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泾清渭要同流翻译,浊泾清渭何当分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7-01 0
  1. 杜甫《秋雨叹》翻译
  2. 四海八荒指什么意思
  3. 佚名《公刘》原文及翻译赏析
  4. 《杜甫诗选 秋雨叹三首(其二)》(杜甫)全诗翻译赏析
  5. 火字旁的四字成语
  6. 《次韵杨明叔见饯其二》翻译是什么?
  7. 诗经谷风阅读答案翻译

春日登楼怀归原文: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春日登楼怀归翻译及注释

翻译 无事登上高楼远望,茫茫一片平野无边无际。四野空空,只见流水,不见渡者。小舟无依横在岸边。远处荒村古寺,一缕缕炊烟袅袅,三两声莺莺叫语。这些多像我遥远而熟悉的故乡啊,想到这里,不由惊醒。

注释 1引望:远望。2杳杳:深远的意思。3断霭:时有时无、忽聚忽散的烟气。霭,轻烟。4流莺:谓婉转的莺鸣。5旧业:祖上的基业,如房宅田地等。清渭:指渭水,源出甘肃鸟鼠山,横贯陕西渭河平原,东至潼关入黄河。渭水清,古人多与流入渭河而水流浑浊的泾水对举,称清渭浊泾。寇准的家乡在渭水北岸的下邽,他当时在湖北,所以有「遥清渭」的感叹。

浊泾清渭要同流翻译,浊泾清渭何当分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春日登楼怀归赏析

 春天是万物复兴勃苏的时节,客居他乡的游子,每到春天,总会不由自主地生出思乡之感。寇准当时身在乡外,遇上春天,写下了这首怀归的诗篇。

 诗要表现的是思乡怀归,所以选取了最能表现这一情绪的「登楼」来写。首联就说自己登上高楼,伸长了脖子,向远处眺望,只见到无尽的春水,涨满了河中。这一联气势很宏大,给下文发挥情感留下了充分的余地。古人论诗强调起句要拉得开,压得住,这首诗正做到了这一点。

 颔联俯察。诗人从平野尽头收回视线,开始细细察著楼前底下有无别致的景色。原来在这片广野中,竟横卧著一条河流,水上还有一条渡船。不过,四野空旷无人,既不见渡者,连那船家也不知到哪去了。诗人不由好奇,便将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那。但是看了好半天,也不见有个入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转在水里飘啊悠的,诗人心里琢磨著:看来这条渡船自清晨渡入后,就一整夭地被船家撂在这儿了。这一联纯粹的写景句,宋人葛立方竟认为:「寇忠愍少知巴东县,有『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之句,固以公辅自期矣,奈何时未有知者。」(《韵语阳秋》卷十八)这是从何说起,因此遭到清人何文焕的诘难:此联「乃袭『野度无人舟自横』句,葛公谓其『以公辅自期』,强作解矣。」(《历代诗话考索》)何氏的意见是正确的。寇准因为「平昔酷爱王右丞、韦苏州诗」(范雍诗序语),所以此地看见相仿景色时,很自然地受到韦应物《滁州西涧》诗的触发,便随手点化了韦句,而意境比韦来得丰厚,如斯而已,何来「公辅自期」之思。葛立方之说显然是穿凿附会。

 颈联写抬眼见闻。诗人伫望楼头已久,因此当他目光移开渡船,抬眼向荒村望去时,已近黄昏,村里入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所以冒出了缕缕轻烟。高楼不远处还有一座古寺,听得出有几只黄莺在那儿啼嗽著。

 也许是流水、渡船、炊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类似景色的回忆,抑或是无所栖托的流莺的啼声唤出了诗人心中对故居的思念,总之,登楼见闻领出了尾联的怀归之情。此时,诗人不可遏止地怀念起故乡来:在那遥远的地方,那清清的渭水流经的下邽,就是自己的故里,在那里,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有自已的亲人······迷离恍惚之中,诗人仿佛已置身故园,看到了家乡的流水,家乡的渡船,家乡的村庄。他完全浸入了沉思之中。蓦地一阵心惊,他回过神来:「此身还在异乡巴东呢!」这时,他的心头该有何感想,然而他不说了,就在「惊」字上收住了笔。

