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上一句是什么?_百无一用是书生全诗翻译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01 0
  1.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一句
  2. 你只知道“百无一用是书生”, 却不知更令人心寒的上一句
  3. 百无一用是书生什么意思
  4. 百无一用是书生
  5.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
  6.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哪里?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黄景仁的《杂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整首是这样的: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泣,泥絮招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想表达的是因为自己身世飘零凄苦,明明自己很有才华却无人赏识,仕途始终不顺(6次乡试不中对一个自诩有才的人确实是很大的打击),随后怒极反笑,自嘲到百无一用是书生,黄景仁是清朝人,年少成名,9岁有诗名,16岁在3000人中取得童子试的第一名,是“乾隆六十年第一人”,这样的人都不能取得功名,所以很是愤慨。

百无一用是书生上一句是什么?_百无一用是书生全诗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然还有三个原因:

原因一:纸上谈兵,泛泛而谈

自古以来,知识很容易知,但很难识别,大部分读书人都是纸上谈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他们满腹经纶,但空有一番豪情壮志,却不知道如何发挥,可能100个人之中才有一两个可以施展抱负的大才。

原因二:墨守成规,不思变通

古代读书人大都脱离实际,甚至对实际不通,却自以为满脑子聪明才智,实际上使人更蠢,还有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时刻受到书中观念的误导,老祖宗并不是什么都是对的。

原因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百无一用的书生说的是那些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无缚鸡之力,只能靠读书博取功名,如功名考不上生活即成问题,范进中举后为啥那么激动,因为他的世界彻底变了,他有了很多特权,再也不用害怕去耕地干嘛了,一个人读书读到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人与人之间交流都成问题,这样的人跟傻子又有什么区别。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一句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这是一句诗,出自于清朝诗人黄景仁的《杂感》,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 清代诗人。

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

《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可以说是浅显易懂,只从表面,便是能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不过可能很多并不知道,那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原来是出自这一首诗。

黄景仁一生可以说是怀才不遇,一直郁郁不得志,可以说是非常的悲惨,所以他才会有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那么书生是不是说,真的百无一用呢?其实这是诗人的一种自嘲,他想到自己寒窗苦读了大半辈子,可是却依旧还是穷困潦倒,并没有改变什么。我们都知道这对于一个书生来说,他根本不会做生意,也不会种庄稼,想要生存下去,那么只能是去教书。

古代不是有这么一句,不为良相,即为名医,也就是说,一个读书人,如果不能够做宰相的话,那么就去做一位名医。但是我们都知道,做宰相那有那么容易的事?即使是做一位名医,那同样也是需要从小开始,一个书生,他从小就开始读书,到了一大半年纪,想要去学医,那也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了。

黄景仁无非是觉得自己一辈子,既没有科举考上,而且即不会做生意,也不会种庄稼,所以才会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应当说这是非常的无奈,试想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而且又有才,可是却偏偏无法出头,不能进入到仕途,不能够造福一方的百姓,这对于我们的诗人来说,那是非常的苦闷。

黄景仁写过很多的诗,在清朝他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且他的诗在当时也是有着极高的声誉,可即使是这样,他还是没有用武之地。我们都知道官场,那是需要打点,再说黄景仁穷困潦倒,也没有钱去打点,自然是再有才华,那也是会被淹没。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对于读书,已经感到了失望,自己有着一肚子的才华,却是没有用武之地,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那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其实古代这样的例子很多,有一些人明明是满腹经纶,可是在科举的路上,还是一路受挫,始终也没有办法进入到仕途,一些人的才华也就这样被浪费,他们的意志,也一点一点地被消磨掉了,这不得不说,那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你只知道“百无一用是书生”, 却不知更令人心寒的上一句

十有九人堪白眼。“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杂感》,这句诗的意思是:官场儒林中十人里有九人我对他投以白眼,但如今百事派不上一点用场的却是我这样的读书人。

百无一用是书生什么意思

自古以来,每一个读书人在意气风发之时,都有着一腔热血,曾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但是往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哪有那么多的志向可以达成,在冰冷的现实面前,往往是一腔热血缓缓凋零,徒留几番慨叹,而大家听过对于读书人最多的慨叹莫过于那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这句诗出自一位清乾隆年间的落寞诗人笔下,比起这一句,它的上一句更令人寒心,说出来真的是满满的都是读书人怀才不遇的悲泪。

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诗是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之手,全诗的大概意思是在说:诗人想出人头地,但是却总是不能成功,所以只有在夜里在那里写写诗发发自己的牢骚,为自己鸣不平。颠沛流离的生活已经将曾经的意气风发消磨殆尽,可是就是这样心如死灰,对女子也没有什么想法的人,却又被人们说成是负心汉。十个人里面就有九个人是诗人想报以白眼的,诗人很看不上对方,可是作为读书人的自己真的是什么用也没有。不过也别因为自己笔下的愁苦之诗可能会成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写照而烦忧,毕竟春天的小鸟和秋天的小虫子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在作这首《杂感》的时候,李景仁恰是20出头的年纪,这恰恰也是读书人?心比天高?的年纪,但是现实往往不尽人意,虽然李景仁早就因诗成名,但是依旧还是怀才不遇,虽然好友和授业恩师都劝他放宽心,别总是这么愁苦,但是李景仁却始终没办法做到放弃?不平则鸣?的诗艺追求,回首自己短短的20载人生,内心有着难以言说的苦闷,最终写下这首诗。

