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_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第几章?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2 0
  1. “智者不言善者不辩”是什么意思?
  2.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的启示是?
  3. 怎么看待或理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4. 智者不辩慧者不言出自哪里

意思是:挫磨掉锐气、锋芒和棱角,解脱纷争,融入光明的万象,混同于大地尘土,至大也是至微,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微妙大统一的法门。

语出《老子·下篇:德经·五十六章》,原文如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_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第几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白话文释义: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挫磨掉锐气、锋芒和棱角,解脱纷争,融入光明的万象,混同于大地尘土,至大也是至微,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微妙大统一的法门。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句是说,知道的人不说,爱说的人不知道。另一种解释是,聪明的人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不聪明。还有一种解释是,得“道”的人不强施号令,一切顺乎自然;强施号令的人却没有得“道”。

塞其兑,闭其门:塞堵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此句意为挫去其锐气,解除其纷扰,平和其光耀,混同其尘世。玄同:玄妙齐同,此处也是指“道”。

扩展资料

《老子·下篇:德经·五十六章》本章老子继续宣扬蒙昧主义思想。这里所讲的“玄同”,也就是“抱一”、“得一”,即一切事物处于一种没有差别的“同一”状态中。?因此,凡能领悟“玄同”的人,最为天下人所重视。

四十二章和前一章五十五章讲的都是“和”,五十六章接续前章,重点讲的也是“和”。四十二章说“冲气以为和”,是讲事物矛盾着的双方,经过斗争而达到和谐与统一。前一章讲的“知和曰常”,即以和为事物的常态。本章讲怎样可以保持常态的和。这三章之间层层深入,逻辑性极强,向人讲述了“和”的最高道德境界。

这一章文字蕴含很深,这就不仅仅是指执政之人,而且也包括世间人们处事为人的人生哲理。他要求人们要加强自我修养,排除私欲,不露锋芒,超脱纷争,混同尘世,不分亲疏、利害、贵贱,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对待一切人和物。如此,天下便可以大治了。

在老子看来,得“道”的圣人,即修养成理想人格的人,能够“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这就达到了“玄同”的最高境界。锐、纷、光、尘就对立说,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就统一说。尖锐的东西是容易断折不能长保的,把尖锐的东西磨去了,可以避免断折的危险

各人从片面的观点出发,坚持着自己的意见,以排斥别人的意见,因而是非纷纭,无所适从,解纷的办法,在于要大家从全面来看问题,放弃了片面的意见。凡是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必然有照射不到的阴暗的一面存在,只看到了照射着的一面,忽略了照射不着的另一面,是不算真正懂得光的道理的,只有把‘负阴’、‘抱阳’的两面情况都统一地加以掌握了,然后才能懂得‘用其光,复归其明’的道理。

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灰尘,人世间纷繁复杂的情况也是如此,超脱尘世的想法与做法是不现实的,众人皆浊我独清的想法与做法是行不通的,这些都是只懂得对立一面的道理,不懂得统一一面的道理。只有化除成见、没有私心的人,才能对于好的方面,不加阻碍地让它尽量发挥作用,对不好的方面,也能因势利导,善于帮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同其尘’,是对立的统一道理的较高运用。”

“智者不言善者不辩”是什么意思?

这是针对圣人与普通人进行的对比.说明普通人和圣人的区别.

圣人达到了不言而善应,不为而成,不行而至.

普通人就是普通人,该说还是要说,该做还是要做,通过知、言来取得信息和得以认识社会和宇宙万物。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的启示是?

“智者不言善者不辩”字面意思是,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善良的人不争辩。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释义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人没有真知灼见。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争辩,争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3]?。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怎么看待或理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原文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原文的内容: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原文的大意:有智慧的人不会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没有智慧。堵塞沟通知识的穴窍,关闭传递知识的门窗;挫掉自己的锋芒,解脱自己的纷扰;蕴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于污垢之中;这就叫做高深微妙的玄同。所以(对于领悟了“玄同”的人)既不可能使他受害;既不可能使他尊贵,也不可能使他卑贱,因此,就为天下人后重视。

由上可见,原文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

其一,懂得了怎么做,才是真正智慧的道理。即:什么事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而决非是夸夸其谈地急于表现自己;

