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翻译,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7-02 0
  1. 孟子经典语录及翻译60句
  2. 翻译大禹《孟子·滕文公上》
  3.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4. 齐桓晋王之事原文及翻译
  5.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6. 《梁惠王上》翻译
  7. 楚鸡文言文
  8. 《孟子》名言及翻译

“焉”在这里是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哪儿”。如《列子.汤问》:且焉置土石?

这句话的意思是: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安下罗网坑害百姓的做法呢?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翻译,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译文: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等到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安下罗网坑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

这里主要是体现了孟子的仁政爱民思想。孟子认为,百姓犯罪往往是因为没有“恒产”。百姓不是士人,填饱肚子是第一位的;如果他们因为没有恒产而犯罪,不应该一味惩罚。因为让百姓丰衣足食是一国之主的本职工作,君主没有尽职,百姓犯罪也是被逼的;君主用刑罚百姓,就是不知自己悔改,错上加错。这样的为君之道不是孟子所提倡的。

孟子经典语录及翻译60句

1.人皆可以为尧舜关于爱情。

译文:***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5.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6.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1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1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14.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5.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对一个国家来说)百姓的地位最尊贵,国家其次,君主的地位应比百姓,国家轻。

17.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孟子》名言精选58句(原文、译文):品味圣贤智慧,感悟人生哲学

1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gu)不入洿(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19.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20.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21.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22.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23.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2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25.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2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27.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28.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29.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3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31.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32.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3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34.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翻译大禹《孟子·滕文公上》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一)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滕文公做太子时,(有一次)到楚国去,路过宋国时会见了孟子。孟子给他讲人性天生善良的道理,句句都要提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谓齐景公曰①:‘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②:‘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太子从楚国返回,又来见孟子。孟子说:“太子怀疑我的话吗?道理就这么一个罢了。成?对齐景公说:‘他,是个大丈夫;我,也是个大丈夫,我怕他什么呢?’颜渊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但是)有作为的人也能像他这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说这话的)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滕国的土地,截长补短,将近五十里见方,仍然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尚书》上说:‘如果药力不能使病人头晕目眩,那病是治不好的。’”

二)滕定公薨①,世子谓然友曰②:“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滕定公去世,太子对然友说:“以前孟子曾经同我在宋国交谈过,我心里始终没有忘记。现在不幸遇到了这大变故,我想让你去请教一下孟子,然后再治办丧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然友到邹国去请教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孟子说:“这不是很好吗!父母的丧事,本来就是应该尽到自己的心意去办的事。曾子说过:‘父母在世,以礼侍奉;死了,以礼安葬,以礼祭祀,可以说是孝子。’诸侯的丧礼,我没有学过;虽然这样,我曾听说过。三年的服丧期,穿缝边的粗麻布丧服,喝粥,从天子到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③,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然友回国作了汇报,太子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宗室百官都不愿意,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前代君主,没有谁实行过这种丧礼,我们的前代君主也没有谁实行过,到了你身上却要违反传统,那不行。况且有记载说:‘丧礼、祭礼要遵从先祖的规矩。’又说:‘我们(的做法)都是有所继承的。’”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太子对然友说:“过去我不曾讲求学问,喜欢骑马驰骋,比试剑法。现在宗室百官都不满意我,担心我不能竭尽孝道办好丧事,请您替我再向孟子请教。”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然友再次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④,歠粥⑤,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孟子说:“是的,这是不能求助于别人的。孔子说:‘国君死了,(太子)把政事托付给冢宰处理,喝粥,面色暗黑,走到孝子的位置上就哀哭,(这样,)大小官员没有敢不哀伤的,(因为太子)给他们带了头。’在上位的人爱好什么,下面的人必定对此更加爱好。‘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风;老百姓的道德,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这件事就在于太子了。”然友反命。 然友返国后作了汇报。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太子说:“对,这的确在于我自己。”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之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于是)太子五个月都住在丧庐里,没有发布过政令诫示。百官和同族的人都赞同,认为太子知礼。到了安葬那天,各地的人都来观看葬礼。太子面容悲戚,哭声哀伤,使吊丧的人非常满意。

(三)滕文公问为国。 滕文公问怎样治理国家。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①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②:‘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孟子说:“治理百姓的事是不能松劲的。《诗经》上说:‘白天去割茅草,晚上把绳搓好;赶紧上房修屋,就要播种百谷。’老百姓中形成这样一条准则,有固定产业的人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没有固定产业的就不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那么违礼犯法、为非作歹的事,没有不去干的了。等到他们陷入犯罪的泥坑,然后便用刑罚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布下罗网陷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却干陷害百姓的事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必定要恭敬、节俭,以礼对待臣下,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虎曾说:‘要发财就顾不上仁爱,要仁爱就不能发财。’“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③;助者,藉也④。龙子曰⑤:‘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⑥,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⑦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夏朝每五十亩地,赋税***用‘贡’法;商朝每七十亩地,赋税***用‘助’法;周朝每一百亩地,赋税***用‘彻’法。其实税率都是十分抽一。‘彻’是‘通’的意思,‘助’是‘借’的意思。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法,没有比助法更好的,没有比贡法更差的。’贡法是比较若干年的收成,取平均数作为常数,按常数收税。丰年,粮食多得狼藉满地,多征些粮不算暴虐,(相对说来)贡法却征收得少;荒年,即使把落在田里的粮粒扫起来凑数,也不够交税的,而贡法却非要足数征收。(国君)作为百姓的父母,却使百姓一年到头劳累不堪,结果还不能养活父母,还得靠借贷来补足赋税,使得老人孩子四处流亡,死在沟壑,(这样的国君)哪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禄,滕国本来就实行了,(何不再实行助法,使百姓也得到好处呢?)《诗经》上说:‘雨下到我们的公田里,于是也下到我们的私田里。’只有助法才有公田。由此看来,就是周朝也实行助法的。“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⑧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要设立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习射的意思。(地方学校,)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学’(是中央的学校),三代共用这个名称。(这些学校)都是用来教人懂得***关系的。在上位的人明白了***关系,百姓在下自然就会相亲相爱。(您要这么做了,)如果有圣王出现,必然会来效法的,这样就成了圣王的老师了。《诗经》上说:‘歧周虽是古老的诸侯国,却新接受了天命。’这是讲的文王。您努力实行吧,也以此来更新您的国家。”使毕战问井地⑨。 (滕文公)派毕战来问井田的问题。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说:“您的国君打算施行仁政,选派你(到我这里来),你一定要努力啊!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不正,井田(的面积)就不均,作为俸禄的田租收入就不公平,因此暴君污吏必定要搞乱田地的界限。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滕国虽然地万狭小,但也要有人做君子,也要有人做农夫。没有(做官的)君子,就没有人来治理农夫;没有农夫,就没有人来供养君子。请考虑在农村实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都市自行交纳十分抽一的赋税。卿以下(的官吏)一定要有可供祭祀费用的五十亩田,对家中未成年的男子,另给二十五亩。(百姓)丧葬迁居都不离乡。乡里土地在同一井田的各家,出入相互结伴,守卫防盗相互帮助,有病相互照顾,那么百姓之间就亲近和睦。一里见方的土地定为一方井田,每一井田九百亩地,中间一块是公田。八家都有一百亩私田,(首先)共同耕作公田;公田农事完毕,才敢忙私田上的农活,这就是使君子和农夫有所区别的办法。这是井田制的大概情况;至于如何改进完善,那就在于你的国君和你(的努力)了。”

