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含有水的四字词语6

2.冰生在水寒于水 青出自兰胜于兰 芝兰不因人不香 文章不在请书多 是什么意思

3.荀子劝学中有哪些名言?

4.关于“水”的成语、俗语或诗句

5.《劝说》荀子文言文及翻译是什么?

描写含有水的四字词语6

冰寒于水专家专栏-冰寒于水下一句是什么

1.描写水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冰寒于水 不服水土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杯水车薪 白山黑水

白水鉴心 巴山蜀水 跋山涉水 背水一战 不通水火

抽刀断水 春风沂水 出水芙蓉 车水马龙 出山泉水

残山剩水 啜菽饮水 尺水丈波 臣心如水 吹皱一池春水

打落水狗 滴水不漏 滴水成冰 滴水穿石 淡水交情

登山临水 斗升之水 簟纹如水 风起水涌 芙蓉出水

反水不收 覆水难收 风行水上 高山流水 火耕水耨

黄河水清 河水不洗船 洪水横流 洪水猛兽 浑水摸鱼

混水摸鱼 海水群飞 交淡若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镜花水月

蛟龙得水 救民于水火 井水不犯河水 积水成渊 近水楼台

近水楼台先得月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落花流水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流年似水

廉泉让水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流水朝宗 流水落花 绿水青山

流水桃花 流水无情 木本水源 牛不喝水强按头 逆水行舟

泼冷水 萍水相逢 清尘浊水 穷山恶水 青山绿水

情深潭水 千山万水 秋水伊人 蜻蜓点水 清汤寡水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水赴壑 如水投石 弱水之隔 如鱼得水

拖人下水 山长水远 水底捞针 水到渠成 水滴石穿

山高水长 山高水低 山光水色 水过鸭背 水火兵虫

水火不相容 水火无交 水火无情 水火之中 水晶灯笼

水尽鹅飞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水陆毕陈 水落归槽 水落石出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水来土掩 水磨工夫 水木清华 山明水秀

水米无交 山穷水尽 山清水秀 水清无鱼 水 *** 融

水软山温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菽水承欢 剩水残山 水深火热

似水流年 撒水拿鱼 顺水人情 水色山光 顺水推舟

山水相连 水土不服 双瞳剪水 水天一色 水泄不通

水秀山明 水性杨花 水涨船高 水中捞月 水至清则无鱼

桃花潭水 汤里来,水里去 拖泥带水 望穿秋水 污泥浊水

万水千山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问诸水滨 悬河泻水 细水长流

行云流水 一败如水 一尺水十丈波 鱼大水小 盂方水方

一口吸尽西江水 一清如水 远水不救近火 远水不解近渴 饮水啜菽

以水济水 以水救水 饮水曲肱 饮水思源 以石投水

以水投水 游山玩水 乐山乐水 源头活水 一潭水

一碗水端平 一衣带水 盈盈一水 走花溜水 竹篮打水

置水之情

2.描写水的四字词语

描写水的四字词语

1、涓涓细流:形容液体涓涓:缓缓流动。涓涓细流:细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2、顺水人情:利用机会顺便给人的好处。也指不费力的人情。

3、风起水涌:意为大风刮起,水波汹涌。

4、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5、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6、水软山温:形容景色幽雅。

7、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8、水 *** 融:交融:融合在一起。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9、水天一色: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3.有哪些描写水的四字词

巴山蜀水 巴、蜀指四川一带。

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跋山涉水 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

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白山黑水 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

白水鉴心 白水:清水;鉴:照。清澈的水能照见人的心。

形容人心像明净的水一样纯洁。 杯水车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杯水粒粟 一杯水,一粒粟。

指极少量的饮食。 杯水舆薪 比喻力量微小,无济于事。

同“杯水车薪”。 杯水之敬 犹言杯水之谢。

杯水之谢 比喻微薄的酬谢。 悲歌易水 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背水一战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战。

冰寒于水 冰比水冷。指后来居上。

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冰清水冷 指冷冷清清。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兵来将迎,水来土堰 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不避水火 指不畏凶险。

