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之好典故简介50字,秦晋之好典故简介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29 0
  1. 秦晋之好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产生在什么时候?结果是什么呢?
  2. 晋文公成语典故
  3. 结婚时,常说的:“秦晋之好”,是什么意思?
  4. 历史中的秦晋之好的典故来自何处呢?
  5. 历史上的秦晋之好是发生在哪个时期,有哪些任务
  6. 秦晋之好出自什么典故?

 秦晋之好:

 春秋时,晋献公因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杀死太子申生,其余众公子纷纷逃亡国外,其中以公子重耳最贤,先后流亡至齐,曹,宋,郑,楚等国,最后至秦,为秦穆公所看重,并把亲生女儿怀嬴许配给他,随被后世称为「秦晋之好」,成为祝贺新人结婚的贺辞。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护送重耳返晋夺取***,即位后,就是后来的晋文公。

 退避三舍:

秦晋之好典故简介50字,秦晋之好典故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为国君,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若因您的恊助我能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中原交战,我将率兵后退三舍(古时三十里为一舍),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就只好以战与您决胜负!成王听后认为重耳很了不起,于是以礼相待。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后来人们常用“退避三舍”来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以示礼让。

 寒食节与清明节:

 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在没有即位之前,曾与忠心的随从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久,在这段流亡的日子,经常是贫病交迫,但重耳仍不忘晋国的百姓。其中有一位名叫介之推的随从,在一次实在找不到任何食物的时候,就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重耳知道了这件事后,既感动又不忍。

 重耳当上国君后,跟随他的人,都一一得到重赏。只有介之推,为了表明自己以前割肉侍君的做法并不是想得到封赏,乃背着有病的母亲,隐居到绵山。重耳不忘昔日的恩德,一定要找到介之推,乃派大军到山里搜寻,遍寻不着,最后有人献计火烧绵山。介之推想,若这时背着母亲出山,别人会误为他想得到更多更高的赏赐,这不是有违初衷!但又顾到年迈的母亲,怎忍心她活活被烧死?知子莫若母,母亲趁儿子不防之际,撞树而亡。介之推乃依靠着母亲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晋文公痛哭不已,在移尸时,发现柳树的洞里有介之推的衣襟,取出一看,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倘若主公心有我,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便珍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为了纪念介之推,就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通知全国,禁止用火热食,寒食一天。

 次年,晋文公又率领群臣到绵山去致祭,那棵柳树已长出长长的垂柳,晋文公便赐名这棵柳树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但寒食节己渐渐被淡忘,而清明节相传下来,成了全国慎终追远纪念祖先的大节日。

秦晋之好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产生在什么时候?结果是什么呢?

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出 处 元·乔梦符《两世姻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兼容。”

用 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泛指两家联姻

示 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6回:“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

近义词 秦晋之缘、天作之合

反义词 反目成仇

灯 谜 陕西山西结交情

“秦晋之好”的典故:

一种:我国在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共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争夺霸权,***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当时的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邻的强国。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为成语。但仅指两家结亲,不一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了。

又一种:原来所谓的“秦晋之好”,其最初故事竟是这样的功利,深为之震惊。

书载,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的运气比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他忘掉了秦国的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联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

没想到公子圉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当然很生气,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

现在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两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儿子公子圉的旧老丈人,还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放到现在,他们的关系不被人的唾沫淹翻才怪!但是这件事情,在当时的社会,又有几个人敢说三道四?最后来,秦穆公的舅子兼女婿——糟老头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如愿以偿的赶走公子圉,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由此可见,所谓的“秦晋之好”,只不过是暂时的相互利用,亲上加亲,是为了日后的伺机反噬倒扑;所谓的“秦晋之好”,只不过是一句好听的外交词令!

