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师回朝的典故-班师回朝典故出自哪位将军
1.都很让人心痛,历史上哪4个名将的最冤,最可悲的是谁?
2.流浪汉赵普到底是怎样成为北宋开国第一谋臣的?
3.诸葛亮烧藤甲兵的典故
4.蓝玉的轶事典故
5.文公伐原译文
都很让人心痛,历史上哪4个名将的最冤,最可悲的是谁?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光一统华夏大地的朝代就出现了十来个,算上四分五裂年代的小朝廷,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朝代差不多上百个。有朝代灭亡就有新的朝代诞生,在那个时代也产生许多厉害的武将,但随着新朝廷的建立和稳定。这些武将被新朝廷逐渐抛弃,运气好的人能辞官回家终老,但更多的武将却惨遭于非命,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历史上的最冤的四大武将。
第四位:韩信。韩信这个历史人物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最著名的历史典故是“韩信点兵”。韩信是汉高祖刘邦麾下的一员大将,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刘邦能打下江山有一半的功劳归属韩信,可见韩信的功劳有多大。但西汉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却不放心这些帮助打江山的兄弟,于是找了个借口将他们一一。因刘邦曾承诺过韩信“见天不、见地不、见刀不”,结果韩信被吕后骗至皇宫,用布蒙住眼睛遭竹片戳,其后三族被诛杀。
第三位:于谦。于谦是明朝有名的文官,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兼并的双才。“土木堡之变”事件发生之后,整个明朝朝廷上下一片乱局,在这紧急的关头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立朱祁钰为帝,平息了朝廷的动荡。于谦出任兵部尚书之后更是大败猖狂的瓦刺军队,救回了被瓦刺军队俘虏的明英宗。于谦为官时两袖清风,刚正不阿,一心为民为国。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官,被他人陷害惨遭皇帝处斩。
第二位:袁崇焕。明朝末年东北的后金虎视眈眈,在朝廷无人出面前往前线时,袁崇焕挺身而出,被崇祯皇帝任命为辽东道督师。袁崇焕是大明王朝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曾经带领明军击毙了后金首领努尔哈赤,为明朝除去了一心头大患。但因他夸下五年平定后金的诺言不曾实现,被外强中干的崇祯皇帝猜忌,又遭到皇太极的挑拨离间,崇祯皇帝将其凌迟处。
第一位:岳飞。岳飞是国人公认的民族英雄,他是北宋末年最优秀最厉害的军事将领,一首满江红更是激励千万华夏儿女。岳飞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格、赏罚分明,多次打败北部的金兵。在岳飞的带领,南宋军队一路高歌猛进,先后收复中原失去的土地。正因为岳飞军事才能突出,惨遭朝廷汉奸秦桧和张俊嫉妒,以“十二道“金牌勒令岳飞班师回朝”,刚回到朝廷的岳飞,就被赵构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勒于风波亭。
流浪汉赵普到底是怎样成为北宋开国第一谋臣的?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说:金子埋在哪也会发光。意即只要是人才,终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赵普的人生经历充分证明了这话的正确性。赵普原是一个浪迹江湖的流浪汉,一个偶然的机会,与赵匡胤相识并结为朋友,后来协助赵匡胤夺取政权,整顿内部,为北宋政权的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浪迹江湖,结识赵匡胤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河北保定一带)人,其家为避战乱,先迁于常山,后迁于洛阳。赵普从小就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人,10岁那年,父亲请先生教他辞章和计数,以便获得求生的本领,他完全没有兴趣学。父亲责备他,赵普说身处乱世学这些没用,要学就要学辅佐明主的本领。父亲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请人教他学先秦纵横之术。