(四)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①,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有一个奉行神农氏学说的人叫许行的,从楚国来到滕国,登门谒见滕文公,说:“我这个远方来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愿能得到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文公给了他一处住所。他的门徒有几十个人,都穿粗麻布衣,靠编草鞋织席子为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②,负耒耜而自宋之滕③,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良的***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施行圣人的政治,这样,您也就是圣人了,我愿做圣人的百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到许行后大为高兴,就完全抛弃了自己原来所学的东西,改向许行学习。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④。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陈相见到了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文公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虽然如此,他还不懂得(贤君治国的)道理。贤君与人民一起耕作养活自己,一面烧火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堆满粮食钱财的仓库,这是侵害百姓来供养自己,哪能称得上贤明呢?”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孟子问:“许子一定是自己种了粮食才吃饭的吗?”曰:“然。” 陈相说:“是的。”“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孟子问:“许子一定是自己织了布才穿衣的吗?”曰:“否,许子衣褐。” 答道:“不是,许子穿粗麻编织的衣服。”“许子冠乎?” 孟子问:“许子戴帽子吗?”曰:“冠。” 答道:“戴的。”曰:“奚冠?” 孟子问:“戴什么样的帽子?”曰:“冠素。” 答道:“戴生丝织的帽子。”曰:“自织之与?” 孟子问:“自己织的吗?”曰:“否,以粟易之。” 答道:“不,用粮食换来的。”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问:“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曰:“害于耕。” 答道:“会妨碍农活。”曰“许子以釜甑爨⑤,以铁耕乎?” 孟子又问:“许子用锅、甑烧饭,用铁农具耕田吗?”曰:“然。” 答道:“是的。”“自为之与?” 孟子问:“自己造的吗?”曰:“否,以粟易之。” 答道:“不是,用粮食换来的。”“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孟子说:“农夫拿粮食交换(生活、生产所需的)器具,不算是侵害陶工冶匠;陶工冶匠也拿他们的器具交换粮食,难道就是侵害了农夫利益了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制陶冶铁,停止交换,样样东西都从自家屋里取来用?为什么要忙忙碌碌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不怕麻烦呢?”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陈相答道:“各种工匠的活计本来就不可能边耕作边干的。”“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说:“既然是这样的道理,那么治理天下的事偏能边耕作边干的吗?有官吏们的事,有小民们的事。再说一个人身上(所需的用品)要靠各种工匠来替他制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作而后使用,这是导致天下的人疲于奔走。所以说:有些人动用心思,有些人动用体力。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⑥,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在尧的时代,天下还不太平,洪水横流,到处泛滥,草木遍地丛生,禽兽大量繁殖,庄稼没有收成,禽兽威逼人类,印满兽蹄鸟迹的道路遍布中原各地。尧为此独自忧虑,提拔舜来全面治理。舜派益掌管用火,益在山冈沼泽燃起大火,烧掉草木,禽兽逃窜躲藏。大禹疏通九条河道,治理济水、漯水,将它们导流入海;开通汝水、汉水,疏浚淮水、泗水,将它们导入长江。这样,中原百姓才能(耕种收获)吃上饭。在那时候,大禹八年在外,三次经过自己家的门口都没有进去,即使想亲自耕种,能办到吗?“后稷教民稼穑⑦,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⑧,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⑨:‘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后稷教人民各种农事,种植五谷;五谷成熟了,人民才能养育。人类生活的通则是:吃饱、穿暖、安居而没有教育,便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忧虑这件事,任命契担任司徒,把***道理教给人民——父子讲亲爱,君臣讲礼义,夫妇讲内外之别,长幼讲尊卑次序,朋友讲真诚守信。放勋说:‘慰劳他们,纠正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自得其所,随后赈济他们给他们恩惠。’圣人为人民操心到这般程度,还有空闲耕作吗?“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⑩。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尧把得不到舜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当作自己的忧虑。把耕种不好百亩田地当作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人叫惠,教人行善叫忠,为天下物色贤才叫仁。因此,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物色到贤才是困难的。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是伟大啊!只有天是伟大的,只有尧能效法天。(尧的功德)浩荡无边啊,人民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真是个好君主啊,帝舜!多么崇高啊!拥有天下却不一一参与政事!’尧舜治理天下,难道是无所用心的吗?只是不用在耕作上罢了。“吾闻用夏变夷者(11),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12),皓皓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13)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的文明去改变蛮夷的,没听说过被蛮夷改变的。陈良出生于楚国,爱好周公、孔子的学说,到北边的中原地区来学习,北方的学者没有人超过他的,他真称得上是杰出人物了。你们兄弟拜他为师几十年,老师一死就背叛了他。从前,孔子逝世,(***们服丧)三年后,收拾行李将要各自回去,走进子贡住处行礼告别,相对痛哭,泣不成声,这才回去。子贡又回到墓地,在祭场上搭了间房子,独居三年,然后才回家。后来的某一天,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像孔子,要用侍奉孔子的礼节侍奉有若,硬要曾子同意。曾子说:‘不行!(老师的人品)如同经江汉之水洗涤过,盛夏的太阳曝晒过一般,洁白明亮得无人可以比得上的了!’现在,那个话语难听得像伯劳鸟叫似的南方蛮子,攻击先王之道,你却背叛自己的老师去向他学习,这跟曾子相差太远了。我听说‘(鸟雀)从幽暗的山谷飞出来迁到高树上’的,没听说从高树迁下来飞进幽暗山谷的。《诗经?鲁颂》上说:‘征讨戎狄,惩罚荆舒。’周公尚且要征讨楚国人,你却还向楚国人学习,也真是不善改变的了。”“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陈相说:“(如果)依照许子的学说实行,那么市场上物价就不会有两样,国中就没有弄虚作***的;哪怕叫小孩上市场(买东西),也不会有人欺骗他。布和绸长短相同,价钱就一样;麻线丝绵轻重相同,价钱就一样;各种粮食多少相同,价钱就一样;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一样。”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孟子说:“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它们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等同看待,这是扰乱天下罢了。做工粗糙的鞋与做工精细的鞋同一个价钱,人们难道还肯做(做工好的鞋)吗?依从了许子的主张,便会使大家一个跟着一个地干虚***欺骗的勾当,哪还能治理好国家?”

(五)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①。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墨家学派的夷之通过徐辟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接见,现在我还病着,等病好了,我将去见他,夷子不必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过了些日子,夷之又来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接见他了。(不过,)说话不直截了当,道理就显现不出来,我直截了当地说吧。我听说夷子是墨家学者,墨家办理丧事是以薄葬作为原则的。夷子想用它来改变天下的习俗,岂不是认为不薄葬就不值得称道吗?然而夷子却厚葬自己的父母,那是用他自己所鄙薄的方式来对待双亲了。”徐子以告夷子。 徐辟把孟子的话告诉了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②,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夷子说:“按儒家的说法,古代的圣人(爱护百姓)就像爱护初生的婴儿,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是说,对人爱是不分差别等级的,只是施行起来是从自己的父母开始。”徐子以告孟子。 徐辟又把这话转告给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孟子说:“夷子真认为爱自己的侄子就像爱邻人的婴儿一样吗?他只抓住了这一点:婴儿在地上爬,就要掉进井里了,这不是婴儿的过错,(所以***去救。他以为这就是爱不分差别等级。)再说天生万物,使它们只有一个本源,(人只有父母一个本源。)然而夷子(主张爱不分差别等级,)是他认为有两个本源的缘故。大概上古曾有个不安葬父母的人,父母死了,就抬走抛弃在山沟里。后来的一天路过那里,看见狐狸在啃他父母的尸体,苍蝇、蚊虫叮吮着尸体。那人额头上不禁冒出汗来,斜着眼不敢正视。那汗,不是流给人看的,而是内心的悔恨表露在脸上,大概他就回家拿来筐和锹把尸体掩埋了。掩埋尸体确实是对的,那么孝子仁人掩埋他们亡故的父母,也就必然有(讲究方式的)道理了。”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徐子把这番话转告给夷子。夷子怅惘了一会,说:“我受到教诲了。”

注释编辑本段回目录第一段[注释] ①成?:齐国勇士。②公明仪:曾参***。

第二段[注释] ①滕定公:滕国国君。②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师。③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④冢宰:官名,原是辅佐天子的官,百官之长,相当于后世的宰相。⑤歠(chuò):饮,喝。

第三段[注释] ①以上四句出自《诗经?豳风?七月》。②阳虎:又作阳货,春秋末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③彻者,彻也:彻,通也。是说这种税制在周是天下通行的税制。④助者,藉也:藉,借也。意思是借助民力来耕种公田。⑤龙子:古代贤人。⑥粪:扫除。⑦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小雅?大田》。⑧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⑨毕战:滕国的臣子。井地:即井田,相传为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制度。以方九百亩的地为一个单位,划成九区,其中为公田,八家均私田百亩,同养公田。因形如井字,故名。

