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时诸葛家族的背后风云:早期风光,结局令人扼腕叹息?

2.让人扼腕叹息的“太监”小说有哪些?

3.七夕佳节,观陆放翁与唐婉之情,扼腕叹息,劝君珍惜眼前人

4.曹操扼腕叹息之人:沮授

5.求<京华烟云>小说的人物评析或赏析

三国时诸葛家族的背后风云:早期风光,结局令人扼腕叹息?

让人扼腕叹息的事例素材-让人扼腕叹息

三国的诸葛家族,可以说是人才辈出,出过丞相,也出过将军,出了不少乱世风云人物。然提起三国时的历史故事,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小时候,最崇拜的人就是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还精通八卦阵。八卦阵这个东西,总觉得有点神奇的味道,所以,诸葛亮也就是许多人心目中神一样的人物。

虽然,大家对诸葛亮都很熟悉,但是对三国时期诸葛家族的故事知道的可能就没那么多了。提起这个诸葛家族,在三国初期,也是个大家族,声名显赫的家族。诸葛亮在刘备手下,官至军师、丞相,可以说在蜀国的军营中,除下刘备,就是诸葛亮了。这样的神人物自然为诸葛家族增光添彩,当然,诸葛亮当年一心为百姓天下, 肯定心里不是想什么光宗耀祖的事,更多的是天下。

世上的事总是不能近乎完美,诸葛家族出将才、出宰相,可是却偏偏不能够共同辅佐一个主上,而是分别为三个主子服务。不过,服务对象都是厉害的角儿,也就是魏蜀吴。诸葛亮在蜀国,他的大哥诸葛瑾却在吴国。

诸葛家当年为了躲避战乱,大哥诸葛瑾独自到外谋生,本想着等到功成名就之时将自己的两个弟弟接过来,却不想诸葛亮后来投靠了刘备。当孙权知道卧龙诸葛亮是诸葛瑾的弟弟,并且在刘备手下做事,就用各种方法让诸葛瑾将诸葛亮也“忽悠”到东吴来。诸葛亮是何等人物?岂是那么好忽悠的?

有一次,诸葛瑾又写信给诸葛亮,表面上是表达思念之情,想兄弟团聚,实际上是想让诸葛亮投靠孙权。诸葛亮何等聪明,看完书信,笔墨一挥,情感更是真挚流露,诸葛瑾读完信,泪流满面,知道自己根本无法说服诸葛亮,再这么下去,可能自己被诸葛亮“忽悠”过去了,也就放弃了。

诸葛瑾虽然才能不及诸葛亮,但是在蜀国也是备受重用。一生也算是高官厚禄,不过诸葛瑾为人谦和,人缘尚佳,得以善终。然而其子,结局却不佳,最终子孙尽亡。究竟是为什么呢?

先说一下诸葛瑾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是诸葛恪,小儿子是诸葛乔。因为诸葛亮成亲后,长时间无子,古代又流行过继,所以诸葛瑾就将自己的小儿子诸葛乔过继给了诸葛亮,过继当年,诸葛乔九岁。

诸葛恪长大后,智慧才干也非一般,最终做到了丞相的职位,可能是诸葛家族的智慧基因比较好。但是,诸葛恪的性情没那么好,后期为权利所迷惑,刚愎自用,把持朝政,吴国君王难以容忍,最终被残忍,并且灭了族。

那诸葛瑾的小儿子诸葛乔呢?他是否幸免于难?没有,在诸葛恪被杀前的若干年,诸葛乔早就了。诸葛乔过继到诸葛亮这边后,诸葛亮对其严格要求,让其从基层做起,磨炼他,想让他成为蜀国的栋梁之才。然而,谁也没想到,在一次押送粮草的路上,马儿受惊,这位二十五岁,性格温和,人缘极佳的帅气公子,不慎跌落悬崖一命呜呼。

但是,好在诸葛亮后来有了自己的亲儿子,诸葛瞻。因为诸葛亮政务繁忙,顾及较少,诸葛瞻在智慧才能方面与诸葛亮相差甚远,三十七岁那年,在绵竹之战中,为国捐躯。诸葛瞻在十七岁那年娶了蜀国的公主,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诸葛尚和诸葛瞻一同赴战而,次子诸葛京则存活下来。

那么,在魏国当官的那个诸葛家人又是谁呢?其实,他不是诸葛亮的亲兄弟,只是诸葛大家族的一员,是诸葛亮的堂兄弟,他就是诸葛诞。诸葛诞是魏国的大将军,才能和名声虽不及诸葛瑾和诸葛浪,但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可在魏国后期,司马氏专权,诸葛诞因为不服司马氏,认为其实篡权夺位,最终被司马氏污蔑,株连了全族。

