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能列出李鸿章在这一事件中所做的一些努力吗(试举两件事)

2.急需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的翻译,谢谢!

3.怎么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4.清朝历史上有哪些关于徐继畲的记载?对徐继畲有什么评价?

5.丰田式精益管理的方法,在中国可以施行吗?一个企业能提的提案有尽头吗?

6.欧洲民间音乐的分类及特点。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你能列出李鸿章在这一事件中所做的一些努力吗(试举两件事)

洋为中用的例子300字-洋为中用的例子

评价李鸿章的两个前提

要认识和评价李鸿章,必须弄清以下两个前提:

一是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这时候,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产生出来。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所以,这样的一个改革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器物革新的层面上,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

由于洋务派的领袖人物们,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相当大的一部分权力,所以洋务派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早期改革舞台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众多改革派别里的主流派;而在洋务派内部,又分成众多的集团,如中央的奕讠斤、文祥集团;地方的曾国藩、左宗棠两个湘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其中,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是这些集团里实力最强、兴办洋务成效最大的一个。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伴随着近代洋务运动潮流而产生的标志性人物。由于他所具有的权力和地位,使得和同时代的慈禧、赫德三个人交织构成了左右晚清政局满汉中外各项决策的关键性历史人物。

二是李鸿章究竟干了一些什么事。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赏穿方龙补服),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策的重要人物。在军事上,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为中国工业打下最早的基础。在经济领域,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面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可以说他在洋务活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在李鸿章的自强措施里,被人提到最多的是两个留存至今的近代企业——江南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局采取中国人担任领导,聘请外国技师;而轮船招商局作为民用的服务企业,则是纯粹的华人企业,它的章程里特别规定,不接受外国资本。相比之下,江南制造局由于模仿生产西方的船只兵器,受国外的影响更大,而轮船招商局由于采用了股份制,在组织结构上更先进。它所采用的洋为中用的模式,甚至一些具体的组织生产的方式,一直为后来的民族工业所袭用。从细节和局部上看,李鸿章采取的措施是先进的,代表了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但就他们所想达到的中国“自强”的目的来说,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李鸿章的思想核心仍然是为清王朝服务,仍然希望保留封建统治和现有的政治结构,这就意味着他所倡导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的现代化,是没有实现可能的。谓李鸿章“只懂洋务,不懂国务”,可谓一语中的,这就是他思想中最最落后的一面,也是他个人悲剧性人生的来源。在外交领域,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他就代表清政府经办了许许多多的对外交涉:天津教案、中日建交、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绝大部分对外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李鸿章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不了解李鸿章,就不能深入了解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不能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

盖棺尚不能论定

李鸿章去世前曾留下这样的遗诗:“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李鸿章去世后,当时有人用“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来形容他。在《李鸿章传》中对他的评价是:“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他虽然已去世一百余年,但仍是百年沉浮,盖棺不能论定。而对他的评价争议最大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内战争中镇压农民起义,用鲜血染红自己的顶戴花翎。这当然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像李鸿章这样的封建统治者都抹煞不掉的污点。值得探讨的是,在内战烽火中发迹起来的这部分地主阶级经世派官僚,在面对强敌环伺、外侮日亟的形势下,从军事近代化做起,开始了“自强应变”的洋务运动,这是时代潮流的使然。借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革命的镇压者变成了它的遗嘱执行人。二是如何看待李鸿章在主持洋务活动中的“卖国”,洋务又分经济建设和外交活动两大类,随着近年来海内外研究的进展,学术界对他在洋务———近代化建设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基本予以肯定;而对于外交活动、尤其是代表清政府对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则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其中疑点最大的,是他在签订《中俄密约》和中东铁路交涉时,是否收受过俄方的贿赂问题。前不久,长期研究张荫桓的学者马忠文先生,经过旁搜博证,写出《旅大交涉中李鸿章、张荫桓“受贿”的疑点》,予以廓清,认为李张二人不可能接受贿赂。此事尚待进一步求证。再比如马关签约,“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李鸿章从此背上卖国的骂名。可是目前的研究显示,李鸿章在谈判中无论大事小事,都用电报向国内最高当局请示,所谓“商让土地”即割地之权,也是早经授予的;至于赔款数额,根据甲午战争史权威戚其章先生研究,由于我方密电码早在战前就被日方破译,因而二万万两赔款的底线早被日方掌握,李鸿章无论如何在谈判桌上辩争也无济于事,这只是科技不如人,落后必然挨打的铁证。

我觉得,“权倾一时,谤满天下”这八个字的评价很形象。因为李鸿章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权力,而中国又是一个弱国,常言弱国无外交,在外交上他无论如何绞尽脑汁,总逃不脱受制于列强的命运。当然李鸿章本人在如何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讲裙带关系,任人唯亲,不敢越封建体制的雷池一步。归根结底,因为他毕竟只是封建王朝的一名忠臣。但不管怎么说,李鸿章总是他那个时代处于朝野内外各种矛盾和旋涡中心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所做的那些事情的重要性,和它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都十分明显地摆在那里!

他是一个弱国的外交强手,也是经济天才;军事上内战属强者,外战属庸者(不完全是弱者),军事思想不如他的后辈先进;文化上是奉行“中体西用”的代表——这点个人比较欣赏,这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比“全盘西化”和“闭关自守”都来得符合实际;官场生存方面,也属于强者,一直能立于政治的中心;政治理念上,他只能属于封建王朝的卫道士,根本不是什么新时代的代表——他就是自己评价自己的那种“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根本不会想到把那间“破屋子”完全推倒了,再建一座新的。

说得好:“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急需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的翻译,谢谢!

《<摩罗诗力说>诠释、今译及解说》前记

在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留给我们的全部丰富多采的精神遗产中,除了文学史专著,如《中国小说史略》,以及翻译小说,如果戈理的代表作《魂灵》等外,这一篇,一九○七年鲁迅二十六岁时用文言文写的光辉著作——《摩罗诗力说》,从篇幅字数方面来说,是最长的一篇,从它的内容与语言文字方面来看,也是颇为复杂深广,较难读懂的一种了。

鲁迅自己在他的杂文集《坟》的《题记》里曾经说过,他那时“喜欢做怪句子和写古文,这是受了当时《民报》的影响”。的确,《摩罗诗力说》中某些“怪句子”,不少古奥的文言词语,以及原文中所提到的许许多多外国历史和文学方面的典故等等,增加了我们阅读时的障碍,理解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年青的读者们。不过,鲁迅这篇论著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花些功夫,细心地、耐心地从头到尾读下去。假如我们要认识鲁迅早年的思想倾向,他的世界观,文学观和美学观点,特别要了解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状态,和阶级斗争,当时中国政治上、文化思想界两条路线的斗争——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同落后的封建保皇派等之间的斗争,必须读一读这篇《摩罗诗力说》;假如我们要研究一下文艺如何为当时的政治斗争服务,鲁迅如何运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对旧传统、旧文化,对腐朽的孔孟之道所进行的深刻批判,必须读一读这篇《摩罗诗力说》;尤其是假如我们想了解十九世纪初期到中叶西欧和东欧进步的浪漫主义运动及其诗歌流派的基本情况,以及鲁迅为什么和怎样介绍浪漫主义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并且把他们当作武器,参加当时反对旧制度,反对清王朝黑暗统治的战斗,而鼓吹“恶魔诗人”、“反抗诗人”、“复仇诗人”和“爱国诗人”的精神,大胆地提出必须冲破禁区,扫荡迷信,竭力宣传救国救民、解放中华民族的思想,必须读一读这篇光辉的著作《摩罗诗力说》。