不便水土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同“不服水土”。

不服水土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不通水火 形容跟人不相往来。

不习水土 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不习水土 不能适应某个地方的气侯、饮食等。

裁云剪水 裁行云,剪流水。比喻诗文构思精妙新巧。

餐风宿水 形容旅途的辛苦。 残山剩水 指国家领土大都沦陷后残余的部分。

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车水马龙 车象流水,马象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臣心如水 心地洁净如水。

比喻为官清廉。 趁水和泥 利用现成的水来搅泥。

比喻乘机行事。 乘高决水 凭借地势居高临下,决口放水。

比喻费力小,收效大。 乘顺水船 比喻顺势行事。

尺山寸水 指每一小块山水。 尺水丈波 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抽刀断水 抽刀:拔出刀来。水:流水。

抽出刀来要斩断流水。比喻无济于事,反会加速事态的发展。

出山泉水 出山:比喻出仕。旧指做了官的人,就不象未做官时那样清白了。

出水芙蓉 芙蓉:荷花。刚开放的荷花。

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

楚水吴山 楚地的水,吴地的山。指古时吴、楚两国所属地域。

后用以指长江中下游一带。 啜菽饮水 啜:吃;菽:豆类。

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吹皱一池春水 原形容风儿吹指水面,波浪涟漪。后作为与你有何相干或多管闲事的歇后语。

春风沂水 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歠菽饮水 喝豆粥饮白水。比喻生活清苦。

撮盐入水 ①形容立刻消灭干净。②形容大而化之,什么都不在乎。

打落水狗 比喻继续打击已经失败的坏人。 大水冲了龙王庙 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识而相互发生了冲突争端。

大禹治水 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带水拖泥 ①形容泥泞难行。②比喻不顺利或不干脆。

现多作“拖泥带水”。 淡水交情 友情像水一样清澈。

指不以势利为基础的朋友。 登山临水 形容旅途遥远。

也指游山玩水。 登山涉水 爬山过水。

比喻历尽艰难。 滴水不羼 形容十分纯正。

滴水不漏 一滴水也不外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

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轻易不肯出手。 滴水成冰 水滴下去就结成冰。

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滴水成河 比喻积少成多。

滴水穿石 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滴水难消 指虽菲薄之物也不能受用。 点水不漏 形容十分周到、严密,毫无差失漏洞。

簟纹如水 簟:竹。竹席细密的纹理像清凉的水一样。

常用以形容夏夜的清凉。 斗升之水 比喻微薄的资助。

斗水活鳞 比喻得到微薄的资助而解救眼前的危急。 反水不收 水已泼出去,不能再收回。

比喻不可挽回。 饭蔬饮水 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范水模山 比喻效法模仿他人。 风门水口 指要冲。

风起水涌 大风刮起,水波汹涌。 风行水上 比喻自然流畅,不矫揉造作。

芙蓉出水 芙蓉:荷花。刚开放的荷花。

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

覆水难收 覆:倒。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

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观山玩水 犹言游山玩水。

归之若水 归附的势态就像江河汇成大海一样。形容人心所向。

滚瓜流水 形容说话极其熟练、流利。 海水不可斗量 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量的。

比喻不可根据某人的现状就低估他的未来。 海水难量 海水是不可以去量的。

比喻不可根据某人的现状就低估他的未来。 海水群飞 比喻国家不安宁。

海水桑田 犹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

河水不犯井水 比喻互不干犯。 河水不洗船 比喻不相干或相安无事。

河同水密 比喻彼此关系密切。 涸鲋得水 比喻绝处逢生,有所凭借。

同“涸鱼得水”。 涸鱼得水 涸辙之鱼得到水。

比喻绝处逢生,有所凭借。 洪水横流 横流:不循河道而流。

洪水泛滥。比喻邪道横行。

洪水猛兽 猛兽:残食人畜的野兽。比喻极大的祸害。

画水镂冰 在水上作画,在冰上雕刻。比喻劳而无功。

黄尘清水 比喻变化迅速。 黄河水清 黄河之水常年混浊。

4.有哪些描写水的四字词语,哪些描写山的四字词语

奇峰突兀,怪石嶙峋,连绵起伏,重峦叠嶂,孤峰突起, 巍峨,屹立、高耸、层峦叠嶂、陡峭 峰峦雄伟 峰峦叠嶂 奇峰罗列 怪石嶙峋 连绵起伏 千峰万仞 危峰兀立 冷水烫猪 1.比喻白出力,无效果。