第四段[注释] ①神农:上古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他首先制造农具,教导人民种田。战国时,提倡重视农业的学派标榜自己奉行神农学说。许行:战国时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②陈良:楚国的儒者。③耒耜(lěi sì):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木柄叫“耒”,犁头叫“耜”。④饔飧(yōng sūn):早饭叫“饔”,晚饭叫“飧”,这里用作动词,做饭。⑤甑(zèng):古***饭用的一种陶器。爨(cuàn):烧火做饭。⑥益:舜的臣子。⑦后稷:古代周族的始祖,名弃。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农官,教民耕种。⑧契(xiè):传说中商的始祖,曾任舜的司徒,掌管教化。⑨放勋:尧的称号。⑩皋陶(gāoyáo):相传是舜时掌管刑法的官。(11)夏:指当时居住中原地区的民族。夷:古代对东部各族的统称,这里泛指居住于中原地区以外的部族。(12)秋阳:秋天的太阳。周历比现在的农历早两个月,故“秋阳”相当于农历夏季的太阳。(13)以上两句出自《诗经?鲁颂?閟宫》。

第五段[注释] ①墨者:墨家学派的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主张“兼爱”、“尚贤”、“尚同”等,提倡“节用”、“节葬”,反对“厚葬”。墨家学说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的利益。夷之:姓夷名之。徐辟:孟子***。②“若保赤子”一语见于《尚书?康诰》

齐桓晋王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如下:

齐桓晋文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业,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们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事情的,因此,后代没有流传下来,我也没曾听说过。如果一定要我说,我就说说用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齐宣王问道:“有什么样的道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孟子说:“用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方法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的。”

齐宣王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牛从堂下走过,您看到了问:“牵着牛上哪儿去?’那牵牛的人回答说:‘要把它杀了祭钟。’

王说:‘放了它吧!我不忍看它那哆嗦可怜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而把它送进屠宰场。’那人便说:‘那么,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只羊换它。’——不知有这回事吗?”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孟子说:“这种好心满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王是吝啬,我早就知道你是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对呀!的确有这样误解我的百姓。齐国虽然小,我怎么吝惜一头牛?我就是不忍看它那种哆嗦可怜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而把它送进屠宰场,所以拿羊换它。”

孟子说:“您莫怪百姓以为您吝惜。羊小牛大,用小的换下大的来,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王若可怜牛无罪而被送进屠宰场,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什么想法呢?我的确不是吝惜财物才用羊换牛。您这么一说,百姓说我吝惜财物是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种不忍之心,正是仁爱,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声音,便不忍吃它们的肉。因此,君子远远地离开厨房。”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上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这话好像说的就是您。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反过来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了。您老人家这么一说,对于我的心来讲,豁然明亮了。我这种心情合于王道,又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若有人向您报告说:“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却拿不动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能够看清秋天鸟的细毛,却看不见一车子柴火,你相信这种话吗?”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达到禽兽身上,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用力气;一车柴火看不见,是因为不用眼力;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因为您不肯施恩。所以您不用王道统一天下,只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宣王说:“不肯做和不能做在现象上有什么不同呢?”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过渤海,对别人说:‘这个我不能。’这是真的不能。给老年人弯腰作揖,对人说:‘这个我不能。’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所以您不用王道统一天下,不是属于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过北海一类的;您不用王道统一天下,是属于给老年人弯腰作揖一类的。

“尊敬我家里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老人;爱护我家里的子女,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子女。一切政治措施都这样进行,要统一天下就象在手里运转东西那样容易了。《诗经》上说:‘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就是说把这样好心扩大到其他方面就行了。”

“所以说把恩惠由近及远地推广开去,便能够安定天下;不这样,甚至无法保护妻子儿女。古代的圣贤之所以大大地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诀窍,只是善于推行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达到禽兽身上,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这是为什么呢?”

“称一称,然后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这样,人的心更是如此。请您考虑一下吧!”“难道您想调动军队,使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怨仇,然后心里才痛快吗?”

齐宣王说:“不。我为什么这样做才痛快呢?我之所以这样做,是要求满足我的最大欲望啊!”孟子说:“王的最大欲望是什么呢?可以说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为了肥美的食品不够吃的吗?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的吗?或者为了艳丽的彩色不够看吗?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伺侯的人不够使唤吗?这些,您手下的人员都能尽量供应满足,难道您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

孟子说:“那么王的最大欲望可以知道了。您是想扩张土地,使秦楚都来称臣朝见,统治中国,同时安抚四周的外族。不过,以您这样的做法,来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就象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齐宣王说:“竟然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严重呢。爬到树上捉鱼,虽得不到鱼,却没有后患。以您这样的做法来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如果尽力去做,不但达不到目的,以后必定有灾难。”齐宣王说:“这是为什么?您可以说说我听听吗?”孟子说:“***设邹国人和楚国人打仗,您以为哪一个国家会打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打胜。”

孟子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国不可以和大国为敌,人口少的国家不可以和人口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和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千里见方那样大的共有九处,齐国土地总起来,只有九分之一。以九分之一的力量想征服九分之八,这和邹国跟楚国为敌,有什么不同呢?王还是从根本着手吧!

“现在您如果发布政令施行仁德,会使天下的士大夫都想到齐国的朝廷上做官,农民都想到齐国田地里耕种,商人都想到齐国的市场上做买卖,来往旅客都想通过齐国的道路,天下痛恨本国君主的人,都想到您这里来控诉。能做到这样,谁能抵挡得住呢?”

齐宣王说:“我头脑昏乱,不能进一步领会你说的这些道理。希望您帮助我达到目的,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只有士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人,***若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便也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如果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刑罚,这等于陷害人民。哪有仁德的君主执政,却做出陷害人民的事呢?”

“所以贤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必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然后再引导他们走善良的正道,人民自然易于听从。”

“今天吧,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够赡养父母,下不能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艰难困苦,坏年成只有饿死。这样每个人只想活命都怕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学习礼仪呢?”

“王如果要行仁政,何不从根本上着手呢?每家给五亩地的住宅,四周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穿上丝绵袄了。鸡、猪、狗这些家畜,要及时地饲养繁殖,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有肉吃了。一家一户的百亩耕地,不要耽误他们耕种的时间,八口的人家,可以吃饱了。”

“办好各级学校教育,反复地讲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至于背扛着、头顶着物件走路了。老年人都穿上丝绵袄,吃上肉,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那是决不会有的事。”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原文及翻译如下:

《齐恒晋文之事》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跟我讲讲吗?”孟子说:“孔子的***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人,所以后世失传了,我也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要有怎样的德行才能实行王道呢?”

孟子答:“通过安抚百姓称王,没有谁可以抵御得了。”

齐宣王问:“那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问:“那你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答:“我听胡说,有一次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头牛走过,您看见了问:“牛牵到哪儿去?”,牵牛的人回答说:“要杀了它用来祭钟”。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那能废除祭钟的仪式吗?’您说:‘怎么能废除呢?用羊去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称王天下了。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百姓的确对我有这样的误解。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吝啬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无罪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可怜牲畜无罪却往死地里送,那牛跟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道:“这究竟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以羊换牛的,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

孟子说:“没关系,这才是仁爱之道,只因为您见到牛而没有见到羊。一个有道德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揣测出来。’这话像是说您的。我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再想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有所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

孟子说:“有人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气可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同意吗?”

齐宣王说:“不,不同意。”

孟子说:“如今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但是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不愿用力;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用视力;百姓不受保护,是不愿施恩。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齐宣王问:“不肯做和不能做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说:“要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他告诉别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向长辈弯腰作揖,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所以您不行王道,不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类事情;您不行王道,属于向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情。

“尊奉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护人家的儿童。要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

《诗经》里面说过:‘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拿自己的一片爱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够推广恩泽就能安抚四海百姓,否则,连自己的妻子儿女也保护不了。

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没能超过一般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善于推己及人罢了。现在您的恩泽能够泽被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为什么呢?用秤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事事如此,心的长短轻重尤其需要衡量。请您掂量掂量吧!