二十世纪初年,鲁迅是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进化论者,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革命浪漫派。鲁迅是我国最早把欧洲的所谓“恶魔诗派”(The SatanicalSchool of Poetry)——革命浪漫主义的“反抗之火”运进祖国大地的普罗米修斯。当然,要分析研究鲁迅青年时代的这些思想倾向及其对于鲁迅以后的思想发展的影响,不能只限于《摩罗诗力说》这一篇。他同时期撰写的《斯巴达之魂》、《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破恶声论》等文,以及当时他所翻译、介绍的科学幻想小说,都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思想资料,都是宝贵的文献。但是,其中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与《破恶声论》这三篇政治论文和文艺论文却尤为重要,它们表达了鲁迅早年的历史观、政治观与文艺观。而《摩罗诗力说》一文又是青年鲁迅的精神面貌,他的激情,他的探索的集中表现,摄下了他那时候“其亦沉思而已夫,其亦惟沉思而已夫”的生动的面影。这是他所处的那个动荡时代现实斗争的土壤中茁壮成长出来的诗的花枝——尽管它所介绍、评论的主要人物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八个浪漫派诗人——,完全可以作为体现鲁迅早期思想感情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来学习和研究。

鲁迅这篇文章是为当时我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斗争服务的,对这个革命运动起到了革命舆论的作用(虽说当时响应者不多,使鲁迅感到很寂寞,而有象“寄意寒星荃不察”这样的愤慨)。本文猛烈地批判了旧传统、旧文化,理直气壮地抨击了洋务派、维新派和复古派。这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前启蒙时期的辉煌巨作,是揭露和批判封建的意识形态的檄文,记录了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真理,呼唤“精神界之战士”的最响亮的心声。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的文献。它情文并茂,意味深长;所向披靡,令人神往。其中,科学性、战斗性和抒情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不少片断读起来真是琅琅上口,颇富于音律声调之美。就其整个认识水平来说,在当时中国文化思想界中毫无疑问是最高的。这只要浏览一下晚清时期有关的报刊、文集以及其他有关的资料就可明白了。

此外,还有一点应该指出:《摩罗诗力说》是我国现代第一篇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比较文学研究新途径的文章。鲁迅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比较文学家(comparatist),一九○七年,可以说是我国比较文学研究开始的一年。本文中对“国情”和“文事”、文学的任务和作用、对拜伦的影响等方面的论述,都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关于这点,过去我们学术界较少注意到,现在似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索研究了。

这个集子包括四部分:一、原文;二、注释;三、今译;四、解说。这里就《注释》作些必要说明。

注释共有五百二十五条,超过《鲁迅全集》中有关本文的注释差不多一倍。这一部分不只限于注释不常用、较难懂的文言词语(包括成语),以及古今中外的典故、地名人名、书名、篇名等。对原文中所引用的外国资料,在可能范围内,凡查到出处的,也作了必要的说明。说明繁简、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英、德、法、俄、意大利等种外文尽可能都直接从各自有关的资料查核后加注;对于波兰和匈牙利文等的资料,则根据英、德、法、俄文等有关著述试注。

凡原文中引用或摘录的诗人、作家、评论家等的作品、论述、序文、以及日记、书简、回忆录等,均一律先根据鲁迅自己的文言译文,译成现代汉语。这些在这个集子的第三部分《今译》中加以解决。碰到鲁迅的文言译文跟原著有较大出入的地方,为了实事求是起见,一律根据已查到的外文原文重译,并在这一部分中反映出来,以便一般读者参考查阅。

这里举几个例子。

正文开头前所引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段话,是引自尼采代表作《察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中文本或译为《苏鲁支语录》)第三章“旧的和新的墓碑”(Von alten und neuen Tafeln)部分第二十五节。但鲁迅译文跟德文原著有些不同,便需另译。比如说,鲁迅译文中“新生之作”一句,如果不查对尼采德文原作,也许有些读者会以为是“新生的作品”;一看原文,才知道这是“新民族的兴起”(Da werden neue V<SPS=2343>lker entspringen)的意思。

原文第一段第一节最后,鲁迅引用十九世纪英国作家托玛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的一段话,自“得昭明之声,洋洋乎歌心意而生者”起至“终支离而已”止,是从卡莱尔的名著《英雄与英雄崇拜》(Heroes and heroworship)一书第三章“作为诗人的英雄:但丁;莎士比亚”(The hero as poet;Dante;Shakespeare)最后一节译出的。译文跟原著有不太符合的地方,也需要重译。同时又补足为鲁迅所删去的几句,即原文中所谓“中略”部分,使一般读者可窥全豹。

原文第二段最后一节所引德国十九世纪初年诗人特沃多·珂尔纳(Theodore K<SPS=2343>rner)给他父亲的信,自“普鲁士之鹫”起至“吾起矣”止一段,须查出德文原著,否则对鲁迅的文言译文,如“普鲁士之鹫,已以鹫击诚心,觉德意志民族之大望矣”一句,就会感到不大好懂了。找到德文原信一查,才了解所谓“普鲁士之鹫,已以鹫击诚心……”就是“普鲁士的雄鹰,已经用它的翅膀的拍击和赤诚的心胸,来唤醒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希望了”的意思。

原文第五段第二节最后,鲁迅引拜伦的话,自“英人评骘不介我心”起至“非欲聆彼辈柔声而作者也”一段,出自拜伦一八一九年四月六日自威尼斯写给他的朋友约翰·莫雷(John Murray)的信。鲁迅的译文跟原信出入较大,需要重译,便于与文言译文对照阅读,以增进理解。

原文第六段第三节中间,叙述雪莱的童年经历一段,出自雪莱的叙事抒情长诗《伊斯兰的起义》(The revolt of Islam)的作者序。其中有雪莱自己的话,也有鲁迅根据其他资料改写的。查对雪莱的原序后,才能知道哪些是原话,那些是鲁迅编写而加以发挥的。

鲁迅这篇文言文论著中有些地方确是不容易读懂,特别是把它译成白话文,译成流畅可诵的普通话,实在存在着不少难点。我的译文和注释,还有解说(本书“解说”部分约有四万字,题目是“中外诗歌多采光辉的旅程”。这是一篇学习《摩罗诗力说》后随想式的长文,介绍《摩罗诗力说》的时代背景,思想意义,几个重要的论点,以及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等等。)也只是一个尝试,主要目的是希望对一般青年(包括今天大专院校中文系的同学们)阅读鲁迅先生这篇重要论文有所帮助。这就是我这几年从事这一工作最大的心愿。

今年九月是伟大的鲁迅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我国以及国外好几个大学及其他文化学术团体正在积极准备,将要盛大地隆重地进行各种纪念活动,这将是一个文化艺术史上光辉的节日。本书恰巧在纪念鲁迅百周年诞辰之前完成,在激动欣慰之中,就把它当作纪念鲁迅的一个小小的献品吧。

一九八一年春五月于

南京大学中文系

(本书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前言原文较长,本刊有删节)