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一肚子坏水 逢山开道,遇水造桥 自相水火 〖解释〗自己人互相像水火那样不能相容。 远水救不得近火 〖解释〗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遇水叠桥 〖解释〗遇水阻拦,就架桥通过。形容不怕阻力,奋勇前进。

鱼水深情 〖解释〗象鱼儿离不开水那样,关系密切,感情深厚。 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解释〗比喻说话夸大之极。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解释〗比喻说话夸大之极。同“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心同止水 〖解释〗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同“心如止水”。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解释〗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 听风听水 〖解释〗形容善于赏玩自然景色。

水中著盐 〖解释〗比喻不着痕迹。 似水如鱼 〖解释〗像鱼和水一样不能离开。

形容关系密切,不可分离。多指男女情人。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解释〗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比喻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水泄不通 〖解释〗汇:排泄。象是连水也流不出去。

形容拥挤或包围的非常严密。同“水泄不通”。

水流湿,火就燥 〖解释〗水向湿处流,火往干处烧。指物之气质类似必相感应。

后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水激则旱,矢激则远 〖解释〗水流矢飞,受阻则劲悍而去远。

旱,通“悍”。比喻因祸致福。

势如水火 〖解释〗形容双方就像水火一样互相对立,不能相容。 山寒水冷 〖解释〗冷冷清清。

形容冬天的景象。 若涉渊水 〖解释〗比喻处境艰险。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解释〗泛指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石投水 〖解释〗象石头投入水里就沉没一样。比喻互相合得来。

清水无大鱼 〖解释〗指待人处事不能求全责备。 秋水盈盈 〖解释〗形容眼神饱含感情。

同“秋波盈盈”。 买臣覆水 〖解释〗覆:泼。

比喻事成定局,无法挽回。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解释〗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冷水浇头 〖解释〗冷水从背上浇下来。

比喻因突然遭受意外的打击或 *** ,思想为之一震或希望为之幻灭。同“冷水浇背”。

江水不犯河水 〖解释〗比喻彼此互不相干,没有关系。 画水镂冰 〖解释〗在水上作画,在冰上雕刻。

比喻劳而无功。 涸鲋得水 〖解释〗比喻绝处逢生,有所凭借。

同“涸鱼得水”。 河水不犯井水 〖解释〗比喻互不干犯。

风门水口 〖解释〗指要冲。 登山涉水 〖解释〗爬山过水。

比喻历尽艰难。 盛水不漏 出处郭沫若《盲肠炎·穷汉的穷谈》:“我觉得他这句话说得真好,真正是盛水不漏,真正把共产主义运动说穿了。”

解释比喻说理严密示例故事 不习水土 〖解释〗不能适应某个地方的气侯、饮食等。 秀水明山 〖解释〗山光明媚,水色秀丽。

形容风景优美。 大水淹了龙王庙 龙王庙:管水之神的庙宇。

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识而互相之间发生了争端。 酌水知源 饮水要明白它的来源。

比喻不忘本。 舟水之喻 舟:船。

对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老百姓可以帮助君王建立朝廷,也可以起来反抗推翻朝廷。

重山复水 谓山峦重迭,水流盘曲。 沾泥带水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办事不干脆。

云心水性 指女子作风轻浮,爱情不专一。 远水解不了近渴 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远水不救近火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远水不解近渴 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鱼水相投 犹言鱼水和谐。 鱼水相欢 犹言鱼水和谐。

遇水架桥 见“遇水迭桥”。 鱼水和谐 形容夫妇关系和好谐调如鱼水。

遇水迭桥 遇水阻拦,就架桥通过。形容不怕阻力,奋勇前进。

油光水滑 ①形容光滑润泽。②形容人的圆滑、狡诈。

盈盈一水 比喻相隔不远。 盈盈秋水 盈盈:清澈的样子。

秋水:秋天的水清,比喻人的眼睛清澈。眼睛如一波清澈的水。

形容女子水汪汪明亮而传神的眼睛。亦作“秋水盈盈”。

饮水知源 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 饮水思源 喝水时想起水的来源。

比喻不忘本。 饮水食菽 见“饮水啜菽”。

引水入墙 比喻自招灾祸。 饮水栖衡 喝水充饥,住简陋房屋。

形容生活清苦。 饮水辨源 见“饮水知源”。

沂水弦歌 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本《论语·先进》:“扞曾点呴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以水洗血 谓消除冤仇,以求和好。 沂水舞雩 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