 由于写景是全诗的重心,对仗工稳、生活气息浓郁的中间二联景句就成了诗的中心。尤其「野水」一联,妙手偶得,浑然天成,更博得了赞赏。宋僧文莹《湘山野录》以为它「深入唐人风格」。王渔洋把它转引入《带经堂诗话》的「佳句类」内,连 北宋 翰林图画院也将此联作为考题来品评考生高低,这都说明这首诗以写景驰名,以致本来写得并不差的抒情句却为它所掩了。

春日登楼怀归创作背景

 作此诗时,诗人寇准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诗词作品: 春日登楼怀归 诗词作者: 宋代 寇准 诗词归类: 登高、望远、思乡

杜甫《秋雨叹》翻译

1、《秋雨叹三首》

杜甫〔唐代〕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_,相许宁论两相值?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2、译文

由于连绵的秋雨,作物植物都烂掉了,可是房屋台阶下的决明子却生长的很好,颜色鲜艳。

决明生长良好,还开了很多的花。

可是毕竟是秋天已到,天气渐凉,秋风瑟瑟,纵然决明现在比其他植物长的好,也无法抵挡秋天的寒冷,日后还是会凋零,无法独立。

屋里的书生枉自忧愁,因为决明的日渐凋谢而心生烦恼(可能真的生出几根白发)。秋风吹,带来几缕阶下决明的花香,书生闻着那慢慢变淡的花香,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落下了泪水。

四海八荒指什么意思

秋雨叹三首

作者: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蚪米换衾绸,相许宁论两相直?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巢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其一

〔决明〕决明草,一种豆科植物,初夏长苗,七月开黄白色花,入药可以明目,故称“决明”。

〔著(zhuó)叶〕附在叶上。著,附。满枝翠羽盖〔翠羽盖〕用鸟羽制成的车盖,这里形容决明的鲜艳。

〔后时〕日后,指晚秋霜寒。难独立。

〔馨香〕芬香。泣。

其二

〔阑风伏雨〕连绵不断的风雨。

〔浊泾清渭〕泾水本来是清的,却变成了浊的;渭水本来是浊的,却变成了清的。这里形容秋雨之大,使泾水渭水清浊难辨。

〔禾头生耳〕因阴雨连绵,禾头长出新芽,蜷曲像耳朵一样。田父〔田父(fǔ)〕老农。

〔无消息〕无人说话。。

〔衾(chóu)〕丝绸被子。

〔相许宁论两相直〕成交谁管是否等值呢?相许,成交。宁论,不论,不管。直,同“值”。这两句是说城中米贵。

其三

〔布衣〕指没有做官的人。

〔比数(shù)〕相提并论,认同。

〔衡门〕以横木做的门。

〔环堵〕只有四面土墙的屋。与“衡门”一样,指陋室。。

〔稚子〕小孩子。

〔走风雨〕在风雨中跑来跑去。

〔胡雁〕北方的雁。

〔后土〕大地。

******

这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秋天,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庄稼歉收,粮食匮乏,房屋毁坏,民不聊生,奸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杜甫写这三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寓有讽谏之意,表现出很强的忧患意识,堪称“史诗”。

佚名《公刘》原文及翻译赏析

四海八荒的意思是对一片广大区域的泛指。此句出自唐代杜甫的古诗《秋雨叹三首》的第二首。

原文: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禂,相许宁论两相值?

翻译:

凉风过后雨又下起,秋风秋雨乱纷纷,四海八荒笼罩着一色的阴云。雨幕茫茫辨不出来牛和去马,浑浊的泾水与清澈的渭水也混淆难分。谷穗生了芽子黍穗霉烂变黑,农民的灾情却传不到朝廷。域中斗米可换得一床被褥,只要双方认可就不计二者价值是否相同。

《秋雨叹三首》第二首的赏析

秋日的昏昏之咒由内心向外界弥漫开去,秋风洒落,而秋雨却繁腻不绝,纷纷若世之喧嚣,缥缈如病中呓语。“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整个世界都蛰伏在一片乌云之下,齐奏着同样颓然、绝望的主题,人生如飞蓬,此时亦无路。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世界如此浑浊,物皆不辨,道者无存。古者天人交感,泾渭水之清浊不辨,应是射人世之道理毁,***乱也。若孔子无奈伤获麟,泾渭不辨亦是不安的征兆,带来令儒者窒息的迷阵。