赵瑞蕻

怎么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必须用心地对汉语原文的特点进行理解和分析,这就要求翻译者对汉语语言及其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具有深厚的功底。翻译者还要考虑到译出语即英语的语法规则、写作风格、表达习惯等。要想把中文的意思用英语准确地表达出来,用比较通顺的英语来表达地道的汉语,翻译者还必须对英语的语法、语义、句法、惯用法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具有深刻的了解。 要做一名合格的翻译,首先应打好汉语和英语的基本功,还要学习和研究中外不同的文化,同时还要再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既然汉英翻译是如此艰巨复杂的任务,作为一名合格的翻译,首先要具备以下能力: 对英语的语感和悟性(language intuition - open and alert mind to pick up idioms, specific expressions, etc.); 对英语的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evaluation capacity - Judgment); 对英语的洞察能力和剖析能力(power of observation - Insight); 对英语细微特征的反应能力(linguistic nuances alertness); - 对社会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social-cultural sensitivity -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对英语和汉语之间差别的意识 (sens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对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awareness of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对英语"洋为中用"的意识 ("use things foreign to serve Chinese purposes"); 对英语 "学以致用" 的意识 (apply what you learn to your expressions); 对翻译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思维方式 (a multi-tier approach )。 必须懂得什么是翻译的真谛(a clear conception of what translation is)。 必须具有高屋建瓴的视角 (great powers of conception for sophisticated understanding)。 翻译标准(多角度、多层面的立体思维)-- "达意、通顺、传神、表形"Fidelity in meaning,Authenticity in expression, Affinity in style,Identity in form: 从原作的角度来说:必须要体现原文的特点 达意 准确理解原文意思及其内涵与外延的意思 通顺 掌握关键词语的 深度、力度和语流节奏 传神 把握原文的精神风貌、文体风格和文化特征 表形 确定原文的形式,是否整齐对仗押韵,或其他特点 从译文的角度来看:必须要具有英语的特点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全面准确地传达原意 译文表达要通顺流畅、正确地道,符合英语习惯 跨越文化障碍,让精神风格在译文中再现 符合英语惯例,使外国读者喜闻乐见 假如我们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翻译成英语,如果是按照直线思维模式,不是我们可以把它翻译为 Use the power for the people, share the feelings with the people and work for the interest of the people. 但这只是传达了基本意思,原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庄重、它在形式上整齐划一、其内容的座右铭作用等这些特征并未表现出来。如果采用立体思维的方式,我们就可以考虑这样的翻译:Govern by the mandate of the people, empathize with the feelings of the people, and work for the benefits of the people. 要做一名合格的翻译,需要具备以下多方面的意识: 第一:要对翻译的重要性有深刻的、充分的认识,翻译的对与错、好与坏有时会产生绝然不同的效果。例如,某航空公司的广告中承诺的"一小时内免费送机票上门"变成了"一小时内送免费机票上门":We give you tickets free of charge within one hour.(应为We offer free delivery of your air tickets within one hour after your booking confirmation.) 第二:要善于仔细地、深入地、准确地理解中文原文的意思。这是因为准确的理解是做好翻译的前提。例如,我们常用"摸着石头过河"这个俗语来形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没有先例。那么"摸着石头过河"应如何翻译成英语呢?有的人把它按字面翻译为crossing the river by feeling the stones。翻译的人根本就没有去认真地理解"摸着石头过河"是什么意思,应该怎样表达才能让外国人能够理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照下面的步骤去做: "摸着石头过河"的字面意思如何理解? 它有什么暗含或延伸的意思? 英语里有没有相同或类似的说法?.如果有,就可以直接借用;如果没有,是进行直译还是意译? 如果直译为 crossing the river by feeling the stones是否能被外国人理解? 过河是乘船过(crossing by boat)还是淌水过(wading across),动词用什么形式? 这里的河是大河、中河还是小河 (river, stream, brook, etc.)? 摸的方式是用手摸还是用脚触? 石头是大石头还是小石头(rock, stone. Pebble, etc.)? 如果意译为 learning by experiment / by trial and error是否可取? 直译和意译相结合wading across the stream by feeling the way如何? Since there is no previous experience to fall back on, we have to "wade across the stream by feeling the way," as we say in Chinese. 第三:中文和英文的对应词有时意思并不相同或者不完全相同,不能照字面翻译。例如下面例子中的"外国人"和foreigner: 如果我们要把"他的英语说得真好,就像外国人一样。"翻译成这样的英语He speaks English so well, he sounds like a foreigner.那么这里的修饰语like a foreigner 是指说得不好,听起来很别扭。这种看上去非常准确的翻译其效果却适得其反。正确的翻译方法应该是:He speaks English so well, he sounds like a native speaker. 第四:有时候中文字面的意思表达不充分,部分信息被省略了或被隐藏起来了。例如下面的例子: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有人把它翻译为:The special zone is a window. It is a widow for introduc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It is also a window for foreign policy. 这样的翻译外国人是无法理解的,我们必须把那些被省略了或被隐藏起来的信息都翻译出来:The special economics zones are a window opening onto the outside world. They are a window through which to bring in from abroad sophisticated technology, advanced managerial expertise and up-to-date know-how. It is also a window through which to disseminate China's external policies. 与此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退耕还林"不是return farmland to forest(把耕地退还给森林),而应该是restore "woodland-converted farm-plots" back for afforesting (把从林地开垦出来的耕地还原成林地,即重新进行植树造林)。"春运"也不能简单地说成是spring transportation(春季的运输) 而是the rush / peak season of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 Chinese New Year(春节期间的客运高峰)。 第五:有些中文词语没有什么特殊涵义,而与之相对应的英文词语却有着特殊的涵义。例如,与"便宜"、"价廉"相对应的"cheap,"它有时候会带有贬义,成为"质次价低"的意,如cheap jewelries, cheap dresses, cheap furniture 等。我们可以说I bought a cheap watch for my child,对小孩无所谓;但不能说I bought a cheap dress for my girlfriend. 因为这样说会冒犯对方。在后一种情况下必须用inexpensive一词 第六:避免用中式英语进行表达,而要尽量用地道的英语进行表达。假如我们要把"我过去学过一些法语,但现在都忘了,都还给老师了"这句话翻译成英语,最好不要说 I learned some French in the past. Now I have forgotten it. I've returned it to the teacher. 比较好的说法是 I used to know some French, but I've forgotten it. It has found its way back to my teacher. 再比如我们要用英语说"我攒了一大堆赃衣服,等着周末来洗,"最好不要说I have accumulated a large amount of dirty clothes. I'm going to wash them at the weekend. 比较好的说法是 I have a lot of laundry to catch up at the weekend. 第七:根据不同场合,英语的表达有庄重(formal) 与随意(informal) 之分。比如"禁止吸烟"(No Smoking)、"请勿吸烟"(Thank you for not smoking) 和"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勿在此吸烟"(For hygiene's sake, please refrain yourself from smoking in this room.)下面两组例子中都各包含有formal- normal - informal 三种文体风格(style): Please await instructions before dispatching items. Please wait for instructions before sending items off. Don't send anything off until you're told to do so.Essential measures should be undertaken at the earliest opportunity. One should undertake any necessary measures at the earliest opportunity. You should do whatever you have to as soon as you can. 第八:要注意各行各业的不同术语的选择。比如"安居工程" 的英译不是housing project for low-income urban residents,而应该按照社会经济用语的习惯翻译为the Affordable Housing Program; 再比如,高速公路上的警示语"请勿疲劳驾驶,"翻译成英语不是Don't drive tiredly,按照交通法规术语应该翻译为Drowsy driving is dangerous 或Drive alert, arrive alive。 第九:注意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把"相声"翻译成英语不能只是翻译其形式,还要翻译其内涵。翻译成cross talk 外国人不明白;不如翻译为comic dialogue 更好懂。再如,假设我们要把"以外贸为龙头"翻译成英语,能不能直接翻译为with foreign trade as the dragon head呢?这样翻译是很难让外国人明白的,因为"以……为龙头"这个说法是源自耍龙灯的习俗,而多数外国人不一定熟悉中国人的这一习俗。为了取得好的翻译效果,最好是用能够跨越文化障碍的表达方法,如"火车头"或"旗舰":with foreign trade as the locomotive / flagship。 但是不能机械地对待一切类似的翻译问题,我们的头脑里应该有一点辩证法。比如汉语的"鱼米之乡"(land of fish and rice),在英语里有一个类似的说法land of milk and honey,但由于land of fish and rice 外国人也能理解,不会造成跨化交流的障碍,所以我们可以采用land of fish and rice的说法,以保留一点汉语的特色。 第十:对于暗含的意思,必须把它明白地翻译出来,这样便于外国读者理解。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字,它是个双关语,有"天晴"和"爱情"的双重意思。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做到二者兼顾: It's sunny in the east but in the west it's raining hard. Whether rain or sunshine, he's the sunshine in my heart. 第十一:有时候,比如翻译诗句,光翻译字面上的意思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字里行间的深度、力量和美感表达出来。我们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骨"为例,如果简单地把它翻译为 Wines and meats become rotten in the mansions; Dead bones become rotten at the doors of them,那就没有任何诗意。英语词典里有这样的例句:While the rich are flaunting their wealth the poor are starving on the streets. 这个句子表现了贫富之间的差别和对比。下面这样的翻译则把原文的意思、深度、力量和美感通统都表现出来了: In the mansions, rolling luxury allows wine and meat to go rotten away; On the streets, grinding poverty causes dead bodies to freeze and decay. 第十二:汉语和英语在语法语序和句子结构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进行中译英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变化。例如,翻译"改革开放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个句子时,我们不能亦步亦趋地将它翻译为:The economic reform and the opening-up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而是应该这样翻译,把"巨大的成就"当作主语,把主动语态变成被动语态: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economic reform and in our efforts to open-up China to the outside world. 一个合格的翻译人员必须具有高屋见瓴的视角,要懂得翻译的真谛是什么。必须要有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习惯

希望采纳

清朝历史上有哪些关于徐继畲的记载?对徐继畲有什么评价?