其二,懂得了怎么做,才是在冥默中与道混同为一的道理。即:排除外界的任何干扰,收敛自己的一切锋芒,解脱自己的一切纷扰,蕴藏自己的任何光彩,将自己混同于污垢之中。

其三,懂得了怎么做,才是让天下人重视的道理。即:既能做到不使自己受害,又能做到不使自己尊贵,还能做到不使自己卑贱。

智者不辩慧者不言出自哪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话出典于《老子(道德经)?56章》。

而《老子(道德经)》里与这句相关联的还有:“多言数穷(5章)”,“圣人行不言之教(2章)”等。

在我看来这些语句言下之意并不是在讨论“不说才是明智的”或“说话多少才好”这个问题,而是同指一个中心即“道法自然(25章),无为为之”。

“道法自然”直译是“道(道)效法(法)自己(自)如此(然)”。

简单说就是,不是人或其他什么造出了”道“,并且可以主宰它。

“道”的“存在”和“运行”是按照它与身俱来的规律或准则而来的。不受人力、神力或其他外力的控制而改变。他是自然而来循自然而去的。

至于老子的“道”很难解释,但可以理解成万事万物的本质,世间一切现象的本质规律,最高真理(至理)等等。

总而言之从”道法自然“可以知道,世间万物的本质规律等都是自然而来自然而去不受人等外力支配控制,也不可强加改变的。就像一定空间内的物理化学等规律一样,不可人为创造更改控制,人只能根据这个规律生活、创造等,违背即是失败

回到主题。若要说”无言/不言“是什么意思,”觉得应从” 无为“着手。因为老子的”无言“其实是”无为“的一种表现。

这里的“无为”当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因为老子自己说了”无为则无不为(37章)“。也就是说做到了”无为“,则没有做不成的事。

那”无为“为什么要叫”无为“呢,全是因为”道法自然“。

万事万物都在按其自身本质和规律而存在发展着。人所需要做的只是顺应这个本质和规律去做就好。顺应着去做便是成为这自然的一部分,便是”无为 “,是”不妄为“。儒家所说天时地利人和,或者我们一般所谓的顺时,顺势,这些都是属于”无为“。在政治领域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便是“无为”最有名的政治实践

”无为“就像是顺水行舟,是不需要划桨就能前行的,人只需要做在船上便能到达目的地。(题外话)其中难的就是,先要知道”顺水好行舟“这个规律,然后再去找这样一条水路,然后再去造艘船。所以”无为“并不简单。

那么“无言”就简单多了。“言”属于“为”(行为,作为),“无言”自然属于“无为”的一个表现。”无言“并不是不说话,而是”不妄言“。(”言“于老子而说不仅指说话,还有政令等意思。为一己之私而不顾天下所发的政令、辩言等,违背了自然之”道“都是老子所不推从的。而“不言”与之相反,是合乎自然之“道”的。若是把其中意思展开就有很多含义,比如”说该说的“,“不说不能说的“…………)

例如”圣人行不言之教“,这并不是指圣人用不说话教育大家,或教育人时不说话。

通俗点解释,因为圣人掌握了人学习和行为的本质或规律。知道人是会学样,且会在环境中改变。所以他教育大家时,不会命令他人一定要做什么怎么做。而是用自身的行为,自身的言语谈吐,慢慢的感化大家。他人看到圣人的行为谈吐,自然会意识到自己的差距,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那份意识为促使自己自发地改变,而圣人则成为一个榜样。圣人并没有强加什么在他人身上,不号令,不宣扬,只是以最朴实的存在以身作则着。 所以圣人并不”言教“而是”身教“。说白了圣人其实什么也没做,平时该干啥就干啥,但是自身却教化了无数人,这也是”无为“。

综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当然不是指”知道的人“或”有智慧的人“就不和别人说话聊天,也不把正确的说出来等着别人自己领悟,相反说出来了还是不明智(不知道)的人。

这里不言是指”不妄言“(顺应规律、世事等说该说的,说需要说的……),而”言“则与之相反,是指”妄言“。(如前所述“知者不言”其实是“无为”的一个表现)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智者不言善者不辩字面意思是,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善良的人不争辩。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释义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人没有真知灼见。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争辩,争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