人失势而加侮辱、攻击甚而落井下石者的蔑视。因为“吾心侈大”天帝“怒而谪来,七日当复。”柳宗元相信不久朝廷会召他回京,重新起用,他寄希望于唐宪宗,认为宪宗会改变主意。柳宗元遭贬后,并没有后悔自己从事的改革斗争,从他到永州不久写的《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及后来所写的《答元饶州论〈春秋〉书》中可以看出,他仍在制造为改革派辩护的舆论,而且更集中精力研读改革派的精神导师陆质的著作,这是他继续坚持改革理想的表现。而唐宪宗虽然是在镇压了改革派之后登上帝位的,但他后来在削藩和整顿财政、改善政治方面作了不少切实的工作,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是“永贞革新”的继续。这也是柳宗元“七日当复”,即怀抱遇赦复出的重要原因。实际上这只是柳宗元的幻想,唐宪宗很难原谅革新派在帝位上的问题,每次大赦,“八司马”都不在“量移之限”。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又贬为柳州刺史,直至死在任上,再没有回朝任职的机会。有人认为这篇寓言里的谪龙是暗指王叔文,其实从文中“众恐而退。遂入居佛寺讲室焉”的语句来看,当是作者自比,因为柳宗元初到永州时,无居所,只能寄居龙兴寺。清人林纾也谓全文“重要处在‘非其类而狎其谪’句,想公在永州,比有为人所侵辱者。文字浅显易读”[5]。

以上两种类型的寓言,虽然大多寄寓了柳宗元被降职外迁以后,因眷恋朝廷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哀怨,明显地可以看出他那个封建士大夫阶级的烙印。但是,总的来说,从他寓言作品对现实进行批判和讽刺的深刻性来看,都充分体现了作者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借物讽人,善于体物察微,抓住许多物类的特征,加以想象、夸张,塑造成为真实生动地艺术形象。他对现实进行批判和讽刺,往往并不直接表露在字里行间,而是凝聚在整个故事的情节之中,就如庄子在《知北游》中所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立而不说”的境界,要读者去深思利索,心领神会。他的语言,一般都具有寓言文学所共有的基本特色,幽默、讽刺、比喻、夸张,人格化等寓言简练、犀利、明确,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就作品的艺术风格来看,他的寓言,往往在幽默之中具有沉郁悲愤的特色。这与他谪居生活中心情的抑郁和悲愤,无疑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

进而探讨柳宗元寓言的写作手法和辞***。古代文学理论,重为情造文,薄为文造情。也就是以内容决定形式,为文首先要有真实的情感、相应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然后发为文章,才是内容充实的好文章。那种“为赋新辞强说愁”式的为文造情,必然内容空洞,只好用华丽辞藻铺张扬厉来替代现实生活,作品终不免苍白无力。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创导了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把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的奢靡文风一扫而空。柳宗元认为,为文之难在于“得知为难,知之愈难耳”[6]。所以于五经之外“参之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7]。寓言形式灵活,是柳宗元实践其所学的好载体。所以虽是三两百字的短小寓言,在柳宗元笔下也能推陈出新,情文并茂。

司马光《资治通鉴》称赞柳宗元善为文,文有理,于柳文中独独大段摘引了《梓人传》和《种树郭橐驼传》。司马光、苏轼二人在哲理、政见上与柳宗元多有不同,而二人又都赞赏柳的寓言,足见柳的寓言成就不俗。韩愈也有很好的寓言,如《毛颖传》,柳宗元誉之为“若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暇”。但二人寓言的风格是大不相同的。韩愈寓言诚如柳宗元所言“急与之角而力不敢暇”,气势很盛,使人读后痛快淋漓。柳宗元寓言则更重含蓄深沉。韩愈《杂说四》有“秪辱于奴隶人之手”的慷慨激昂,柳宗元《谪龙说》则只有“贵游少年骇且悦之,稍狎焉,奇女頩尔怒,众恐而退”,比较平和冲淡以静制动。其他许多篇寓言的叙事记人,笔调都富于幽默,时时令人会心微笑,兴味盎然。

总之,柳宗元寓言内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寓意蕴藉深得诗人风咏之旨,感人之深当远在针对某事怒斥唾骂之上。于柳文中相对而言,文字也较通俗流畅。又且内涵、外延均极阔大,读者无论学力高低、阅历深浅、地位尊卑,读来皆可以有不同领会而各有所得,是柳文中的一枝奇葩,成就斐然。柳宗元的语言文学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伟大的文化遗产,我想用韩愈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中的最后一句话来结束本文:“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