清石闻在

徐继畲,山西五台人。道光六年,中进士,选庶吉士,编修,迁御史。忻州的石和的林求升迁,用英语到知府衙门预警灾异,而荣和知府衙门的武功则为事所缚。此外,我请求部长帮助和调解的习惯做法。

而且疏陈朝的政体应该是简洁明了的,意思是:“皇帝畅所欲言,群臣言无不可取,无不通谏,但久玩不厌,精采神谕,大大咧咧,不屑一顾。我以为部长们的发言都不是一般的相关或紧急,所以我没必要了解清楚。如果你在关注某件事,妥协你神圣的关注,等待必然的过客,也就是颁布法令,应该重新审视。这件事的困难,限制了推动革命的岁月。如果还玩以前的,就在本案之外再以违反法令罪论处。这个判决应该很简单。六是案件在增加,法律不足,寻求案件;例子,案例:陈晨湘阴,混沌如丝。据说六书的权利属于书吏。非文书官员有权利,但规定很烦人。我以为,如果我仔细考察确定现在的事例,十件事就省五件,十件事就省七件,命名为《简明事例》,让有关官员知道它的轮廓,就不会听命于藏书家了。这个案子应该很简单。工作,一边工作,一边讨论工作,以便最好的当前知道惩罚也。目前的文章太复杂,太密集,无法概括。当你看到各省各县都是入职不到一年,被罚款几年甚至几年的人,往往会背上骂名。而且讨论越来越密,回避越来越诡异。不是因为清朝。我认为所有的官员都应该受到惩罚,为了国计民生,为了官员的品行,所有的官员都应该受到更重更严的惩罚;凡涉及小事,与治身无关,对丈夫过于苛刻,处境艰难者,应视情处理,大幅度减轻。这种惩罚应该很简单。”舒如,尚加纳。呼之欲出,谈时事是流鼻涕。

16年,任广西周迅知府,“福建邵岩道”,调任亭长龙道。新疆事变以来,敌船云集厦门,与漳州一水之隔,居民惊疑数日。她很平静,人们也很安全。二十二年,迁两广盐运使,十天,封为广东按察使。二十三年,迁居福建。二十六年,授广西巡抚,未去为官,福建。福建巡抚刘云科因病请假,暂任畲巡抚。福州通商之初,英国人住在惠城吴石山的神光寺,文人雅士闹得沸沸扬扬。他们告诉他们的方式告诉真相,并命令云可和她移动。过了很久,他们搬到了道山寺。士子在畲族开始后未能拒绝,但从不畏惧,说话的人反复讲瓦解。她初入晋朝后,玄宗四处打听各国的风土人情,了解了不少。她退休后编了一本书叫《瀛寰志略》,玄宗没呈上就崩了,演讲者攻击。

咸丰元年,文宗召畲族回京,称他们为天子,称他们为淳朴,并问太仆寺邵青。圣旨继畲族升迁后,说:“国家提倡简朴,皇宫在大内,第一还是明老。不过圆明园是三点听政的地方,避暑山庄是秋仙待的地方。这两个地方的规模相同,都是在甘龙和乾隆之间准备的。唐玄宗将邱显停职,并将热河工程全部上报,但1月至10月一直留在圆明园。但三十年来,从未增加一椽,游观不如诸地,或遭报应修,令除。所以内库发行前后有几百万。这几年来,园亭开了很久,还是说不要坐着听雕塑。时至今日,军务未完,河工未完。没时间了,也在意料之中。以后如果报了这两件事,内部库会稍微补一下,不保证没有尝试。希望皇上坚持,如果是万不得已的工程,一切都停下来。至于装修陈设,如果是稀有好玩的就可以省了,没有铺张浪费。因此,防止土建工程的渐进是明智的。孔子删了《诗》,以《关雎》为头,与众不同。匡衡说:‘情欲的感觉不过是美;宴会的私密性不是由运动塑造的。“可以说,字与字之间的差别是深刻的。第一件涉及皇宫的事,从来没有听说过,没有朝臣敢讲。你虽然忠于门坎,但不能和朝廷争,更不能和朝廷争。因此,圣帝王铭,也就是修省最切的地方。皇帝无欲,你就舍礼,你就准备《周官》的九品帝制,传《大雅》男人的吉祥。以为窃德再起,基于此,宜渐防此宴。从古至今,闭塞的问题都是因为不会说话,但也有说话的方式,闭塞在不知道的人身上转世。皇帝登基之初,开道是他的职责。由于日本人的仁疏,所以互相说好话、互相夸赞的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因为干旱,你求字,又被赏又被诱。你用空洞的话来指责,被命令,挑衅智谷的名字作为警告。我大多擅长,但我觉得这是空谈,而且很蠢。我扔了一眼,无关紧要。激智谷之名,因器小,皇帝会手下留情,足以见圣。如果你受别人指挥,你参与的是自私的目的,如果你真的有所依靠,你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罪行。总之,人们对圣人的迷惑和照顾,也在皇帝那里权衡和考虑。暗中策划在京说事的,大致分为三类:按章打陈的,说九卿,可道;演陈有章有面的,是教育部部长;不打陈有章,打陈有脸。你被称为皇宫王公。三者各有利弊。卿、柯导、爵秩不拜,少归项之意,闻更广,多谒见,以风德磨,弹劾为职,即优也;前三个缺点也包括在内。部臣,久在朝,雍容忠厚,懂时事,也是最好的;然而,这个阶级充满了尊重、尊严、顾忌和自信,不可能倾吐它的第十一,这是它所掩盖的。朝廷诸侯,发自国家之心,对援外一方无兴趣,对赏赐无欲望,所以才优秀。但是法治严明,案子不交给外人,法庭评论舆论,什么都听,都是它所涵盖的。皇帝的眼力是雪亮的,等不到亮的时候,却是我一个人愁腮,愁腮。恐怕那些谈论事情的人

咸丰二年,吏部奉行论,继延捕佘,遣罪人为巡抚,请议,而归。找丁妈妈的心事。粤北土匪进攻怀庆,山西巡抚哈芬巴太原连长乌勒新泰领兵防守泽州,但没有耽搁。贼渡河,困于垣曲,哈芬驻阳城,布政使郭乞助。跟随她,她也有机会借布政使印奏,她是哈芬总督,后由王庆云接任。跟随畲族的文章,我们将告诉你

她跟随父亲润地,管理鲁王的书房。她继承了她的教导,广泛访问并了解时事。我长期在闽粤,熟悉外事,处事谨慎,为人善良,信任有加。在关。归来,主平遥书院自给自足。找个棋子。

公众评价

徐继畲的《华府理论》探究了我们作为人的内心欲望。从我在华盛顿特区居住的白宫的窗户望出去,我们的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纪念碑高耸入云。这是一个很高的方尖碑,但在这个大碑附近有一个小石碑,上面写着:米利坚无太子爵位,不循世俗规则,以公器付民意,开创古今空前局面。这些文字不是美国人写的,而是福建徐继畲写的。1853年,中国政府把它刻在石碑上作为对我们国家的礼物。

我非常感谢来自中国的这份礼物。它直接探索了我们作为人的内心欲望: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以及不受国家干涉的言论、异议、结社和信仰自由。这些是220年前我们国家建立的核心理念。这些是引领我们穿越美洲大陆走向世界舞台的理念。这些是美国人今天仍然珍视的观念。

克林顿:第42届

徐继畲的华府理论具有开创性的示范意义。

徐继畲对华府的评价是他在没有依靠、没有继承、没有借鉴的情况下独立做出的,体现了他的高度洞察力。在之后,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继承、演绎、发展和深化了徐的评论。它的大框架仍然是功绩和道德,它的主要方面仍然是由徐继畲开创的民主制度和个人高尚品格的建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徐继畲的华盛顿理论在现代思想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典范意义。