语本《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 以水投水 比喻事物类同很难辨别。

以水投石 比喻意见相左,不能为对方所接受。 以水救水 引水来救水灾,水势越盛。

比喻不仅不加以制止,相反更助长其势。 以水济水 比喻雷同附和,对事情没有好处。

沂水春风 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依山傍水 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 一廉如水 为官廉洁,如流水一样清洁。

杨花水性 柳絮飘扬,水性流动,因以“杨花水性”比喻轻薄。

5.描写四字词语的是水的描写水的

1 一清如水: 形容为官廉洁,不贪污、不受贿。也形容十分清洁。

2 登山临水: 形容旅途遥远。也指游山玩水。

3 一衣带水: 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4 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5 山穷水绝: 见“山穷水尽”。

6 浑水摸鱼: 浑水:不清的水。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

7 水阔山高: 阔:宽,广阔,指有广阔的水面和高大的山脉隔着,不得相通。

8 一尺水十丈波: 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9 饮水栖衡: 喝水充饥,住简陋房屋。形容生活清苦。

10 火热水深: ①犹水深火热。比喻十分困苦的处境。②形容严酷;厉害。

6.描写山水的四字词语

山清水秀,层峦耸翠,重峦叠嶂,青山绿水,山水如画,山崩海啸,山长水远,山高水长,山光水色

表里山河 安如泰山

萍水相逢 山清水秀

水字在二位的成语

饮水思源 逆水行舟 流水不腐 细水长流 顺水推舟

混水摸鱼 萍水相逢 覆水难收 车水马龙 似水流年

万水千山 滴水成冰 滴水穿石 杯水车薪

水字在三位某捎?

山青水秀 山穷水尽 山重水覆 火耕水耨 山高水低

风起水涌 木本水源 镜花水月 高山水长 金沙水拍

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

重峦叠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练腾空 烟波浩渺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冰生在水寒于水 青出自兰胜于兰 芝兰不因人不香 文章不在请书多 是什么意思

冰生在水寒于水 ,——冰是由水凝结而成,但比水硬度高,冰寒比水厉害。

青出自兰胜于兰 ,——青色的染料虽是从兰草中提炼出来,但比兰草的色度更好看。

芝兰不因人不香,—— 野外的灵芝和兰草,不是因为没有人去心赏它,就不香,仍然是香的。

文章不在请书多。——文章写得好,不在于要读很多的书,人的灵性也很重要。

说话人意思是人要有自己的本性。

荀子劝学中有哪些名言?

《劝学》原文:

作者荀子?朝代先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白话释义: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

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 什么 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蒙鸠”,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

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的草,名字叫“射干”,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上,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不靠近,下人不穿戴。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同是柴薪,火必向干燥处延烧。同是平地,水必就湿润处流。

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 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

创作背景: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

关于“水”的成语、俗语或诗句

不避水火 不便水土 不服水土 悲歌易水 冰寒于水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来将迎,水来土堰 冰清水冷 杯水车薪

