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大不掉的典故比喻啥生肖,尾大不掉的典故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01 0
  1. 成语形容执行力?
  2. 刘邦建立西汉是什么典故?
  3. 尾大不掉有什么成语典故
  4. 靖难之役是怎样的典故?
  5. “郦食其说齐”是什么典故
  6. 历史十大顶级阳谋
  7. 惩前毖后成语解释?

成语词条屡试不爽

成语拼音lǚ shì bù shuǎng

常用程度常用

尾大不掉的典故比喻啥生肖,尾大不掉的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语结构复杂式

感彩中性词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解释屡:屡次,经常;爽:差错。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很合适

典故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冷生》:“言未已,驴已蹶然伏迫上,屡试不爽。”

应用举例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一章:“因为只有他能够打捞出足以改善生活的鱼,而且~。”

近义词屡试屡验

英文解释time-tested <h***e proved effective every time>

俄文解释давать хорошие результаты

日文解释何度(なんど)试(ため)しても确実(かくじつ)である

成语谜面频频赶考难舒心

成语词条尾大不掉

成语拼音wěi dà bù diào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结构复杂式

感彩贬义词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掉:摇动。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不听从调度指挥。现比喻事物前轻后重,难以驾驭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难以驾驭

典故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应用举例朱自清《<你我>自序》:“《你我》原想写一篇短小精悍的东西;变成那样~,却非始料所及。”

近义词尾大难掉

反义词挥洒自如

英文解释leadership rendered ineffectual by recalcitrant subordinates

俄文解释длинный хвост <неповоротливость>

日文解释しっぽが大きくて摇(ゆ)れない。机构(きこう)が大きく指令が行(ゆ)き届(とど)かない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令尹公子围杀了兄长成为楚灵王,他把兵权交给公子弃疾,自己整天在宫中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公子弃疾一再对外扩张,楚灵王封他为蔡公。芋尹申无宇坚决反对,认为会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后来弃疾杀了楚灵王而成为楚平王

成语词条高山仰止

成语拼音gāo shān yǎng zhǐ

常用程度生僻

成语结构紧缩式

感彩中性词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止:语助词。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语法用法作谓语、分句;常与“景行行止”连用

典故出处《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应用举例王朔《过把瘾就死》:“你对我情重如山而我使尽浑身解数也只能是~。”

近义词高山仰之

英文解释admire a worthy man greatly as one stops looking up at a peak

成语词条一衣带水

成语拼音yī yī dài shuǐ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结构主谓式

感彩中性词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一条衣带那样宽的河流。比喻只隔一水,极其邻近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距离

典故出处《南史·陈纪下·后主》:“隋文帝谓仆射高颖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应用举例冰心《樱花和友谊》:“消息传来,隔着~的中日两国人民都感到非常的高兴。”

近义词一水之隔 近在咫尺 近在眉睫

反义词天各一方 天涯海角 万水千山

英文解释narrow strip of water

俄文解释отделённый полосой воды <узкая полоса>

日文解释一衣帯水(いちいたいすい)

其他语言<德>ein Wasserstreifen

成语谜面汗衫;雨披

成语故事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称隋文帝,统一北方后,面对长江以南的陈朝就想统一全国,他经常对手下人说:“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难道因为像衣带似的长江就能挡住我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于是出兵渡江灭掉陈朝

成语词条五风十雨

成语拼音wǔ fēng shí yǔ

常用程度生僻

成语结构联合式

感彩中性词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表示风调雨顺

语法用法作补语、定语;指风调雨顺

典故出处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应用举例明·高启《南州野人为吴邑曾令赋》:“~和气应,忽遣寸土生蒿芜。”

近义词风调雨顺

英文解释seasonable rains and moderate winds

成语词条危言危行

成语拼音wēi yán wēi xíng

常用程度生僻

成语结构联合式

感彩褒义词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危:端正,正直。指不顾禁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指人的言行

典故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

应用举例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畿传》:“~以处朝廷者,自明主所察也。”

英文解释honest talk and action

成语词条如坐春风

成语拼音rú zuò chūn fēng

常用程度生僻

成语结构动宾式

感彩中性词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比喻与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其熏陶。比喻受到良师的教育

语法用法作谓语;指遇到良师

典故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

应用举例季羡林《悼念赵朴老》:“使人们~,如沐春雨,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

近义词如沐春风 春风化雨

反义词如坐针毡

英文解释as if riding in the spring breeze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朱光庭是理学***程颢的***,他在汝州听程颢讲学,如痴如狂,听了一个多月才回家,回家逢人便夸老师讲学的精妙,他说:“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成语词条明日黄花

成语拼音míng rì huáng huā

常用程度生僻

成语结构偏正式

感彩中性词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黄花:菊花。指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过后的菊花。比喻迟暮不遇或过时的东西

语法用法作宾语;比喻迟暮不遇

典故出处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应用举例郭沫若《<沸羹集>序》:“这里有些是应景的文章,不免早已有~之感。”

英文解释outmoded <things of the past that are stale and no longer of interest>

其他语言<德>verwelkte Blüten--veraltete,nicht mehr interessante Dinge <Schnee von gestern>

成语谜面重阳后的菊花

成语词条翻云覆雨

成语拼音fān yún fù yǔ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结构联合式

感彩中性词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翻:翻开;覆:盖上。形容人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玩弄手段

典故出处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西湖佳话·三生石迹》:“可不羞死那些翻云覆雨的子弟,愧煞那些口是心非的后生么?”