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徐继畲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破冰醒世的贡献

徐继畲开放思想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也与他早年在福建等沿海省份大量学习并广泛接触西方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他摆脱了传统的羁绊和枷锁,开放程度大大超过了清官和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在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的思维和方法给权力中心的人带来不同的政治命运。徐继畲的开放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即破冰,唤醒中国人民,发展先进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实现强国富民的伟大目标。

孙立平: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徐继畲是近代著名的爱国者。

鸦片战争期间,徐继畲主张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的出发点和最终结果

邵勇: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现代社会研究中心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继畲是第一个提出“变革理论”的人

鸦片战争爆发后,徐继畲的言行表明他是这一时期禁烟派和抵抗派的代表人物。他和等人一样,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徐继畲第一个指出了“变论”,提出了备战和外交并重的思想。“和”是战后徐继畲等人处理中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鸦片战争中的“战”与“和”。以“战”统天下,“和”治天下,历史就这样反复前进,历史人物在历史活动中露出了真面目。

徐松荣: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被动的对外开放中,徐继畲实现了学术转向。

徐继畲的地理考证由西北转向东南,由陆地转向海洋,这是他试图渗透中外历史地理和引进海外新知识的连接点。利用中国海洋书籍和大卫阿贝尔的口述,用中国海洋经验验证西方知识,是《瀛环志略》成功的重要因素。重新发现中国海洋的历史,蕴含着希望中国再次突破海洋的深意。以史为鉴,反思对策,体现了徐继畲海洋意识的感悟和觉醒。另外,经过考证和推测,可以初步断定《瀛环志略》不是道光所写。借此机会澄清事实。

杨国桢: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继畲教人们通过认识世界来认识自己。

徐继畲第一次把整个世界描述为“被海洋包围的陆地”。《瀛环志略》的命名标志着中国人对世界地理空间的认识从传统的“吉福”论向现代地理学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政治思想和外交政策的现代化。

王尚义:太原师范大学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继畲“以商制夷”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徐继畲"以商制夷"的对外战略思想源于其家乡的晋商氛围、兼收并蓄的开放学风以及在沿海地区工作的亲身经历。形成于《瀛环志略》冷静调查判断世界格局;处理洋人入福州事件等一系列对外交涉活动,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刘晓莉: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传统——徐继畲开放的双重性

作为睁开眼睛思考世界的先驱之一,徐继畲有着开放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的世界观、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关注等方面。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学者,徐继畲身上烙有不可磨灭的传统烙印。他忠于君主,他推崇八股文,他为子女纳妾集“开放”与“传统”于一身的徐继畲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向中国的改革迈出决定性的一步”;另一方面,他屈从于传统,自觉不自觉地迎合社会主流意识。

罗春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徐继畲在处理外交关系时善于利用妥协。

在很大程度上,徐继畲抛弃了传统的中外观念,通过自己的实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向中国人介绍外部世界,并以妥协的方式解决相关事务。徐继畲给了外交一定的空间,成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冯素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孕育着现代民族观念。

从传统民族意识到现代民族观念的飞跃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华夷”到“中西”话语的转换是这一历史性飞跃的基本前提。《瀛环志略》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华夷”话语的时代,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却独树一帜,放弃了以“夷”指称西方国家,构建了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话语模式,构建了从传统观念中的“天下”到现代意义上的“天下”的新认知体系。它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转型和巩固提供了最初的思想基石和历史资源。

王献明: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中心、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而徐继畲成为西方人观察中国的风向标。

19世纪中叶,徐继畲及其作品是西方人尤其是传教士观察中国的风向标。碧莱门书评《瀛环志略》,主要翻译《一部新的中文地理书》的内容;卫三畏的文章着重于《瀛环志略》的学术意义。在中国人眼中,《瀛环志略》作为一个观察世界的窗口,在西方人眼中成为了探索中国文化的途径。传教士还认为《瀛环志略》的出版可以在知识和思想层面上帮助他们在中国的事业。

吴: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瀛环志略》善于学习,《海国图志》以优秀取胜。

《瀛环志略》擅长知识,《海国图志》以优秀取胜。年之久在《睁眼看世界》中,当时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类书籍的最高水平是《瀛环志略》年。《瀛环志略》提倡“师夷长技”,即向西方学习,这是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所以其历史地位应该在《瀛环志略》以上。

郑大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的开拓创新

冲破中华帝国的罗网,立足全球,放眼世界,是该书框架结构的开拓性创新;关注发展变化,揭露英国暴富,赞美美国民主,代表了开拓创新的内容;地方志与史书的结合得心应手,融会贯通,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编研风格。

张: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是一本宣扬现代进步思想的教科书。

《海国图志》徐继畲运用现代地理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描述了五大洲四大洋的地理情况,以及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山川河流、城市等。地图绘制细致,方向准确。在文笔和风格上也有突出的特点:中国传统的地理地理观念,文笔史地兼备,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功能的概念。反映了徐继畲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开放思想。它曾被用作首都文同霍尔学校的教科书。

宋大川:北京文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地球和世界。

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正视现实的勇气,是徐继畲所追求的,也是《瀛环志略》的灵魂。突破了思想和社会习俗的束缚,勇敢地承认了其他国家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展现了一系列世界各国真实的社会图景,也展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和开放的心态。

郭春美:太原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

为徐继畲人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

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是中西文化对峙下中国重新审视西方的代表作。确立了中国是世界上的一个国家的观念,揭示了工商业可以富国的道理,表达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关注和赞赏。

尹:太原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

徐继畲的多元文化观

徐继畲第一个抛弃陈旧的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观念,接受现代地理学的宇宙观,承认多元的世界和文明。承认儒教以外存在的各种宗教也是

1865年,徐继畲受聘于清朝总理衙门,《瀛环志略》由总理衙门出版,提高了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作为宰相兼衙门大臣,他兼职文同博物馆总经理,为徐继畲的一系列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然而,徐继畲作为一个对西方有着深刻了解的中国学者,在改革文同博物馆的努力中携带了许多西方文明的影子,因此受到了以伍仁为代表的顽固派的攻击,最终失败。

季满红: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继畲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和明智的外交家

政治力学和政治行为心理学为研究政治、政治家和政治行为提供了科学的基本思路。徐继畲的生平事迹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国家兴亡,天下大同,匹夫有责。我们要勇敢客观的面对世界,面对自己。与其寄希望于君主和清官,不如建立严谨高效的民主和法治。

方强:陕西省司法厅原副厅长、西北政法大学教授。

许嵩神殿,预言中的圣人

160年前,宋侃先生出版了《瀛环志略》,介绍世界形势和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希望清廷对中国的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挽救危机。见光而思,知冰而行,对中国的改革和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抗列强的瓜分,多次遭到破坏,最终由弱变强。他是一个先知。

傅园亭:台北《瀛环志略》发行人

徐继畲关心台湾事务。

徐继畲担任福建巡抚多年,期间留下80余份有关台湾省务的奏折,内容集中在台湾省的粮价、刑事案件、造船费用、驻台官兵的薪水、官员的升迁、防范英国对台湾的野心等方面。

Xi韩晶:台北《瀛环志略》社长兼总编辑

在日本幕府时代很有影响力。

日文版《瀛环志略》透露的信息是,在日本幕府末期,仁人志士勇敢地突破了江户幕府实行了200多年的锁国和禁止基督教书籍进口的政策。他们突破了朱倡导的华夷观念,中国的华夷思想化身为狭隘的民族主义。

任福兴:徐继畲研究会会长,《忻州日报》记者。

徐继畲是在思想上推动洋务改革和明治维新的高瞻远瞩的预言家。

徐继畲不仅是一位山西乡绅,而且是一位在思想上推动洋务改革和明治维新的高瞻远瞩的先知。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了《瀛环志略》多本《徐继畲》,都表明徐继畲是中美从陕西到华盛顿的外交使节。他对美国第一任华盛顿开创的民主制度的赞美,永远镌刻在华盛顿纪念碑上。