古者农业乃天下之本,却是“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禾头生耳”乃言雨中禾叶卷,如耳之形,却亦言为天下之本、黎民口粮之禾的颓丧脆弱,禾头生耳,倾听世上的呜咽而无策。

而农妇田父之音亦隐沦雨中,根基之没,国难久持。“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言世之目盲,“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言世之聋哑,仇兆鳌《杜诗详注》中亦言此乃刺杨国忠恶言灾疫,四方匿不以闻。然世之风雨如晦,亦非皆由一人而起。

“城中斗米换衾裯”卢注言:“疗饥急,救寒缓也”,实已非斗米、衾裯的价值问题,而是道之毁的哲学问题:“相许宁论两相值?”世之失道,国之本失其位,民苦,贤哲居陋巷而佞者塞庙堂。少陵以此市井物价之疑问,抒苦道隐之惶然,亦叹现实自身命运之不甘矣。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秋雨叹三首

《杜甫诗选 秋雨叹三首(其二)》(杜甫)全诗翻译赏析

公刘原文: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公刘翻译及注释

翻译 忠厚我祖好公刘,不图安康和享受。划分疆界治田畴,仓里粮食堆得厚,包起干粮备远游。大袋小袋都装满,大家团结光荣久。佩起弓箭执戈矛,盾牌刀斧都拿好,向着前方开步走。忠厚我祖好公刘,察看豳地谋虑周。百姓众多紧跟随,民心归顺舒畅透,没有叹息不烦忧。忽登山顶远远望,忽下平原细细瞅。身上佩带什么宝?美玉琼瑶般般有,鞘口玉饰光彩柔。忠厚我祖好公刘,沿着溪泉岸边走,广阔原野漫凝眸。登上高冈放眼量,京师美景一望收。京师四野多肥沃,在此建都美无俦,快快去把宫室修。又说又笑喜洋洋,又笑又说乐悠悠。忠厚我祖好公刘,定都京师立鸿猷。群臣侍从威仪盛,赴宴入席错觥筹。宾主依次安排定,先祭猪神求保祐。圈里抓猪做佳肴,且用瓢儿酌美酒。酒醉饭饱情绪好,推选公刘为领袖。忠厚我祖好公刘,又宽又长辟地头,丈量平原和山丘。山南山北测一周,勘明水源与水流。组织军队分三班,勘察低地开深沟,开荒种粮治田畴。再到西山仔细看,豳地广大真非旧。忠厚我祖好公刘,豳地筑宫环境幽。横渡渭水驾木舟,砺石锻石任取求。块块基地治理好,民康物阜笑语稠。皇涧两岸人住下,面向过涧豁远眸。移民定居人稠密,河之两岸再往就。

