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武帝称为社稷之臣是谁

2.汗流浃背的出处及典故

3.巫蛊之祸有怎样的典故?

4.汉朝的诸多人物都是什么关系

汉武帝称为社稷之臣是谁

汉武托孤典故太子-汉武托孤典故

黄权亡时间

黄权夷陵之战中,刘备命其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曹魏进攻。后来刘备伐吴败还,黄权归途隔绝,无奈之下率部降魏。

就徐庶来说,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被曹操击败,投靠荆州刘表后,当时的徐庶也在荆州。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而任他为镇北将军,督领江北军队防御魏国出兵。结果由于刘备在南线大败,刘备撤退。由于返蜀道路被吴军完全阻断,黄权军队无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领部下投降于魏国。

刘备在夷陵之战,临终托孤,法正已经了,黄权在夷陵之战投降了曹操,刘备只能托孤给诸葛亮。话说夏侯渊的,并非被黄忠亲手所斩,夏侯渊于乱军之中。

夷陵之战刘备一方的参战将领有:黄权、吴班、冯习、张南、陈式、辅匡、廖化、傅肜、向宠、沙摩柯、赵融、杜路、刘宁,谋士有马良。

历史上的清白吏

1、杨震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让后世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名誉遗留给他们,不也算是很丰厚的礼物吗?岁月漫长,前辈留下的家财万贯又怎样。

2、此话一出,犹如暮鼓晨钟,瞬间敲醒了王密,他知道,眼前的这位杨公,当日提拔他,不是为了所谓的回报,而他志为清白吏的话语,也绝不是空洞的口号。

3、海瑞的确是中国最清廉的官员之一,但是不是最清廉的就不得而知。因为可能还有人也很清廉,但是当了个把月就被罢免了,因为清官比贪官更难当。但是要说既清廉名气又大的,海瑞肯定是第一人。

4、计衡:宋代朝奉大夫,字致平,绍兴进士。历监察御史,出守池州,转朝奉大夫。居官多善政。游太学时,上书言天下大计,高宗嘉之。及卒,家无余资,时称清白吏。计有功:宋代右丞议郎,字敏夫,安仁人。

5、计姓历史名人:计衡:宋代朝奉大夫,字致平,绍兴进士。计礼:明代刑部郎中,字汝和,浮梁人,天顺进士。计楠:清代画家。计默:清代诗人,文学家计东之子。计然:春秋时越国学者。。

6、致平清白吏;汝和淡墨菊: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朝奉大夫半衡,字致平,绍兴进士。历监察御史,出守池州,转朝奉大夫。居官多善政。游太学时,上书言天下大计,宋高宗嘉之。及卒,家无余资,时称清白吏。

后来者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1、后来者居上的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文官汲黯生性坦率,总是直言劝谏皇帝,汉武帝派他去边远的地方做官,他在东海郡政绩显著,汉武帝将他调回宫中。他本性不改,汉武帝重新冷落他。

2、成语故事: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

3、后来居上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汲黯,在汉武帝时当中大夫,因为经常向武帝提出规劝性的建议,武帝不耐烦,把他派到东海(今山东、江苏两省交界濒海的地区)当太守。

4、后起之秀释义——本作“后来之秀”,指后辈中的优秀人物。后起之秀的典故——王忱生活在东晋时代,是一个性格狂放不羁的人。他少年时就有名气,受到人们器重。有一次,他去看望舅舅范宁。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

5、汉武帝时,朝中有3位有名的臣子,分别叫作汲黯、公孙弘和张汤。这3个人虽然同时在汉武帝手下为臣,但他们的情况却很不一样。

6、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赏析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原文:王室比多难,高官皆武臣。幽燕通使者,岳牧用词人。国待贤良急,君当拔擢新。佩刀成气象,行盖出风尘。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霄汉瞻佳士,泥途任此身。

展敬何所伸,曾以斧山木。送陵州路使君赴任杜甫送陵州路使君赴任王室比多难,高官皆武臣。幽燕通使者,岳牧用词人。国待贤良急,君当拔擢新。佩刀成气象,行盖出风尘。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赏析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杜甫)王室比多难,高官皆武臣。幽燕通使者,岳牧用词人。国待贤良急,君当拔擢新。佩刀成气象,行盖出风尘。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衡。霄汉瞻佳士,泥途任此身。

唐杜甫《送陵州路使君赴任》诗:“国待贤良急,君当拔擢新。”明李东阳《送梁廷美黄门之陕西参政》诗:“朝廷拔擢君何忝,朋辈交游我未忘。

表面谦卑有礼的公孙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公孙弘为人孝顺做官清廉,但是被人称作是第一奸臣主要是因为他的心胸太狭隘。当时如果有人得罪了公孙弘,那么必定会被公孙弘记在心里,等日后有机会报复回去。所以史书上说公孙弘虽然表面风光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奸诈的人。

王政君:汉代兴起以来,高官节俭,轻财重义,比前丞相平津侯公孙弘更显赫。他身居宰相之位,却布衣蔽体,粟米之餐,只是肉食。他是个好客的人,分到的财富,也没有什么剩余的。

首先宰相公孙弘是一个非常简朴的人,而且从来都没有做过结党隐私的行为。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却将所有的钱都花在了有才之人的身上,自己却穿着布衣盖着破棉被。

当地的淄川国把公孙弘又推选上来了,理由还是一个样,大孝子。公孙弘这个人很精明,被当地政府第二次推选以后,他是坚决推辞。他说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我开始做官做得不顺,皇帝都不欣赏我。

汉朝时中国有哪些重臣?