菊米: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学术研究部主任,博士。

徐继畲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徐继畲的教育观体现在学校教育中,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复制和延伸。徐继畲一生奉行“经世致用”的原则,其0755年至79000年的著作体现了重视科技与教育的思想,表现了中体西用、洋为中用的教育观。

高春平: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徐继畲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

时代的变迁使晚年的徐继畲重返政坛,成为总理衙门大臣,也是第一个掌管文同博物馆事务的大臣。在

徐继畲与晋商

徐继畲生活在晋商活跃于国内外商界的时代。徐祖籍山西,通晓儒学,熟悉外交事务。同时,他密切关注晋商的兴衰及其经营方式。他曾多次为晋商撰写《人生序》,他还探讨了蒙古本土与内地贸易的开启是晋商崛起的原因。

小可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徐继畲为他的家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徐继畲的一生都与他的家乡息息相关。做官时清正廉洁,关注山西地方政务,为清理吏治做了许多努力。回国后,监督应永,维护当地治安;讲学时,书院致力于地方教育,关注地方商业的发展。徐继畲为他的家乡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赵: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山西不是封闭的。

严老师曾经以中西交通史为学术专长,我也是走向世界的山西人。他曾注释过法显的《瀛环志略》、刘启的《瀛环志略》、刘玉的《瀛环志略》、范守一的《瀛环志略》,并试图研究徐继畲,但未能完成。正因为如此,我们得出结论,山西虽然是内陆省份,但并不是封闭的。山西与世界的联系是山西地方史研究的重要领域。

严守成: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界应重视对徐继畲及其《瀛环志略》的研究。

徐继畲的现代化思想是学术界关注的中心问题,他也十分关注徐继畲的爱国思想和徐继畲的对外交流。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外部世界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进一步加深姬旭?研究还是中国近代史乃至中国改革开放史研究的新课题。

岳千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徐继畲研究所提议创建

山西和广东两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两省都非常重视当地的历史文化。广东近代历史文化名人,如屈大均、洪榕、康有为、等,或与徐继畲相似或相同。建议以山西为主,成立全国徐继畲研究会,以京、晋、粤、桂、闽为联营,在各省设立分会,推动徐继畲研究的深入和不断完善。

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兼总编辑。

虚心研究徐继畲。

是徐继畲助人为乐治国的杰作,是向国人介绍现代世界大势的佳作,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丰碑。以开放的心态看大势,全方位开放才能为改革提供动力、压力和活力。我们要以现代的眼光和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和认真研究徐继畲及其作品,尽快把徐继畲这一重要历史人物搬上银幕和舞台,让世界重新认识陕西。

郭:前陕西主席

丰田式精益管理的方法,在中国可以施行吗?一个企业能提的提案有尽头吗?

要说不能实施,那是假的。要说能实施,目前还未听说哪中国企业做好了。丰田式管理,起源于丰田,在日企,大量企业或多或少地按照丰田方式管理企业,但安全与丰田一样做好的也不多。丰田式管理的起管要追塑到几十年前,可以说是一种企业管理文化的积淀,不是说学就能学好。首先要善于学,再者要融入到自已的文化中,洋为中用。从日本民治维新推行西学当中,不难得出结论。所以,照搬式的学是难以学好的,用起来也是驴嘴难对马面。本人曾在日企呆过4年,深知个中意味。举个例子:日企用人都是终身制,这与中国早年的铁饭碗是完全两码事。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形式。日企的终身制能为企业带长足的发展,而中国的铁饭碗却使企业陷于破产。如果员工不能为企业的发展献力,则企业必定破产,没有象中国一样政府买单。这样,人人都有危机感。而中国企业的工人就没有这种压力。次者,日本人认为,如果自已服务的公司破产,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耻辱,这与武士道精神有点相通之处,是日本人的价值观。再者,日本工人最起码文化素质、职业素质都很高。记得有一个人说过,文化素质高的民族好管理,文化素质低的民族好愚弄。中国几年的文化都是文化,读书比天高,一般民众文化很低。在企业也是一样。这就最起码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用人的基础。大多工人的价值认同度很高。而这些是中国企业所不具备的硬条件。为何这么说?举个例子,在日企,很多流水线是U形线,工位在U字内的工人,很多是一身兼数个工位的工作,尽管身兼多职,但他同样要保证整条流水线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节奏。当时我在日企时,也管理过U形线,当大家心力一致时,拉线生产节奏非常好,但不管怎样,要整天如此运转,始终都未能实现。或许与自已的管理能力相关,但话到过来,如果工人素质高些,或许会动转得更好。公司其他同事,也同样未能做到这一点。而且,一年后,这条拉线上的工人,更换了近40%。培训一个新人,要花至少2个月。而老工人,做什么事,总是越做越得手,次效率、质量均较高。再说一个:各部门的协调。做精益管理,各部门的协调要保持高度一致。产线一旦有问题,需立马得到解决,各部门各司其职,主动积极。而这些在很多公司是做不到的,当是一套流程就做不好,何况配合。其它相关配套的制度、流程很多。缺少相关措施的支持,要做好精益管理谈何容易。

不过,精益管理中的很多管理手法、理念是很值得我们去揣摩学习,并实施。

企业的发展如同国家一样,是无止境的。发展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会不断得到解决,同样,新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问题不止,提案不止。只要是能解决问题,不管大小,均能找到相关改善提案,只是企业能否找到相应的长效激励制度。人的想象是无穷的。

欧洲民间音乐的分类及特点。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希望满意哦!!!!!!

一般而言,“民间音乐”的概念相当广泛。试用下面的定义加以限定:民间音乐是受城市文化影响最少的那一阶层人民的音乐,是或多或少有着时间和空间限度的音乐,这种音乐是受到音乐的冲动而即兴创作的。 根据这个定义,农民受城市文化的影响最少,他们是民间音乐的传播者和宣传者。由于不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农民用他们自己的传统方式创造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财富。这种原始的情况今天仍可在未开化的人群中间看到。

东欧的农民经过若干阶段发展到现在,他们或多或少地受了城市的影响,(至少在文化产物上)特别是受到西欧的影响,有的时间长些,有的短些。经过一定的时期,这种外来影响的成分被吸收了,使艺术与原来的不同了。这样,民间艺术,或者说,民间音乐就形成了它自己的风格。这种看法,正包含着上述的时间和空间的延续。由于外来成分的吸收不能靠某一个人来完成,而要靠众多人群世代相传。所以在这段传播时期,外来成分经历了一定的变化,而且还掺杂了其他成分。 至于民间音乐的起源问题,是题外话,在定义中没有考虑到。 可以推测,现在所有著名的欧洲民间音乐,究其渊源,都受到其他艺术或流行艺术音乐的影响。

1)

分节歌。分节的,分节歌就是一个曲调配上多段的诗句组成的歌词,并且歌词常常押韵,这个叫分节歌结构,现在我们都很常见的。

2) 音阶多样化的。他们儿童歌曲常常就用两三个音,五声音阶也不少,但主要是七声音阶。五声音阶不是中国独有的,中国当然五声音阶是它的很主要的特点,但是爱尔兰也是五声音阶,苏格兰也是五声音阶,匈牙利也是五声音阶,有很多。但是大多数来说,欧洲人还是以七声音阶为主。

3) 大多采用均分节拍。就是平均的3/4、2/4、4/4,每一小节都是平均的。东欧的节拍比西欧要复杂,常常有一种奇数的节拍:3/8、7/8、9/8。

4) 歌唱风格有两种。一种古老的欧洲风格,比较放松的,音色比较清晰,曲调比较简单,很少用装饰音,很平的吧,合唱当中多声部用得很多,这是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风格;另一种欧亚风格唱法,叫欧亚风格,唱法比较紧。

5) 主要的歌曲体裁有史诗和叙事歌,爱情歌曲,节庆歌曲,包括宗教的,还有世俗的庆典,还有舞曲。这是它的歌曲体裁。

6) 游吟歌手的旋律。它在中世纪有一大批游吟歌手,到处漂泊流浪,到处唱歌弹琴啊,这些人呢是起了很大作用,他实际上把欧洲的文化,起了个统一的作用,特别是欧洲的音乐,特别是西欧。流浪艺人不叫流浪艺人,叫游吟歌手。他们的这些表演呢,他原来有的是宫廷里的,有的是民间的,然后在全欧洲,特别是西欧到处表演,最后这些旋律、这些歌曲全部传到,各个地方都有,弄不清哪儿是哪儿的,这个对整个欧洲的文化统一是起了一定作用。