应用举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五章:“往日是田福堂和孙玉亭这些人在从~,而现在又是孙少安和田海民这些人在大显身手罗!”

近义词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

反义词始终不渝 始终如一

英文解释produce clouds with one turn of the hand and rain with another < given to playing tricks; shifty>

俄文解释семь пятниц на недéле <ловчить>

日文解释手の裏を返すように言叶や态度ががらりと変る。よく手管(てくだ)をろうする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诗人杜甫处于盛唐走向衰弱的时期,他深切体会到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看到的都是尔虞我诈,不禁想起了春秋时期的管鲍之交的真情友谊。于是抚今思古即兴作《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成语词条久***不归

成语拼音jiǔ jiǎ bù guī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结构偏正式

感彩中性词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借;归:归还。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也比喻迷途不返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长期借用而不还

典故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上》:“久***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应用举例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俄人据我伊犁,强有~之势。”

近义词逾期不归 有名无实

反义词完璧归赵

英文解释***ropriate something borrowed

成语形容执行力?

历史名人楚灵王生活在春秋时期。

楚灵王,芈姓,熊氏,初名围,是楚共王的次子,楚康王的二弟,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灵王在位期间,奢侈无度,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兴建了章华台。 此外,楚灵王还留下了“上下其手”“楚王好细腰”“晏子使楚”“尾大不掉”等典故。

楚康王十五年(前545年),楚康王去世,其子楚郏敖即位,公子围担任令尹。楚郏敖四年(前541年),在经过四年谋划后,公子围楚郏敖自立,即王位后改名虔,是为楚灵王。

接着号令诸侯、联军伐吴,先后爆发朱方之役、棘栎麻之役、鹊岸之役、房中之役,并灭亡赖国。楚灵王七年(前534年),灭陈。楚灵王十年(前531年),灭蔡。楚灵王十一年(前530年),伐徐以震慑吴国。

但他在位期间,刻薄御下,与薳氏之族、蔡洧和斗成然等人结怨。楚灵王十二年,观从纠集公子比、公子黑肱、公子弃疾,陈、蔡复国势力,以及多位对楚灵王不满的大臣发动叛乱,带兵入郢,了楚灵王的两个儿子。公子比立为楚王,后又被公子弃疾逼迫***。

楚灵王轶事典故

1、志在天下

楚灵王曾占卜说:“我希望能得到天下。”结果不吉利。于是灵王把龟甲扔在地上,责骂上天说:“这一点点好处都不给我,我一定要自己争取。”百姓担心灵王的欲望不能满足,所以投靠叛军就好像回家一样。

2、好士细腰

楚灵王偏爱细腰之士,“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指他。所以朝中大臣,一日只吃一餐。然后起床整装,先要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等到一年后,满朝大臣的脸上都有青黑之色。

刘邦建立西汉是什么典故?

⑴ 形容执行力强的词语有哪些

断而敢行、言出法随、当机立断、令行禁止、雷厉风行。

一、断而敢行

白话释义:果断而敢于行动

朝代:西汉

作者:司马迁

出处:《史记·李斯列传》:“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

翻译:看着小而忘记大,以后一定会有危害;犹疑不决,将来一定要后悔;果断而大胆地去做,鬼神躲避的,后来有成功

二、言出法随

白话释义:法令一经公布就严格执行,如有违犯就依法处理,多用于布告。

朝代:清

作者:林则徐

出处:·《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传牌稿》:“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

翻译:言出法随,各应懔遵不要违背

三、当机立断

白话释义:形容剑的锋利。后以“当机立断”比喻 把握时机,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

朝代:汉

作者:陈琳

出处:·《答东阿王笺》:“秉青萍干将之器;拂钟无声;应机立断。”

翻译:秉青萍干将的器具;拂拭钟没有声音;能够当机立断

四、令行禁止

白话释义: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执行命令坚决迅速。

朝代:先秦

作者:不详

出处:《逸周书·文传》:“令行禁止;王始也。”

翻译:令行禁止;王开始这样是也

五、雷厉风行

白话释义: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比喻执行政策、命令等要求严,行动快

朝代:清

作者:李渔

出处:·《蜃中楼》:“大丈夫做事;雷厉风行。”

翻译:大丈夫做事;雷厉风行

⑵ 形容执行力强的成语有哪些

雷厉风行léi lì fēng xíng

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令行禁止lìng xíng jìn zhǐ

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

就地正法jiù dì zhèng fǎ

在犯罪的当地执行***。

说到做到shuō dào zuò dào

言行一致,说过的话一定用行动实现。

脚踏实地jiǎo tà shí dì

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贯彻始终guàn chè shǐ zhōng

从始到终地实行下去或体现出来。

⑶ 有什么成语用来形容执行力超强,超牛请分享,谢谢。

不折不扣,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就地正法,脚踏实地,贯彻始终,说到做到,切切内实实,决不待时,知容行合一,军令如山,扎扎实实,当机立断,大刀阔斧,信受奉行,身体力行,言出法随,执法如山,抽刀断丝,断而敢行,断然处置,断然措施,干理敏捷,急流勇进,困知勉行,截铁斩钉,兵贵神速,一刀两断,摧毁廓清,剑及履及,躬行实践,应机立断,快刀斩乱麻,秋风扫落叶,言必信行必果,长痛不如短痛,一步一个脚印。

⑷ 形容执行力超强,超牛的成语有哪些

1、不折不扣[ bù zhé bù kòu ]:折、扣,出售商品时,按定价减去的成数。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出处:茅盾《子夜·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出户的生活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坟墓生活!”