“难道您要兴师动众,使士兵冒着生命的危险,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痛快吗?”

齐宣王说:“不,我对这个有什么痛快的呢?我是想借此得到我想得到的东西罢了。”

孟子问:“您很想得到的东西,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问:“是因为好吃的东西不够吃吗?轻暖的衣着不够穿吗?还是因为文***美色不够看吗?美妙音乐不够听吗?侍奉左右的宠臣不够用吗?您的臣子们都能充分供给,您难道为的是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想得到的东西我知道了,您是想开拓疆土,使秦、楚等大国朝见,然后统治整个中原地带,安抚四方小数民族。以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谋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就像是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齐宣王问道:“事情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患;凭您的做法,去谋求您很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尽力地去做,必然会留下灾祸。”

齐宣王说:“您可以讲给我听听这个道理吗?”

孟子问:“如果邹国人跟楚国人开战,您认为谁会胜出呢?”

齐宣王答:“当然是楚国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弱的国家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国家。

现在天下拥有千里见方土地的国家一共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不过只占九分之一。拿九分之一的力量去降服九分之八的力量,这跟邹国和楚国打仗又有什么两样呢?回到根本上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吧。

“现在您如果发布命令,施行仁政,使天下当官的人都愿意到您的朝中做官,耕田的人都愿意在您的田野里耕作,做生意的人都愿意到您的街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愿意到您的国土上来游历,那些痛恨自己的国君的人,都愿向您申诉。如果能做到这样,谁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愿望,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试。”

孟子说:“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而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像百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

如果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不羁,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做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就是陷害老百姓。

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做陷害老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能奉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

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能奉养父母,下不能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年成不好,也免不了要饿死。

这样,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您既然想施行仁政,为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了;鸡、猪狗这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有肉吃了。

一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在道路上走了。

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一般老百姓不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是不可能的。”

《齐恒晋文之事》作者介绍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纳,归而与***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梁惠王上》翻译

[原 文]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②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③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④也。无以⑤,则王乎⑥?”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⑦民而王,莫之能御⑧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⑨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11)?”对曰:“将以衅钟(12)。”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毂觫(13),若(14)无罪而就死地(15)。”对曰:“然则(16)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17)有诸(18)?”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19)也,臣固(20)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21)。齐国虽褊(22)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毂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23)于百姓之(24)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25)?王若隐(26)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27)焉?”

王笑曰:“是诚(28)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29百)姓之(30)谓我爱也。”

曰:“无伤(31)也,是乃仁术(32)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33)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34)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35)。’——夫子(36)之谓也(37)”。夫(38)我乃(39)行之,反(40)而求之(41),不得吾心(4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43)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44)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45),而不足以举一羽;明(46)足以察秋毫(47)之末,而不见舆薪(48)。’则王许(49)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50)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5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52),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53),何以异(54)?”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55),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57),以及人之老(58);幼吾幼(59),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60)”。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61)。’——言(62)举(63)斯()心加诸(65)彼(66)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67),然后知轻重;度(68),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69)之!

“抑(70)王兴甲兵,危(71)士臣,构怨(72)于诸侯,然后快于心(73)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74)求吾所大欲(75)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76)不足于口与?轻暖(77)不足于体与?抑(78)为***色(79)不足视于目与?声音(80)不足听于耳与?便嬖(81)不足使令(82)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83):欲辟(84)土地,朝秦楚(85),莅中国(86)而抚(87四)夷也。以若(88)所为,求若所欲,犹(89)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91)与?”

曰:“殆(92)有甚焉(93)。缘木求鱼,虽(94)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95)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96)大,寡固不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98)有其—;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99)亦反其本[1]矣!今王发政施仁[2],使天下仕者[3]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4]皆欲藏[5]于王之市,行旅[6]皆欲出于王之涂[7],天下之欲疾[8]其君者,皆欲赴[9]愬[10]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11],不能进于是矣。愿[12]夫子辅吾志[13],明以[14]教我;我虽不敏,请[15]尝试之。”

曰:“无恒产[16]有恒心[17]者惟士[18]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19],无不为已[20]。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21]之,是罔民[22]也。焉[23]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24]民之产,必使仰[25]足以事[26]父母,俯[27]足以畜[28]妻子[29];乐岁[30]终身饱,凶年[31]免于死亡;然后驱[32]而之[33]善,故民之[34]从之[35]也轻[36]。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37]救死[38]而恐不赡[39],奚[40]暇[41]治[42]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43]反其本矣。五亩[44]之宅,树之以桑[45],五十者可以衣帛[46]矣;鸡、豚[47]、狗、彘[48]之畜,无失其时[4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50]其时[51],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2]庠序[53]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54]”,颁白[55]者不负[56]戴[57]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58]不饥不寒:然而不王[59]者,未之有[60]也。”

[注释]