在我们大谈欧洲古典音乐是一种世界文化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的是在其中却也包含着许多民族因素,无论是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作曲家都难以割舍他们与各自民族文化间的联系,因此,其创作首先应该是民族的,其次才能看作是世界的。在创作中融入民族特性,可说是人类艺术创造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一、音乐文化中的民族特征集中体现在民族民间音乐之中音乐文化中的民族特征,是音乐历史中一直存在的因素。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以及任何作曲家的音乐,都具有其民族特征。实质上,音乐的民族特征是由不同民族和国家客观存在的文化特征决定的。因为各民族都有其不同的语言音调、不同的生活情趣、不同的心理素质和不同特征的民间音乐文化积累。所以音乐的民族特征比较持久、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之中。

在专业音乐创作中,民族特征的表现不仅限于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上,还表现在题材内容和体裁形式上。

在音乐语言上,主要反映在民族民间音调的广泛运用或以民族民间音调为基础进行加工改编和再创造。在表现手法上,运用本民族喜闻乐见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在题材内容方面,反映本民族的现实生活,赞扬人民及其英雄主义业绩。还反映对祖国光荣历史的缅怀,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不但体现民族的愿望和性格,还表现民族传统风格和艺术爱好。在体裁形式方面,同样自觉地继承民族的传统,满足各民族的审美习惯和特殊兴趣 。

在欧洲古典音乐专业作曲家作品中,由于历史背景和表现上所追求的审美理想的差异,各个时代、各个乐派、各个作曲家音乐作品所体现的民族特征情况是有所不同的。

二、古典乐派民族特征是启蒙意识的自然流露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均广泛地把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素材运用到创作之中。

“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1732——1809)的音乐创作与德国、奥地利民间音乐音调、句式、结构、风格联系密切。如《G大调第94(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小夜曲》,方整的乐句、简朴的和声赋予他风格简洁、清新的特征。其交响曲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第四乐章明快的舞曲风格也带有德、奥乡土音乐的特点。

“音乐神童”莫扎特(1756——1791)是歌剧和交响乐作曲家。在歌剧《魔笛》中采用德奥民间风格的通俗歌曲和新教圣咏式音调,获得很大的成功。他是旋律大师,善于把德奥民间音调和意大利抒情风格融汇在一起,创造莫扎特式的、富歌唱性、洋溢诗意的美妙的旋律。

乐圣贝多芬(1770——1827)集古典大成、开浪漫先河。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进社会思想,成为他创作的思想核心,贝多芬是第一位把音乐艺术和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的音乐家。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喜欢听农村乐师们奏乐,并将此体现在创作之中,在《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中都出现德奥乡村乐队演奏民间舞曲的淳朴形象。《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中的《欢乐颂》洋溢着德国民间歌谣中特有的恳切、质朴、热情的情感。据罗曼?罗兰研究贝多芬表达群众共同感情时,如爱情、友谊、婚礼等,常引用民歌旋律。

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音乐中的民族民间因素,是他们的启蒙意识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自然流露。是他们接近

现实生活“到民间去”、“回到自然去”的美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时代精神:反抗封建束缚,坚定乐观、勇于奋斗的民主精神和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高度完美和谐。因此可以说古典主义音乐中的民族民间特征是一般性的,并没有其他别的意义,是启蒙意识和民主精神的自然流露与反映。

三、浪漫乐派音乐深深植根于各自民族音乐传统基础之上浪漫乐派作曲家舒伯特、韦伯、肖邦、勃拉姆斯、威尔第等人的音乐创作深深植根于本民族音乐传统基础之上,音乐艺术强调民族特征。

“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1797—1828)从小熟悉奥地利民间音乐,其作品广泛利用民间歌曲、风俗舞曲、进行曲和生活中的流行歌曲音调。分节歌这一源于民间的歌曲形式,也成为舒伯特歌曲的基本“骨架”,正因为如此,他的许多名曲后来成为广为流传的创作民歌,如《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

这种通俗淳朴的歌曲,又成为舒伯特器乐作品的主要构成因素。钱仁康教授说:“歌曲化的旋律,歌曲式的织体,歌曲性的音乐思维,在舒伯特的交响曲、室内乐创作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并成为舒伯特以后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重要特征。”(《音乐艺术》1979年第一期)。德沃夏克在评价舒伯特的音乐创作时说:“他的《未完成交响曲》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最有特色的也许是俯拾皆是的歌曲式的旋律,他把歌曲用进了交响曲,并移植的如此巧妙,舒曼不仅要说这些乐队声部类似人声了。”(《音乐译文》1981年第六期)

因此,通俗性和民族性普遍存在于他的创作之中,成为他鲜明的创作特征。

德国浪漫主义民族歌剧创立者韦伯(1786——1825)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821年6月在柏林首演的民族歌剧《自由射手》(又译作《魔弹射手》),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其曲调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市场出售商品也以剧名为商标,如“魔弹射手牌啤酒”、“魔弹射手式女装”。该剧取材于德、捷广 为流传的“黑猎人”民间传说,舞台上展示了一幅幅地道的北德森林乡民风俗画。歌剧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不过他们的《魔笛》、《费德里奥》中的“民族性”尚不完备,虽用了德语歌词,音乐也具德国特色,但描绘的却是东方的神话或西班牙的故事,而《自由射手》以浓郁的民间气质的音乐素材(猎人的合唱、姑娘的歌谣、乡民们的阿勒曼德舞)和德语说白的“歌唱剧”的传统样式,致力于德国偏僻村庄、森林景色的描绘和德国民族思想感情的表达是十分成功的。

浪漫乐派钢琴诗人肖邦(1810—1849)是波兰爱国主义钢琴家、作曲家、中欧民族乐派先驱,其作品极富独创性和民族性。玛祖卡、波罗奈兹贯穿其一生的创作生涯,他把这两种波兰民间舞曲体裁提高到音乐会乐曲体裁水准。他作有57首玛祖卡舞曲,创造性地运用其特性节奏与民间调式和声,使其更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波兰民族气质,成为充满诗意的器乐小品。作品中有对民间风笛的模仿(《C大调玛祖卡》,Op .24之二),有的采用主属和弦交替演奏,刻画民间乐手演奏的声响(《D大调玛祖卡》OP.33之二)。他作有15首波罗奈兹舞曲,完全脱离了舞蹈,不再是炫技式的外在效果,注入严肃的思想内容,成为风格独特,刚毅、豪放进行曲式的戏剧性音诗。肖邦把波奈兹舞曲同战场、军队、古波兰的荣耀连在一起。这两种舞曲体裁都体现了同波兰祖国精神的联系。

浪漫主义音乐全盛时期德国最后一位古典主义者勃拉姆斯(1833—1897),对民族民间音乐抱有深厚感情,他是德奥艺术歌曲的又一名大师。其200多首独唱艺术歌曲,绝大部分属于民歌性质的抒情歌曲。歌词充满民间生活气息,音调与节奏都与民间音乐紧密相联,曲式简洁凝炼,多采用起源于民间歌曲形式的分节歌。如《摇篮曲》(OP.49之四)是从一本《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里选取童谣编成歌词,分节歌形式,圆舞曲基调,轻轻荡漾的伴奏音型。再如《徒劳小夜曲》(OP.84之四)是从下莱茵地区的一首民歌中选出编为四段歌词,旋律接近德国民间舞蹈歌曲的质朴风格。《永恒的爱》(OP.43之一)是用斯拉夫民歌谱成的。勃拉姆斯1869年和1880年创作发表的4卷21首《匈牙利舞曲》,吸收了斯拉夫和匈牙利民间音乐的曲调和韵律特点,生动地表现了匈牙利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性格。

歌剧之王威尔第(1813—1901)是欧洲乐坛享誉最高的歌剧作曲家,他的信念是“人人都应保存其民族所专有的特点。”(列维克《外国音乐名作》第三册325页)其歌剧旋律极富形象性、抒情性和戏剧性,这些旋律多以民间曲调为基础,朴素、通俗、鲜明、易记,新歌剧一旦上演,其中许多曲调不胫而走广为 传唱。如《茶花女》中的《饮酒歌》、《弄臣》中的《女人爱变卦》(后被人重新填词改名为《夏日泛舟海上》成为创作民歌)就烩炙人口,而《游吟诗人》中的《火焰上升》几乎已成为民间歌曲了。

浪漫主义乐派的形成正处于19世纪欧洲各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时期,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在音乐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这样的时期,即强调民族差异和民族价值,在音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民族特征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时期。浪漫乐派就其本质来说,无论旋律音调、表现方式,均受民间音乐的影响,并深深植根于各自民族音乐传统的基础之上,强调民族特征和继承民族传统。

四、民族乐派普遍追求并刻意表现民族特征借以激发民族意识、 提高民族觉悟.