⑸ 形容执行力强成语

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就地正法,脚踏实地,贯彻始终,说到做到,切切实实,决不待时,知行合一,军令如山,扎扎实实,当机立断,大刀阔斧,信受奉行,身体力行,言出法随,执法如山,抽刀断丝,断而敢行,断然处置,断然措施,干理敏捷,急流勇进,困知勉行,截铁斩钉,兵贵神速,一刀两断,摧毁廓清,剑及履及,躬行实践,应机立断,快刀斩乱麻,秋风扫落叶,言必信行必果,长痛不如短痛,一步一个脚印.

望***纳。

⑹ 形容“执行力强”的成语是什么

雷厉风行[ léi lì fēng xíng ]

释义:厉:猛烈。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造句:在警方雷厉风行地扫荡之下,许多不法行业销声匿迹。

闻风而动[ wén fēng ér dòng ]

释义:风:风声,消息。 一听到风声,就立刻起来响应。

造句:听说学校要组织体操比赛,各年级各班都闻风而动,立即开始训练了。

令行禁止[ lìng xíng jìn zhǐ ]

释义: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 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

造句:全校各班对学校出台的规定令行禁止。

决不待时[ jué bù dài shí ]

释义:指对已判***的重犯不待秋后而立即执行。 封建时代处决死囚多在秋后,但案情重大者可立即处决,故谓。

造句:将佥事依一人杀死三命者律,今更多二命,拟凌迟处死,决不待时。

言出法随[ yán chū fǎ suí ]

释义:言:这里指法令或命令;法:法律。 话一说出口,法律就跟在后面。指法令一经公布就严格执行,如有违犯就依法处理。

造句:可以翻江倒海、撒豆成兵、言出法随,一句简单的法决便可以打爆一颗星球。

⑺ 有什么成语用来形容执行力超强,超牛

执法如山zhífǎrúshān

[释义] 执行法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形容执法严厉。

[语出] 清·李绿园《歧路灯》:“本道言出如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

[近义] 铁面无私 刚正不阿 言出法随 军令如山 令行禁止

[反义] 营私舞弊 宽大无边 宽宏大量 手下留情

[用法] 含褒义。形容执行法令非常坚决。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铁面无私”有别:~侧重于形容法律威严;“铁面无私”侧重于形容品质高尚。

[例句] 明代的清官海瑞~;不徇私情。

与“执法如山”相关的成语:

⑻ 有关执行力的谚语或故事成语典故。

尾大不掉(贬义)

寓意:“尾大不掉”即尾巴太大就不好摇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表示组织下强上弱,部下不听从调动,组织涣散。

典故:春秋时,楚国国君楚灵王于公元前531年在城地、蔡地、不羹筑城,并打算派弃疾做蔡公。为此,楚王向申无宇征求意见:“你看让弃疾去蔡地怎么样?”申无宇说:“选择儿子没有像父亲那样合适的,选择臣子没有像国君那样合适的。郑庄公在栎地筑城西安置了子元,使昭公不能立为国君。齐桓公在谷地筑城而安置了管仲,到现在齐国还得到利益。臣听说,五种大人物不在边境,五种小人物不在朝廷;亲近的人不在外边,寄居的人不在里边。现在弃疾在外边,郑丹在里边,君王恐怕要稍加戒备才好。”楚王说:“国都有高大的城墙,怎么样?”申无宇回答说:“在郑国的京地、栎地杀了曼伯,在宋国的萧地、毫地杀了子游,在齐国的渠丘杀了无知,在卫国的蒲地、戚地赶走了献公。如果从这样看来,就有害于国都。树枝大了一定折断,尾巴大了就不能摇动,这是君王所知道的。”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一个企业必须要有良好的团队组织,要加强企业执行力的建设,就要在组织设置、人员配备及操作流程上加强管理,通过奖金,工资调整,轮岗,评选优秀,储备人才培养等措施增强员工的敬业精神,以产生更好的管理执行力

雷厉风行(褒义)

释义: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典故:唐朝时期,国子博士韩愈因反对唐宪宗迎佛骨而被贬潮州刺史。他到任后写《潮州刺史谢上表》歌颂唐宪宗能够躬亲听政、旋乾转坤、机关阖开、雷厉风飞。唐宪宗觉得他很忠心就改授他为袁州刺史,后又调为国子祭酒。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⑼ 形容执行力强的成语

雷厉风行 [léi lì fēng xíng]

厉:猛烈。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⑽ 表示“执行力强”的成语有哪些

1、雷厉风行

拼音: léi lì fēng xíng ]

