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尔明朝气数尽矣是什么意思-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1.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李自成,明朝会不会存活
2.历史上孙传庭为什么打不过李自成?
3.如果李如松不,明朝会灭亡吗?
4.我认为崇祯帝可以算是个明君、只是生不逢时,你如何看明末皇帝崇祯帝?谢谢
5.崇祯皇帝是好皇帝吗
6.明朝最笨的皇帝是崇祯吗?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李自成,明朝会不会存活
绝对会,如果中原没有流寇,满清都过不了山海关。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两线作战,被这两个对手拖垮的。
明朝在关外的关宁锦防线很强悍,满清也怕,他们的努尔哈赤就是在宁远被大炮炸伤的,回沈阳后没多久就了;后来皇太极发动宁锦大战,也失败了。两次失败对于满清来说无疑是一道深深的伤痕。而即使防线创建者之一的袁崇焕被杀,他们也不敢对关宁锦防线轻举妄动。进入中原还要绕道蒙古,包括1644年的春天,多尔衮率领的八旗兵进攻北京,也是打算绕道蒙古,从长城隘口进入中原。只是后来半路中杀出来个吴三桂,向多尔衮借兵,多尔衮悟出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临时改变决定掉头直扑山海关,最后并参与了山海关大战。这些都说明了满清不敢与明朝正面交锋的原因。
关于明朝为何灭亡,我认为是两线作战拖的。如果没有流寇,明朝完全可以腾出一只手,集中全部火力去弄满清,毕竟崇祯不是万历,不是天启,以他的脾气和性格是绝对可以做得到的,而以明朝的实力也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历史上孙传庭为什么打不过李自成?
因为主力调去辽东平叛其全军覆没;孙传庭第二次复出之时,手里只有几千老弱病残;崇祯皇帝态度犹疑不决。
崇祯皇帝把能征善战的陕兵调去辽东平叛了,又在松山之战中全军覆没。至此,明廷北方已无能战之兵。孙传庭当时极力反对崇祯这一决策,力主攘外必先安内,崇祯皇帝大怒,还将孙投入大狱。孙传庭第二次复出之时,手里只有几千老弱病残,又缺少后勤训练,自然一触即溃,孙将军也马革裹尸,以身报国。
崇祯皇帝态度犹疑不决,不能接受洪承畴和孙传庭的正确意见,对李闯时剿时抚。李闯一会儿投降,一会儿又叛了,叛军的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彻底解决。随着官军实力的消解,自身实力不断壮大。
孙传庭在粮草匮乏,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守潼关,准备暂时不与闯军交锋避其锋茫,等待朝廷补给,崇祯逼其迎战闯军,无奈之下孙传庭只得率军出战,大军出关后从陕西入河南与总兵陈永福并肩作战。
刚开始还算顺利,李自成诱敌深入派小股军队引诱明军深入,孙传庭一路追去逢敌必胜,追至河南郏县,襄城一带,天降大雨,孙传庭部过分依赖火车营。
所谓火车营乃孙传庭首创,将大炮架于战车之上守备后勤能力极强但机动性较差,柿园一战,大雨滂沱,道路泥泞,火车营行动极为不便严重的影响了明军的行军速度,火器受潮,无法使用,李自成趁官兵人困马乏之机四面出击,大破火车营。
这一战孙传庭的陕西王牌军基本报销,明军伤4万余人,伤亡惨重,孙传庭沧惶回撤潼关,李自成率军猛追,孙传庭麾下总兵白广恩,高杰等部迅速崩溃,潼关破,孙传庭自知无力回天与副使乔迁高冲入农民军阵中,力战而,嗟尔明朝,气数尽矣。
孙传庭
孙传庭(1593年5月21日—1643年11月16日),字伯雅,号白谷,代州振武卫(今山西代县)人,明朝末年大臣。
孙传庭于二十七岁中进士,历任永城知县、商丘知县、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司郎中,因不满魏忠贤专权而弃官归乡,赋闲近十年之久。
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如果李如松不,明朝会灭亡吗?