由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随之而来的19世纪20—30年代的革命风暴席卷了欧洲大地,欧洲各国——尤其俄国和北欧各国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日益增强,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浪漫主义思潮的掀起,欧洲各地区进入了民族文化兴起的时期。民族乐派的诞生,显示了民族文化开始走向了繁荣。

民族乐派是浪漫乐派的一个分支,无论美学观点和创作方法,都和浪漫乐派一脉相承。他们把浪漫乐派所强调的“个性”扩大为“民族性”,把“个性化”发展为每一个民族都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表现特征。其结果,浪漫乐派所强调的民族民间特征,在民族乐派手中就更加突出而全面了。

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格林卡(1804—1857),1836年创作上演的古典民族歌剧《伊凡?苏萨宁》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历史题材的“祖国英雄悲剧”。作曲家采用了丰富的俄罗斯民谣,借用世界歌剧艺术的形式,汲取德国、意大利浪漫乐派技巧而创作的独具民族风格的第一部俄国民族歌剧。1884年创作的《卡玛林斯卡雅幻想曲》,采用了两支俄罗斯民间广为流传的歌曲和舞曲——婚礼歌《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舞曲《卡玛林斯卡雅》作为主题,用交响音乐的形式进行变奏展开,鲜明地刻画了俄罗斯农村生活风俗图景和俄罗斯民族性格。它成为俄罗斯交响音乐基石,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所有的俄罗斯交响音乐,都是从《卡玛林斯卡雅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格林卡十分重视从俄罗斯的民族诗歌中,从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正如他的座右铭所示:“创作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艺术家只不过把它编成曲子而已。”古老的农民歌曲、俄罗斯教会音调、城市生活歌曲和舞曲等,都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和声上尽量避免浓重的纵向和弦性四声部和声法,而采用俄罗斯特有的复音、复曲调技法。他的创作实践为俄罗斯民族乐派进入世界音乐先进之林铺平了道路。

浪漫时期鲜有的全才柴科夫斯基(1840—1893)是位极富个性的作曲家。他的音乐语言,在技巧上受德、法影响,是具有世界性特点。他的作品中,欧洲式华丽优雅的风格,胜于俄国式朴素的乡土色彩。事实上他的音乐仍是根生于民族、民间的现实土壤之中,有些作品直接采用和发展了俄罗斯民间歌曲、舞曲和城市人民歌曲。如《如歌的行板》取材于乌克兰民歌《万尼亚坐在沙发上》,《第四交响曲》终曲乐章是以俄罗斯民歌《田野上一棵白桦树》的旋律为基础创作的。《[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主题来自另一首乌克兰民歌《来吧,伊凡卡》。俄罗斯的民族题材、民族性格始终贯彻在他的音乐创作之中,因此他的音乐仍主要是独具个性的俄罗斯式的。

19世纪下叶捷克民族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德沃夏克(1841—1904)七十年代末出版了二册16 首《斯拉夫舞曲》,这些包含有波尔卡、斯科契娜、孚利安特、奥特兹美克、波罗奈兹、杜姆卡等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乌克兰等众多民族舞曲体裁而举世闻名,得到国际音乐社会的广泛赞誉。九十年代初他就任纽约国立音乐学院院长期间,创作了e小调第九《新世界交响曲》,作品中既采用了含有印第安民歌曲调的音调核心(但反对直接引用原始民歌旋律),又巧妙地织入了波希米亚音乐所特有的气质;既表达了对美国印第安人的深情,又怀有对捷克故国的乡愁,抒发了远离家乡的波希米亚人的爱国赤子之心。这部作品结构严谨、旋律优美、民族风格浓郁,是一部思想深刻、通俗易懂的经典作品。德沃夏克在美国艺术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是位国际性的捷克民族作曲家。

匈牙利新民族乐派的代表、民族音乐学家、作曲家、教育家巴托克(1881—1945),一生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搜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民间音乐,成绩卓著。他与同窗好友音乐教育家柯达伊(1882—1967)提出“对匈牙利民族音乐再认识”的论点震动全欧音乐界。巴托克为了进行民族民间音乐的比较与研究,从中找出匈牙利民间音乐的“音乐母语”,把民歌的搜集活动,扩展到匈牙利本土以外的地区: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南斯拉夫、土耳其以及北非地区。搜集、记录了6000多首民歌,出版了近2000首。摸索出一套系统科学的搜集分析方法,对民俗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利用土生土长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素材,花了10年的时间创作编写了《献给孩子们》、《小宇宙》等钢琴曲集,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

从以上论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民族乐派普遍追求并刻意表现其自身的民族特征,他们艺术目标明确,行为自觉,欲使音乐文化成为激发民族意识和提高民族觉悟的手段。这是在新的思想和民族解放斗争背景下,由作曲家的民族意识和对自己国家民族的特殊感情所决定的。

五、从欧洲古典音乐民族特性的分析研究中可得到几点启示。

1.大凡有成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音乐家,可以说都是民族音乐家。他们的作品都具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赵fēng@①教授语)重要特征。世界各国专业音乐创作,尽管其音乐中心特征有所不同,但在音乐创作中,将民族性作为共同追求的艺术目标这一点毫无例外。正如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说:“没有民族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一般认为是全人类的音乐都是具有民族性的。”

2.加强欧洲音乐文化及世界音乐文化的学习,重视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全球意义,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铺路垫石作出贡献。“欧洲音乐中心论”在我国音乐界,尤其在专业音乐教育圈内影响较深,应花大力气进行批判、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好中西音乐关系。在师范音乐教育中,笔者认为在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欧洲及世界音乐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最近一位美国音乐教育专家来信问到:“听说中国教育工作者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的观念,现在是否有学好世界音乐文化为走向世界做准备?是否认为这是未来的必定趋势? ”(《音乐研究》93年第一期29页)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重视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全球意义,应该看到几十年来西方音乐理论、技法、教育体系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所起的全面而积极的影响。要防止在批判“欧洲音乐中心论”,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同时,一种矛盾掩盖另一种矛盾,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学习研究欧洲及世界各国音乐理论、表现手法技能技巧、创作中的经验教训,目的在于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为使中国民族音乐进一步走向世界打好基础。

3.改革外国音乐史教学,在忠实于史实的前提下,从教材到讲授应突出爱国主义、人民性、民主性、民族特征主旋律。目前外国音乐史教学问题不少,使用教材多为进口教材,内容繁琐,面面俱到,重点不够突出;观点有些陈旧,甚至有不少唯心主义观点,宣扬资产阶级天才观、英雄造时势、个人奋斗;在评价音乐家及作品时有的缺乏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一分为二,只看到音乐家的历史贡献,看不到历史的局限性。当务之急,应组织国人编写观点新颖、重点突出的西方音乐史教材。教材中应弘扬外国音乐家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反对外族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音乐家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民间艺术、继承传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在充分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的同时,也要全面客观地评价他们的思想、美学观点和作品的历史局限性。

鉴往而知来,历史是一面镜子。“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于现代,面向未来。吸收各国优秀音乐传统,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让中国民族音乐进一步走向世界,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出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