注释 1.笃:诚实忠厚。2.匪居匪康:朱熹《诗集传》:「居,安;康,宁也。」匪,不。句谓不贪图居处的安宁。3.埸(yi):田界。乃,同「乃」。4.积:露天堆粮之处,后亦称「庾」。仓:仓库。5.糇(hou)粮:干粮。6.于橐(tuo)于囊:指装入口袋。有底曰囊,无底曰橐。7.思辑:谓和睦团结。嗯,发语辞。用光:以为荣光。8.斯:发语辞。张:准备,犹今语张罗。9.干:盾牌。戚:斧。扬:大斧,亦名钺。10.胥:视察。斯原:这里的原野。11.庶、繁:人口众多。朱熹《诗集传》:「庶繁,谓居之者众也。」12.顺:谓民心归顺。宣:舒畅。13.陟(zhi):攀登。巘(yǎn):小山。14.舟:佩带。15.鞞(bǐng):刀鞘。琫(běng):刀鞘口上的玉饰。16.逝:往。17.溥(pǔ):广大。18.觏(gou):察看。京:高丘。一释作豳之地名。19.京师:朱熹《诗集传》:「京师,高山而众居也。董氏曰:『所谓京师者,盖起于此。』其后世因以所都为京师也。」20.于时:于是。时,通「是」。处处:居住。21.庐旅:此二字古通用,即「旅旅」,寄居之意。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此指宾旅馆舍。22.跄跄济济:朱熹《诗集传》:「群臣有威仪貌。」案,跄跄,形容走路有节奏;济济,从容端庄貌。23.俾(bǐ)筵俾几:俾,使。筵,铺在地上坐的席子。几,放在席子上的小桌。古人席地而坐,故云。24.乃造其曹:造,三家诗作告。曹,祭猪神。朱熹《诗集传》:「曹,群牧之处也。」亦可通。一说指众宾。25.牢:猪圈。26.酌之:指斟酒。匏:葫芦,此指剖成的瓢,古称匏爵。27.君之:指当君主。宗之,指当族主。28.既景乃冈:朱熹《诗集传》:「景,考日景以正四方也。冈,登高以望也。」按,景通「影」。29.相其阴阳:相,视察。阴阳,指山之南北。南曰阳,北曰阴。30.三单(shan):单,通「禅」,意为轮流值班。三单,谓分军为三,以一军服役,他军轮换。毛传:「三单,相袭也。」亦此意。31.度:测量。隰(xi)原:低平之地。32.彻田:周人管理田亩的制度。朱熹《诗集传》:「彻,通也。一井之田九百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耕则通力而作,收则计亩而分也。周之彻法自此始。」33.夕阳:《尔雅·释山):「山西曰夕阳。」34.允荒:确实广大。35.渭:渭水,源出今甘肃渭源县北鸟鼠山,东南流至清水县,入今陕西省境,横贯渭河平原,东流至潼关,入黄河。乱:横流而渡。36.厉:通「砺」,磨刀石。锻:打铁,此指打铁用的石锤。37.止基乃理:《诗集传》:「止,居;基,定也;理,疆理也。」一释止为既,基为基地,理为治理,意较显豁。38.爰众爰有:谓人多且富有。39.皇涧:豳地水名。40.过涧:亦水名,「过」读平声。41.止旅乃密:指前来定居的人口日渐稠密。42.芮鞫(ruijū):朱熹《诗集传》:「芮,水名,出吴山西北,东入泾。《周礼·职方》作汭。鞫,水外也。」以上几句谓皇涧、过涧既定,又向芮水流域发展。

公刘鉴赏

 此诗共六章,每章六句,均以「笃公刘」发端,从这赞叹的语气来看,必是周之后人所作,着重记载了公刘迁豳以后开创基业的史实

 诗之首章写公刘出发前的准备。他在邰地划分疆界,***民勤劳耕作,将丰收的粮食装进仓库,制成干粮,又一袋一袋包装起来。接着又挽弓带箭,拿起干戈斧钺各种武器,然后浩浩荡荡向豳地进发。以下各章写到达豳地以后的各种举措,他先是到原野上进行勘察,有时登上山顶,有时走在平原,有时察看泉水,有时测量土地。然后开始规划哪里种植,哪里建房,哪里养殖,哪里***石……一切安顿好了,便设宴庆贺,推举首领。首领既定,又组织军队,进行防卫。诗篇将公刘开拓疆土、建立邦国的过程,描绘得清清楚楚,仿佛将读者带进远古时代,观看了一幅先民勤劳朴实的生活图景。

 整篇之中,突出地塑造了公刘这位人物形象。他深谋远虑,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他在邰地从事农业本可以安居乐业,但他「匪居匪康」,不敢安居,仍然相土地之宜,率领人民开辟环境更好的豳地。作为部落之长,他很有组织才能,精通领导艺术。出发之前,他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必待兵精粮足而后启行。既到之后,不辞劳苦,勘察地形,规划建设,事无钜细,莫不躬亲。诗云:「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他身上佩带着美玉宝石和闪闪发光的刀鞘,登山涉水,亲临第一线,这样具有光辉形象的领导者,自然得到群众的拥护,也自然会得到后世学者的赞扬。

 诗中不仅写了作为部落之长的公刘,而且也写了民众,写了公刘与民众之间齐心协力、患难与共的关系。诗云:「思辑用光。」又云:「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是说他们思想上团结一致,行动上紧紧相随,***心情舒畅,没有一个在困难面前唉声叹气。「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诗人用了一组排比句,讴歌了人们在定居以后七嘴八舌、谈笑风生的生动场面。

 看来在公刘的时代,似乎既有一定的组织纪律,也有一定的民主自由。诗云:「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在欢庆的宴会上,人们依次入座,共享丰盛的酒肴。在酒足饭饱之际,人们共同推举首领,这中间似可窥见先民政治生活的一个缩影。