而,家族路后期却是由盛到衰,最终只有诸葛亮的子孙存活了下来。诸葛瑾一生为东吴出谋划策,却不想子孙最终被灭族。虽是智慧家族,结局难免令人扼腕叹息。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不可以不知。诸葛亮的后人能够得到保全,也主要和诸葛亮的谦卑公正处世态度有关。他一心为公,从未想过夺权,也给子孙创造了福田。

家族(25)蜀国(11)诸葛(11)

让人扼腕叹息的“太监”小说有哪些?

笔芯推荐《鹤唳华亭》。现在的读者大都对文字的审美和人设的双商有了一定的要求,那么《鹤唳华亭》一定会满足读者的期待,一如古风深似海,这本古言首当其冲,虽然是架空,但架空的让人不觉奇怪,“名物、服饰、艺术、风俗一律从宋 。典章、制度、礼仪一律从明初。 ”小说里远藩作乱,内臣独断。

七夕佳节,观陆放翁与唐婉之情,扼腕叹息,劝君珍惜眼前人

?

从古至今,都涌现出许多唯美的爱情,滋润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相信在这尘世之间,还是存在至真至纯之情。恰逢七夕将至,让我们聚在天井之中,遥看牵牛织女,观陆放翁与唐婉之间的凄美爱情。

初识陆游,是在语文课本上,那时只知道他是南宋时期的大文豪,但奈何命途多舛,时运不济,一生都为仕途理想而奔走,然至都未实现满腔抱负,那时看待他,看待他与编入史书上的其他文人一样,只是惋惜;中识陆游,是因为被那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震撼,原来他不仅可以提笔写诗,还可手握铁剑上阵杀敌,直至晚年梦中,也常常回忆起戎马生涯,此时看他,心中只有敬仰之情;后识陆游,则是被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故事所叹服,可怜他这一生未能守住爱人与理想。

陆游与表妹唐婉一起长大,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拥有这世间最甜蜜的爱情,之后如他们二人所愿,喜结连理,结为夫妇,婚后生活也如胶似漆,好比檐下燕、并蒂花,若一直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倒也是一段佳话。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陆家的婆媳关系一直处在冰点,准确来说是陆母不满儿媳唐婉,遂棒打鸳鸯。

然而在那个“孝”字大于天的年代,他们还是未能冲破父母的阻挠,选择“一别两宽”,但感情过于深厚,分别后的两人还是未能“各生欢喜”,抱憾而终。在两人分别之时,唐婉还曾送陆游一盆海棠花,留作纪念,她说今后我将漂泊在外,此花你好好照顾。

十年之后,陆游故地重游,至沈园,在走廊的尽头,他遇见了同样来赏玩的唐婉。二人大概是投神于风景,以至于抬起头,对方已到了面前。有那么一瞬间,两人想必谁也没有说话,他们目视对方,试图从对方身上找到这十年流失的光影,或许只有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才能表达二人的心境了。

沈园一遇之后,唐婉郁结于心,不 久 便离开人世,至此,二人的缘分可算是今生已尽,陆游变成了真正意义上孤身一人。

古代的爱情故事,传为佳话的不少,但不论卓文君,侯方域,还是刘兰芝,皆有不及,后者不过是女子哀怨,依附于男子,哭哭凄凄,相较于唐婉,都少了那一份知性,唐婉之美,在于其与陆游一唱一和,默契无匹,却偏是个咫尺天涯的结局、令人叹惋。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曹操扼腕叹息之人:沮授

曹操扼腕叹息之人:沮授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大家都知道是个爱才之人很少扼腕叹息沮授,其实小编是玩三国杀才知道沮授其实是个神人,多半是游戏里很牛叉,不过大家对真正的沮授可能不熟,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三国沮授为什么让曹操扼腕叹息。

曹操扼腕叹息之人:沮授

曹操是个爱才的人,他提倡唯才是举,凡是有本领的人,曹操都希望为我所用。正因为如此,曹操才很赏识那些忠贞之士。比如,曹操觉得此人忠义,便格外器重,尽管关云长还是千里走单骑,可天下人对曹操的赞誉却始终如一。曹操手下好多谋士,都是从敌对势力投诚过来的,比如徐晃、张辽,甚至得力谋士郭嘉、贾诩、许攸等,可见曹操的人格魅力。不过对于坚决不投降的人,曹操如果认为他是个人才,便极力的邀请,实在不愿意为我所用,曹操深感惋惜。据史料记载,曹操最佩服的袁绍的谋士沮授。