解释:厉:猛烈。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出自: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乾转坤;关机阖开,雷厉风行。”

2、令行禁止

拼音:lìng xíng jìn zhǐ

解释: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

出自:《管子·立政》:“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破。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尾大不掉有什么成语典故

高帝五年(前202)十二月,刘邦击灭项羽,二月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今山东定陶附近),国号汉,史称“西汉”或前汉。刘邦先定都洛阳,不久迁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东汉之际,海内溃叛,天下大乱,攻战杀伐,将近十年。其问人民前赴矢石、后堕溪谷而死者,不下数百万人。加以兵祸之中,又益之以荒年,“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至西汉初,“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生产破坏,经济凋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

面对这种荒凉残破的局面,如何稳定封建秩序,复苏封建经济,已成为摆在西汉统治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刘邦命陆贾著书论说秦失天下的原因,陆贾在其所著《新语》一书的《无为》篇中指出:秦代“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

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从陆贾所揭示的历史教训中,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在当时的历史形势下,只有轻徭薄赋,约法省禁,才能缓和农民的反抗,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汉高祖***纳了陆贾提出的这一“黄老无为”政治思想,从建立西汉***开始,即相继***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主要内容有:

一、组织军士复员,“兵皆罢归家”。军队官兵复员为民,“以有功劳行田宅”,即按本人功劳大小,给予数量不等的土地。同时还规定:“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意谓,原籍东方六国的官兵,愿留在关中者,得免除十二年徭役,回归原籍者,免徭役六年。

二、赐军吏卒以爵位。凡军吏卒无爵或爵位在大夫(第五级爵)以下者,“皆赐爵为大夫”,原位在大夫以上者,晋爵一级。爵在公大夫(七级)以上者,“皆令食邑”,并优先给予田宅,其地位与新朝的县令、县丞相等。七大夫以下者,一律免除本人及全家徭赋。

三、招抚流亡。号召在战乱中流亡山泽不书名数(不著户籍)的人户,“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

四、释放奴婢。汉初因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当时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奴婢,使汉王朝直接控制的依附农民更加减少。释放奴婢是增加农业劳动人口,解决国家财政困难的途径之一。因此,刘邦即位后,即诏令“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即恢复他们自由民的身份。

五、“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伍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六、重农抑商。汉初继承秦朝“上农除末”的农本思想,对工商业***取抑制的政策,以保证以小农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刘邦诏“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此外,还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准入仕,进一步从政治上压制商人,限制商业的发展,防止农业劳动力的流散。

七、鼓励增殖人口。汉高帝七年(前200),刘邦下令,凡“民产子”,可以免除二年徭役。

在政治制度上,西汉初年,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在皇帝之下,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务、军事和监察;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分别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刘邦之后,三公、九卿名称虽时有改变,但一直发挥着国家机器的中枢作用。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郡县两级制度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郡县官制承袭秦代,封国官制仿照中央。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仍为乡、亭。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在军制方面,汉初建立了比秦朝更为完备的武装力量。在中央设立南北两军,以拱卫京师,“南军卫尉主之,掌宫城门内之兵;北军中尉主之,掌京城门内之兵”。在地方,“高祖命天下郡国选能引关蹶张(拉弓张弩)、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车兵)、骑士(骑兵)、材官(步兵)、楼船(水兵)。常以立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这些地方军队,郡国由郡守和郡尉掌管,王国由国相和中尉掌管。

在法律方面,刘邦入关之初,与秦民“约法三章”,作为稳定社会秩序的临时措施。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命令萧何在秦六律基础上,制定汉律。萧何芟除秦律夷三族及连坐法,增加部主见知之条文,“益《事律》、《擅兴》、《廒户》三篇,合为九篇”,因称《九章律》。

在赋役方面,西汉***建立之后,即进行全国人口登记,建立了周密的户籍制度,依据户籍向人民苛赋征役。首先是田租,规定“什五税一”;其次是口赋(人头税),按照年龄分为算赋和口钱,“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凡:七岁至十四岁,不论男女,每口每年缴纳二十钱,敬奉天子,称为口赋。汉朝还规定,成年男子都要为***服役,“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又日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

刘邦及其部属总结所以能够战胜项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刘邦善于用人。汉初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的“开国元勋”,除张良外,如萧何、曹参、韩信、陈平、周勃、樊哙、彭越、黥布等,大都出身寒微,刘邦皆能量才任用,使其为效死力。西汉建国后,中央和地方机构的主要官吏,大部分由其属下充任,地方小吏则由一部分秦朝旧官吏继任。除此而外,在社会上还有不少“贤士大夫”处于闲散地位。为了网罗这批人才,充实各级***,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刘邦发布诏令,布告天下:“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即是说,贤人才士肯为西汉***效力者,将分派各种不同官职。对于德才出众者,郡守要亲自登门劝请,派人驾车送至京师,并将其行状年纪,报告至相国府,以备差遣。如果地方官发现贤才隐瞒不报,一经查出,即予免职。刘邦此项措施,对于巩固新建立的西汉***,起到积极作用。