其实在笔者看来,比起?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慨叹,前一句?十有九人堪白眼?这一句才是让读书人感到寒心,大家都知道,在古代读书人本就不多,对于那些家中富贵的人来说,读书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但是对于家境贫寒之人,读书如果不能出人头地,对于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很烦恼的事情,那些没有读书的人早已开始帮家中干活,减轻家庭负担,而读书的贫寒少年,不仅不能为家分忧,更是会加重加重的负担,那一句?穷书生?又岂是说出来那般容易,面对乡里乡亲的指指点点和白眼,而自己确实没有因为读书而帮到家中,那种有心无力又岂是常人能够理解。

笔者以前看过一句话,就是有人问读书有什么用,有个答案让我很欣赏,那就是?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那么对于读书人,你又是怎么看待的?你觉得读书有什么用呢?

百无一用是书生

一百件事情里连一件事情都做不了的人就是读书人

意思就是 读书人没有用

当让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是某个书生的一时气愤说的话

出自某个书生生不逢时,慨然曰:于乱军中取上将首级可也,于乱世中持三尺法平天下可也。然生当太平之世,乃百无一用为一书生耳!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

黄仲则写这诗,全文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全诗句句有典故。

 首句说他一无所成,第二句“不平鸣”出自韩愈安慰孟郊““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所以一般都明白,这是黄仲则没考上。

 第二联,泥絮,典出苏轼”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后面”薄幸名“就是杜牧那个”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还是落拓江湖漂泊感。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里不是黄仲则憎恨天下读书人,而是自嘲愤激,再说一遍,自嘲愤激。古来自嘲诗太多了,陆游还”此身合是诗人未“,苏轼还”我为聪明误一生“呢。别当真,情绪话。

 所以黄仲则自己都回答了。虽然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按韩愈说法:

 “草木无声,风扰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无声,或击之鸣……择其善鸣者而***之鸣:以鸟鸣春……以虫鸣秋”。

 所以这诗简单翻译如下:

 我没考上;心情不好;漂泊无根,到处碰壁。读书不见用,真惨啊……但是:

 不要因为诗卷就愁,我还是找愿意听我的人,给他鸟鸣春,虫鸣秋吧。

 虽然有自我宽怀的.嫌疑,但黄仲则这话说得多好。

 他先自嘲,承认百无一用是书生——当然这句话带情绪。

 但是:

 鸟都可以鸣春,虫都可以鸣秋,何况人。你未必功名见用,却依然可以找到志同道合者来交流。

 黄仲则自己不得志,但就这么春鸟秋虫,也成为有清一代大诗人了。

 周星驰《国产 007》说:哪怕是一条***,都有他的用处。

 黄仲则就是这个意思。哪怕百无一用是书生,咱做个春鸟秋虫,也可以发出鸣声嘛。

 当然黄仲则最后春鸟秋虫鸣成了大诗人,大家还揪着他的自嘲说话。

 举另一个例子。托尔斯泰早年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呆着时,贵族子弟嘛,花天酒地还染了病,觉得写东西太无谓了,有些传记说他当时最爱嘲笑作家,说写***没有价值。到后来他改头换面写出无数大部头青史留名时,你还去说托尔斯泰认定写***没价值什么的,就特别没意思了是吧。

 所以还是那句,离开原文和诗人的生活来断章取义,特别没意思。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哪里?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心情不好;漂泊无根,到处碰壁发现读书不见用。

出自清代诗文,黄景仁的《杂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杂感》是清朝诗人黄景仁所著的七言律诗。

全诗主要是为了个人的穷愁愤懑而发,俊逸但不深厚。这首诗是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悟,语言口语化,天然凑泊,反语的手法突出诗人愤愤不平的心情。充分反映出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之情。

原文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出自黄景仁的《杂感》原句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十个人看到读书人的时候有九个都会翻白眼,因为读书人是最没用是最让人看不起的,提起读书人,我们想到的应该都是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他们通常都是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同时又非常的风流倜傥,给人感觉非常的潇洒、飘逸,非常的洒脱、自在,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读书人想要过上这样的生活,是需要金钱的支持的,有钱自然潇洒,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但如果没钱,连吃饭都成问题,更别提什么潇洒、风流了,而黄景仁就是属于后者,而《杂感》就是由黄景仁有感而发,他所写的正是他自己,黄景仁是一个孤儿,从小生活就是非常穷苦的,但他勤奋好学,天资也很聪慧,在年少的时候就已经因写诗而出名了,在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生活而奔波劳碌了,而且一生都没有太大的作为,一生都很穷困潦倒。

《杂感》是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写的,是一种非常伤感的诗,但这也是他对人生的感悟,也抒发了他苦闷的心情,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却落魄到如此地步,这真是让人觉得有些可笑,但在当时的社会,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就是这样的,就是让人有些瞧不起的,例如范进,在中举前和中举后待遇相差得特别多,所以在当时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就是没用的,而取得功名的读书人,无论出身如何,一旦得到功名就意味着会进入上流社会当中。

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黄景仁是一个非常直接的人,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性格才导致了他的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