①齐宣王:姓田,名辟强,战国初期齐国的国君。②得:能。③道:讲述。④未之闻:即“未闻之”。

否定句代词为宾语时需提至动词前。⑤无以:不得已。以,同“已”,止。⑥则王(wàng)乎:那么说说行王道吧。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⑦保:安。⑧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 没有人能抵御他。否定句代词为宾语时需提至动词前。莫,代词,没有人。⑨何由:由何,根据什么。⑩闻之胡龁(hé):“闻之于胡龁”的省略。胡龁,人名,齐宣王左右的小官。(11)何之:到哪里去。(12)衅(xìn)钟:祭钟。新钟铸成,杀牲涂血于其上,用以祭祀。(13)觳(hú)觫(sù):恐惧哆嗦的样子。(14)若:这样。(15)就死地:走向受死的地方。(16)然则:既然如此,那么。(17)识:知。(18)诸:之乎。合音兼词。(19)爱:吝惜,舍不得。(20)固:却。(21)诚有百姓者:的确有(对我误解)的百姓。(22)褊(biǎn)小:狭小。(23)无异:不要感到奇怪。异,形容词用如使动词,认为……怪异。(24)之:取消“百姓以王为爱”的独立性,使它充当介词“于”的宾语。(25)彼恶(wū)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彼,他们。恶,怎么,哪里。(26)隐:恻隐,哀怜。(27)择:挑选。(28)诚:到底。(29)宜乎:当然。乎,然,形容词词尾。(30)之:取消“百姓谓我爱”的独立性。(31)无伤:不碍事,没关系。(32)仁术:仁道,行仁政的途径。(33)之:舒缓语气的助词,不译。(34)远:形容词用如动词,远离。(35)他人有心,子忖度(cǔn duó)之: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见《诗经·小雅》的《巧言》篇。(36)夫子:先生。这里指孟子。(37)……之谓也:……说的就是……。(38)夫(fú):发语词。(39)乃:居然,竟然。(40)反:反过来。(41)之:它,指“仁术”。(42)不得吾心:“不得之于吾心”的省略。(43)戚戚:心动的样子。(44)复:报告。(45)钧:三十斤,古代重量单位名称。(46)明:眼力。(47)秋毫:鸟兽秋天生的羽毛,非常纤细。(48)舆薪:整车的柴火。(49)许:相信。(50)功:与上句的“恩”系互文,同义。(51)独何与(yú):却是为什么呢。独,却。与,同“欤”,呢。(52)不见保:没有受到爱护。见,表被动。(53)形:表现,情况。(54)何以异:怎样区别。(55)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挟着泰山而跳过北海。挟,夹持,夹在掖下。太山,即泰山。以,而。超,跃过。北海,渤海。(56)为(wèi)长者折枝:对长辈弯腰作揖。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又说,指做 *** 。(57)老吾老:前面的“老”是动词,指敬爱老人;后面的“老”是名词,指老人,长辈。(58)以及人之老:“以之及于人之老”的省略。把这种敬爱推广到他人的长辈那里。(59)幼吾幼:前面的“幼”是动词,指爱护孩子;后面的“幼”是名词,指孩子。(60)运:运转。(61)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见《诗经·大雅》的《思齐》篇。先给自己的妻子作表率,再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自己的封地和国家。刑,通“型”,作榜样,动词。寡妻,寡德之妻,谦辞。家,指卿大夫的***邑。御,治理。(62)言:说的是。(63)举:用。()斯:此,这样。(65)诸:之于。合音兼词。(66)彼:他人。(67)权:秤,这里用如动词,指用秤称。(68)度(duó):量尺寸。(69)度(duó):忖度,思量。(70)抑:或许,大概。(71)危: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陷入险境。(72)构怨:结怨。(73)快:痛快。(74)以:助词,舒缓语气。(75)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76)肥甘:形容词用如名词,指美味的食物。(77)轻暖:形容词用如名词,指既轻又暖的服装。(78)抑:还是。(79)***色:美色。***,同“彩”。(80)声音:音乐。(81)便嬖(pián bì):左右受宠爱的人。(82)使令:使唤。(83)已:同“矣”。(84)辟:开拓。(85)朝秦楚:使秦楚入朝。朝,使……来朝见。(86)莅(1i)中国:统治中原。莅,临,对着,引申为统治。中国,指中原地区。(88)若:你的。(89)犹:犹如。(90)缘木:爬树。缘,攀援,向上爬。(91)若是其甚:即“其甚若是”。意思是“它的严重性超过像你说的这样”。(92)殆:恐怕。(93)焉:于之。于,比。之,它。(94)虽:即使。(95)邹:当时的小国,在现在山东省邹县。(96)敌:抵御。(***)方千里者九:纵横各一千里的国家有九个。一说,指***。(98)集:会集,这里是总计的意思。(99)盖(hé):通“盍”,何不。[1]反其本:回到它的根本。本,指王道。[2]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义。[3]仕者:当官的。[4]商贾(gǔ):做生意的。[5]藏:贮存 (货物)。[6]行旅:来往的旅客。[7]涂:同“途”,路途。[8]疾:恨。[9]赴:跑着来。[10]愬(sù):同“诉”,申诉。[11]惛(hūn):通“昏”,昏乱糊涂。[12]愿:希望。[13]辅吾志:帮助(实现)我的志愿。[14]以:结构助词,可译为“地”。[15]请:请让我。[16]恒产: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恒,常、长久。[17]恒心:常心。这里指孟子所说的人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18]士:这里指有志之士。[19]放辟邪侈: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的事,没有不做的了。放,放荡。辟,通“僻”,指行为不正。“邪”同“僻”,“侈”同“放”都是互文,意思相同。[20]已:同“矣”。[21]刑:名词用如动词,加以惩罚。[22]罔民:陷害人民。罔,同“网”,罗网,这里用如动词,指张开罗网捕捉。[23]焉:哪。[24]制:规定。[25]仰:对上。[26]事:赡养。[27]俯:对下。[28]畜:养活。[29]妻子:妻儿。[30]乐岁:丰年。[31]凶年:荒年。[32]驱:驱使,督促。[33]之:往,趋向。[34]之:取消“民从之”的独立性,使它成为主语。[35]之:指国君。[36]轻:轻易。[37]惟:只,仅仅。[38]救死:“救己于死”的省略。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39]赡(shàn):足。[40]奚:何。[41]暇,空闲。[42]治,讲求。[43]盍:为什么不。[44五]亩:相当于现在一亩二分多。[45]树:动词,栽种。[46]衣(yì)帛:穿丝织的衣服。衣,动词,穿。[47]豚(tún):小猪。[48]彘(zhì):大猪。[49]无失其时: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期。无,通“毋”,不要。失,错过。时,这里指牲畜的繁殖期。[50]夺:侵夺,侵占。[51]其时:指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52]谨:形容词用如使动词,重视。[53]庠(xiáng)序:地方上的学校。殷代称庠,周代称序。[54]申之以孝悌(tì)之义:状语后置,即“以孝悌之义申之”。把孝顺父母,敬爱兄弟的道理反复叮嘱他们。申,反复地开导。悌,善待兄弟。[55]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黑白相间。[56]负:背东西。[57]戴:用头顶东西。[58]黎民:百姓。黎,众。也有人认为“黎”应解作“黑”。黎民,就是黑头发的人,少壮的人。[59]王(wàng):称王,使天下百姓归顺。[60]未之有:即“未有之”,宾语前置。

[译 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你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

孟子答道:“孔子的门徒,没有讲齐桓公、晋文公的事的,因此后代的门生没有什么传闻,我也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谈,那就谈谈推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问:“要具备怎样的德行才能够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用安定百姓生活的方法去统一天下,就没有人能挡住您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百姓生活安定吗? ”

孟子说:“能。”

齐宣王说:“您根据什么知道我能呢? ”

孟子说:“我听胡龁讲:有一次,您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一条牛在殿堂下走过。您看到了,就问:‘这条牛牵到哪儿去? ’那人回答道:‘准备宰了去祭钟。’大王您就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像这样毫无罪过却走向被宰杀的地方。’那人回答道:‘既然如此,那么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吗?’大王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一只羊替换它。’不知有这么件事吗?”

齐宣王说:“有这么回事。”

孟子说:“凭这样的心地就完全可以实行王道了。可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舍的,我却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呀!”

齐宣王说:“是呀。确实有这样误解我的百姓。齐国虽然狭小,我何至于舍不得一条牛?我就因为不忍心看到它那种瑟瑟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毫无罪过却拉向被宰杀的地方,于是用羊换下了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怎么会了解其中的原因呢?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去送死,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可以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什么心理呢?我确实不是舍不得钱财才用羊换牛的,(经你这么一说,)老百姓说我小气是该当的了。”

孟子道:“(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关系。这正是个推行仁政的契机呀,(您之所以用羊换牛,是因为您) 见到了牛的可怜相而没有见到羊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他们的哀鸣,就不忍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要远远离开厨房啊方。”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上说;‘别人有心事,我能揣摩到它。’这说的就是先生您呀!当初我是这样做了,回过头来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却说不清我当时的心思。先生这么一说,我深有同感。这种心思之所以同推行王道,统一天下相契合,为什么呢? ”

孟子说:“***如观在有一个人向大王禀报说:‘我的力气完全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根羽毛;我的视力完全能够看清秋天鸟兽细毛的尖端,却瞧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木柴。’大王相信他吗?”

齐宣王说:“不信。”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恩惠足以施加到禽兽身上,可是您的恩德竟没有施加到老百姓那里,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动,因为没有用力气;整车木柴看不见,因为没有用目力;老百姓的生活得不到安定,是因为大王不肯施恩啊。所以说,大王不能推行仁政统一天下,(其原因是)不去做,并非做不到啊! ”

齐宣王又问:“不去做和做不到的情况,怎么区别呢? ”

孟子说:“(要某人)挟着泰山跳过北海,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要他)替老年人折树枝,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不是做不到。所以大王不推行仁政,不属于挟着泰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推行仁政,是属于为长者折根树枝这一类啊。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疼爱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疼爱别人的儿女:做到这一点,整个天下就可以运转在你的手掌中了。《诗经》中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进而治理好自己的封地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这种仁爱之心扩大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广施恩惠就完全能够安定天下,不能推恩可能连妻子儿女都保不住;古代的圣君贤王之所以能远远地超过一般人,没有其他诀窍,只不过善于广施他们的恩惠罢了。如今您的恩惠足以施加到禽兽身上,可是您的恩德竟没有施加到老百姓那里,却是为什么呢?用秤称,然后才知道轻重;用尺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一切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请王衡量衡量吧。”

“难道王一定要发动战争,使士卒臣子去冒生命危险,去与诸侯结怨,然后才觉得心里痛快吗?”