为了巩固西汉王朝的统一,汉高帝九年(前198),刘邦***纳刘敬(娄敬)献策,将盘踞在东方原六国之后以及豪家大族,迁至关中。娄敬完成和亲任务从匈奴归来后,向刘邦建议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指匈奴),东有六国之族,宗强,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他认为,关中一带,经过战乱,地旷人稀,北有匈奴,近者距长安只有七百里,轻骑一日夜可至京师。秦时东方六国之后,仍有相当实力。一旦发生变故,将会两面受敌。为策万全,巩固西汉王朝,不如“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于是刘邦乃使刘敬迁豪族大姓十余万口于关中,给予良田美宅。其后,又陆续将诸功臣家、官吏世家、高赀富人和豪杰兼并之家迁至关中。

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战胜项羽,争取反楚力量,曾把一些势力强大的将领分封为王。汉初,被分封的异姓诸侯王计有七个,即楚王韩信(先封齐王)、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敖、韩王信、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此外,还封功臣萧何等一百四十三人为列侯。

异姓王占有关东广大地区,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成为中央集权的严重威胁。从汉高帝五年(前202)至高帝十二年(前195),七年之间,刘邦借口他们谋反,先后消灭楚、韩、赵、梁、淮南和燕等六王。只有吴芮由于其封国僻远,势力最小,暂时保留下来。在消灭异姓诸王的同时,刘邦“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又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并杀白马为盟,立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为了控制诸侯王国,刘邦规定王国的相、太傅、内史、中尉等重要军政官吏均由中央委派,并规定无中央虎符不得发兵。

刘邦在位期间,由于诸侯王均为刘邦子弟,而且大抵年纪较轻,还易控制,其弊端尚未暴露。但随着诸侯王的成长,地方势力日益坐大,“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王国得以自征租赋,自筹货币,自行纪年,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至文帝、景帝之时,终于爆发了中央与王国之间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靖难之役是怎样的典故?

尾大不掉_成语解释

拼音:wěi dà bù diào

释义:掉:摇动。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出处:《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郦食其说齐”是什么典故

公元1399年,建文帝推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公开反叛,上演了一场皇位争夺战。

燕王其人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儿子,被封为燕王,封地北平。燕地与蒙古接壤,朱棣经常奉命出塞巡边,筑城屯田,多有建树。后来,又屡率众将出征,威名大振。

洪武末,皇太子死,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心中不满。有一次,朱元璋令朱允炆赋诗,诗的最后两句是“虽然隐落江湖里,也有清光照***。”朱元璋看了认为诗意衰飒,很不高兴。又令他答对,朱元璋出语“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以“雨打羊毛一片毡”对,朱元璋听了这个调子低沉,毫无抱负、气度的答对,脸色顿变。这时,恰好朱棣在旁,见此情状,上前奏对说:“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一反怒容,不禁连声叫好:“好对语!好对语!”于是,对朱棣大加宠爱,有更换皇储之念,后为大臣所阻止。这也滋长了朱棣接替皇位的欲念和野心

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皇位。朱棣本想去南京奔丧,因有“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的遗诏被阻,心中怏怏不快。他认为这是朱允炆的宠臣齐泰、黄子澄两人矫诏制造的一个阴谋。

与此同时,朱允炆为了解除诸王“尾大不掉”所带来的危害,废了几个内地王为庶人,又下令诸王不得节制文武官吏,进一步限制诸王的权力。

第二天,朱允炆改元建文,朱棣面对诸弟被废,自己权力被削的危机,便借朝贺改元之机,带领世子朱高炽等人,亲往南京,密察虚实,以谋对策。朱棣回北平时,为使朱允炆放心,把世子朱高炽等人留在京师,作为人质。

叔叔杀侄

朱棣回北平后,暗中加紧练兵,作篡夺皇位的准备,表面上则伪装重病在身,卧床不起。他上书乞求朝廷让朱高炽等归省,朱允炆佯装不知内情,遣还朱高炽等,使朱棣不对他怀疑。双方都在设计,互相欺骗,勾心斗角。正当朱棣训练士兵、即将起兵的时候,朱允炆也在调兵遣将,加紧了对朱棣的防备活动。

公元1399年6月,燕王府护卫百户倪谅到南京告发燕王谋反。朱允炆即下诏书严斥燕王的罪过,逮捕燕府官属,并密令北平驻军围困燕王府。事泄,朱棣乘机起兵。这次内战,前后持续了四年。朱棣久居北平,苦心经营,藩国附近的卫所,先后受其管辖节制,所以“靖难”起兵,一呼百应,士气十分饱满。

在战争过程中,朱棣又得到鞑靼军的帮助。在南京方面,不少的太监因朱允炆对太监进行惩肃,纷纷投靠朱棣。朱棣也竭力拉拢收买,因而获得了大量有关防务虚实的密报。而朱允炆虽然处于正统的有利地位,但处处表现出迂阔懦弱,完全不是朱棣的对手。在军事指挥、用人方面,朱允炆也是优柔寡断,听信谗言。