作为谋士,沮授无疑是袁绍手下颇为高瞻远瞩的一位,曾经为袁绍提出了好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在袁绍军溃败的时候被曹军捉住,宁不屈。其一,沮授是个好谋士,他多谋善断。当年袁绍占领冀州的时候,沮授归袁绍,并进献大计:占领冀、青、幽、并四州,集合英雄豪杰的才能和大批军队,并且迎接在长安的汉献帝至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只需数年就能平定天下。袁绍听后大为欢喜,立刻表沮授为监军、奋威将军。可见沮授为袁绍定下了长远大计。尤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一条妙计,奈何近视的袁绍对汉献帝心存疑虑,只想另立新君作罢。

其二,沮授有强烈的预感性,他看到袁绍不得人心,知道袁绍必败。当时袁绍军队多,曹操人少,大家都以为曹操必败,可沮授却说:以曹兖州之明略,又挟天子以为资,我虽克公孙,_实疲弊,而将骄主横,军之破败,在此举也。扬雄有言,‘六国蚩蚩,为嬴弱姬’,今之谓也。大意说:曹操这个人处事公允,且聪明睿智,又挟持天子作为资本,我们虽然打败了公孙瓒,可是主将骄横,军心浮动,这样很难取胜。杨雄说:六国虽然地盘很大,可最终被秦国灭掉,今天就是这个样子。于是集合宗族,大散其财并说:袁绍在的时候我们的威风八面,如今袁绍快要灭掉,我们也就威风扫地,太可悲了!

>

求<京华烟云>小说的人物评析或赏析

《京华烟云》流淌出来的文化底蕴

完全商业化的系列韩剧不知何时悄无声息地闯进了我们的视线,当观众还在为《大长今》流淌出来的韩国文化或感叹或不屑时,这边却走来了深情款款的《京华烟云》。那边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名叫长今的宫女、医女,这边走来了一个知书达理、宽容忍让的奇女子——姚木兰。如果说《大长今》刻画了一个女人自强不息的坎坷命运;那么这部《京华烟云》就抒写出一段特定历史时期下,几大家族命运跌宕起伏的命运画卷——“清明上河图”。

对于一些观众对编剧的质疑,笔者持保留意见。因为对于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向来就有吃力不讨好的危险。但是这部《京华烟云》,我认为是这许多年以来少有的经典之作。之所以经典,首先在于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一段故事,在演员的精彩演艺下,都呈现出一个个血肉丰满的载体。前些日子我写过关于《大长今》的“友情篇”、“恩师篇”等人物系列,就在于对剧中丰满人物的喜爱,而这部《京华烟云》中,从中、青、老主角,甚至到丫鬟、大夫,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在言语之间抒写出一段段命运,丝毫不输《大长今》。

重道逍遥的姚思安,温存善良的姚母,知书达理的姚木兰,正气凛然的孔立夫,可爱妩媚的姚莫愁,新派自由的姚迪菲,活泼可爱的黛芬,多愁善感的红玉,心直口快的暗香丫头;文气软弱的曾文伯,要强的曾母,圆滑的桂姐,正义多病的曾平亚,温柔偏执的曼妮,窝囊老实的襟亚,浪荡不羁的荪亚,浪漫痴情的曹莉华;还有充满卡通意味的牛家:奸诈的牛似道,贪财的牛母,欺男霸女的牛同仪,单纯浪漫、后来沦为汉奸的牛怀玉,以及争强好胜、贪财泼辣到最后回心转意的牛素云。单单44集,就描绘出这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却又详略得当,实在了得。

上面说了精彩飙戏的新老演员们,而对于这些人物的塑造,演员、编剧、导演都花了大功夫。《京华烟云》中符合每一个人物身份的经典台词是一句接一句,值得细细品位,当然这是林老先生的功劳,但也少不了编剧们所花费的心思;再看看剧中每个人物卧室里的一张张镶有相框、泛着典雅色的个人照片,婚宴上每一个刻有喜字的古铜烛台,每一身剧服每一个滚边、纽扣做工的细致入微,每一套与周遭环境搭配的茶具,剧中道具的周到细致就可见一斑;此外该剧的剪辑也是相当精致,移花接木的技巧随处可见,各个人物的起伏命运穿插地美妙得当。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经典到每一个细节。