但赵普同样不感兴趣,说那是天下处士蛊惑人主谋取富贵的诡辩之术。奇怪的是,他对《论语》爱不释手,终日揣摩研讨。年长后他又学习并精通了星历象纬之学。所以后人称赵普是一部《论语》治天下。
(赵匡胤)
成年后的赵普沉默寡言,举动常出人意外。镇阳豪族魏氏听闻其名,与其见面后称赞道:此儿王佐之才也,主动把女儿嫁了他,自己做了他的老泰山。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分裂时代,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他别妻离子,出去闯荡江湖。理想虽然丰满,但现实的确骨感,为了糊口,他先后任过家庭教师,当过账房先生,在一个将军幕下当名小办事员,但都干得不长。后来干脆当无业游民,浪迹了十五年江湖。
到了后周太祖郭威显德元年(954年),节度使刘词认为赵普是个人才,就请他做了自己的从事,也就是幕僚,赵普的生活才基本上安定下来。他把妻小接来与自己团聚。但平静的生活刚过两年,刘词就病了。好在刘词这人对下属不错,临之前写了份推荐信,请求朝廷委用赵普。那时周世宗柴荣在滁州正忙着打仗,还顾不上来处理这类事儿。
但机遇突然来到了赵普的身边。闲得无聊的赵普某天在滁州城外的一家客店喝酒,不一会儿赵匡胤带了一帮下属也来喝酒。赵普一见赵匡胤那副仪表堂堂、非人臣的模样儿,就有心去结识。他大声把坐在赵匡胤身边的一个小个子军官吆喝开,自己坐在了其旁边。这时石守信过来也想挨着赵匡胤坐,赵普说此人最终可当到节度使,可以一起坐。
本来就在寻觅人才搭班子,想干一番事业的赵匡胤,听了赵普说的话很感兴趣,觉得此人不简单,就相约另找时间面谈。两人改日见面一谈,就谈得无缝衔接了。赵匡胤自诩为刘备,把赵普捧成诸葛亮。赵普给赵匡胤谋划了抓军权图大业之策。
两人谈话不久,赵匡胤得知父亲病重,此时又不能离开军营,心里很烦恼。赵普主动请缨去代其服侍老太爷。尽心尽力服侍了三个月。老太爷很感激赵普,临终遗命认赵普为干儿子。这下子,两人又有了一层家族关系,从此赵普成为了赵匡胤集团的重要成员。
(二)“三赵”谋划陈桥兵变
后周显德五年底,地处晋地的后汉出兵来侵,柴荣率10万大军迎战,但刚走出开封不远,军中就出现了一块神秘的木牌,上写“点检做”,大家都认为是做皇帝的意思。柴荣认为是不祥之兆,就班师回朝了,回去后一病不起。柴荣担心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对皇位不利,就将其撤职,改由自己最信任的都指挥使、宋州节度使赵匡胤接任。不久柴荣病,其七岁的儿子柴宗训接任,史称周恭帝。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正月,边境又传来后汉入侵的警报,大臣们十分惊慌,小皇帝令赵匡胤率军出征。这时京城里谣言四起,传闻“都检点”要做皇帝。
前面所述的出现神秘木牌和四起的谣言,其实都是赵匡胤伙同赵普、赵光义泡制的。当赵匡胤率领的大军走到陈桥驿时,天已傍晚,赵匡胤下令宿营。这时军中又传开了“皇帝年幼,立了功没人知道,不如先立都检点做皇帝,然后上阵杀敌”的议论。
当天晚上,赵普陪赵匡胤喝了不少酒,不知是真醉还是假醉,反正是赵普令人扶着赵匡胤去睡觉。史传第二天赵匡胤醒来一看,营房内人声鼎沸,全体将士荷刀侍立,一片肃杀之气。赵普进来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并将他推到椅子上坐定,然后率将士齐唰唰跪下,三呼万岁。
这就是史书上所载的“陈桥兵变”。因赵普策划兵变有功,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官拜枢密使、检校太保、成为北宋的第一任宰相。
(三)赵匡胤与赵普定计风雪夜
五代时期由于社会动荡,藩镇割据,政权更迭很快,可赵匡胤后来建立的宋朝,虽然磕磕碰碰前行,却享国319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存在时间较长的朝代之一,这要归功于开国皇帝赵匡胤的雄才大略,也要归功于开国宰相赵普的深谋远虑。两人君臣配合,共固社稷。
乾德二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赵匡胤独自冒着风雪到了赵普家。赵匡胤前来咨询国家的长治久安之计。赵普说,武将不擅权,藩镇不林立,收回兵权,制其钱谷财,天下可安。然后做了个杀头的手势。赵匡胤忙摇头说,他们是我患难兄弟,不会有异心。
赵普大声提醒赵匡胤,你能保证他们的部下没异心吗?当时我们在陈桥不是这样做的吗?赵匡胤听了不住点头称是。于是后来有了“杯酒释兵权”的好戏。与此同时,改革军事制度,实行财政、枢密、行政三权分立、实行文官制度等等。
在搞好内政的基础上,如何统一天下呢?就在那天晚上,赵普介绍了先南后北的策略。
赵普说,北有契丹和北汉,如果先对北汉用兵,取胜后就要独挡契丹的兵势,不如先让北汉去挡着。南方十分富庶,但那些割据政权不强大,主昏兵弱,我们先扫平江南,以地广兵强粮多的优势,灭北汉易如反掌。赵匡胤一听,连呼:此计大妙!