白山黑水 白水鉴心 杯水粒粟 巴山蜀水 跋山涉水

杯水舆薪 背水一战 杯水之敬 杯水之谢 不通水火

不习水土 不习水土 抽刀断水 餐风宿水 春风沂水

乘高决水 盛水不漏 尺山寸水 出水芙蓉 重山复水

趁水和泥 车水马龙 出山泉水 乘顺水船 残山剩水

楚水吴山 啜菽饮水 尺水丈波 臣心如水 裁云剪水

撮盐入水 吹皱一池春水 打落水狗 滴水不羼 滴水不漏

点水不漏 滴水成冰 滴水成河 大水冲了龙王庙 滴水穿石

斗水活鳞 淡水交情 登山临水 滴水难消 登山涉水

带水拖泥 斗升之水 簟纹如水 大禹治水 风门水口

风起水涌 芙蓉出水 反水不收 范水模山 覆水难收

饭蔬饮水 风行水上 滚瓜流水 高山流水 观山玩水

归之若水 黄尘清水 涸鲋得水 火耕水耨 火耕水种

黄河水清 火热水深 河水不洗船 河水不犯井水 海水不可斗量

洪水横流 画水镂冰 混水捞鱼 洪水猛兽 浑水摸鱼

混水摸鱼 海水难量 海水群飞 海水桑田 黄汤淡水

黄汤辣水 河同水密 涸鱼得水 交淡若水 镜花水月

兼葭秋水 蛟龙得水 蛟龙戏水 救民水火 救民于水火

巴山蜀水

跋山涉水

白山黑水

白水鉴心

杯水车薪

背水一战

冰寒于水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服水土

不通水火

残山剩水

车水马龙

臣心如水

尺水丈波

抽刀断水

出山泉水

出水芙蓉

吹皱一池春水

春风沂水

啜菽饮水

打落水狗

淡水交情

登山临水

滴水不漏

滴水成冰

滴水穿石

簟纹如水

斗升之水

反水不收

风起水涌

风行水上

芙蓉出水

覆水难收

高山流水

海水群飞

河水不洗船

洪水横流

洪水猛兽

黄河水清

浑水摸鱼

混水摸鱼

火耕水耨

积水成渊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交淡若水

蛟龙得水

近水楼台

近水楼台先得月

井水不犯河水

镜花水月

救民于水火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廉泉让水

流年似水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流水朝宗

流水落花

流水桃花

流水无情

绿水青山

落花流水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木本水源

逆水行舟

牛不喝水强按头

萍水相逢

泼冷水

千山万水

青山绿水

清尘浊水

清汤寡水

蜻蜓点水

情深潭水

穷山恶水

秋水伊人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水赴壑

如水投石

如鱼得水

弱水之隔

撒水拿鱼

山长水远

山高水长

山高水低

山光水色

山明水秀

山清水秀

山穷水尽

山水相连

剩水残山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菽水承欢

双瞳剪水

水到渠成

水滴石穿

水底捞针

水过鸭背

水火兵虫

水火不相容

水火无交

水火无情

水火之中

水晶灯笼

水尽鹅飞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水来土掩

水陆毕陈

水落归槽

水落石出

水米无交

水磨工夫

水木清华

水清无鱼

水融

水软山温

水色山光

水深火热

水天一色

水土不服

水泄不通

水性杨花

水秀山明

水涨船高

水中捞月

水至清则无鱼

顺水人情

顺水推舟

似水流年

汤里来,水里去

桃花潭水

拖泥带水

拖人下水

万水千山

望穿秋水

问诸水滨

污泥浊水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细水长流

行云流水

悬河泻水

乐山乐水

一败如水

一尺水十丈波

一口吸尽西江水

一清如水

一潭水

一碗水端平

一衣带水

以石投水

以水济水

以水救水

以水投水

饮水啜菽

饮水曲肱

饮水思源

盈盈一水

游山玩水

盂方水方

鱼大水小

源头活水

远水不解近渴

远水不救近火

置水之情

竹篮打水

走花溜水

成语:水深火热,水火不容,山明水秀,高山流水,水到渠成

俗语: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近水楼台先得月。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劝说》荀子文言文及翻译是什么?

荀子所作的是《劝学》原文如下: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此段教材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此段教材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劝学》翻译: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

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

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同是柴薪,火必向干燥处延烧。

同是平地,水必就湿润处流。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

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到《礼记》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学到方能后已。

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丢弃了学习,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中和之声的极致;《礼记》,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

《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

小人学习,是听在耳里从嘴巴出去;嘴巴和耳朵的距离,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

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是不对的,啰嗦。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

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

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

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此文是战国后期·荀子所著的《劝学》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全文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文中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文中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者毫无板滞之感。

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因而把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再说,由于运用比喻,文章的语言显得具体形象、精练有味。

而且,随着用比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因此,这不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论文,而且可以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

这篇文章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

而后面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首段的中心思想。

又如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又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而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

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却并不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

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荀子这里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

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