齐宣王说:“不,我怎么会对这些感到痛快,我不过是想满足我的最大欲望。”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欲望可以说来听听吗? ”

齐宣王笑笑而不答。

(孟子)说:“是因为山珍海味不够吃吗?是轻柔暖和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美色看不够,悦耳的音乐听不够,宠幸的近侍不够使唤呢?(所有这些,)王的各位臣僚都能尽量提供给您,您难道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我并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所谓的大欲便可以推想到了:(您是)想扩大领土,使秦、楚都来朝贡,成为中原的霸主而镇抚四方的异族。然而***用您的这种作法,想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就如同爬到树去抓鱼呀!”

齐王说:“有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只怕比这更加严重啊。爬上树去捉鱼,虽然得不到鱼,却没有后患;然而***用您的这种作法,想满足您这样的欲望,(而且)尽心尽力地去做,到头来肯定会灾难临头。”

齐宣王说:“能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邹国和楚国作战,王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回答道:“楚国胜。”

孟子说:“既然如此,那么力量小的必定敌不过力量大的;人少的必定敌不过人多的,弱的必定敌不过强的。普天之下的土地,纵横千里的诸侯国共有九个,齐国的土地合计起来也不过九分之一,要以区区的一份土地的力量去降服其他八份,这与邹国想同楚国对抗有什么两样?大王为什么不回过头来从根本上做起呢?如果大王如能颁布政令实行仁政,使天下当官的人都想侍立在大王的朝堂上,(天下的)农夫都想耕种在大王的田野里;(天下的)商人都想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里,(天下)来往的旅客都想通行在大王的道路上,(天下)所有痛恨自己国家君主的人,都想向大王倾诉衷情。如果真能这样,谁能够抵挡您(统一天下)呢?”

齐王说:“我这人糊涂,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希望先生帮我实现我的志愿,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不聪明,还是想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保有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只有士人才做得到;至于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便也失去了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如失去了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就会放荡不拘,胡作非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等到他们陷入了法网,然后再进而惩处他们,这就等于坑害他们。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可以做陷害老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必须确定百姓有足够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上足够赡养父母,下足够养育妻儿,(赶上)好年成丰衣足食,(赶上)坏年成也不至于死亡;然后引导他们识理从善,走上正路。这样,老百姓就很容易听命于您了。观在的君王所确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供养父母,下不够抚育妻儿,(赶上)好年成生活一年到头都很困苦,(赶上)坏年成就只有死路一条;这样一来,就仅仅想保住性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暇去讲究礼义啊!大王如果要推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它的根基上来呢;每一家给五亩宅地。让他们在周围都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绸了;鸡、狗、猪等家畜的饲养,不使失去繁殖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都有肉吃了;每家分给一百亩田地,不要侵占他们耕耘收获的农时,那么,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人就不会头顶肩挑地在道路上劳碌奔波了。老年人穿丝绸有肉吃,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做到这一步,)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鉴 赏]

这篇政论文孟子反复劝诫齐宣王放弃霸业,奉行王道。论述爱护人民,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才是实现统一天下的根本方法。然而既没有抽象的说教,也没有板着面孔的批评,而是通过生动、浅显、妥贴的比喻,通俗易懂的事例,运用气势充沛的语言,针对齐宣王的心理,或因势利导,欲擒先纵,或开门见山,对症下药,或旁敲侧击,迂回逼近,逐步深入,从而取得完全说服对方的效果。

文章充分显示了孟子善辩的特点。孟子在论辩中善于把握主动权,撇开无益的话题,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向自己议论的范畴。他擅长借题发挥,从很小的话题,引出一番大道理。例如,齐宣王以羊易牛,本是一桩小事,但孟子却借此发挥,点出齐王有“不忍”之心,“是心足以王矣”,不仅替齐王解了嘲,而且说得他“于我心有戚戚焉”。运用巧妙的譬喻来加强文章的逻辑力量,也是孟子常用的论证方法。他为了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这个论断,连续使用了两组比喻。他先让齐宣王承认“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情况是荒谬的,接着提出:“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紧接着指出,这就如同“一羽之不举”,是不用力,“舆薪之不见”,是不用明一样,可见“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从而得出“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然后再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同“为长者折枝”作比较,进一步分析齐宣王不推行王道属于不愿意“为长者折枝”一类,“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层层剥笋,说理十分透彻而有逻辑力量。

为了加强论辩的力量,孟子常使用对偶、排比的句式,使文章具有一种逼人的锐气。比如为了说明施行“仁政”可以天下无敌,孟子说:“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一句接一句,如江潮滚滚而来,极富于鼓动性,说得齐宣王心动神驰,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愿望。

篇中也有一些简练传神的描写。比如孟子追问齐王的“大欲”是什么,齐王“笑而不言”。活画出一心想实行霸道的齐王虽想说却又不敢说的窘态。

楚鸡文言文

孟子梁 惠 王 上①(共七章)

(一)孟子见梁惠王②。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③。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④?’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⑤,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⑥。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注释①梁惠王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孟子》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②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魏■,前369—前319年在位。魏原来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秦国的压力,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惠”是其死后的谥号。③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④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cǎi)地。⑤乘:音shèng,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当时战争的形式主要是车战,一辆兵车由四匹马拉,车上有三名武装战士,后有若干步兵。古代常以兵车的多少衡量诸侯国或卿大夫封邑的大小。⑥餍:满足。

(二)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观赏着鸿雁麋鹿,一面问道:“贤人对此也感受到快乐吗?”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①:‘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②,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③:‘时日害丧④,予及女偕亡⑤。’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孟子答道:“只有贤人才能感受到这种快乐,不贤的人纵然拥有珍禽异兽,也不会(真正感受到)快乐的。《诗经》上说:‘文王规划筑灵台,基址方位细安排,百姓踊跃来建造,灵台很快就造好。文王劝说不要急,百姓干活更积极。文王巡游到灵囿,母鹿自在乐悠悠,母鹿肥美光泽好,白鸟熠熠振羽毛。文王游观到灵沼,鱼儿满池喜跳跃。’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台深池,但人民却高高兴兴,把他的台叫做灵台,把他的池沼叫做灵沼,为他能享有麋鹿鱼鳖而高兴。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汤誓》中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人民要跟他同归于尽,(他)纵然拥有台池鸟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到快乐吗?”

注释①《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故称《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期的作品,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小雅、大雅、颂四类。此章所引为《大雅·灵台》。②王:此指周文王姬昌,殷王纣时的诸侯,子武王伐纣,灭殷。③《汤誓》:《尚书》中的一篇。《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事迹著作的汇编,是儒家经典之一。《汤誓》这一篇,记载商汤讨伐暴君夏王桀的誓词。传说,夏桀曾自比太阳,说太阳灭亡他才灭亡。此章所引是百姓诅咒夏桀的话。④时:这。害:同“曷”,何时的意思。⑤女:同“汝”,你。

(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①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③,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④,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注释①河内:指黄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阳、济源、博爱一带,当时是魏国的领土。②河东:指黄河以东的今山西省西南部,当时是魏国的领土。③兵:兵器。④数罟(Shuò gǔ):密网。洿(wū)池:大池。⑤庠序: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⑥莩(piǎo):饿死的人。

(四)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对曰:“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回答道:“用木棍***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

曰:“无以异也。”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曰:“无以异也。”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①,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注释①俑:古代用以殉葬的木偶或陶偶。在奴隶社会,最初用活人殉葬,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渐被重视,后来便改用俑来殉葬。孔子不了解这一情况,误认为先有俑殉,后有人殉,故对俑殉深恶痛绝。

(五)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注释①东败于齐,长子死焉:指前343年马陵之战,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军队救韩伐魏,大败魏军于马陵。魏将庞涓***,太子申被俘。②比:全,都。洒:同“洗”。

(六)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者也。如有不嗜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②,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谒见了梁襄王,退出来后,对人说:“在远处看,他不像个国君,走到跟前也看不出他的威严。他突然发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道:‘天下统一了就会安定。’(他问:)‘谁能使天下统一?’我答道:‘不喜欢的国君能使天下统一。’(他又问:)‘谁会归顺服从他呢?’我回答道:‘天下的人没有不归顺服从的。大王了解禾苗生长的情况吗?七八月间遇到天旱,禾苗就枯蔫了。(***如这时候)天上忽然涌起乌云,降下大雨来,那么禾苗就又能蓬勃旺盛地生长起来了。果真这样,谁又能阻止它生长呢?当今天下的国君没有不好的。如果有不好的,天下的老百姓必然都会伸长了脖子期望着他了。果真这么做了,老百姓归顺他,就跟水往低处奔流一样,浩浩荡荡,谁又能阻挡得住呢?’”