 此诗的特点是在行动中展示当时的社会风貌,在具体场景中刻画人物形象。无论是「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的行进行列,无论是「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的勘察情景,都将人与景结合起来描写,因而景中有人,栩栩如生。微感不足的是写勘察的地方较多,二、三、五、 *** 节虽各有侧重,然重复之处亦在所难免。这大概是由于当时部落的生活还比较单纯,其他无甚可写所致。然而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史诗,确也难能可贵。

公刘创作背景

 《诗序》说此诗是召康公戒周成王之作。其上承《大雅·生民》,下接《大雅·绵》。《大雅·生民》写周人始祖在邰(故址在今陕西武功县境内)从事农业生产;此篇写公刘由北豳迁豳开疆创业;而《大雅·绵》诗则写古公亶父自豳迁居岐下(在今陕西岐县),以及文王继承遗烈,使周之基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公刘,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尚书大传》云:「公,爵;刘,名也。」后世多合而称之曰公刘。夏太康之时,后稷的儿子不窋失其职守,自窜于戎狄。不窋生了鞠陶,鞠陶生了公刘。公刘迁豳,恢复了后稷所从事的农业,人民逐渐富裕。「乃相土地之宜,而立国于豳之谷焉」(见《豳风》朱熹《诗集传》)。

 《诗集传》谓:「旧说召康公以成王将莅政,当戒以民事,故咏公刘之事以告之曰:『厚者,公刘之于民也!」』若是成王时召康公所作,则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后,可见公刘的故事在周人中已流传好几代,至此时方整理成文。

诗词作品: 公刘 诗词作者: 先秦 佚名 诗词归类: 诗经、赞颂、写人

火字旁的四字成语

杜甫诗选 秋雨叹三首(其二) 杜甫 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 杜甫诗选 秋雨叹三首(其二)

原文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1。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2?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3。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4?

注释 1阑风伏雨:连绵不断的秋雨。四海八荒:指广阔边远的地方。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四海环绕,故以四海来代指天下。八荒:八方荒远之地。 2这两句话是说因为连日大雨,所以雨水填积的百川皆盈满,导致牛马难辨,泾渭也无法分清。 3禾头生耳:指由于久下大雨,庄稼又长出了耳朵形状的新芽。黍穗黑:是说庄稼不耐久雨,所以穗子都被淋得发黑而即将烂掉。 4根据《唐书·玄宗纪》记载:因为秋雨连绵,物价暴涨,人民缺乏食物,便令太仓发米一百万石,贱价出售以救济贫民。但是从杜甫的这首诗来看,所谓「贱粜」并没解决问题。这是因为贪吏从中舞弊,又有奸商囤积居奇,而人民对此情况深为无奈,只要「相许」,也就不计较「斗米」和「衾稠」的价值是不是相等了。

译文 天天秋雨,久久不停,四面八方一片乌云。眼前走的马来的牛无法辨认,泾浊渭清怎么来区分?谷粒生芽,黍穗发黑,农民田妇的收成无法估计。城里斗米就能换到衾裯,只要两相情愿,哪管它值不值?

赏析 此诗天宝十三载(754)的秋天所作。 秋雨纷纷不停,久雨,伤害庄稼,使谷粒生芽,黍穗发黑,农民的收成简直无法估计。诗人写这首诗,是为雨而叹,叹人民生活之苦。

《次韵杨明叔见饯其二》翻译是什么?

1. 有没有四个字都是火字旁的成语

没有四个字都是火字旁的成语。

四个字都是同一偏旁的成语有以下这些:

成语名称:波涛汹涌

成语发音:bō tāo xiōng yǒng

成语释义: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成语名称:魑魅魍魉

成语发音: chī mèi wǎng liǎng

成语释义: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成语名称:抽抽搭搭

成语发音:chōu chōu dā dā

成语释义:形容抵声哭泣。

成语名称:泾浊渭清

成语发音:jīng zhuó wèi qīng

成语释义:泾水浊,渭水清。比喻人品的高下和事物的好坏,显而易见。

成语出处:《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孔颖达疏:“言泾水以有谓水清,故见泾水浊。”

成语名称:汹涌澎湃

成语发音:xiōng yǒng péng pài

成语释义: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成语出处: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沸乎暴怒,汹涌澎湃。”

成语示例:两洋的潮水交织一起,形成一派~的大浪,这就是横扫亚非两洲的反殖民主义的浪潮。(杨朔《两洋潮水》)