还有一种:秦穆公与晋文公是春秋时期两个明君,两人都很有***色彩。晋文公重耳应该不叫重耳,而应该叫重目,因为他的眼睛有2个瞳孔,和舜帝一样。秦穆公把自己女儿嫁给重耳,帮助他复国,当时两国关系好的很!所以后来亲家叫“秦晋之好”。

秦穆公的女儿弄玉有一段优美的爱情故事。却说秦穆公有***,出生时正好有人献了块璞,琢之得碧色美玉。 女儿周岁,宫中放很多东西,女儿独取此玉,弄之不舍,因名弄玉。稍长,姿容绝世,且又聪明无比。善于吹笙,不由乐师,自成音调。穆公命巧匠,剖此美玉为笙。女吹之,声如凤鸣。穆公钟爱其女,筑重楼以居之,名曰凤楼。楼前有高台,亦名凤台。弄玉年十五,穆公欲为之求佳婿。弄玉自誓曰:“必得善长吹笙的人,能与我唱和者,方是我夫,他非所愿也。”穆公使人遍访,不得其人。忽一日,弄玉于楼上卷帘闲看,见天净云空,月明如镜,呼侍儿焚香一柱,取碧玉笙,临窗吹之。声音清越,响入天际。微风拂拂,忽若有和之者。其声若远若近。弄玉心异之,乃停吹而听,其声亦止,余音犹袅袅不断。弄玉临风惘然,如有所失。徙倚夜半,月昃 香消,乃将玉笙置于床头,勉强就寝。梦见西南方天门洞开,五色霞光,照耀如昼。一美丈夫羽冠鹤氅,骑彩凤自天而下,立于凤台之上。谓弄玉曰:“我乃太华山之主也。上帝命我与尔结为婚姻,当以中秋日相见,宿缘应尔。”乃于腰间解赤玉箫,倚栏吹之。其彩凤亦舒翼鸣舞。凤声与箫声,唱和如一,宫商协调,弄玉问:“这是什么曲子啊?”丈夫对曰:“此《华山吟》第一弄也。”弄玉又问曰:“曲可学乎?”美丈夫对曰:“既成姻契,何难相授?”言毕,直前执弄玉之手。弄玉猛然惊觉,梦中景象,宛然在目。

第二天早上,自言于穆公。乃使孟明以梦中形象,于太华山访之。有野夫指之曰:“山上明星岩,有一异人,自七月十五日至此,结庐独居,每日下山沽酒自酌。至晚,必吹箫一曲,箫声四彻,闻者忘卧,不知何处人也。”孟明登太华山,至明星岩下,果见一人羽冠鹤氅,玉貌丹唇,飘飘然有超尘出俗之姿。孟明知是异人,上前揖之,问其姓名。对曰:“某萧姓,史名。足下何人?来此何事?”孟明曰:“某乃本国右庶长,百里视是也。吾主为爱女择婿,女善吹笙,必求其匹。闻中下精于音乐,吾主渴欲一见,命某奉迎。”萧史曰:“某粗解宫商,别无他长,不敢辱命。”孟明曰:“同见吾主,自有分晓。”乃与共载而回。孟明先见穆公,奏知其事,然后引萧史入谒。

“秦晋之好”的来历:

我们常用永结秦晋之好来比喻联姻,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秦晋之好的来历,更不知晓历史上真有其事。

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各民族处于迅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在这期间,我国各民族以华夏族各诸侯国为中心,经过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争斗和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秦晋之好”就是这种融合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仅是华夏族内部联姻,更反映了当时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尤其是戎狄民族的广泛交流与融合。

当时,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秦国地处今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地区,在戎狄中发展壮大。因秦人在和戎狄的交往中融合了戎狄的习俗,因而受到华夏诸国的歧视,被称之为“秦戎”、“狄秦”等。但经过不懈努力,秦国势力比较强大,而当时的晋国已经是中原的强国。

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结好。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他国避难。晋献公死后,夷吾许以割让河东五城作为条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顺利继承了王位,称为晋惠公。但他不仅不履行与秦国的献城承诺,而且三番五次挑衅秦国边境。公元前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派人向秦国求救,秦国不计前嫌提供援助。可是事后晋惠公并未感恩图报,反而在两年后趁秦国发生旱灾之际,发动大军进攻秦国。秦穆公派军与晋战于韩原,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晋国被迫割让河东五城归秦,同时晋惠公以太子圉入秦为人质才得以脱身回国。太子圉到秦国后,秦穆公为了笼络他,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秦国归还了晋国河东五城。秦晋两国以黄河为界重修旧好。

按理两国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可是当太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晋惠公病重时,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于是就扔下妻子怀赢,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死后,太子圉就成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怀公。从此晋国跟秦国不相往来。

秦穆公闻知此事后大怒,立即决定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当时公子重耳尚在国外避难。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东渡黄河,占领狐。秦国和重耳的代表在郇会盟和谈。晋国同意立重耳为国君,遂入都城绛,公子重耳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秦晋两国遂和好如初。