一样的灭亡,我们不说朝代更替是历史潮流的大话,只说国家积重难返,已经不是一二名将所能够把握的了。孙承宗能力不比李如松差吧,大部分的人认为孙老师才是唯一能够拯救明朝的人。但是也被言官们吗辞职了。那李如松呢,飞扬跋扈,目中无人。九千岁和言官们容得下他?最为主要的,还是在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吏治腐败,财政空虚,皇帝无能。所以我道不认为孙承宗能够拯救明朝。一个王朝,如果不政治清明,国库殷实,国家机器强有力的运转,光靠武力是维系不了的。孙老师虽然是大军事家,谋略家,大学者。但是毕竟不能领导一个国家改革弊端。明朝要得救,必须有一位雄才大略,才华横溢又对朝政把持牢固的皇帝,需要选拔一批年轻肯干的官吏,实行变法强国,如同雍正皇帝变法一样,还需要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这样的将领,抗击后金。待变法有成,大局才能稳定。
我认为崇祯帝可以算是个明君、只是生不逢时,你如何看明末皇帝崇祯帝?谢谢
托尔斯泰说,皇帝是历史的奴隶。而作为奴隶的崇祯,丧失了皇帝让人羡慕的一切———荣耀、富贵、快乐与威权,他有的,只是层出不穷且永无休止的挑战与磨难———他,真是可怜。17年中,他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他不好犬马,不近女色,不喜宴乐,不兴土木,不讲奢华,甚至连历朝历代皇帝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修建陵寝都不干,以至于后只能葬在田贵妃的墓里———皇帝当的甚至不如普通百姓自在,还不算可怜吗?
崇祯十三年(1640)4月皇太极率军围攻锦州,直到到崇祯十四年(41)五月,双方对峙一年。 在这期间(1641年1月)农民军领袖李自成,自封“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攻克洛阳。真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要命的是,此时孙老师(孙承宗)和他的好学生袁崇焕,都以不同的方式“光荣”了。崇祯疲于应付,心力交瘁。终于,心力交瘁的崇祯哭了,说:我登基十四年,饱经忧患,国家事情多,灾荒多,没有粮食,竟然人吃人,流寇四起,这都是我失德所致啊,这都是我错啊。。。文官集团也纷纷表示同情,安慰他说:这不是您的错,都是气数所致啊!这不,闯贼的檄文里就写着——“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9日,崇祯帝与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寿皇亭,山穷水尽的他卸下皇袍,在衣襟上愤然留下了这样的话:“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呜呼哀哉!大明王朝从此湮灭!
崇祯皇帝是好皇帝吗
崇祯之后,再无崇祯
大明祖训曰: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社稷!
纵观大明王朝二百七十七年的风云岁月,我对两位皇帝予以了最高的评价。
第一位是明孝宗朱佑樘,年号弘治。《明史》中多他的评价是“恭俭有制,勤政爱民。”,晚明学者朱国桢说过:“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确实如此,他不仅开创了明朝四大盛世之一的弘治中兴,同时,他也是一位一夫一妻制的皇帝。虽然他并不像唐宗宋祖那样声名远扬,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明君。
第二位是明毅宗朱由检,年号崇祯。众所周知,他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可能有人不禁产生疑问:“他可是一位亡国之君呀!”我只能倔强地回答:“那有怎样呢?”
“朕,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是崇祯在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于煤山自缢前,留在衣服上的那份遗诏。最初喜欢他,也仅仅是因为这份遗诏。古时候,腐朽的封建思想观念紧紧地束缚这人们。别说是一位至高无上的帝王,就算是孤苦伶仃的百姓,也希望自己后留有全尸,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安宁。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崇祯作为一代帝王,为了保护全国百姓的安全,做出了“任贼分尸”的割舍。自己的生命危在旦夕,但他依然是他,依然心系百姓。
三十四年前,他是皇五子;十七年前,他是信王。因为并非皇长子,所以他的命运可能将一直定格在信王府,像其他王爷一样,碌碌终生。
但是,历史给了他一个机会,却并非是一个好机会。