成语名称:源清流洁

成语发音:yuán qīng liú jié

成语释义:源头的水清,下游的水也清。原比喻身居高位的人好,在下面的人也好。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成语出处:《荀子·君道》:“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成语示例:~,本盛末荣。(汉·班固《泗水亭碑铭》)

成语名称:宜室宜家

成语发音:yí shì yí jiā

成语释义: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

成语出处:《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成语示例:有风有化,~。(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

成语名称:悠悠忽忽

成语发音:yōu yōu hū hū

成语释义:形容悠闲懒散或神志恍惚的样子。

2. 带火字四字成语有哪些

抱薪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不吃烟火食 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不通水火 形容跟人不相往来。

趁火打劫 趁:乘机。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撮盐入火 撮:以指取物。盐一放在火里就爆裂。比喻性情急躁。

厝火积薪 厝:放置;薪:柴草。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

打得火热 形容十分亲密。

刀耕火耨 耨:除草。古人播种前先伐去树木烧掉野草,以灰肥田。泛指原始的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 古时一种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刀山火海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灯蛾扑火 比喻自己找死。

灯火辉煌 形容夜晚灯光明亮的繁华景象。

电光石火 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形容刻苦自勉。

洞若观火 洞:透彻。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

飞蛾赴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烽火连年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烽火连天 形容战火遍及各地。

3. 带火字旁的成语

目光炯炯、炯炯有神、目光如炬、心急如焚、心烦意乱

一、目光炯炯

白话释义:炯炯:明亮的样子。两眼明亮有神。

出处:《鸥陂渔话·葛苍公传》:“性敏多才,状奇伟,目光炯炯有英气,胆力过人。”

朝代:清

作者:叶廷琯

译文:天生聪敏有才华,壮伟的身躯,两眼明亮有神,胆识过人。

二、炯炯有神

白话释义:炯炯:明亮的样子。形容人的眼睛发亮,很有精神。

出处:《闲居集·九·泾野吕亚卿传》:“轮耳方面,两目炯炯有神。”

朝代:明

作者:李开先

译文:圆坨的耳朵,眼睛发亮,很有精神。

三、目光如炬

白话释义:眼光亮得像火炬。形容目光远大,洞察细微。也用以形容怒视。

出处:《南史·檀道济传》:“愤怒气盛,目光如炬。”

朝代:唐

作者:李延

四、心急如焚

白话释义:心急火燎。

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我越发觉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没法的事。”

朝代:清

作者:吴趼人

五、心烦意乱

白话释义:形容烦躁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朝代:战国

作者:刘向乃

出处:《楚辞·卜居》:“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翻译:烦躁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4. 关于火字的四字词语

关于火字的四字词语 :热火朝天、

火烧眉毛、

水深火热、

心急火燎、

火冒三丈、

妒火中烧、

满腔怒火、

灯火辉煌、

炉火纯青、

如火如荼、

骄阳似火、

星火燎原、

明火执仗、

不瘟不火、

火中取栗、

厝火积薪、

煽风点火、

惹火烧身、

风风火火、

刀山火海、

隔岸观火、

洞若观火、

放火烧山、

宇宙火箭、

玩火自焚、

油煎火燎、

火居道士、

万家灯火、

抱薪救火、

赴汤蹈火

5. 带有"火"字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带有“火”的四字词语有:

水深火热、热火朝天、火冒三丈、心急火燎、妒火中烧、满腔怒火、炉火纯青、如火如荼、隔岸观火、火中取栗、赴汤蹈火。

水深火热[ shuǐ shēn huǒ rè ]

释义:所受的灾难,像水那样越来越深,像火那样越来越热。 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造句:百姓们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生活。

热火朝天[ rè huǒ cháo tiān ]

释义: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像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造句:建筑工地上,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的。

火冒三丈[ huǒ mào sān zhàng ]

释义:形容愤怒到极点。

造句:他这种无赖行为,真令人火冒三丈。

心急火燎[ xīn jí huǒ liǎo ]

释义: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焦急。

造句:这个厂的效益上不去,厂长心急火燎,头发都白了许多。

妒火中烧[ dù huǒ zhōng shāo ]

释义:因忌妒而异常激动,心神错乱或狂乱。

造句:小陈看到心上人的做法,顿时妒火中烧。

满腔怒火[mǎn qiāng nù huǒ]