晋文公成语典故

秦晋之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那大家知道秦晋之好,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吗?它发生在什么时候?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简单的讲一讲秦晋之好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以及它出现的时间。

秦晋之好,它的原义是春秋时,秦国和晋国两国世代联姻,在后面,秦晋之好就带着两姓联姻的关系。秦晋之好,这一个历史典故讲述的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晋国和秦国,他们两个国家是相邻的,在当时晋献公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以此来加强同秦国的友好关系,但是后来晋献公死了之后,晋国就发生了动荡,但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晋惠公执政,但是后来晋惠公受到迫害,被长期流亡在外,他让自己安全的回到晋国继位,就请秦穆公派兵护送他回国,作为回报,他也割让城池给秦国,但是他继位之后,他没有信守承诺。因此引起了秦穆公的不满。

在公元前7年,晋国发生了饥荒,晋惠公又一次请求秦穆公,不计前嫌,送去了大批的粮食,但是,在第二年冬天,秦国遇到了之前晋国所遇到的问题,他们就像晋国求助,但是晋惠公又一次做了忘恩负义的事情,他根本不顾念秦国对自己的帮助,他不但不支援一点粮食,反而派兵攻打秦国,就让秦穆公非常的生气,他率军讨伐晋国,并活捉了晋惠公,把它囚禁起来准备杀了他。但是之前晋献公的女儿,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她就身穿丧服,并且还带着三个儿女登上一座堆满干柴的楼台,派人告诉秦穆公,说晋惠公什么时候到都城,他就什么时候死,秦穆公听了之后没有办法,只有放了晋惠公,把它安置在了灵台,待以上宾之礼,此后,两国国君就结盟了,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之后秦穆公还将他的女儿嫁去了晋国。

在此之后,秦晋之好就成了一个历史典故,秦晋联姻也被传为千古美谈。

结婚时,常说的:“秦晋之好”,是什么意思?

秦晋之好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是两个大国,。他们为了为了各自的利益需要,避免战争带来的损失,又会相互联合,其中彼此通婚便是一种方式。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便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文公重耳流亡到秦国的时候,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从此,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人称两家联姻,就叫做“秦晋之好”。

2.?退避三舍

文公重耳在流亡中受到了楚国隆重的接待,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有一天,楚王在饮酒过程中问重耳:“如果有一天,你当上晋国的国君,该怎样报恩呢?”重耳:“大王什么都缺,美女、珍宝等。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愿与贵国友好,和平相处。如果某一天晋楚发生战争,我会命令我的士兵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30里)。”公元633年,晋楚交战,晋文公履行了诺言。

历史中的秦晋之好的典故来自何处呢?

在我国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两个国家君主几代人互相联姻,他们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达成了***共享,彼此互为关照,所以现在人常用“秦晋之好”来比喻结婚的双方,表示男女双方以及他们原生家庭都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相互关照,相互扶持,容纳对方。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是相邻的两个强盛的国家,由于他们彼此的边境相邻,所以难免不会发生一些摩擦,两国之间也是经常兵戎相见,双方也各有胜负,但这样不但不利于两国的和平,更不利于两国的发展,于是秦穆公当政时期,就求娶了晋献公的大女儿,这是秦晋之间第一次联姻。

后来晋国国君之间出现了几次更迭,国内政治出现混乱,秦穆公更是为了两国稳定发展,多次将自己的女儿嫁与晋国的国君,最著名的就是将文赢嫁与流浪在外的重耳,并将重耳护送回国,让他登上晋国君主之位。

后来晋国与楚国的城濮之战,正是因为秦穆公派兵鼎力相助,对战同为大国的楚国时,晋国才能取得胜利,这为晋文公能够称霸诸侯找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但如此,由晋文公第一次号召主持的温地会盟,从未涉足过诸侯任何盟约的秦国却破天荒地参加了,秦穆公此举帮助晋文公树立了权威。

此后晋文公的多次会盟诸侯,秦国都毫无例外的一一参加,甚至晋文公在讨伐对自己无礼的郑国时,秦穆公也是责无旁贷的亲率军队前来支援,虽然后来在烛之武的劝说下,秦军很快退去,但晋文公仍然未迁怒于秦穆公,甚至发出感叹:没有秦公的帮助,就没有自己的今天。