接着,下面就说说《京华烟云》中渗透出来的文化氛围。细数起来,却丝毫不输给任何一部被令观众叹为观止的韩剧。

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红木花雕、亭台楼阁

这不仅包括姚、曾两家的深宅大院、紫擅木家具、屏风、八仙桌,更包括姚家后来搬进的王府花园。王府花园门口的石狮把门,里面琳琅满目的亭台楼阁、花园池塘不仅使迪菲的外国朋友再三感叹,也让观众应接不暇。

还有那条充斥着冰糖葫芦、茶社、小吃、古书、兔爷、风筝、花草的商业街,阵阵吆喝声,很有味道。

古董、陶瓷、古画、书法、报章书籍

莫愁嫁妆里精致的古董,在木兰的指挥下,一一展示给了观众;曾家的古董店里更是成了古玩的集中营;这还不够,从琉璃场的古董买卖到曾、姚家每间屋内,都少不了这陶瓷、古董的摆设。

在西山赏景的那场戏中,傅老先生、姚思安、立夫、莫愁就乾隆的字体各有各的评价。在整部剧中,出现的对联、书信也全部是笔墨纸砚纷纷登场。

再去看每家书房里满满当当的书籍、古画,点滴中透露出书香门第的气息。还记得深刻的是那本在木兰、立夫手中传来传去的《饮冰室文集》、《殷商甲骨文初探》吗?

还有立夫以“不平氏”为笔名写的那篇大快人心的《文妓说》。大意说的是当时的文人大多都干些粉饰太平的活,其实报纸舆论监督的功能那时就体现出来了。找来那时印刷密密匝匝的报刊,《民国时报》、《平民报》、《实话报》,《新青年》,也苦了《京华烟云》的导演了。那报童那声声“号外、号外”,真是这个时代影视剧的标志了。不过单凭报章的舆论就要搬到财大气粗的牛家,这不仅是立夫作为文人的书生意气,更是林老先生的理想所在。除了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怎么会有男女老少集体出去抗议牛似道的作恶霸道?中国的老百姓只会象王心丽《落红迷归路》中的小镇百姓那样,只会传传谣言、搬弄是非罢了。

诗句、俗语、传说连篇

《京华烟云》毕竟不像《红楼梦》那样雅兴,时不时地对诗罚酒,但是却每个人的口中都出现过适合自己身份的俗语。那句“开弓没有回头箭”出现过多次,但是每次都让人感叹世事的无常。接下来《京华烟云》在外国陆续播出,这些内容翻译可得花功夫了。

还有那个铸钟老头的女儿舍身救父的传说,在木兰和莫愁口中共出现三次,每一次都体现了女儿身的伟大与无奈。那一口钟的每一次被敲响,观众都对木兰的命运担忧着、叹息着。

独有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京华烟云》独有的,是中国文化独有的。

当木兰被迫出嫁,姚思安将自己尽有的甲骨全部当嫁妆给了木兰。姚思安声泪俱下的那句“我的大女儿是留着我救命用的”,唉,在他心目中,自己的至爱——甲骨文——哪有女儿珍贵啊。

最后那一幕,姚思安为了不让甲骨文落到日本鬼子手中,玉石俱焚,那一幕,何其悲壮!“甲骨就是化成灰烬也要留在华夏大地上”,又是怎样的一种气节!

京剧、二胡、笛、萧、鼓

《京华烟云》一开场,木兰便来了一出京戏。接着在西山、姚家、王府花园、狱中,甚至到演员们说话的背景音乐,也都离不开字正腔圆的京剧。直到最后那场醉人的“贵妃醉酒”,就着它木兰款款而来。

在木兰代妹妹出嫁的当晚,姚思安幽怨的二胡“夜深沉”,在空旷寂静的夜晚让人扼腕叹息。当与木兰擦肩而过的遗憾之时、木兰新婚的那夜,立夫独自吹起了萧,声声叹息,多么凄惨。

此外,婚礼中的敲锣打鼓自然更是少不了。

佛教、道教

韩日、东南亚对中国的文化最懂的就是儒家文化,而影视作品中对于佛、道二教却较少涉及。林语堂老先生的《京华烟云》,本着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的意图,将佛家、道家的文化渗透到点滴。从尼姑庵中的抽签、冲喜到拜神求佛,佛教的文化印在了那个时代。