公元1402年4月,燕王攻打灵壁,遇南军将帅徐辉祖,燕军畏惧,踌躇不前。恰好在这时候,朱允炆偏信谗言,临阵易将,把徐辉祖调回,结果南军士气随之瓦解,降者数万人,燕军大胜。燕军从此南下,势如破竹,6月攻入南京。朱允炆在宫中自焚而死,封建统治阶级内部这场皇位争夺战,至此结束。

朱棣进入南京后,大肆杀戮,进行报复。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都被,灭族、株连数万人,称之为“瓜蔓抄”,镇压极为残酷。

在血腥的***中,朱棣登上了皇帝宝座。第二年(公元1403年)改元永乐,并改北平为北京

历史十大顶级阳谋

汉三年六月,项羽拔荥阳,诛周苛、枞公,虏韩王信,围成皋,汉王刘邦与滕公夏侯婴从成皋主战场逃跑至韩信、张耳军中。趁张耳、韩信未起,自称使者夺其印符,召诸将开了一个军事会议。会议后刘邦夺两人军队,令张耳镇守赵地。授命韩信为相国,带领剩余军队进攻齐国。再这里刘邦命韩信进攻齐国除了实现对西楚的战略迂回,战略包围,还有一点是预防韩信张耳在赵地势力膨胀,尾大不掉。所以夺两人兵权,又分开两人,用无兵权的张耳镇守赵地,使韩信带剩余的赵军进攻齐国。又派自己的亲信曹参,灌婴率领部队以及蓼侯孔熙,费侯陈贺作为副手进行牵制。

韩信正式攻齐发生在汉四年十月,也就是四个月后的事情了。在这段时间,郦食其因为向刘邦出了馊主义(建议刘邦分封诸侯,被张良所止)而戴罪立功游说齐王投降刘邦。郦食其不负所望,说服齐王降汉。本来皆大欢喜,韩信却受蒯通蛊惑,偷袭齐国,引发齐国背汉而联楚。

考察其中的关键部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蒯通和韩信的关系。

对韩信的背约偷袭行为菜九段先生认为是“击齐一事是汉精心布置的战争行动。郦生是注定要牺牲掉的一粒棋子。”原因在于汉将柴武不属于韩信参加了击齐战斗;吕泽这个独立军团参加了作战(手下丁复参与破龙且之战)韩信在战斗中所能指挥的也只有曹灌等人,而曹灌也是刚加入韩信部。不属于韩信而参加对齐作战的还有高陵侯王周“以都尉破田横龙且”,肥如侯蔡寅“以车骑都尉破龙且及彭城”。对此我们要详细分析,首先对刘邦来说齐国是肯定要拿下的。而派郦食其游说齐王正如郦食其分析:“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於历城,诸田宗强,负海阻河济,南近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籓。”显然刘邦是做两手准备,一手通过武力;一手通过外交。对外交是否可以成功是个未知数,自然不能因为派了使者而放弃武力进攻(武力压迫也是外交可以成功的一个条件)。再对于韩信攻齐,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战场战机瞬息万变,刘邦自然明白放权于将的必要性。所以刘邦没有授命韩信停战算不上牺牲郦食其。关于其他部将参战说明韩信受制于刘邦而偷袭齐国亦不妥。吕泽等不属于韩信的军团是参与的潍水破齐楚联军之战。而偷袭齐国则是韩信以及手下曹灌所为。“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这段记载清楚的表明,韩信不但知道郦食其说齐的事情,而且对齐之战有全权处理的权利。所以偷袭齐国可以说是韩信受了蒯通的蛊惑才为之。而不能视为刘邦精心布置。

蒯通的蛊惑司马迁称之“乱齐”,可以理解为破坏齐汉联盟。而蒯通蛊惑韩信却抓住了刘邦诏韩信击齐,又独发间使下齐,却未有诏止韩信的漏洞,以争功劳打动韩信去偷袭“友邦”。而蒯通的乱齐之计谋,有必要考证其对当时天下大势的影响,以及最大受益人。

蒯通的计策最大的受害者是刘邦,再当时的情况下,主战场刘邦被项羽围困,随时有生命危险。齐投降于刘邦,可以和韩信合力南下击楚,解决自己的困境。这样的话楚汉之争或可早一年解决。而齐是属于田家还是韩信,对刘邦来说并不重要,当时田氏掌握齐国当然不利于刘邦以后统治,但是同样由韩信掌握齐国亦会出现功高盖主。而后来差点三分天下以及刘邦被迫封韩信为齐王,割地请战亦是证明此点。

蒯通的计策却是有两个受益者,韩信不用说,借此扩大功绩,又独占齐地,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但是最大的受益者却不是韩信而是项羽,我们着重分析。汉三年末四年初,项羽在荥阳虽然处于攻势,却一直未击破刘邦主力。而自己的粮道一直面临彭越的骚扰却无计可使。北面的齐国处于对楚后方威胁,却因为旧恨难平而彼此虎视耽耽。因为齐国并不强大,且抱着做山观虎斗的心理才彼此相安无事。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齐投降汉合兵与韩信进攻楚大后方,楚地必然危机。韩信破齐楚联军项羽恐慌,派使者游说韩信亦是明证。而韩信偷袭“友邦”,使齐反而投向楚合力抗汉,无疑是个巨大的转机。项羽派龙且救齐无疑是不但可以解救此次危机,亦是对汉的一个强有力的反击。

联系蒯通曾经仕项羽,可以大胆推断蒯通为项羽设计出一石二鸟之计策,而项羽欲封估计也是因为此计的大功。

惩前毖后成语解释?