虽然两国在联姻期间,偶有龌龊,但是整体还是过得去的,所以现在人仍然沿用“秦晋之好”,用它来比喻结婚的男女。

历史上的秦晋之好是发生在哪个时期,有哪些任务

秦晋之好,必须男女双方家庭结为婚姻关系,这个典故的来源,当然与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的政治联姻有关。

秦国和晋国毗邻,随着秦国不断发展壮大,到秦穆公时期,秦国已经成为诸侯国中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得到了邻国晋国的重视。

晋献公时期,为了加强与秦国的政治交往,他将女儿伯姬嫁给秦穆公。从名字可以看出,伯姬肯定是晋献公的长女。正是这个伯姬,为秦晋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

晋献公晚年,因为宠爱骊姬,引发了晋国内部的夺嫡之争。晋献公的嫡长子申生被害,次子重耳和三子夷吾避祸出逃,骊姬的儿子奚齐,如愿以偿继位登基。

然而,晋国内部矛盾重重,奚齐没有强大的政治势力支持,他仅仅即位一个月就被大臣里克弑杀。奚齐死后,大臣荀息拥立了骊姬的妹妹所生之子卓子。里克故技重施,一个月后,再次弑杀卓子!

两个月内,两任国君被杀,君位空缺,大臣们迎归夷吾登基,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即位前,因害怕国内反对派势力,请秦穆公派兵护送,并作为政治外援,为此他许诺,继位后割地事秦。

不过晋惠公是小人,等他坐稳了江山,绝不承认协约。

不久,晋国发生饥荒,厚颜***的晋惠公只好向秦国求援。秦穆公不记前嫌,慷慨解囊,运送大批粮食到晋国,帮晋惠公解了燃眉之急。几年后,秦国遇到了饥荒,于是向晋国求救,晋惠公再次暴露了小人的嘴脸,他不光不借粮,还乘着秦国危机,出兵企图趁火打劫。

结果,老天有眼,晋惠公兵败被俘!秦穆公一怒之下想要杀了这个***小人。

伯姬站了出来!她苦苦劝谏秦穆公,为了两国之好,饶过晋惠公。晋惠公也变乖巧了,一边承认错误,一边发誓重修两国之好,并将儿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

秦穆公出于大局考虑,放归晋惠公。为了安抚他,秦穆公还将女儿怀赢嫁给公子圉为妻。

这个公子圉,继承了父亲的?优良传统?,也是个小人。当他听说晋惠公病危后,竟然不辞而别,逃离秦国,回家争王位去了!

秦穆公大怒!也很伤心。

后来,公子圉(即晋怀公)不得人心,国内反叛势力悄悄联系重耳,准备发动***。

重耳回国,路过秦国。秦穆公招待重耳,发现重耳跟晋惠公父子截然不同,心生爱慕,他将怀赢强行嫁给年近古稀的重耳!

重耳没有像晋惠公那样,靠出卖国家利益换取君位,由此获得了秦穆公的赏识。重耳继位后,秦晋两国在两位国君的主导下,重修友好。

这就是秦晋之好的典故,指代两国通过婚姻,实现友好交往。

秦晋之好出自什么典故?

典故

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的运气比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他忘掉了秦国的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秦穆公为了联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 没想到公子圉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当然很生气,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现在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两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儿子公子圉的旧老丈人,还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放到现在,他们的关系不被人的唾沫淹翻才怪!但是这件事情,在当时的社会,又有几个人敢说三道四?最后来,秦穆公的舅子兼女婿——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如愿以偿的赶走公子圉,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3]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

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

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

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扩展资料:

“秦晋之好”实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婚姻,这种婚姻的功能不是保障个人的或家庭的幸福,而是旨在实现政治沟通与政治结盟(因此亦称“秦晋之匹”、“秦晋之盟”或“秦晋之约”)。

春秋之后的后世君主,也善于利于联姻来强化政治联盟。东汉的刘秀原娶美人阴丽华为妻,后来为了笼络河北真定恭王刘扬势力,又娶刘扬外甥女郭圣通为妻。

刘秀登基后,封郭圣通为后。待北方刘姓集团被征服,又废了郭圣通,可见其联姻策略是出于政治考虑。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秦晋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