据说,赵匡胤在赵普家吃的是赵普的妻子给他们做的烤肉,所以,这场聚会又被称之为“一顿烤肉定天下”。
补白:
典故“烛影斧声”讲的是赵匡胤突然去世的谜案,典故“金匮之盟”讲的是赵光义为了说明自己的上位合法合理,请赵普为其作伪证的谜案。为何称为谜案?因不是正史所载,见于诸野史,亦真亦幻存疑。干这些事都没离开赵普。因篇幅有限,在此不赘述。
笔者管见,作为宋代开国宰相的赵普,虽有微瑕,但仍不失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一代名相。
诸葛亮烧藤甲兵的典故
为了平定南方,以保障北伐曹魏无后顾之忧,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的方针,对南蛮首领孟获实行捉住就放的办法。果然,孟获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六次交战六次被擒。诸葛亮又放了他一次。孟获回去后向乌戈国王求援,领了三万藤甲兵来桃花渡口与诸葛亮对阵。诸葛亮派大将魏延迎战,谁知藤甲兵厉害非常,刀箭不入,蜀军难以抵挡,只得败走。藤甲兵也不追赶,返回桃花渡口,因藤甲浸透了油,故而浮于水面,乌戈兵都轻易地渡河而去。魏延向诸葛亮报告此情,左右劝诸葛亮班师回朝。诸葛亮说:“我好不容易到此,岂能轻易退兵。”
于是,诸葛亮亲自去踏勘、考察地形,忽到一山,望见一条形如盘蛇的山谷,两边都是悬崖峭壁,没有树木杂草,中间是一条大道,便问土人:“这是什么地方?”
土人说:“这是盘蛇谷。”
诸葛亮大喜道:“这是上天给我成功的机会。”打道回寨,命令马岱准备黑油柜车、竹竿等物置放盘蛇谷两头,命令赵云准备应用之物在路口守卫,命令魏延与藤甲兵交战,在半个月内要连输15 仗,丢弃七个营寨,引诱藤申兵进入盘蛇谷。各将纷纷领命而去。
却说孟获见了乌戈国王兀突骨说:“恭贺贵军旗开得胜,蜀军怎是你们藤甲兵的对手?不过,诸葛亮惯会运用埋伏火攻之计。今后交战,只要见山谷中有树木草弃之处,切切不可进去。”
兀突骨说:“您说得有道理,藤甲怕火不怕水,我们要防止诸葛亮放火进攻。”
不日,魏延与兀突骨交战,每战必败,半月连败15次,连丢七个营寨。藤甲兵大进追杀。兀突骨但见林木茂盛处便不叫前进,派人远望,果见树荫之中隐隐有军旗飘扬,对孟获笑道:“果然诸葛亮想在树林处埋伏火攻,我不上当,他必败无疑。”
第十六日,魏延又来挑战,兀突骨打败魏延。魏延过盘蛇谷而逃,兀突骨率兵追杀,见谷中并无树木。忽见谷口有黑油柜车,蛮兵说:“这是他们的粮车。”兀突骨大喜,放心进谷,忽报谷口“粮车”火起,又被大批干柴拦断。兀突骨心慌,正要夺路,只见山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火药爆炸,三万藤甲兵左冲右突,全被烧,臭不可闻,作为兀突骨后援的'孟获终于又被诸葛亮活捉,至此,他只能口服心服,归顺蜀国了。
战后,诸葛亮会集诸将说:“我料定敌人一定要预防我在树林处伏兵火攻,我故意布置军旗,让他相信。我要魏延连输十五次,让他知道我军敌不过他,使他骄傲轻敌,放心朝光秃秃的盘蛇谷追来,让我用火药、黑油等引火物来火攻。我早就听说:‘利于水的东西一定怕火。’藤甲是油浸之物,见火必着..”
将官们全部拜服在地,赞道:“丞相知已知彼,神机妙算,鬼神莫测!”
蓝玉的轶事典故
当太子朱标还健在时,蓝玉因为与朱标有亲戚关系,经常友好往来。有一次,蓝玉从蒙古班师回朝,面见朱标时,他告知太子说:“我观察燕王朱棣在他的封地,一举一动与皇帝一模一样。燕王不是一般人,迟早是要造反的,我找过人望他的气,有天子气象,你一定要小心。!”朱标回答蓝玉:“燕王对待我非常恭敬,绝不会有这种事情。”蓝玉向朱标解释:“我受到太子您的优待,所以秘密告诉您这件事的厉害,希望我的话不会灵验,更不被我说中。”朱标没再说什么。
文公伐原译文
释义: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
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孟门附近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字词解释:庇:庇护,即赖以生存。
出处:《文公伐原》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扩展资料:
《文公伐原》典故:
晋文公起兵讨伐原国,跟身边的谋士说七天攻下原,七天没有攻克原国,便命令士兵班师回朝。有个谋士进言:原国就要被攻克了,请将士官吏等待些时间。
元公答道:诚信,是立国之宝。得到原国而失去诚信这个宝物,我不能这样做。于是元公便班师回朝了。第三年又去讨伐原国,与身边的谋士说这次一定会得到原国再回来。卫国人听到这些,认为文公以诚信为治国,于是归顺文公。
所以说:讨伐原国而得到卫国,就是这样的说法。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国,而是不想以失去诚信的代价来得到原国,不能以不诚的方法来得到。一定得以诚信得到,这样归顺的国家就不止是卫国了。文公可以说是知道自己所想。
凡是做主公的都要以诚信立天下,对人诚信并且对那此不是很亲近的人也一样,不诚信就会让所有事都不顺。所以这次攻下原诚信应该记为首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