注释①梁襄王:惠王子,名嗣,前318年—前296年在位。②由同“犹”,如同。

(七)齐宣王问曰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情,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回答道:“孔子的门徒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传下来,我也就没有听说过。一定要我讲的话,那就谈谈用仁德统一天下的道理好吗?”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宣王问:“仁德怎样就可以统一天下呢?”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回答道:“爱抚百姓而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阻挡得住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宣王问:“像我这样的国君可以做到爱抚百姓吗?”

曰:“可。”

孟子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

宣王问:“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③。’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④,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孟子说:“我在胡龁那里听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大王坐在堂上,有个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大王见了,问:‘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要用它祭钟。’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惊惧哆嗦的样子,像这么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那人)问:‘那么就不要祭钟了吗?’大王说:‘怎么可以不要呢?用羊替代它!’不知是否有这件事?”

曰:“有之。”

宣王说:“有这回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说:“凭这样的心肠就足以统一天下啦!(用羊代牛祭钟)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出于吝啬,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啊。”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宣王说:“是这样,确实有这样议论的百姓。齐国虽然狭小,我怎么吝惜一条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惊惧哆嗦的样子,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所以才用羊去替代它的。”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孟子说:“大王不要责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羊换下大牛,他们哪能理解您的做法?(因为)大王如果可怜牲畜无辜被杀,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宣王笑着说:“这倒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我并非吝惜钱财而以羊换牛啊。也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了。”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说:“没什么关系,这正是仁德的表现方式呢,(因为当时您只)看到了牛而没有看到羊啊。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蹦欢跳的,就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悲鸣,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正因为这样,君子要把厨房安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

王说曰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⑥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宣王高兴地说:“《诗》中说:‘别人想什么,我能猜得出。’正像说的老先生啊。我做了这件事,反过来推求为什么这么做,自己心里也闹不明白。先生这番话,使我心里有点开窍了。这样的心理之所以符合王道,又是为什么呢?”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孟子说:“***如有个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

曰:“否。”

宣王说:“不会。”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说:)“如今(大王的)恩惠足以施行到禽兽身上了,而功德却体现不到百姓身上,偏偏是什么原因呢?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宣王问:“不去做和不能做的表现形式,凭什么去区别呢?”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越北海,对人说:‘我不能办到。’这是真的不能。给年长的人弯腰行礼,对人说:‘我不能办到。’这就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没有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属于挟着泰山跳越北海一类;大王没有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这是属于为长者弯腰行礼一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孟子又说:)“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要统一它就很容易了)。《诗经》上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给兄弟好影响,凭这治家和安邦。’是说要把这样的用心推广到各个方面罢了。所以,如果广施恩德就足以安抚天下,不施恩德,连妻子儿女也安稳不住。古代的贤明君主之所以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善于将他们所做的推广开去罢了。现在(大王的)恩德已施行了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体现不到百姓身上,偏偏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大王请认真地考虑考虑吧!难道大王要兴师动众,使将士们身陷危险,同别的国家结下怨仇,然后心里才痛快吗?”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宣王说:“不,对此我有什么痛快的呢?我想借此来实现我最大的心愿。”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而闻与?”

孟子问:“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王笑而不言。

宣王笑而不答。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孟子问:“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口腹享受吗?轻软温暖的衣服不够身体穿着吗?艳丽的色彩不够眼睛观赏吗?美妙的音乐不够耳朵聆听吗?左右的侍从不够使唤吗?这些,大王的臣下都足以供给,大王难道是为了这些吗?”

曰:“否,吾不为是也。”

宣王说:“不,我不为这些。”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说:“那么,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君临中原、安抚四周的民族。(不过,)凭您的做法去追求实现您的心愿,真好比是爬上树去捉鱼一样。”

王曰:“若是其甚与?”

宣王说:“像这么严重吗?”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孟子说:“只怕比这还严重呢!上树捉鱼,虽然捉不到鱼,不会有后患。按您的做法去实现您的心愿,费尽心力去做了,到头来必定有灾祸。”

曰:“可得闻与?”

宣王问:“(道理)能说给我听听吗?”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孟子说:“邹国跟楚国打仗,大王认为谁会获胜?”

曰:“楚人胜。”

宣王说:“楚国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⑧。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说:“是这样,小的一方本来不可以同大的一方敌对,人少的本来不可以同人多的敌对,势力弱的本来不可以同势力强的敌对。天下千里见方的地方有九块,齐国的土地截长补短凑集在一起,占有其中的一块。靠这一块地方去征服其他八块地方,这同邹国跟楚国打仗有什么两样呢?(大王)何不回到(行仁政)这根本上来呢?如果现在大王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大王的朝廷里任职农夫都想到大王的田野里耕作,商人都想到大王的市场上做买卖,旅客都想从大王的道路上来往,各国痛恨他们国君的人都想跑来向您诉说。果真做到这样,谁能阻挡大王统一天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宣王说:“我脑子昏乱,不能进到这一步了。希望先生辅佐我实现大志,明白地教给我方法。我虽然迟钝,请让我试一试。”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等到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安下罗网坑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这(就使百姓)连维持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搞好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上了年纪的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注释①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王田辟疆,前319年—前301年在位。②齐桓、晋文: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小白,前685年—前3年在位,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姬重耳,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③衅钟:古代一种祭祀仪式。新钟铸成后,杀牲取血,涂在钟的缝隙处。④觳觫(hú sù):因恐惧而发抖的样子。⑤说:同“悦”。⑥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小雅·巧言》。⑦以上三句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刑:同“型”,示范。寡妻:嫡妻,正妻。家邦:大夫的封邑,诸侯的封国。⑧盍(hé):何不。

《孟子》名言及翻译

1. 文言文《楚鸡》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一、楚鸡原文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日:"凤凰也。

"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

"请买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路人不遑惜其金,唯怅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遂闻于楚王。

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金直十倍。二、全文翻译楚国有个卖山鸡的人,一个路人问:“这是什么鸟?”卖者骗路人说:“是凤凰。”

路人说:“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要卖吗?”楚国人说:“是啊。”

路人给他很多银子,他不卖,要求加倍,待加倍后,才卖给了路人。路人想将山鸡献给楚国的大王,结果过了一夜,山鸡死了,路人不可惜花了多少钱,只可惜不能把“凤凰”献给大王。

楚国的人们听说了,都在纷纷传说,都以为是真的凤凰,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来献给大王,于是这件事被楚王听说了。楚王被那个路人的行为感动了,于是把他召去赏赐了好多的东西和钱,路人得到的比买山鸡的钱多了何止十倍。

三、什么是山鸡 山鸡(学名:Lophura swinhoii),又叫凰、雉鸡。性情活泼,善于奔走并善飞行,喜欢游走觅食,奔跑速度快,高飞能力不强,只能短距离低飞并且不能持久。

食量小,食性杂,胃囊较小,容纳的食物也少,喜欢吃一点就走,转一圈回来再吃。 山鸡是杂食鸟,喜欢各种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63396337昆虫、小型两栖动物、谷类、豆类、草籽、绿叶嫩枝等。

人工养殖山鸡,可以适合大群饲养环境。山鸡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肉质细嫩鲜美,野味浓,其蛋白质含量高。

公山鸡的羽毛艳丽,具有观赏价值,标本可以提供给教学、科研和展览用,还可以作为高雅贵重的装饰品。

2. 楚鸡文言文翻译课文内容的意思是什么

原文: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日:"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请买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唯怅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金直十倍。