道教主要通过姚思安这个入世的世外高人体现出来。每一场他和女儿木兰的对话,每一次面临劫难时的淡定自若,经过漫长的独自云游,到后来的蓦然领悟,无不透露着自己的道行。

婚丧礼仪

韩剧《新娘18岁》中,第一次领教了韩国的婚丧礼。而从曾家风光整个北京城的三喜临门,到曾平亚、曾文伯、曼妮等的丧礼,《京华烟云》给出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的婚丧礼仪。喜庆、悲哀体现到每个道具的细节,过大礼、嫁妆、上头、正日出门、三朝回门,大红花轿、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应有尽有。

茶文化

西湖的龙井配上古朴的陶瓷茶具,透露出我们的茶文化。

《京华烟云》里的茶文化体现在每一幕接待客人的场景中。尤其是木兰给立夫沏茶的那一幕,那一倒来,二沏去,最后那一杯满满的龙井,透过立夫那饱含热泪的双眼,一切的感慨、遗憾都尽在不言中了。

此外江苏的大炸蟹、致美斋的酸梅羔、天意斋的栗羊羹、天宝楼的烧羊腿、防膳的肉末烧饼、南京的板鸭、桂花鸭,这些听起来就让人垂涎三尺了。

中国古代大家庭的标本

曾家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大家庭。曾文伯、妻子曾母以及小妾桂姨,另外三房儿子、儿媳妇,成群的丫鬟伙计,各自成院,却又组合在一个大家庭里,共生共息。而每个儿媳妇又牵扯出另外两家大的家族:牛家和姚家,这就是强强联合的古代门当户对的婚姻生活。

曾家的这个大家庭也是老谋子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给外国人展示的画面。老谋子这些作品获奖是其次,重要的是长期以来,这些最早出国的影视作品使得,很多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人仍然是妻妾成群、男人大辫子的形象。但是《京华烟云》不仅仅展示了这么一幕,因为剧中还有着五四带来的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自由气息。

动荡不安的时局大背景、三大家族的兴衰、三代人的悲欢离合

不像鸳鸯蝴蝶剧做作地将战事当成自己谈情说爱的背景,《京华烟云》里,从五四思想解放、军阀混战到民国时期,再到抗日战争,《京华烟云》就是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展示了三大家族的兴衰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抒写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这一段社会历史的变迁。

最能体现这一背景的就是牛家。从牛家的洋洋得意到后来的遗臭万年,再到牛怀玉沦为汉奸、牛素云为日本贩卖毒品,这些都展示了这样一段沉重的中国历史。

唯美的景物、精致典雅的旗袍、大气的音乐

整部《京华烟云》中,不断出现满地金黄的银杏叶子、绚烂的日出日落、挂在枝头的一轮圆月、黄昏时的古楼、清晨云雾缭绕的白塔,唯美但不失大气。尤其是西山赏景那一场戏,一座桥,一个石碑,一个飞檐走壁,老北京的京味就这样一点一滴透漏出来了。如此看来,旧版《京华烟云》精致狭窄的景物,在这方面就败下阵来了。

还有那一套一套做工精致的旗袍,穿在几个少奶奶身上,韵味无穷。比如,木兰安排荪亚、曹莉华见面的一场戏,木兰那身**的旗袍简直就是绝美,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体现中国女人的风采!

此外,无论是全剧的背景音乐还是主题曲《发现》,都出自内地音乐大师王黎光,处处洋溢着一股子大气。单独听那首《发现》,或许只觉得歌词优美,歌声一感三叹。但是当看了此剧后,再去听它,真是感叹木兰的一生,感叹剧中每个人的一生。

象《天地英雄》《七剑》都有自己的**原声带,而内地的电视剧不像韩剧一样,鲜有自己的音乐带。而这部《京华烟云》的音乐原声带、VCD、DVD一起涌向了市场。在王黎光的亲手操刀下,《京华烟云》出落地更加大气磅礴,音乐衬托着剧中人物命运的喜与悲。

很多人对在亚洲甚至美国所向披靡的《大长今》不屑一顾,但是这些人可能都没有看过此剧,就大加指责,这样的评论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看过《大长今》后,剧中的美食文化让人流连忘返,这也是韩国人引以为豪的地方。但是《京华烟云》和《大长今》比较起来,却丝毫不逊色。如果说《大长今》的哄起为韩国的国家形象加了分的话,那么上文提到的这些足以使得《京华烟云》“出口”后,所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都是值得我们炫耀和自豪的。当老谋子展示的中国男人大辫子的形象还迟迟不去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京华烟云》无疑会为中国的形象增光、甚至锦上添花。

因为这些文化氛围,因为剧本的优秀、演员的精湛演艺,因为央视一套的覆盖面,这部《京华烟云》是注定墙内开花,墙外也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