释义:形容心里充满着极大的愤怒。

造句: 我满腔怒火,作出了一种愚蠢的抉择。

炉火纯青[ lú huǒ chún qīng ]

释义: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造句: 经过数十年的苦心钻研,他的厨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如火如荼[ rú huǒ rú tú ]

释义: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造句:这项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

隔岸观火[ gé àn guān huǒ ]

释义:隔着河看人家着火。 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求助,在一旁看热闹。

造句:在别人危难的时候,我们应挺身而出热情帮助,而不能隔岸观火,无动于衷。

火中取栗[ huǒ zhōng qǔ lì ]

释义: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造句:这件事有如火中取栗,我怕干不了。

赴汤蹈火[ fù tāng dǎo huǒ ]

释义: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造句:战士们为了保卫美丽的家园,赴汤蹈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诗经谷风阅读答案翻译

《次韵杨明叔见饯其二》翻译:

杨君您如清水,从浑浊的小溪中流过。今时今日虽然贫穷,但是也掩盖不住内心的豪气。男儿生在这个世间,笔下应该写出好的文章,如长虹贯日。就好像是微小的荧光在密集的丛草里争夺闪耀一般。

《次韵杨明叔见饯其二》原文:

杨君清渭水,自流浊泾中。

今年贫到骨,豪气似元龙。

男儿生世间,笔端吐白虹。

何事与秋萤,争光蒲苇丛。

此文出自宋代黄庭坚《次韵杨明叔见饯其二》。

创作背景:

《次韵杨明叔见饯十首》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组五言诗。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祖籍浙江金华。北宋诗人黄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黄相之父。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故事的主角。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在文学界,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作品有《山谷词》、《豫章黄先生文集》等。

原文

习习谷风(1) 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2), 不宜有怒。

***葑***菲(3), 无以***(4)。 德音莫违(5), 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6), 中心有违(7)。 不远伊迩(8), 薄送我畿(9)。

谁谓茶苦(10), 其甘如荠(11)。 宴尔新婚(12), 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13), 湜湜其沚(14)。 宴尔新婚, 不我屑以(15)。

毋逝我梁(16), 毋发我笱(17)。 我躬不阅(18), 遑恤我后(19)。

就其深矣, 方之舟之(20)。 就其浅矣, 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 龟勉求之。 凡民有丧(21), 匍匐救之(22)。

不我能慉(23), 反以我为讎(24)。 既阻我德(25), 贾用不售(26)。

昔育恐育鞠(27), 及尔颠覆(28)。 既生既育, 比予于毒(29)。

我有旨蓄(30), 亦以御冬。 宴尔新婚, 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31), 既诒我肄(32)。 不念昔者, 伊余来墍(33)。

注释 

(1)习习:和暖舒适的样子。谷风:东风。(2)黾(min)勉:努力,勤 奋。(3)葑、菲:蔓菁、萝卜一类的菜.(4)不以:不用。***:根部。 (5)德音:指夫妻间的誓言。违:背,背弃.(6)迟迟:缓慢的样子。 (7)中心;心中。违:恨,怨恨。(8)伊:是。迩:近。(9)薄:语气 助词,没有实义。畿(ji):门坎。(10)荼(tu):苦菜。(11)荠(ji):芥 菜,味甜。(12)宴:乐,安乐。(13) 泾:泾水,其水清澈。渭:渭水,其 水浑浊。(14)湜湜(Shi):水清见底的样子。沚:止,沉淀。(15)不我 屑以:不愿意同我亲近。(16)梁:河中为***垒成的石堤。(17)发:打 开。笱(gou):***的竹笼。(18)躬:自身。阅:容纳。(19)遑:空闲。 恤:忧,顾念。(20)方:用木筏渡河。舟;用船渡河。(21)丧:灾祸。 (22)匍匐(pufu):爬行。这里的意思是尽力而为。(23)慉(xu):好,爱。 (24)讎(chou):同“仇”。(25)阻:拒绝。(26)贾(gu):卖。不售: 卖不掉.(27)育恐:生活在恐惧中。育鞠:生活在贫穷中。(28)颠覆:艰 难,患难。(29)毒;害人之物。(30)旨蓄:储藏的美味蔬菜。 (31)洸(guang):粗暴。溃:发怒。(32)既:尽.诒:遗留,留下。肄 (yi):辛劳。(23)伊:惟,只有。余:我。来: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墍: 爱。