一、推恩令

背景: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初,将刘氏子孙分封各地,快速消灭异姓诸侯王。刘邦去世后这些刘氏诸侯王成尾大不掉之势,严重威胁中央皇权。汉景帝武力消藩,结果酿成七王之乱。汉武帝登基后,吸取景帝教训,推行推恩令。

推恩令解释:中国的宗法社会体系一直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诸侯王的一切,其他的嫡子庶子只能获得一些象征性的封赏。推恩令实施后,诸侯王的所有儿子都能获得封地,原本铁板一块的诸侯国瞬间瓦解,原来的八大诸侯国变成了几百个小列国。

多年之后,汉武帝正式下旨消藩,各诸侯国的实力大不如从前,已无力对抗中央朝廷,只能选择服从。

二、种桑误国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因齐襄公的错误政策导致国力大损。为了应对周边鲁、梁等国的威胁,管仲向齐桓公献策,要求全国上下都穿绨料制作的衣服。

种桑误国解释:绨,是一种丝绸制品,当时的鲁、梁二国的百姓非常擅长织作。齐国百姓都穿绨料制作的衣服后,对绨料的需求大增,就大量的从鲁、梁进口这种面料。鲁、梁二国发现织绨有利可图,就荒废农业,大力种桑发展织造业,而齐国则大力发展农业,囤积的粮食堆积如山。

数年之后,鲁、梁二国的粮食完全依靠齐国进口。此时,管仲突然宣布齐国百姓禁止穿绨料,只得穿帛料,并且拒绝与鲁、梁二国通商。没有了粮食来源,鲁、梁之民饿馁相及,两国的国君无奈只得花高价请求齐国卖粮。当时齐国百姓购买一石粮食只需十钱,而鲁、梁二国的百姓却需上千钱。

三年之后,齐国不费一兵一卒就吞并了鲁、梁二国,还赚的盆满钵满。

三、围魏救赵

背景: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成赵、魏、韩三国。魏国建国后,力行变法,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54年,魏国进攻赵国失利,此后就由盛转衰,最终被秦国所灭。

围魏救赵解释:其实这个典故中国人都知道,就是魏国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孙膑前往救援。然后孙膑围了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军回国救援。

其实魏国救赵的精华是他的后招,围点打援。国都被围,魏军的失败就已成定局。继续攻打赵国,即便是打下赵国,当时的统帅庞涓必然会受到魏国国君的猜忌,所以他只能回军救援。此时齐军就可以选择优势地势,以逸待劳,埋伏魏军。简简单单的一个围困,就让魏军统帅庞涓陷入了军事和政治上的双重困局,最终兵败被俘。

Ⅰ 惩前毖后的故事 惩前毖后成语知识

惩前毖后复

惩:警戒;毖:制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拼音]

chéng qián bì hòu

[出处]

《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例句]

对犯错误的人,我们应该***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

[近义]

杀一儆百 先来后到 小惩大诫 严惩不贷

[反义]

重蹈覆辙

Ⅱ 3、 惩前毖后的成语出自哪里

词目 惩前毖后

发音 chéng qián bì hòu

释义 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出处 《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示例 唐总理惩前毖后,实不欲再当此任,只是需款甚急,又不好不硬着头皮,出去商办。(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回)

近义词 小惩大诫

反义词 重蹈覆辙

Ⅲ 惩前毖后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

惩前毖后

[拼音]chéng qián bì hòu

[释义]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出处]《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Ⅳ 成语惩前毖后的解释,同义词有哪些及造句

惩前毖后解释: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专,吸取教训,使属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近义词:小惩大诫 反义词:重蹈覆辙 相似词:前后 前思后想 承前启后 前仰后合 前赴后继 前仆后继 前后左右 前因后果

一、刑罚的目的是惩前毖后,而非赶尽杀绝。

二、对犯错误的人,我们应该***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

三、对醉驾***取“重典思维”,以惩前毖后,从法律层面得到了呼应。

四、做事时总要惩前毖后,才不会重蹈覆辙。

五、错误不可隐瞒,一定要加以分析批判,以便惩前毖后。

六、“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们党挽救犯错误同志的一贯方针。

Ⅳ 惩前毖后的相似成语

家大业大:家:家庭;业:产业。人口众多,家业庞大。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掉:摇动。树梢茂盛,主干就会折断,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尾大不掉:掉:摇动。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尾大难掉:犹言尾大不掉。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遮空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遮天盖日: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遮天映日: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Ⅵ 40个成语并带有解释

安步当车:慢慢步行,就当是坐车。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闭门造车 关上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

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视。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艰苦

弊绝风清 形容社会风气十分良好,没有***舞弊等坏事情。

别具只眼 另有一种独到的见解。

别无长物 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波谲云诡:形容事态变幻莫测。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不耻下问 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

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如:那儿幅画都不怎么使人满意,只有这一还~。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惩前毖后: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以后小心,不致重犯错误,毖,谨慎,小心。