翻译:有个楚国人挑着山鸡,有路人问:这是什么鸟啊?挑夫欺骗他说:这是凤凰。路人说:我很久就听说有凤凰,今天真见到了,你愿意卖给我吗?挑夫说:可以。买家给千金,不卖,加了一倍,才给了。这人想将其献给楚王,过了一宿鸟死了,这个路人不可惜他的金子,只是遗憾不能献给楚王,全国人听说这件事,都认为是真的凤凰,于是楚王也听说了,楚王感动其愿意献给自己,于是召见他并重重的赏赐他,赏赐的金银比他买凤的金额还高十倍。

3. 山鸡文言文阅读

原文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日:‘凤皇也。

'路人曰:‘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

'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恨不得以献耳。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

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之值十倍矣。 译文 楚国一人卖山鸡,一个路人问他是什么鸟?他骗路人说:“‘凤凰’”。

路人说:“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卖吗?”楚国人说:“卖呀!”路人给他好多的钱,他不卖,要求加倍,待加倍后,才卖给了路人。

路人想将山鸡献给楚国的大王,结果过了一夜,山鸡死了,路人不可惜花了多少钱,只可惜不能把“凤凰”献给大王。楚国的人们听说了,都在纷纷传说,都以为是真的凤凰,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来献给大王。

后来楚王也听说了。楚王被那个路人的行为感动了,遂把他召去赐给了好多的东西和钱,路人得到的比买山鸡的钱何止多了十倍。

注释 酬:给报偿,此指出买价 方:正要,正当 经宿:过了一夜 与:给,给予 遑:无暇,顾不上 过:超过 值:价值 山鸡:鸟名,野鸡的一种 弗与:不给 宿:一夜 咸:都 宜:应该 恨:遗憾、不满意 简说 :故事中的过路人孤陋寡闻,错把外形相似的山鸡当成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凤凰,用“千金”买下,闹出笑话。楚王不察,也把山鸡当凤凰,给献鸡者以重赏,更留下千古笑柄。

唐李白《赠从弟冽》:“楚人不识凤,重价求山鸡。” 启示:这个故事用来比喻不辨真伪,或用作有所奉献的自谦、自嘲之词。

人要心诚意正,内心醇厚。楚王最终是因为感动于路人这份欲献于王的心意给与路人十倍于凤的财富的,也就是说,路人正是因为这份诚意,才得到赏赐。

正文翻译:人要心诚意正,内心醇厚。楚王最终是因为感动于路人这份欲献于王的心意给与路人十倍于凤的财富的,也就是说,路人正是因为这份诚意,才得到赏赐。

4. 山鸡献楚 文言文词语解释

有一个担着山鸡的楚国人,一个路人问他:“这是什么鸟啊?”挑担的人骗他说 :“这是凤凰阿”路人说:“我很久之前就听说有凤凰这种鸟,今天让我见到真正的了,你卖不卖阿?”那个人说:"可以阿"于是路人出千金来买,对方还不卖,他提高一倍的价格,对方才把山鸡给他。正要将这只“凤凰”献给楚王的时候,在路上住店的时候,这只山鸡就死了。路人并不担心说他的钱白花了,只是觉得没有机会把这只"凤凰"献给楚王感到很可惜。楚国大家纷纷传说这件事情,都觉得那只是真的凤凰而很贵重,适合献给楚王,后来被楚王听说了这件事情。楚王对他想要进献给自己而感到很感动,把那个人召进宫来大大的奖励了他,价值要比买那只凤凰的钱还要多10倍多。

酬:本义为报酬,这里活用作动词,给予报酬的意思。

5. 狗盗鸡鸣文言文

原文:)~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难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是:)~

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揽士人,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够说得上得到了贤士?不是这样的话,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士”,(齐国)应当可以依靠国力成为天下霸主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6. 山鸡献楚文言文:本文蕴含什么道理

楚国一人卖抄山鸡,一个路人问他是什么鸟?他说:凤凰,路人说: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卖吗?他说卖呀,路人给他好多的钱,他不卖,要求加倍,才卖给了路了。

路人想将山鸡献给楚国的大王,结果过了一夜山鸡死了,路人不可惜钱的多少,只可惜不能把凤凰献给大王。楚国的人听说了,都在纷纷传说,都以为是真的凤凰,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来献给大王,后来楚王也听说了。

楚王感激他买凤凰献给自己,遂把他召去赐给了好多的东西或钱,路人得到的比买山鸡的钱多了10倍。感想是:我们认识事物应该辨别出事物的真伪,不zhidao要盲目地去相信。

7. 《晋文之事》古文翻译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您说:。

8. 蒋之奇文言文翻译

彭思永,字季长,江西庐陵人。

在他小时侯,早上起来读书,在门外拾到一个金钏,一个人静静地就坐在原地。过了一会儿,丢失金钏的人来寻找,彭思永仔细辨认,的确是那个人丢的,就还给了人家。

那人拿出钱来表示感谢,彭思永笑着说:“***使我需要钱,就藏起金钏来了。”起初参加科举考试,(由于家庭贫困)拿了几个手镯作为路费。

一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来拜访他,思永就拿出手镯给众人赏玩,有一个人把镯子藏在袖中,众人都为思永寻找。思永说:“数量只是这几个罢了。”

客人离开时,要举手作揖,镯子掉在地上,大家都佩服他的度量。母亲在家去世时,家里十分贫穷,同乡赠送东西给他,他却不接受。

考取进士后,做过海南知县、分宁知县,睦州通判。台州发大水毁坏了城池,很多人淹死了,思永就去台州治水。

把死者全部埋葬,还写文章祭奠。老百姓因为贫穷不能修房子的,替他们伐木帮助他们,几个月之后,公府私房都修造好了,修筑的城墙比以前高了,而且坚固

升为侍御史后,议论朝廷降授官赏的弊端,认为乱(不正当的)封赏不是盛世应该有的现象。宋仁宗很赞赏。

仁宗在明堂祭祀的前一天,有文武百官都要进官升职的传言,思永上奏说不应该没有节制地给予恩赏,以使侥幸的人得利。思永带领同僚劝说,有人说:“等命令一出,也不晚啊。”

思永说:“在事情之前劝阻,只是得罪你,命令一旦发布,就不可劝止了。”于是一个人上奏疏:“陛下广泛布施不当的恩泽,难道是为了天下孤寒之士吗。

这不是社稷的福份啊。”仁宗发怒了,中丞郭劝、谏官吴奎为他求情,于是因为泛恩这件事转司封为员外郎,而解除了侍御史的职务,后来又做湖北转运使。

加封直史馆,担任益州路转运使。成都府官员挪用官府钱财,在牢狱已经三年了,进出自如。

思永管理府事刚一日,就把案件处理好了。老百姓拿着“褚券”(纸币)买东西,藏在衣带里,小偷在手上带着刀,直接割断拿走,少有失手的。

思永抓住一个人审问,全部处理了小偷团伙并在脸上作了标记。中使每年要到峨眉山祭祀,总是在成都停留搜刮真奇古玩,价值几百万元,都来自民间。

思永克扣其中的1/3,中使不高兴就离开了,却不能有什么办法中伤他。不久担任户部副使,升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赢州知州。

北方的习俗以桑麻作为产业,百姓们害怕征收赋税而不敢种植,一天天更加贫困。思永到任后,才上奏改变了征收桑麻税的做法。

不久,又调任江宁知府。神宗接位后,御史蒋之奇搜集欧阳修的私事(其实是中伤欧阳修),拉思永帮忙。

思永认为家庭私事,不应该让外人知道。但他(欧阳修)为首写过《濮议》(内容是坚持要英宗尊其生父为皇),违背典礼而犯了众怒,不应该再官府任职。

皇上问这句话从哪里来的,思永不肯定说。而全面陈述大臣结党营私的情况。

后来因为这件事降职被调任黄州知府。熙宁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孟子》名言精选及翻译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孟子》名言精选及翻译,欢迎阅读。

 《孟子》名言精选及翻译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孟子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孟子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孟子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孟子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30)民事不可缓也。——孟子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孟子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到大池中***,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3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孟子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38)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文***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4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42)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44)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45)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4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孟子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4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4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孟子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5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51)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

 译文丰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年轻人多表现,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变坏了的结果。 (5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

 译***一件事情好像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5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5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

 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5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56)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57)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