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的意思,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29 0
  1. 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者”是什么意思
  2. 生而知之,学而知之?
  3. 学而知之意思
  4.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原文的全文翻译是什么?
  5. 11.12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
  6. 为什么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为上等,是不是过分强调天赋

把这句话直译就是:人是学习以后才明白道理而不是生下来就明白道理的.

按照孔子原话的翻译,就是,生下来就明白道理的是最厉害的,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是次厉害的,走头无路再去学习的,那又不如前一个了.如果走头无路还是不去学习,那些人就无药可救了.

孔子的思想还是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哪有人生下来不通过学习就明白道理的呢?所以还是要批判地继承啊.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的意思,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回答完毕!!!

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者”是什么意思

出处:《论语·阳货篇》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翻译: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赏析:这里所谈的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古成语称为“六言六蔽”。仁、智、信、直、勇、刚都是好品德,都是我们应该喜好好而 加以修养的。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通权这变地把握其实质,便很容易偏执一隅,造成危害,从而由“六言”(六种美好的品德)变成“六蔽”。这种事例,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是很多的。就以春秋时期为例,宋国和楚国在弘这个地方开战,楚军正在渡河时,宋军中有将 建议冲锋过去消灭楚军。可宋襄公为了表示“仁”,说是“不鼓不成列”,要等楚军完全渡过河列好阵以后才开战。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因伤腿而送了命。这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典型。

生而知之,学而知之?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翻译)孔子说:“生来就明白人生正途的,是上等人;学习之后明白人生正途的,是次等人;遇到困难才去学习人生正途的,是更次一等的人;遇到学习还不肯去学习的,就是最下等的人了。”

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者”,个人认为是虚悬一格,孔子不太会认为有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孔子自己就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管是人生正途也好,还是文化知识也好,儒家的基本观点是主张要“好学”的,认为只有勤奋敏捷去学习,才能提升个人的生命境界。

学而知之意思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篇》第9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译文:“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

钱穆先生说:“生来就知道的,那是最上等。学了才知道的,那是次一等。经历困境后才知要学的,又次了一等。若经了困,仍不学,那就只算是下等了。”

国学***马一浮先生把《四库全书》读完了。弘一***说,马一浮先生,***设他一出生就开始读书,每天读五本,读到他死,还读不完他所读完的书的五分之一,什么道理?那或许就是生而知之者吧。按佛家的***,因为他前世把书都读完了,今世只是来温习的,所以他一生下来什么都知道。清朝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曾写到“书到今生读已迟”,说的是宋朝大才子黄庭坚前辈系爱读书女子的一段公案。还有关于王阳明的前世原是一名和尚:“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至于真***,见仁见智。

南怀瑾先生注解——这则论语是讲教育与天才的关系,孔子说有些人生而知之,这是天才,上等人。的确有些人生而知之,这一点在中外历史上可看到,大的军事家,并不一定懂兵法,中国历史有一句话,说宋代名将狄青作战,是“暗合兵法”。就是说他并不是习武出身,可是自然有军事天才。

我们今天在讲天赋,这个人好有天赋,不用太多努力就能把一个事情做到极致,或者一碰到一个事情就能做到极致,一定是有天赋,因为他上辈子就是做这个的,还有圈有一个夸奖人的说法:都是老天在赏饭吃。这个问题又可以上升到心物关系上,哪些强调“心外无物”、“心物一元”、“良知良能”等都在试图诠释这个关系。又上升到哲学高度: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翻译过来就是:“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兄长的。”大概的意思是什么呢,所谓的良知良能,就是无需学习也无所练习的,就像每个人都有悲悯之心,都有狭义之情一样,对善良的趋同和对恶的憎恨,良知良能学不来也无从学,那我们需要做什么呢,我们需要保护和开发的就是自己的良知良能,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去唤醒每个人最深处的良知良能,找到你上辈子做过的事,找到你的天赋所在,其实,老天给每个人都赏了一碗饭的,很多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和辛苦都没有找到这碗饭而已,所以才显得疲于奔命,太过心力憔悴。其实大可不必,我们应该学会静心养心,才能使得自己的天赋所在被唤醒被点燃。

著名学者郦波在接受梁冬生命·觉者系列访谈中聊到:17岁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5岁王阳明逃学到于谦庙,写下千古名联:赤手挽***,公自大名垂宇庙;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16岁王勃写下: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陆九渊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讲得大家痛哭流涕,朱熹起身拜渊,执***礼,熹与诸君不忘先生今日言。陆九渊官位不算显要,学术上也无师承,但他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所谓心既是孟子所说的我,认为我生万物生,我死万物死。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陆九渊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由此看来,良知良能、此心同此理同、生而知之皆为同一个意思,今天的时代大洪流下,这些先天的东西早已被冲刷的无影无踪,试问如果没有了这些加持的作用,物,怎么能出得精品,人,怎么能出的了圣人。

刘斐

2019年6月30日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原文的全文翻译是什么?

学习一样东西,并且了解知道它。出处:《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译文: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

意思指:学习一样东西,并且了解知道它。

出处:

《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

11.12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原文与译文译文:

1、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2、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3、原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4、原文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译文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

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为什么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为上等,是不是过分强调天赋

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很多,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探求而得到的

孔子这段话像是在回答这样的问题:

? “夫子,您是怎样获得这么高的成就的?”

? 孔子自述他不是生而知之的

学道之人可以分为三种根器。

孔子曾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最上等的人是生而知之,就是天生下来就通达圣贤之道。

中等资质的人,学而知之,靠主动学习而通达。下等资质的人,困而知之,遇到困顿而不得不学。

孔子说他不是生而知之者。也就是说,他并不是最上等的根器。当然也不是最下等的,应该属于学而知之者。

孔子本身就是一个好学的典范。“好古”和“敏以求之”。

孔子指出两个要点:

“好古”和“敏以求之”。

孔子的好古做到了极致,学古之贤者,学周礼,学古之经典。又敏而求之,学而时习之。因而成就了孔子。

孔子说他不是生而知之者,大有深意。

如果他是生而知之者,那我们就会觉得我自己要成为圣贤,希望太渺茫啦。

如果孔子的成就是学出来的,那我们就会觉得我也有希望,因为我们都有学习能力,沿着孔子走过的路,我们都能走上去。

如果说圣贤的境界太高,我达不到。

? 那就想一想,我们的心,跟圣贤的心,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经过学习,完全可以被煅炼成圣贤的心,所以不能说达不到。

人往高处走,既然有这个能力和机会,像雄鹰一样去遨游苍穹,就不要甘做那井底之蛙度过一生,所以千万不要辜负了自己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

只是类比需要,并没有主观强调天赋的重要性,孔子自己也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