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春秋笔法 指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厝火积薪: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也说积薪厝火。

大方之家:大方,专家。学者或内行人。

大相径庭: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弹冠相庆:指一人当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

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道路以目:表示怨恨。

道貌岸然:形容神态庄严。(现多含讥讽意)

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

得鱼忘筌 荃是用来***的,得到了鱼,就忘掉荃。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达以更高的水平。也说“升堂入室”

釜底游鱼 比喻处在极端危险境地的人

地老天荒:指经过的时间很久,也说天荒地老。

顶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崇敬,现多用于贬义。顶礼,两手伏在地上,用头顶着所尊敬的人的脚,是佛***最高和敬礼。

鼎力相助:敬词,大力相助(表请托或感谢时用)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并峙。

东山再起: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对簿公堂:在公堂受审。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耳提面命 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繁文缛节: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也说繁文缛礼。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方枘圆凿 形容格格不入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

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工作。

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

奉为圭臬 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否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了。

高谈阔论:***议论,多含贬义。

隔靴搔痒 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耿耿于怀:对某些事总记在心里,形容心存怨恨。(一般指自己对某些事不满)

功败垂成: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多含惋惜意)

狗尾续貂:泛指以坏续好,前后不相称,多指文艺作品。

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下子投做赌注,企图最后得胜。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瓜田李下 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很多。

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光天化日:比喻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鬼斧神工:形容技艺的精巧,似非人工之能为。(形容人工技艺的精巧)

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汗牛,牛累得出了汗。充栋,堆满了屋子

皓首穷经:皓首,白头,钻研经典到老

厚积薄发:长期积累,突然暴发。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怙恶不悛: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涣然冰释:嫌隙、误会消除。

荒诞不经:不经,不正常的。虚妄离奇,不合正理。

黄粱一梦: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也说黄粱美梦,一枕黄粱

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积重难返 指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俗、习惯不易改变

Ⅶ 惩前毖后成语对联是什么

对联的上下联必需词性结构相同,对就位置上第二、四、六……个字的声调(平仄)一 一相对)这是基本的要求。

惩前毖后

耀祖光宗

出联末字是仄声,宜作上联征下联。

Ⅷ 成语"惩前毖后"的出处《诗经·周颂·小毖》是以下哪一位先秦人物创作的

惩前毖后

chéngqiánbìhòu

[释义] 惩:警戒:毖:谨慎;小心。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以后小心;不致重犯错误。

[语出] 《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正音] 惩;不能读作“chěnɡ”。

[辨形] 毖;不能写作“毙”。

[近义] 小惩大诫

[反义] 重蹈覆辙

[用法] 多用在自我修养或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和原则上面。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对于犯错误的同志;包括犯了严重错误的同志;我们都要坚持“~;治病救人"的方针。

[英译]

[成语故事]

西周年幼的周成王在周公姬旦的辅佐下治理国家,周武王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造谣说周公准备篡位,周公为表忠心隐居外地。管叔鲜等立即叛乱,周成王请周公率军讨伐。周成王说他要从所受的惩戒中汲取教训以便将来不再发生类似情形。

Ⅸ 惩前毖后的成语典故

出处: 《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举例造句: 唐总理惩前毖后,实不欲再当此任,只是需款甚急,又不好不硬着头皮,出去商办。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回?

典故

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登基时间不长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岁太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协助处理国家大事。

对此,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很为不满。他们到处造谣,诬蔑周公助理成王是想伺机废除成王,夺取王位。周公是个待人忠心诚实、豁达大度的人,听了这些谣言后,为了不招惹是非,便离开京都,住到外地去避嫌。

管叔鲜和蔡叔度见周公离开了成王,便暗中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发动叛乱,企图篡夺王位。

周成王得到密告,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可谁也拿不出办法来,急得成王不知如何才好。

一个大臣见了,说:“这事只有周公才有办法处理!”成王一听立刻把周公请了回来。周公来了,成王马上命令周公带兵东征,讨伐叛贼。经过三年的艰苦征战,叛乱终于被周公平息了。接着,周公又忠心耿耿地替成王料理了几年的国家大事,一直到成王长大成人后,便把***交还给他,让他自理朝政。

正式接管朝政这一天,成王前往宗庙典祭祖先。在祭祀仪式上,成王回顾了以往的历史教训,并说:“我一定要从以前所受的惩戒中汲取教训,小心谨慎地办事,以免再遭祸害。”

Ⅹ 按照惩前毖后写成语

词 目 小惩大诫

发 音 xiǎo chéng dà jiè

释 义 惩:惩罚;诫:警告,劝告。有小过失就惩戒,使受到教训而不致犯大错误。

成语典故

出 处 《周易·系辞下》:“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示 例 悖入非无悖出时,临歧知悔已嫌迟。~由来说,到底贪官不可为。

1.谓稍加惩罚,使接受教训,不至犯大错误。语出《易·系辞下》:“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魏书·桓玄传》:“犹冀 玄 当洗濯胸腑,小惩大诫,而狼心弗革,悖慢愈甚。”

2.小的或大的惩诫。 清 黄安涛 《打怨家》诗:“亦有调停两和怿,反覆无常旋搆隙。小惩大诫终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