译文

和熙东风轻轻吹, 阴云到来雨凄凄。 同心协力苦相处, 不该动辄就发怒。

***摘蔓菁和萝卜, 怎能抛弃其根部。 相约誓言不能忘, 与你相伴直到死。

出门行路慢慢走, 心中满怀怨和愁。 路途不远不相送, 只到门前就止步。

谁说苦菜味道苦, 和我相比甜如荠。 你们新婚乐融融, 亲热相待如弟兄。

有了渭河泾河浑, 泾河停流也会清。 你们新婚乐融融, 从此不再亲近我。

不要去我鱼梁上, 不要打开我鱼笼。 我身尚且不能安, 哪里还能顾今后。

过河遇到水深处, 乘坐竹筏和木舟。 过河遇到水浅处, 下水游泳把河渡。

家中东西有与无, 尽心尽力去谋求。 亲朋邻里有危难, 全力以赴去救助。

你已不会再爱我, 反而把我当敌仇。 你已拒绝我善意, 就如货物卖不出。

从前惊恐又贫困, 与你共同渡艰难。 如今丰衣又足食, 你却把我当害虫。

我处存有美菜肴, 留到天寒好过冬。 你们新婚乐融融, 却让我去挡贫穷。

对我粗暴发怒火, 辛苦活儿全给我。 从前恩情全不顾, 你曾对我情独钟。

读解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是一个获得平衡的问题。正如时髦话 说的,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少了另一半,这一半就失去平 衡垮掉了。夫妻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夫妻各撑半边天,“人”字就 树立起来了,家也就有了。

问题在于,取得平衡容易,保持平衡长久不变困难。建立家 庭容易,维持家庭生活正常运转困难。追求尽善尽美,追求永恒, 是人皆有之的共同理想。现实可以朝理想前进,却难以完全到达。 中途转向或中途偏航是常有的事,完全达到理想境地却很少见。

常言说,天下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夫妻的争吵可以在两个层 面上进行:在具体的、有形的、物质的层面上争吵,比如为锅碗 瓢盆油盐酱醋抚养子女孝敬公婆之类;在。。理的、无形的、精神 的局面上争吵,比如为性格冲突、观念差异、精神追求之类。可 以说,这两个层面大的任何一种争吵,都有可能导致夫妻反目,分 道扬镀,形同路人,视若仇敌,至死不相往来,甚至加害于曾经 亲女。手足的对方。

也可以说,天下最亲密的关系是夫妻关系, 而天下最危险、最 脆弱的关系也是夫妻关系。

然而,同“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不一样的是,对夫妻关 系最大的威胁和危险是来自外部,来自外部力量的诱惑。夫妻在 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争吵导致“人”字解体、平衡丧失,需 要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在时间过程中多次的重复。一两次争吵 不足以构成威胁,两三次、三五次甚至也不会有根本的妨碍,都 还有妥协、缓和、补救、修好的回旋余地,都还可以退后一步天 地宽。 来自外部的威胁和诱惑,可以迅速地从根本上瓦解“人”字 的平衡。这种致命的***,常常就是另外一个具有挡不住的诱惑 力的异性。他或她出现在夫和妻之外,从外部吸引着妇或夫,先 形成三角形,然后是一个“人”字垮掉,另一个“人”字搭起来。 如今,这已是我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了的情形。对此无论是褒 是贬,反正在一天天发生,还一天天多起来,地球也照样在运转。 这些都是后话。时光倒流百年、千年,与如今应当有很大的 差别。那时,人与人之间,夫与妻之间有种种维护其间关系的规 则,也就是被称为“道德”的东西。这些规则不能说不严格,但 却不能说是平等的。比如妻子,她不是独立的,要依赖于丈夫。而 丈夫可以不依赖妻子,甚至可以拥有妻子之外的妾。这样一来,规 则对丈夫移情别恋网开一面,为夫妻关系遭受威胁和危害留下了一道不设防的地段。关系焉有不失去平衡的保证。

唯一剩下的东西,就是内在的“良心”了。可是,良心也是非常脆弱的,即使有朝夕相处建立起来的“一日夫妻百日恩”,也难以抵御新人的诱惑。

所以,昔日的妻子被抛弃,道德规则本身就负很大一部分责任,播下了悲剧的***。弃妇诗,便是由这***开出的幽怨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