窦婴窦婴(?—公元前131年),西汉大臣,字王孙,清河观津(今河北衡水东)人,是汉文帝皇后窦氏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任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

董仲舒(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为西汉能臣。

西汉时期名将众多,著名的有:韩信(约前231年—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汉初三大名将之一。彭越(?—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大名将之一。

张汤、桑弘羊就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后者,更被武帝委以托孤重任。而且这部分人由于没有强大的社会背景,功名利禄皆来自于皇帝的赏识,故其对皇帝的忠诚度可谓“命”。

胡广——中国东汉时重臣胡广(91年—172年4月17日),字伯始。南郡华容(今湖北监利)人,东汉时期重臣、学者。胡广初举孝廉,后中策试第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太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汗流浃背的出处及典故

 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汗流浃背的出处及典故,欢迎大家分享。

 出处:

 《史记·陈丞相世家》:“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典故故事:

 故事一

 汉大将军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威势很重。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安平候。其实,杨敞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公元前74年,年仅廿一岁的汉昭帝驾崩于未央宫,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计议商定后,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以便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杨敞的妻子,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儿,颇有胆识。她见丈夫犹豫不决的样子,暗暗着急,趁田延年更衣走开时,上前劝丈夫说;“国家大事,岂能犹豫不决。大将军已有成议,你也应当速战速决,否则必然大难临头。”杨敞在房里来回踱步,却拿不定主意。正巧此时田延年回来,司马夫人回避不及,索性大大方方地与田延年相见,告知田延年,她丈夫愿意听从大将军的吩咐。田延年听了后高兴地告辞走了。田延年回报霍光,霍光十分满意,马上安排杨敞领众臣上表,奏请皇太后。第二天,杨敞与群臣遏见皇太后,陈述昌邑王不堪继承王位的原因。太后立即下诏废去刘贺,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君,史称汉宣帝。

 故事二

 有一天汉文帝想了解一下国家与人民百姓的事情,于是他就把右丞相周勃找来,问他:“全国一年之中要审理、判决的大大小小案件一共有多少件?”周勃一听愣了一下,低着头,回答汉文帝说不知道。文帝又问:“那么全国上下每年收入和支出的金钱又是多少?”周勃急出一身冷汗,汗水多得把脊背的衣服都弄湿了,因为他还是回答不出来。汉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这些事情都分别有掌管的人,问审理案子的事,有廷尉;问财务的事,有内史,只要把他们都找来,一问就知道了。”汉文帝听了点点头,对陈平的回答十分满意。事后周勃感到非常羞愧,觉得自己反应、机智都不如陈平,于是借着生病想回家乡养老的理由,辞去右丞相的官职。

巫蛊之祸有怎样的典故?

有人利用汉武帝迷信鬼神的心理,操纵了一幕巫蛊的闹剧。

第一次巫蛊之祸发生在公元前130年。当时的陈皇后是汉武帝的姑表妹,名阿娇。汉武帝在由胶东王被立为太子的过程中,他的姑母长公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武帝对她很感激,于是按照姑母的意思,娶了长公主的女儿陈阿娇为妻。武帝即位以后,阿娇被立为皇后。这样的政治联姻使得陈阿娇飞扬跋扈,不可一人物画像世。她的嫉妒心异常的强烈,为了独占丈夫,对汉武帝的管束也很严格,以至于婚后十余年,非但自己不能生育,还使出各种手段迫害其他的嫔妃,使其他嫔妃也未能产下一子半女。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汉武帝少年登基,年近三十却仍然膝下空虚,自然十分郁闷,满朝文武,也都为此而忧心仲仲,纷纷想方设法,推荐了十几位美貌女子给汉武帝。可是,汉武帝没看上这些出身高贵、修饰得体的女人,反而爱上了一个歌女,名叫卫子夫。

卫子夫出身卑微,却深得汉武帝宠爱,这使得陈皇后十分嫉恨。她几次三番地寻觅活,想用这种手段来威胁汉武帝,这让汉武帝焦急万分,心中更是恼怒。而且,陈皇后每闹一次,汉武帝的恼怒怨恨也就更加深一层,更是从此对皇后不闻不问。最后,陈皇后为了保住自己的皇后宝座,竟然铤而走险,使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这可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罪行,东窗事发后,陈皇后被汉武帝废除了皇后之位,从此居住在冷宫之中,再也得不到宠幸,孤老终了。