1627年,哥哥熹宗朱由校驾崩,由于无子嗣,所以“兄终弟及”,年仅十七岁的信王朱由检接过了哥哥手中的接力棒,或者说是烂摊子,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是一个危险的时刻,此时的奸宦魏忠贤权倾朝野,起爪牙遍布朝中,历史上称这些人为“阉党”。崇祯虽然年仅十七岁,但是,魏忠贤是什么货色,他还是十分深知的。他下定决心,一定要除掉这个恶贯满盈的人妖。其实,在我小的时候,一直幼稚地认为皇帝的权力极大,甚至无所不能,要想除掉一个人,就像捏一只蚂蚁那样易如反掌。后来,我才发现我错了,历史并非我想象的那样简单。这时的魏忠贤不再是宫中的那只唯唯诺诺的狗,而早已变成了恶狼。除奸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就如同下棋一般,一步失手,则满盘皆输,甚至会威胁到他的性命。在这其中足以看出他的冷静、谨慎和睿智,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卓越政治家。短短几月之间,魏忠贤于发配途中自尽,“五虎”“五彪”尽皆被除,当年残忍折磨东林党的阉党们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再次强调一下,当时的崇祯,仅仅是一位十七岁的少年。还有十七年。是的,还有十七年的风雨。其实,明末也是一个名将辈出的年代。孙承宗的睿智、袁崇焕的执著、曹文诏的威猛、左良玉的骁勇、卢象升的坚定、孙传庭的谋略,以及杨嗣昌的士为知己者,筑成明末最后一道坚固的城墙。他并非多疑,而是一直深信着他们。当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时,他在第二次平台召对中,将自己的外衣脱下,亲手披在袁崇焕身上。他仅仅是希望袁崇焕可以更加努力工作。
当农民起义军在凤阳烧掠明皇陵时,他毅然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失,为大臣们背黑锅。他仅仅是希望他们可以更加努力工作。他很节俭,衣服都打了补丁。他很努力,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每天要工作七八个时辰(十四至十六小时)。他很坚定,即使知道自己的结局,却依然尽心尽力、任劳任怨,直到最后,也没有放弃。十七年间,曾六次下《罪己诏》。检,你对得起你的名字!“嗟尔明朝,气数已尽!”这是李自成于崇祯十六年,在西安集结所有兵力准备向京城出发前,下发的一道檄文中的八个字。是气数,气数尽矣!
就这样了吗? 好吧,就到这里吧!该来的还是来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 在黑夜的笼罩下,崇祯于神武门出,向煤山走去,离开了让他难以割舍的紫禁城。这时的煤山,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葱郁与秀丽,这里将成为他贼后的归宿。陪他走到最后的,只有一直忠心耿耿的司礼太监王承恩。槐花无知离人泪,白绫无奈空寂廖。磐石寡言孤月对,寒风凄瑟毅魄消!他的离去,无声无息。仅留下那棵“罪槐”,几百年来默默地诉说着他的刚毅,他的无畏,他的不妥协。其实,在最后的那段时间里,他完全可以将辽东的军队调进关内,镇压农民起义军。但他没有,他誓捍卫国门,不允许外族的侵入。是他,崇祯,在最后时刻,用生命诠释了大明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社稷!不知在天上,他是否还会弹奏那只名叫“翔凤”的琴。琴声悠悠,而斯人已去。我的思绪又飘过了近三百年,停滞在了清末民初,我看到了末代皇帝——溥仪。我在此并非为了黑清,仅仅是将他们进行对比——崇祯说,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溥仪说,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百姓,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皇帝,我就不甘心。我无言以对。说过,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我说,崇祯之后,再无崇祯!
后记:崇祯,十七即位,三十四殉国。短短十七年,却饱受后人非议,争论迭起。是睿智,还是无能?是真相,还是阴谋?我们也无从轻易断言。
明朝最笨的皇帝是崇祯吗?
崇祯帝朱由检绝不是明朝最笨的皇帝。
相比他的祖父万历皇帝朱翊钧,他励精图治,试图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也曾一度让人看到明朝中兴的希望。
相比他的哥哥天启皇帝朱由校,他雷厉风行,大力清除阉党,肃清魏忠贤的党羽,让大明的朝政重新回到正轨。
朱由检当上皇帝时是想做一个名垂千古的好皇帝的,他的大部分政令都是有利于王朝的发展的。可无奈当时的明朝,关外有皇太极和多尔衮的满洲铁骑虎视眈眈,关内有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摧枯拉朽,内忧外患,内外交困,崇祯皇帝也是有心无力,回天乏术。
至于袁崇焕的,很多人都把他归咎于崇祯帝的昏庸。其实,袁崇焕也不是传说中的那么神奇的,他能够阻挡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靠的并非他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是孙承宗一力构筑起的关宁防线。而且袁崇焕的人缘不是很好,抗清边线也是各自为战。袁崇焕的,崇祯当然有责任,但晚明的颓势不是一两个袁崇焕就能改变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