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讲的是谁_退避三舍讲的是谁的关系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7-01 0
  1. 退避三舍的故事概括
  2. 退避三舍讲的是什么故事?
  3. 退避三舍的故事讲了什么?

退避三舍的故事主要讲述了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的一段经历。为了报答楚王的款待和礼遇,他承诺在将来晋楚交战时,会让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后来,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履行了他的承诺,将军队撤退九十里。此举一方面是为了报答楚王的恩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避免过早与楚军交战。同时,晋文公对楚军的骄傲轻敌的弱点进行了利用,最终大败楚军。

退避三舍的故事概括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讲的是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退避三舍讲的是谁_退避三舍讲的是谁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退避三舍讲的是什么故事?

退避三舍的故事概括如下:

退避三舍的故事主要讲述了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的一段经历。为了报答楚王的款待和礼遇,他承诺在将来晋楚交战时,会让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后来,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履行了他的承诺,将军队撤退九十里。

此举一方面是为了报答楚王的恩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避免过早与楚军交战。同时,晋文公对楚军的骄傲轻敌的弱点进行了利用,最终大败楚军。退避三舍这个故事还体现了一些重要的道理。

它表明了一个人要有感恩之心,要懂得回报别人的善意和恩情。其次,它表现了做人要信守承诺,说出的话要算数,不能轻易食言。此外,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讲究策略,不能一味地硬碰硬,而是要善于思考和谋划。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否则会遭受失败的打击。在现实生活中,退避三舍这个故事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比如在职场中,当有人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时,我们要学会感恩并尽量回报他们的好意。

历史典故以及相关意义

历史典故是传承文化与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它们能够将历史、宗教和道德观念等传递给后世,使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源头和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典故的传承,人们能够形成对文化根源的尊重和敬畏,培养出对传统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历史典故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智慧。通过对典故的理解和运用,人们能够得到一些人生的指导和对世界的思考。例如,《庄子》中的典故“胡蝶梦”,告诉人们梦与现实之间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让人们明白人生的幸福并不在物质,而是在于如何对待自己的心灵。

退避三舍的故事讲了什么?

退避三舍是一个成语,它源自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故事。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因受骊姬陷害,流亡国外十九年。公元前637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晋国迅速强大起来。当时,楚国是南方的大国,与晋国争霸中原。公元前632年,楚成王率军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为了报答秦国当年的帮助,决定出兵救宋。

然而,晋军要经过楚国的领土才能到达宋国。晋文公不想与楚国发生直接冲突,于是派大臣狐偃去与楚成王谈判。狐偃对楚成王说:“如果楚国与晋国结盟修好,我们愿意让给贵国三个城邑。”楚成王听了狐偃的话,觉得晋国很识时务,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但是,楚将子玉却不同意与晋国结盟。他认为晋国国君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现在刚回国就如此傲慢无礼,将来一定会成为楚国的劲敌。于是,他建议楚成王不要接受晋国的求和条件,而是趁晋军尚未渡过黄河时发动突然袭击。

楚成王没有听从子玉的建议,而是按照狐偃的要求让出了三个城邑。晋军顺利地渡过了黄河,来到了宋国的都城商丘城外。在那里,晋军与宋军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楚国的进攻。最终,在城濮之战中,晋军大败楚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战争,我们需要学会退让和妥协。这就是“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所蕴含的道理。

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