第二次巫蛊之祸发生在公元前92年。当时朝廷正在搜捕一个罪犯朱安世,可逮捕的命令下达了很久,都没有能将其抓获,汉武帝催得更紧。这时,丞相公孙贺的儿子,身为太仆的公孙敬声,自以为是皇后的外甥,就目无纲纪,擅用军饷,导致被捕入狱。公孙贺为了救儿子,主动请缨追捕朱安世,以弥补儿子的罪孽,汉武帝恩准了。后来,朱安世果然被他抓获。在狱中,他得知丞相捉拿自己是为了替儿子赎罪时,他就立即上书,向皇帝告发了公孙敬声和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的事情,并且检举说他们还用巫术诅咒汉武帝。汉武帝派人查办,发现朱安世所举报的情况属实,就下令杀公孙父子,株连九族。而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和卫皇后的侄子等人,也都被牵连诛杀。这一次的巫蛊之祸,牺牲要比第一次大得多。

如果巫蛊之祸终止于此,也就罢了。然而,汉武帝晚年益发崇信鬼神,体弱多病,更加好猜疑,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总是担心左右人会用巫蛊害自己。他的猜疑心理,被江充利用,制造了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巫蛊之祸。

江充本是赵国邯郸人,他曾出使匈奴,回到京师后拜为绣衣使者。据说,有一次江充跟随汉武帝去甘泉宫,路上遇到太子的家奴乘马车在道路中央驰骋,这是逾矩的行为,江充将太子的家奴送去法办。尽管太子再三求情,他仍不许,由此和太子结下了仇怨。而汉武帝认为他刚正不阿,很是赞赏,遂大加任用。

公孙贺的巫蛊之祸后,汉武帝住在甘泉宫,此时已经病重。江充见汉武帝年老,担心以后皇帝了,太子登基,自己会被诛杀,就上书说汉武帝的病情加重是巫蛊在作祟。于是汉武帝听信了江充的话,责成他处理巫蛊案。江充借机大肆严刑逼供,使人诬告太子,因这次巫蛊案而获罪的,有数万人之多。随后,江充揣度汉武帝的心思,投其所好,说宫中有巫蛊之气,汉武帝于是命令宫人掘地,江充伺机在太子宫地下埋了木偶。当时汉武帝住在甘泉宫,消息不怎么灵通,太子害怕自己说不清道不明,就和卫皇后商量,准备杀江充。

结果,一时间长安城内大乱,都谣传说太子要谋反,结果众将士都不听太子的指挥。太子兵败,只得外逃,卫皇后被赐。不久后,太子被围困致,皇孙也一并被害。这一次巫蛊案,皇后被赐,三十七岁的太子遇害,而其他被牵连诛杀的人,数以万计。最重要的是影响是帝嗣空缺,后宫无主,朝纲失控,这给汉朝统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汉武帝来不及重新立嗣,驾崩之前,在仓促之间,不得不采用周公辅政的办法,托孤给朝中的大臣。

纵览汉武帝时期的三次巫蛊之祸,其结果是两位皇后被废杀,两位丞相于非命,太子、两位公主和皇孙也被牵连诛杀。再加上其他遭难的人,前后不下十数万之众。制造巫蛊,一害他人,二害自己,牺牲太大了。虽然后来汉武帝知道了太子惶恐的真相,其实并不是想谋反,汉武帝很是后悔,可惜已经太晚了,他只有建造追思台来凭吊自己的皇后和太子了。

汉朝的诸多人物都是什么关系

汉孝武帝刘彻,景帝十子,相传她母亲吞日而孕(一说梦日入怀而孕),少时有金屋藏娇的典故,在位五十四年,庙号世宗。一生事迹繁多,乃大有为之主,击匈奴,开西域,平诛越、朝鲜,更化改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中央集权,开创空前盛世。朝中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汾,儒生董仲舒,才子司马相如,诙谐风趣的东方朔,出使西域的博望候张骞,飞将军李广,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等等都是历史名臣,功过无以定述。秦皇汉武的汉武指的就是他刘彻。

卫青,平阳人,皇后卫子夫的同母弟弟,尝为平阳侯家骑,击匈奴,荡龙城,收朔方,后拜大将军,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谥为烈候,七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收河南地置朔方郡,并三子受封万五千七百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指的就是扫荡龙城、阴山以南的卫青,而不是驻守右北平的李广。

霍去病是卫青姐姐的儿子,封冠军侯,骠骑将军,与卫青并为大司马,六出击匈奴,斩捕首虏十一万余级,浑邪王以众降数万,开河西酒泉之地,封万五千一百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就是他说的。

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李广,李将军者,陇西成纪人,秦将李信之后,匈奴畏之曰“汉之飞将军”,尝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居右北平,射杀猛虎,每击匈奴皆从之,与匈奴七十余战,因失道,后大将军卫青接战单于,自刎而,致不得封侯,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陵是李广长子当户之子,天汉二年,从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山,李陵将射士步兵五千击单于,长于八万围之,连斗八日,兵矢既尽,战过半.乃降。单于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此后,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

史记李将军列传

司马迁为太史令,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另,通读史记,唯孝武本纪,很有问题,汉武帝作为一个大有为的帝王,在其本纪里只记载些事神鬼,巫蛊,炼丹求仙之说,未免有一叶障目,管中窥豹之嫌。

司马光是宋朝人,编撰《资治通鉴》,大概唯一的关系是他肯定通读过《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